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革命》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3 17:3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的革命》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的革命》读书笔记》。

第一篇:《学习的革命》读书笔记

《学习的革命》读书笔记

暑假期间,我把这本书读了三遍,开始读的时候激动人心。这本书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吗?作者夸大了吧!它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怎样学习是比我们学习什么更为重要的问题。他们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

快速学习法的六个环节:

(1)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国外教育学家研究证明:“80%的学生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决那个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当我们处在压力之下,我们的大脑‘短路’了。”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学习任何东西,包括阅读、写作、教学,都可以是有兴趣的,只要把它像游戏一样对待。”在学习困难面前,要敢于说行,不能说不行。“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学习者,那么你有可能变成一个糟糕的学习者。”相反地,你认为自己是个强者,那么你就能获得学习的成功。

(2)开动你的所有的感官。人的五个感官构成五个感觉,即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实际上,人的认知能力大多是这些感官综合协同作用的结果,而很少是单一的感官的作用。学习成绩好与不好的学生的差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否掌握了使用全部感官来学习的技巧。如以上数学课来说,学生一边听讲,一<边看>老师在黑板上的演式,同时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下老师讲授的要点。如果这样做了,那就是开动了多个感官进行学习,学会做课堂笔记,既可集中学习注意力又可加深记忆,真是一举两得。

(3)学会略读。略读是读书入门的一种方法,也是学习能力之一。任何书籍,其中有重要的,也有次要的;有实用的,也有无用的;有精彩的,也有乏味的。因此,在读书之始,通过略读对全书的概貌有一个了解,以便分清主次、难易。

(4)学会多问。

发明家保尔&S226;麦克克里德也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

(5)学会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要仔细地阅读,有时是反复地阅读。一般来说,精读的目的是要掌握书中的重点,攻克难点和深究疑点,这就是所谓的“三点式”的读书方法。重点是指各门学科中的重要内容,要么它们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要么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带有关键的作用。重点是分层次的,每门学科、每本书和每一章节都有各自的重点,这是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

难点,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通过略读以后,应当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这就是自己学习的难点。对于学习者来说,遇到学习中的困难,切不可绕过去,一定要下决心把它攻下来。最好是自己刻苦钻研,如果自己的力量实在不及,<

那就请>老师帮助释疑,千万不要爱面子,不懂装懂。若那样做结果只能是害自己,到了考试或应用时,就会原形毕露,悔之晚矣!

疑点,这是读书的一种方法,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我们读书万万不可迷信,“唯书、唯古和唯上”都要不得。殊不知,书本上的知识不仅受着作者观点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时代的局限。

(6)要学会记忆和储存。首先,那就是如何对待记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忽视记忆的重要性。

记忆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很多学生不愿记忆,怕记忆是怕艰苦的表现,是思想懒汉。记忆力就像人的肌肉一样,越锻炼越发达,越使用越强健,甚至到老年仍然可以保持旺盛的记忆力。

三)精彩句子摘抄

◆如果你能想到,你就能做到。

◆铭记在心: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现在创造未来。

◆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也许我们将吧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

◆如果你想记住任何东西,你要做的一切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

◆惟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

◆一个发育很好的头脑、一种学习的热情以及把知识融合到工作中去的能力,是通向未来的关键。

◆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时,距离成功是多么近。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德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在学习方面,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如果我们固执地透过惟一一片滤色镜去观察智慧的彩虹,那么,许多头脑将会被认为缺乏光彩。

◆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

◆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些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

第二篇:《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尊敬的各位同仁,下午好!实在不好意思,要耽误大家的时间,这是根据学校学期工作安排,作为校本培训在这里与大家作读书分享。开学初,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全区教师共读一本书《静悄悄的革命》,到如今细细算来已经有100天,我想有很多老师读的比我透,比我精,比我好,但是于主任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我,这是领导的对我的信任啊,我便在这里献丑,不对的地方望大家原谅!这本书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为什么值得每一位教师阅读?为什么连续几年荣登教育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秘密就在本书中文版的书名《静悄悄的革命》。

革命,就是革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之命,革命,就是教育课程改革,正因为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高度困难、高度复杂、高度智慧的实践活动,所以称之为革命!而在这场革命中,21世纪初期(2000年),日本本已经发达的教育体系,仍然坚持教育课程改革,佐藤学参与其中,认为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战后50年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

中国呢,从建国到现在总共实行了八次课程改革,从行政命令到红头文件,从各种评比到挂牌挂名,形式多多,轰轰烈烈,都是从上到下进行革命,而日本的教育与课程改革恰恰相反,是从下而上,他们把课程改革的一切原点和核心放在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在什么地方呢?课堂。这本书的副标题揭示了这个答案!课堂改变,学校就会

改变,学校改变,教育就会改变!

课堂,是一切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核心!怎样进行课堂的改革,首先从每一位老师进入课堂时所怀揣的教育理念开始。(看两个视频)

这个视频虽然看了很多遍,但是每看一遍就感动一次。第一个视频老师怀揣怎样的教育理念呢:

激发学生学习持续的好奇心,培养善于质疑的态度。第二个视频家长怀着怎样的教育理念呢: 给予孩子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坚毅,grit true grit这一教育理念,从2014年起一直到现在,席卷整个美国及北美、南美国家的教育界。过去,人们将基础教育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智力的开发和知识掌握上,而现在,所有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正在转向,他们认为,基础教育不在于给孩子灌输多少知识,而是在于是否帮助孩子获得以grit为首的七项重要品质,即:坚毅、激情、自制力、乐观、感恩、好奇心、社交能力。在培养这些品质之外,基础教育普及最为基本的知识结构。(举例:时间与知识-氧气燃烧、自己切西瓜三分之一等)

以上实例,说明一个问题,教育改革应该是从最本质的问题出发,那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怀揣着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走进课堂、亲近课堂,以此改变课堂。

佐藤学认为,实现课程与教育改革,要让每一位教师怀揣着一种符合时代的教育理念进课堂,让老师的教育理念在每一节课堂上熠熠生辉,而不是上一节“所谓的精彩课堂”。

(分析现状-磨了几十遍的精彩课堂)

这让我想起我们学校的“同课异构”,“同课异构”不是比赛,是每一位教师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情怀、教育故事、教育理解在课堂演绎,在课堂上,我们能体会到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也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科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教育的信念,我们来看!(照片)

教育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实践与 我觉得学校工作中,再也没有比上课难的了。

我在学校里,许多职务都担任过,最有体会是,学校里最难的是上课。上一节好课是不稀奇的,每堂课都上得学生学有兴趣、学有快乐,学有所得、学有追求、学有方向,那就难了,因为课堂,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上课不是雕虫小技,而是用生命在歌唱。如何将课堂谱写成快乐的乐章?《静悄悄的革命》的作者佐藤学,结合学校教育四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学习环境,创建“学习共同体”,进行创造学习性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改变课堂,促进学校文化,师生共同提高,得到确实的成果,读来时而感动,时而震惊。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的学校正在试图摆脱支配其一百年以上的划一性和效率化,以“综合学习”为舞台开展“静悄悄的革命”,日本的教师也正在这场课堂变革试验中混乱摸索着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一切与中国教育现实状况何其相似!中国也正在摆脱过去传统教育的统一性和分数化,摸索着实践“素质教育”十几年。我们面对共同的难题,就是学校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艰苦、繁难的,然而“改革课程、改变学校的条件绝不是遥不可及的,使其实现的条件乃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所有课堂中,存在所有的学校中。”学校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校长,只有校长才能行使行政权,将学校工作的中心扭转为课程结构性改革,将现代教育制度下的“课程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服务中心”等部门去行政化,转变其职能即为课程改革“服务与对话”的职责,而教师是创造学习性课程和授课实践的核心。21世纪的教师应具有创造学习性课程的才能。一个要求学校具有独立性、教师具有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具体地表现这种独立性和个性的,就是课程。

什么是课程?

很多校长会拿出“学校简介”来说明“我校的教育目标”,几乎所有的教师也都会拿出统一的“教材”来进行解释课程。但是,遗憾的是,“我校的教育目标”、” “教材”等虽然是课程的一部分,却并不等于课程本身,因为课程既不是“教育目标”的展示图,也不是“教学大纲”的一览表。

在课堂中,“创造性课程”之所以没有进展,其最大的原因在于:课程的概念被误解了!那么,课程到底是什么呢?“创造课程”该干些什么、怎么干呢?

佐藤学给出自己的观点:所谓课程,一言以敝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在“课程”这一词的英语释义中也明“履历书”的意思。所以,“课程”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即是说,“创造课程 ”并不是制订 “目标” 或 “计划”一览表,而是要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课程并不是在办公室里或教研室里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室里针对学生个性学习需要一天天地慢慢创造出来的。“创造课程”可通过三种活动来进行。一是学习经验的“设计”,二是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三是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

毋庸置疑,这三种活动的中心是“课堂实践”。因为课程是在教室中创造出来的。“创造课程” 就是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具体说来,就是把与对象物的接触与对话、与学生的接触与对话、和自我的接触与对话作为单元的单位而加以组织,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元的学习过程,并不是过去传统学校教育课程中的“目标·达成·评价”的狭隘方式。

创造以学习中心的课程,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挑战,因为它要求把课程的单元放在“主题.探究.表现”的模式中加以设计,而在教室中则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这就需要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静悄悄的革命》倡导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深入进行。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业人才的教师也是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这里介绍一个有代表性的学习共同体学校---神奈县茅崎市浜之乡小学(大濑敏昭校长),发展面向21世纪学校的发展方针。

卓有成效地设计学习、创造课程的工作,是教师们共同合作的事业。在浜之乡小学里,各班级都在合力推进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

思的学习实践。与此同时,通过相互交流与共享教育实践,构筑起一种教师作为教育专家的、自律的、共同成长的“合作性同事 ”关系,并以此作为改革的中心支柱。学习的创造和课程的创造都是以“合作性同事”关系的构建为中轴而推进的。推进“合作性同事 ”关系构建的最好方法是老师之间相互公开教学、相互批评,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该校为了把教学案例的研究作为教师的中心工作之一,进行了大胆的组织和机构改革。

浜之乡小学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校,但该校除了每月两次教工议和每周一次的年级会议以外,再没有其他任何会议了。这是因为大濑校长的妙策是“一人一职”,结构体系把各部门和委员会的会议全部取消了。通过这样的机构改革,教师们从烦琐的会议和杂务中解放出来,能将接进80%的工作时间投入授课、备课、教材研究及校内教研活动中去。教学案例研究通过每月进行的校内教研活动、每周进行的年级研讨会,以及课题研究会或学科组研讨会等,而得以积累起来。该校是成立才两年的学校,但两年来共进行了百次以上的教学案例研究。这两年的研讨中心是,在教室里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把教师和家长合作授课的“参与学习”方式固定下来等。学校还计划从明年开始,在学科和综合学习两个方面,都同时让“学为中心”的课程创造活动开展起来。

创造课程需要教师们协同进行工作。在浜之乡小学,把教室里的学习创造和作为校内研讨而进行的教学案例研究,都视为创造课程的具体过程。在该校,课程是“学习的履历”,是通过每天课堂实践与

研讨而到末开花结果的东西。困此,浜之乡小学所创造的课程是学生学习经验的轨迹,同时也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生(人)与学生(人)之间的交往的轨迹,是以“合作性同事”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教师学习的轨迹。这种学习、教学和研究一体化的创造性做法架起了通向未来学校的桥梁。

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安心创造学习的学校”,不需要的是只靠旧时那点专业知识和视野炒一辈子冷饭的老师,不需要一切都明确规定、吵吵闹闹的学校。我们要面对教学工作的困难,以课程改革为中心,打开教室的大门,倾听教学,改变课堂,这也是现代学校的一种文化。

第三篇:《清单革命》读书笔记

《清单革命》该书通过已经成熟应用的清单使用案例,如其在建筑业、医疗业、航空业、餐饮业等的应用、行动及效果评估等案例,阐述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行业中,人们已经无法依赖个人技能及记忆来保障无错的情况,而是时时面临着出错的可能。现代社会下,我们面临的错误更多的是”无能之错“,也就是如何持续、正确地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这时候需要引入清单的机制来保障致命错误的出现!

本书首先阐述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为:为什么要用到清单。首先人们需要接受心灵的转变,因为"人人都会犯错",知识,早已让我们不堪重负。请承认,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请承认,无论我们进行多么细致的专业分工和培训,一些关键的步骤还是会被忽略,一些错误还是无法避免。各个行业,已经从非常复杂发展到更加复杂,即使超级专家也会犯错。

第二方面,需要明确,清单中关键点比大而全更重要,清单从来都不是大而全的操作手册,而是理性选择后的思维工具。抓住关键,不仅是基准绩效的保证,更是高绩效的保证。抓住”关键“要素与”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清单会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一些必要的步骤,并让操作者明白该干些什么。这不仅是一种检查方法,而且还是一种保障高水平绩效的纪律。清单还帮助我们记忆关键步骤,并且清晰地列出了操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步骤;清单为基准绩效建立了更高的标准。

第三方面,通过清单的使用,要确认,团队犯错的几率比单个人要小。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各个复杂行业已经不再是单枪匹马能够完成工作,不再听命于为我独尊的大师,而是依靠团队的智慧。一个人免不了会犯错,一群人犯错的可能性会变得小一些。清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知防护网,能够抓住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认知缺陷,如记忆不完整或注意力不集中。组织一个井然有序的团队,团队沟通的智慧。

其次,本书讲述了清单的行事原则。如涉及到清单的主宰问题,权力应当下放。将决策权分散到外围,而不是聚集在中心,让每个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才是让清单奏效的关键所在。中央集权行不通了;每个人都是清单的主宰者和参与者;我们需要自由和协调;清单,安全与高质量服务的关键

同时,清单的关键是简单至上。从来没有全面的高效,从来没有一张清单能涵盖所有情况,冗余而含糊不清的清单是无法高效并安全执行的。清单要素的遴选,必须坚守简单、可测、高效三大原则…一切为了安全和正确;不是”无所不包“,而是简单、可测与高效;切中要害的”关键点“在哪里;促进有效的执行与有效的分权;现在各个行业中没有一张清单能够涵盖所有意外情况,所以通过任务检查和沟通检查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问题;需要激活”团队合作“检查项目;冗长和含糊不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而且,清单仅为一种应急反应机制,需要坚持人为根本。清单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最危急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主角毕竟是人而不是清单,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建立防范错误的科学。所以清单编制的6大要点:1.设定清晰的检查点;2.选择合适的清单类型;3.简明扼要,不宜太长;4.清单用语精炼、准确;5.清单版式整洁,切忌杂乱无章;6.必须在现实中接受检验。是人决定了关键时刻该做什么;让故事的教训转变为实用的清单。

并且,保持清单的自我进化能力,持续改善。就算是最简单的清单也需要不断改进。简洁和有效永远是矛盾的联合体,只有持续改善,才能让清单始终确保安全、正确和稳定。每个项目都需要适时调整,分权原则,让更多的人分担责任,分享提出质疑的权力;在清单优化过程中,放弃比保留更艰难,简洁和有效之间存在着矛盾。清单,需要设置清晰的测试标准;同时推广,就是更大的跟踪改善;保持沟通质量的改善是其中关键。

最后,我们需要让清单成为一种习惯。每个人都会犯错,别再让相同的错误一再发生,别再让我们为那些错误付出沉痛的代价。清单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印在心上的。效率,清单带来的额外优势;运用清单可以系统评估工作;建构注重合作和纪律的文化;纪律,职业精神的内涵;防范错误,我们别无选择。

软件行业其实也是一个复杂的行业。过程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我们可以借鉴引入清单来减少相应的错误。例如将整个环节区分为需求调研前,需求设计前,需求交付前,需求测试,需求上线,需求推广等,分别设定相应的监测环节,并设置重要而有效的检测点,避免错误的产生。这才是我们学习引入清单的关键所在,本书的学习结果及效果待后续实践。

第四篇:《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译者序】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师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者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前言】

改变教学的教师们

小林先生:他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木油盐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室;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

(教育:需要的是天天都有,哪怕平常、平淡,但也有味道,而不是一年一次大餐!)

为什么学习不快乐?

面对学生“学校不快乐”的呼声,教师似乎感到无能为力,因为学生的“快乐”的含义与教室所追求的“快乐”的含义是不同的,必须从这样的现实出发。

小林老师作诗鼓励:教室,锻炼我们的地方。专心听到最后——锻炼了耳朵;专心地观察发现——锻炼了眼睛;清楚明白地说话——锻炼了嘴巴;开动脑筋思考——锻炼了头脑。锻炼,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

老师太严厉,或太温和,学生都不会觉得快乐!

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

第一章 教室里的风景 ——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 1.教室

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问题。然而在观摩教学时,无论访问那个教室,大同小异的教学却极易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定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时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那种多样性和固有性怎样表现才好呢? 2.“主体性”神话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

3.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主体性”神话是在将教学中的“自学自习”理想化,将“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等理想化之后产生出来的,即让“自学自习”、“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均体现独立自学之理想。但是,在教材、学生、教师等同时介入的教学过程中,单将其理想化是不行的。

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不能再主体性的学习忽视教师的存在。说也不会认为一堂放任自流的自习课效果就会好呢?)

4.应当讨论的问题

今后的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将聚焦这一“主体性”神话的若干具体问题,就促进学生的自立性和自律性——“教师”、“教材”、“学生(同伴)”、“学习环境”四要素的相关变量——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1.手势

所谓“手势”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游戏里常用的“石头、剪刀、布”的手势来表达意见。如:对前面同学的发言表示赞成,就举出“布”,反对的话就出示“石头”,想提问时就举起“剪子”。

(总感觉这是一种畸形而奇怪的教学,是否太死板,缺少灵动。面对的是孩子,而不是统一的物体。)

2.束缚思考的东西

“手势”在操作上制约着学生,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因为只能赞成或反对,所以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排除在外了。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

3.主体性的假象

小学教室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欧美小学里,学生是从小声的不甚清楚的发言开始起步的,进入初中、高中后,越往上越能活泼地、明确地发表意见或表现自己,渐渐地成长起来。为什么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

如果在幼儿园、小学时代过分地强加以虚假主体性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后,学生就会尽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从而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成长。

当下,“补充“这个词在许多教室里流行起来。然而,如果是表现自己的一种

理解方法或者想法的话,无论其发言怎样,应该是没有什么好“补充”的。再有,在一部分教师中正在实践着的一种指名方式,即发完言的学生一定要指名下一个学生,这也可视为虚假主体性现象的一种表现。

(突然想到我们区域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正在努力推行着“补充”和“让学生指名学生”;美其名曰“让学”,可是否真正触及到了本质呢?当形式或表象大于内容或意义时,虚假的主体性学习更显严重。存在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看似合理不一定就是符合规律的。特别是每一个在课堂上的教者,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孩子,一个个正在发育成长中的孩子,一个个有个性、有差异的孩子。

我想我必须学会:清空、归零、放下;再审视、接纳、吸收!因为改革而苦了孩子,我坚决反对!所有的改革都应该是基于学生!)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的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的活动或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应该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视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而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教师应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

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教师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现实:当倾听PK积极发言时,又有多少老师能够静静等待呢?)

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 1.润泽的教室

为什么是润泽的教室,是因为儿童在宽松地、充实地学习吗?是因为能让多种多样的想法产生出来,教学能够不失时机地展开吗?是因为学生、教师以及参观者都能沉浸在心情舒畅的气氛中吗?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

心地、轻松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给人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特喜欢润泽这个词,可是润泽的教师似乎是一种意象,一种理想状态!)2.作为“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

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并不认真仔细的对待“倾听”。

3.“应对”的活动

“被动的能动性”正是我所追求的教和学的形态。4.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

“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的教师的活动该是怎样的呢? 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学生不听讲时,大多数教师是责备学生的“听讲态度”,而极少有教师反省自己的“讲话方式”,极少有教师认为以自己的“倾听方式”或“身体姿态”为轴心所构成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有问题。

四、“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大发言 1.在某次研究会上

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一一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呢?(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阅读理解)

作为阅读教学,在一节课里面,能让学生多少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事,很有必要返回阅读教科书中去,一节课中若干次反复地阅读。

2.应对的身体

别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的“投球”纷纷落地。3.“理解”学生的发言意味着什么

两种“理解方式”:理解了意思 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

五、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 1.教学观的混乱

促进教学脱离教师中心的状态也好,让学生个体向自主的学习转变也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话,既不是追求“自学自习”,也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零散散的个体。

2.在交往中学习

自我主动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今后的社会中,从异质的他人那里学习的能力是最重要。

学习: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学的繁体字:学字的上部,其中间的两个x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一个x表示学生之间交往的样子。那包着x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者说,表示大人想尽方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就是“学”字上部的结构,这一字体显示了对以儿童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

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而展开这种能出发和支持这一关系的教学的人就是教师。

3.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

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我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六、每个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1.服装裁剪与交响乐团

以学为中心的教师的活动: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美国: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服装裁剪)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美国: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交响乐

团)。

在进行集体性的思考或探究活动时,能看清、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是怎样通过哪些活动而与其他学生相互作用的,哪些教材的内容在活动中得以深化并正在发展,都是教学的中心问题。

2.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

《词语交往论》中的四种交往: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阻挡的是“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教室里的“交响乐团”也是如此,不可能总是和谐的声音,常有不协调的声音伴随着,这才是自然的。在教学中没有比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更重要的了。

无论什么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

七、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师——息息相通 1.学生气息

相互学习的教室只能从相互尊重差异的教室当中产生出来。2.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很好的案例!41-43页)

第二章 改变学习——学校改变

一、为了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 1.回顾过去的20年

实践: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固然很重要,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更重要的,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

2.改革的方略

在教师培训中,靠演讲和讨论来“起大作用”的研讨会实在是多得过分。演讲:让学校白忙一场,因为学校时不可能因为一次演讲而改变的。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触及心灵的演讲远不及因势而导的实在教研!但演讲有时也能触及灵魂,给人一段时间的改变。)

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额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是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

操之过急的改革,对学生、对教师都没有好处。学校是一个顽固的组织,不是靠一两年能改变的。

(促进一个学校真正发展的是教研、以及由教研活动而触及的课程改变和设置)

3.打开教室的大门

无论是怎样的改革,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有点难,和谐的合作性同事关系,真的很难!)

每个教师都在孤立的状态下开展自己的工作:学校内部同事间的权力关系。教室的墙壁、学科的隔阂,是在校园内部运作的最强有力的权力。如果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打开教室的大门,并且从内部彻底粉碎这种权力关系,那么,学校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相互开放的教室——改革的第一步 1.第一年的课题

最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所有的教师向同事敞开教室大门都如此之难呢? 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呗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说长道短,同样地,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这种“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着学校内的人事关系。教师文化

2.为了打开教室的大门

如何让所有教师都能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两个条件:校长的领导能力、“充实”的教研活动)

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三、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 1.应对学生的教学

观摩课和校内研讨的中心应该是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问题。然而,现在一般的教学研究都是围绕教材的研究、授课过程的研究以及提问、指导的研究而展开的。其实,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态度作为讨论的中心问题。一般来说,教师上课时总是要求学生大声地、活泼地发言,而其实,在学生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谈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育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因为在感到放心、安全的氛围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时,人们(当然包括学生)通常都是在思考的同时把自己的心声慢慢地讲出来。2.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形成互相倾听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一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

3.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

(在多数教师的潜意识里:课题应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所以,更不说持有自己的课题)

四、学校组织的简化——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 1.一次尝试:尝试废除改革校务委员会。2.更大的挑战

3.把校内教研活动作为学校运营的重点

五、召开公开研讨会

如何准备和举办这样的公开研讨会呢? 1.指令性研究实验学校制度的功过 2.公开课日常授课

举办公开研讨会的希望:尽量减少印刷物,只包括每天的工作计划和简单的授课方法的介绍;公开课日常的授课情况,上公开课时保持平时上课的风格才是最好的;无论是书面报告还是口头报告的形式来汇报研究成果,都最好例举出学生的具体名字;希望举办公开研讨会时适当地收些费用。3.与参观者的应对

参观的人是来看学生学习的,授课的好坏无关紧要。只要平时培养了学生如何学习,到时坦然地迎接公开研讨会的到来就行了。

(有多少看课、观课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观看呢;评课之时,更多的是忽略学生的学而直接评教师的教。有些评课也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自己的学情,而没有关注这间教室的这些学生。所以,老师上公开课的为难情绪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老师更不愿意上公开课。)

努力改变: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

六、学校向社区开放——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挑战 1.教师和家长的合作

现今学校的不幸就在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相互不信任。必须改变一单学生遇到挫折教师就把责任推卸给家长,而家长又把责任推卸给教师的状况。教师和家长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如果仅仅由教师单方面地向家长主动伸手,或家长单方面地协助教师,都是不能实现这一课题的。2.从参观教学到参与学习

克服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把对儿童的教育私事化的教育意识,就必须让家长有直接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经验。

家长参与的方式更是各种各样。有的作为小组学习的讲师来参加,也有的代替教师来授课,还有的坐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听课。

3.为形成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在“参与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家长们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教师和家长携起手来,学校就能重新成为“学习共同体”。

(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值得我去尝试和借鉴: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的学习共

同体)

第三章 设计课程

一、什么是课程?

那么,课程到底是什么呢?“创造课程”该干些什么、怎么干呢? 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课程”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即是说,“创造课程”并不是制订“目标”或“计划”一览表,而是要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

“创造课程”可通过三种活动来进行。一是学习经验的“设计”,而是创在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三是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

二、以“学的课程”为中心

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人际交往和完善自我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三、“综合学习”为什么会混乱?

对教师而言,很重要的一点,首先是不要被人操纵,不要陷入教育媒体市场制造的议论漩涡中去。

“综合学习”绝不是一个困难的领域,关键在于一定要有一个普通市民所应有的、能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主题,同时一定要有改革课堂学习的决心,二者缺一不可。

四、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

五、综合学习诞生的时候

综合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目光细致地看到每个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小变化,教师能否关注其发展,并予以爱护和帮助。

六、综合学习的乐趣

七、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

综合学习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自己能否与学生一起共同愉快地学习,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不管教材如何出色,不管资料准备的如何丰富,不管指导方案制订得如何完美,如果教师自己不能与学生一起愉快地学习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就得不到发展。作为学习设计师的教师,首先要求他们自己要勤奋学习。

八、公民教育和学习“学习”的方法

明确设置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意义。一是具有进行公民教育的意义。公民教育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地球公民的的公民性、作为国民的公民性、作为地区居民的三个层次的公民性。

综合学习课程所包含的信息教育、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和福利教育等四个领域。

二是:在于学习“学习”方法。

九、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综合学习是一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即使一个问题解决了,马上又会出现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在等着去解决。

十、从现实出发进行学习

综合学习同样存在强化学生偏见和观念不同的危险,而且并不少见。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首先需要克服自己的偏见和差别观念。

十一、虚假的“自主性、主体性”

十二、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1.媒介化的活动 2.实现“合作”

十三、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例子:分数

十四、组织合作的探究

十五、通过对话深化学习

与物(对象世界)对话,与他人(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的学习,就像上述的学习那样,是在以实验和观察为媒介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进行的。

十六、校本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所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充满活力的躯体,是和同事们合作、亲手共建的快乐感!

十七、从综合学习到课程的创造

综合学习是进行三个对话——“与主题对话”、与“地区人们或教室里的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的实践学习,既是与实现“与题材对话”“与同伴对话”

“与自己对话”这种学习的突破口。

十八、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第四章 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一、培育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

为了让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在教室里产生出来,必须准备建立一种联系,即必须尊重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立,尊重学生在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成长的轨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去影响每个学生个体成长的轨迹,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上课:他先通过观察和实验,让每个学生产生小小的疑问,然后通过小组商量来形成教室全体成员探究的问题,再通过参加者交流想法和提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出新的观察和实验,从而向多种多样的解释和更深的探究方向发展。其合作探究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进行的,开拓了符合理科教育目的的进行科学探究的捷径。

在校内的教研活动时,教师们都能具体地谈论教室里所发生的种种事情,而不像一般的教学研究会那样。

二、向学校的未来挑战

学生:欢迎到我的学校来!请来我们的教师啊!

与家长一起创造课程的做法:一种设定两课时的观摩学习时间,让家长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教室去观摩教学,然后再到其他自己想看的教室去参观,最后家长和教师一起交流教育的状况,另一种是请家长做嘉宾到教室来上课。

要实现“参与学习”有两个障碍。一是教师方面的障碍,因为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自信心,得不到家长信任的话,开放教室这件事是实现不了的。二是家长方面的障碍,如果他们抱着以自己孩子为中心的思想的话,参与学校教育也是不可能的。

在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长,而且为了

促使学生相互学习,教师也必须要相互学习和提高,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市民等也都要相互学习和提高。

三、迈向相互探究、创造、表现的共同体

1.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并根据学习交流和共同性发展的情况而动态地展开。2.教师们打破了学科与教室的界限,创造了新的教学方式,并共同构建相互学习的合作关系;3.这一实践的创造和研究是以大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为基础而开展的。

四、由对话创造出的学校文化

五、“学习共同体”的实验学校

走向“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

两年的时间使学生、教师、家长都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变化尽管是很缓慢的,但越是缓慢,就显得越是扎实。变化最大、最珍贵的一点是学生和教师间关系变得十分融洽,几乎在所有的教室里,都切切实实地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

形成这样的教室:每一个人情绪安定、性格开放,向自己和同伴的潜力挑战,每个人的个性虽有不同,但从这种差异出发,大家更好滴开展着相互学习。

第五篇: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

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

研1024班 1005041188

通过1922年12月1日,列宁的病情急剧恶化,右臂和右腿不能活动。他清楚的意识到病情的危险,决定把他认为的“最重要的”的想法和考虑口述出来。他以“完全拒绝治疗”的“最后通牒”迫使医生允许他口述。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宁从12月23日岛1923年3月2日一共口授八篇著作。其中《论我国革命》是在1923年1月17日口授的。

《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是一篇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的批判。在文章中,列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重新思索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论证了不发达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在《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中,列宁主要说了三点内容。首先,就是他对于苏汉诺夫的错误观点的批判。他批判了国内的小资产阶级对于革命的曲解。文章中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出他们是些怯懦的改良主义者,惟恐离开资产阶级一步,更怕跟资产阶级决裂,同时又用满不在乎的空谈和大话来掩饰自己的怯懦。”列宁强烈的批判了这些人对于那种以“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作为唯一的论据,来否定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

由于长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不能搞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严重争论的。他们认为俄国的农业强于工业,而工业的普及范围还很低,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俄国在民主革命之后,必须“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有当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成熟起来”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人认为,列宁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经济条件的分析,他们就认为经济落后是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总的来说,就是按照他们的观点,一个国家必须要向西欧的经济发达国家那样,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了,工人无产阶级成了全人口的多数并且成熟起来了,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并且他们还认为,只有这样的看问题,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自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迂腐到了极点,在文章中,列宁旗帜鲜明的说到:“他们到目前为止只看到过资本主

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因此,他们不能想象到,这条道路只有作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作某些修正(从世界历史的总进程来看,这种修正是微不足道的),才能当作榜样。”

苏汉诺夫这些人并不真正的懂得了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列宁认为,苏汉诺夫他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并不是讲究的从实际出发,而是公式化的考虑问题,这种方法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

苏汉诺夫的观点在于“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言外之意就是俄国没有客观的经济前提,不该搞十月革命,搞了,就是违反规律的,以此来反对已经胜利了的无产阶级革命。

然后列宁反驳了这一观点正面的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和特殊性。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因此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特殊性。但是这些特殊性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路线,又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列宁断言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这就是说,俄国革命体现出的新特点是无产阶级革命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而一般性又在特殊性之中。因此,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从这个观点看,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完全合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我们知道在在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在这样的一个国家怎样发展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但是,“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这种情况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就表现得更加明显。正因为如此,仅仅根据某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去分析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已经不够了。“因为个别国家和个别民族的经济已经不是独立自在的单位,已经变成所谓世界经济的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因为整个体系已经成熟到发生革命的程度,这个体系中存在着工业不够发达的国家并不能成为革命的不可克服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使得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突破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当时的俄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

文中,列宁尖锐地指出:“既然特殊的环境把俄国卷入了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使俄国有条件实现象马克思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在1856年谈到普鲁士时曾作为一种可

能的前途提出来的‘农民战争’同工人运动的联合,那该怎么办呢?”“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那又该怎么办呢?”列宁的意思是很清楚的:“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发展文明;而不应当坐失历史机遇,照走西欧国家的固定道路,去容忍已经把工农群众逼入绝境的资本主义制度,待到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之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说明了列宁认为俄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它应当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这个一般规律和总的路线没有也不会改变。俄国所改变的,只是它的发展顺序而已。俄国不像西欧国家那样,首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生产力充分发展起来、使社会文化水平提高起来,而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抓住历史机遇,发动社会主义革命,而后利用这个革命所创造的条件,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使生产力充分发展起来、使社会文化水平提高起来,从而使社会主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

总总之上的列宁的观点都是表明,要善于抓住革命的有利时机,首先夺取政权。于此同时,并不否认客观经济前提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列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也贯彻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时期,他及时的提出了把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内部管理和发展生产上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导俄国建设的又一次的理论突破。

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所阐明的观点,对于正确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有帮助的。

近代以来,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对于中国来说,像西欧国家那样,首先使资本主义生产高度发达起来,而后再进一步考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列强决不容许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这样会丧失它们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并在国际上增加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中国共产党只能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而后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仍然有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即究竟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候,1952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

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到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30年的历史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列宁《论我国革命》一文中阐明的思想,对于我们坚定对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正确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全面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都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

总结《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从开篇到结尾都谈到苏汉诺夫们的阶级特性和思想特点。这些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改良主义者怯懦地惟恐离开资产阶级一步,更怕跟资产阶级决裂,认为资产阶级关系是不可逾越的极限。他们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对社会革命格格不入,视为畏途。列宁通过种种辩论,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彻底的反驳了他们的教条化观点。

在列宁看来,世界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这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对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先夺取政权再进行国家建设,俄国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列宁用毕生的理论和实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与时俱进。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是有深远影响和开创意义的。

下载《学习的革命》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的革命》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州革命英烈》读书笔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湖州革命英烈》这本书,我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这本书讲的是发生在湖州的革命英烈身上的故事。日本侵略者用战争打开了中华大门,残害中华儿女,不知......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时间回到19世纪中期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的欧洲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洗礼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文章背景与主要内容: 1953年3月19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举占领南京,自此南京成为太平天国首都。马克思密切关注中国革命,于5月20日写下这篇评......

    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

    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 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书作者:列宁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采取综合读书笔记的方法,把我觉得有用的知识点记下、分析。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在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会带来......

    《法律与革命》读书笔记

    《法律与革命》的读后感 首次听说有一个叫做伯尔曼的学者花了40年的岁月,著了一本书,书名为《法律与革命》, 之后我是久久不能回神,深感震撼,课间我无数次的幻想着此书的作者会是......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教室里的美丽风景 ——我读《静悄悄的革命》之一 郑炳亮 ‚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作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