第一篇:朗诵第二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课堂:诗歌朗诵指导课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2、提高学生朗诵水平;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4、适当运用体态语及其他辅助手段提高朗诵水平。课时:一课时
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2min)
朗诵能够让我们更深地体会诗的情感。如果将诗比作一杯透明的水,而朗诵就是一个品味它的过程,当我们朗诵了,才会更加能体会到它的内涵,才发现,这原来是一杯雪碧,这是一杯盐水,这是一杯醋。有时候,单看诗,我们还不能很好领会朗诵的内容和情感。所以我们要通过朗诵来感受它。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使听从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
二、朗诵的准备 练习:(10min)各小组自由朗诵冰心《纸船》,(4min)
四大组各推一名代表或小组一起上台朗诵,(3min)代表说一说朗诵该注意些什么,(1min)其他同学补充。(1min)板书:
1.把握作品的内容
2.注意朗诵的技巧: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强调把握作品内容的重要性: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纸船》解说:背景,1923年,当时在太平洋的舟上,连写信都不可能。诗人远离亲人,正坐在太平洋的邮轮上,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母亲身边。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心中的孤独。我 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 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这两句是高潮,感情深一点)有的被海浪打湿 【粘】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 【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 能流到 我要它 到的 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 【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 它无端如梦。(缓慢一点)这是你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 载着她的爱和悲哀 归去。(最后一句要很慢,悲哀后要停一会儿)
“【】”代表重读,空格代表停顿。
第一段感情可以平淡一点,第二段感情要激昂一些。整体慢一点,你可以将声音放开,这样便于感情抒发。
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当时她与母亲分隔两岸,几十年了,体味诗人的心境,带入感情就应该可以了。
三、朗诵的技巧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1.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的地方作停顿,或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2.重音
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3.语速
语速说话的速度。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4.句调
语气:向听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喜悦、愤慨、叹息、赞叹、醒悟、鄙视、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3)平调。
(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 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练习:
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句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5.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6.综合练习:
徐志摩《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致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1)用自己的感觉自由朗诵 2)看谁来朗(同学自荐)3)点评 朗读指导:
诗歌内涵和感情:选择最单纯的现象,写出了日本女郎之形和日本女郎之声,渲染了别离的愁情。(“温柔”的举止,“娇羞”的表情,以及声调里所包含的“蜜甜的忧愁”。用凝静的形态来启迪读者的丰富想象,诗中日本女郎别离时的一个“低头”,以少胜多。“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语言的线性重复占有了时间,重复背后的时间延伸;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在此刻积蓄的感情。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沙扬娜拉
——致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慢一点)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慢一点)沙扬娜拉!
(情感和语速:追忆,赞美,慢)
4)点评后个人自荐朗诵 5)全班朗诵
7.总结: 推荐几首现代诗:《一代人》《热爱生命》《雨巷》《再别康桥》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个作文挺实用的,够短,短小精悍)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第二篇:第二课堂教学设计封面
酒泉市实验小学
教 学 设 计
电 脑 兴趣小组 参加年级 四、五年级 2014-2015 学年第 二 学期 教师姓名: 杨 永 霞
第三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第二、三章)
有效教学基本功
——新课程教师课堂调控技能指导
授课地点:窝沿中学多功能教室 授课时间:2013年3月7日 授课教师:杨锐
第二章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钱梦龙老师有一次在某地执教《故乡》,学生突然提出 “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钱老师深知这个问题跟理解课文内容毫无关系,而且也不可能讲座出什么结果来。但学生有好奇心,有好奇而发问是求知欲的一种表现。虽然这个问题提得有些幼稚,但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的实际状况,将学生的思维流向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如果轻率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势必会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钱老师决定顺其势而导之,避开正面回答,与学生进行“谈话式”交流,从而把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引到理解课文的总目标上来。于是,产生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了?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啊,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看到过,你们谁看到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他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本来是一个没有什么讨论价值的问题,钱老师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可经他这么顺势一带,竟化“废”为“宝”,加深了学生对“少年闰土见多识广”的认识,使教学绽放出了艺术的火花。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当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到首位,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但是实施原有的教学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设计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设计过程的系统方法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起着中介作
用。本节我们将对教学设计作基本阐述,介绍在新时期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概述:
提出教学设计,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设计。
英国设计史学家安东尼·博伦特(Anthony Bertram)在《什么是设计》一书中指出:“设计,是指与某物品有关的所有因素,它的意图和计划,物体本身的质量、材料、使用和美观,甚至包括价格和生产它的方式。”因此,设计并不仅仅是绘制好的一张图纸,而是一个完整的事物,是善于人类创造某一事物的构思,以及所经历的所有成功与失败的发展过程。所以设计是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它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并随着设计者与被设计者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设计是一种探究能力,探究能力本身又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形成或提高的。
教学设计是设计的一种,因此它与设计有许多相似或相通之处。善于设计,许多专家有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成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889)
⑵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⑶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的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⑷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个性的过程。(乌美娜,1994)
⑸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瑞尔,1996)
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⑺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何克抗,2002)
综上所述,从内容上看,教学设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设计是指把课程设置计划(总体规划及各部门具体课程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媒体教学材料看做教学系统的不同内容层次所进行的教学设计。而狭义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单元、某一课时或某一项目培训这些较小的教学系统所进行的设计。在构成上一般包括目标、内容、结构、课时、方法、媒体、场年、人员、测验等组成部分。本书所提到的教学设计一般指狭义的教学设计,即对某一单元或某一课时的设计。
第一节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新思维
这里要重点弄清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教学设计,二是课堂设计的新思维新在哪里。
1、关于教学设计
学者和教育家们有不同的论述,就设计而言,应该是对某一事物、工程、整体构思构造的布局安排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策划和解决教学问题的部署。即运用系统的方法,将教学理论、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所进行的具体策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
2、新思维新在哪里
一是课程设计理念上,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而不是让学生居于被动的受教育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是在教学形式上,运用系统的方法,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条融会贯通的桥梁。
应该说:从内容上看,教学设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设计通常为狭义教学设计。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特点
1、目的性特点:教学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全面良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2、系统性特点:所以我们把教学设计叫做教学系统性设计,所以它既有层次的划分,又有系统方法的运用,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活动等要素的综合设计。
3、主体性特点:前面讲到了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决不能把教授者本人作为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最终是要通过学生来完成的,学习效果也只能通过学生来实现,所以教学设计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忌从主观愿望出发,以自己设定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实行差异性和个性化教学。
第三节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范畴 1.教学的目标设计
这里重点把握和处理好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二者不可偏费。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人们思考和谈论的热点之一就是“三维目标”。在这里,人们借用数学和物理学上的“三维空间”这个词语来形象地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比较科学地表明了三者之间的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的关系。“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变化的结果,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
2.教学过程的设计
重点把握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不只是学生认知的过程,是一个能力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不只是一个记忆背诵的过程。当然这里有阶段和功能的区分,也要有不同的课程教学设计的不同特点。
什么是教学过程?在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中这样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教学过程有很多理解方式:它可以是从往常到毕业的教学过程;可以是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教学过程;可以是一门课程中的一章、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理解,教学过程都是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过程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有使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才会达到最优。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涵。
因此,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完善学生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老蚌生珠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的定义:“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多指军事活动中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后应用于教育。教学策略是现代教学理论研究的新课题,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借鉴军事领域的定义,我们一般认为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还包括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国内外对教学策略的定义主要有:
⑴ 教学策略,是教育观念和原则的体现,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来实现的。
⑵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制订的教学实施的综合性方案。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或教学意图而采用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的方式。它不仅仅包括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还包括教师解决问题情境的行为、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行为等。
4、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说白了就是对教授过程和教育效果的整体估价(或者叫教学活动的价值评估)。
一是把握好评价的分类:如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二是把握好评价的方法:既要有定性的评判,还要有定量的分析;
三是坚持评价的原则:全面性、客观性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章、新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教学语言与教态
一、教学语言与教态概述
教学语言的主要表现有三种: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这里体态语言又称做教态)。
1、教学语言与教态的基本特征:教学评议与教态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教材指导上讲了六个特征,这里我们理解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传导性特征(不能叫教育性,所有教育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这不是课堂教学语言的独有特征)。准确地讲教学语言与教态的基本特征是传导性,就是教师通过语言、板书、体态对学生进行的潜移默化的和声情并茂的传导。
二是专业性特征:就是你要以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但不是专业术语来阐述和解答教学中的各科不同的内容和问题。
三是情感性特征:无论是使用语言表达,还是板书或体态来讲授课程,这里都包含着教师的一种情感传递,并且这种情感传递直接影响着你的讲课效果,就象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一样,板书也传递着一种情感。
2.教育语言与教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对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所在。”斯霞在《我的教学生涯》一书中谈到教师的基本功时指出:“教师的语言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可见教师的语言修养的重要性.在表达同一个问题时, 不同的教学语言作用是不一样的。一部两千多年前的干巴巴的《论语》到了于丹的嘴里,让她演义的淋漓尽致,讲得万人空巷。听后给我们的感觉是:扩展心智,导航心灵,启发思考,催人奋进。所以,教学语言的作用就不言自明了。
二、教学语言与教态设计
语言与教态的设计,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很大层面上是实践的总结。
教师作为信息的载体,又是信息的发射平台。那么你发射的信息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作用不小,就在于学生对教师语言的感知和感悟。
做到这一点教学语言与教态的设计就应具有一定的特点、特性。塑造引人入胜入景的特例。要处理好几个环节——导入、开讲、应对。
一是导入设计趣味、制造悬念。
二是注重开讲和导入的处理和衔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讲课和写作一样。开头要打人,要抓住读者的心,衔接和引入要引人倾注。引人思想情感的投入。
三是要善于应对:要始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和掌控在预定的教学思路上来。这就要有相应的应对能力和技巧:
1、丰厚的知识积累
2、敏捷的反应能力
3、广阔的思维空间
4、相机的转变和诱导技巧
第二节 板书与版画
一、板书与板画概述
《中国的书法艺术》中我们就可以悟出板书版画在教学中的真谛。千百年来中国的书法大师们创作了那么多艺术珍品。遗千年而不朽,却弥足珍贵。这就是方块字带给人们一种感受,它所形成的艺术美感铸就了人们的一种文化理念。
我们可不可以把板书版画也作为一种美的文化理念来审视。实际上我们在教学中已经形成了这种文化氛围。当教师将美丽的楷书展现在黑板上,学生常常发出一片感叹声。当把板书集成版画,形成课文的整体思维框架时,那么给予学生的就是一个完整而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桂林山水》为例:
案例:《桂林山水》教学片段 课文简介:
《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文;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构成篇章。文章第一节以众口皆碑的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第二、三节分述了桂林的水与山的特点。这两节在段式结构上相似,运用的句式也相同;最后一节又总写人在小舟上游览桂林山水,犹如在画中游一般。基于这样的课文结构,采用了总分式的板书。
教学片段:
师:轻声读3节,想想课文中抓住了桂林的山的哪些特点? 生:奇、秀、险。(板书)
师:如何写出的“奇”呢?画出有关句子。(生读课文,画句子)
师:这些山峰除了奇特而且姿态各不相同,变化多,可以用什么来形容?
生:形态万千。(板书)
师:哪个词突出桂林山的“秀”?
生:色彩明丽。(板书)(朗读,评价)师:哪些词突出桂林山的“险”? 生:危峰兀立。(板书)
师:各小组根据第3节的学习方法,学习第2节“桂林的水”。(生交流学习成果)
生(一人口头汇报,另外的人上台板书重点内容):静、清、绿;感觉不到它的流动;可以看见泄底的沙石;仿佛是块无瑕的翡翠。
评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从文章中找句子。教师板书的文字来源于学生的回答,使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本案例的板书从逻辑上属于总分式,从表现形式上属于写意板书。此板书揭示了课文的内在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
这个板书的设计,依然是一轴立体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桂林山水一目了然。它揭示了课文的内在逻辑性。----引出脉络----产生联想----便于理解----得到升华。
二、板书的设计
板书设计是我们教学的好帮手,却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把握好特定的规律:
1、条理清晰、层次性原则
2、突出重点、目的性原则
3、布局合理、计划性原则
4、确切精当、启发性原则
5、形式多样、趣味性原则
6、完整规范、示范性原则
第四篇:《火烧云》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师: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火烧云很美。
生:火烧云的形状很多。
生:火烧云的颜色很漂亮。
生:火烧云的变化很快。
生:
师:那文章是如何把你们的这些感受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的呢?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研究。
(以课件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火烧云变化万千的同时,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1、自主研究,汇报交流:
师:在4~6自然段中,你喜欢哪一段呢!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段,有重点地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想一想。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
(学生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进行研究。)
生:我学的第4自然段,我从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正在就这些词语中,知道了火烧云形状变化得快。
生:我学的也是第4自然段,我从天空出现了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不见了这几句话中,知道火烧云的样子很像马,动作很逼真,还知道了它的变化过程。
生:我从看的人正是寻找马尾巴这句话中看出,人们很喜欢看火烧云。
生:我学的是第6自然段,我从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这句话中知道作者很善于观察,能够把现实和想象联系起来。
生:我从4、6自然段中学到了两个多音字,模糊和一模一样。
生:我看出,作者很喜欢火烧云,她在看的时候很开心。
生:我知道火烧云形状变化得很多。
生:
(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给学生选择的权力,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研究学习,体现了新课标中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学之间的汇报交流,又体现学生在有独特感受、体验的同时,同学之间形成共鸣,达成共识,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2、自主研究,合作学习:
⑴ 师:各小组讨论研究一下:这三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⑵ 各组派代表课堂交流:
师:通过同学们的研究交流,我们知道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动静结合的写法,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火烧云在天空中快速而神奇的形状变化。
⑶ 朗读训练:
师:到如此神奇而快速变化着的火烧云,真让人浮想联翩啊!大自然是多么伟大啊!谁来有感情地读读你喜欢的自然段?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我喜欢读第6自然段。
师:还有喜欢读第6自然段的吗?请你们站起来,和他一块读。
生:我喜欢读第⑷ 想象:
师:火烧云还有可能会变成什么?
生:还有可能变成小白兔、小绵羊。
生:也有可能变成花、草、树木。
生:也有可能变成石头。
生:还有可能变成老爷爷或老奶奶。
(同学们想象出了各种不同的动物、静物、植物、人类等。)
师: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你能用知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形状变化吗?
生:变化多端、变化莫测、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始,整体感知、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充分把握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火烧云
1、师:火烧云是那样的绚丽多姿,瞬息万变,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这神奇的火烧云吧。
师:下面提供4种尝试作业,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种,也可自己另外选。
⑴ 配音演员:
给录像配音,根据画面充满激情地讲解。
(可选择合作伙伴,也可独立完成。配音时可以依照课文内容,自己作适当变动。)
⑵ 小作家:
模仿第4~6节的写法写一段话,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⑶ 小诗人:
选择一幅火烧云图片,给图片配上一首小诗。
⑷ 小画家:
画一张关于火烧云的彤云图。
2、学生开始活动。
3、展示活动情况:
⑴ 配音。
(课件播放录像,并配上悠扬的乐曲)
(教师请配音演员为录像配音)
⑵ 小作家。
⑶ 小诗人
(此环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情感表达的机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火烧云。学生既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又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同时学得轻松、主动、愉快,体现了主动学习的快乐。)
四、质疑问难,课外延伸
1、师:学到这儿,那你还想对火烧云作哪些进一步的了解呢?
生:我想知道火烧云是怎么出现的?
生:我想知道火烧云主要出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
生:我想知道出现火烧云的条件。
生:
2、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好,那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些疑问?
生:可以查书。
生:可以上网查资料。
师:你们的办法很好,老师向你们推荐一本书,书名是《变幻的天空》,书中介绍了有关火烧云的知识。
(这一环节,给学生打开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开阔了学习的视野,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课文无非是例子,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学习探索,使语文课堂学习自然延伸至课外。)
五、自主设计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最想给自己设计一个什么课外作业?
(实践的、书面的或口头的。)
1、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背诵;
2、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
3、上网查找有关火烧云的知识;
4、利用早晨或傍晚时间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火烧云;
5、画一画美丽的云
(在作业设计时,教师从实践、书面、口头方面,以读、查、看、画的形式,只给学生提供作业类型,让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既能进一步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又巧妙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此方式呈现作业,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及人性特点的需要,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珍珠鸟》第二课时微课堂教学设计[推荐]
《珍珠鸟》第二课时微课堂教学设计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上课的题目是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珍珠鸟》。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是五年级学生了,跟你们的语文老师上过许许多多的阅读课,那么阅读是什么呢?台湾作家余秋雨说过:阅读就是经过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后和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这节课老师郑重承诺你只要认真阅读,仔细思考,你就能和作者对话了,大家有信心吗?(声音真响亮)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珍珠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请大家伸出手和老师一块写课题。(板书:珍珠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现代著名作家冯骥才(板书:冯骥才)在他的生活当中,曾经有一段时光,是与珍珠鸟(板书:珍珠鸟)相依相伴的,而且这一段生活他读懂了写下了这样的感悟。(屏幕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大家齐读这句话,这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个句子,这样的句子我们一般叫它中心句。那么针对中心句提出的问题是不是主要问题?(是)谁能针对这个句子提出主要问题?你来说。(为什么信赖„„?)
师:你很会提问,这是提问最简单的方式,任何一个问题只要在问题前面加上一个为什么就可以了。你来提问。(问到了老师的心里)你想了解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是最美好的境界?请找到这个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旁做上记号。你来说,15自然段。你来说,你来说,请坐。
师:看来,大家都认为15自然段描绘的是最美好的境界,老师把这个自然段呈现在屏幕上(出示),咱们说话要有理有据,你们凭什么认为这个自然段所刻画的画面是最美好的?(有依据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联系全文,谁明白了?右边的那个女生你来说。
师:你看,她这样回答,就非常明白了,可见在读文章的时候,经常要瞻前顾后,冯骥才在前半部分告诉读者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而如此胆小的鸟居然在人的肩头睡着了,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
师:请大家再咀嚼这段话,在这段文字当中,有两个词直接点明是出乎意料的,拿着笔圈一圈,在写作的时候,如果能用上这两个词,一般来说,能很好地表达出这种出人意料的味道。我们来尝试运用一下,最后一句话,我们来填补,用的真妙。所以说我们在表达和写作的时候,如果能用上“居然”、“竟”往往能表达出这种出人意料的味道,如此美好的画面,令冯骥才笔尖一动,流露出这样的感受(屏幕出示)大家齐读。
师:什么是美好的境界解决了。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这美好的境界为什么是由信赖创造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关注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关注冯骥才怎样对待珍珠鸟的句子,请大家用“~~~~”画出;第二部分关注描写珍珠鸟有什么变化的句子,用“——”画出。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如果找到句子并加上标记,你对句子的印象就会更深刻。
师:在刚才阅读的过程中,老师惊喜的发现:
1、大家画的直线没用尺子但很平直。
2、有一位同学在昨天易读错的垂蔓的蔓上注了音。学语文还真得这样,该落实的就得字字落实,该过关的就得人人过关,因为这是基础,明白吗。
3、大部分同学阅读速度很快。课文中有8处作者怎样对待珍珠鸟的句请大家快速对照,把没画完的补充完整。那么你从这8处句子中得出了什么信息?(板书:
关爱)这8处句子你可以读出冯骥才对珍珠鸟的关爱。请大家在课文中批注一下。
师:描写珍珠鸟的句子你画出来了吗?(屏幕出示)你从中读出珍珠鸟的变化吗?(板书:信赖)
师:表达非常简明,在表达时,用上“越来越”很好地表达出变化。师:在课文中,这些句子是不是这样集中描写,而是(对,穿插)也就是先写冯骥才,再写珍珠鸟,再写冯骥才,接着写珍珠鸟,他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呢?想让我们明白什么?接下来进行一个有意思的对话,我相信通过对话,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对话仅仅照本宣科,我认为不够有水平,我希望你们能够根据老师所做的变化灵活应对,这叫随机应变,凡是随机应变的孩子都是特别聪明、机灵的孩子。
师:我们开始对话: 我是冯骥才,„„师:我把你们挂在窗前,那么还有一大盒异常茂盛的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绿叶的重蔓覆盖在笼子上,生接。师:已经主动地把它们改成我们的请举手。(真不错)老师给你们建议,对话的时候,要加快速度,会显得你们这些珍珠鸟更有活力,更有朝气。
师:我很少扒开藤蔓瞧你们,生:我们„„ 师:我不管你们。生:这样久了,打开窗子„„
师:我用手挽一挽你们柔软的绒毛。生:我也不怕,反而„„ 师:我是冯骥才,生:我是珍珠鸟。师:我就是这样的冯骥才(„„)师:我就是这样关爱你们的冯骥才(生),师:我知道只有当我付出对你们的关爱。
师:你看通过对话,我们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刚才的对话如果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那就是只有人关爱鸟,鸟才会信赖人,人鸟之间才会创造出美好的
境界。
师:下面我们接着对话,你们依然是珍珠鸟,而我不是冯骥才,我只不过是养鸟的人,接下来我们不集体对话,如果你能应对你就站起来。
师:我经常掀开叶片往里面看,特别是添食加水的时候,我总是瞪大好奇的眼睛,我去惊动你,惊动你„„
师:有一天,我发现你们在屋子里快活地飞来跳去,一会落在书架上,一会把灯绳搅得来回摆动,我拿起鸡毛掸子追打你们。追打你。
师:过了一会儿,我觉得屋内空气特别闷,悄悄地打开一扇窗,现在还不举手的同学估计被我鸡毛掸子吓晕了。估计你们现在心中只有一个字(跑),看来你们都是懂兵法的珍珠鸟,因为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师:非常感谢冯骥才,正是因为他仔细地观察和细致地描写,才让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请大家再好好谈谈描写珍珠鸟的这些语句,(屏幕出示)你觉得哪些描写值得我们学习。(一会„„一会儿)动作描写。
师:还有一处地方,可能你们一时发现不了,我觉得写法最妙的是这样一处,(啄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为什么这样写?想告诉我们什么?
师:你们认为珍珠鸟识字吗?如果这是一部著作,那是书背上边写的是什么?他不是一看呀,老舍,嘎嘎嘎,而且乱啄,瞎啄,啄的仅仅是书背,可在冯骥才眼里,好像在啄大文豪的名字,这是作者独特的想象。而这种独特的想象恰恰能表达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其实善写文章的大作家,都非常擅长运用这种独特的想象,大家看下面这两段文字哪个地方与此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来说。
师:其实本文的珍珠鸟代表的是动物,(板书:动物)实际上也就是说人关爱动物,动物才会信赖人,人与动物之间才会创作出美好的境界。
师:最后老师让大家欣赏一组图片,相信通过图片你对这个道理就会理解的更深刻。
师:有意思吗?我相信你们一定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道理。(屏幕出示)师:老师认为冯骥才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是经过认真的思考,一定是字斟句酌,那么为什么在这个句子中用上“往往”这个词,他又想告诉读者什么?大家下去认真思考。
今天的语文之旅就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