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造型表现课评价
“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流程: “造型·表现”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如描绘、雕塑、拓印等,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领域。故而教学流程可以多样化,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基础和喜好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教学流程,在我认为可以这样设计:
1、欣赏激欲。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选择典型的作品让孩子们进行欣赏,激发孩子们的表现欲望。
2、理论指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作品,适当的讲解理论。
3、方法探究。针对描绘、雕塑、拓印等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究不同的技法,能否有技法创新。
4、再次欣赏。可以实物与作品相结合看如何表现、如何运用工具等
5、全面构思。根据上面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构思。
6、深入实践。动手创作。
7、适度指导。根据学生的创作给予适当的指导。
8、展示评价。造型表现领域的展示评价: 展示评价可以多元化,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评价,可以把教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以及学生自己的评价相结合,以鼓励为主,适当的提出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上是我对这方面粗浅的认识,望大家见谅,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以下目标: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主要侧重“知识与技能”)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主要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1条主要侧重于美术语言的知识。美术语言包括“造型元素”与“形式原理”两个部分。一方面,围绕基本的造型元素,提出“观察”“认识”“理解”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知识目标。“观察”是指引导学生观察在自然物与人工物品中显现的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造型元素;“认识”指在观察的基础上,指认在自然物与人工物品上显现的造型元素的名称;“理解”指在指认的基础上,认识这些造型元素所起的具体作用。另一方面,形式原理主要包括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和统一,对学生提出“运用”这些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的目标。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美术语言一览表 造型元素
形式原理 线条 形状 色彩 空间 明暗 肌理 对称 均衡 重复 节奏 对比 变化 统一
第2条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所谓“美术媒材”,就是创作美术作品时所用的工具、材料以及数字媒介。在中小学常用的美术工具有铅笔、蜡笔、水彩笔、毛笔、砚台、剪刀、美工刀等;美术材料有铅画纸、卡纸、水彩画纸、宣纸、墨、黏土、铅丝、木、布、藤等;数字媒介,就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在的内容以及存储、传输、接收数字媒体内容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数码相机和数码录像机等。所谓“美术技巧”属于方法的范畴,主要指熟练和灵活地运用各种美术媒材进行创作的技巧。对中小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对描绘、立体制作等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对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3条主要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学生在进行“造型·表现”学习活动中,充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并灵活运用美术语言和美术技巧将自己的构思表达出来,产生热爱美术学习的情感,从而逐步形成对美术学习抱有持久兴趣的态度。
是“术”还是“道” ——我谈造型表现课教学
古人对于“术”与“道”有着明确的区别和划分,如果对应到我们美术课教学中,“术”是“技巧”、“技法”;而“道”有“原理”、“观念”之意,但更贴近于 “美术素养”。我们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发现,每个学习领域在设定分目标中都有着不同的设定。“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在这一学习领域,课标对于学生在感知造型元素、造型形式原理、造型表现力、培养造型乐趣等方面都做了系统、严谨的界定和要求,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强调学生自由表达主观的精神、情感和观念。因此我认为,造型表现领域绝不是单纯的“术”课,他是强化了的“术”与“道”的结合体。基于这一点认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淡化“专业”色彩,重视备课与造型之“道”
我始终认为,专业水平体现着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越高,自然对教学越有利。但我们不能把专业素养与水平等同于授课水平,而轻备课!许多老师就片面的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造型表现领域更倾向于表现,以自己的专业水平,给“小不点们”上好这样的课,绰绰有余了,甚至于放弃了认真备课的态度。我想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强调的恰恰是要教师有意识的削弱造型领域的专业性特征,使其更加趋向于教育功能和普遍性!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得的更多的是一种感受性内容,加上课时设置又少,如果我们不用心研究课堂教育教学的规律,简单地用专业化角度面对造型表现的课堂,无疑是步入了歧途。
二、课堂教学中学会取舍,注重学生“体验过程”
教无定法,无论运用怎样的教学模式驾驭课堂,我们都不能忽视教育的本体——学生。要让学生们喜欢我们的课堂,能够自由的表达主观的精神、情感和观念,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造型表现”时间不够了或者没有了,究其原因,我们还是对“术”太不放心,讲不完是绝不会“放手”的。因此,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下如何学会取舍,还学生于本体,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其创作和表现的全过程。
三、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他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质量,便于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还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凸显造型表现领域的学科主体 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的不同,我们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每册的教材都涵盖到这四大领域,而从具体的课程编排上看,造型·表现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些。这一特征在小学阶段更为明显。以湘美版第一册美术教材为例,全册共22课,造型·表现12课,欣赏·评述1课,综合·探索5课,设计·应用4课。可见,造型·表现在美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广,分量最重的学习领域,是美术学习的基础。
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对培养人的造型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看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习的主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合理引导,而不能把教学变成盲目的“游戏课”、“玩耍课”,失去教学目标和方向。
在造型·表现领域中,课程的内容最为广泛,既有传统意义的绘画,雕塑,又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手工制作,造型游戏等,从无意识的涂涂抹抹,到有意识的创作表达,无论写生的,临摹的,还是创作出新的图示、表现出形式和内容新颖的作品,或写意,或写实,或再现,或表象,这都是造型·表现。这虽然丰富了师生的活动形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学生对于教材的应用、知识的融会贯通造成难度。具体表现就是老师过于在意课堂的丰富性、愉悦
性和综合性,导致喧宾夺主或顾此失彼,迷失了美术课的本性。要在教学中凸显学科本体,就要规避以下四种较为典型的现象。
一、综合课喧宾夺主
综合课,即在本学科教学中可以有机地植入其他学科的元素。美术也可以这么做。在本次培训的示范案例中,容艳艳老师执教的《下雨了》一课,以歌曲《小雨沙沙》为切入点,这就在美术课中植入音乐元素,而且用的很得当。这种大课堂的做法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但前提是以本科为主,其他为辅。一次在网上观摩《古诗配画》一课教学视频。本课重点在于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想象能力。而这位老师在不经意中代替了语文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诗歌赏析上面,目标出现了偏差,学生的美术技能学习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他们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就得不到锻炼,那就失去了美术课的意义。其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每首古诗的不同内容或场景,通过分类、总结指导构图;如何描绘诗中的主要场景;如何用色彩渲染诗歌的意境等,打下良好的创作基础,努力表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二、创新学习方式华而不实
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但自主的课堂绝不是放任自流的课堂。一位老师执教《陶泥的世界》,以黏土激起学生创作热情后,先简单的示范怎样使用泥塑工具,然后演示搓泥条、拍泥板,最后欣赏几张陶艺图片,就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随着学生操作活动的开展,整个教室热闹起来,人声鼎沸,毫无秩序,学
生完全忘记了要用泥条造型的任务。此时老师想控制大家的情绪为时已晚,到下课时学生的作业可想而知。
这位老师本意是好的,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却没有考虑到必要的泥塑技能技巧的传授。这节课学生除了玩的尽兴也没有其他收获,更谈不上泥塑造型能力的提高,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自主学习的内涵的理解有了偏差。自主的课堂不是放任自流的课堂,教师的示范,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不能为了表面的东西而丢失了美术最本位的东西。
三、寓教于乐顾此失彼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为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师生都很投入,学生也看得津津有味,表面看上去是一堂成功的课,而实际并不见得。因为课上得成不成功取决于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有没有解决,而不是看学生学得高不高兴,课堂气氛是不是轻松活跃。一位老师执教《卡通大亮相》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带领学生欣赏了大量的卡通片和卡通图片,还设计了模仿表演,主题歌演唱环节。这节课师生情绪都很高昂,学生都踊跃参与,热情四溢,其实这热闹的背后教学重点难点都没有解决。课堂上大家关注的是卡通片的剧情以及片中角色的有趣对白,注意力都被卡通片的娱乐性所吸引,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顾此失彼,舍本求末,使美术课变成了电视课。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美术本位的元素进行教学,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又对学生的创造力有促进作用,这才有利于师生互
第二篇:造型与表现 教案
教材:第4课
课时:一课时
课型:造型与表现
教学目的:
一、利用有趣的造型游戏活动,复习巩固人像的表现方法。从表现自己,发展到尝试表现各种造型的人物。
二、学会制作有趣的指偶玩具。体现造型游戏的乐趣。
三、在与同学合作编排的小故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重点:指偶造型的设计与表现。
教学难点:指偶的造型能够表现出相对应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范例作品;卡通人物造型图片;剪刀、卡纸、彩色笔
作业要求:用彩色笔画一个有趣的纸人,剪下来套在指上,和同学们合作表演一个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表演指偶剧《阿凡提与富翁》。幽默有趣的指偶剧吸引了全体学生的兴趣。在观看表演的同时,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指偶,以及了解到了指偶的作用。
2、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套在老师手指上用来表演的这种小纸人叫做什么吗?通过这句话,导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指偶。教师对指偶作简单的介绍。
3、板书课题《会走的小人――指偶设计》,点名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二、体验:
1、开拓思路:如果请同学们制作一个小指偶,你会设计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总是能激发起学生们的思维的。教师在听学生回答的同时,主要要引导学生确定设计对象的范围。一般学生都乐意选择一些出名的人物,以及一些故事中的主角,卡通人物进行设计,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设计一些原创的人物。
2、出示一个孙悟空的纸样。学生很容易就发展,如果是按照一般的画法,“孙悟空”是没有办法套到指头上的。这种时候老师一般可以装傻,要学生自己想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指偶的制作方法还是比较直观的,恐怕也难不到学生。
3、教师简单演示制作较为重要的制作步骤。毕竟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看一次实际的操作会理解得比较深刻。
4、多出示几个范例,扩展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一些可以使制作效果更好的装饰手法,例如用裙子挡住手指头的插入处,在指甲上贴上鞋子等等简单易行又有趣的小方法。学生毕竟是聪明的,这些伎俩一看就明白了。
三、设计:
1、这类课型的讲授环节一般不易过长,更多的东西,应该留给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剩下来的时间,学生开始进行设计制作。
2、这节课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表演活动。制作得比较快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尝试和其他同学组合,表演一个小故事。
四、表演:
最后的时间,教师可以先展示部分制作完成的指偶,然后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简单的指偶剧。让学生们感受造型游戏活动的乐趣。之后,简单归纳一下知识点,就可以下课了。
第三篇:农村中学美术造型表现课的教学思考
农村中学美术
--------造型表现课的教学思考 铁山中学 陈君锋
关键词:造型 表现 愉悦 审美
内容摘要: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环境下,在美术教学造型·表现领域中,我们让每一个学生在美术课堂里通过画画来获得快乐,通过画画来体验美好的情感,通过画画来表现独特的个性,这种快乐不是单单感官的满足,它是学生美好情感的体验和满足,是一种人的内心真正的愉悦。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美术科的新课程标准,按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把课程内容划分成了四个学习领域。
一 下面本人就首先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来谈谈自己的浅见。
(1)以美术教学愉悦原则为依据
郭声健在他的《艺术教育论》中是这样阐述艺术教学愉悦性原则:“艺术愉悦只属于拥有良好心境的人,若不能确保学生具有好心情,好情绪是不可能获得好的艺术效果②”,同时,他指出艺术愉悦与一般娱乐的差异,他认为:“审美愉悦主要着眼于精神上的享受,是深层的身心感悟,而一般娱乐主要专注于感官的满足。童庆炳也认为:”自然情感要经过回忆与沉思或者说再度体验才能转换成可供享受的审美情感③“。在教学中,”我画画,我快乐“的目标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绘画造型手段,去表现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感,是唤起他们心中所喜爱的、渴望拥有的、印象深刻的事物的情感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再一次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内心情感需要的外化,所以它是愉悦的、快乐的。
(2)以心理学说中情绪情感的动机学说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的动机是在兴趣、喜爱、欣喜、愤怒等情绪的直接驱动下进行的,同时这种情绪又可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如快乐、热爱、喜欢等,由于它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会伴随着一种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④。”我画画,我快乐“教学前提让学生最大程度的画自己喜爱的事和物,是他们绘画时所愿意,想要表现的对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的这种喜欢、快乐、自由的情绪情感,在其心理下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动力,使他们兴趣性、专注性、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改善。(3)以新课程标准对造型·表现的要求为依据
新课程标准对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是这样界定的:”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①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②通过对多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③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根据第一点、第二点的要求,一个显性的问题---即学生对多种材料,多种绘画技巧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我快乐”这一过程和结果,但是如果一昧地强调绘画技能技巧的教学,无疑又将回到强调学科特色的老路上,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我快乐”,教学中适当的降低对技能要求的难度,突破“画得象、逼真”才是美这种单一的审美观念、贴近学生的普遍作画能力和实际水平,提倡大胆地画、放开的画,画的不像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否运用自己造型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绘材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自己个性化的画面效果。同时,教学中引入半抽象、抽象造型语言的学习,进一步淡化“画象画真”,利于学生通过绘画、抒发情感表现个性。解决了学生对技能技巧、艺术语言学习的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充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4)以学生的身心需要为依据
教学中,以学生的身心需要为依据,即以学生这个特定年龄生理心理上需要为内在的、隐性的教学目标,上在已讲过,学生为什么喜欢动漫的形象?这就是他们身心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新教材在造型、表现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人教版七年级中《多彩的学生生活》、《校园的春天》都为教学达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和前提。也只有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
造型能力的内容“智能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速度和质量上,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表现出来。”福格尔等人则提出:智能是一种有目的的以某种好的方法使用某个有用的信息。造型能力的运作是智能活动。
在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群体身上,造型能力就是美术能力的代名词。造型能力常常会让我们想起美术技能,而实际上造型能力的内容远不只这些。造型能力应当是知识与智慧、情感与行为的表达方式。二 其次教师实施鼓励教学方法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1)教师应该鼓励审美个性, 培养审美意识。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2)教师应该鼓励艺术表现, 激发艺术创造。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因为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3)教师应该鼓励自我体验, 激发参与意识。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例如在泥塑课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结果学生作专业是那么鲜活,动人。
(4)教师应该让学生视野开阔。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学生外出比较安全,在学习风景写生、泥塑课时,我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我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室外写生。根据需要适时参观文体中心各种有利学生的展出。
在这个模式中,教学过程具有双向性,在上图列出的四个环节中,从教师教学过程来看(由外向内),通过特定的美术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选择印象深刻、喜欢的事物为主题,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和合适的方法对主题进行表现,表现自己对主题、对学习、生活、艺术的情感和理解。反过来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看(由内向外),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个性,选择工具和方法对一定的主题进行表现,使自己对美术、对特定美术内容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在这个模式中,教学过程的情意性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教学过程中,造型·表现都是围绕着学生喜欢的对象,学生喜欢的绘画工具和方法和展开。
参考文献 1.《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文稿)
2.李小山 著《中国现代绘画史》
第四篇:造型与表现的教案
课题: 《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
适用学段:第四学段 授课人:王凤
课题类型:造型与表现
一、《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 《面具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上的学习内容,课程目标要求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将造型技法与色彩技法运用到面具的制作当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材料和创作的关系,通过制作面具发现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捕捉和发现材料美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面具,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
1.发现材料、认识材料、运用材料;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四)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PPT演示;板书辅助教学;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照片(自拍)及实物展示品;音乐素材若干等。
(五)教学设计过程 1.导入:
(1)师:我现在给大家看一样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面具)(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做的么?(学生思考)设计意图:以兴趣做先导,运用提问法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材料的发现与利用
师:再来看一些面具,能看出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么?(欣赏中外面具作品,在欣赏中,同学们发现面具的制作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了解有关面具的更多信息、拓宽创作思路。3.面具的造型(板书)(1)师:戴着面具表演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你愿不愿跟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面具呢?(这时候我就告诉他们要作面具首先要了解人物特征:设计典型的面具形象。)(2)欣赏影片《马兰花》(看完后,同学们分组讨论剧中人物,了解人物性格、特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造型更适合这个人物,比如说小兰,美丽善良,造型上是圆形的?尖形的?还是方形的?)
设计意图:了解剧情,让同学们脑海有很多的人物造型。3.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板书)(1)设计造型
引发学生思考: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2)选择材料 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时候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多用木头,还有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材料不同, 装饰方法也不同。根据材质可雕刻,可绘画,也可用纸浮雕的方法制作。(3)设计色彩
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一、色彩对比强烈)
面具色彩丰富,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下面我们欣赏一些典型的藏面具吧,让我们测试,看看你对色彩与人物的特点把握如何!(4)动手制作
制作方法:选、剪、折、弯、叠、挖、扣、贴、粘等等很多的手段。制作过程:①确定主题;②画出草图;③选材制作;④加工装饰。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了解制作过程,设计出富有个性的面具,体现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突破教学中的难点。4.体验、展示、交流
(1)每组同学依次上台表演本组节目
(2)师: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面具?为什么?或者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节目的表演活动,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展示所制作的面具。表演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感受面具表演带来的乐趣。从活动中了解了他人,了解自己。5.课堂小结
(1)我们所做的面具是对环境的保护—废物利用;(2)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的感受,并且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3)欢歌劲舞、交流情感。
(六)教学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表述出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正确的引导。
对教学设计原则的反思
第一,应该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可以采用电影,录像 范画,甚至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
第二,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蒋梦麟在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曾说:“教育当因个人之特性而发展之。且进而至其极”。而传统的美术教育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因此,美术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活动欲望的思想,这一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
第三,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过去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性和教材的局限性等因素,美术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要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应该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
第四,应该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教学可以说是教师的事,新课程教学则是双方的事,它更注重双方的互动和沟通。传统美术教学技能也强调语言的应用与提问技能,但在课堂上常常缺乏互动与回应。因此,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感悟、对美术的热爱。第五,应该实现评价的多样化。要打破以绘画测试一统天下的评价格局,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绘画基础能力的测量,也要评价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另一方面,还要提倡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当然,各位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评价方法。以上是我对美术教学的一些反思。总而言之,革新美术教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探求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求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审美与表现素质评价课教案
审美与表现素质评价课教案
授课时间:2010.10.25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审美与表现素质评价的意义。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与表现素质评价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反思。
教学重、难点:
1、2、开展审美与表现素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如何进行自评、互评以及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过程 :
同学们,我们由各个小学而来,汇集到我们现在这个初中大家庭里面,并且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了即将一个学期,彼此成为朋友,知己,兄弟姐妹。我们有了这种亲密的关系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评价他人的准则,但是这绝不是单纯的“好”与“坏”,而是全面的。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有关审美与表现的素质评价课。
一、了解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老师利用多媒体放映幻灯片出示并朗读《中学生审美与表现素质评价表》。
在老师朗读《中学生审美与表现素质评价表》的同时,学生重点区分评价等级标准中优秀、良好、合格与待合格之间的差别。
二、典型自评互评,学会评价。
1、自我评价
2、小组评价
3、老师评价
在进行评价时,老师点出几点要求让学生认真遵守:
1、自我评价时,要诚实、诚信。
2、小组评价时,要公平、公正,不得参入个人恩怨。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填写评价表。
评价等级采用得分制:优秀得5分,良好得3——4分,合格得1——2分,待合格得0分。
3、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作评价汇报,并简单说明。
三、根据评价,推选班级小明星。
采用民主、公平、公正的原则,全班同学推选出班级“最佳评议员”,“魔法小画师”,“最佳审美奖”,“最佳课堂表现奖”,“积极小先锋”荣誉称号。
四、老师总结评价,使学生审美认识得到升华。
老师通过这节课,看到了大家积极进取的心,体会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帮助及促进,老师也希望你们通过这节课要找出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发现并欣赏自然、艺术作品中的美,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善于运用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能以艺术的手段美化生活环境,学
会审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审美观的健康向上的少年。加油吧!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