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00字《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1000字
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拿到这本书时不仅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教学的改革?是教师的改革?是课堂的改革?怎么样的改革?这一些列的假设开始埋藏于我的心间,也埋藏于这本神秘的书名后。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第一页。在书的序中写到: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本书的作者佐藤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简洁的文字解释了这本书名背后的含义,也粗略的对我的疑问作了一些解释。但这样的一个改革过程它又是如何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又如何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更深层次的探究与疑虑使我开始往下翻阅。
作者提到要改革必须深入底线,触及最原始动力即教师、学生!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当我看到这些句子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惭愧几乎同时产生。我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教师?我做称职了吗?
作者还提到课堂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聆听的教室而不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回想起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孩子们热烈的回应,如果大家没有回应便会觉得制定的目标没有完成,便会直接给予提示或者答案,随后加上一句听明白了吗?知道了吗?以此继续下一环节。久而久之这样的回应造成孩子们不管有没有在聆听,不管是在听还是不在听全然惯性的回答是明白了知道了的局面。这不由的让我开始深思这个问题。,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因此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安心发言的环境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在《纲要》语言领域中也这样提到: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愿意说的氛围与意境。让幼儿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现在回想作为教师就必须自始自终保持愿意倾听的态度,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时间,并及时给予回应。以保护幼儿自尊心和培养自信心。
书中还提到:教学是多种思考相互呼应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应每一个学生的活动。分组活动时,教师要走到需要帮助的学生前,倾听他的想法和了解他的思想。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了师幼互动这一教育的基本形态,它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还有许多观点和案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小林老师开始了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实践的案例,原田老师,——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与学生的气息绝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一个个都是那样的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然而,案例中作为代课教师的原田老师,只能偷偷地与学生进行那种心灵的沟通,她与学生、家长息息相通的交往结晶——蒲公英,还没等到开花,就通通被校长拔掉了的结局,使我深刻感受到改革的艰难。
在看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鼓舞着我促使我开始行动,就从最基本的倾听出发,从和幼儿建立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出发,在班级中也来开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以积极探索幼儿教育的新路。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1000字
最近,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读过之后,我静下心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首先,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教师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那种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我们谁能够达到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一种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如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我们首先要理解这种拒绝发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唤回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种表达应该是真实的表达,我们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许多一些理解。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我想作为老师吧,多年来已经有了一种职业的倦怠,不愿意去研究教学,不想上公开课,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要是有上级领导检查工作,学校也只是安排年轻的、听话的教师去应付。作为教师,这样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没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没有创新教研的想法,没有看过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参加课堂教学的评论,不愿意充实改革学校的教研活动,真是学校、学生的悲哀!
我想作为教师就应该做敢于开放课堂的老师,向自己挑战。作为学校的领导,就要勇于带领学校,使教师成为最好的教师,使学校成为最好的学校!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1000字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文中精辟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精辟之二: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教师面对的、处理的是一个一个的单独的生命体,因为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和差异,教师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与在意。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赞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这将都是你成功教学的法宝。
精辟之三:要充分的重视开头,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好的结果总需要好的开头,没有好的开头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开头决定了一切。有时在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是为了其它什么,往往是快速开场,忽视了开头的重要性,一心只想着完成任务,只想看到好的结果,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事倍功半。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教育学生做事要持认真的态度,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心急,一定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注重学习的过程,还要重视开头,不管结果怎样,都是可以的,不过这里的结果怎样都行,不是指有始无终的学习,而是指经过认真研究的、学习的、努力过的,直至最后出现的结果,结果的好坏、成功与否不是衡量学习的标尺,而学习态度、学习的过程、持之以恒的毅力、方法的选择,才是最值得注重的。
第二篇:静悄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
我们知道教育是关乎国家兴衰的事业。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当作是一场革命斗争。面对学生的心声:“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校并不快乐”“老师一点也不可爱”,我们往往会强行学生从属我们的权威。作为教师,我们禁不住问自己: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教授的观点。
一、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教授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二、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教授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第三篇:教师阅读随笔-读《静悄悄革命》有感
教师阅读随笔-读《静悄悄革命》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阅读随笔-读《静悄悄革命》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佐滕学先生的著作。初看这本书时,觉得里面的内容晦涩难懂,但在任务的驱动下,真的静下心来读时,便被书中的观点和案例渐渐地吸引。由于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他们教育改革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极其相似。所以,书中的许多观点,我读起来感受很深。
例如:书中对繁体字“学”的字形解析。佐滕学先生认为,“学”的上半部中间的两个“X”表示交流的意思,上面的“X”表示与文化遗产的交往,下面的“X”表示学生之间的交往。两侧的形状像大人的手,表示大人想尽办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一解析不仅形象具体地描述了“学习”的含义,突显出“交往”在学习中的作用,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中国方块字的博大精深。
又如,第二章第61页提到:“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对于这个观点,我在前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真切地体会到了。
我想,结对子随堂听课就是一种“合作性同事”的关系。我所说的结对子并不单单指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是一个小群体,它是指同事间两个人或几个人相对固定地,经常性地相互随堂听课。听课的老师在听课中向同事学习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也对上课的老师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上课的老师在与听课老师的交流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且,“上课”和“听课”这两角色经常相互轮换。三年来,正是这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随堂听课,经常地、持续地进行,才使我们的教学能力,课堂效率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像这样子,书中让令我赞赏的观点和案例还有很多很多。但是,也许是区域和背景不同的缘故吧,书中的'个别观点,我认为值得探讨。
例如:关于“手势”教学的观点:“让学生表现出虚假主体性的教室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利用‘手势’进行教学。”‘“手势’在操作上制约学生,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
我认为“手势”教学并不这么一无是处。在数学教学中,“手势”教学能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很好用也很实用,经常被老师采用。
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利用拳头的凹凸记住大小月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初学者有很大的帮助;大北师大教材中,还有一种利用手指的伸屈记住“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这种方法真的能帮助学生很快地记住“9”的乘法口诀,学生非常喜欢;我在教学“对称、平移、旋转”这一课时,虽然在黑板上画了很种图形想让学生明白这三者的关系,但是练习多次后学生仍不大理解。后来,我把两只手掌当作具进行演示,学生跟着比划,很快就明白了这三者之间区别了。
每一本书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如果我们读书的时候,用欣赏的、选择的、批判的眼光读,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都将会受益匪浅。
第四篇:罗一民引领南通“静悄悄革命”
罗一民引领南通“静悄悄革命”
来源:《决策》杂志 2010年12月01日06:56
一个人改变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也成就了他最得意的“作品”。
“我将南通看作自己的作品了”,55岁的罗一民主政南通已经10年。10年里,南通从江苏末位跃居长三角“明星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在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中排名第一,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南通现象”。
“南通现象”不是一个单纯经济增长的故事,而是一个社会矛盾、生态矛盾相对平缓的故事。”在罗一民的作品里,他最得意的不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是科学发展观下的“跨越赶超,全面协调”。在短短数年间,南通不仅在江苏和全国创造了很多“第一”,而且连续获得了十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南通奇迹般发展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相比其他地方发展总伴随着阵痛而言,“南通现象”里少了很多争议,也没有吸人眼球的事件。在南通人看来,10年里,罗一民引领南通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功夫在诗外”
南通南靠长江,东临黄海,过去有江无桥、有海无港,与上海隔江相望,却被长江阻隔,往来很不方便。在上海及上海周边发展最快的时期,南通失去了一次发展的机会,与苏南的差距越拉越大。
“过去南通叫“难通”,地理上的阻隔,人的思想容易保守封闭。”曾经的江苏“四小虎”之一一度衰落了。本世纪初,南通主要经济指标均列江苏13个地市的末位,在长三角也逐渐被边缘化。
“处在世纪之交的南通渴望腾飞,但曾经的发展之短、民心之散、矛盾之深又在深深地裹缠着南通的脚步。”南通曾经因为脏乱差,被前来视察的中央领导斥为“垃圾堆上的城市”。而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濠南路,由于临街建筑破旧混乱更饱受人们的诟病。2000年,时任代市长的罗一民决心改造濠南路。
然而,这条仅700余米的路却让罗一民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改造之初,拆迁就推行得相当艰难。在改造中碰到一点困难,相关职能部门的官员就双手一摊:没法干。把他这个代市长直接顶到了矛盾的最前沿,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
罗一民不得不经常亲自到现场协调解决难题。从调研、考察、到开现场会、督办,罗一民前前后后跑了不下20次,改造才得以艰难推进。“当时我就感到,南通要真正想搞好,首先是发展环境要搞好;发展环境要搞好,首先是政务环境要好;政务环境要好,首先就是政风要好,也就是干部的作风要好,而作风好的关键是机制要好。”
2001年初,正式转任市长的罗一民把第一把“火”就烧向了机关作风。“政不通,是大病;政不通,则万事休。南通,南通,要发展,首先要做到政通。”
对于这把“火”,许多人表示不理解,“新市长是不是不务正业?按理说,新市长上任后,应该首先抓经济工作啊。”在市长办公会议上,更是争议声一片,“这又不是工厂计件,机关工作是没办法量化考核的。”
“机关的事不能评。不评还好,大家相安无事。一评等于把本来平静的一池水搅浑了,将来不好收拾,是要捅马蜂窝的。”有副市长婉转地提醒罗一民。
“我们不能就经济抓经济,也不能就作风抓作风,而要通过抓作风来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在罗一民的强力主导下,建立了一套以目标责任制管理为主的考评机制。所有部门和县区都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一级考核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考评结果与经济奖惩、评先评优、干部使用等直接挂钩。
2003年,罗一民升任书记后,又发动了一场“机关效率革命”。在《南通日报》用整整14个版面,登载了全市93个部门制订的1087项“最佳办事”指标,接受全体市民的监督。其中每个具体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最高效率的。
这些高效指标的公布,在南通产生了“爆炸式”的反响。“这几年我们各行各业都在争先进,在全国、全省争回了很多“第一”,或许,这与我们不是就经济抓经济有关。我是为发展经济创造条件的,我干我该干的事。”
在这种“争先创优”的鲜明导向下,南通不仅得到了很多“第一”,也一跃成为效率最高的城市,先后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最具创新环境城市”。
“南通十年,我最看重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最难能可贵,也是今后南通继续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在罗一民看来,南通跨越发展“功夫在诗外”,其中,机关作风建设堪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撑竿跳”
针对南通落后的现状,罗一民主政后,提出“猛攻投入、强攻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的四大方针。在他的设想里,要通过城市改造,优化城市环境;通过强攻改革,完成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改革;通过猛攻投入,拉动经济发展大提速。然而这些想法的实现,都需要巨额的资金,但钱从哪里来?
2001年,南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200多亿元,工业投入仅占全社会投入的31%。罗一民引入了“撑竿跳”的新理念:“撑杆跳是一个竞技性体育运动项目,它利用外部条件,使平常不可能跳得那么高的人,实现了超常跨越。“撑竿跳”,就是我们也可以借助外力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法。”
“南通要启动外资和民资这两个发动机,一是向国际资本要生产力,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由于政府的行政效率得到大大提升,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本。南通实际利用外资每年以20-30亿美元的高水平增长,跻身江苏前列。
1999年底,罗一民刚到南通任副市长时主抓民营经济,他提出要让民营经济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发展到“半壁江山”,最终成为“主流经济”。在苏南靠外向型经济崛起的背景下,罗一民的说法多少显得有些“另类”。2003年,他又提出把南通打造成“江苏的温州”,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
“当时很多人认为不太可能,有人觉得没必要提这个口号。但实际上我们是审时度势,权衡了利弊得失,觉得南通有必要,也有这个可能实现。”通过强攻改革,政府职能归位,关系理顺了,民间资本的投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大大出乎了罗一民预料。
如今,当年提出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南通的民营经济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江苏都是“数一数二”,民营经济已经占据南通经济70%-80%的份额。
金融危机后,外向型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南通民营经济的优势却凸显出来。特别是船舶产业,在世界产能相对过剩的时候,南通却“风景这边独好”。由于民营经济机制灵活、进退自如,结果南通居然能拿到国内订单总量的一半以上。
“前几年,我们还在为一些项目的资金发愁呢,突然就解决了,上去了。这几年差不多有“心想事成”的感觉。”从2002年到2005年,南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178.8亿元,相当于前53年的总和。得益于投入的强力拉动,南通经济迅猛发展。
南通拥有166公里的江岸线及203公里的海岸线,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在罗一民看来,南通未来“撑竿跳”的最重要支点就是沿江沿海,“早在2003年江苏提出沿江开发战略时,我们就从南通实际出发,提出江海联动开发的战略。”
“把江海的文章做足了,什么都好办,融入苏南好办了,接轨上海好办了,走向世界也有资本了。”在罗一民看来,南通要抢抓新一轮沿海大开发的机遇,强势推进港口建设,打破南通“有海无港”的瓶颈制约。
罗一民希望通过5年努力,把南通港建成江苏江海交汇的第一大港,“沿江沿海的两翼齐飞,将带动南通的全面腾飞。”
“做学问”
从政之前,罗一民曾在南京大学“浸泡”了11年,在学校里养成的“做学问”的习惯,对他以后的从政影响很大。“学校工作一般来说,主要是做学问;那么到地方上工作,能不能也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做?”
在罗一民看来,做领导工作,和做学问的道理一样,一是真正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探索、创造,这比任何高谈阔论都有意义;二是领导工作要出成果,同样来不得半点偷懒、玩滑、讨巧,糊弄人是糊不过去的,必须是实打实的,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我一定要让南通的老百姓说我好,而且是真心说我好”,到南通后,罗一民总想把领导工作当作学问来做,一味探究死理,一味追求实效,却往往有悖于官场潜规则。
在当选市长的人代会上,罗一民曾担心,“大家不信任我,认为我这样的高干子弟,镀镀金,就走了”。于是放下原先的讲稿,跟代表们说:“大家已经完成了法律形式上的选举,但是内心深处的选举还远未完成。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将来我卸去市长职务的时候,在座的各位,能够庆幸地说:当初我们没有投错票,选错人。我相信,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南通一定会傲然崛起在苏中大地,巍然屹立在扬子江畔、黄河之滨!”
“我在南通做了七年的“一把手”了,如果从我当市长算起,快十年了。我个人,我们的领导班子,虽然做事高调,做人却很低调。很多人跟我说,南通的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我说,这也是我所期待的,我所追求的。”十年之后,罗一民回过头看,觉得很欣慰,他觉得他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南通老百姓也给了我最丰厚的回报,那就是,将他们内心最珍贵的一票投给了我。”
在10年里,很多与罗一民同等资历的人都得到升迁,只有他仍然在南通,有人称之为“罗一民现象”。
“关心我的人可能觉得我老是呆在南通,很倒霉,我自己却觉得自己幸运,因为我的前任市委书记们渴望的南通崛起,跨海大桥啊,大港、大学、大城市啊,那些他们想做没有做成的事,那些他们想做却没有来得及做的事,那些老百姓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我都做成了。因此,又有很多人说我是福将,南通人有福气。”罗一民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罗一民觉得自己对升迁已经日渐看淡了。
“这几年,社会上有些议论,似乎我非常失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升迁,不过是我们这些仕途中人的一种常规想法,跟人生价值的实现,没什么必然关系。”罗一民深信,老百姓真正喜欢的是做事有方,升官却不一定有术的人。
在罗一民看来,那些以升官论英雄的人,未必理解他的感受,“他们甚至会奇怪,我为什么没有破罐子破摔,为什么没有跑到组织那里讨说法,为什么没有走极端搞以权谋私。他们不明白,我将南通看作自己的作品了,我不能留下败笔,我在这里默默地苦干,既是成南通之美,也是成我之美。”
作者:本刊 吴明华
第五篇:《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尊敬的各位同仁,下午好!实在不好意思,要耽误大家的时间,这是根据学校学期工作安排,作为校本培训在这里与大家作读书分享。开学初,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全区教师共读一本书《静悄悄的革命》,到如今细细算来已经有100天,我想有很多老师读的比我透,比我精,比我好,但是于主任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我,这是领导的对我的信任啊,我便在这里献丑,不对的地方望大家原谅!这本书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为什么值得每一位教师阅读?为什么连续几年荣登教育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秘密就在本书中文版的书名《静悄悄的革命》。
革命,就是革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之命,革命,就是教育课程改革,正因为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高度困难、高度复杂、高度智慧的实践活动,所以称之为革命!而在这场革命中,21世纪初期(2000年),日本本已经发达的教育体系,仍然坚持教育课程改革,佐藤学参与其中,认为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战后50年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
中国呢,从建国到现在总共实行了八次课程改革,从行政命令到红头文件,从各种评比到挂牌挂名,形式多多,轰轰烈烈,都是从上到下进行革命,而日本的教育与课程改革恰恰相反,是从下而上,他们把课程改革的一切原点和核心放在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在什么地方呢?课堂。这本书的副标题揭示了这个答案!课堂改变,学校就会
改变,学校改变,教育就会改变!
课堂,是一切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核心!怎样进行课堂的改革,首先从每一位老师进入课堂时所怀揣的教育理念开始。(看两个视频)
这个视频虽然看了很多遍,但是每看一遍就感动一次。第一个视频老师怀揣怎样的教育理念呢:
激发学生学习持续的好奇心,培养善于质疑的态度。第二个视频家长怀着怎样的教育理念呢: 给予孩子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坚毅,grit true grit这一教育理念,从2014年起一直到现在,席卷整个美国及北美、南美国家的教育界。过去,人们将基础教育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智力的开发和知识掌握上,而现在,所有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正在转向,他们认为,基础教育不在于给孩子灌输多少知识,而是在于是否帮助孩子获得以grit为首的七项重要品质,即:坚毅、激情、自制力、乐观、感恩、好奇心、社交能力。在培养这些品质之外,基础教育普及最为基本的知识结构。(举例:时间与知识-氧气燃烧、自己切西瓜三分之一等)
以上实例,说明一个问题,教育改革应该是从最本质的问题出发,那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怀揣着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走进课堂、亲近课堂,以此改变课堂。
佐藤学认为,实现课程与教育改革,要让每一位教师怀揣着一种符合时代的教育理念进课堂,让老师的教育理念在每一节课堂上熠熠生辉,而不是上一节“所谓的精彩课堂”。
(分析现状-磨了几十遍的精彩课堂)
这让我想起我们学校的“同课异构”,“同课异构”不是比赛,是每一位教师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情怀、教育故事、教育理解在课堂演绎,在课堂上,我们能体会到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也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科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教育的信念,我们来看!(照片)
教育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实践与 我觉得学校工作中,再也没有比上课难的了。
我在学校里,许多职务都担任过,最有体会是,学校里最难的是上课。上一节好课是不稀奇的,每堂课都上得学生学有兴趣、学有快乐,学有所得、学有追求、学有方向,那就难了,因为课堂,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上课不是雕虫小技,而是用生命在歌唱。如何将课堂谱写成快乐的乐章?《静悄悄的革命》的作者佐藤学,结合学校教育四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学习环境,创建“学习共同体”,进行创造学习性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改变课堂,促进学校文化,师生共同提高,得到确实的成果,读来时而感动,时而震惊。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的学校正在试图摆脱支配其一百年以上的划一性和效率化,以“综合学习”为舞台开展“静悄悄的革命”,日本的教师也正在这场课堂变革试验中混乱摸索着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一切与中国教育现实状况何其相似!中国也正在摆脱过去传统教育的统一性和分数化,摸索着实践“素质教育”十几年。我们面对共同的难题,就是学校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艰苦、繁难的,然而“改革课程、改变学校的条件绝不是遥不可及的,使其实现的条件乃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所有课堂中,存在所有的学校中。”学校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校长,只有校长才能行使行政权,将学校工作的中心扭转为课程结构性改革,将现代教育制度下的“课程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服务中心”等部门去行政化,转变其职能即为课程改革“服务与对话”的职责,而教师是创造学习性课程和授课实践的核心。21世纪的教师应具有创造学习性课程的才能。一个要求学校具有独立性、教师具有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具体地表现这种独立性和个性的,就是课程。
什么是课程?
很多校长会拿出“学校简介”来说明“我校的教育目标”,几乎所有的教师也都会拿出统一的“教材”来进行解释课程。但是,遗憾的是,“我校的教育目标”、” “教材”等虽然是课程的一部分,却并不等于课程本身,因为课程既不是“教育目标”的展示图,也不是“教学大纲”的一览表。
在课堂中,“创造性课程”之所以没有进展,其最大的原因在于:课程的概念被误解了!那么,课程到底是什么呢?“创造课程”该干些什么、怎么干呢?
佐藤学给出自己的观点:所谓课程,一言以敝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在“课程”这一词的英语释义中也明“履历书”的意思。所以,“课程”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即是说,“创造课程 ”并不是制订 “目标” 或 “计划”一览表,而是要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课程并不是在办公室里或教研室里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室里针对学生个性学习需要一天天地慢慢创造出来的。“创造课程”可通过三种活动来进行。一是学习经验的“设计”,二是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三是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
毋庸置疑,这三种活动的中心是“课堂实践”。因为课程是在教室中创造出来的。“创造课程” 就是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具体说来,就是把与对象物的接触与对话、与学生的接触与对话、和自我的接触与对话作为单元的单位而加以组织,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元的学习过程,并不是过去传统学校教育课程中的“目标·达成·评价”的狭隘方式。
创造以学习中心的课程,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挑战,因为它要求把课程的单元放在“主题.探究.表现”的模式中加以设计,而在教室中则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这就需要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静悄悄的革命》倡导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深入进行。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业人才的教师也是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这里介绍一个有代表性的学习共同体学校---神奈县茅崎市浜之乡小学(大濑敏昭校长),发展面向21世纪学校的发展方针。
卓有成效地设计学习、创造课程的工作,是教师们共同合作的事业。在浜之乡小学里,各班级都在合力推进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
思的学习实践。与此同时,通过相互交流与共享教育实践,构筑起一种教师作为教育专家的、自律的、共同成长的“合作性同事 ”关系,并以此作为改革的中心支柱。学习的创造和课程的创造都是以“合作性同事”关系的构建为中轴而推进的。推进“合作性同事 ”关系构建的最好方法是老师之间相互公开教学、相互批评,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该校为了把教学案例的研究作为教师的中心工作之一,进行了大胆的组织和机构改革。
浜之乡小学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校,但该校除了每月两次教工议和每周一次的年级会议以外,再没有其他任何会议了。这是因为大濑校长的妙策是“一人一职”,结构体系把各部门和委员会的会议全部取消了。通过这样的机构改革,教师们从烦琐的会议和杂务中解放出来,能将接进80%的工作时间投入授课、备课、教材研究及校内教研活动中去。教学案例研究通过每月进行的校内教研活动、每周进行的年级研讨会,以及课题研究会或学科组研讨会等,而得以积累起来。该校是成立才两年的学校,但两年来共进行了百次以上的教学案例研究。这两年的研讨中心是,在教室里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把教师和家长合作授课的“参与学习”方式固定下来等。学校还计划从明年开始,在学科和综合学习两个方面,都同时让“学为中心”的课程创造活动开展起来。
创造课程需要教师们协同进行工作。在浜之乡小学,把教室里的学习创造和作为校内研讨而进行的教学案例研究,都视为创造课程的具体过程。在该校,课程是“学习的履历”,是通过每天课堂实践与
研讨而到末开花结果的东西。困此,浜之乡小学所创造的课程是学生学习经验的轨迹,同时也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生(人)与学生(人)之间的交往的轨迹,是以“合作性同事”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教师学习的轨迹。这种学习、教学和研究一体化的创造性做法架起了通向未来学校的桥梁。
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安心创造学习的学校”,不需要的是只靠旧时那点专业知识和视野炒一辈子冷饭的老师,不需要一切都明确规定、吵吵闹闹的学校。我们要面对教学工作的困难,以课程改革为中心,打开教室的大门,倾听教学,改变课堂,这也是现代学校的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