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简·爱》体现的女性意识-论文
论《简·爱》体现的女性意识
摘 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小说通过描写无依无靠的孤女简·爱的曲折遭遇,揭露并批判了男性对女性精神、身体的双重迫害,以及对女性人格独立的威胁。同时,作品塑造了作为强者的正面女性形象——简·爱,通过弱者与强者的对比,突出了处于社会下层的女性为捍卫独立的人格尊严而勇敢无畏的反抗精神。小说真实地描写了妇女的天然感情,赞颂了女性反抗社会偏见、毅然向社会上层和世俗观念提出挑战的勇气,追求平等爱情的品质,以及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简·爱》 女性意识 反抗精神 自尊自爱平等爱情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小说通过描写无依无靠的孤女简的曲折遭遇,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形象,即敢于向不合理的社会习俗提出挑战,反对欺凌弱小;追求独立的人格,反抗男性压迫;主张人人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用女性的天然感情之美赢得人们的认可。总之,这是个有毅力且富有挑战精神与人格美的新女性形象。笔者将重点通过对简的形象、性格以及男女主人公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等的分析,从中提炼出作品显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因此,本文将主要从“《简·爱》体现的女性意识”这一视域来进行论述。
那么,何为女性意识?“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感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的权利进行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1]笔者认为,衡量“女性意识”的标准有:性别意识,即作为女性应该做到自信、自尊、自爱,而非自卑、自弱、自怜;能够正确地评价两性之间的关系,坚持“男女平等”,而非“男尊女卑”,也非“女性至上”、“女尊男卑”、建立女性霸权;追求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例如在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竞争和发展等方面的满足。女性意识的觉醒,即女性从自尊、自信、自爱,最终走向自为、自力、自强,也就是从意识到行动的转变。
一、揭露并控诉男性压迫
在金钱支配一切、物欲横流、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男性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家庭中的地位都远远高于女性,在这里没有平等,女性只是“家里的天使”:洗衣、做饭、养儿育女,无疑,她们成了被压迫的对象。《简·爱》就再现了一个女性遭受男性压迫的恐怖世界,孤女简由于没有财产,没有社会地位,从小便饱尝歧视和虐待。正如学者朱虹在《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中所说的:“它把这部小说第一层次的社会意义推向纵深,挖掘出资产阶级社会贫富对立背后更广泛、更有普遍性的矛盾,即男性对女性的压迫。”[2]
(一)对女性人格独立的威胁
简在18岁时登报求职,到桑菲尔德府做了一名家庭教师。虽然出身微寒,相貌平平,但是她丰富的想象、机敏的谈吐和独立自尊的人格很快就捕捉到了男主人罗切斯特的心,简也被罗切斯特修养深厚、充满力度的个性深深吸引,并逐渐萌发了爱意。在不知道疯女人伯莎的存在时,简对罗切斯特一往情深却又很担忧,因为她追求的不仅是一场充满浪漫的爱情,还追求一种自我价值。她曾对海伦·彭斯说,她要从她真爱的人那儿得到真正的爱情。尽管罗切斯特的求婚让简很高兴,但也存在忧虑和担心,因为她渴望自由的生活,而婚姻则意味着束缚、屈服和被控制。当罗切斯特挥金如土,为她添置珠宝、丝绸的时候,她变得更加敏感,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被苏丹宠爱的奴隶。简说:“他给我买的东西越多,[3]我的脸颊也因为恼恨和堕落感而更加灼烧得厉害了。”她不希望罗切斯特称她为“天使”,也不希望他像打扮玩偶一样打扮她。
也许,多数的准新娘都希望用更多漂亮的衣物、珠宝来装饰自己,把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示给自己最爱的人。然而,对简来讲,这恰恰相反,“我只求内心的安宁,先生,而不被应接不暇的恩惠压得透不过气来。„„你的尊重。而我也报之以我的尊重,这样这笔债就两清了。”[4]简认为,珠宝、丝绸等“恩赐”是对她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威胁,2 这不是她追求的东西,也违背了她的意志。由于和罗切斯特社会地位的悬殊,简更希望能得到精神上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她需要自由呼吸的空间,可是罗切斯特却企图以“爱”的名义将她囚禁,让她身上处处显示着属于自己的印记,她只供他一个人欣赏,她是他的私有财产。爱是博大的,又是自私的。在幸福面前,在“爱”的名义的掩护下,女性的人格独立在无形中受到了威胁,精神自由受到了挑战。
这就是男权主义笼罩下的爱情,无论是物质层次还是精神层次,女性都需以“服从”为第一要务,她们必须囚禁自己的思想,压抑自己的人格,以满足男性的需求为生活准则,然后在时间的洪流中磨得没有棱角,成为男性的附庸品。我们不能否认简和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但是在貌似甜美的爱情生活背面存在着罗切斯特对简人格独立的威胁,就是男权对女性意识的一种压迫。从小说中的人物影射19世纪的资本主义英国,也许这样一种胜利,会成为当时社会中一种炫耀的资本,或是约定俗成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无论如何,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这都是对女性意识的摧残,对女性人格独立的威胁,是一种男性霸权中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二)对女性精神、身体的双重迫害
简被无情的舅妈送进罗沃德孤儿院,本以为脱离了约翰·里德的拳打脚踢,谁曾想她又掉进了另一个深渊。校长布洛克赫斯特先生是一个粗浅虚伪的教徒,他给学生提供的是最低级的条件,提出的却是最苛刻的要求,他说“当你不是把烧焦的粥,而是把面包和奶酪放进孩子们嘴里的时候,你也许是在喂她们邪恶的肉体,而你却没有想到,你在使她们不朽的灵魂挨饿„„我要为主效劳,他的王国并不是这个世界,我的使命是节制这些姑娘的肉欲,教导她们衣着要谦卑克制,不梳辫子,不穿贵重衣服” [5],与此同时,这些话却与校长太太、女儿们的雍容华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实上,他只是要钳制孩子们的思想,缩小学校的开支,来谋取更多的利益。他不惜恶意中伤简,对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孩子的评价是“说谎者”,而这个词语只是他从里德舅妈那里道听途说来的。这对一个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她会受到指责,会失去老师和同学们对她的信任,可是布洛克赫斯特不管这些,他要的只是在对孩子们的精神与身体受到控制、迫害时所带来的快感,用对别人的打击来使自己得到慰藉,用对别人的伤害来填补自己的精神空白。
在如此曲折、不幸的遭遇中成长起来的简,迫切地需要亲人的呵护与温暖。在离开桑 3 菲尔德、极度无助的时候,她碰到了堂哥圣·约翰。他是一个野心勃勃又非常傲慢的传教士,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去印度传教,还想让简成为他的妻子,与其说是妻子倒还不如说是同事、助手,或是一个有用的辅助工具。他多次意图说服简放弃爱情,去寻求一种道德上的责任与义务,他不允许简有任何享乐的想法,并把自己那些所谓的崇高而伟大的目标强加在简身上,甚至还说 “上帝和大自然要你做一个传教士的妻子,他们赋予你的不是肉体上的能力,而是精神上的禀赋,你生来是为了操劳,而不是为了爱情”[6],这就像是宣言一样神圣不可侵犯。简明白他的用意,正如她说的:“他向我求婚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为他在印度的苦役找一个合适的伙伴。”[7]圣·约翰以“义务”的名义压迫简,如果简答应了他的请求,结果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被宗教的精神枷锁窒息,另一个是在遥远而又贫瘠的印度土地上劳累而死。
这几个出现在简生活中的男人都表现出了男性对女性不同形式的压迫:很明显,曼彻斯特想要使自己的意愿凌驾于简的人格独立之上;布洛克赫斯特先生只是在扮演一个“善人”的角色,这个角色足以让他在上流社会中赢得一个好名声。可他是虚伪的、吝啬的,他要用最小的成本来维持自己的“善”,并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以主之名,塑造孩子们不朽的灵魂。这样,对孩子们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方面的残害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圣·约翰呢,他只是看中了简的吃苦耐劳,在没有爱情的基础上,要求简以结婚为前提来辅助他在印度的传教工作。无论是曼彻斯特、布洛克赫斯特,抑或是圣·约翰,他们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都没有把女性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驱使,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对女性人格独立的威胁,对女性精神、身体的双重迫害。
二、塑造作为强者的正面妇女形象
19世纪的英国关于妇女的主导观念是什么呢?当时的思想家约翰·拉斯金在散文《论皇后的花园》(1865)中说:“理想的妇女和理想的家庭与现实的原始森林式的生存竞争互不相容,妇女的地位不是在社会上,而是在家庭中,是做‘家里的天使’。” [8]
与“家里的天使”模式针锋相对,夏洛蒂·勃朗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作为强者的正面妇女形象——简·爱。简不要做囚笼里的别人的天使,她勇于挑战不合理的社会习俗,追求独立人格和平等的社会地位。在追求爱情、维护亲情的同时,简也在争取自己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她不甘屈辱,不向命运妥协,积极反抗各种压迫。她以其弱小的身躯,树 4 立给我们的却是强大的形象。简不承认传统社会中定义的妇女美德,不肯扮演女人的传统角色。透过表面规范化的故事程式,《简·爱》全书激荡着妇女对男性压迫者的愤然抗议和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
(一)捍卫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马克思曾说:“不感到自己是人的人,就像繁衍出来的奴隶和马匹一样,完全成了他们主人的附属品。”[9] 很明显,马克思强调的是,人之所以为人,必须具有非附属性的独立人格,否则,就将不称其为人。细读《简·爱》,我们深入它的精神,就会看到一个与“家里的天使”格格不入的形象,听到一种不协调的声音,即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条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女主人公简有独立的意志,她提倡自食其力,不愿意在别人的脸色下过活;在精神上,她要求平等,与人平起平坐。在她看来“婚姻的基础应该是爱情,真正的爱情不应取决于任何外在条件的考虑,而只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做到平等、互爱” [10]。她之所以能够答应罗切斯特的求婚,愿意与他结合,是因为两人都能摒弃传统的社会习俗,达到心灵上的沟通,真诚相爱。这样的爱没有金钱多寡、社会地位高低的掺杂,是纯洁的、可贵的。可是,由于疯女人伯莎的存在,打破了他们爱的旅程,简不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现实,做出是留还是走的艰难抉择:如果留下来,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罗切斯特的合法妻子,只能屈从于情妇的地位,这与她要求经济独立、精神平等的理念发生了冲突,为自己的自尊心所不容。
简在复杂的思想斗争中,用理智战胜了情感,勇敢地走向了一条未知的道路。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把爱情与人的真正价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爱情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即使有更多的诱惑,即使是自己的爱人,一旦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不能使自己有独立的人格,威胁到自己的尊严,它们也是可以被义无反顾地抛弃的。这种抛弃不是彻底的放弃,她还有爱,只是要求自己的爱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不能有附加条件,所以她的出走是决绝的,毫不犹豫的。
简离开罗切斯特,在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圣·约翰一家收留,在他们的帮助下,又谋得了教师的职位,开始了新的生活。圣·约翰在去印度传教之前,要求简嫁给他,作为他的妻子与他同行去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简虽然感谢他对自己毫不吝啬的帮 5 助,钦佩他为宗教献身的精神,但是简对他的感情里并没有包含爱的成分。圣·约翰是她的亲人,他的朋友,她可以以妹妹、副牧师的名义陪她去印度传教,但她不能以殉道的精神一辈子厮守在不爱自己、自己也不爱的人身边,做别人的牺牲品。因此,在爱情、自由、生活和上帝、义务、使命的多重选择面前,她强压于心中的感情在来自旷野的爱的呼唤下瞬间爆发,果断地离开圣·约翰,重新回到了罗切斯特的怀抱。
朱雯在《如何看待简·爱的出走和复归》中说:“她的出走,不仅完美地表现了她的性格,她的执着追求,而且是对世俗观念的大胆挑战。因此,她的离去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选择,是在争取一个普通女子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道路上往前迈进了一步。简的复归,同时体现了她要求平等、要求被人尊重的思想。” [11]两个男人给了她两种选择,然而两种不平等的选择都违背了她对独立人格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出走还是复归,都是捍卫独立的人格和尊严的表现,她不顺从于任何人的掌控,要以自己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要以强者的姿态把握自己的人生,这是女性意识的重要表现。
(二)弱者与强者的反差
简身材矫小、瘦弱,没有姿色,罗切希特有高大的身躯,宽宽的额头,有力的胸膛;简是个孤儿,没有财产,没有社会地位,罗切斯特家财万贯,有自己的庄园,有自己的社交圈;从表面上看简是弱小的、无力的,罗切斯特是强大的、勇猛的,而就是这个表面强大的人,却多次以弱者的姿态向简求助。
简和罗切斯特第一次相遇是在桑菲尔德庄园外,罗切斯特不幸坠马,扭伤脚踝。起初他拒绝了简的施助,当他发现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上马时,“他把一只沉重的手搭在我肩上,吃力的倚着我,一瘸一拐的朝他的马走去” [12]。后来罗切斯特在回忆这一幕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在去海镇的石阶上我看到一个斯斯文文的小东西独个儿坐着„„这小东西与我会有什么关系,我没有内心的感应暗示我,我生活的仲裁人——好歹也是我的守护神——穿着一身很不起眼的衣服坐在那儿„„我一压那娇柔的肩膀,某种新的东西——
[13]新鲜的活力和感受——悄悄地流进了我的躯体”。是的,罗切斯特的精神家园是荒芜的,因为他不幸的婚姻,在苦苦寻找精神共鸣体的旅途中,他遇到了简,这个身材弱小却意志坚强的人,也许从那一刻开始,罗切斯特就对简产生了依赖。
当罗切斯特卧室中的帷幔起火,简救了他之后,他便让简去取蜡烛,这时他最需要的 6 是精神慰藉吧,“你救了我的命呀!把我从可怕和痛苦的死亡中拯救出来”[14],于是他用自己的双手将简的双手紧紧握住;当桑菲尔德庄园举行宴会,梅森意外造访时,罗切斯特感到震惊,于是说“简,你的肩膀曾支撑过我,现在再支撑一回吧”[15]。他通过简的一次次报告,使自己躲在暗地里知道梅森的情况;当梅森被疯女人咬伤后,罗切斯特首先想到的助手还是简,他把所有的客人哄回房间,没有惊动仆人,让简前前后后地帮助他,因为那时候他是孤立无援的,“你帮助我,使我愉快——为我忙碌,也与我一起忙碌”[16],简的一次次帮助,使他度过了一个个难关。
不仅在现实中需要帮助,在精神上,罗切斯特更渴望援助,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是一度浪迹天涯罪孽深重,现在思安悔过的人,是不是有理由无视世俗的看法,使这位和蔼可亲、通情达理的陌生人与他永远相依,以获得内心的安宁和生命的复苏?”[17]无疑,他将简看成了自己的救世主,帮自己摆脱精神枷锁的天使。在罗切斯特面前,简显得分外高大,以至于在精神上他们的位置正好颠倒了过来,使罗切斯特在感到自惭形秽的同时深深的爱上了她。在罗切斯特越来越强烈的依赖面前,简是强者、支持者,她以自己柔弱的身躯支撑起了这个精神虚无的表面强大实则弱小的男人。
在男性霸权主义社会中,女性的弱小只是在逆来顺受环境中的必然反应。而勃朗特就为我们塑造了与传统意义上女性截然相反的形象——用精神的强大反衬精神的荒芜。在资产阶级贵族中,流连于社交场合的人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精神的贫瘠,因为他们不必为了生计奔波,世袭的财产使他们有足够的金钱供自己挥霍。因此在某些时候,他们更需要精神的支撑,灵魂的富足。
(三)勇敢无畏的反抗精神
在小说女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上,作者始终表现的是简自幼以来的反抗精神,正是这始终如一的反抗,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让人印象深刻。女性不是软弱无力的,她们拥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人生,为了尊严,她们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在盖茨黑德府,简受到以舅妈为首的全家人的虐待。面对舅妈的恶意以及仆人们的偏见、约翰少爷的专横、表姐戴安娜和玛丽的傲慢,她没有屈服,而是用严厉的眼光看待它们的为人行事,充满仇恨,“以超越年龄的敏锐和洞察识破长辈的所作所为背后的卑劣心”[18]。在离开里德家前的那次大爆发,面对简犀利的指责“我很庆幸你不是我的亲戚,今生 7 今世我再也不叫你舅妈了。长大了我也永远不会来看你,要是有人问起我喜欢不喜欢你,你怎样待我,我会说,一想起你就使我讨厌,我会说,你对我冷酷得到了卑鄙的地步”[19],里德太太害怕了,甚至感到恐惧,她不敢再面对简。简第一次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灵魂进入了新奇的自由世界。
在罗沃德慈善学校,简反抗压迫的气势有增无减,她用利剑一样的目光审视着学校的种种丑恶行径,特别是鄙视那个贪婪、伪善的布洛克赫斯特校长。布鲁克赫斯特用死后灵魂要下地狱来威胁她,她就针锋相对地说定要保持健康不死。在简看来,人不能委屈地活着,不能逆来顺受,活着就要有和别人平等的权利,尊重别人也为别人所尊重,爱他人也被他人所爱,正如她所说的:“我必须反抗那些无理惩罚我的人。同样自然的是,我会爱那些爱抚我的人,或者当我认为自己该受罚的时候,我会心甘情愿去承受。”[20]海伦在遭到女教师的侮辱和惩罚时逆来顺受的表现,让她感到非常愤怒,她对海伦说:“要是她用那束木条打我,我会从她手里夺过来,当着她的面把它折断。”[21]她反抗一切不正当的行径,因为在她心中一团正义的火焰愈烧愈旺。
同时,作者也着重描写了简的精神世界,她的灵魂像火,性格不屈不挠,她聪明、敏感、感情细腻、富于幻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纯美的少女却被命运抛弃到那样不公的环境中。这诸多的不公平是不能被她容忍的,在不同时期的自作画和梦境中反映着她不同的心境和思想的发展,“她那要迸发出来的郁愤简直有如暴风雨前的重重乌云,有时在无可奈何之中她的幻想又凝结为人间没有见过的形状和色彩”[22]。
无论是有形的抗争还是无形的梦境,体现在简身上的、表现在她行动上的是永不言弃的反抗,她不对任何人卑躬屈膝,她只愿做最真实的自己。在不平等的社会现状中,有压迫必然有反抗。作为被压迫的女性人群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反抗,才能不被踩在脚下,获得生存的平等权利和人生的尊严。
三、真实地描写妇女的天然感情
简在罗沃德学校曾说过,她如果没有爱就会死去,为了得到爱她宁可失去肢体;对圣·约翰她说那种没有爱情的婚姻会活活把她害死;在桑菲尔德庄园与罗切斯特相识并相爱,表现出了一个女人面对爱情时的羞涩、大胆和炽烈。不管外貌如何平庸,社会地位如何悬殊,只要精神上是平等的,就有追求并享受有爱情的自由。因此,女人也有爱的权利,8 女人的天然感情也是正当的。从表现妇女意识的角度,《简·爱》的一个特点是把女人作为第一位的、独立自在的人来表现。
(一)对爱情的执着
在《英国小说》一书中,华尔特·艾伦称:“《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因为这之前,英国小说中没有描写过浪漫主义意义上的激情,那种穿透身心、汇合肉体和灵魂的激情。” [23]简一踏进桑菲尔德府就被卷入了爱情的漩涡。初遇罗切斯特,她预感到自己的生活将会发生变化;被罗切斯特以感谢的方式紧握双手后,兴奋的整晚睡不着觉;当罗切斯特向她表白后,她“在梳头时朝镜子里打量了一下自己的脸,感到它不再平庸了,面容透露出了希望,脸色有了活力了,眼睛仿佛看到了果实的源泉,从光彩夺目的涟漪中借来了光芒”[24]。作者展示了一个被爱情滋润的女性形象,可是幸福没有一直伴随她,疯女人的存在让她不得不离开,因为这时罗切斯特已经不可能给她平等的爱情。
离开罗切斯特后,圣·约翰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后来圣·约翰向她求婚,她看透圣·约翰无视她作为人的价值,“我瞧不起你的爱情观„„我瞧不起你所献的虚情假意” [25]。所以简决心不做他的妻子、助手和工具,她拒绝了圣·约翰。最后,当她得知罗切斯特在大火中为救发疯的妻子而双目失明、身体残疾、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桑菲尔德变成了一片废墟后,她毫不犹豫地以全身心的爱投入了曾被她拒绝的罗切斯特的怀抱。
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就是穿透身心、汇合肉体和灵魂的激情。她对罗切斯特的爱是矢志不渝的,即使离开也没有抛弃爱,她对爱情的执着不会因为任何外在条件的影响而改变。这就是女性的伟大之处,爱是根植于她们灵魂深处的种子,“爱人”不是玩弄于鼓掌之间的玩物,而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抛弃、不放弃”是对爱的格言,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疾病还是健康,爱情都是值得用心呵护的。
(二)反抗社会偏见,追求平等爱情
爱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打上了金钱的印记,套上了财富的枷锁。金钱扼杀了许多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门第观念是他们永远无法跨越的障碍,就是这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他们明明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不能真正地结合。在这样的社会习俗中,面对爱情,简却表现得超凡脱俗。她认为,婚姻不是商业契约,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心灵自由的结合。简之所以炽烈地深爱罗切斯特,是因为她觉得罗切斯特能平等待人,能与她达到心灵 9 的沟通。季羡林在《中外文学书目问答》中说的“在简·爱看来,道德的婚姻也应该以纯真的爱情为基础,而纯真的爱情必须建立在男女双方的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上面”[26],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简虽然瘦小,没有姿色,但她凭借自己的人格美和精神吸引力把那些浓妆艳抹、趾高气扬的贵族小姐们赶出了爱情的竞技场。尽管英格拉姆小姐是大家闺秀,态度傲慢,说话咄咄逼人,但简总能从容面对,不失尊严。奥斯丁的小说《爱玛》中的少女吉恩·费厄法克斯和简一样贫穷、孤苦,也是在当家庭教师时迷住了一位资产阶级贵族公子进入了上流社会。只不过,吉恩是凭借在自己身上培养那些贵族小姐的教养和派头才赢得胜利的,她抛弃了本色的自我,穿上了虚荣的外衣,也就是说,她遵守了贵族资产阶级的游戏规则。相比之下,简保留了最真实的自我,并没有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影响。在她看来,罗切斯特和她只不过是金钱和身份地位悬殊,他们在精神上是完全平等的。简认为,人如果失去了精神上的价值,失去了人格和尊严,就失去了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所以她宁肯牺牲一切去追求平等的爱情。
她不因自己所爱的人是庄园主人而阿谀奉承,而是直言不讳,当面指出他并不漂亮,且没有权力支配她,她爱他的是他的心,而绝非金钱、地位或外表。罗切斯特钟情于简,并非灰姑娘的童话故事重演,而是她那火一样的心灵,那独立自主的性格和永不停息的斗争精神吸引了他,她靠自己的精神价值征服了罗切斯特。她是具有独立意志的自由人,不会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也不会顾忌周围异样的眼光,不因身份而自感卑微,既然爱了,就全身心地投入。他们达到了真正的结合,这和肉体上的欲望无关,而是建立在精神平等上的真正爱情。
简勇敢地向当时的社会世俗观念提出了挑战,最终凭借自己的坦率直白、独立意志、不甘屈辱的反抗精神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获得了弥足珍贵的平等爱情。陈凤珍在《女性主义文艺美学透视》中强调:“女性主义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实现女尊男卑,建立女性霸权,而应是两性之间的和谐美好,希望两性和谐、平等、共存和互相尊重,以和谐美好的两性关系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27]
(三)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文艺理论译丛(上)》中提到:“美的要素可以 10 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所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内在的显现于外在的;就借这外在的,人才可以认识到内在的,因为外在的从它自身指引到内在的。” [28]显然,美分为内在美与外在美,内在美通过外在美表现出来,外在美是内在美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的美,才是真正的、实实在在的美,表现在女性意识里,即“审视女性的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的生命体验”。
夏洛蒂·勃朗特塑造的简·爱自幼便饱尝歧视和虐待,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她勇于反抗不平等的社会待遇的性格,但她仍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因为简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视,所以当海伦·彭斯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我躺在小床上,我的脸蛋紧贴着海伦·彭斯的肩膀,我的胳膊搂着她的脖子。我睡着了,而海伦——死了” [29]。虽然当时罗沃德学校爆发了斑疹伤寒热这一使生命受到威胁的传染性疾病,简却勇敢的给予了伙伴最后的温暖;因为简的善良和热心,当看到陌生的罗切斯特坠马并孤独无助时,简给予他义无反顾的帮助;因为简的善良和同情,虽然德舅妈给了简不幸的童年,但当她得知里德舅妈病重时,她毫不犹豫地赶了回去,并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令人高兴的是,时光销蚀了复仇的念头,驱散了泛起的愤怒与厌恶之情。过去我带着苦涩和憎恨离开了这个女人,现在又回
[30]到了她身边,仅仅是出于对她嫉妒痛苦的同情、出于不念旧恶、握手言和的强烈愿望。”简的“诚善”与布洛克赫斯特先生的“伪善”形成了鲜明对比:简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她的行为能够给予别人快慰;布洛克赫斯特先生只是为了利益而披着善良的外衣,所以他带给了孩子们无穷的痛苦。
“亲情”对于简来说是发自内心的渴盼,在孤苦无依时当简得知圣·约翰三兄妹是自己的表兄、姐时,她显得格外激动并决定把2万英镑的财产四个人平分,圣·约翰觉得不可思议,简这样回答:“你绝对无法想象我是多么渴望兄弟姐妹之情。我从来没有家,从来没有兄弟或姐妹。我现在必须,也一定要有。” [31]她可以容忍约翰的荒谬请求,因为他是她的亲人;她还可以违背自己的意志以妹妹的身份同他去印度,因为他是她的亲人。家是避风港,需要用心维护,所以简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维持家的温暖。
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是一种包容,一种善念,一种无私。所以无论在怎样的人生境遇中,这种善良的品性都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女性意识和行为是统一的,她们不会停下追寻的脚步,会牢牢把握世上最珍贵的爱情和最宝贵的亲情。她们用孜孜不倦的追求,11 成就自己无悔的人生,不留下任何遗憾。
简是个不甘忍受资本主义社会压迫的具有个性反抗的女性,是妇女新觉醒的标志。通过简这一人物的塑造,作者热情赞颂了下层妇女的美好心灵、平等要求和反抗精神。同时,从简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反抗男性压迫、维护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追求自由平等爱情的女性意识,为处于社会下层的女性指明了方向,唤醒了女性人群为争取做人的权利而斗争的意识。女性的体质可以是弱小的,但精神必须是强大的,只有具有独立的女性意识,才能拥有立足之地、受到别人的尊重。
注释:
朱虹《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81页。【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267页。【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269页。【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60—61页。
〔6〕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405页。〔7〕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418页。〔8〕 高继海《英国小说名家名著评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60页。〔9〕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409页。〔10〕 朱雯《外国文学精解》,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28页。〔11〕 朱雯《外国文学精解》,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28—129页。〔12〕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114页。〔13〕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315页。〔14〕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150页。〔15〕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204页。〔16〕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217页。〔17〕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218页。〔18〕 朱虹《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80页。〔19〕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34页。〔20〕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55页。〔21〕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53页。〔22〕 朱虹《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58页。〔23〕 肖淑蕙《英国小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210页。〔24〕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256页。〔25〕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411页。〔26〕 季羡林《外国文学书目答问》,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88页。〔27〕 陈凤珍《女性主义文艺美学透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20页。〔28〕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文艺理论译丛(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 〔2〕 〔3〕 〔4〕 〔5〕 版,77页。
〔29〕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81页。〔30〕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229—230页。
〔31〕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291页。
参考文献:
〔1〕【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2〕朱虹《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3〕高继海《英国小说名家名著评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4〕王太丰《外国文学女性长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5〕刘念兹《外国文学名著知识》,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6〕朱雯《外国文学精解》,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7〕刘文荣《19世纪英国小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8〕【英】奥斯汀著,刘重德译《爱玛》,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9〕季羡林《外国文学书目答问》,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10〕陈凤珍《女性主义文艺美学透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1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文艺理论译丛(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12〕《德法年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13〕钱青《英国19世纪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14〕肖淑蕙《英国小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15〕赵丽丽《浅谈简·爱的反叛性格和女性意识》,《文化教育——民营科技》,2009年第9期。
〔16〕龙奇玉《人生的尊严与爱情——论简·爱的独立自主性》,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4期。
〔17〕沈佳玉《论<简·爱>的永久魅力》,《现代语文》,2008年第1期。
On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
Abstract:Jane eyre is the 19th century the famous British writer, charlotte Bronte, English literature masterpiece, also on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novels.The novel is described stranded by the winding of Jane eyre,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encounter of female mind, body, male, and the dual persecution of feminine personality independent threat.Meanwhile, works as a strong shape the positive female images--Jane eyre, through the weak and the strong contrast, highlighted in the lower class of women for defending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dignity and fearless courage revolt spirit.Novel truly depicts women's natural sentiment, praises the social prejudice, resolutely against women to the upper class and the courage to challenge the secular ideas, pursuing equality, and internal quality of love beauty and beauty harmony personality charm.Key Words: Jane eyre
Female consciousness
Spirit of resistance
Self esteem
Equal love
第二篇: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 2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 3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诺桑觉寺》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incidental Plots in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6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8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 9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11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 12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13 英语习语非稳定性结构特征研究 大陆高等教育中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汉语的状况及分析 15 论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中的道德冲突 16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冰山理论”在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18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20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的破灭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22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23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24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25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从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0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 31 刍议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美国俚语
The Inharmonious Element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33 浅析王尔德《快乐王子》中基督教救赎的表现形式 34 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35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 37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38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0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Euphem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蝇王》中象征意义浅析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
论地理位置对中美民族性格的影响 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 论英汉口译中的数字互译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与局限研究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e Heroine’s Love Tragedy in Wuthering Heights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Analysis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浅谈吉祥语的翻译 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创作特征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蝇王》主题之原型解读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 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 美国英语新词汇特点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ilight-eclipse 从《草原日出》看多丽丝•莱辛的成长观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对意象翻译的初步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86 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 87 论《双城记》中的爱情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89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
以超验主义视角对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分析
An Ecofeministic Approach to Ernest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 93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接受理论视角下英文商标名汉译研究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英谚语的文化意象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97 英文电影欣赏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xx学院案例 98 浅析《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 99 《圣诞欢歌》中斯克罗吉的性格分析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01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102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 103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105 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07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108 回归之路--《所罗门之歌》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110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111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113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
[税务管理]我国开征遗产税国际借鉴和政策选择研究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 116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117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19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120 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122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124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26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127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英语电影对白汉译
论《红字》中的孤独因素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131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 132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试析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35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137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138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疯狂主妇》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140 自我毁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必由之路 141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142 欧亨利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144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146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浅析及其解决方法 147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148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150 英语影视作品字幕汉译的策略
151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52 浪漫主义天性和实用主义个性之间的冲突——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性的矛盾 153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154 苔丝形象浅析
155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156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157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158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159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160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161 从《认真的重要性》中的布雷克耐尔夫人看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特点 162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163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开题报告+论)
164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165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166 The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to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ETL)in Middle Schools 167 从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看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幽默 168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
169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Contracts 170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1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策略调查 172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173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174 A Research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175 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翻译 176 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177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17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17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80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 181 斯佳丽:“旧”时代的“新”女性
182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183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184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185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
186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的堕落 187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188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18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190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91 不温不火,绵里藏针——分析《格列夫游记》的讽刺意义 192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 193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194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
195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96 论<<禁食与欢宴>>中乌玛的觉醒
197 The Seven-Eighth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 analysis of “Iceberg Theory”
198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E.B.White’s Charlotte’s Web
199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200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
第三篇:论《简爱》中简爱的女性意识
论《简爱》中简爱的女性意识
作者:祝娟
单位:博英阳光幼儿园
【摘 要】夏洛蒂•勃朗特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简爱》出版于1847年。在那个年代,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以女性作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实属难得,更可贵的是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独立意识,虽然这种独立意识在强大的社会价值观念的作用下显得有些无助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有些病态。但《简爱》的女主人公简爱敢于反抗压迫,要求独立自由,追求平等的精神体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使其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全新的女性。
【关键词】简爱
女性意识
平等
独立
女性意识界定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具体得说:“‘女性意识’指女性的自我意识⋯⋯它主足于女性的‘此在’去感知,体验人生与世界,传达女性的欲望与追求,肯定女性的经验与价值”。19 世纪的英国是“女性小说的时代”。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创作出超越时代的女主人公简·爱。她既不是“家里的天使”也不是“理想的淑女”,她的桀傲与叛逆显然和时代的主流意识格格不入,却因勇敢的挑战男权控制下的既定秩序,追求女性的独立、平等成为女性文学不朽的经典人物形象。
女性意识在《简爱》中的体现
十九世纪的英国普遍存在的妇女观是什么呢? 当时的思想家约翰·拉斯金在其散文《论女王的花园》中就说, 理想的妇女和理想的家庭与现实的原始森林式的生存竞争互不相容,妇女的地位不是在社会上, 而是在家庭中。按照当时流行的说
法, 就是做“家里的天使。”这就意味着女人必须在家里侍奉丈夫和孩子, 否则就是不合乎“家里的天使”的模式, 也就失去了女人存在的价值。显然, “天使”集中概括了一个男权主义世界里十分荒谬的妇女观。这种观点在十九世纪十分盛行, 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简·爱却大声宣布“我不是天使, 我就是我自己!”这呼声既是对以男子为中心的英国社会的公开挑战, 也是为捍卫女性人格与尊严的呐喊。若从妇女解放的角度说来,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在当时有名么激进,多么有份量!可以它是打开《简爱》的一把钥匙。
简爱从小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寄养家庭里少爷的专横, 小姐的傲慢, 夫人的恶意, 仆人的偏见,都令她感到痛苦不堪,从而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不公平!不公平!”这是她的结论。终于在她被她的表哥打得头破血
流之际,她发疯似的和他对打,使尽全力狠狠地揍他一拳,并发泄地叫道:“你这个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她甚至敢于对她残忍的舅母说: “世界上我最恨的人就是你!”
对寄养家庭的反抗导致了简爱被送进劳渥德孤儿院。这是一所以肉体到精神对孩子们进行宗教束缚摧残的所谓慈善机构, 简仍是那样叛逆不驯。她对好友海伦经常受到责骂和鞭打却从不抱怨十分蔑视和愤恨。她奉劝海伦说, 如果自己受鞭打, 便要把那根鞭子夺过来, 当面把它折断, 而且“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狠狠地回击!”这正是简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写照。简以她顽强的生命力熬过了八年窒息刻板的学校生活, 但她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我向往自由, 我渴望自由”。这都表明了简“不与环境命运相妥协, 勇于反抗斗争, 争取做人的权利的可贵精神, 而这正是当时广大妇女觉醒的标志。”
女性的独立首先在于经济上的独立。在简爱生活的年代,结婚是女子的唯一出路。但在简爱的心目中,经济的独立是她人格独立的支柱,只有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她才觉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才觉得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简爱经历了痛苦, 贫穷的童年,但她发奋努力,终于以超群的才华当上了老师,经济上得以自食其力。她对经济上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强烈的也是贯穿始终的。罗切斯特给她买的昂贵的衣服首饰,都让她一一推掉。她向罗切斯特表示: “不要任何财物,只要一颗没有被大量的恩惠压倒的心”。她永远也受不了“让罗切斯特先生把我打扮得像一个玩偶,每天让金雨淋在我周围"。她执意不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而要继续作阿黛勒的家庭教师,用这个挣得我的膳宿费和外加的一年的三十磅。在离开桑菲尔德和她所深爱的男人后, 简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份新的生活她承担了圣约翰为他介绍的艰苦工作。为穷人服务,做一名乡村教师。同时,这份工作也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附任何人!简爱在经济上独立的要求, 并没有使她把金钱作为唯一的目标。简爱在金钱面前,在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 她立即就把遗产的大部分转赠给她贫穷的表哥表姐。很明显, 作者努力让她的女主人公在经济上独立的用心是良苦。我认为, 遗产的安排并非象许多评论者所说的是“画蛇添足”, 而是恰恰反映了作者已经敏锐地看到, 女性的独立。
首先在于经济的独立。她清楚地懂得, 如果妇女在经济上不能独立, 那么在政治上、婚姻上就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可言, 这个认识无疑是接近真理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只要妇女仍然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是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 那么妇女的解放, 妇女同男子的平等, 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
按照维多利亚时期妇女的行为规范, 简爱有两大过失:一是向一个男人(罗切斯特)主动表达自己的爱情;二是拒绝另一个男人(圣约翰)的求婚。简爱与男主人翁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她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罗切斯特的时候, 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巨大的鸿沟: 罗切斯特出身名门,是上流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气馁,或者自我贬低,而是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自己的感情。在一场社会地位如此悬殊的爱情当中,表现得不卑不亢。她认为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这无疑是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向社会偏见的大胆挑战。“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貌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在英国小说史上,简是第一位女主人翁,为强烈的感情所驱使,主动地向她爱慕的男主人翁表达爱意,而又如此率真感人!当她为自己不能与罗切斯特结合却仍被留在庄园而感到屈辱时, 她愤然说道: “你认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 这番有力的自白表明了简一贯遵循的神圣原则一一自重、自尊、自爱。
由于罗切斯特疯妻的存在使他们无法结成夫妻, 于是罗切斯特就决定带简到遥远的地方一起生活, 但简认为自己无异于当一名情妇, 她对自己说:“我关心自己, 我越是孤独, 越是没有朋友, 越是没有支持, 我越尊重自己”。她勇敢地面对厄运的挑战, 作出了离开罗切斯特这一痛苦而又坚决的抉择。这正是她把爱情与人的真正价值紧紧连在一起, 从而使爱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她的出走, 不仅完满地表现了她的性格, 她的执著追求, 而且是对世俗观念的大胆蔑视。因此, 她的离去, 不是逃避现实, 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选择, 是在争取一个普通女子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道路上往前迈了一步。
简爱在离开庄园后,流浪荒郊,幸好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在圣约翰与简的交往中, 他发现了简的性格中闪出的不平凡的光彩: 她直爽, 单纯, 富有激情,特别是她的能吃苦耐劳和有毅力这一点, 圣约翰认为是适合作一个传教士的妻子的有利条件,所以他向她求婚。但他对简的求婚不是出于爱情,而是上帝的旨意。简虽然佩服圣约翰的献身精神,但他们的爱情观有着截然不同的分歧。她认为圣约翰向她求婚,不是因为爱她,只是要在他在印度的辛苦工作中有一个合适的同事。她一再坚持在爱情婚姻上应该是平等的,应该以爱情为基础而结合,而不应该把妻子当作传教士的一件有用工具。她对圣约翰说: “我鄙视你的爱情观念!我瞧不
起你奉献的这种不真实的感情!是的,圣约翰,你把它奉献出来的时候,我鄙视你!
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也是不平等的!”
圣约翰对简的求婚,实际上是在宗教的名义下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招安, 本质上仍然是把女性当作工具,当作附庸,当然被简爱所拒绝。
简爱的女性意识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平凡的简·爱虽然相貌普通,出身卑微,然而却拥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罗素曾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良如空气,没了它,我们的生活无法想象。简·爱的善良除了我们理解的同情心外,更有着超越于普通人之上的无私与宽恕。
在简·爱舅妈里德太太临终时,她陪在身边的那一幕感动了无数读者。从小
说中,我们看到里德太太简直就是简·爱苦难的源头,随着收留她,疼爱她的舅舅里德先生的去世,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里德太太把简·爱当作佣人一样对待,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对这个失去双亲的可怜孩子,不但不给予同情与关爱,反而处处苛责,纵容自己的孩子欺负。更可恨的是,她把简·爱送进了标榜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并且在前来接简·爱的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撒谎怒斥简爱是一个撒谎而讨厌的女孩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深深伤害过自己的人,简·爱原谅了。
当这位曾虐待过自己的舅妈临终时,在没人在身边的情况下,她去探望了她,并对她所受的巨大的痛苦产生了怜悯之情,她弯下腰吻了吻她,深情地叫了一声 “舅妈,亲爱的舅妈”并妥善安排了她的后事。简·爱在此的表现,让每一位读者都看到了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善良。马克·吐温曾说过:“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
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会有意无意伤害别人,也会被别人伤害,如果执著于这些伤害,只会让自己更痛,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也许宽容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童年,饱尝了人情冷酷,世态炎凉的滋味,并没有使简·爱变成一个冷酷麻木的女孩,相反,她用一颗善良博大的爱心关爱着身 边的人。简·爱这样一个平凡而圣洁的女子告诉21 世纪的女性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去爱家人,爱朋友,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只有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无私的给予,在世俗怨恨中心胸旷达而付出真爱,才称得上 是一个具有高贵品格的形象。
简·爱悲惨的成长历程让她早早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 尊严。她宁可承受孤独,也不愿低三下
四、无视人格地去乞求廉价的怜悯和同情。当仆人告诉她称呼表哥主人时,她勇敢地反问道“: 他怎么是我的主人? 我又不是仆人!”无论是舅母的虐待还是学监的侮辱,无论心灵受到多大的挫伤,她都自尊自爱,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格。
在做罗切斯特养女阿黛勒的家庭教师时,她虽只是一个出身微贱的小姑娘,本应是很容易低声下气,乞求怜悯的。但简·爱却不。在简·爱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第一次有关礼物的谈话中,罗借养女阿黛勒要礼物的茬口,试探简·爱对他人的施舍和恩赐的态度:是否期望别人的礼物? 简·爱实实在在地答到“: 我说不上来,先生,我对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经验,一般认为是讨人喜欢的。”罗讥讽
道“: 爱小姐,你不像阿黛勒那么单纯,她一见到我就嚷着要‘礼物’,而你却转弯抹角。”简不露声色说“: 因为我对自己是否配得礼物,不像阿黛勒那么有信心”罗再次为难道“: 啊,别以过分谦虚来搪塞!”简不卑不亢说到“先生,你已经给了我‘礼物’,我很感谢你,赞扬学生的进步,是教师们最向往的酬劳。” 在谈话中,她既不忘家庭教师的身份,又充分表现出作为一个平等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简·爱的自尊自爱还表现在当她发现自己爱的人有妻子时,选择了离开。罗切斯特和简·爱相爱后,欢天喜地到教堂准备结婚时,得知罗切斯特早已结婚和 阁楼上藏疯妻的秘密。这一消息使简·爱伤心欲绝,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来之不易的幸福瞬间就要消失了,是去还是留?虽然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她不愿违背道德准则,不愿失去做人的尊严去做罗切斯特的情人。她告诉罗切斯特:“先生,你的妻子还活着,这是早上你自己承认的事实。要是按你的希望同你一起生活,我岂不成了你的情妇。别的说法都是诡辩———是欺骗。”她拒绝了这份不道德的
婚姻,以非凡的自制力,克制了对罗切斯特强烈的爱,毅然离开了庄园。这使我们感受到简·爱独立人格中包涵的平等、自尊的进步爱情观以及她的独立人格的锋芒和魅力。
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读者来说,爱情主题是一个最富有人情味、最能引起感情共鸣的主题;对创作者来说,爱情主题是最能展示作者人性力量的主题。简·爱的爱情让读者感到一股强大的、热情优美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她的感情历程,读懂了她对爱情与女性独立的诠释,也让读者为她在情感与理智徘徊中作出令人振奋的抉择而喝彩。
简·爱的感情观中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平等的爱情。罗切斯特虽专横傲慢,但感情真挚强烈,经过骄傲和感情之间长时间的斗争,被简·爱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她。简·爱知道这种爱情在当时注重阶级的社会是不可能的,在她以为罗切斯特要与贵族小姐结婚时,她选择离去,而罗切斯特却要求她留下来,这也激发了简爱的表白。“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
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 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可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段爱情表白,道出了简·爱内心要求人格平等的呼声, 充分表现了她反对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庸俗爱情观,鄙视资
产阶级的门第观念,以大胆的叛逆精神向罗切斯特告白。
其次,在简爱寻求的爱情里,二人在经济上应该是独立的,而不是依附性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这一惟物主义理论不仅仅适合阶级范畴,也对男女的社会关系作出了相适应的解释。女性要独立,首先要争取经济上的独立,抛开对男性的物质依赖。所谓“靠诚实的劳动挣得的面包,比不劳而获的面包更香甜。”在她打算嫁给罗切斯特时,她的想法就是:不愿依附于对方,而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带来更多的财产。她拒不接收罗切斯特送给她的钻石戒指、项链和手镯等奢侈礼品。当罗切斯特要她立刻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时,她拒不认同,而是继续履行家庭教师的职责,她要以自食其力的劳动来保持个人的人格尊严,也维护了自己纯洁高尚的爱情。也正因为这样,简·爱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简·爱的婚姻观首先表现在她发现罗切斯特已经有妻子后,选择理智地离开。尽管她非常爱罗切斯特,但她知道如果与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她将失去尊严,因为她的留下只会使她成为一名情妇。她要的不是这样不纯净的爱情和婚姻。她凭着坚强的毅力,痛苦而坚定地离开了他,去独自谋生。至此,可以看到简· 爱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
反映简·爱婚姻观的另一个例子还体现在她拒绝表哥圣约翰的求婚中。离 开桑费尔德庄园后,简·爱历尽艰辛,最后被里佛斯兄妹收留。兄妹中的哥哥圣 约翰是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在他打算去印度传教时,他多次向简·爱求婚,但却 不是出于爱情,而是他赏识简·爱的才华和毅力,在他心中婚姻只不过是为自己 取得一位帮手的工具。面对他的求婚,简·爱有过挣扎,但她明白,如果她和圣 约翰在一起就等于抛弃了一半自我,过一种完全克制自己受人支配而且没有真 正爱情的虚伪婚姻的生活。尽管她非常赞赏他献身宗教的精神,感激他对她的 赏识,她还是拒绝与圣约翰缔结没有爱情的婚姻。第二天,她在爱的呼唤下,告 别了圣约翰家,重返桑费尔德,她要到那儿去寻找自己真正的爱情与归宿。在罗 切斯特庄园被烧,眼瞎臂断时,简·爱毅然选择了自己的爱情,待在自己深爱的 人身边,不离不弃,奉献给灾难中几乎绝望的罗切斯特以真诚的爱。她用自己的 行为表明了自己的爱情观,那就是平等自主,真诚奉献。
女作家精心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很不寻常的家庭女教帅形象,歌颂了把两颗灵魂平等结合在一起的爱情,同时也歌颂了敢于和男权社会顽强斗争的妇女,把维护女性的人格尊严看得高于一切。从表层意义上说,《简爱》的爱情故事是平民女作家站在进步的立场上,对于当时盛行的以金钱、门第、美貌作为交换条件的买卖婚姻的否定。可是从深层内涵看,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中,深藏于其中的意义,是令人震撼的开始觉醒的。19 世纪西方妇女强烈的女性意识,千百年来柔弱可怜、因没有人格的独立而寻求男性保护的女性,在女作家建构的世界里,挺立起来了,她获得了雄伟刚强的力量,不仅得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实现了经济上的自主。简爱这一形象变得高大而不同凡响,她闪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象暗夜中的火把,为广大妇女点燃了希望之光。
参考文献:
[1]李立新,简析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潮[J].人文2009(1):127—128.[2]李涛,新历史主义与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3):48—51.[3]苗福光,欧美生态女权主义述评[J].学术论坛2005(10):181—184.[4] 王文惠,简•爱性格的另一面——以女权主义批评解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64—66.[5] 王文惠,《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读解[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11):86—88.[6] 王文惠,从被压迫者到压迫者——论《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兼及相关问题[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6):99—101.[7]王文惠,月亮与火的宗教意象之美——读夏洛蒂•勃朗特之《简•爱》[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3):89—92.
第四篇: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心论点:
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古代父权制牢不可催的统治,封建礼数的摧残,使得女性地位下降到了一个令人骇然的地步,这一点在宋明体现的尤为明显。在明代,皇帝和皇后甚至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随着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礼教日益严酷细密,对妇女的压迫日甚一日.直到19世纪末,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洋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随之而入,这种异质东西的传入与经几千年沉淀于中国人头脑中的意识发生了最为激烈的碰撞,人们被约束的思想也随之被打开,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贤妻良母,辛亥革命后,社会政治趋向民主,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女子学校制度、课程等不断变革,因此,一批知识女性不断觉醒,在教育、婚姻、职业、参政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并在这些领域有了一些作为。由此看来女性的社会作用社会地位并不亚于男性,甚至于在某些方面女性之作用比男者更胜一筹。主要事例:
一、从古代到近代,女性是受压迫最深的一个群体。父权统治将女性降低为附庸于男性的第二性,《系辞》曰“天尊地牢,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又曰“乾道男,坤道成女”。女性所能受到的教育,也只有《女儿经》、《女戒》、《女训》等等。(古代女性被迫害的事例)
二、甲午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少数率先觉醒的女性也开始将自己的命运与推翻清政府统治,实现民族振兴相联系,林宗素在《女界钟》中指出:“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独匹夫然哉,虽匹妇亦有责焉”.薛素贞认为:“夫一国兴亡,匹妇亦有责任;同仇敌忾,吾咸具感情”.随着妇女问题的提出,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主要表现在:(20世纪初中国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事例)
1、兴女学.要争取权利,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女子自己开始创办学校.如1904年杭州的惠兴女士创办了贞文女学堂。
2、办女报.她们认识到舆论宣传的重要性.这时期创办的报刊主要有《女学报》,《中国女报》,《神州女报》,《女界钟》等报纸。
3、建立组织,争取参政权.除了在舆论上鼓吹外,她们还认识到,必须“合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为争取参政权,成立了“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要求“男女平权之实现,女子教育之普及,家庭妇女地位之向上,妇女政治地位之确立”.4、废缠足,1901年清政府颁布禁止缠足谕旨,要求废除缠足陋习.在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清政府再次强调指出:“女子缠足最为残害肢体,有乖体育之道,各学堂务一律禁止,力矫弊习”.规定在新学堂上学的女生一律禁止缠足,以为社会表率.三、女子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在教育、职业、婚姻、参政等等之上。在女子教育观上,知识女性把女学看作是强国之本,认识到女子教育可以使女子从业自立,正如西方的男女平等和教育造就了职业女性一样,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整体水平和国力的强盛。因此,先进的知识女性不遗余力地倡导女子多读书,坚持女子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全面发展,最终成为能够自立、自强的国民。在女子婚姻观上,不再绝对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自由择偶,离婚自愿,更有宣扬独身者。在女子职业观上,清末时传入西方妇女就业状况,辛亥革命也极大地鼓起女性走向社会的勇气,众多知识女性意识到就业有利于她们自立,不再依赖于男子,广大知识女性开始探索就业途径,追求职业平等。在女子参政观上,受西方天赋人权学说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知识女性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参政观,中华民国的建立进一步进步女性参政的希望,主张女子以渐进方式参政。
民国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于1912年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追求男女平权.新文化运动对纲常礼教的抨击,使之强加给妇女的种种束缚不再天经地义,婚姻自主的开始流行,就业机会的增加,一定程度的参政权利的获得,表明在追求男女平等方面已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的《新婚姻法》和195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妇女在结婚,离婚,财产,就业,选举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妇女解放运动翻开了新的一页.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妇女的权利作了充分的规定.如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1986年颁布,2006年修改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女孩与男孩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如第4条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第五篇: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
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具体地说:“女性意识”指女性的自我意识,它不仅要求挣脱封建婚姻制和封建礼教的桔桎,实现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且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妇女价值的发掘与自我肯定。”总的来说,19世纪的英国是:“女性小说的时代”。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创作出超越时代的女主人公简爱。她既不是“家里的天使”也不是“理想的淑女”,她的桀骜与叛逆显然和时代的主流意识格格不入,却因勇敢的挑战男权控制下的既定秩序,追求女性的独立、平等成为女性文学不朽的经典人物形象。
一、女性意识在简爱中的体现
在夏洛特生活的时代,妇女是男人的附属物。她们社会地位低,被歧视。但是简——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孤儿——被描绘成一个具有非凡的性格和坚强意志的新型妇女。这使得这本小说完全不同于其他以才子佳人为理想的刻画对象的当代作品。当时的思想家约翰·拉斯金在其散文《论女王的花园》中就说,理想的妇女和理想的家庭与现实的原始森林式的生存竞争互不相容,妇女的地位不是在社会上,而是在家庭中。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就是做“家里的天使”。这就意味着女人必须在家里侍奉丈夫和孩子,否则就是不合乎“家里的天使”的模式,也就失去了女人存在的价值。显然,“天使”集中概括了一个男权主义世界里十分荒谬的妇女观。这种观点在十九世纪十分盛行,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简爱却大声宣布“我不是天使,我就是我自己!”这呼声既是对以男子为中心的英国社会的公开挑战,也是为捍卫女性人格与尊严的呐喊。若从妇女解放的角度说来,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在当时有多么激进,多么有份量!可以说它是打开《简爱》的一把钥匙。
(一)简爱的反抗意识 简爱从小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寄养家庭里少爷的专横,小姐的傲慢,夫人的恶意,仆人的偏见,都令她感到痛苦不堪,从而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不公平!不公平!”这是她的结论。终于在她被她的表哥打的头破血流之际,她发疯似地和他对打,使尽全力狠狠地揍他一拳,并发泄的叫道:“你这个狠毒的坏孩子!你简直像个杀人犯„„你是个管奴隶的监工„„.你像那般罗马暴君!”她甚至敢于对她残忍的舅妈说:“世界上我最恨得人就是你”!①
对寄养家庭的反抗导致了简爱被送进劳沃德孤儿院。这是一所从肉体到精神对孩子们进行宗教束缚摧残的所谓慈善机构,简爱仍是那样叛逆不驯。她对好友海伦经常受到责骂和鞭打却从不抱怨的行为感到气愤,因此她十分蔑视和愤恨那些虚假的人。她奉劝海伦说,如果自己受鞭打,便要把那根鞭子夺过来,当面把它折断,而且“我们应该狠狠的回击,狠狠的回击!”这正是简爱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写照。
(二)经济上的独立意识
女性的独立首先在于经济上的独立,在简爱生活的年代,结婚是女子唯一的出路。但在简爱的心目中,经济的独立是她人格独立的支柱,只有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她才觉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才觉得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简爱经历了痛苦贫穷的童年,但她发奋努力,终于以超群的才华当上了老师,经济上得以自食其力。她对经济上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强烈的也是贯穿始终的。罗切斯特给她买的昂贵的衣服首饰,都让她一一推掉,她向罗切斯特表示:“不要任何财物,只要一颗没有被大量的恩惠压倒的心。我永远也受不了让罗切斯特先生把我打扮的像一个玩偶,每天让金雨淋在我周围。”她执意不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而要继续做阿黛勒的家庭教师,用家庭教师这个职业挣得她的膳宿费和外加的一年的三十磅。在离开桑菲尔德和她所深爱的男人后,简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份新的生活,她承担了圣约翰为她介绍的艰苦工作。为穷人服务,做一名乡村教师。同时,这份工作也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附任何人。
简爱在经济上独立的要求,并没有使她把金钱作为唯一的目标,简爱在金钱面前,在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遗产的大部分
②转赠给她贫穷的表哥表姐。很明显,作者努力让她的女主人公在经济上的独立是用心良苦。我认为,遗产的安排并非像许多评论者所说的是“画蛇添足”,而是恰恰反映了作者已经敏锐的看到,女性的独立 首先在于经济的独立,她清楚的懂得,如果妇女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那么在政治上、婚姻上就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可言,这个认识无疑是接近真理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只要妇女仍然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是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③
(三)简对待婚姻的态度
按照维多利亚时期妇女的行为规范,简爱有两大过失:一是向一个男人(罗切斯特)主动表达自己的爱情;二是拒绝另一个男人(圣约翰)的求婚。简爱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她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罗切斯特的时候,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了一个上流人物,在当时的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奢望国王的爱情。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惟其如此,它也就意味着遭受嘲笑和侮辱。只有简爱这样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够去坦坦荡荡的去爱。
由于罗切斯特疯妻的存在使他们无法成为夫妻,于是罗切斯特就决定带简爱到遥远的地方一起生活,但简认为自己无异于一名情妇,她对自己说:“我关心自己,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越尊重自己”。④她勇敢的面对厄运的挑战,作出了离开罗切斯特这一痛苦而又坚决的抉择,这正是她把爱情与人的真正价值紧紧连在一起,从而使爱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她的出走,不仅完满的表现了她的性格,她的执着追求,而且是对世俗观念的大胆蔑视。因此,她的离去,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选择,是在争取一个普通女子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道路上往前迈了一步。
简爱离开庄园后,遇见并拒绝圣约翰的求婚,说:“我鄙视你的爱情观念!我瞧不起你奉献的这种不真实的感情!是的,圣约翰,你把它奉献出来的时候,我鄙视你!”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也是不平等的!圣约翰对简的求婚,实际⑤上是在宗教的名义下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招安。本质上仍然是把女性当做工具,当做附庸,这当然被简爱所拒绝。
二、简爱的女性意识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平凡的简爱虽然相貌普通,出身卑微,然而却拥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罗素曾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良如空气,没了它,我们的生活无法想象。简爱的善良除了我们理解的同情心外,更有着超越于普通人之上的无私与宽恕。
(一)宽容
在简爱舅妈里德太太临终前,她陪在身边的那一幕感动了无数读者。从小说中,我们看到里德太太简直就是简爱苦难的源头,随着收留她,疼爱她的舅舅里德先生的去世,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里德太太把简爱当做佣人一样对待,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对这个失去双亲的可怜孩子,不但不给予同情与关爱,反而处处苛责,纵容自己的孩子欺负。更可恨的是,她把简爱送进了标榜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并且在前来接简爱的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撒谎怒斥简爱是一个撒谎而讨厌的女孩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深深伤害自己的人,简爱原谅了。
当这位曾虐待过自己的舅妈临终时,在没人在身边的情况下,她去探望了她,并对她所受的巨大的痛苦产生了怜悯之情,她弯下腰吻了吻她,深情的叫了一声“舅妈,亲爱的舅妈”并妥善的安排了她的后事。简爱在此的表现,让每一位读者看到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善良。马克·吐温曾说过:“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⑥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会有意无意伤害别人,也会被别人伤害,如果执着于这些伤害,只会让自己更痛,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也许宽容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童年,饱尝了人情冷酷,世态炎凉的滋味,并没有使简爱变成一个冷酷麻木的女孩,相反,她用一颗善良博大的爱心关爱着身边的人。简爱这样一个平凡而圣洁的女子告诉21世纪的女性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去爱家人,爱朋友,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只有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无私的给予,在世俗怨恨中心胸旷达而付出真爱,才称得上是一个具有高贵品格的形象。
(二)独立
在简爱寻求的爱情里,二人在经济上应该是独立的,而不是依附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这一唯物主义理论不仅仅适合阶级范畴,也对男女的社会关系作出了相适应的解释。女性要独立,首先要争取经济上的独立,撇开对男性物质上的依赖。所谓“靠诚实的劳动挣得的面包,比不劳而获的面包更香甜。”在她打算嫁给罗切斯特时,她的想法就是:不愿依附于对方,而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带来更多的财产。她拒不接受罗切斯特送给她的钻石戒指、项链和手镯等奢侈物品。当罗切斯特要她立刻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时,她据不认同,而是继续履行家庭教师的职责,她要以自食其力的劳动来保持个人的人格尊严,也维护了自己纯洁高尚的爱情。也正因为这样,简爱才理直气壮的说:“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是彼此平等的”。⑦
(三)尊严
简爱悲惨的成长历程让她早早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她宁可承受孤独,也不愿低三下
四、无视人格的去祈求廉价的怜悯和同情。当仆人告诉她称呼表哥主人时,她勇敢的反问道:“他怎么是我的主人?我又不是仆人!”⑧无论是舅母的虐待还是别人的侮辱,无论心灵受到多大的创伤,她都自尊自爱,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格。
为了尊严她抛弃了爱情,简爱勇敢的跨出了桑菲尔德的大门。冲破了世俗的樊笼,令人敬佩。在一个多世纪前,对于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和金钱的女子,做出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惊世骇俗的。而这也正是简爱独特的个性决定的。面对着忍辱偷生还是个人的尊严时,简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经过一夜的思考,简爱毅然离开。她知道,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一个人爱她了。简爱每吐的一个字都像重拳一样敲打着我的心,这就是要求平等的呼声。女作家精心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很不寻常的家庭女教师的形象,歌颂了把两颗灵魂平等结合在一起的爱情,同时也歌颂了敢于和男权社会顽强斗争的妇女,把维护女性的人格尊严看得高于一切。小说光明的结局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要有自由、尊严、平等。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爱情观等于尊严加平等这道公式上。付之实现往往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的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和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一样,为了爱情和人格抛弃所有。简爱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感觉,是一种不计较得失的简化感情的简。它犹如一杯白开水,净化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简爱这一形象变得高大而不同凡响,她闪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像暗夜中的火把,为广大妇女点燃了希望之光。
注 释
《简爱》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译者:程永然 责任编辑:子龙
出版发行:中国致公出版社
版次:2004年10月第2版 2004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 ①《简爱》第一章第5页第19行 ②《简爱》第二十三章268页第9行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④《简爱》第二十六章第319页第1行 ⑤《简爱》第三十三章第419页第7行 ⑥出自马克·吐温的名言名句
⑦《简爱》第二十二章第249页第8行 ⑧《简爱》第二章第6页第11行
参考文献
[1]李立新,简析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潮{J}。人文2009,《1》:127-122,[2]李涛,新历史主义与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研究{J}。外语与外 语教学2007《3》:48-51 [3]苗福光,欧美生态女权主义述评{J}。学术论坛2005《10》:181-184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马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老师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的指导教师-马小林老师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