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活动课的探究和反思

时间:2019-05-15 09:3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说活动课的探究和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说活动课的探究和反思》。

第一篇:听说活动课的探究和反思

听说活动课的探究和反思

“听说活动课”这一课型在目前的语文教学领域,基本上乏人问津。而我却独辟蹊径对这一课型进行了一个多学期的研究。事情要追溯到上个学期:

一开学就接到任务:上一堂校级研究课。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简直令人感到压力倍增。我却不这么想,因为这次是沈文华老师来指导我上课。对于我来说,这可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可是没想到的是沈老师居然让我尝试“听说活动课”这一课型,这种课型既难把握,又难以借鉴,可以参考的资料少之又少。我觉得上这种课,必将经历“开荒”的过程,困难而艰辛,但要强的我在心中不住呐喊:“不妨尝试下,说不定能独辟蹊径,领略到别样的风采。”我毅然开始了我的探究之路。

四堂课,让我真正认识了“借力”

《会飞的馒头》1是我的第一次尝试,只能用“失败透顶”来形容。可能是我刚送走五年级的孩子,所以上着上着,我竟然忘了当时坐在课堂里的是一年级的孩子。我一个劲地要求他们把故事说完整,说具体。让听说活动课变成了高年级的复述。也就是在这次评课中,沈老师第一次向我引荐了“借力”这个概念。

借力!这不是“慧教学”的课堂常用语吗?

“‘借力’就是引导孩子学会利用各种资源来提升学力。要让学生学会‘借力’,教师首先要自己学会‘借力’!” 没想到,沈老师的这番话竟成了我第一堂课的最大收获。

于是,我先向教参借力,向游戏形式借力,来彰显听说活动课的“活动”特质。我搬来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闯关”。整堂课的组织形式简化为“闯四关”,这样也便于低年级学生适应。最后,我还想到了向教具借力。我在“淘宝”上淘来了一个“讨喜”的“棒棒糖鼓”,建立了“闯关游戏”的课堂常规:

棒棒糖鼓响一下,“小海螺”2们身坐正; 棒棒糖鼓响三下,“小海螺”们竖耳朵; 棒棒糖鼓一阵响,“小海螺”们张嘴说。

在接下来的三节课中,慢慢地我认识到了学生可以向很多资源借力:向录音 12教材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192页。上海市巨鹿路第一小学2017届2班的班名。中的好词好句“借力”;向录音借力;向教材借力;向板书借力„„

本学期,让我感受“见贤思齐”的魅力

自从上个学期的两堂课,我们语文组借助一张课堂观察量表,调动所有语文组的老师对我的课堂进行了观察。通过这张观察量表,我发现在我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度很高。很多学生都能很有兴趣地上课,特别是当我敲响我的棒棒糖鼓的时候。可是,当孩子们自己练习说话时,出现了学生不能主动和同伴合作的现象,更别说向“小伙伴”借力了。

这一学期,沈老师便对我提出了要求:建立同伴合作的常规,引入“见贤思齐”的概念。“见贤思齐”也是“慧教学”课堂的常用语。它也是一种学习的指引,让学生学会向老师与同伴“借力”,懂得利用一切资源,帮助自己提升倾听和表达的能力。

根据这些教育理念,我在课堂中开始了实践。首先,我把学生的位置进行了调整:异质分组,让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结成“同伴”。在同伴学习中,培养学生倾听同伴的习惯,并且随机进行帮助。在课堂中,我十分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点评学生倾听的习惯和帮助别人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推荐机制”。“推荐机制”就是在同伴合作中,听到伙伴们说得好,可以推荐别人来说。如果推荐得好,同时也有奖励;推荐不成功,说明没有认真倾听和帮助同伴。这种“机制”也为了检验同伴合作的有效性。

其次,在课堂中不止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学习的伙伴,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如在本次的区级教学研讨课中,我们在备课中发现学生在听大段故事时不能够捕捉到主要信息。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就可以让学生向老师“见贤思齐”,引导学生学习“向铅笔和连线借力”的听记好方法。

再者,我采用了“好词好句一箩筐”的方法:在学生倾听同伴发言的过程中,随机在WORD文档中打入好的句式和词语。这种方法不但让学生在倾听中对好词好句敏感,更让学生们能够向同伴见贤思齐,同时也向“好词好句一箩筐”借力,用好的词语和句式把话说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本学期我有幸得到了向全区二年级老师上一堂研究课的机会。为了这堂研究课,区教研员张桂英老师一次次地来学校听我的试教。面对我试教中暴露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富有经验的张老师总会耐心地给予我一个又一个宝贵的建议。比如在试教过程中,张老师发现学生对于“以小狗的口吻把应聘的理由说充分”这一说话练习有困难,就提议做小动物的头饰,让孩子们戴上头饰来说一说。这样不仅有助于孩子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同时也让孩子们有了说话表达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孩子们克服了畏难情绪。

都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通过这次备课,张老师作为资深教研员认真、负责的敬业态度,以及对我们年轻人的真诚提携让我印象深刻。“要做事,先做人”,我决心要向张老师见贤思齐!

本次公开课,让我认真思考

从上个学期认识“借力”到这一学期的“见贤思齐”,我原以为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原以为我的区研讨课会一举成功,原以为„„

当上周四的区研讨课结束后,我却发现了这些想象都成了泡影。很多老师都说:“这样的教学策略非常新颖,但是课堂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听到这样的话,我开始了痛苦地反思:

第一,让学生学会倾听,老师要先学会倾听。

曾记得在备课的时候,教研员张老师是这样说的:“听说活动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耳朵要很灵敏,要听出学生表达中好的地方,及时纠正学生表达中不正确的地方。”很惭愧的是,这些我基本都没有做到。比如在《动物应聘》第二关“动物应聘的理由是什么”中,我的预设是用 “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的句式来说。没想到,课堂上有一个孩子居然是这样表达的:“动物应聘的理由是„„”。我居然觉得他是错的,硬生生把他纠正成“„„是因为„„”。最后造成了这个孩子不能连贯地说下去。这其实是打断了学生的思维,打乱了学生原有的语言表达模式。这都是我没有静下心去倾听的缘故。第二,让学生懂得见贤思齐,老师要先学会思考。

“见贤思齐”是让学生学习好的学习方法。在本次的区研讨课中,我让学生学会了“借力”,可是并没有真正落实“见贤思齐”。在输入“好词好句一箩筐”时,没有让学生真正去运用这些好的句式和词语。比如在第三关中,学生能够听出小狗是如何把应聘理由说充分的,但他们不能流利地表达出来。在这一点上,我确实没有在备课中认真思考。我只是简单地以为这很容易,学生们能回答得出。最终当然以失败告终。老师作为学习的“先行者”,应该走在学生前面。第三,让学生流利地表达,老师要先锤炼自己评价语言。

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直是我的“短板”。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我总是说:“真棒!真聪明!”评价没有针对性,更让学生不知道到底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在本次的区研讨课,我又犯了老毛病。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我没有用“点拨”的语言让学生朝着听说的目标“前进”。比如说在第二关“说出动物们的应聘理由”,我只是让学生朝着我所预设的句式表达,有的学生照着好词好句说,而有的学生却说了自己不同的话。我却没有进行相应的表扬和“点拨”,当然学生们就不会有意识进行多样的表达。最后就变成学生们都在“鹦鹉学舌”,而不是“见贤思齐”。因此,锤炼我的评价语言是当务之急,不能停留在没有意义的夸奖,而是通过评价给全体学生一个学能的指引,让自己的课堂评价用语真正有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

第二篇: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探究

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探究

洛川县石头镇初级中学任中全电话:***

【摘要】

历史探究活动课是新课改背景下发挥和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最佳平台,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个人教学实践尝试的几种教学方法,阐述了历史探究活动课的基本教法。

【关键词】探究活动活动探究

【正文】

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在对原教材内容改编的同时,增加设置了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究活动”课内容。我校作为县教研室“历史探究活动课”的课题研究实验校,我们做了不少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已顺利结题。下面,我就近年来在历史探究活动课的一些探究实践,有以下体会和大家交流。

历史“探究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感悟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在授课的方法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具体内容而确定方法。我们的做法一般有三种:

1、运用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获取直观的知识信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装配了微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这为我们上好历史探究活动课创造了条件。在上探究活动课“感受甲午战争”时,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搜集了以甲午战争为主线的历史

知识,并用图、文、声、像、视频把这些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其中有动画、有影视剪辑、有戏剧脸谱,采用多种形式来表现清政府官员的昏庸无能和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然后组织学生观看,写出观后感。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充分认识到近代中国之所以备受列强欺凌的根源,进而引起思想共鸣,并从历史事件中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2、通过观看相关的影视片,来认识历史事件。

多媒体教室联网后,能下载到各种影视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影视片来认识历史事件,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针对探究活动课《人民军队的光荣历程》,我们下载了影视片《南昌起义》、《天安门阅兵仪式》等分别组织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谈个人的感受,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民军队就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钢铁长城和坚强后盾。针对探究活动课《票证时代的结束》,我们下载了影片《许茂和他的女儿》、《红旗渠》等老影片组织学生观看,对其中有票证内容的地方采用暂停或重放的办法,加深学生对这一特殊历史事件的印象。同时,通过组织上网查看各种票证的样式,力争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这一历史事件。

3、组织开展活动,感悟历史知识。

围绕探究活动的知识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认知历史事件也是较好的方法。初二的探究活动课《人民军队的光荣历程》,在科任教师的组织安排下,让学生搜集整理关于人民军队建设过程中的资料,每人制作一张手抄小报,最后选出20幅作品张贴于学校的宣传橱窗,以激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认识的兴趣。初一的探究活动

课《我看商鞅变法》,在科任老师的提议下,教研组、年级组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举办了“我看中国的改革”主题演讲赛,让学生把历史上的著名改革事件与当今的改革融合起来,促使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发挥历史学科以古鉴今的作用。

我们是农村初中,由于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只做了以上三种简单的尝试,而且还遇到过不少的困难,如:影视片组织学生观看时间过长,占用了其他学科的时间,给学生造成因观看影视片而无法完成相关的作业练习的现象,甚至一些科任老师、班主任持反对意见,还有学生因条件限制,所布置搜集整理的材料很有限,往往给上课带来困难和阻力;按照教材安排分组讨论,学生发言不积极主动,谈看法认识过于肤浅等等,这都需要同行们共同努力探究,寻求适合探究活动课的最佳途径。

我们认为,历史探究活动课不仅仅是停留在其内涵上,而要更注重挖掘它的外延。也就是我们要树立时时处处都探究的思想,只要与探究活动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我们就提醒、引导学生关注它、认识它,时刻为学生营造学习活动课的氛围,这样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三篇: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课探究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回兴中学杨长菊

内容提要:数学活动课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课型。本文首先提出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和背景,然后阐述其含义、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课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最后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初中 数学活动课探究

数学活动课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课型。国家教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指出,实践活动课不是其他课的辅助和附庸,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它不仅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广阔的渠道,而且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空间。根据《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数学实践课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加强学习实践性和体验性,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使学生能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一、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和背景

开设数学活动课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数学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功能——包含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二是创造功能——通过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发展提炼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注意数学应用的创造性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三是育人功能——通过数学的教学,使学生形成诚实、正直、坚忍不拔、不轻率盲从的品质,尊重真理的习惯和严肃的生活态度,形成从整体把握事物,从全局考虑问题,遇到困难不断创设条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事物朝着最优方向发展的优秀品质。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仅侧重于教育给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而往往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知识的应用。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使学生既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而我们的教学长期脱离实践,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好数学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找不到数学的影子,由此可见,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数学,没有真正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实际上也没有学到真正的数学。

因此,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也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索,参与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缩短书本与社会的距离,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又能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数学活动课的含义和应遵循的原则

数学活动课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讲述、游戏、操作、推理计算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型。通过数学活动课,可以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堂任务中解脱出来,调节学习情趣,轻松有效地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实现学习参与的全面化;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得到提高,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创造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符合学生认知特征和实际条件,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则:

A、实践性:数学活动课中,学生应灵活运用学到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中

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方学生活动多谈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少谈旋转,因为旋转难度大些。

B、兴趣性: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数学活动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将“知识”包装成“礼物”的过程,它无论是内容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们乐意接受的礼物。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中学生中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C、层次性:由于初中学生程度的层次参差不齐,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不要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

D、两主结合性:所谓两主结合性即以教师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老师主导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是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不包办代替。但是如果只强调学生主体,缺乏老师的主导,学生可能象一只无头苍蝇嗡嗡乱飞。只有两者结合,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E、鼓励性: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是保持学生在活动中激情不减和持续探究的重要环节。肯定他们的探究意志,表扬他们的探究精神,都会使学生的精神振奋,自信心增强,参与意识受到激发,数学能力得以提高。比方在活动当中重点引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动手参与,哪怕有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1、拓宽延伸课

在完成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外,把课本上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和拓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专门的知识疑点、重点、难点,适当加深拓宽,充分发挥数学才能解答一些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四边形的中位线知识后,开展了一节关于“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所得的四边形与对角线的关系”的活动课。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讨论、总结出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的四边形是矩形。这样就使数学课内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也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2、实际应用课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常要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纯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思维的创造性过程,是思维灵活变化的体现。数学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如在教学“比例应用”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谁不上树可量得树高?谁不过河可测得河宽?”同学们听后,学习兴趣很高,纷纷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对“比例应用”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同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也积累了理论经验。再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张的厚度,提出问题“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把数学问题转化数学乘方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如果一个楼层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有104米高,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珠穆朗玛峰高约为8848米)。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用处与妙处,从而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数学的态度,下定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3、实践操作课

指导学生制作学习用具或操作学习用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做一做、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具体操

作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既能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用硬纸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圆台等模型,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不仅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又如,学了图形变换后,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几个简明的轴对称图形或中心对称的图形构成的商标,再着色并配有简炼的广告语,给天城工业区的麻花开发商的汪老板设计商标并加上简洁温馨的解说词等,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数学是有价值的数学,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4、游戏活动课

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强,通过数学游戏,使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 数学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益智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游戏活动形式很多,如下数学棋,玩数学扑克牌,猜数学谜语,开设数学诊所、数学游乐园等。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为了让学生能熟练记忆、理解所学过的有关几何定理、推论以及逆命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学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进行击鼓传花游戏。第一横排的学生传完花,把花交给第二横排的学生,第二横排的学生传完花,又交给第三横排的学生,这样依次传下去。当鼓声一停,花落“甲”同学手中,便叫“甲”起来邀请他的好友“乙”。“甲”说出所学的一个几何定理或推论,让“乙”说出它的逆命题,由全班同学来判断其正误,回答正确各自得10分,有说错的记0分,要求已说过定理、推论不能重复,以小组形式积分,最后评比。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和辨别能力。

四、数学实践课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实践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活动,学生做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在选择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实践课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活动的参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展示,在教学中要注意:

1)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

2)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

3)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每一个主题都应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数学实践课的学习方法是行动、提问、研究和实验,而不是死记硬背事实性知识。

3、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综合实践课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或解决方法。

4、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以质的评估为主

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强调过程性评价,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应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应主要评价以下内容: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运用多种方法,对结果的有无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五、结论与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活动课具有数学教育的文化功能,通过课堂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学生对所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功能在课堂活动中得以实现;同时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相协助,体现了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使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参与。二是教师教学的选材等对数学活动课顺利开展的影响比较大,选材不好,课堂活动气氛就不好,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学校的硬件设备,如直观工具、电脑设备等对教学有比较大的影响。

总之,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活动课,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主题;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使学生易于接受;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教具,通过轻松灵活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学课程标准》。

2、《中学数学研究》

3、金立荣:《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与反思》,教育资源网。

第四篇:主题探究活动回顾和反思

整理完《运动》、《汽车》、《叶子》、《我们的幼儿园》四个主题探究活 动的资料,我园教师张红英、陈俞、旷静、郑颖、陈昱含、薛愔在一起对几个主题探究活动在设计、实施以及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我们感到这四个主题代表了我园课程发展的一个阶段,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有一些问题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得到解决,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在不断尝试、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园的园本课程和教师团体会逐步走向成熟。现将研讨内容记录如下:

陈昱含:在进行《我们的幼儿园》这个主题时,我发现孩子们对平时不经常接触的人有很强的探究欲望,比如:厨房里的工作人员、园长等,于是我们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和孩子们一起商讨用什么方法来了解幼儿园的这些工作人员。

任冬英:我看你们班的孩子主要是通过采访。

陈昱含:对,孩子们主要采用采访的形式来了解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活动进行完后,我感到他们对怎样了解一个人、从哪方面了解还比较缺乏经验,在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的探索途径比较单一,应该和孩子探讨更多的形式,形式多了幼儿的思路也会开阔,形式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张红英:主题探究活动的主题选择应考虑主题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否容易获得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各种材料,是否对幼儿当前或未来发展具有价值等。我在做《我们的幼儿园》这个主题时,对这几方面考虑的不是很全面,只考虑“幼儿园”这个主题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而没有想到能否引起

&幼儿的兴趣,幼儿对哪些事物探索是有价值的,所以在实施时就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情况,开始先从幼儿园的环境引入主题,发现幼儿对这方面的经验已经非常丰富,孩子们没有继续探究的兴趣,于是教师又引导幼儿对幼儿园的人进行探讨,结果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研究探讨的问题很多,但都不够深入。

任冬英:我记得张老师在进行《我们的幼儿园》这个主题时自己很快就发现了问题,马上与我交流,在进行《汽车》主题探究活动时,这个问题就避免了。

张红英:通过整理记录资料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即每个幼儿的兴趣点不同,幼儿关注的是活动过程,而教师关注的是活动结果,所以在我们整理资料当中,很多都是小朋友的语言记录,而疏忽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对话,这说明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了,但落实到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又会出现反复,常常有意无意地以活动组织者身份出现在幼儿面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如《汽车》主题探究活动中,我们通过与幼儿交谈,了解到幼儿经常坐车外出游玩,幼儿对车的部件、车的构造津津乐道,老师自以为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在参观停车场时,给

幼儿提出了一系列的参观要求,比如要先看车的外部结构,再看车的内部结构;要先看大的地方,再看小的地方等。等到了停车场,幼儿并没有按教师的要求,而偏偏喜欢蹲下来看车轮,孩子之间一个影响一个,都对车轮的花纹发生了兴趣。幼儿的言行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回来后我们马上对活动安排做了调整,产生了分支网络——《车轮》。

旷 静:在主题活动进行中,孩子们的兴趣点可能很多,但在选择深入进行研究的内容时,教师不但要考虑孩子感兴趣的因素,还要考虑所选择的内容是否有价值研究下去:孩子们能从这个分支主题的研究当中得到什么?有什么可收集的材料和资源可用于加强和支持研究活动等。在《运动》的主题中,通过对体育中心的参观,孩子们对卡丁车和体育场很感兴趣,没有进行仔细的考虑就选择这两个内容进行研究。可是在进行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卡丁车的资料很难收集到,在参观时卡丁车场的人员也不愿意担任讲解。由于这些原因,我们的研究活动只对卡丁车的结构、外型等进行了研究。在第二个分支网络出现时,教师做了全面衡量选择了“球”的分支主题,在活动中收集材料、参观等活动都为幼儿提供了探索、研究的机会,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浓了。

陈昱含:现在回想起来,我班的孩子对采访活动中做“小记者证”很有兴趣,他们觉得自己在扮演一个角色。应该多采用小组活动形式,按幼儿对幼儿园不同的人的探究兴趣自然分组,分别采访不同的人,采访完后可将幼儿的美术作品、采访记录做成一本“人物专访”,各组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这样幼儿对幼儿园的人的了解可能更全面一些,而且不会出现

活动开始孩子的兴趣很高,到主题进行到后期他们的兴趣就减少这种情况。

任冬英:你在和孩子探究幼儿园的人时,好象没有把活动延伸下去。其实在进行主题探究活动时,维持孩子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郑 颖:我们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常会出现孩子被束缚、限制的现象,这表明教师对幼儿的把握不准确,必须加强对幼儿的观察,做到真正了解每一个孩子。针对主题探究活动的特点,教师将选择主题或活动的权利还给孩子,主题要来源于孩子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兴趣倾向及自身对一些问题的学习需要,同时,结合教师对主题的价值判断(包括主题对促进孩子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对《课程指南》中目标的落实以及资源的可获得性等),从而将孩子偶发的兴趣随着活动的深入发展变成理智的一种兴趣,成为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持久地延续下来,并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延伸。

张红英:让孩子自己把在采访中获得的经验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表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幼儿还需要补充哪些经验,对哪些问题还有继续探究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可以生成新的活动。

陈 俞:这要求教师在进行一个主题探究活动时要对幼儿出现的多种可能性进行估计、思考,在活动过程中还要及时捕捉孩子表现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言行。

任冬英: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孩子是在不断互动的,孩子是主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主人,他们对主题提出的所有问题就是一个主题网络,围绕这些问题

教师和孩子收集、利用资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主题进展的过程。教师和孩子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活动方案,共同学习成长的。

郑 颖:教师在和孩子一起进行主题探究活动时,能体验到与孩子共同学习,分享成果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逐渐发现自身的差距,及时补充有关主题的一些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我们在做《叶子》主题时,对很多树都叫不出名字,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让我们也了解了许多知识。

薛 愔:我觉得在进行一个主题之前,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设想,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可能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然后与孩子交流,看看他们的兴趣是否在教师的设想之中,教师还需要做哪些调整。在进入主题之前,教师可以提前收集资料,尽可能地使自己对主题有关的问题有个思考。在主题探究活动过程中,我们没有把活动想得很完美,在我们的活动中比较好的一点就是注意了每个活动之间的联系,往往第一个活动中的问题导致第二个活动内容的产生,从头到尾的每个活动之间有一些内在的联系,有一个因果关系。在参观“厨房”的过程中,我们本着让孩子在看的同时能发现一些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或疑惑再设计活动,最后能让孩子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解决。教师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的作用应体现在对孩子的问题进行归类,选择适宜的材料或资源供幼儿操作、探索,支持孩子付出努力获得问题的答案等过程之中。

任冬英: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对

幼儿的观察和纪录上,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评量、分析,能帮助教师自己更好地把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优势和孩子之间的差异,从而较准确地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可能性做出估计,提前准备好可供幼儿利用的资源,选择有价值的活动内容。教师对幼儿观察,利用录音、照相、摄像,谈话记录、幼儿作品等方式保存孩子学习的过程,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帮助教师反思、调整自己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角色,这些资料也可作为与家长交流孩子发展情况的依据。

旷 静:在和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精力是在观察孩子,及时回应和支持孩子的探究活动,忽视了现场的记录,教师有时提出的问题还比较封闭,在记录时教师也只留下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部分。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教师的思想中还潜在着控制活动的意识。

陈 俞:在记录孩子对话时,有一些教师的主观意识,孩子的争论、讨论没有真实地再现,孩子的回答与教师的期望有不同或分歧时,教师就可能筛选,而把与自己的理解相符的幼儿语言记录下来。

任冬英:在我们以后的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

幼儿活动过程的真实性和原始性,还要增强及时进行资料整理的意识。

张红英:在教师与孩子互动时,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观察孩子、与之互动上,许多对话是在活动后回忆整理的,那么在回忆时孩子的语言就加入了教师自己的理解了。

薛 愔:在活动过程中经常有孩子之间的对话,我们整理出来的资料感觉孩子的对话比较平板了一些,孩子之间的讨论、孩子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反映的不是很明显,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希望整理出来的资料是很完美的、正确的,所以还是反映了我们在观念和行为上存有差距。

陈昱含:记录孩子的对话还是要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和教师之间分工、合作的可能性,来选取不同的记录方式,比如用笔录或用录音机录音,活动完后再进行整理,这样可以保证记录的真实、原始、完整。

旷 静:活动记录中的照片表现力也不够,教师在拍照时要注意抓住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能通过照片说明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而我们往往要借助于语言来加以解释或说明。

任冬英:我们教师拍出来的相片往往是一个活动的片段,而没有把过程连续地拍摄下来,这也需要我们在以后的主题探究活动中注意。

郑 颖:主题探究活动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许多交流、合作的机会,教师之间的关系变的更接近于同伴,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我不会担心别人耻笑而羞于开口,而是将难题摆到大家面前一同协商,寻找答案,这样不仅自己更有信心解决问题,也可以使同样的问题不至于重复出现在其他教师

身上。合作、互助、共享的团队精神已慢慢渗透到教师的心中。这种精神也被我们用到家长工作中,家长的主动参与也给我们的主题探究活动带来了更多的资源。

旷 静:在我们的主题探索活动中,不仅加强了教师间交流、合作的机会,还加强了幼儿园和周围社区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在刚开始的社区参观活动中,教师不太清楚怎样为参观、访问制定计划、进行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在经历过几次的碰壁后,教师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教师和幼儿代表先预访递交申请信——告诉别人自己的学习计划(参观内容)——讨论可以提供的帮助——预约成人陪同者(家长助教),提出注意的问题——准备材料——对孩子提出要求。这样我们既尊重了社区资源提供者,又可以使活动更有效益。在与体育中心或一些其他单位合作后,都建立了较好的关系。

任冬英:我非常喜欢这样的一种氛围,虽然在进行主题探究活动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在借鉴国外的课程理论与实务时,我们从理解、接受,到与自己实际情况结合运用,最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里面凝聚了每个教师的智慧,我为我们有这样一个团队感到高兴。

旷 静:我们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把high scope教学法中的关键经验引入我们的活动,这样能使教师更好地从孩子出现的行为中去评析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再把教师希望的因素强加给孩子,而是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幼儿在与之互动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获得发展。

任冬英:用关键经验来定位

活动的目标,能使教师明确孩子的学习是通过主动参与、在真实环境中探索而进行的,不是教师传授的,孩子只有在亲身经历了一些事情,他们才会有所体验,相同的体验积累、稳定下来就会形成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在形成本园的课程时还要更好地吸取众家之长,结合本园的实际、本班的实际做出选择和决策,我们的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从课程的执行者成长为课程的设计者、决策者和研究者

第五篇: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教学的思考

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教学的思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活动课就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现行普通高中历史教材都贯彻了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每个模块都有若干个探究活动课,这些活动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激发学习的兴趣;丰富学习的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体会和掌握历史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然而从目前的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教学情况来看,现实并不乐观,据了解,大部分老师对这种课程根本不重视,或者干脆不上。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的几个因素:

第一,重视不够。由于认识的不足和“应试教育”的压力,从学校到历史老师一般都认为活动探究课在整个历史教材中处于辅助地位,因此也是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尽管也有不少教师承认,探究活动课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探究活动课花费时间精力太多,又不是高考必考的内容,而且对提高高考成绩帮助不大。“高考不考的,就可以不教。”

第二,教师的惰性和能力的不足。历史探究活动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内容,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和方法,需要新的探索。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原来课程的实施者转换为课程的设计者、规划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这也势必增加教师工作的量和难度。实施探究活动课,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不少教师感到无从下手,不易操作,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活动课程既无现成教材,也无教学参考书,我怎么教?”在历史课程标准上尽管也有类似的建议,但它也没有明确规定必须要上活动课,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选择上活动课,也可以选择不上,于是造成了探究活动课现在尴尬的地位。

第三,缺乏实施的必要条件。探究活动课需要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筛选有效材料,交流探究成果。许多一线老师认为目前缺乏实施的条件:一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已经很重,学习时间很紧张,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负担;二是目前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住校,学校对在校学生的作息时间从早上六时至晚上九时作为无缝隙的安排,根本没时间去收集资料;三是收集资料有时需要上网,而学校的计算机室除了信息技术课对学生开放外,其他时间不对学生开放;四是探究活动课有时需要作社会调查,可老师又认为外出搞社会调查,怕承担学生的安全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澄清观念,提高对探究活动课程的认识。探究活动课受到重视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求的结果。长期以来,在大一统的格局下,学科课程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学校教学中一直是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基础扎实的特点,但也暴露出主动性、创造性不足的弱点。历史探究活动课强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习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历史学科课程的补充,而且有着历史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加强对历史探究活动课实施的领导和管理。学校应积极投入到历史探究活动课的实施中去,充分理解并及时向教师宣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探究活动课的领导、组织、安排、检查等工作,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比如提供实施探究活动课所必需的材料和设备,在老师的组织下,学校的计算机室和油印室向学生开放;调整学校课程安排方式,在每个学期安排两至三个半天的时间作为学生探究活动课的时间,以便于与新课程计划要求相一致等。

第三,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教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主导,在探究活动中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应当说探究活动课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又很难把握的教学,教师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的教育实践,要认识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启迪;要认识到自身已有的知识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具有绝对优势,需要自觉地去学习、扩充,掌握新的知识信息,不断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适应开展探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

第四,科学合理选择课题和安排时间。历史探究活动课与课堂教学有所不同,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有新的要求。因此,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条件,尽可能增添一些与课题教学不同的课程资源。“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题的选择要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外,更要贴近生活,结合时政热点、焦点,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校本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有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开展探究活动课,学生需要搜集资料、消化理解资料,形成历史认识。这些活动不可能都在有限的课堂上完成,需要学生在课下自主进行,课堂上的时间更多的是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成果。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的起始课上,将本册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探究活动课向学生们提出来;或者在开始相关单元学习时将探究活动课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布置下去,从时间上为学生提供能够完成探究活动课学习任务的保障。或者安排在长假期间,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搜集资料及走访和社调。

尽管历史探究活动课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不过坚信,随着课改进程的推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广大教师认识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历史探究活动课一定会有适当的位置。□(编辑/李舶)

下载听说活动课的探究和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说活动课的探究和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听说课教学反思

    听说课英语听课反思 本学期我们英语组进行了听说课的教学探索,多位老师为了听说课进行了公开课的教学,而做为本组的英语教师,每次听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过程,教学的......

    英语听说课教学反思

    英语听说课教学反思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认真学习了如何进行初中听说课的教学讲座,使我受益匪浅,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认识到听说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我反思了自己的听说课......

    英语听说课教学反思

    英语听说课教学反思(一)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发现我在英语听说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地方。一、在听力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前认真的备学生,备听力内......

    小班活动课教学反思

    小班活动课教学反思 篇一:小班活动课>教学反思本活动依据《指南》提出的相关内容结合小班幼儿 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准确地制定目标、选择内容、把握重点难点;......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1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

    《启蒙运动》探究活动课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启蒙运动》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本节为探究活动,安排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单元新授结束后。 学情分析: 互联网时代同学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已经非常便利,中学生中出现了......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反思大全

    初中英语听说课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在语言交际方面,听说是理解和吸收信息的一种交际能力。初中英语听说课的教学不仅有利于英语读、说、写三项技能的发展,更有助于日常交际能力......

    小班语言《听说活动》教学反思

    为了上好本次语言活动,丰富幼儿的经验,做好活动前的准备,我提前一晚通知家长“协助幼儿准备幼儿最喜欢的玩具一个至两个,第二天带到幼儿园。家长可先帮助幼儿丰富经验,如知道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