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培训讲稿(第五单元)
九年级语文(上册)培训讲稿(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文学作品——古代白话小说
1、新课标关于文学作品的要求: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作品阅读是本册教材三个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本单元所选课文为古代白话小说,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所选的课文都出自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如叙述历史故事的《三国演义》,表现农民起义的《水浒传》,反映封建知识分子生活的《儒林外史》,反映官宦家庭生活的《红楼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从小说的全局(思想内容、情节结构、艺术特点等)来引导学生审视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深究其意义;因节选部分篇幅较长,教师处理时要大胆取舍,引导学生探究只求学有所得,不求面面俱到。可以围绕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对人物个性进行分析探究。
2、明确本单元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 第一维度:知识和能力
(1)积累、掌握古白话语汇,体会古白话与今白话的差异。(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有关文学作品的知识(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主题,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等)。(4)学会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人物活动,分析人物性格。
第二维度:过程和方法
(1)课文篇幅较长,应当引导学生加强预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处理的“度”,课堂内容应相对集中。
(2)把思辨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交流心得。(从课文实际出发,恰当地确定探究的目标,不贪多而务求有得。)(选定突破口,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课外阅读这四部小说,对整部小说有个整体印象,并留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第一步,学好课文,即“就文论文”;第二步,在前者基础上向前延伸,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讨几个跟小说全局有关的问题,从“一斑”引向“全豹”。第三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学习《智取生辰纲》,认识吴用等人的“智取”不同于强人的打家劫舍,而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反贪行动;学习《杨修之死》,将历史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分离评价;学习《范进中举》,在评价范进的悲与喜同时,不可忽略周围的众生相;学习《香菱学诗》,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并从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有所领悟。? 《智取生辰纲》 入选原因:《水浒》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也是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对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出现起了导引作用。水浒108位好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从民族的和人文的角度看,入选中学教材是当之无愧的。再加上《水浒》艺术价值之高,也是不容置疑的,众所周知,在“红学”之后,又了“水学”的说法,学术界又出现的研究水浒的热潮。所选的片段也是经过考虑的,这是众好汉的第一次出手,是反贪第一仗。
课文内容:写杨志受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梁中书)派遣,押送给梁的岳父蔡京的生辰纲(生日礼物)往东京,在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的经过。押送者费尽心机终失利,智取者连施妙计巧得手。这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思想意义:
1、表现出朴素的反对贪官的意识,反映了封建时期“官逼民反”的现实。(不义之财,取之何碍?第十三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众人见晁盖如此志诚,尽皆欢喜,个个说誓道:“梁中书在北京害民,诈得钱物,却把去东京与蔡太师庆生辰。此一等正是不义之财。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诛地灭。神明鉴察。”六人都说誓了,烧化纸钱。)第十四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2、表现好汉们的胆略、智慧。
3、整部小说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局限。
写作特点:
1、构思精巧,使用明暗双线的叙述方法。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2、自然环境描写:烘托气氛,促进情节发展,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反复写气温、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以“凉”衬“热”也不下十余处。写法也多变:有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的,有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的,有通过杨志或虞侯、老都管之口来写的,更多的是通过军汉的语言和行动来写的。
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故事中的许多情节,都被炎热的气候条件所决定:因为“火似热”,所以众军汉肩挑重担,苦热耐熬,一路惆怅不已;因为天热,所以不“趁早凉走”却“正热里”行路,引起了抱怨;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挡”,所以行黄泥岗,见到松林,便要歇凉,死活不走,杨志与部下的冲突也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天热,所以口渴难耐,见到酒就要喝,最后杨志自己也喝了半瓢;因为天热,所以晁盖等人装作歇凉争先喝酒也毫无破绽。总而言之,吴用用蒙汗药智取的计策,就是根据炎热的气候条件设计的。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写炎热,才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一大艺术特色。
3、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些不同的矛盾也是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成功的地方。
语言特色: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教学提示:
1、引导学生理清情节发展的脉胳。不强求一致,言之成理既可。
二分法: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六分法: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2、探究一:杨志失败的原因、吴用计策成功的要素。
杨志不可谓不智。他常走江湖,深知绿林好汉们的伎俩,可以说他的押送办法还是可行的。可是为什么失败了呢?关键是失了人和。那又为什么会失人和呢?一是他本人的性格暴燥,动不动就打人,人心不服;二是他不善做思想工作,没有向众人讲清这样走的原因;三是他本是个被起用的配军,老总管的一番话使他不得不妥协,在最关键的时候陷入孤立。
吴用计策成功,一是智用天时(炎热),二是智用地利(黄泥冈,人烟稀少,便于行事),三是智用矛盾(杨志一行人走到黄泥冈,内部的矛盾激化,众军汉在老都管的默许下,于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给吴用等人以可乘之机。四是智用计谋,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3、探究二:俗话说世事无绝对。计策再好,如果人家不中计你也没奈何。请替晁盖、吴用筹划一下:
如果初见白酒,杨志拗不过老总管,众军健买了酒吃,或者杨志见众好汉吃了一桶,也买下另一桶,怎么办?
两种选择:一是强夺,二是相机行事,再行计策。哪种更可能?为什么说要去东京贩枣?就是怕计策万一不成,就好相跟着一起走而不致引起杨志一班人的怀疑。
4、探究三:“智取生辰纲”的行动算不算起义?这一段在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 这次行动虽谈不上起义,但至少表明晁、吴等人已具备了起义的条件,可算得起义的前奏。待到后来,在石碣村击败前来“捕盗”的官兵,随又夺取了梁山泊的领导权,组织队伍迎战大批官军,这就顺理成章地揭开了起义的序幕。补充资料:(1)在介绍《水浒》梗概时略说梁山起义军发展的几个阶段:晁盖、吴用等初建根据地;扩编队伍,大战官军并消灭地主武装;临时性出击,攻城略地。(2)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水浒》第十九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及第二十回上半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杨修之死》 入选原因:《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和《水浒传》一起,奠定了长篇章回小说发展的基础,也为后世长篇章回小说提供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种范例。节选部分是其中集中刻画曹操性格的精采片断,以前曾选入过中学课本。
课文内容:选自第七十二回《杨修在曹刘汉中之战的末期,从夜间口号“鸡肋”看出曹操有退兵意,便自作归计,导致“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后,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斩之。后进军失败,中箭受伤,方忆杨修之言,厚葬杨修,就令班师。其中插叙了六件杨修犯曹操忌讳的事,从小到大排列。思想意义:
1、《三国演义》思想倾向拥刘反曹。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拥曹贬刘,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尊曹魏而贬蜀汉。
2、从曹操的角度看:逞一时之愤,贸然进兵,终致兵败受伤。
做事,特别是做大事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逞强赌气,而应该顺应时势。
3、从杨修的角度看:要从他个人的性格悲剧中吸取教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心理。(恃才放旷,做事不密;口无遮拦,心不设防)写作特点:
1、通过故事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
2、情节安排上,运用插叙的方法。
语言特色: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主要情节源于《资治通鉴》,语言是比较平易浅近文言。古人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评价。
教学提示: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说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杨修显然是魏王室内部斗争中的政治牺牲品。这正是杨修活动的大背景,认识这个大背景,才能看出杨修被杀这件事的实质。
2、从人物的具体言行看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自主、合作、探究:
——对杨修“身死因才误”的探究:
杨修本来就十分聪明,难道他真的不知道曹操想找机会杀他吗?作为行军主薄,难道他不知道“惑乱军心”,其罪当斩吗?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如果是无意的,说明什么?如果是有意的,又表明了什么? ——对曹操应当如何评价?
小说中的曹操: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作者塑造的结果,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虚构的成份多(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乱世之奸雄)戏台上的曹操:白脸奸臣
历史上的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课文点评:明末清初的毛宗岗曾评点《三国演义》,称之为“第一才子书”。如评曹操梦中杀人一段为“假梦、假睡、假问、假哭,一片是假”。请借鉴这种读书方法,对课文中你认为精彩之处加以评点。
如:径来告操、佯怒夏侯、厚葬修尸等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讲稿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讲【王亚男】
【内容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1、会使用字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
1、学会默读,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复述作品的大意,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四、口语交际
1、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综合性学习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总量,有目的的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会认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规范的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4、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发展性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5、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6、培养自学能力。
7、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编排《孔子拜师》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课文之后提出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怎么开展?教材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内容和开展活动的途径等建议:“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然后学习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接下来学习精读课文《赵州桥》,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做好展示的准备。再用一段简短的过渡语,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绘画,引导学生略读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开展听说读写各项活动,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了解传统及文化的博大精神和热爱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解决重难点的措施】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以说,课文的学习为“综合性学习”引路导航,“口语交际”“展示台”让“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景再现,“习作”则是“综合性学习”成果的文字总结。
具体在本次“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以分这样几个阶段来指导:
第一步;活动准备阶段
1、课文辅助,初步体会;
课内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体会“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孔子拜师》中学生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在《盘古开天地》中了解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在《赵州桥》中领略了这一历经千年而风采依旧的建筑杰作,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欣赏了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神来之笔,又在语文园地的 “日积月累”中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这样,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将不再是单一的,所体验到的“文化”将不再是抽象的,所受到的熏陶将不再是口号式的,“灿烂”将不再仅仅是个华丽的修饰符。
2、运用提示,拓展思维;
在本组第一篇课文《孔子拜师》后面提出了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任务(提示语见投影),这段提示语给学生提示了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指明了开展调查活动的方向,我们可以利用提示语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具体类别见投影)。
第二步:活动实施阶段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实践是第一位的。强调的是学生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1、选择内容,自主合作;
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传统音乐、绘画、书法、民间工艺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可以设计一个小组专题调查实施方案(见投影表格),然后分组进行指导,教师要及时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指导(有的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指导挑选)。
2、小组合作,化性。
即所开展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内涵。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拟订方案。
在第三篇课文后面有一个综合性学习提示,既是对学生的提醒,也是对前一阶段活动的检查和整理,教师此时可以询问每组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同时给予适当的建议。
应当指出的是在活动实施阶段,我们还应该注意:
一是实践的自主性。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可以“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教师可以以个别指导的形式在学生商量分组、确定内容、制定活动方案时提出参考性的建议。
二是实践的文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和心理等。这样,“中华灿烂文化” 的文化味就更浓。当然,这也得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以及我们本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如嘉善田歌、思贤塔、梅花道人吴镇等)。
三是实践的体验性。语文学习本身十分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学一学剪纸,对比一下剪纸作品和其他美术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听一出越剧(或田歌《五姑娘》),品味其中的韵味,甚至可以学唱几句。在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灿烂。第三步:活动的展示阶段
我们可以将“口语交际”与展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一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描述、图片或实物展览、歌声琴声演示等方式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然后引导学生畅谈感想,为习作作好准备。这样,使学生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内化为语言和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达成对传统文化的积淀。
第四步:活动的内化阶段
引导学生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可以是对某一种文化的描述,更可以是对自己参加实践活动的经历、感想、收获的记录。
【课时安排】
17、孔子拜师2课时
18、古开天地2课时
19、赵州桥2课时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课时
语文园地五1课时
共计8课时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计划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计划
标签:
九年级上
作文教学计划
第五单元
杂谈
分类:教学日记
单元内容:本单元课文为古代经典白话小说中的几个有名片段,题材各异,风格各别,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性格鲜明。
学习要求:学习本单元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熟悉一定数量的古代口语语汇。
写作技能:
1、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引导学生“反观自我”,在课文学习中对自己的作文实践进行有效的反思,把自己的作文作为思考对象,对比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反思策略,对自己的写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作品意识;
2、运用“作文修改卡”反思作文教学策略反思,作文修改是一种注重作文行为的深度反思,它能将作文反思转化为行为,它能变思考为技巧,有利于学生策略性作文。具体做法:A、学生根据教师批改和评讲要求,确立的优点和弱点所在;B、将的优点和弱点复述给同伴听,并要求同伴提看法与建议c、记录同伴对的反应;D、认真思考同伴的看法和建议,并修改或重写;E、思考同伴和老师的建议有无被采纳,为什么?F、将新交给同伴讨论,对比原文讨论得失。
3、学习小说中运用的细节描写,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训练如何运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性格。
写作主题: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地热爱;引导学生全面理性地认识金钱的社会含义。
练笔活动:、学习《水浒》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行动和语言以及情节的结构安排把握人物性格,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技巧。说说你喜欢的《水浒》人物,并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以及情节的结构安排把握人物性格发展历程。
2、从杨修之死,分析曹操的形象,写写你所认识的曹操。
3、写写《范进中举》的故事梗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小说运用典型细节的描写揭露人物的矛盾,想象一个让你意外惊喜的场景,注重细节描写哦;运用讽刺手法,写写发生在你身边的可笑之人或事。
4、学习《香菱学诗》中有关她学诗时如痴如醉的细节描写,描写下你身边的同学,表现他们对某一件事的痴迷之情。
5、通过开展调查,了解同学的生活观和消费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消费的调查报告,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针对具体问题发表感想和观点的表达能力。
本单元作文参考题目:
《水浒中我最喜欢的人物
》、《我眼中的曹操》、《学琴记》、《我中大奖啦》、费》、《我的金钱观》《请理性消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古典名著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熟悉一定数量的古代口语词汇。
2. 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领会课文细节描写的妙处。3. 养成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小说人物的习惯。
4. 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法解读小说。5. 善用点评法去表达独特见解。
6. 学会用质疑的眼光出审视人物,解读情节。7.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领会课文细节描写的妙处。2.养成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小说人物的习惯。
3.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法解读小说。
三.单元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毕竟只有十五六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非常有限,社会经验也谈不上,所以这这单元的教学中,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该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恰如其分地引入写作背景。
四.学法指导
1.《智取生辰纲》紧扣标题中的“智”字行文,学习中应该以“智”字为突破口。在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可以复述故事情节;从情节入手,通过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学习《杨修之死》,应该排除语言上的障碍,熟读课文,能够分别复述曹操和杨修之间发生的事情,在剖析文中重要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认识曹操和杨修不同的性格特征。
3.是长篇小说节选,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其中举前后不同的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4.《香菱学诗》全文重点写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应该抓住本文的学习重点: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导航
1.要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看清故事的大背景。
2.要把人物的分析放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切忌泛泛而谈。
3要鼓励学生独立探讨问题,学习运用点评法,以三言两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本单元后,再自拟题目写一篇心得。
六.单元课时划分 《智取生辰纲》………..2课时 《杨修之死》………..1课时 《范进中举》………..2课时 《香菱学诗》………..1课时 综合性学习………..1课时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中学语文课本里选入古代长篇小说片段,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类课文体制一般不大,而写人物往往限于表现其性格特征的某一侧面,故事几乎全是围绕着一件具体的事而逐步展开,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从整体看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正因为有这些特点,再加上受课时的限制,教读这类课文除了要简略介绍原小说的梗概及交代故事来由而外,跟教读短篇小说并无显著的区别,简言之,即“就文论文”,课堂教学内容不超出文本的范围。这种情况相当普遍。这样的教学方式,毋庸置疑,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也能使学生受益。
但是,用长远的观点看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却又并非尽善尽美。因为这类课文正是所谓“全豹之一斑”,有明显的示例作用,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原著的兴趣,以便此后通过自读去感知这些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养成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如果仅仅停留在“就文论文”上,学生的收获就很有限了。自然,读原著是一个长期目标,很难一蹴而就,但我们决不应放弃这个方面的努力;更何况这个“一斑”跟“全豹”之间本来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内在联系,只要善于发现这种联系,即便不能使学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地,总也可以稍稍扩大他们的眼界,多少懂得一点阅读全书的门径。由此看来,教读这类课文,大致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学好课文,即“就文论文”;第二步,在前者基础上向前延伸,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讨几个跟小说全局有关的问题,即从“一斑”引向“全豹”。
俗语云:“条条道路通罗马。”实现从“一斑”到“全豹”,也有多种方式、多种办法,不受任何限制,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先从“全豹”来审视“一斑”,具体地说,就是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从小说的全局(思想内容、情节结构、艺术特点等)来审视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深究其意义。下面试以本单元的课文为例,说说审视中应当注意的几件事:
注意人物活动的大背景。这指的是,不要孤立地看待人物在此时此地的活动,而要把这样的活动跟此人在他时他地的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例如杨修在曹刘汉中之战的末期从夜间口号“鸡肋”看出曹操有退兵意因而自作归计,这显然是一种干犯军纪的行为,是他恃才放旷的性格所使然,由此而招致杀身之祸毫不足怪。这样看来,他的被杀实在是个性格悲剧。可是,如再联系他曾参与魏王继承人斗争的事实来看,情形就不同了,因为这样的斗争已将他置身于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特别是在曹植已经失势的条件下,他早晚难逃一死(曹植的另外两个谋士丁仪、丁广兄弟在杨修之后被杀可为旁证)。由此看来,杨修显然是魏王室内部斗争中的政治牺牲品。这正是杨修活动的大背景,认识这个大背景,才能看出杨修被杀这件事的实质。在三国时期,这样的斗争不仅在曹魏政权中存在,在蜀汉和东吴也同样存在,认识这一点,对学生此后阅读《三国演义》自有裨益。
注意人物性格的历史。这是说,不能只看到人物的现在,也要看到他(她)的过去和今后。只看现在,这是用静止的眼光观察人物,不会看得深远;把过去、现在、今后全看到了,才会有发展的眼光,能有所发现。例如香菱这个人,如果只看她现在如痴如醉吟诗的样子,说不定也会像宝钗那样笑她“呆头呆脑的”,更难理解为什么她成了作者笔下警仙子薄命司里《金陵十二钗副册》中惟一被披露了谶语的女性。但是,如果再看看她过去十多年在拐子家中以泪洗脸的生活和后来薛蟠及其正室对她的凌辱状况,就一定会感到当前这些日子是她短促一生中难得的美好时光,仿佛一天阴霾消净,眼前一片晴明,正由于她的境遇有这样的变化,她的美好资质──对前人诗作的捷悟、对诗境的执著追求,终于显露了出来。可以断言,在贾府侍妾辈(即《金陵十二钗副册》所收人物如平儿、尤二姐、宝蟾等)中的确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红楼梦》里的许多人物都应当如上所述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观察(对其他长篇小说中的人物亦当如是)。
用小说中同类事物作比较。以同类事物作比较,是鉴别事物好坏、高低的一种方法,可以凸现事物的特质。例如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是一种掠夺财物的行为,但跟少华山朱武团伙、桃花山李忠团伙等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晁、吴等人夺取的是大贪官的“不义之财”,而朱、李等人是杀人放火,打家劫舍,这表明晁、吴等人有反抗官府的勇气──这是难能可贵的,到后来他们果真率先走上了起义的道路,迎战官军。又如范进和张静斋,同是科举中的得意人,但一个老实,一个刁钻,经比较后也可以看得分明。
从以上诸例可以看出,所谓从“全豹”审视“一斑”,就是把课文跟小说中其他有关部分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分析,二者不可分离,如同看一粒棋子的作用离不开棋局一样。静止地孤立地看待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审视中的大忌。
再谈由“一斑”引向“全豹”。这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并合理地安排教学步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三点。
(1)从课文实际出发,恰当地确定探究的目标,不贪多而务求有得;
(2)补充介绍有关的资料,必要时可指定学生课前阅读小说中有关的章节;(3)选定突破口,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一:《智取生辰纲》
本文记述的是一场零星的小规模抢劫行动,晁盖、吴用等七人是临时集合在一起行事的,抢劫成功后又各自回家,看起来似乎并无深意,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大不然:首先,这次抢劫跟山野强人打家劫舍的行动截然不同,晁、吴等人都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反对酷吏贪官,只是夺取这些人手中的“不义之财”,并不为害一方,他们的行动具有明显的反贪性质。其次,抢劫的直接对象一个是权势煊赫的统治者当朝宰相蔡太师(受礼人),一个是一府之长的梁中书(送礼人),抢劫的后果不言而喻,没有超人的胆略,决不会贸然行事。最后,动手的时间和地点都选择得极佳,麻痹对方的手段又极高明,这些都显示了带头人晁盖、吴用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由此看来,这次行动虽谈不上起义,但至少表明晁、吴等人已具备了起义的条件,可算得起义的前奏──待到后来,在石碣村击败前来“捕盗”的官兵,随后又夺取了梁山泊的领导权,组织队伍迎战大批官军,这就顺理成章地揭开了起义的序幕。准此,我们可以拟定实践方案如下:
探究的目标是:“智取生辰纲”的深层意义。突破口是:“智取”的行动算得起义否?
补充资料:①在介绍《水浒》梗概时略说梁山起义军发展的几个阶段:晁盖、吴用等初建根据地;扩编队伍,大战官军并消灭地主武装;临时性出击,攻城略地。②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水浒》第十九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及第二十回上半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例二:《香菱学诗》
本文记薛蟠侍妾香菱学习写诗的经过,看似闲笔,其实也是有深意的。香菱是贾府侍妾辈中惟一喜爱诗歌的人,她文化底子很薄,却不仅学会了写诗,而且写出了好诗,这就证明了她有美好的资质。作者在给她的谶语中曾写道:“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这是以她的美好资质跟平生的不幸遭遇相比照,用以引发读者对她的深刻同情,怜其才而哀其生。更有甚者,人们还会因此而反思:如果不是她住到大观园里来,有众多姐妹关心她,指导并鼓励她,她的才能岂不永远埋没下去,不为人知?这又表明大观园是一个与外面黑暗世界形成强烈反差的光明天地。所有这些,都足以发人深思。准此,也可以拟定实践方案如下:
探究的目标是:①香菱的美好资质及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意图;②从香菱学诗有成看大观园中的人际关系。
突破口是:①“„„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试结合香菱的历史说说宝玉此话所蕴含的意思。②说说香菱《咏月》第三稿好在哪里。如果香菱不来大观园居住,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吗? 多,也可能走向自身愿望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