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最终版(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8:2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最终版》。

第一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最终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3、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深沉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诗词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2、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一不能化作刀枪之用,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辛弃疾就是如此,他终于被修练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我们现在来鉴赏他的好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归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他的词,虽然以雄浑豪放为主,但并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三、写作背景:

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清江即赣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实际上敌人追太后接近造口,太后等穿上难民的衣服,混杂在逃难的难民中得以脱身。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书江西造口壁”是标题。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本词写于孝宗春熙三年(1176年)春。

四、诵读诗歌,明确主旨:

1、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三分诗,七分读,要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

2、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的情感:愁!

3、什么直接勾起了诗人心里的愁?(鹧鸪。)如果你心里无愁,你听到鹧鸪的叫声,会不会勾起满腔愁情?明确:词人心里有愁。

提示:联系辛弃疾,可不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句诗“愁”的含义呢?

课下注释,鹧鸪的叫声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我们知道辛弃疾的理想是„„但现实是„„,一个“行不得也哥哥”就把他那种怎样的情感点了出来?

明确:想报效国家,但实现不了这报国之路。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愁。-------这就是他对自己无法报国的忧愤之情!

4、归纳主旨:词人痛恨金兵之猖狂,国耻之未雪,于是满怀忠愤,以悲凉的意境来表达他光复失土、忠诚爱国的深情。

五、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结合课后注释2和下文词句回答)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代指汴梁。

2、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

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明确:(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行人泪”指逃难民众的泪水。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膺。“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忧国——无法望长安)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结合课后注释9)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自信)“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悲愤)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菩》,倾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也深切体会到他那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沉重叹息!这一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我们看到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也看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看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一直以天下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鼓舞着我们!我们再次诵读稼轩词,感受词人的情怀、英雄的气魄,让我们再一次地受到他们的精神熏陶!

七、作业:

1、背诵《菩萨蛮》。

2、完成导学案。附:板书设计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行人泪

忧民

望长安

忧国

遮不住

言志 教学反思:

第二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他的词,虽然以雄浑豪放为主,但并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二.写作背景:

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清江即赣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实际上敌人追太后接近造口,太后等穿上难民的衣服,混杂在逃难的难民中得以脱身。

三.词文赏析: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结合课后注释2和下文词句回答)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

郁 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结合课后注释9)

寄寓着词人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阅读文章《把栏杆拍遍》,梳理辛弃疾的生平及作品的主要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宋词之旅。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长江黄河,至今滋养着我们,在这里,我们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无论何时何地,随口吟咏一首诗词或其中的名句,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充满诗意。下面我们一起诵读这些名句:(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想当年,金戈钱马,气吞万里如虎。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师评价,让学生感受诗句中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表感受:壮志豪情、忧愤„„)

其实这个世界上可以抗拒时间,永远留下来,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东西真的存在,那就是古老优雅的语言。其实我们刚才朗读的名句全是一个词人的,他就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介绍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叫知人论世,诗人性格特点、人生经历及所遭遇的时代背景都会在诗歌中留下烙印,抓住这些就能更快更准确在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这是前人为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技巧,对于我们是不是有效呢?昨天我们发了一篇关于辛弃疾的散文《把栏杆拍遍》,现在我们站在散文家梁衡的肩膀上去看一下辛弃疾的理想是什么,但现实又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幻灯片展示

理想: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拍刀摧马,驰骋沙场

现实:他时用时弃、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

教师小结:他太爱国、爱百姓、爱朝廷了,但南宋小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然而朝廷可以阻挡他驰骋沙场,却无法囚禁他以身许国的宏愿。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中,历史给了他一个生命的突口,那就是诗词,在《把栏杆拍遍》里有一段话,我们一起读一遍,第8段。

(师生齐读: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一不能化作刀枪之用,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只有一股脑在注入诗词,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教师引出诗词:终于词人被修练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我们马上鉴赏他的好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解题:菩萨蛮:词牌名。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造口:资料信息:南渡之处,虏人追隆右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通过这信息,我们明显知道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三分诗,七分读,要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个别学生读,教师点评)

(学生齐读)。

二)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1)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的情感:愁!(板书)2)什么直接勾起了诗人心里的愁?如果你心里无愁,你听到鹧鸪的叫声,会不会勾起满腔愁情?

明确:鹧鸪。词人心里有愁。

教师提示:联系刚才了解的辛弃疾,可不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句诗“愁”的含义呢?我们留意课下注释,鹧鸪的叫声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我们刚才说了辛弃疾的理想是„„但现实是„„,一个“行不得也哥哥”就把他那种怎样的情感点了出来?

明确:想报效国家,但实现不了这报国之路。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愁。

明确:(板书:自忧)对,这就是他对自己无法报国的忧愤之情!2)除了这种情感,我们从《把栏杆拍遍》里还可以读出另一种愁——家国之愁,忧国忧民。那能否在词里面找出这方面的诗句?

明确:中间多少行人泪。(板书: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A.理解“行人泪” 明确:逃难民众的泪水。词人身临隆禧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膺。“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②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明确:二愁在无法望长安。(板书:忧民——无法望长安)B.长安代表什么呢?为什么无法望长安?

明确:北宋都城:汴京。收复故都,收复失地,恢复民族尊严。:无数青山的阻碍。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立脚点南宋王朝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3)教师小结:这浓得化不开的愁成了辛弃疾的心病,究其一生,他毫不放弃地寻找解决心病的机会,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这种精神在词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

问:诗人是不是单纯写自己所见到的景?怎样体现辛弃疾的精神?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发表意见)

明确: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含义深厚。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祖国的统一是主流。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意见)

小结:眼前的无数山,挡得住的是诗人的视线,但挡不住诗人爱国、报国的心!尽管词人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尽管他受到南宋君臣猜忌,一生不得重用,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但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没被挫折打败,纵使壮志难酬也要酬!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菩》,倾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也深切体会到他那种“把吴钓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沉重叹息,!这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我们看到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也看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看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一直以天下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鼓舞着我们!(幻灯片展示诗句)

好!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些诗句,感受伟人的情怀、英雄的气魄,让他们的精神熏陶我们,我们通过努力也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学生齐读)

屈原: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五、堂上背诵《菩萨蛮》

六、布置作业:《导学大课堂》

七、附:板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壮志难难酬也要酬

历史不可阻挡

自忧——报国无门、壮志未酬

愁 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

忧民——无法望长安

第三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文档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宋词之旅。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长江黄河,至今滋养着我们,在这里,我们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无论何时何地,随口吟咏一首诗词或其中的名句,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充满诗意。下面我们一起诵读辛弃疾的一首词《菩萨蛮》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三、解题:

菩萨蛮: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是标题。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本词写于孝宗春熙三年(1176年)春。

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三分诗,七分读,要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个别学生读,教师点评)(学生齐读)。

四、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1)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的情感:愁!(板书)2)是什么直接勾起了诗人心里的愁?

明确:鹧鸪。

教师提示:这句诗“愁”有什么含义呢?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绝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辛弃疾的理想虽然是想报效国家,但实现不了这报国之路。因此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愁涌上心头。一个“行不得也哥哥”就把他那种怎样的情感点了出来?

明确:(板书:自忧)对,这就是他对自己无法报国的忧愤之情!2)除了这种自忧情感外,本词还有没有其他情感呢?(忧国忧民的情感)那能否在词里面找出这方面的诗句?

明确:中间多少行人泪。(板书: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A.理解“行人泪”

明确:逃难民众的泪水。词人身临隆禧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膺。“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②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明确:二愁是无法望长安。(板书:忧民--无法望长安)B.长安代表什么呢?为什么无法望长安?

明确:北宋都城:汴京。收复故都,收复失地,恢复民族尊严。:无数青山的阻碍。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立脚点南宋王朝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盛时,怀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3)教师小结:这浓得化不开的愁成了辛弃疾的心病,究其一生,他毫不放弃地寻找解决心病的机会,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这种精神在词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

问:诗人是不是单纯写自己所见到的景?怎样体现辛弃疾的精神?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发表意见)

明确: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含义深厚。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祖国的统一是主流。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意见)

小结:眼前的无数山,挡得住的是诗人的视线,但挡不住诗人爱国、报国的心!尽管词人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尽管他受到南宋君臣猜忌,一生不得重用,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但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没被挫折打败,纵使壮志难酬也要酬!

五、概括上片下片内容

六、概括主题

七、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菩》,倾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也深切体会到他那种“把吴钓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沉重叹息,!这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我们看到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也看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看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一直以天下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鼓舞着我们!八 全文板书

自忧--报国无门、壮志未酬 愁 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 }恢复中原

必胜信念

忧民--无法望长安、

第四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作品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品注释

⑴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宋刘攽《九日》:“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⑸愁余:使我发愁。《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作品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创作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1129年(建炎三年)八月,“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腾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去万安凡二百四十里。《赣州府志》)。”《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宋史·胡铨传 》:“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太后得脱幸虔。”史书所记金兵追至太和,与罗氏所记追至造口稍有不合。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况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未始无此可能。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太后被追至造口时情势危急,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尤要者,应知隆祐其人并建炎年间形势。当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入汴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隆祐以废后幸免,垂帘听政,迎立康王,是为高宗。有人请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妃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诏曰:“虽举族有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鹤林玉露·建炎登极》条云:“事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此诚南宋政权出存亡危急之秋。故当作者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 ”,题词于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词题六字即为本证。

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作品鉴赏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隐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作品格律

定格

⊙○⊙●○○▲(仄韵)

○○●●○○▲(协仄韵)

●●●○△(换平韵)

●○○●△(协平韵)

⊙○○●▲(三换仄)

⊙●○○▲(协三仄)

⊙●●○△(四换平)

⊙○○●△(协四平)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第五篇: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直而纡”)的语言特点。能力目标:

1.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2.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3.比较韦庄《菩萨蛮》与白居易《忆江南》在意境上有何异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这首词抒发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本词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教学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造成韦庄《菩萨蛮》与白居易《忆江南》意境不同的原因。

【教材分析】

韦庄的《菩萨蛮》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江南好,好在什么地方应该可以分析出来,而对于“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理解可能不够透彻。韦词和白词的意境比较,异同之点学生能够容易找出,但造成二者不同的原因可能会分析的不够透彻。【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多媒体 【教学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说到江南,我们眼前会浮现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发言)那么文人笔下的江南又是怎么美丽的风景呢?江南好,小桥流水;江南好,笙歌管弦;江南好,文人风流;江南好,杏花烟雨。所以会“人人尽说江南好”,思江南,忆江南,望江南。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韦庄的《菩萨蛮》去感受感受!

二、知人论世

1、作者信息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孤贫力学,才敏过人。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靖,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难。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六十六岁时,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

多媒体显示介绍文字及图片: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二人齐名,号称“温韦”。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背景信息

学生参看P35注释①。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请同学们齐诵这首词,看看是不是由朗读而体味到了美。请注意语音语调,平缓委婉抒情地朗读。

2、对照注释翻译。

3、学生自读或给同桌读,再次感受其中的意境。

四、缘景明情

1、自由朗读,并讨论:本词是赞美江南好,那么整首词中体现了江南好的那几个方面?

明确:下面四句是对江南好的细写 春水碧于天——风景美

(学生回顾一下有关写江南美丽风景的诗词:如《忆江南》)画船听雨眠——生活美

垆边人似月——人物美(出示投影)

2、本词写了那么美的一幅江南春景图,有人说韦庄在表达赞美江南的情感,你同意吗?

教师出示PPT:韦庄词的特点 “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意思:韦庄词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这正是词中最好的境界。(教师补充背景介绍:韦庄是五代时期词人,45岁左右时,在长安应举,适逢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逃,第二年想尽办法终于逃到洛阳,后辗转浪游到江南,这首词是他浪游江南时的作品)

再次齐读词作,细细品悟。

分析:“未老莫还乡”有三层转折:①“还乡”,在江南美景中,诗人心灵深深牵念的是故乡。②“莫还乡”,有叮咛嘱咐之意,不要返回故乡啊,表达出一种极为深婉而沉痛的情意。③“未老”,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

点评:韦庄词似达而郁,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为什么不还乡?似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五、深层探究

1、讨论交流:你是如何来理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句话的?(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不设标准答案)

历来对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一句,有不同的理解。①一幅春水图画。意中是乡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中肠,无人省得。结言风尘辛苦,不到年,不得回乡,预知他日还乡必断肠也,与第二语口气合。——[清]陈廷焯《云韶集》

②此首写江南之佳丽,但有思归之意。起两句,自为呼应。人人既尽说江南之好,劝我久住,我亦可以老于此间也。“只合”二字,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飘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惟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春水”两句,极写江南景色之丽。“垆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皆从一己之经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未老”句陡转,谓江南纵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情意宛转,哀伤之至。——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六、比较鉴赏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与本词都言江南好,他们各自认为,江南好在哪 里?白词与韦庄此词在意境上有什么异同。(学生讨论并分析)

七、小练笔

写一小段赞美家乡或江南的语段。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是以韦庄的《菩萨蛮》作为一个媒介,去品读江南的美好,去探究文人对于江南的美丽那么青睐的原因,从而理解文人对于江南的那种割舍不断的情结,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堂课的基础上,用你们的慧眼和心灵去发现江南的好,江南的美,相信最终你们会和他们产生共鸣。

最后用八个字来结束我们这堂课:千古文人,江南一梦。

九、作业:

1、背诵两首词。

2、完成《菩萨蛮》的相关练习。

十、板书设计:

菩萨蛮

韦庄

显而疏,直而纡 江南好 须断肠 风景美 游子思归 生活美

人物美 离乱之苦

十一、课后反思:

下载《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最终版(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最终版(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 韦庄 请同学们阅读五首韦庄的《菩萨蛮》: 一 红楼别夜堪惆恨,香灯半掩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二......

    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词中女子的处境和心情,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2、通过对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感知温庭筠“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

    《菩萨蛮》赏析

    韦庄的词《菩萨蛮》赏析 我们下面讲韦庄的词,我选的也是几首《菩萨蛮》,先读一遍: 红楼别夜堪惆恨,香灯半掩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

    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菩萨蛮》,揣摩词意。 2、准确把握词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总结本词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总结本词的写作......

    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温庭筠的词,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感知“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教学设计 (一)重点难点: 内容和能力上,落实翻译和中......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 温庭筠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2、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 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

    高二语文菩萨蛮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是:“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

    减负教案菩萨蛮

    菩萨蛮——缘景明情连江一中刘洪华 三维目标: 1、学习采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解读诗歌,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 2、结合作者生平体会这首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