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5 08:5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第一篇:《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教室里的美丽风景

——我读《静悄悄的革命》之一

郑炳亮

‚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作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以上所引皆出现在一本叫《静悄悄的革命》的书里,书的作者名叫佐藤学。佐藤学先生事于日本东京大学,他在此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室应该是怎么样的?这是个每位教师在走进教室前就应省察的问题。有一种教室是由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但学生的心灵并不需要这样的教室,那么什么的教室是他们所期许的呢?佐藤学先生提出的是“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里,我们可曾看过这样的教室?这样的教室如能构建,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更需要教师具有综合的高超的人文素养。构建这样的教室,还需要洞明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厌学的学生是无法参与这种教室里的。其实厌学只能作为结果而不是原因来考虑的——学生长期生活在硬邦邦、干巴巴的教室里,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而我们大部分的学校,在长期的升学压力之下,功利色彩弥漫了几乎所有的教室。家长的愿景、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个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统统诉求于直截了当的、粗放型的教室,而不是“润泽的教室”。

构建 “润泽的教室”,应组织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的教 学。这样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无声的语言。‛应该承认,学生们的表现欲是很强烈的,教师的倾听提供给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使教师得到学生的尊重。但教师在教室里,总是要用语言参与其中的,教师的发言应该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在倾听学生。关于这一点,佐藤学先生指出:

‚教师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语,还能同时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其‘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善于倾听学生,而不会急于去纠正学生的言语和行为。但倾听学生是有技巧的,须掌握一定的要领。就像一个成功的运动员,他必定是经历一番磨练之后才逐渐成长起来的。在我们的教室里,学生的手、眼睛、嘴巴,甚至身体的某一个动作,都在给我们透露着信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应对。佐藤学先生把高明的教师在教室里的应对比喻为棒球投球练习。

‚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实际的情况是,多数的教师还是只关注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那么教学就很可能会落入形式主义的泥沼。

比天空更广阔的

——我读《静悄悄的革命》之二

“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谈学校的课程建设,但我们实际上对课程建设并没有一致的成熟看法。之所以于此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是为了表示,在一个学校里进行课程建设的前提应该是:这个学校的所有教师的开放心态和开放教学。

佐藤学先生认为:“具体地说,课程建设是通过校内教师协同推进实践性研究而完成的。‛但很多学校的教研存在问题:领导说的话不够具体细化,缺乏针对性;专家说话太抽象,“不能表现出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实践者的愿望、发现或困惑等具体情感。”所有学校的教研都流于形式。为了课程建设,学校内部进行的教研活动最重要的是“对所参观的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生动活泼的交流,相互分享这堂课中有趣的和困难的地方”。但是,很多情况下,一个学校内部如不能建立良好的评课机制的话,相互分享是不可能的。大多数情况下评课活动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表面上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但心里面还是固执己见的。聪明的做法是,评课的对象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不是教师的授课行为。

校内教研存在一种普遍的假象:教师忙于教学而没有时间从事教研。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只有一条:教研没能让教师得到幸福感和满足感。一说到教研,很多教师都会说很忙。实际的情况是,教师本身不想把时间花在这里,这就存在教师时间的分配结构问题,教研在教师的时间分配结构里占的比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个人问题。当教师的时间分配结构让他感觉到幸福和满足时,即使这个结构里教研的比例为零,教师也不会轻易改变。

所以,总体上讲,从校内教研去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不是件容易之事,它需要教师具有比天空更广阔的心态。因为课程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 佐藤学先生对课程建设的定义很好地诠释了开放心态对学校教研的重要性。对于学校高层来说,重要的是为教师教研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的核心必须是这样的:“保障每一个教师的自由创造,将实践向许多人公开‛,因为“对一切创造活动来说,自由、公开、批评都是必要地。‛然而公开的不应该仅仅是“特别准备的教学‛,而应该公开的是‚日常的教学‛ 并且“与参观者一起探索那些与学生一起交往、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契机‛。大凡教师所开的公开课,如果是经过特别准备的,通常都比较不错,然而这特别准备的课如果跟平时上课是两种模式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话,那么就违背了教研活动的初衷。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认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师为了应付教研任务而公开了特别准备的与自己日常教学大相径庭的课,实际上是错失了听取“各种立场的批评的话‛和促进自身水平提高的机会。也就是说,学校教研不但需要教师的开放心态,还需要教师的真实的开发行为。校园不应该成为市场的延伸,不应该成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牺牲品。应该承认,技术条件的配备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但永远是辅助性的,教学最终的支点是人。帕克·帕尔默也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教学变成冷冰冰的机器与人的关系,那对人类的情感发展就是一种悲哀。教育的对象是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应该比天空更加广阔。

(郑炳亮,男,广东省陆丰市龙山中学政治教师,高一政治组组长,联系电话:***,联系地址:广东省陆丰市龙山中学 邮箱:zhengbingliang@126.com)

第二篇:静悄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

我们知道教育是关乎国家兴衰的事业。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当作是一场革命斗争。面对学生的心声:“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校并不快乐”“老师一点也不可爱”,我们往往会强行学生从属我们的权威。作为教师,我们禁不住问自己: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教授的观点。

一、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教授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二、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教授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第三篇:罗一民引领南通“静悄悄革命”

罗一民引领南通“静悄悄革命”

来源:《决策》杂志 2010年12月01日06:56

一个人改变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也成就了他最得意的“作品”。

“我将南通看作自己的作品了”,55岁的罗一民主政南通已经10年。10年里,南通从江苏末位跃居长三角“明星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在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中排名第一,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南通现象”。

“南通现象”不是一个单纯经济增长的故事,而是一个社会矛盾、生态矛盾相对平缓的故事。”在罗一民的作品里,他最得意的不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是科学发展观下的“跨越赶超,全面协调”。在短短数年间,南通不仅在江苏和全国创造了很多“第一”,而且连续获得了十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南通奇迹般发展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相比其他地方发展总伴随着阵痛而言,“南通现象”里少了很多争议,也没有吸人眼球的事件。在南通人看来,10年里,罗一民引领南通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功夫在诗外”

南通南靠长江,东临黄海,过去有江无桥、有海无港,与上海隔江相望,却被长江阻隔,往来很不方便。在上海及上海周边发展最快的时期,南通失去了一次发展的机会,与苏南的差距越拉越大。

“过去南通叫“难通”,地理上的阻隔,人的思想容易保守封闭。”曾经的江苏“四小虎”之一一度衰落了。本世纪初,南通主要经济指标均列江苏13个地市的末位,在长三角也逐渐被边缘化。

“处在世纪之交的南通渴望腾飞,但曾经的发展之短、民心之散、矛盾之深又在深深地裹缠着南通的脚步。”南通曾经因为脏乱差,被前来视察的中央领导斥为“垃圾堆上的城市”。而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濠南路,由于临街建筑破旧混乱更饱受人们的诟病。2000年,时任代市长的罗一民决心改造濠南路。

然而,这条仅700余米的路却让罗一民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改造之初,拆迁就推行得相当艰难。在改造中碰到一点困难,相关职能部门的官员就双手一摊:没法干。把他这个代市长直接顶到了矛盾的最前沿,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

罗一民不得不经常亲自到现场协调解决难题。从调研、考察、到开现场会、督办,罗一民前前后后跑了不下20次,改造才得以艰难推进。“当时我就感到,南通要真正想搞好,首先是发展环境要搞好;发展环境要搞好,首先是政务环境要好;政务环境要好,首先就是政风要好,也就是干部的作风要好,而作风好的关键是机制要好。”

2001年初,正式转任市长的罗一民把第一把“火”就烧向了机关作风。“政不通,是大病;政不通,则万事休。南通,南通,要发展,首先要做到政通。”

对于这把“火”,许多人表示不理解,“新市长是不是不务正业?按理说,新市长上任后,应该首先抓经济工作啊。”在市长办公会议上,更是争议声一片,“这又不是工厂计件,机关工作是没办法量化考核的。”

“机关的事不能评。不评还好,大家相安无事。一评等于把本来平静的一池水搅浑了,将来不好收拾,是要捅马蜂窝的。”有副市长婉转地提醒罗一民。

“我们不能就经济抓经济,也不能就作风抓作风,而要通过抓作风来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在罗一民的强力主导下,建立了一套以目标责任制管理为主的考评机制。所有部门和县区都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一级考核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考评结果与经济奖惩、评先评优、干部使用等直接挂钩。

2003年,罗一民升任书记后,又发动了一场“机关效率革命”。在《南通日报》用整整14个版面,登载了全市93个部门制订的1087项“最佳办事”指标,接受全体市民的监督。其中每个具体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最高效率的。

这些高效指标的公布,在南通产生了“爆炸式”的反响。“这几年我们各行各业都在争先进,在全国、全省争回了很多“第一”,或许,这与我们不是就经济抓经济有关。我是为发展经济创造条件的,我干我该干的事。”

在这种“争先创优”的鲜明导向下,南通不仅得到了很多“第一”,也一跃成为效率最高的城市,先后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最具创新环境城市”。

“南通十年,我最看重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最难能可贵,也是今后南通继续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在罗一民看来,南通跨越发展“功夫在诗外”,其中,机关作风建设堪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撑竿跳”

针对南通落后的现状,罗一民主政后,提出“猛攻投入、强攻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的四大方针。在他的设想里,要通过城市改造,优化城市环境;通过强攻改革,完成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改革;通过猛攻投入,拉动经济发展大提速。然而这些想法的实现,都需要巨额的资金,但钱从哪里来?

2001年,南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200多亿元,工业投入仅占全社会投入的31%。罗一民引入了“撑竿跳”的新理念:“撑杆跳是一个竞技性体育运动项目,它利用外部条件,使平常不可能跳得那么高的人,实现了超常跨越。“撑竿跳”,就是我们也可以借助外力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法。”

“南通要启动外资和民资这两个发动机,一是向国际资本要生产力,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由于政府的行政效率得到大大提升,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本。南通实际利用外资每年以20-30亿美元的高水平增长,跻身江苏前列。

1999年底,罗一民刚到南通任副市长时主抓民营经济,他提出要让民营经济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发展到“半壁江山”,最终成为“主流经济”。在苏南靠外向型经济崛起的背景下,罗一民的说法多少显得有些“另类”。2003年,他又提出把南通打造成“江苏的温州”,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

“当时很多人认为不太可能,有人觉得没必要提这个口号。但实际上我们是审时度势,权衡了利弊得失,觉得南通有必要,也有这个可能实现。”通过强攻改革,政府职能归位,关系理顺了,民间资本的投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大大出乎了罗一民预料。

如今,当年提出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南通的民营经济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江苏都是“数一数二”,民营经济已经占据南通经济70%-80%的份额。

金融危机后,外向型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南通民营经济的优势却凸显出来。特别是船舶产业,在世界产能相对过剩的时候,南通却“风景这边独好”。由于民营经济机制灵活、进退自如,结果南通居然能拿到国内订单总量的一半以上。

“前几年,我们还在为一些项目的资金发愁呢,突然就解决了,上去了。这几年差不多有“心想事成”的感觉。”从2002年到2005年,南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178.8亿元,相当于前53年的总和。得益于投入的强力拉动,南通经济迅猛发展。

南通拥有166公里的江岸线及203公里的海岸线,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在罗一民看来,南通未来“撑竿跳”的最重要支点就是沿江沿海,“早在2003年江苏提出沿江开发战略时,我们就从南通实际出发,提出江海联动开发的战略。”

“把江海的文章做足了,什么都好办,融入苏南好办了,接轨上海好办了,走向世界也有资本了。”在罗一民看来,南通要抢抓新一轮沿海大开发的机遇,强势推进港口建设,打破南通“有海无港”的瓶颈制约。

罗一民希望通过5年努力,把南通港建成江苏江海交汇的第一大港,“沿江沿海的两翼齐飞,将带动南通的全面腾飞。”

“做学问”

从政之前,罗一民曾在南京大学“浸泡”了11年,在学校里养成的“做学问”的习惯,对他以后的从政影响很大。“学校工作一般来说,主要是做学问;那么到地方上工作,能不能也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做?”

在罗一民看来,做领导工作,和做学问的道理一样,一是真正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探索、创造,这比任何高谈阔论都有意义;二是领导工作要出成果,同样来不得半点偷懒、玩滑、讨巧,糊弄人是糊不过去的,必须是实打实的,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我一定要让南通的老百姓说我好,而且是真心说我好”,到南通后,罗一民总想把领导工作当作学问来做,一味探究死理,一味追求实效,却往往有悖于官场潜规则。

在当选市长的人代会上,罗一民曾担心,“大家不信任我,认为我这样的高干子弟,镀镀金,就走了”。于是放下原先的讲稿,跟代表们说:“大家已经完成了法律形式上的选举,但是内心深处的选举还远未完成。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将来我卸去市长职务的时候,在座的各位,能够庆幸地说:当初我们没有投错票,选错人。我相信,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南通一定会傲然崛起在苏中大地,巍然屹立在扬子江畔、黄河之滨!”

“我在南通做了七年的“一把手”了,如果从我当市长算起,快十年了。我个人,我们的领导班子,虽然做事高调,做人却很低调。很多人跟我说,南通的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我说,这也是我所期待的,我所追求的。”十年之后,罗一民回过头看,觉得很欣慰,他觉得他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南通老百姓也给了我最丰厚的回报,那就是,将他们内心最珍贵的一票投给了我。”

在10年里,很多与罗一民同等资历的人都得到升迁,只有他仍然在南通,有人称之为“罗一民现象”。

“关心我的人可能觉得我老是呆在南通,很倒霉,我自己却觉得自己幸运,因为我的前任市委书记们渴望的南通崛起,跨海大桥啊,大港、大学、大城市啊,那些他们想做没有做成的事,那些他们想做却没有来得及做的事,那些老百姓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我都做成了。因此,又有很多人说我是福将,南通人有福气。”罗一民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罗一民觉得自己对升迁已经日渐看淡了。

“这几年,社会上有些议论,似乎我非常失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升迁,不过是我们这些仕途中人的一种常规想法,跟人生价值的实现,没什么必然关系。”罗一民深信,老百姓真正喜欢的是做事有方,升官却不一定有术的人。

在罗一民看来,那些以升官论英雄的人,未必理解他的感受,“他们甚至会奇怪,我为什么没有破罐子破摔,为什么没有跑到组织那里讨说法,为什么没有走极端搞以权谋私。他们不明白,我将南通看作自己的作品了,我不能留下败笔,我在这里默默地苦干,既是成南通之美,也是成我之美。”

作者:本刊 吴明华

第四篇: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

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

研1024班 1005041188

通过1922年12月1日,列宁的病情急剧恶化,右臂和右腿不能活动。他清楚的意识到病情的危险,决定把他认为的“最重要的”的想法和考虑口述出来。他以“完全拒绝治疗”的“最后通牒”迫使医生允许他口述。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宁从12月23日岛1923年3月2日一共口授八篇著作。其中《论我国革命》是在1923年1月17日口授的。

《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是一篇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的批判。在文章中,列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重新思索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论证了不发达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在《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中,列宁主要说了三点内容。首先,就是他对于苏汉诺夫的错误观点的批判。他批判了国内的小资产阶级对于革命的曲解。文章中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出他们是些怯懦的改良主义者,惟恐离开资产阶级一步,更怕跟资产阶级决裂,同时又用满不在乎的空谈和大话来掩饰自己的怯懦。”列宁强烈的批判了这些人对于那种以“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作为唯一的论据,来否定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

由于长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不能搞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严重争论的。他们认为俄国的农业强于工业,而工业的普及范围还很低,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俄国在民主革命之后,必须“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有当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成熟起来”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人认为,列宁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经济条件的分析,他们就认为经济落后是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总的来说,就是按照他们的观点,一个国家必须要向西欧的经济发达国家那样,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了,工人无产阶级成了全人口的多数并且成熟起来了,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并且他们还认为,只有这样的看问题,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自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迂腐到了极点,在文章中,列宁旗帜鲜明的说到:“他们到目前为止只看到过资本主

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因此,他们不能想象到,这条道路只有作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作某些修正(从世界历史的总进程来看,这种修正是微不足道的),才能当作榜样。”

苏汉诺夫这些人并不真正的懂得了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列宁认为,苏汉诺夫他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并不是讲究的从实际出发,而是公式化的考虑问题,这种方法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

苏汉诺夫的观点在于“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言外之意就是俄国没有客观的经济前提,不该搞十月革命,搞了,就是违反规律的,以此来反对已经胜利了的无产阶级革命。

然后列宁反驳了这一观点正面的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和特殊性。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因此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特殊性。但是这些特殊性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路线,又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列宁断言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这就是说,俄国革命体现出的新特点是无产阶级革命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而一般性又在特殊性之中。因此,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从这个观点看,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完全合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我们知道在在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在这样的一个国家怎样发展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但是,“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这种情况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就表现得更加明显。正因为如此,仅仅根据某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去分析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已经不够了。“因为个别国家和个别民族的经济已经不是独立自在的单位,已经变成所谓世界经济的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因为整个体系已经成熟到发生革命的程度,这个体系中存在着工业不够发达的国家并不能成为革命的不可克服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使得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突破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当时的俄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

文中,列宁尖锐地指出:“既然特殊的环境把俄国卷入了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使俄国有条件实现象马克思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在1856年谈到普鲁士时曾作为一种可

能的前途提出来的‘农民战争’同工人运动的联合,那该怎么办呢?”“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那又该怎么办呢?”列宁的意思是很清楚的:“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发展文明;而不应当坐失历史机遇,照走西欧国家的固定道路,去容忍已经把工农群众逼入绝境的资本主义制度,待到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之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说明了列宁认为俄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它应当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这个一般规律和总的路线没有也不会改变。俄国所改变的,只是它的发展顺序而已。俄国不像西欧国家那样,首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生产力充分发展起来、使社会文化水平提高起来,而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抓住历史机遇,发动社会主义革命,而后利用这个革命所创造的条件,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使生产力充分发展起来、使社会文化水平提高起来,从而使社会主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

总总之上的列宁的观点都是表明,要善于抓住革命的有利时机,首先夺取政权。于此同时,并不否认客观经济前提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列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也贯彻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时期,他及时的提出了把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内部管理和发展生产上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导俄国建设的又一次的理论突破。

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所阐明的观点,对于正确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有帮助的。

近代以来,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对于中国来说,像西欧国家那样,首先使资本主义生产高度发达起来,而后再进一步考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列强决不容许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这样会丧失它们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并在国际上增加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中国共产党只能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而后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仍然有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即究竟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候,1952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

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到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30年的历史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列宁《论我国革命》一文中阐明的思想,对于我们坚定对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正确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全面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都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

总结《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从开篇到结尾都谈到苏汉诺夫们的阶级特性和思想特点。这些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改良主义者怯懦地惟恐离开资产阶级一步,更怕跟资产阶级决裂,认为资产阶级关系是不可逾越的极限。他们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对社会革命格格不入,视为畏途。列宁通过种种辩论,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彻底的反驳了他们的教条化观点。

在列宁看来,世界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这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对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先夺取政权再进行国家建设,俄国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列宁用毕生的理论和实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与时俱进。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是有深远影响和开创意义的。

第五篇: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

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

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作为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

这一事例说明了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些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应对”的活动

对教室的言语、教室里同学的言语的“应对”唤起了什么的时候,让这种被唤起来的东西结晶为自己的言语,让自己的这些言语和教材中的内容、和其他同学的言语相互碰撞,在学习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这种“个体和个体的相互碰撞”不断地产生出来。正因为动态的学习过程就是小小的差异相互反响激荡的过程,因此学习中需要十分谦虚和密切的关注。自古以来就认为“慎学、善思、明察”在学习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

能生动的促进学生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这样的教师的教室学习是非常幸福的。

下载《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的革命》读书笔记

    《学习的革命》读书笔记 暑假期间,我把这本书读了三遍,开始读的时候激动人心。这本书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吗?作者夸大了吧!它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怎样学习是比我们学习什么更为重要......

    《法律与革命》读书笔记

    《法律与革命》的读后感 首次听说有一个叫做伯尔曼的学者花了40年的岁月,著了一本书,书名为《法律与革命》, 之后我是久久不能回神,深感震撼,课间我无数次的幻想着此书的作者会是......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在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会带来......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书作者:列宁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采取综合读书笔记的方法,把我觉得有用的知识点记下、分析。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尊敬的各位同仁,下午好!实在不好意思,要耽误大家的时间,这是根据学校学期工作安排,作为校本培训在这里与大家作读书分享。......

    《湖州革命英烈》读书笔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湖州革命英烈》这本书,我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这本书讲的是发生在湖州的革命英烈身上的故事。日本侵略者用战争打开了中华大门,残害中华儿女,不知......

    《课堂革命静悄悄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读后感

    《课堂革命静悄悄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读后感 读了《课堂革命静悄悄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这一文章,我想到了自己学习语文课程的经历,同时对于课堂改革也有一些浅显的看法。 本......

    校园 静悄悄

    故事简介: XX是某大专一年纪的学生,和男友XX从高中开始交往,俩人关系平平稳稳虽然在外人眼里显得不冷不热,不被看好却是细水长流。高中时比较叛逆的李珊,抽烟喝酒浓妆艳抹,吸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