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推荐)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产生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他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吴虞猛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高喊“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五四”以前,倡导新文化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的《少年中国》、《曙光》;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等等。“五四”前的进步社团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少年中国学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湖南的“新民学会”;湖北的“互助社”等。“五四”以后一年中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湖南的“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北的“利群书社”、“共存社”;广东的“新学生社”;天津的“觉悟社”,以及各地建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些报刊和社团的活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它给近代的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启蒙力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思潮,是中国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的斗争。它是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阴谋称帝、反动势力大造尊孔复古舆论,民国招牌也摇摇欲坠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个有别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的独立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享有绝对权威的封建思想文化,破除了传统的封建教条对人们的束缚,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形成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也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他们寻求科学真理,追求解放,为中国迅速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那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所不敢说的。它启发人们追求科学和民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但是,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由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和领导的,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范畴,因而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和弱点。其领导人没有把运动普及到群众中去,只是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他们除了一般的政治口号外,没有提出实现民主政治的具体办法。同时他们形式主义地看问题,不能正确地对待中国文化遗产,存在着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参考文献:
《中国革命史学习指导》编写组 编著:《中国革命史学习指导》,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7年.
田泽沛 主编:《中国革命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郑德荣 主编:《中国革命史教科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肖效钦 李良志 主编:《中国革命史》(上),北京:红旗出版社,1983年.
第二篇:新文化运动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内容
教材P40~P43,《新青年》的创办、“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主阵地、兴起的标志和基本内容。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解读分析问题的能力。3.树立民主与科学意识,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
难点:新文化运动斗争的矛头。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出示课题。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教材引导 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上的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机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
(1)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2)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3)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机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激情朗诵】
陈独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 上一切的黑暗。
胡适: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鲁迅: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他们在20世纪初的中国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2)陈独秀认定哪“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3)请结合四则材料写出这次运动的具体内容。
(4)李大钊在文中歌颂什么?他是如何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5)你如何看待这次运动?
分组回答: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颂扬十月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杂志。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6)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异同。
分组回答:(师生归纳)不同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批判过保皇思想,但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新文化运动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深刻性和彻底性大大超过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相同点:都是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里的反封建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多媒体呈现: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所谓传统“孝”的实质,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鲁迅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1)上述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哪项内容?(2)为什么说“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合作讨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因为封建儒家传统道德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 2 础,而新文化运动是提倡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
讨论: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小结: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我们的先辈们为了救国救民,追求真理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宣誓。
全体起立宣誓: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四、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歌诀小结:
新旧思潮起冲突,《青年杂志》运动搞。民主科学摇大旗,陈李胡鲁做代表。十月革命送曙光,马克思主义响中国。新文化运动载史册,人们思想大解放。
五、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七、板书设计
第三篇: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活动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主要是利用创设情景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根据所学分析社会现象,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教学设计】
模式:
课前准备活动反思
教师:查找资料播放歌曲创设情景知识拓展自我评价
制作课件引入课题引导设问整理总结找不足
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
建构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方法】
教法
学案导学法---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法
自主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探究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针对学案预习本节内容。
2、撰写两百字演讲稿。
教师准备:
1、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
2、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学习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兰花草(展示幻灯片1和2),简单介绍胡适对民主思想传播的贡献,并提问:作为新文化运动健将,为何要掀起这场运动呢?
通过优美的歌曲以及简明的文字材料对民主思想的传播有一个整体认识,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新文化运动背景
(展示幻灯片3和4):新文化运动前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设问:新文化运动前,我国经济、政治、思想上分别是怎样的情形呢?
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和现有材料得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自由发言,生生互动,相互补充。总结归纳出新文化运动背景:(1)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政府推行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3)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通过图片和材料展示思想解放前的社会心态和政治氛围,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2、新文化运动概况(展示幻灯片6和7):新文化运动基本概况表,并简单介绍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通过介绍让学生感知蔡元培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
3、新文化运动内容
(展示幻灯片8):将内容与巴金的小说《家》结合起来。
(展示幻灯片9):将学生分为两组--高老太爷组和觉慧代表组,让两组同学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讨论。
(展示幻灯片10):引导学生通过陈独秀的一句话来体现当时的时代背景。
针对两组学生分别设问:
1、高老太爷组:对待国家命运的变化是什么态度呢?
2、觉慧代表组:如何改变高老太爷的这种态度?
得出结论:新思想、新文化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
展示陈独秀和胡适的两段材料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革命的内容。
设问: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文言文?
(展示幻灯片11)觉新与梅的爱情
两组发言人分别说明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由此提出了第一个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让学生理解“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内涵,陈独秀为什么要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什么把科学置于和民主同等重要的地位?
(展示幻灯片12)琴与母亲的对话
小组辩论:琴该不该去觉慧的学校读书?
导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设问: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将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这一问题的引导
上,采取由难化简的设问方式提出三个小问题:(1)儒家学说有怎样的社会地位?(2)儒家学说的核心强调的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又是什么?
两组学生分别就当时的社会现象表明自己的观点。
了解文学革命的内容
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思考并讨论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讨论回答: 儒家思想强调的封建等级观念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平等违背。
通过两组学生的对话使学生容易理清文学革命与“民主”“科学”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同时也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这样做恰恰是为了强调“民主”与“科学”,努力实现历史过程和历史逻辑的统一。
通过小组合作
组间协作获取信息
通过小组辩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内涵。
4、新文化运动评价
(展示幻灯片12)蜕变:高家三兄弟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思想发生一系列变化。通过这些变化让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展示幻灯片12)通过两则材料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展示幻灯片13)向学生推荐几个书目和影片
讨论回答:觉新的变化体现了民众的觉醒,觉慧对旧家庭的反抗体现了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觉民人生道路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通过两组学生的自主探讨,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新文化运动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在一系列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情操,还能从著作中去感受当时的社会变迁。
5、拓展延伸(展示幻灯片14)主题讲演:
九十多年前,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 的口号,这两个口号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过时了?
学生活动:通过提前准备的演讲稿抒发自己的感想
通过这一个主题演讲,让学生将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民主”“科学”的内涵,也进一步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
经济
背景政治
思想
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科学
提倡新道德
评价进步
局限
【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景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由难化简的方式使问题针对所有学生。在不断的创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中,师生间进行共同的分析和总结。以实现教学相长。不足之处: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能否活学活用?
第四篇: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前期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主题探究新文化运动
适用年级八年级
所属学科 历史 情境 | 任务 | 成果 | 资源 | 评估
情境:
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
讲讲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事迹。
任务:知识储备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能力培养点: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拳语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体验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觉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励学生见贤思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合作探究过程:(1)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内容是新文化运动,介绍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方面 所作的近代文化探索。新文化运动以191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反封建,第二阶段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总之,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2)四边互动 互动1展示《青年杂志》封面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它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结合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生1: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族、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
生2: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这道这修身之本。
生3: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的原因”由此认为,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车,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师:同学们阐述较好:从不同层次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为什么抱起新文化运动的原因。互动2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年表凭空造出为来的。请判断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为什么? 生:不到。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定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俗人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互动3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均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宣传新文学、新思想。请简略介绍这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发表的文章。
生1: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孔子与宪法》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揭露袁世凯将孔教载入宪法,专制复活之先声。
生2: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争议》
生3: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互动4:结合课文解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生: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来信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互动5:我们通常把新文化运动划分为前后两阶段,前一个阶段主要讲启蒙运动,后一阶段是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结合课文,说说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原因。生:资本主义文明 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少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互动6: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物,阅读课文,说说李大钊在俗人文化运动中是如何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生: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这年年底,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互动7: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 延伸拓展 链接生活
链接一: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和生活体会,你认为民主和科学在中国能实现吗?说说你的看法? 成果:
1、通过学习,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知识分子从思想文化领域里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开展的斗争,也是一次在思想文化领域内进行的近代文化探索。
2、此场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知道了新文化运动开拓的标志、主要阵地、旗帜、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增加的新内容是什么。
资源: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撷英、课件资讯:文史哲网站、视频
http://my.ku6.com/watch?loc=youce_tuijian&v=T_FMg3K99DnHx_g-#share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视频
初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1916年9月第2卷第1期起改名为《新青年》杂志,16开本。至1926年7月终刊,它经历了月刊(1915年9月创刊到1922年7月,共出9卷54期)、季刊(1923年6月到1924年12月,共出4期)、不定期刊(1925年4月到1926年7月终刊,共出5期)三个阶段,并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出版。
《新青年》前后共刊行了11年,按其发展的革命历程,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自1915年创刊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这一时期的《新青年》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刊物。它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高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当时形成了以《新青年》为中心的新文化阵营。在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中,《新青年》先后发表了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政与孔教》,李大钊的《青春》、《新的!旧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易白沙的《孔子评议》,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在“文学革命”方面的著名文章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刘半农、钱玄同的《我之文学改良观》和《中国今后之文学问题》等。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4卷5号上发表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把“文学革命”的内容和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中国文学革命的里程碑。
二是从“五四”运动前后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这个时期的《新青年》,由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刊物,逐渐转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1918年11月,李大钊在该刊5卷5号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两篇文章,赞扬十月革命,这标志着中国的先进分子已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他在6卷5号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是我国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介绍。自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起,该刊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
三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6年7月终刊,这一时期的《新青年》是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它大量登载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苏俄革命经验等方面的文章,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该刊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策略等问题,在理论上也作了初步的探讨。《新青年》在11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用它的革命思想和战斗精神,影响和培养了一代革命者。《新青年》代表了“五四”时期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第五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_自然科学论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作者】龚书铎如何认识、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直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益的。因为无论是主张全盘西化还是主张复兴儒学的人以及那些对现在的文化建设有着种种意见的人们都经常回头讲五四新文化问题要从新文化运动讲起。现在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造成了依附于传统中的道德尊严及其社会规范性被摧毁激发出全盘西化的空想指责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造成了中国传统价值的断层导致现在中国价值失范由此产生了各种思想混乱。还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过激主义造成了文化传统的断层等等。对此只想着重谈两点看法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归之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情绪主义的产物显然是不妥当的把问题简单化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当然是有感情的在他们对当时社会、文化状况的是非判定、好恶选择中本身就有着感情问题。但不能把这种感情因素归结为情绪主义更不能因此就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他们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对新文化的提倡都是在经过对社会现实的严肃思考后所做出的抉择这种抉择是感情的更是理智的。新文化运动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当时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在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搞帝制复辟。而与政治倒退相伴随的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1912年袁世凯下令尊崇伦常要全国人民恪守礼法。1913年他又颁发尊崇孔圣的通令。1914年袁世凯在其正式颁发的祭孔告令中声称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国纪民彝赖以不坠。他诬蔑辛亥革命以来纲常沦弃人欲横流儿成为土匪禽兽之国《政府公报》1914年9月26日。随即他亲率百官到孔庙祭孔。其后又下令正式恢复前清的祭天制度并亲自到天坛祭天。祀孔祭天的活动是复辟帝制的先行正如鲁迅所说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也相继出现了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如孔教会、孔道会、孔社、宗圣会、经学会、读经会等等。这些组织与北洋军阀相唱和攻击辛亥革命谩骂民主共和鼓吹非孔教、非复辟不能救中国。此后历史的发展更是清楚地表明所谓文庙祀孔天坛祭天不过是恢复帝制的前奏武圣张勋与文圣康有为联手导演了一出复辟的闹剧。既然反动的政治总有腐朽的文化为之张目那么捍卫共和、反对倒退就势必要痛击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高扬起科学、民主的大旗对封
建的文化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同样道理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所以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也决非源于几个文人一时的感情冲动。我们无需复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所历尽的坎坷以及他们是怎样由寄希望于公理战胜强权到最终得出资本主义文明的实质就是强权即公理这一结论。这里只想指出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五四运动后虽然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日益扩大但它又是流派繁多、鱼龙混杂。各种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泛劳动主义等等都披着社会主义的外衣。在这种情况下难道先进的中国人只是凭着个人感情的好恶、在某种情绪的支配下而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当然不是。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李大钊、陈独秀等就问题与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所进行的理论阐发和激烈论战研究一下毛泽东等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对各种主义的比较与实践再看看蔡和森、周恩来等追求真理的先进青年对法兰西文明的切身感受以及瞿秋白对红色苏俄的访问给年轻的心灵所带来的影响和震动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先行者对社会现实深沉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非理性的冲动。新文化运动正是这种思考后的抉择是对现实的积极回应。其次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它体现着时代的特点。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封建阶级无可挽回地没落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在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更是公开提出了本阶级的政治主张和文化要求。甲午战争后随着维新思潮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开始抨击君主专制纲常名教批判汉学、宋学主张民权、自由、平等。这可以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进一步批判封建的纲常名教提出如果不扫荡三纲荡涤五伦中国就不能提自由之空气振独立之精神拔奴隶之恶根救民众之悲运《伦理学平等危言》《经世文潮》第2期。革命派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孔孟提出三纲革命、圣人革命。有的认为孔子之学仅列周季学派之一耳不能说他是至圣先师《论孔子无改制之事》《刘申叔先生遗书》第45册。把孔子的学说仅看成是一个学派这就否定了圣人和圣学的绝对地位。有的则明确反对尊孔指出因孔子专门叫人忠君服从这些话都很有益于君的。所以那些独夫民贼喜欢他的了不得叫百姓尊敬他称他为至圣使百姓不敢一点儿不尊敬他又立了诽谤人的刑法使百姓不敢说他不好。总而言之孔子虽好必不能合现在的时候了。我但望吾同胞做现在革命的圣贤不要做那忠君法古 的圣贤《法古》《童子世界》第31号。尽管维新派也曾批判封建的伦理纲常但他们是打着孔子改制的旗号而且还向光绪帝上书要求把孔教定为国教。维新派是在孔子旗号的掩护下来批评儒学传统中的某些东西革命党人则反对尊孔这无疑是中国历史文化上的一大进步。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纲常名教、反对孔教认为孔子之道不合于现代社会生活等这和革命党人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一脉相传的。当然新文化运动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超过了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思潮它是对维新思潮和革命思潮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不是情绪主义的产物。
二、对于所谓反传统和激进主义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层和道德失范的论点应该如何认识。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1.在新文化运动中有的人如陈独秀、钱玄同等确实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说过一些过激的言论但这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不能仅根据个别人的个别言论来判定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如当时钱玄同曾提出过要以英文或法文代替汉文的主张这不仅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而且成为了日后人们指责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的重要例证。其实就在钱玄同的文章发表的同时陈独秀便已公开对钱玄同的主张表示了异议。此后他又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明确指出对于钱玄同因愤极了才发出这种激切的议论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至于钱玄同本人更是从没有把自己视为新文化运动包括新青年社的代言人他所发表的不过是有待讨论的个人见解。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那篇《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一文的最后特别指出本社同人及海内志士关于此问题如有高见不论赞成与反对尤所欢迎。2.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要完全否定传统即全盘反传统这是值得探讨的。断言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未免武断。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以进化论的观点来阐明孔子之道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生活不能编入宪法不能把孔教定为国教。陈独秀的《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宪法与孔教》和李大钊的《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文章都论述了这个问题。2揭示了维护专制制度的孔教与民主、平等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如陈独秀强调说民主共和国重在平等精神孔教重在尊卑阶级若一方面既然承认共和国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3卷第3号。他还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复辟与尊孔》《新青年》第3卷第6号。3以个人独立人格集中批判封建的纲常名教。如鲁迅的名著《狂人日记》、《我
之节烈观》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吃人与礼教》等都是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尖锐批判忠、孝、节伦理道德的危害。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的最主要的内容。就像陈独秀所说的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况且他们对于孔子和孔学也并没有全盘否定。如陈独秀认为孔学也有优点不是一无可取。他肯定了孔子和孔学的历史价值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孔教研究》《每周评论》第20号。李大钊更明显地表达了对孔子及其学说的认识和态度认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时代之道德《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李大钊选集》第79页。他们反孔更主要是反对被历代君主所雕塑出的作为偶象的权威。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新文化运动提高了非儒学正统的传统文化的地位如小说、戏曲、民间文学、民俗学等从此使它们受到了社会上前所未有的重视。所以不能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摧毁了传统是全盘反传统。3.关于所谓传统断层、道德失范的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传统文化的断层。传统文化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许多东西直至今天依然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并没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生断层。伟大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八年的全民抗日战争共产党人所起的中流砥柱的作用都和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有关。优秀传统在凝聚民族力量、反抗外来侵略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明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传统文化发生断层的观点是与事实不符的。就道德问题而言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所谓道德沦丧、失范的提法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道德问题并不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才首次被凸现出来。其次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道德是进步的无可非议。如果说批判封建道德就是传统断层或道德失范那么应该说断得好、失得好。而且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批判旧的封建道德而且还提倡新道德是道德建设而非道德失范。这里有一个用什么标准、观点来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传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而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变化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不同的时代传统文化会积淀下一些东西、淘汰一些东西同时也会有所吸收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既融汇了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也吸收了外来文化。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吸收了印度的佛学以及明末清初对西学的吸纳。认为对传统文化某些不好的东西提出批评就会造成断层这是没有根据的。社会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落后、陈腐的文化成份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优秀、进步的
文化则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并非只是一味破坏破旧正是为了立新。他们对于一切腐朽的封建文化进行的尖锐批判不仅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而且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睽睽之于历史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等各个领域不都留下了他们革故更新的创造和贡献。之所以有人会提出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文化断层问题的焦点恐怕还在于如何看待儒学的正统地位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但儒学正统地位的失去实际始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而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是历史的进步。反之如果认为应该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自然就会认为传统文化发生断层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自其发生之日起人们就一直对它褒贬不一。其中有的人是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场上抓住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的某些言论而对之大加攻击有的人则是以同样的言论为依据站在西化的立场上把全盘西化视为五四精神的真谛。此外更有一些人出于政治考虑指责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造成了信仰真空从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无庸讳言发生在8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确有过一些偏激的言论这其中的教训也值得我们研究和汲取。但是我们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都要看它的主流和本质不能只抓住枝节、现象去下结论。切忌在指责前人偏颇的同时自身却仍在犯着简单化、片面化的毛病。至于那种非学术的、出于某种目的而强历史以为我用的做法尤其应该予以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