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2 14:1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

第一篇: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

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

研1024班 1005041188

通过1922年12月1日,列宁的病情急剧恶化,右臂和右腿不能活动。他清楚的意识到病情的危险,决定把他认为的“最重要的”的想法和考虑口述出来。他以“完全拒绝治疗”的“最后通牒”迫使医生允许他口述。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宁从12月23日岛1923年3月2日一共口授八篇著作。其中《论我国革命》是在1923年1月17日口授的。

《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是一篇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的批判。在文章中,列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重新思索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论证了不发达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在《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中,列宁主要说了三点内容。首先,就是他对于苏汉诺夫的错误观点的批判。他批判了国内的小资产阶级对于革命的曲解。文章中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出他们是些怯懦的改良主义者,惟恐离开资产阶级一步,更怕跟资产阶级决裂,同时又用满不在乎的空谈和大话来掩饰自己的怯懦。”列宁强烈的批判了这些人对于那种以“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作为唯一的论据,来否定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

由于长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不能搞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严重争论的。他们认为俄国的农业强于工业,而工业的普及范围还很低,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俄国在民主革命之后,必须“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有当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成熟起来”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人认为,列宁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经济条件的分析,他们就认为经济落后是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总的来说,就是按照他们的观点,一个国家必须要向西欧的经济发达国家那样,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了,工人无产阶级成了全人口的多数并且成熟起来了,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并且他们还认为,只有这样的看问题,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自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迂腐到了极点,在文章中,列宁旗帜鲜明的说到:“他们到目前为止只看到过资本主

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因此,他们不能想象到,这条道路只有作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作某些修正(从世界历史的总进程来看,这种修正是微不足道的),才能当作榜样。”

苏汉诺夫这些人并不真正的懂得了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列宁认为,苏汉诺夫他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并不是讲究的从实际出发,而是公式化的考虑问题,这种方法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

苏汉诺夫的观点在于“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言外之意就是俄国没有客观的经济前提,不该搞十月革命,搞了,就是违反规律的,以此来反对已经胜利了的无产阶级革命。

然后列宁反驳了这一观点正面的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和特殊性。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因此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特殊性。但是这些特殊性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路线,又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列宁断言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这就是说,俄国革命体现出的新特点是无产阶级革命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而一般性又在特殊性之中。因此,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从这个观点看,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完全合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我们知道在在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在这样的一个国家怎样发展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但是,“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这种情况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就表现得更加明显。正因为如此,仅仅根据某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去分析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已经不够了。“因为个别国家和个别民族的经济已经不是独立自在的单位,已经变成所谓世界经济的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因为整个体系已经成熟到发生革命的程度,这个体系中存在着工业不够发达的国家并不能成为革命的不可克服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使得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突破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当时的俄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

文中,列宁尖锐地指出:“既然特殊的环境把俄国卷入了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使俄国有条件实现象马克思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在1856年谈到普鲁士时曾作为一种可

能的前途提出来的‘农民战争’同工人运动的联合,那该怎么办呢?”“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那又该怎么办呢?”列宁的意思是很清楚的:“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发展文明;而不应当坐失历史机遇,照走西欧国家的固定道路,去容忍已经把工农群众逼入绝境的资本主义制度,待到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之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说明了列宁认为俄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它应当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这个一般规律和总的路线没有也不会改变。俄国所改变的,只是它的发展顺序而已。俄国不像西欧国家那样,首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生产力充分发展起来、使社会文化水平提高起来,而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抓住历史机遇,发动社会主义革命,而后利用这个革命所创造的条件,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使生产力充分发展起来、使社会文化水平提高起来,从而使社会主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

总总之上的列宁的观点都是表明,要善于抓住革命的有利时机,首先夺取政权。于此同时,并不否认客观经济前提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列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也贯彻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时期,他及时的提出了把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内部管理和发展生产上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导俄国建设的又一次的理论突破。

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所阐明的观点,对于正确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有帮助的。

近代以来,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对于中国来说,像西欧国家那样,首先使资本主义生产高度发达起来,而后再进一步考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列强决不容许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这样会丧失它们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并在国际上增加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中国共产党只能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而后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仍然有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即究竟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候,1952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

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到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30年的历史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列宁《论我国革命》一文中阐明的思想,对于我们坚定对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正确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全面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都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

总结《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从开篇到结尾都谈到苏汉诺夫们的阶级特性和思想特点。这些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改良主义者怯懦地惟恐离开资产阶级一步,更怕跟资产阶级决裂,认为资产阶级关系是不可逾越的极限。他们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对社会革命格格不入,视为畏途。列宁通过种种辩论,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彻底的反驳了他们的教条化观点。

在列宁看来,世界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这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对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先夺取政权再进行国家建设,俄国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列宁用毕生的理论和实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与时俱进。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是有深远影响和开创意义的。

第二篇:读列宁《论我国革命》体会

真理,源于实践而非经验

——————读列宁《论我国革命》有感

《论我国革命》是列宁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第3卷和第4卷的评论,对其否定俄国实行社会主义可行性、否定俄国革命的错误论断进行了批判,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论证了生产关系的改变可以先于生产力、并为后者的的发展创造前提,以及不发达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列宁的论述,正体现了真理来源于实践而非经验的道理。

十月革命后,俄国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十分严峻。革命虽取得了胜利,但俄国还处在帝国主义包围的强大压力下。此时,俄国国内的革命力量弱小,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又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如何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既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此历史背景下,俄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对与资产阶级决裂感到惶恐不安。1918至1921年,苏汉诺夫撰写了7卷《革命札记》批判十月革命。他一再重述俄国根本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指责列宁“缺乏对俄国社会主义‘客观前提’的分析、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

苏汉诺夫的观点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普遍正确性的基础上的。“马克思说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既然如此,列宁针锋相对,根据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在本文中,列宁对以苏汉诺夫为典型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怯懦和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死板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接着,列宁阐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所面临的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指出俄国具有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条件,强调了毫无出路的处境下工农群众所拥有的强大的革命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只在其物质条件成熟时才会出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广被接受的“真理”,是马克思总结前人革命经验所得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真理”在具有很大程度的正确性,在俄国之前的众多国家的革命中得到了验证。但是应当看到,经验是基于已有的事实,并不能完全用来预测世界历史的未来进程。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是革命的辩证法。马克思认为,在革命的非常时期要有极大的灵活性。也就是说,要勇于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创造历史,而不是一味地重复历史。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对此不理解。“他们到目前为止,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西欧发展这条固定道路。”因此,他们害怕与资本主义决裂,表现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本性。“他们不能想到,这条道路只有作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作某些修正(从世界历史的总进程来看,这种修正是微不足道的),才能当做榜样。”榜样是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应结合实际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

就社会发展的一般逻辑看,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经济文化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西欧国家首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提高文化水平,然后进行革命。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主要指生产力发展水平,但这个水平在西欧各国是不一样的,我们完全可以先进行革命创造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前提。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单纯的经济过程,而是历史发展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革命的因素除了一定的经济文化条件外,还应该考察国际背景,应分析无产阶级受逼迫的状况而产生的革命意志以及阶级力量的对比。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介于欧洲文明国家和东方各国之间的俄国是帝国主义体系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当时国内的生产力落后,而资本主义在俄国没有经过充分发展,试图依靠恢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来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个人认为这对俄国确立其在东方世界的地位也是无益的,因为这样一来俄国的发展始终落后于欧洲和北美。且俄国一旦选择了资本主义世界,其就必定处于被支配甚至剥削、压迫的地位。

正是因为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你们在哪些书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现在毕竟是丢掉那种认为教科书规定了今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切形式的想法的时候了”。列宁的这些论述表明,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要善于抓住革命的有利时机,首先夺取政权。当时俄国工农群众的处境能够增强其斗争意

志和力量,革命热情高涨,使他们能够用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正是进行社会主义的良好时机。既然这样,就应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不应等到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之后。因此,俄国选择了和西欧不同的革命道路。

与此同时,俄国革命并不否认客观经济前提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列宁认识到这一点,才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着手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方面转移。

列宁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特殊性,但它并不是社会革命和发展的特殊方式的个案,其他国家的革命也会有自己更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和革命方式。他预言:“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列宁认为俄国革命特殊性会对东方国家革命产生典范效应,这在后来亚洲国家的革命中得到了验证。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社会主义阵营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其中尤以我国为典例。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借鉴了俄国跳跃式发展社会主义、走工农结合的道路的经验,还结合中国实际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特殊道路,对我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列宁在这篇著作中阐述的、俄国和东方国家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然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思想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对马克思革命的辩证性的论证,对于正确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批判所谓“中国需要补资本主义的课”等错误观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列宁,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先后问题进行的创新性的回答。真理,源于实践而非经验,这真正意义上的真理,将指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更好地走下去。

第三篇:列宁传读书笔记

《列宁传》读后感 《列宁传》这本书是普拉东、米哈伊洛维奇、凯尔任采夫写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了列宁为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一生,并且着重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为反对沙皇制度、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斗争。就本书的结构来看,本书分为两部分,以世界大战的开始所划分,也是分为两个阶段来讲述列宁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的传奇历程,本书的结构紧凑,为详细的了解列宁的事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对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列宁的那种对无产阶级的执着追求和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们的启示将是我们生活的罗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

列宁的一生布满坎坷,在曲折的道路上他孜孜不倦的为俄国的革命奋斗着,他把为共产主义胜利的伟大事业所具备的坚决性和不屈不挠与不妥协的精神教给了工人和集体农民,在全世界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他把俄国推向了历史的前页,使俄国的被压迫者看到了希望,在他去世后,讣告说过一段对他的评价“列宁活在每一个诚实工人的心里,列宁活在每一个贫苦农民的心里,列宁活在千万殖民地奴隶中间;列宁活在敌人营垒对列宁主义共产主义和布尔什为主意的憎恨里。”这段话真实的反映出了列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列宁的生活很简朴,为他人服务是他一生的格言,不让他自己要别人伺候,而要自己照顾自己——他遵守这条法律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日。列宁第三次严重发病后,无情的病魔使列宁右半身完全瘫痪并剥夺了他的说话能力和工作能力。列宁感到极端痛苦,竭力进行挣扎。至此,列宁的政治生命基本结束。一位看护他的教授记载道:“情况确是悲壮的。这个人,这个曾经用他的言语使群众激动兴奋,曾经在辩论中说服战士并使领袖坚强起来的人,使全世界都对他的话起了这样那样反应的这个人,现在却连最简单最原始的概念都表示不出来了”。列宁在病榻上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还是不忘革命,他忍着痛苦,吃力的口授了最后的几篇文章,留给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们最有价值的遗嘱。

虽是领导,可是列宁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和善而谦逊的态度,他的温和使人们更加容易与他接近也更加愿意与他交流,高尔基曾说“我从没有见过谁能笑得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那样有感染力。看到他像那样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对巨大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看得如此清楚,感觉的如此深刻的人,一个毫不妥协、毫不容情的憎恨资本主义世界的人,竟会笑得像个孩子,直到流出了眼泪,直到笑得喘不过气来,是觉得奇怪的。一个人能笑得这样,必定有最健全最健康的心灵。”可见列宁的亲切在众人心中的影响非同小可,相信他之所以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他的慈祥和善是分不开的,这也为他更好的接近群众,更好的领导革命奠定了基础。

列宁似乎继承了他父亲的坚强和勤奋以及母亲的亲切、刚毅,他的仔细、周密使他的每一个计划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很好的完成。在被监禁在狱室里,列宁还是有条不紊的照常工作,他利用狱中图书馆的便利,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并且继续指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那有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作息安排并没有使他在铁窗之中消褪健康,正如他母亲所说“他在狱中健康增进了,而且变得异常愉快”。想必列宁的不骄不躁的心态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我想这也是他领导革命成功的一个强势。

列宁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可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屈服,他依旧凭着惊人的毅力领导了俄国革命,并把革命带向了正确的道路,最终为俄国人民带来了新生的曙光。在网络上有人以此来评价列宁(在列宁去世后): 你永不停止心灵中的渴望,

你热爱祖国,像正在热恋的人一样,

你向她献出了自己的劳动、希望和思想,

你使许多纯朴的心都屈服于她。

你呼唤人们走向新的生活, 

然而,死神过早地降临到你的头上,

它夺去了你手中预言的笔杆。

一盏多么光亮的智慧的明灯熄灭了!

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停止了跳动!人们为列宁的失去而叹息,这位伟人最终让自己的名字和人们对他的想念留了下来,他的灵魂依旧存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与品质依旧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列宁的生活背景已经过去了,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里,伟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探索着、跋涉着,即使面临死亡的危险,他们也不会有丝毫退缩。着眼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想最主要的也是探索和上进,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和谐。未雨绸缪,在这个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挑战,人才林立的局面下,我们不得不通过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各个方面的层次,才能有一席之地,可是在正真意义上来说,现在的青年却没有了先人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勇气,相反却出现了啃老族、攀比热??,“成都富豪子弟豪车大聚会”等等事例枚不胜举,让人们瞠目结舌。贫富差距的扩大新一代的观念大有变化,而父母们培养子女的方式也不得不让人惊叹,在搞不清溺爱与爱的同时助长了孩子们歪曲的心理,使孩子们从小就滋长了不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此我想通过关于青少年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与列宁的生活做对比,找出我们社会的一大危机根源,从而来达到警示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达77%,而且他们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更是数以万计。吸毒人群的低龄化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纠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引起的:(1)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作用是可见一斑的。

(3)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腐败的教育体制,现在学校教学似乎把法制教育只是作为形式,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文化市场上的“黄色污染”,在教育体制中的“灰色地域”,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都显而易见的出现在教育领域。

通过这些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而最大的原因我不得不说是青少年很差的自律能力,与列宁相比就是非常逊色的了,想想列宁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中都没有随流而走,而是由衷的只选择了自己所认准的那条道路,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也给历史抹上了金色的一笔。

这仅仅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方面,随着世界格局的多元化,我感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多元化的,面对这些问题有时候感觉真是“多彩”!时代的发展倒助长了人们腐败的思想,人们没有毅力可谈,自律也挂不着边,这些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想,列宁生活的时代危险重重,困难当道,而列宁却没有为此而退却,相反他却以惊人的毅力走完了他所想要的人生历程。在人们理想歪曲化的今天,似乎要培养出列宁的那种高品质已是难上加难,人们正在为所谓的潮流所冲昏头脑,为所谓的时髦所醉心,对理想的追求似乎是望而却步,感觉那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这便是寄生虫生长的心理前曲,也是社会蛀虫成长的前奏。

在这样的社会下,时代的步伐已快的容不下我们半点犹豫,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已经是迫不及待的事情,我想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提高效率,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面对现实,提高自己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不断汲取前人的经历和各种优良品质,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时时反省自己,不断改变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我们的社会将会另显迷人的风采。篇二: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3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 第3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年轻的反叛者

①②〔材料一〕跟萨沙一样??毫无疑问,哥哥的遭遇对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有深刻的影响。?? 伊里奇当时已经在独立思考许多事情,已经给自己解决了必须进行革命斗争的问题??哥哥的遭遇只是使他的思想工作更加紧张,把他锻炼得非常冷静,善于正视真理,一分钟也不为漂亮的词句和空想所迷惑,对待一切问题都极其认真。

──克鲁普斯卡娅③《论列宁》

〔材料二〕1887年11月首先是在莫斯科,由于反抗反动的沙皇政府对进步的大学生的迫害而爆发了学生运动。**很快波及到喀山。1887年12月4日,喀山大学的学生们在大礼堂举行了集会,要求学校当局废除反动的学校章程,允许组织学生团体,恢复被开除学生的学籍,处分开除学生的祸首。列宁虽然是刚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学生,也积极参加了这次运动。在喀山学区督学向上级的报告中说:“列宁是第一批进入礼堂的人中间的一个,是参加集会最积极的一个,站在最前列,几乎是紧握双拳”。为了表示抗议对学生的迫害,第二天列宁向校长递交了一份呈文,请求把他从学校“除名”。不久列宁被捕,接着被流放。──《列宁思想史》

〔材料三〕1889年末和1890年列宁进一步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对《资本论》德文版重新进行研读,并对俄文版作了校订,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在这一时期列宁还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译稿曾在萨马拉和塞兹兰等地的革命组织中广泛流传,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1889年末至1893年9月,列宁还认真研读了《哲学的贫困》、《我们拒绝什么遗产》、《反杜林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住宅问题》、《神圣家族》等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1892年,列宁组织了萨马拉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小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当时凡是能找到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小组都进行了研究和宣传,对伏尔加河流域的进步青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青年特意从萨拉托夫、喀山及其他城市赶来学习新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

──季正矩《列宁传》

〔材料四〕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只有抛掉幻想,在俄国现实的而不是合乎心愿的发展中,在现实的而不是可能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支撑点,才能指望自己的工作获得成就。同时,我们的理论工作的方向应当是具体地研究俄国经济对抗的一切形式,研究他们的联系及其一贯的发展。凡是这种对抗为政治史、法制特点和业已固定的理论偏见所掩盖的地方,都应加以揭露。这个工作应当把我国现实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系来给以完备的说明,应表明劳动者在这个体系下遭受剥削和剥夺的必然性,并指明经济发展所昭示的摆脱这个制度的出路。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录于《列宁选集》第一卷

〔材料五〕这本书(《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的写作“是为了:第一,向尽可能多的读者解释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二,揭露民粹主义的资产阶级性质,指出这是小市民思想,是为小生产辩护的”。

──米亚西尔文《在“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日子里》,《回忆列宁》第二卷

〔材料六〕流放期间(1897年2月10日列宁被判流放西伯利亚3年)列宁的理论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创作小册子《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初步论述了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政治纲领和策略;(2)出版学术性专著《评经济浪漫主义》、《我们拒绝什么遗产》,从各个方面深入地清算了民粹派理论;(3)撰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驳斥了民粹派关于国内市场问题的主要论点,创立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体系;(4)撰写《俄国社会民主党中的倒退倾向》、《农业中的资本主义》、《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等文章,批判伯恩施修正主义和经济派及“合法马克思主义”;(5)致力于学习和研究哲学,坚持、发展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6)发表《我们的纲领》等论文,详细制订了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计划。

──季正矩《列宁传》

〔材料七〕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是一八九三年秋天到的彼得堡,但我不是立刻跟他认识的。我听同志们说,从伏尔加河来了一个很有学识的马克思主义者。后来,同志们给我带来了一本被许多人读过的讨论市场问题的笔记。这本笔记一方面记述了我们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者,工艺学院学生格尔曼·克拉辛的观点,另一方面记述了新从伏尔加河流域来的那个人的观点。

──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

【解读】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撰写的《列宁回忆录》,是最原始的材料。正如克鲁普斯卡娅在《序》中所说:“本书包括一八九四—一九一七年这一时期,即从我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于一八九四年初次会面到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为止的回忆录。??本书的目的是描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情景。”本篇所引材料是对列宁早期革命活动的介绍,主要有家庭对其影响、学生时代的革命活动、如何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以及他早期对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和理论建设的贡献。

材料一是关于家庭特别是哥哥对列宁的影响。1887年春,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因预谋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处以绞刑。列宁从小以哥哥为榜样,“跟萨沙一样”是他的口头禅。哥哥的遭遇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发展方向。他一方面敬佩哥哥为人民牺牲的精神,另一方面感到这种英勇斗争收效不大。因此,他得出结论,“不,我们要走的不是这条道路。不应当走这条道路。”

材料二是列宁学生时代的革命活动。材料反映的是他参加学生运动,以反抗反动的沙皇政府对进步的大学生的迫害。据喀山学区督学向上级的报告,列宁参加这类集会总是最积极的一个。列宁在大学和同学们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参加秘密的革命的大学生小组,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材料三表明列宁在1889年至1893年期间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进行了认真研读,从一个侧面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对他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思想影响。同时,列宁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在进步青年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材料四、五的内容介绍自列宁的著作。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告诫俄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要研究俄国的经济现状。而米亚西尔文的回忆录指出了列宁写作此文的目的。

材料六介绍列宁在西伯利亚流放地三年的主要理论创作活动,这些文章或论述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纲领和策略,或发展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对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材料七说明列宁在当时有很好的口碑,有很高的声望。

【注释】①萨沙:即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的哥哥。②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即列宁,其全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为保密和革命事业的需要,他用了很多笔名,列宁就是其中的一个。③克鲁普斯卡娅:全名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克鲁普斯卡娅,她是列宁的革命伴侣,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为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她的毕生精力。

建党活动

〔材料一〕只要我们能够把日益觉醒的无产阶级的一切力量和俄国革命者的一切力量联合成一个党,并能使俄国一切生气勃勃和正直的人都倾向于这个党??士兵刺刀保卫着的专制枷锁就会被粉碎。

──《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列宁全集》第四卷

〔材料二〕我把这份火星报拿给许多同志看过,结果把报纸都弄破了。但它是珍贵的。这里谈的都是我们的事情,是关于全俄国的事情。??但你读到报纸时,就会明白为什么宪兵和警察害怕我们工人和领导我们的那些知识分子。的确,这些人对沙皇、对老板,对一切来说都是可怕的??当然,我是一个普通工人,我的觉悟也并不高,但我深刻感觉到真理在哪儿,知道工人需要什么。现在工人很容易燃烧起来,下面已经冒烟了,只要有一点火星就燃成大火,呵,星星之火可以燃成熊熊之焰,这话说得多么正确!??从前每次罢工都算是件大事,而现在任何人都知道,仅仅罢工已算不了什么,现在需要争取自由,要用胸膛去夺取自由。──《一名纺织女工给火星报①编辑的信》,引自季正矩《列宁传》 〔材料三〕这种组织,其规模之大使它能够遍布全国各地;其广泛性和多样性使它能够实行精密而细致的分工;其坚定性使它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转变关头和意外情况下都能坚持不渝地进行自己的工作;其灵活性使它一方面在敌人把全部力量集中在一点的时候,善于避免同这个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公开作战,另一方面又善于利用这个敌人的迟钝,在敌人最难料到的地方和时间突然攻其不备??(这个党)既能领导准备性的斗争,又能领导任何突然的爆发,并且也能领导最后的决战。

──《从何着手?》,《列宁全集》第五卷

〔材料四〕列宁阐明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提出了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它是由工人阶级中最优秀、最忠于革命事业的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党是无产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它要求每一个入党者一定要严格履行入党的组织手续,并且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服从党组织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党是无产阶级的最高形式,它与工人阶级的其他各种组织,如工会、合作社等有着严格的区别,党能够领导无产阶级的其他一切组织,并通过这些组织,去团结和组织千百万无产阶级群众;党必须按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就是要有统一的章程、统一的领导机关,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统一的纪律;党必须遵守共同的党内生活准则,党要勇于开展自我批评,揭露自己的缺点,任何一个党员或党的组织有权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权批评中央的错误,中央机关应该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应该容许党内不同意见的争论,容许一定范围的思想斗争,但决不容许用违反党性的斗争手段来破坏党的巩固和统一。

──季正矩《列宁传》

〔材料五〕现在我们给我们的纲领的每个部分标上号码,并且指出每个部分的内容。

(一)纲领中开始时说,全世界无产阶级正在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而俄国无产阶级只是所有国家工人阶级的世界大军中的一支队伍。

(二)其次说,在全世界差不多所有的国家里,包括俄国在内,资产阶级制度到底是怎样的。??

(三)随后说的是工人的联盟,工人的斗争,斗争的伟大目的:解放所有的被压迫者,完全消灭富人对穷人的一切压迫??

(四)接着又说,为什么要在世界各国建立社会民主党,他们怎样帮助工人阶级进行斗争,怎样联合和指导工人,教育工人,使工人准备进行伟大的斗争。

(五)后来又说,为什么俄国人民生活比别国人民坏,我们首先必须怎样推翻它并且在俄罗斯建立民选的人民的统治机关。

(六)民选的统治机关应该为全体人民实行哪些改善???

(七)接着纲领指出,应该马上为全体工人阶级争取哪些改善使工人阶级能够比较自由地为社会主义而斗争。

(八)纲领中特别指出了首先要为全体农民争取的改善??

(九)社会民主党警告人民不要相信警察和官吏的任何许诺和好听话,而应该坚决为立刻召开自由的全民代表会议而奋斗。

──《列宁选集》第一卷

〔材料六〕那时我住在旧涅瓦大街一座有过道院子的房子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每个星期日从工人小组上课回来时,多半要顺便到我这儿来,我们就开始长谈起来。当时我很爱学校,只要同我谈学校,谈学生,谈谢勉尼柯夫工厂,谈托伦顿工厂、马克斯维尔工厂以及涅瓦大街的其他工厂,不给我面包吃都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对每个能表明工人生活状况的细小事情都感兴趣,力求根据个别细小特征来了解工人的全部生活,力求找到可以用来更好地向工人进行革命宣传的事实。

──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

〔材料七〕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有一个农民朋友儒拉甫列夫,伊里奇喜欢他。儒拉甫列夫有肺病,三十来岁,过去是个文书。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说他天生就是个革命家、反抗者。儒拉甫列夫勇敢地反对富人,不同任何不公平的现象妥协,他经常到处流浪,不久就因病死了。??伊里奇还有一个研究农村的方法。每到星期日他就给群众做法律顾问。他作为一个律师的名望是很高的,因为他帮助一个从金矿上被开除的工人跟金矿主打赢官司。

──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

【解读】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列宁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所做的努力。

材料一中提到,把俄国无产阶级力量和革命力量联合起来组织成一个党,就能粉碎专制枷锁,这是列宁向人民呼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材料二选择的是一个纺织女工给《火星报》编辑的信。从信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平凡女工对《火星报》真实而贴切的评价。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列宁对建党以及推动俄国工人运动作的贡献。因为列宁是《火星报》的组织者和思想上的直接领导者,也是它的主要撰稿人。

材料三反映了列宁对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要求,这个组织要有一定的规模,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坚定性和灵活性也很重要。列宁指出,俄国无产阶级所要建立的党是能够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党,是能够实行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党。这些要求成为了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努力的方向,也向俄国社会民主党描绘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部分地解决了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从何着手的问题。

材料四是列宁提出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这些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对以后的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等起到借鉴作用,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被他国无产阶级政党所接受。

材料五是列宁等提出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这些内容逐步发展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

材料六说明:克鲁普斯卡娅在工厂从事革命活动期间,列宁经常前来与她交谈,并了解工人的生活,为宣传革命准备素材。

材料七说明:列宁是喜欢与底层民众交朋友,对有革命意志的农民朋友很赞赏。正因为他有这些朋友,所以对农村非常了解。他乐意为下层群众服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以上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体现了列宁在实践和理论上为俄国无产阶级建立新型政党做的努力和贡献。【注释】①《火星报》:第一个全俄马克思主义的秘密报纸,1900年由列宁创办。由于俄国的形势,无法在国内出版革命的报纸,于是《火星报》的创刊号于1900年12月24日在莱比锡出版,随后在慕尼黑、伦敦和日内瓦出版。《火星报》在建立俄国工人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领导十月革命篇三:《普京传》读书笔记

《普京传》读书笔记 对于普京,之前只是通过新闻、报纸等媒体的一些相关报道,印像不外乎坚毅、果敢、内敛、沉着,不茍言笑,强硬,我曾一度把他与历史上著名的普鲁士铁血首相俾斯麦相比较,德国统一前分为大大小小300多个邦国,普鲁士是其中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俾斯曼上台后,经过三次战争,统一了德意志,而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过满目疮痍的俄罗斯,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苦,他带领俄罗斯走向复苏的强国之路。1991年苏联解体,叶利钦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带领俄罗斯走向民主之路,但他在车臣、经济上却一直没有有力的措施,当时俄罗斯商品匮乏、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俄罗斯虽走在民主之路,但因国情和历史环境不同,并不像英美德传统的民主国家,“强总统,弱议会,小内阁”是其制度的缩影。他自己也曾在1999年说过:“有着强大权力对于俄罗斯来说不是不正常的事,不是一件要去反对的事,事实正好相反,它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是任何变革的主要的推动力。”

纵观俄罗斯的历史:15世纪未,俄罗斯仅仅是个面积43万平方公里,偏安于欧州东北的一个公国;16世纪统一的俄罗斯刚刚出现时,版图也不到300万平方公里;从16世纪下半叶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扩张到沙俄未期,其面积已扩张至2000余万平方公里;到斯大林时期,苏联已成为唯一可与美国争霸的世界强国。

这个土地广阔,人口稀少的国家,之所以能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这个国家的人民崇尚强势,凡在其历史上留下厚重一笔的,无一不是强权人物,从彼得大帝、叶卡特琳娜二世到列宁、斯大林,俄罗斯人被一种特殊的爱国主义和中央凝聚力团结在一起,很多时候,相对于制度而言,俄罗斯人民更加关注于个人本身,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期待英雄的出现。这种依赖于强权的性格使他们对政治冷漠,但对于偶像一样的政治家却充满期待,当苏联解体,社会分崩离析,动荡不安之际,普京出现了,他被叶利钦推上了总统的位子,他将险被肢解的俄罗斯重新组装,并著力于恢复昔日的荣光。

俄罗斯人民是幸运的,他们有了他们的英雄:普京,但也是有风险的,除了健全的制度,谁都不能保证每届领导人都兢兢业业,视国家责任为已任,为国家利益而孜孜不倦。用一句德国剧作家bertolt brecht的一部剧本中的对白:产生英雄的国度是幸运的,不,不需要英雄的国度才是幸运的。。

通读《普京传》,除了性格的果敢、坚毅、沉着、稳重、内敛、强硬,最让我印像深刻的是他的:忠诚。他踏入政坛的第一个贵人是:索布恰克,索布恰克当时是列宁格勒议会主 席,普京则是他的发言人。反对者攻击普京kgb身份,而他一直维护普京,他给了普京充分的信任,而普京一直感恩于心,后索布恰克政治受挫,竞选圣彼得堡市长处于劣势的情形下,普京发表了一份申明:“如果索布恰克竞选失败,他将辞职”,他以这种不留退路的方式表示对索布恰克的支持。他不想背叛对自己有知遇知恩的索布恰克,他曾说:“宁愿被忠诚而绞死,也比背叛偷生好”。不背叛也不抛弃自己人,这是他的原则。这也是叶利钦看中普京最重要的一点原因,1997年索布恰克身陷受贿丑闻,普京秘密送他离开圣彼得堡前往法国巴黎,叶利钦立即知道这事,并断定这是他干的,他并没有提出任何指责,反而内心产生了一股敬意----帮助一个身陷受贿丑闻的前政府要员逃脱无异于玩火,但是普京甘愿冒这样的风险,他所做的一切或许只出于一个原因:索布恰克是他的前上司和政治导师。后来叶利钦曾说过:“他冷静、机智、有见识,最重要的是他的品行端正。还记得他把索布恰克送出莫斯科吗?这件事让我从他身上看到最难得的一点----忠诚,还有什么能比一个忠诚的人更值得信赖?我相信他就是那个能够帮俄罗斯解决最棘手问题的人,就凭他那股劲,宁可被忠诚绞死,也不愿背叛偷生,我就要是一个这样的人。”

忠诚这个东西,无关于对方,无关于什么关系,它只是你心里最宝贵的东西、最想珍惜、呵护的东西,为了这份东西的完整,你宁愿拼上所有的力气去排除所有的阻碍,来让心里的这份东西干净。忠诚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功课,法齐娅。库菲曾教育她两个女儿,忠于国家,忠于伊斯兰教,忠于信仰,忠于自己,她相信忠诚这门功课比什么都有价值。许知远在《失忆的荣耀》中有这么一段话:“或许我们改变不了整个社会,但个人的抵抗、内心的抵抗却仍可能。当你抱怨整体的沦丧时,并不意味着你个人一定沦丧。你可以谈论历史与记忆,音乐与诗歌,人生的丰富,理解他人的痛苦,扩展生活的 维度。你不必成为斗士,却可以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有思想与情感深度的人”。我想这里所传递的是个人内心的忠诚。其实我一直不太相信会有一个绝对冷漠的人,普京对妻子和女儿的爱护,让人看到了他细腻,柔情的一面,个性、成长背景、工作经历、职责让他冷峻、冷静、不茍言笑,但他对家庭、俄罗斯这片土地的热爱,有什么理由用冷漠形容他?除非损害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是这个国家的敌人,那么他才会冷酷无情,因为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截选一些普京名言:

1.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的俄罗斯。2.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3.即便把克里姆林宫卖了,也要造出新一代的潜艇来,这关系到俄罗斯的未来。4.不能为了任何人都不明白的某种荒谬理想而工作,应该始终以务实为基础,为现今、为明天和后天生活的子孙后代而工作(ps:这句应该理解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原则)5.民主不是菜市场

6.证明“铁碗”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用军刀把敌人的脑袋砍下来。7.读书当然很重要,但在你生活周遭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家庭和朋友。8.一旦你决心打这一架,那就要坚持到底,换句 话说,不打则已,打则必赢。9.我从不装模作样,我喜欢做的事,我就欣然而为。10.首先应该遵从的,不是别人的意见,而是自己的良心。篇四:名人传 读书笔记

贝多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弃音乐.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米开朗琪罗的遭遇悲惨,仍然坚持雕塑.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托尔斯泰面对内心的惶惑矛盾,最终创作出不朽名篇.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 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才是真言。《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 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 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 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贝多芬曾说:“只要是为了获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规律都可以破除。”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他当时反对专制的心理,而米开朗基罗又何尝不是呢?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本想他的人生理想中。

而托尔斯泰则用他的笔杆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而我面对现在的和平,美好的社会,更应该用刻苦的学习,丰厚的知识,武装自己,走向美好的未来。

贝多芬是伟大的自由之声。他自己也感到。他时常提起,他的责任是把他的艺术来奉献于“可怜的人类”,“将来的人类”,为他们造福利,给他们勇气,唤醒他们的迷梦,斥责他们的怯懦。他写信给他的侄子说:“我们的时代,需要有力的心灵来把这些可怜的人群加以鞭策。”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颂赞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就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善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读完这本书,我深感疲倦。对于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这些大人物们来说,他们的精神世界因为思想的泛滥而痛苦不堪,越是在思索便越是痛苦,便越是有作为。在《名人传》中,罗曼罗兰挑选的重点是主人公的转折点或最跌宕的时期,特别是在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中,作者大量地对主人公的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从而揭示他们微妙的心理变化。是我对罗曼罗兰写作手法上的看法。托尔斯泰传篇幅最长,他的思想灵魂也被作者挖掘得最深。他的天赋与性格并不矛盾,却分得很开。他的作品最可以反映出这点,他的作品饱含着思想,我个人认为他的作品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知道,写作时的心情,想法,就好像每一部的作品都有它自己的灵魂。而在晚年时,一部栩栩如生的作品往往在结尾处加入现实中不存在的精神境界。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的晚年主要为他的宗教理想和社会主张而忙碌。托尔斯泰对战争有着深刻的认识,加上他对各种宗教的广泛涉猎,促成他独特的思想——消极反抗,也由于这个思想形成和逐渐成熟,使他和现行社会渐行渐远,以致病死在他离家出走途中一座陌生的小镇上。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

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篇五: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童年》 高尔基

一、作者介绍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争斗中它深入俄国社会得罪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的丰富了它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1905至1907年,高尔基积极投身誉为大的无产阶级革命,1906年写成了长篇小说《母亲》。《母亲》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表现了俄国工人阶级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斗争过程,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写出了他最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二、内容介绍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最初发表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平的自述,也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对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即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练后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三、好词摘录

忽如其来、飘忽、兴趣盎然、熠熠生辉

四、好句摘录

1、伏尔加河蓝色的水面上,桔红色的轮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张张金色的叶片则缓缓顺流漂下。

2、我非常害怕外祖父,总觉得他的绿眼珠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看。

3、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

4、经常有人听见了他们的歌声从窗户底下停下来看着他们,那一张张仰起的面孔让我想起没洗的脏盘子。

五、好段摘录 1“、唉,你们这些人啊„„!”他常常这样忽如其来地叹气,也不知在感叹什么。“人啊„„”的尾音总是被他拉得长长的。

2、茨冈脸色红红地走到厨房中间,像一团火焰般地跳动起来:两手高高扬起,脚步快得让人难以分辨,衬衫抖动着,像燃烧一般发出灿烂地光辉。他放纵地舞着,仿佛打开门让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大家都被他感染,跟着他颤动起来。

3、歌唱中,外祖母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飞旋,青春瞬间回到了她的身上,令她呈现出一种鲜花绽放般的美丽。每个人都被她吸引住了。

六、我的感想

作者将主人公当时所处的肮脏的环境写得很到位,在语言描写上很有功夫。使文章生动,令人身临其境,对美与丑及人复杂的感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第四篇:列宁《论粮食税》读书笔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业

姓名:杨剑

班级:科学社会主义5班(研1015班)

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学号:1008080745

列宁《论粮食税》 读书笔记

一.主要内容

《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 是列宁在俄共(布)十大闭幕后不久对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精神实质及重大意义所作的说明,从理论上论证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依据、必要性和重大意义,阐明了国家资本主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作用、可能性以及实现形式。这篇文章不仅对推动当时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政策从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的全面转变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指导经济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论粮食税》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序论。包括“代引言”和“关于俄国现时经济”两节。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苏维埃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列宁分析了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2.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从俄国当时经济的特点出发,列宁认为反对小资产阶级及其自发势力的斗争,是无法“通过处死个别几个(要犯)和颁布大批文告”的办法取得成功的,只有通过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办法、即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才能逐步战胜小资产阶级及其自发势力对苏维埃经济的破坏性。为此.列宁分析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进步性。3.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向文明的资本家实行赎买。

第二部分:论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迫切性

为什么要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呢?列宁指出,这是由1921 年春天的形势决定的。1918 年至1921 年的国内战争,加剧了俄国的经济破坏,其中最严重的间题莫过于粮食和燃料的短缺。而“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地改变粮食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否则,既无法改变工人生活状况,又无法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粮食税的实质

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3.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列宁认为,在小农国家里,无产阶级解决农民问题的正确政策是要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但因为战争破坏严重,国家一时还拿不出大量的工业品向农民换取所必需的全部粮食,所以只能实行粮食税。即把最必需的粮食作为税收征来,其余的粮食将用工业品去交换。因此,实行粮食税后也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即不可避免地会使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得以恢复和发展。

4.国家资本主义的若干形式

为了提高全党同志对国家资本主义的了解,列宁列举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形式:第一种,租让制。第二种,合作制。第三种,代购代销。四种,租借制。

5.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间的流转,反对官僚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十分重视反对官僚主义。在这篇文章中,列宁特别将反对官僚主义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流转联系起来。

第三部分:结论

包括“政治总结和结论”、“结束语”两节,这部分主要讲克服小资产阶级政治动摇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二.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观点,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先提出的。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这里讲到的只是过渡时期的政治方面,而没有讲在经济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在其他一些地方,如关于党的近期纲领的一些文件中讲到一些措施,但除此以外几乎没有从理论上阐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由列宁解决的。他从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出发,论证了创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的必要性,同时指明了过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2.关于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工人国家同农民在经济上结合及其形式问题,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曾作过一些论述,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列宁。列宁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而是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粮食税、发展工农之间的产品交换等重要思想。

3.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强调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但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应当利用资本主义这个思想却是列宁的贡献。他不但认为应当利用资本主义的发展来战胜小私有经济,而且认为应当利用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

此外,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在组织生产和流通方面向资本家学习的思想、反对官僚主义以及发挥地方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观点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重要贡献。

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有: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是从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它有效地指导了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却不仅仅局限于苏维埃俄国,而是对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譬如我们党在50年代所领导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2.新经济政策是适应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政策,但其许多方面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我们今天学习《论粮食税》这篇文章,深刻理解和把握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工农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我国目前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只有重视农业的发展,处理好工农关系,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从过去取消商品货币关系转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这一思想为开启我们的改革思路,即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同时注意限制它的消极作用。再次,列宁关于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管理经验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改革开放,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心得体会

在阅读了列宁的《论粮食税》后,我有些心得体会。现整理如下:

一、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在新经济政策出台之前,苏俄一直奉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现在余粮收集制和集中供给制。在苏俄面对协约国的封锁和进攻中,“战时共产主义”可以最大化地将资源

集中起来供国家集中调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成功击败了协约国的干涉。但是这种政策本身是一种对农民财富的剥夺,其严重损坏了农民的积极性。在1921年,由于歉收和牲畜死亡,农民在自身生存收到极大威胁下,起义群起。农民起义令反革命势力蠢蠢欲动,严重威胁到苏共政权。在这种情况下,以列宁为首的苏共领导人认识到民生问题成为了关系到苏共生存的头等大事,而要解决民生问题、发展生产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适用。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新经济政策出台了。

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是,在保持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有限制地恢复资本主义经济,集中体现在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并通过“租让制”来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直接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在苏俄经济仍落后地情况下,借用市场机制来刺激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而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振兴经济以维持苏共的政权。

二、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方向

列宁在文章中提出人们不要惧怕国家资本主义,不要惧怕新经济政策,因为新经济政策并不会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行。这是有重要的前提的:1.无产阶级控制政权的前提。2.明确的阶级意识。尽管新经济政策给小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阶级意识却仍深深扎根于这场改革中,尽管小资产阶级为国家经济恢复做出贡献,但他们却被定性邪恶,本身是作为将来被消灭的对象而存在的。这种明确的阶级划分以及阶级意识,成为了一种维持新经济政策不偏离社会主义航道的意识形态保障。

三、新经济政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简单对比

新经济政策和我国改革开放都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次创新。两者共性很大,也具有明显的不同点。首先是共同的部分,那就是这种“以退为进”,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都是有前提的。如前所述,新经济政策的前提保障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而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核心点都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逻辑很简单,共产党代表了无产阶级,因此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意味着改革是在无产阶级的控制下进行的。其次是不同的部分,在这里我觉得列宁的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著作阶级色彩太过于猛烈,比如说总是强调小资产阶级的敌对性,并表达出一种对小资产者“先杀而后快”的感情。相比之下,我国的改革刻意淡化了阶级意义,以经济建设为纲取代了阶级斗争为纲,并通过建立爱国统一战线来团结有产阶级,甚至在与时俱进中将党员的阶级基础扩大化,从而更好地将人才吸收入党中,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

四、《论粮食税》与中国的改革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而不

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过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 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对外改革开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等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比较《论粮食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可以看出二者都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本国国情出发,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其次, 二者都认为在经济情况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需要发展生产力, 加强商品流转, 经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第三, 二者都提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 列宁提出向国外以及国内资本主义学, 向国外国内的资产阶级专家学习, 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对内搞活经济, 对外实行开放, 同样是在国外和国内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学习。第四, 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专政, 二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列宁采取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经济命脉有由国家掌握, 而邓小平同志采取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方式。

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正确的。列宁和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生产力处于低水平的情况下, 都认为必须借鉴和借用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的观点, 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是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地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是以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要务, 与时俱进,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在今天新一代领导人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样要正确分析我国具体社会情况, 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基点, 要善于总结前人的理论, 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借鉴的经验, 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先进的东西, 在前人的创造的成果上, 始终保持先进的思想观念, 从现时的具体条件出发, 进行改革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党的先进性, 坚持党执政为民的本质。

总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在我国的对外开放中积极地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五篇: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

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

临床医学七年制(2006级)傅佳寅

学号 3061802084 [摘要]: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一部著作,澄清了当时关于国家的一系列混乱观念,并进一步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性。同时这部著作也对当时远在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给予了有益的启迪。[关键词]: 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一部著作,澄清了当时关于国家的一系列混乱观念,并进一步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性。同时这部著作也对当时远在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给予了有益的启迪。《国家与革命》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国家问题的许多方面。这里只能有重点地讨论其中的几个问题。重点在第一章和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第一章中.列宁坚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职能。

首先, 列宁引用恩格斯的话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特殊的武装队伍,常备军和警察成为了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保证了这种统治阶级意志的实施;而具有特殊地位的官吏则是站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代表。为了维持庞大的武装队伍、官僚机构的存在和运行,需要征收各种税费和发行国债,直接吸吮广大百姓的膏脂,使公共权力得到财政上的支撑。所以,国家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强制的暴力机关。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强力工具。

l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国家大多是资产阶级用来镇压无产阶级的工具,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国家的概念进行阉割,得出了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利益而存在的。并以此愚弄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并且资产阶级统治者还利用民主共和制这个最好的外壳,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这种制度实质上始终是少数人即有产阶级、富人享受的民主,是狭隘的、排斥穷人的,是彻头彻尾虚伪骗人的。他们对穷人设置种种障碍,限制穷人排斥和推出政治生活之外,使他们不能积极参加民主生活。列宁就曾指出,“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 这就是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真正本质。”

如果不能清楚地解释国家的本质,那么暴力革命就无法找到它合理的依据,人民也只能处在压迫剥削中而束手无策。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暴力革命之外很难成功地推翻另一个政权。列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及时说明了什么是国家,澄清了当社时存在的各种关于国家概念的错误认识,为今后采用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做好了思想上的 准备,并且成功指导了俄国人民获得了十月革命胜利的革命果实。

同时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也对毛泽东国家政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面对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党利用手中掌握的武器屠杀革命力量的现实,他在发言中说到:“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他的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对党把工作重心转向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的军事力量,并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开展农村革命政权的建设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湖南组织秋收暴动,从此开始了创军建军及政权建设的艰苦历程。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显然是这一改变的思想来源。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任务

随后,在《国家与革命》第三中,列宁重点阐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如何对待国家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打碎、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国家的问题 列宁对为什么要打碎、怎样打碎旧国家机器,打碎以后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建立什么样的新国家,作了系统的论述。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1848~1851年革命与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后得出科学结论:“过去一切革命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而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是“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

“把官僚军事国家机器打碎”这几个字,已经简要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在对待国家方面的任务问题的主要教训。正是因为全盘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没有与无产阶级相适应的国家机器,法国大革命才失败了。

一方面,不管资产阶级采用何种所谓“民主”的制度,其本质都是对本阶级的民主而对于广大的农民和无产阶级来说,这样的民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列宁号召我们不要对资产阶级民主有任何的幻想。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又确认,“打碎”国家机器是工人和农民双方的利益所要求的,这个要求使他们联合起来,在他们面前提出了铲除“寄生物”、用一种新东西来代替的共同任务。

然而,又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列宁在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验时指出,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可以实现 更完全的民主:废除常备军,一切公职人员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完全可以撤换。

首先是军队的废除。镇压资产阶级及其反抗,仍然是必要的。这对公社尤其必要,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坚决。但是实行镇压的机关在这里已经是居民的多数,而不象过去奴隶制、农奴諥制、雇佣奴隶制时代那样总是居民的少数。既然是人民这个大多数自己镇压他们的压迫者,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也就不需要了,人民完全可以自己来直接行使这些职能。

其次,取消支付给官吏的一切办公费和一切金钱上的特权,把国家所有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的水平。这里恰巧最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转变: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从压迫者的民主转变为被压迫阶级的民主,从国家这个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转变为由大多数人----工人和农民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资本主义文化创立了大生产----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旧的“国家政权”的大多数职能已经变得极其简单,已经可以简化为登记、记录、检查这样一些极其简单的手续,以致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完全能够胜任这些职能,行使这些职能只须付给普通的“工人工资”,并且可以(也应当)把这些职能中任何特权制、“长官制”的痕迹铲除干净。

并且,列宁进一步指出一切公职人员毫无例外地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可以随时撤换,把他们的薪金减到普通的“工人工资”的水平,这些简单的和“不言而喻”的民主措施使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起来,同时成为从资本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这些措施关系到对社会进行的国家的即纯政治的改造,但是这些措施自然只有同正在实行或正在准备实行的“剥夺剥夺者”联系起来,也就是同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公有制联系起来,才会显示出全部意义和作用。

同时,农民同小资产阶级其他阶层一样,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上升”,能够“出人头地”,即变成富人,变成资产者,或者变成生活富裕和享有特权的官吏。在任何一个有农民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占大多数),大多数农民是受政府压迫而渴望推翻这个政府、渴望有一个“廉价”政府的。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只有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实现了这一要求,也就是向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迈进了一步。

总之,无产阶级专政无疑是一种优越的体制。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的国家政权。一方面,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首先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民主制度,使它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享受的民主,使广大劳动群众都能够平等地、普遍地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条件。当社会全体成员或者大多数成员自己学会了管理国家的时候,对任何管理的需要就开始消失;民主愈完全,它成为多余的东西的时候就愈接近;国家愈民主,国家就会愈迅速地开始消亡。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实行强力镇压,粉碎他们的反抗,采取一系列剥夺自由的措施把他们排在民主之外。

列宁指出: “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同时,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方面,毛泽东也将《国家与革命》的理论认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按列宁国家理论建立了中国工农民主政权。并联合各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基础。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民主,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新世纪的征途上,邓小平反复强调,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业。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依法治国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权的专政力量不能削弱,还要加强。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才能有坚强的保障,我们才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之作——列宁著<国家与革命>研读笔记》 吴雄丞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国家与革命〉对毛泽东国家政权理论的影响》 许玲英 [4] 《〈国家与革命〉》的现代解读

胡为雄

下载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国读与 革 命书报告专业:姓名:学号: 手机号:《 家 》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尊敬的各位同仁,下午好!实在不好意思,要耽误大家的时间,这是根据学校学期工作安排,作为校本培训在这里与大家作读书分享。......

    《清单革命》读书笔记(合集5篇)

    《清单革命》该书通过已经成熟应用的清单使用案例,如其在建筑业、医疗业、航空业、餐饮业等的应用、行动及效果评估等案例,阐述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行业中,人们已经无法依赖......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大全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译者序】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

    《湖州革命英烈》读书笔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湖州革命英烈》这本书,我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这本书讲的是发生在湖州的革命英烈身上的故事。日本侵略者用战争打开了中华大门,残害中华儿女,不知......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时间回到19世纪中期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的欧洲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洗礼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文章背景与主要内容: 1953年3月19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举占领南京,自此南京成为太平天国首都。马克思密切关注中国革命,于5月20日写下这篇评......

    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

    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 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