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问题到建议读后感
《从问题到建议》读后感
沈一初
李喆
最近拜读了张丰老师的《从问题到建议——中小学教育研究行动指南》,此前我也有幸听过他的与著作同名的讲座“从问题到建设—让教师研究返璞归真”。拜读该书之后我思绪万千,感触颇深。
张老师介绍编写该书意欲强调教师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是应该紧密相融的,“推动教师研究的真正意义是让更多的教师以研究的方式改进教育教学,在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倡导‘教与研的相融’,‘研与修的结合’。”我当时跟着张老师的讲解对该著作简单进行了翻阅,发现这本书确实是通过真实发生在学校学生的课题案例来揭示教师在实践中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强调研修结合的思想,倡导教师研究返璞归真。用具体领域中研究课题的分析与点评来辅导教科研方法,提供了大量来自教育实践一线的研究课题,使得该书和一般学术味颇浓的教育科研方法类著作相比,更贴近我们中小学老师的实际需求。
静下心来想想平时在工作中科教师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关系,看似关系不密切,我上我的课,你搞你的研究。教研与科研可以划着清晰的界线,不相往来;研究与培训各有所求,敲锣卖糖,各干一行。教研崇尚的是务本与求实,科研讲究的是理性与方法。但时至今日,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发展课程、改进学习、完善评价甚至提升教师素养,已密不可分!藩篱已成瓶颈,隔阂理应打破。张丰老师身居教研岗位,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教育研究的思考,多年来苦心搜求教师做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积其心得,著书以立一家之言。如张老师所说,其实真正的研究是应该与教育教学工作“无缝衔接”的研究,“对于教师来说,研究不是任务,而是一种习惯和工作方式”。但低头回想自身,实在惭愧不已。从教四年来,教学论文虽年年在写,但是试问自己是否真正用心投身于教科研方面真的说不出口。一直认为我的天职就是埋头教书,提高学生的成绩,感觉这是个“硬任务”,而对于教科研,心存抵触,以为这是“虚”的,不欠实际的,有种“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错觉,采取消极回避态度,更认识不到它的作用。即使偶尔觉得教科研也挺重要的,但是又觉“高不可攀”,非自身能力所能及的,畏难情绪“居高不下”。再分析自身素质,感觉我比较缺乏理论的学习,这几年我一直接初三毕业班,压力山大,总是被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地自己没时间看书学习,以至于教学观念、方法、手段严重滞后了,甚至还不如刚踏上三尺讲台那会儿有生机与创新精神。看来,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要作为接下来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如今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说“苛刻”的时代,仅仅会上课而不会搞教科研的老师,肯定不会被认为是优秀甚至是合格的老师。张老师在书中提到“‘基于研究的工作方式’主要体现在:是否善于透过成绩发现潜在的问题,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是否善于洞悉问题的因由,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判断析理;是否敢于尝试,善于实践,抓住可能有所作为的切入点,在探索性的实践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教科研对教育教学的意义与作用后,才会自觉地把校园和课堂当作我们的实验室,去思考我们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之后用科学理论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在调查、实践、比较、分析、探索的基础上,不断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潜在规则,提高我们的教科研能力,同时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听了郑老师的一席话,感觉当头棒喝一般,如果真的想成长,我应该积极投身到教科研方面。它不是一个任务,不是和教学分开的,而是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其中一部分,而这部分将是我们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武器,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的创造性活动。让我们不再充当“教书匠”的角色,努力向“教育家”方向挺进。
第二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从鸦片战征到五四运动》,书中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本书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征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进行英勇斗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始在中国得到弘扬和歌颂。农民站起来了,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农民斗争打击了国内外的敌人,建立了太平天国。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摘自原文143页),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辛亥革命还是失败了,它是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只是剥削制度的更替。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
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五四学生运动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强力支持,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革命得到了胜利。经过红四运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而成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从那以后中国真正开始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而今我们己经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使我们在世界大环境下的信息交换中发展经济,开始壮大。而这段历史对我们走出封建主义只有重大的意义。历史证明,我们摆脱封建社会的出路就是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发动群众,进行武装革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第三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读《从鸦片战征到五四运动》有感
摘要:《从鸦片战征到五四运动》一书是由胡绳所著,1981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本书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正文:近日粗粗阅读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此书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进行英勇斗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始在中国得到弘扬和歌颂。农民站起来了,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农民斗争打击了国内外的敌人,建立了太平天国。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摘自原文第76页)”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
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摘自原文143页),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摘自原文302页)”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摘自原文422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摘自原文533页)。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辛亥革命还是失败了,它是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只是剥削制度的更替。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五四学生运动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强力支持,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革命得到了胜利。经过红四运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而成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从那以后中国真正开始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而今我们己经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使我们在世界大环境下的信息交换中发展经济,开始壮大。而这段历史对我们走出封建主义只有重大的意义。历史证明,我们摆脱封建社会的出路就是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发动群众,进行武装革命。
总结:《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第四篇:《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从优秀到卓越》是美国超级畅销书《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的又一管理力作,讲述了政府、学校、企业、公司等组织团体如何从优秀转变为卓越,描绘了优秀公司实现向卓越公司跨越的宏伟蓝图。这本书在翔实的调研基础上,从七方面进行了阐述:第 5 级经理人、先人后事、直面残酷的现实、刺猬理念、训练有素的文化、技术加速器、飞轮和厄运之轮。下面我就感触最深方面谈谈读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卓越的企业必须要有卓越的领导。书中将公司经理人分为 5 级,分别是能力突出的个人、乐于奉献的团队成员,富有实力的经理人、坚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第 5 级经理人,其中第 5 级经理人是指具有谦逊品质和坚定意志的企业领导人,是决定团队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人物,他的思想意识决定着下面人员的价值取向。因此,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想达到卓越的境界,其领导人必须做到永远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个人得失的,思想超越、品德高尚,常怀雄心壮志,善于开拓创新,努力使自己的企业从优秀开始,向卓越迈进。
二、卓越的企业必须要有卓越的理念。书中阐述了一些新颖的理念,如“先人后事”的理念。强调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先择定好人员,如果没有适合的人选,宁可少人也不要让不适合的人员滥竽充数;“做“刺猬”不做“狐狸”的理念。强调做事情要向“刺猬”一样,朝着自己锁定的目标不断努力,奋勇前进,最终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远大理想。这些卓越企业理念,对于做好我们企业有着极好的借鉴作用。
三、卓越的企业必须要有卓越的员工。任何一家卓越的企业,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成功不是市场,不是技术,不是竞争,也不是产品,而是招聘并留住优秀的员工。只有优秀的团队和优秀的员工,才能创造出卓越的企业。因此,企业要想迈向卓越,就应当善待员工,坚持事业和情感至上,关爱与尊重并存,共同享受美好生活。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图书城这个优秀的团队,虽然实现卓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拓荒的豪放,守诚的细腻,赛跑中拒绝平庸”的理念,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持续前行,只争朝夕,我们就一定能超越自我,实现卓越的梦想!
第五篇: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近期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就是《从优秀到卓越》,这是一本能带给人思想以顿悟的书籍。作者对世界上众多大型公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许多宝贵的财富,非常值得我们去不断理解与消化吸收,这本书明确的说明了优秀和卓越的本质区别,使我们认识和了解了从优秀到卓越的七个重要因素。
在我们身边很多人和公司企业,当做到优秀的时候,总会感觉到自己很好,我已经不错,已经超过了身边其他的人,我只要保持住就可以了,可是却有一部分人已经做到了卓越,他们觉得 “其实还可以更好”。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告诉我们仅做到优秀是不够的,应该追求卓越的突破性进展和长久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做到卓越呢?书上讲了七个重要的因素,我就谈谈其中两个我感悟比较深刻的两个因素:
一、优先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
作者阐述了一个新颖的观念,那就是“先人后事”,即卓越公司的领导不是先决定做什么,而是设法得到合适的人才,强调人力不是最重要的财富,合适的人才是。这对于我们公司的现实指导意义就是优先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任何一家卓越的企业,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成功不是市场,不是技术,不是竞争,也不是产品,而是招聘并留住优秀的员工,就是所谓的“让合适的人上车”。我们水泥公司也是一样,车间员工差不多百来号人,他们各有个的性格特点和长处,我们就是要合理的用人,在他们的性格特点上去培养,合理安排在生产中的特殊工序、关键工序、普通工序中来。车间员工是一个大的团队,只有各尽其职发挥所长才能更好的控制工艺、更好的提高功效。人员调配和培养是一门学问,也是是我们集团各个公司需要好好考虑的重要环节。
二、飞轮效应
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卓越的公司不是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一个伟大的计划、一个好运气。相反,需要靠我们不断地实践和突破创新。飞轮效应有两点启示:
1、要有明确的公司战略,并在战略的指导下指挥所有的员工朝正确的方向用力,并持续用力,直至突破。
2、累积到突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公司的领导者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把期望寄托在天赐良机上。从“飞轮”开始旋转到实现突破,要持续不断的积累动量。我们水泥公司在近两年变化巨大,正是黄总带领我们积极实践分析和创新,从自动打圈机到自动蒸养系统,到今年的自动配料机和装载机,一步步的实践总结,带来如今的技术创新工艺改进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明年我们依旧将继续实践积极改进工艺。只有持续不断的思考和突破才能从优秀转到卓越。
这本书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几点因素来指导我们变得卓越,我推荐其他没看过的同仁也认真学习下,真正管理理论到实践,为公司的实际运营贡献自己的力量。
泰昌水泥
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