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氏孤儿》程婴的光辉形象

时间:2019-05-15 09:1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赵氏孤儿》程婴的光辉形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赵氏孤儿》程婴的光辉形象》。

第一篇:浅析《赵氏孤儿》程婴的光辉形象

有恩不报怎相逢,见义不为非为勇

——浅析《赵氏孤儿》程婴的光辉形象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代众多悲剧之首,其划时代的意义自然是无可厚非的。只是,我们这里想要谈谈程婴,这个具有着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人物。他不仅“立”在了历史舞台上,更“活”在了观众心里。

故事根源于权倾朝野的屠岸贾假传灵公的旨意将赵盾家三百口灭门,家中大小无一幸免,唯有赵盾之孙即赵朔之子,尚在公主腹中。公主被幽禁于冷宫诞下一子,取名赵氏孤儿。为了让这个孩子躲避屠岸贾惨无人道且天罗地网的捕杀,公主想到了程婴,并托孤于他。程婴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演绎千年而不朽。他一个平凡的草泽医生,为了拯救忠良这唯一的后代竟保孤弃子,此举大义凛然且前无古人。

相比那些为赵氏孤儿牺牲的勇士们,程婴虽然活着而他所受的内心煎熬却比他们要多百倍千倍还不止。死何其容易,一了百了。而独留他一人在世间,二十年为救孤所承受的“灵”与“肉”的折磨——失子的悲痛,抚孤的辛苦,丧妻之哀,遭受世人唾骂的痛苦是无人能及的。尽管程婴为保护孤儿,在与屠岸贾激烈的冲突中,内心曾有过悲伤与难过,但是面对屠岸贾的一次次逼问,他挺住了。作品充分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但并不意味着他想要退缩。这更说明了当时斗争的严酷,表现了他意志的坚韧顽强。其实,程婴也是一个平凡人,一个草泽医生。为了正义,为了忠臣的最后一滴血脉,他真的是付出了所有。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明知道是死路一条,而他甘心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将自己的孩子献出去。此后,他整天提心吊胆,养孤教孤,渡过了难熬的二十个春秋,终于完成了立孤报仇的历史使命。

可以这样说,在“忠义”精神上,程婴是一个纪君祥塑造出来的中国传统道德中完美得无懈可击的人。试问现代有谁能够做到他那样大公无私,为了一个毫不相干的幼婴而宁愿拿自己的孩子生命去换?他不只要忍受丧子之痛,更要忍辱负重,独自遭受旁人鄙视的眼光。纪君祥通过程婴这样一个人物——个人境遇悲苦但精神无比高尚,从而打动成千上万的观众,进而使观者做出清晰的道德取向,即“忠义”至上。这是作者的写作主题,也是作者所在时代的主流精神。

这也许就是《赵氏孤儿》得以传颂并延续千年的原因所在吧。不管怎样,我们记住了程婴,那个令所有人都黯然伤心的人,那个精神无比高尚的人,那个一直默默忍受一切的人。

第二篇:《赵氏孤儿》程婴角色分析

《赵氏孤儿》程婴角色分析

“程婴存赵真公志,奈有忠良壮此行。”程婴是《赵氏孤儿》中真正的主角,他被塑造成一个中国传统道德典范,即有着清晰明白的价值取向——忠义至上。然而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程婴并非有着“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纪君祥着手于细微之处,写出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程婴。

程婴初登场的自白中,第一句点明自己身份,第二句感谢驸马优待之恩,而后是“可奈屠岸贾贼臣将赵家满门良贱,诛尽杀绝,幸得家属上无有我的名字”。他虽然感激驸马,然而“幸得”一词流露出劫后余生,未被牵连进去的庆幸。这应是程婴的心理活动,可见他最先也是如常人一般害怕被连累。

等见了公主时,他几乎是干脆地接下了救孤的任务。就算刚刚还在庆幸,就算明知道屠岸贾颁布命令,有藏孤儿者九族全诛,他仍然答应了公主。忠义之情,知恩图报在程婴身上初露端倪,但此时他对公主说了一句话:“假若是我掩藏出小舍人去,屠岸贾得知,问你要赵氏孤儿,你说道:我与了程婴也。俺一家儿便死了也罢,这小舍人休想是活的。”类似的话他也对韩厥和公孙杵臼说过。“将军,我若出的这府门去,你报与屠岸贾知道,别差将军赶来拿住我程婴,这个孤儿万无活理。罢!罢!罢!将军,你拿将程婴去,请功受赏;我与赵氏孤儿,情愿一处身亡便了!”“老宰辅,还有一件。若是屠岸贾拿住老宰辅,你怎熬的这三推六问,少不得指攀我程婴下来。俺父子两个死是分内,只可惜赵氏孤儿,终归一死,可不把你老宰辅干连累了也。”

听到了这三句话的人都自尽了,仿佛是与程婴达成了某种默契。他不用把话说透,大家心知肚明。这也使《赵氏孤儿》显现出一种易水风寒血海尸山的悲壮。程婴自有他的顾虑,最开始他惦记着自己一家,这是一种常人求自保的话语逼迫,说到底他只不过是个草泽医生。可是后来他便已经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置之度外了,他担心的是赵氏孤儿的安危。这时忠义之情已经超越了他对家人的关心。所谓忠孝两难全,虽然剧中程婴并没有表露出来,但儿子死时他背过身擦掉的眼泪已将他的情感暴露无遗。怜子如何不丈夫。最开始程婴是想和儿子一处身死,“一者报赵驸马平日优待之恩,二者要救晋国小儿之命”,然后接受公孙杵臼的意见,决定自己养育孤儿长大。这一系列决定做的可谓果断利落,由此可见程婴虽然是腕弱的医生,却有一颗可以用“狠”来形容的心。对别人对自己都是如此。

程婴下了舍弃儿子保全孤儿的决定,然后将一切痛苦自己承担。不仅如此,自尽的三人也是压在他身上的沉重负担和期望。尤其是公孙杵臼,程婴不仅连累他,还要背负一份出卖好友的罪名,有苦说不出。在这一切之后程婴带孤儿投奔了屠岸贾,在仇人手下讨生活,程婴的小心翼翼可想而知,只怕没有一晚睡的安稳。在这样的环境下程婴竟然熬过了二十年,竟然在二十年后还有心力助程勃复仇,只能以一词以蔽之,谓之坚韧。

二十年后程婴给程勃道出了家世,压抑许多年的感情才找到契机爆发。“今日成就了你 1 赵家枝叶,送的俺一家儿剪草除根了也”。程婴在剧中哭了两次,都是为了他的家人。可见他忠义之外的另一面温情。不知他平日压下了多少悲痛心酸和委屈,都不敢为外人道。程婴有着这样强大的让人心碎的自制力,令这个柔弱的草泽医生的形象顿然多了几分别样的硬悍。这番鲜明的对比,便是这个人物生动之处。

《史记》中程婴的结局是自尽身亡,我认为这个结局比元杂剧中更完美。医生程婴早已跟着儿子去了,剩下的是一个肩负了复仇大任的程婴。当复仇完成,他对得起先死之人的期待后,便把一份带了血腥的悲壮贯穿到底。

程婴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保护扶持赵氏孤儿,以及后来程勃复仇后改回赵姓,从侧面体现出中国传统的血亲情理。血缘关系蕴含的人伦之理易于取得情感上的认同,这种认同又易于稳定人伦之理、道德规范。

踏着鲜血成长起来的赵氏孤儿,已经不单单代表了晋世贤臣赵家之后。他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信念,是人们对正义和光明的渴望,为此便前赴后继地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第三篇:《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本来就很俗2010年12月08日 13:46:50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才一上映,果然不出所料,叫好声渐渐的就弱了下来。之所以不出所料,并不是对陈凯歌有什么偏见,而是觉得,在现在的中国之文化背景下,要出现一部有深度的文化作品,难于上青天。小说如此,电影亦如此。

推荐阅读: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

陈凯歌其实并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优秀导演。当年他的成名作《黄土地》得奖的时候,许多电影院里观众了了无几人,究其原因,故事讲得太枯燥。后来的《大阅兵》,故事讲得也很糟糕。唯一把故事讲成功的,是《霸王别姬》,那是因为小说的原作者是香港作家。

陈凯歌的《无极》之所以输给了恶搞《无极》的小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因为《馒头》的故事讲得比《无极》有趣多了。看电影,大多数人是来看你讲故事讲得如何生动的。从这点上来说,张艺谋的故事,基本上讲得就比陈凯歌动听多了。陈凯歌有艺术功力,却没有讲故事的才能,如果他能够得到一位擅长讲故事的高手辅助,那么他的导演才华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反之,他的导演能力就一直会被蹩脚的故事所束缚。

这一次,陈凯歌为了把故事讲得有趣一点,专门找了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作素材,不是靠那种蹩脚的编剧吹出来的蹩脚故事了。但这故事的历史,已经不太适合这个现代化的时代了。从故事本身来看,《赵氏孤儿》其实是一个很俗气的故事。能把这样的故事讲好的大陆人应该是不多的。中国的影视界一直不重视编剧的地位,其实影视剧要把故事讲得完美,离开了专业的编剧是不可能的。张艺谋不愿意把讲故事的钱分给编剧分享,自己来讲故事,结果把《英雄》、《满城尽是黄金乳》等的故事讲得令人大倒胃口,《英雄》于是和《无极》不争第一,只争更二。

为什么大陆人讲不好《赵氏孤儿》的故事呢?因为没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深受儒教文化毒害的大陆文化人,其思想高度,还没有超出春秋时代留下来的文化典籍。

你想,赵家被灭门后,赵家的二个门客为了保护赵家唯一留在世上的一个婴孩,一个叫程婴的门客献出了自己的孩子,另一门客则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活下来的的程婴还要背着叛徒的骂名,把赵家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古代人这么做,的确很了不起,甚至可以说是伟大,但现时代要是仍然把这样的事迹当成是可歌可泣的故事,则未免愚昧。用自己的孩子的生命换来赵家孩子的生命,救一人杀一人,哪点值得歌颂?

虽然我们并不能够要求古人有现代思想,但现代人拍古代电影,最终还是为了拍给现代人看的,这程婴如此愚忠,现代人难以和他产生共鸣。在程婴把自己的孩子献出去的同时,程婴的行为就和现代人的思想产生了一道鸿沟。这鸿沟,如果只是把程婴救孤的故事简单的讲一遍,是难以填平的。因此《赵氏孤儿》也许可以圈点钱,但评价一定不会高。

如果有谁可以把《赵氏孤儿》的故事用《罗生门》的角度来讲一遍,那么《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有趣多了。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换下了赵家的孩子赵武的生命,历史书上都这么说,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呢?假如有人怀疑程婴献出的那个孩子才是赵家的那个真赵武呢?假如活下来的那个赵武其实是程婴自己的孩子“程武”呢?那样讲故事的会怎么样呢?用现代科技,当然只要查一查DNA就可以了。但古代没有NDA检查,最后活在世上的赵武,到底是赵武还是程武呢,真相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程婴。也就是说,讲故事的重点不是放在程婴救孤上,而是放在这“赵氏孤儿”到底是谁这一点上,故事才更有现代感吧?

千万不要以为掉换婴儿的故事只是现代人才会有的想法。讲宋代的故事,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和“掉换婴儿”有关。而更早得多的战国时代,有秦始皇的身份疑惑。秦始皇本来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但许多书上却认为,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骨血,虽然说古人也

知道“十月怀胎”的道理,但牵涉到秦始皇的来历,很多书上却都说秦始皇的母亲怀胎了他十几个月。由此看来,假如有人怀疑赵武的真实血脉,理论上也是可能的。

《赵氏孤儿》如果能够把赵氏孤儿长大后报仇的简单故事,讲成程婴抚养的孩子,除了程婴自己,却没人知道他是谁的故事,也许才更吸引人,更有现代感吧?

第四篇: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浅析

长春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 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浅析

院系名称 汉语言文学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2007级二班 学生姓名 徐 剑 学 号 0602140113 指导教师 邓 锋 讲师 时 间 2011.5

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赵氏孤儿》是一部有别于西方悲剧的、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历史悲剧,其中所富含的伦理道德精神,以及主人公的忠孝节义,成就了作品的崇高性、悲剧性。电影《赵氏孤儿》的上映更是体现了这部历史悲剧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父爱 献子 复仇 独特性 现实意义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纪君祥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而创作的历史悲剧,剧本围绕“搜孤救孤”展开了一系列的生死较量,上演了一幕幕摄人心魄的悲壮场面。现在,《赵氏孤儿》被搬上21 世纪的中国银幕,本身已经证明了它所具有跨越时空的艺术价值。其实各种“孤儿”的竞相迭出,都是这种从古至今开始的“接力”使得艺术的历史能够承传,文化的血脉能够延绵。作为一位对电影始终寄予着人文关怀的导演,陈凯歌看中的不但是一个“血亲至上”的伦理故事,还有一个冤冤相报的复仇主题。陈凯歌更看到了在这样一个传统剧目中隐含着一个珍视人性、尊重生命的现代命题,而这个命题在我们过去的古装历史巨片中却几乎被遗忘殆尽了。

一、陈凯歌《赵氏孤儿》对原著作的颠覆

(一)电影剧情

春秋,晋国,灵公年幼,由权臣屠岸贾(王学圻饰)辅佐,朝中大权则旁落赵盾世家。一日,灵公于行宫休憩之时玩兴大起,以石子击打临街百姓取乐,并误中回城的赵盾(鲍国安饰)。赵盾上前斥之,并指屠岸贾渎职,两人至此结下芥蒂。为报私仇、也为除掉障碍圆自己的篡权大计,屠岸贾怂恿灵公下旨,派遣赵盾领军远征。未料,赵盾大捷归来,屠岸贾奸计落空。庆功宴上,赵盾向灵公引荐立下战功的儿子赵朔(赵文卓饰),并依循礼制上前行酒。岂知祝酒已被屠岸贾设计投毒,灵公大骇,震怒之下传令诛灭赵氏九族。

另一边,灵公之姊、赵朔之妻庄姬(范冰冰饰)亦在府中获悉噩耗,她委托恰在府中的名医程婴(葛优饰)偷出刚出世的赵氏孤儿,以保赵家血脉。屠岸贾为斩草除根将城中适龄婴儿百余人尽数搜刮,扬言如若无人交出孤儿,将尽屠幼婴。阴差阳错的是,赵氏孤儿本已在百人之中,和已隐退的老臣公孙杵臼(张丰毅饰)短暂决议后,程婴只得向妻子(海清饰)讨来躲过搜捕的自家骨肉充作赵孤上交,以诺庄姬之托。因举报有功,程婴与孤儿得以入驻屠府,屠岸贾深喜孤儿,便将其当作半子抚养。此后十五年,程婴一边忍辱负重、寄居仇人篱下,一边悉心教导孤儿,联络韩厥(黄晓明饰)等朝中势力,只待赵氏孤儿一朝成人,一雪前耻„„

(二)厚重的父爱

电影屠岸贾让孤儿从屋顶上跳下来,并对孤儿说:“他会用双臂接住孤儿”。就在赵孤从屋顶上纵身跳下的那一刻,屠岸贾却收回了他张开的双臂。这个动作使赵孤重重跌在地上,屠岸贾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用肢体的痛苦告诉赵孤,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信——包括自己的干爹也不例外,他能够相信的只有手中的刀剑,这就是屠岸贾灌输给赵孤的处世哲学。这种教育就是要在赵孤幼小的心灵里灌输一种冷酷的“丛林法则”,让他崇尚实力并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就在赵孤重新回到屋顶上拿回宝剑再跳下来的时候,程婴走上前去紧紧抱住了他!程婴是在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刀剑更可靠的力量,那就是父爱。也许,正是从那一刻开始赵孤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在人生的价值路口上他没有选择强权,而是选择了父爱。对赵孤来说,那是一个何等温暖而又坚实的怀抱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 1

能够有这样的怀抱,当我们遇到危难,遇到困境,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有这样一个温暖而又可靠的怀抱接住我们渺小的身躯和心灵,那是何等感动而又美妙的一刻啊!这个怀抱可能是来自我们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也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同事——不论是谁,只要在我们需要保护的时候能够张开双臂接住我们,那将是我们这一生的幸福。

(三)献子与复仇

在危难之际或是献子、或是杀妻,这种捐妻忘亲之举,通常是中国传统剧目中表现的主要内容。在这些经典化的叙述情节背后,传播的是一种忠孝节义的文化价值观。电影对“程婴救孤”这部传统经典的移植就面临着这样一种进行现代化转化的问题。程婴把自己的孩子献出去固然伟大,可是,一个被杀戮换下来的生命在若干年后还要冒死去刺杀他的仇人,这样冤冤相报的杀戮逻辑,对那个被拯救的生命的价值难道同样不是一种蔑视吗?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如果按照传统戏曲的路径,程婴救孤的前提是“献子”——用自己亲生儿子把赵家的孩子换下来,唯此才能保住赵家的血脉,进而完成复仇的大业。可是,这个前提对陈凯歌来说却难以接受——这是陈凯歌个人对电影的选择,还是一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我们姑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他不能够认同这样一种强迫他认为别人而死的文化传统,不论这个他人是白发苍苍的老翁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同样,他也不能接受让一个孩子的全部人生都变成“复仇”因为这样对这个孩子的心灵与人性都将是一种巨大的扭曲。所以,现在的《赵氏孤儿》中,献子的故事情节被完全改写了。

虽然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对复仇主题的改写为了能让多数观众接受,依然保留了赵氏孤儿最后复仇的情节,但是,对复仇的动因做了不同的解释。现在,尽管我们还是看到赵氏孤儿最后拿起了剑,可是他此时并不是在给他人充当杀人工具,他是为了对父亲的爱才杀死了屠岸贾。这就是说,推动赵孤复仇的叙事动力不是仇恨,而是孩子对父亲(程婴)的爱。赵孤对屠岸贾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的命,为我爹报仇。”这个“爹”其实并不是在指赵朔而是指程婴,所以说,赵孤是在为了完成程婴的心愿才要杀死屠岸贾。

电影《赵氏孤儿》把这种被颠倒的认同逻辑重新颠倒过来,程婴是一种既忠实于一种普遍的人性,同时又体现出强烈个人感情的人物。尽管现在可能并不太习惯我们所钟情的人物会在关键时刻绝望地嘶喊“我们杀不了他!”尽管他那样真实;我们也并不喜欢屠岸贾这样恶贯满盈的人去教育孩子什么是“仁爱”,因为,他已经没有这个资格了。其实,我们还是希望在一部主流的商业电影中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性;还是要在主流电影的叙事体系中建立一个能够被观众接受的认同对象——即便这种认同对象将与过去的电影有所不同,我们还是不希望这样一种形象淡出我们的视线。

二、《赵氏孤儿》程婴的独特性

电影《赵氏孤儿》将大时代、大人物间的血斗悲剧改写成小人物身不由己的悲剧。电影对情节最主要的改写,是改变了剧中“程婴献子”的理由,即将程婴献出自己的孩子设计成并非自愿而是一连串意外的结果。这就是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之处。程婴从一个主动献子、舍命救孤的悲剧英雄变成一个在阴差阳错间拯救了忠良之后生命的草泽医生,这是电影《赵氏孤儿》对传统戏曲最关键的改变。应该说,在全力保护自己亲生孩子这种意义上,没有人会责备程婴,因为,父爱是毋庸置疑的天赋人权。现在的问题是,是不是像传统戏曲中的程婴那样把孩子献出去,就意味着他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在豫剧电影《程婴救孤》中演员反复表现了程婴在献子之后的极度悲痛以及他日后对亲生孩子的深切思念,包括程婴最后把屠岸贾刺进自己体内的刀剑更深地扎进自己的胸膛,这些都表明他对自己孩子无可替代的思念,他要与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在另一个世界团聚„„简言之,如果电影中的程婴不能够建立起一种具有道德依据的叙事动机,这个人物的形象就面临着随着主动 2

献子行为的终止而坍塌的境遇。现在,影片中对程婴道德形象的建构是基于对四个死去的人的承诺与情感上的。其一是对庄姬夫人,他要兑现夫人对自己的托付,让赵孤做一个平民百姓,忘记他的仇恨;其二是要对得起死去的妻子,她是为了孩子被屠岸贾的官兵杀死,而作为一个男人,程婴自己却活了下来,程婴在最后的弥留之际还在冥想着与她相依为命的情景,可见在程婴心里对妻子既有由衷地思念,又有深切的愧疚;其三是自己的儿子,那个被屠岸贾摔死在地上的婴儿,他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就惨遭杀害,不要说是亲生的父亲,就是一个路人,看到这种悲惨的情景也会为之动容;其四是公孙杵臼,在危难之际,他为了保护忠良之后舍生取义,给程婴的内心世界造成了巨大震撼。从此,程婴成了一个被热血点燃的人。他背着孩子主动到屠岸贾家去做门客,而不是按照传统戏曲那样被迫到屠岸贾家,他背上的其实并不是那个死里逃生的孩子,而是为了这个孩子而死去的四个灵魂。这样的剧情和人物改动让程婴的救孤行为更符合人性,更合乎现代观众的心理,是电影在情节设计上的成功之处。

电影中的“程婴”与其他版本中的“程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电影中“程婴”行为的被动性。在电影中,程婴是步步“被抛入”的不由自主,身不由己。程婴重一开始的善良、懦弱,到面对抉择是的犹豫和挣扎,最后变成一个命运的无奈选择,甚至成为一个命中注定的“失败者”。但这一形象更为可信更为可感。就此而言,电影版中的“程婴”更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哲理味道。它关注更具有超越性的人本身,而非偏狭的“忠臣”,这样的改变是富有创意的,更人性化,无疑更能为现代人所理解。陈凯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程婴的行为虽然在古代可以用‘忠义’解释,但现在不同了,不仅违反常识,也反人性,反人伦。如果说程婴是个英雄,上来就伟大,那样不太可信。今天是一个平民时代,是自己争取自己权利的时代。程婴复杂的心理斗争,让它具备了自私性和现实性,他跟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没什么两样,你可能还会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陈凯歌对这一情节的改动是他深思熟虑、刻意求工的结果,这代表了陈凯歌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富于批判性的重构的努力!陈凯歌在《赵氏孤儿》中对“忠义”思想的超越,并且保留并放大了“承诺”这一更具普泛性的道义价值观。“被抛入”的程婴既是救护无辜婴儿、接续一族血脉的普通人的善良本性的流露,更是在一步一步践行对庄姬夫人临终嘱托的承诺。一个小人物,焕发出了可能连他自己都觉得意外的大精神。电影中程婴人物的“独特性”也在此反应的淋漓尽致。

电影《后窗》里的那个没事爱拿着望远镜到处窥视的记者杰弗瑞,电影《西北偏北》里那个幽默而又好奇的广告商人罗杰,他们往往是由于某种偶然因素卷进一个巨大的矛盾冲突之中,最后与影片设定的社会正义站在一起,完成了原来并不属于自身的道义使命。在电影中恰恰就是这些人物最容易引起观众的普遍认同——一个警察挺身而出去抓罪犯,那是他的公务;一个士兵舍生忘死上战场,那是他的天职;在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应该为国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可是,如果是一个平民百姓他们能够以身殉职,为国捐躯,那么,他们的行为就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义举!陈凯歌电影中的程婴就是“民做了士该做的事”。虽然程婴的义举是被动的。但是程婴这种为他人、为正义而“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以身任天下”,“生死当前而不变的坚贞之志”,体现着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道德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所在。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着普遍的意义。也许我们还没有达到先贤们“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境界,也许在关键时刻,我们还会暴露人性中丑陋的一面。然而,唯其如此,在生死关头、危难时刻,我们才更应该有勇气面对上苍对灵魂和良知的拷问,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才是我们要在程婴身上学到的真正的东西。

三、《赵氏孤儿》的现实意义

《赵氏孤儿》的终极价值在于呈现出一种命运悲剧的意味。正如陈凯歌所说,“中国历史有那么多悲剧,这个最大的悲剧在哪里?是对生命的无视”。作为具有为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历史或原故事本身对导演具有约束性。但很明显,陈凯歌绝不拘泥于“还原”、“再现”或“重述”,而是进行“世俗化”的处理和情节的改编。影片致力于传达无限的人生内涵和关于复仇的伦理、责任与担当、命运与偶然、爱与恨、人生的成功与失败等的理解。在影片中,没有人能逃脱“命运的苦旅”。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更不要说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屠岸贾尽管杀死了他的全部敌人,成了权倾天下的霸王,可是他直到最后才发现,他不择手段要杀死的赵朔的儿子,其实就蛰伏在自己家里整整十五年,屠岸贾成了全天下的笑柄。他教会了赵孤一身的武艺,最终自己却死在了赵孤的剑下。赵孤从他降生的那天亲生父母就被人双双杀害,自己十五年的人生历程从始至终就是在阴谋的包围中,他的干爹是杀害自己父母的凶手,他的养父想利用他去当复仇的刺客。最后,这两个人都死在自己的面前,他成了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孤儿。但是,最为可贵的是,在《赵氏孤儿》里的这些人物,几乎无一不在与他们自己的命运相抗争。人物心理的转变使程婴成为一个忠实于自己意志的人,而不再是简单地忠实于他者意愿的人。程婴也没有去做一个被仇恨吞没了的人,同样他也没有把赵孤最终变成他手中的杀人工具。在陈凯歌看来,这就是一个个体生命对另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人的情感与人的命运是陈凯歌最为关注的主题,观众面对陈凯歌的电影,体验到的是一种对自我命运的真切叩问。影片通过几个人(程婴、屠岸贾、程勃、韩厥)的个体心灵世界的开掘而思考人性的痛苦,重点在人。这与《霸王别姬》的史诗性取向是不同的,与《梅兰芳》对人的关注,对文化偶像的“去魅化”倒是有几分近似。于是,在《赵氏孤儿》中,程婴由原来人们心目中“忠义之士”的精神载体、文化符号,而成为银幕上一个阴差阳错地肩负起“救孤”承诺和复仇大业的失败的“凡人”,一个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的真实具体的“这一个”。不妨说,这是一种对历史、经典的“去魅化”的回归。陈凯歌仿佛也隐喻了自己的回归与降解。无疑,陈凯歌是一个自我意识极为强烈的导演,在许多影片中都寄寓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意图,刻下了自己强烈的个人化、风格化印痕。毫无疑问,陈凯歌是全力聚焦于个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和痛苦的丰富性和微妙性。

“对中国观众来讲,不仅需要好莱坞数码电影的视听震撼,更需要电影的现实解读与人[1]文关怀、精神抚慰”。而陈凯歌导演是一个注重人文关怀、注重人性的导演。陈凯歌说:“我拍《赵氏孤儿》的态度就是:尊重每一个生命”。在陈凯歌的电影中,什么是爱,什么是尊重?爱不是卿卿我我,这种尊重不是三从四德,这种爱和尊重就在于陈凯歌给了他影片中的人物对命运进行抗争的人格力量!一部影片的叙事文本通常是与这部影片诞生的社会文本相互映现的。不管影片讲述的是什么时代的历史故事,不论影片采取的是什么类型的叙述方式,社会历史的背景都会深深地嵌入到影片的叙事情节之中,都会照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传统的血脉之中,割断传统意味着剥离我们的血肉。可是如果我们的血肉中真的存在着危害我们生命的疾病,那么,再痛苦我们也应当将它割去。

《赵氏孤儿》再次证明,陈凯歌所有的电影都是关于人的命运的电影。由于命运的冲突,必然涉及到一种不可抗争的外在力量,一种超越了人的自我能力的客观现实。为此,处于陈凯歌电影中间地带的就必然是人性与命运的尖锐对立。陈凯歌说过“我拍《赵氏孤儿》的态度是:尊重每一个生命”。因此,中国的进步应该重珍视生命开始。

电影《赵氏孤儿》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是具有普遍性和极为明显的。“陈凯歌的作品带来了电影媒介的复杂性,在它里面‘找对象’所暗示的照镜子的过程——寻找给我们‘自重’[2]和‘自尊’的东西”。我们应该把那些漠视生命的东西从我们的传统中分离出去,把它们留给过去,把那些尊重与珍视生命的东西留在现在,带往未来,让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这就是我们对一部主流电影的文化期待,如果影片的商业业绩都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文化价值的认同基础上,那么,它将是我们这个国家电影的真正复兴!易言之,对于我们每 4

一个个人来说,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精神更加饱满,以真实的自我面对现实,进行正确的抉择,做到这些才能是对自己真正的尊重。这下才是《赵氏孤儿》给我们现实社会带来的最现实的意义。

如今的中国社会,巨流奔涌,泥沙俱下,在这样一个时代,善良与邪恶交互呈现,黑暗与光明轮番上演,如果我们还按照一种二元对立的逻辑来解释生活,并且以此为据来判断我们面对的世界——不论这个世界是想象的世界还是现实的世界,我们都将被我们自己所误导。

电影《赵氏孤儿》的上映无疑让生活在这个纷杂的时代中的人们有了一次更为理性的认知。电影中,当程婴被迫无奈救孤、献子、进行复仇计划时,我却看到了很多人脸上奇怪的表情,为什么陈凯歌把一个经典悲剧改编成了一个世俗化的小人物的被迫举动,让观众非常诧异,非常不理解,甚至还让程婴背负起卖主求荣的骂名。观众表现出的不理解,我直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但是我们认真的想过吗?什么样的影片才是好影片?在我认为:通过最真实的剧情(当代人的生活时代),表达出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这样的影片才是好影片。

我认为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是成功的。他想告诉世人的东西全都表达得非常明白:父爱的厚重、亲情的伟大、正义的力量、仇恨的淡化„„现在的人们如果面临那样的情境,我们会那样想程婴一样做吗?陈凯歌通过程婴人物的心理变化,把我们现在的人们思想表现的出神入化。如果是我的话,哪怕是被迫的,我都不会把自己的亲生儿子献出去。因为我没有那样的高度,也没有那样的深度。如果是我的孩子受到伤害,我会不顾一切的拼命地保护好自己的孩子。程婴这样的义举,无疑是伟大的,是让人敬佩的。

然而,一些人居然还要指出影片某些细节违背历史真实。说影片中当时的年代没有面条,又是说当时的年代有没有骑兵„„“如今人们评述电影似乎不是爱上了电影本身,而是追求[3]评述本身的时髦”。他们沉浸在这种肤浅的自我表达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对生活的真正感悟和深入的思考,迅速成文是他们的风格,玩弄文字成为他们的游戏。只要他们想,便可以找到自己的战场,他们想到了就放、就打,就如同玩“水枪”的小孩子,不计后果。我认为这样的人,往小了说是没有文化修养,往大了说是阻碍中国电影的发展。世界上没有一样完美的东西,电影也一样。但是只要我们重中学到了一些东西,看到了中国电影的一些进步。我们就得给予肯定,给予赞赏。这样的中国电影才会腾飞起来。

其实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一个最深刻的道理:如何做一名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别人不了解你,你就一定要暴跳如雷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愤怒,这才是君子的情怀。当程婴背负上卖主求荣的骂名时,他没有愤怒,而是忍了下去。如果程婴不忍,我们也不会看到程婴的复仇,以及后面精彩的剧情。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做一名君子。而电影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一个小人物表达出做君子的道理。而我们中的一些人,却还在对电影“挑三拣四”。糊弄几个文字拼凑成一篇所谓的评论,这种文字伤害的不仅仅是观众的心理,更是对影片的不尊重。可想而知,陈凯歌的心里是无助的、悲伤的、心痛的„„而他的悲伤与无助,无疑是我们现在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大问题。就像有些专家所呼唤的:让科学的评论发出声音!现在的电影市场中实在是太需要科学、冷静、可信的言语了。

最后,真的希望有更多负责任的影评人用自己的行为来洗刷现在的不良风气。但愿这不是我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批判[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6.[2]周蕾.男性自恋与国家民族文化——陈凯歌《孩子王》中的主体性[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0.[3]朱倩.我所欣赏的电影评论[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14.[4]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于丹.《论语》感悟[ M].北京:中华书局,2008.[6]凌继尧,金亚娜译.艺术形态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6.[7]王秋兰.论元杂剧《赵氏孤儿》深刻的民族内涵[J].沈阳: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01期.CHEN KAIGE ZHAO THE ORPHANS OF INFANT CHARACTERS MEDIUM-RANGE BAI

XU Jian

Abstract: Zhao the orphan "is a different from western tragedy, has obvious history tragedy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rich in ethics spirit, and the protagonist's filial piety and friendship, achievement the works of nobility, tragedy.Movie theaters of zhao the orphan isreflected the historical traged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Father's love;offered the son;revenge;uniqueness;realistic significance

第五篇: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读后感

篇一:赵氏孤儿>读后感

在 《赵氏孤儿》这本书,我看了之后,十分的感动。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中期,晋襄公死后,晋灵公继位。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劝谏,招晋灵公追杀。后来赵朔杀了晋灵公,晋景公登基。奸臣屠岸贾与赵朔不和,向晋景公谗言。阴谋得逞。杀害赵氏满门,赵朔的妻子是公主,得以逃到宫中。赵朔的妻子生下男婴后,被屠岸贾知道,程婴用自己的亲骨肉被屠岸贾乱刀砍死,公孙杵臼也被乱刀砍死了。后来赵武成人,才知原来当年屠岸贾乱刀砍死的竟是程婴的亲生骨肉。后来,赵武和程婴带兵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婴,他很忠实赵家,是忠实的门客,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虽然他为了报仇有点疯的地步,结果却也没有复仇成功,饮恨自杀。正所谓“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确实应该有他的那种谋略,要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妻子,儿子,在仇人屋檐下卧薪尝胆十六年,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并且在屠岸贾大肆搜捕赵氏孤儿时能果断的作出决策,联合公孙仵臼,救赵家的唯一血脉。

我很难想像出人为了报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负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亲情,骨肉也变得不堪一击。

程婴和公孙杵臼为帮助忠义的赵氏不惜牺牲生命,这种侠义之风着实让人钦佩。尤其是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竟用自己的亲生骨肉为饵,来骗取屠岸贾的信任,而且甘心背负骂名十五载。报仇成功后,程婴不图回报,不慕荣华,以死明志,追寻故友,这种情义深深感动了世代们。

篇二:赵氏孤儿读后感

最近读了《赵氏孤儿》觉得深有感触,突然有种写读后感的冲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越看越想看,恨不得马上把它看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思想感慨万千,很想把这本书的内容告诉我舍友,我也试图跟她们讲这本书里到底讲什么,但是却都没成功。因为我不知道要从哪讲起,要怎么把我的思想,感慨告诉她们,把我想说的告诉她们。就算讲了,讲的时候我发现所描述的语言好苍白无力,好空洞,根本不可能把书里的情感,精彩部分告诉她们。

此事件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主要人物有孤儿:赵武;晋灵公:晋国的国王;太后:晋灵公的母亲;赵盾:祖父,丞相;赵朔:父亲;惠公主:母亲,晋灵公的亲妹妹;屠岸贾:义父,太尉;吴姬:二祖母;屠岸冶桓:姨妈,也是心上人。程婴:赵盾的门客等等。

赵武:刚出生没几个月父亲就被屠岸贾杀死,母亲就被哥哥逼死,成为一个孤儿。后来在程婴的掉包下,认屠岸贾为义父。小时候性格就比较怪异,没有受很好的管教,爱上屠岸冶桓,并发生性关系,从此难以自拔。对他姨妈感情之深厚,写出了不少精彩的诗文。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程婴讲出了真相,晋灵公把他带回宫中(此时他是晋灵公的唯一亲人),并且把他的心上人屠岸冶桓杀死,过了两年的纵情声色,最终不堪忍受心上人的离去,自残。

晋灵公是一个>孤独的国王,是次子但在太后的庇护上成了晋国的国君。上台后,不满太后的控制,召回屠岸贾,逼死母亲和妹妹,灭了赵盾一族,完成了独揽大权的梦想。他是个另人难以捉摸的人,时儿聪明过人,时儿又很糊涂,就犹如他的口吃毛病一样,时而好时儿坏,最终活到体重300多斤。

太后是老国君晋襄公的妃子。她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民间的美女,被晋襄公霸占。为改变命运,不惜代价的把自己的当上了晋国的国君,自己当上了太后。但是造化弄人,她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她是儿子总揽大权的绊脚石,最后被赐酒死掉。

赵盾十二年前因吴姬与屠岸贾偷情直接引发将屠岸贾60多口人都杀死,十二年后,晋灵公召回屠岸贾,两家的恩怨即将展开。他为此想尽办法,却最终难以逃脱死的命运,遭到家族的噩运。

屠岸贾是晋国的一代名将,因爱情而被逐放西域十二年,与狗,顾侯孤独的在此生活十二年。晋灵公即位后被召回,成为晋灵公的坚定支持者。并且顺势打垮赵盾的势力,报了当年的大仇。不料却中了程婴的阴谋,收赵氏的唯一的后裔为义子。当真相大白于天下时,他不禁万念俱灰,深感人生的无常和虚妄。

程婴是赵盾的忠实门客。一个极度偏执上午理想主义者,为延续赵氏一脉以图将来复仇赋予了他人生的意义,向屠岸贾复仇成了他人生的唯一目标。在屠岸贾大肆搜捕赵氏孤儿时,他决定实行掉包计,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程勃替换了赵氏孤儿,救赵氏孤儿一命,妻子不从将起杀害。而同时看着自己的孩子活生生的被狗咬死,为取信屠岸贾而将公孙仵臼杀死。他在屠岸贾家卧薪尝胆十六载,在赵氏孤儿成年说出事实的真相,要其报仇,谁料却遭拒绝,使他崩溃,终在晋灵公亲临屠岸贾家时告知各位大臣事实的真相,饮恨自尽。

顾侯的祖祖辈辈都是屠岸家的奴仆。是位警觉性很高的人。

十二年前在赵盾的大屠杀中逃过一命,成为了屠岸贾身边的唯一奴仆,主仆二人在西域沙漠相依为命,彼此的信任和感激早已超越了主仆的关系。他对赵家怀着切齿的恨,这种恨不仅来源于赵盾夺去了他十二年的安宁和>幸福,让他虚度了十二年大好时光,还因为他是主人的仇人,杀了他主人的妻子婧,他的忠实崇拜者。他与顾侯有相似之处是为报仇冲昏了头脑,回来之后就一直在训练着从西域带回来的狗,让它能看到赵家的人就扑上去咬死。

赵朔他父亲是一个贪图美色的人,不务正业的人。最后被顾侯杀死。

屠岸冶桓生于西域沙漠,还没出生自己的母亲就死掉,是个有遗传她母亲的美丽姣容,但是由于没有受很好的教育看起来无法与正常人交流,除了赵氏孤儿,被众人认为是弱智。从小由屠岸贾抚养长大,其实是赵盾的女儿。回到中原后,与赵氏孤儿一起玩耍,两个人感情深厚,结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纯洁动人的孽缘。在程婴揭露事实的真相,她与赵氏孤儿是属于乱伦行为,被晋灵公处死。

吴姬相传是晋国的第一大美女,在赵盾利用不正当手段让她成为妾。她的红杏出墙成了赵盾与屠岸贾生死的起点,为了爱情随屠岸贾去西域沙漠,死与难产。

也许有人说“红颜祸水”。如果没有吴姬红杏出墙就没有赵盾与屠岸贾的恩怨,就不会死了那么多人。但是我却不这么觉得,其实赵盾与屠岸贾的矛盾是必然的,是晋灵公与太后的矛盾,是晋灵公为独揽大权的产物。也许如果没有太后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晋国的国君位置,也许就没有后来的一切冤冤相报,就没有《赵氏孤儿》这一悲怆的历史故事,>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假若假设成立的话,没有《赵氏孤儿》,那以后的历史将更改,那现在的中国可能更落后。也可能更强大,甚至不存在。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婴,他很忠实赵家,是忠实的门客,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虽然他为了报仇有点疯的地步,结果却也没有复仇成功,饮恨自杀。正所谓“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确实应该有他的那种谋略,要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妻子,儿子,在仇人屋檐下卧薪尝胆十六年,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并且在屠岸贾大肆搜捕赵氏孤儿时能果断的作出决策,联合公孙仵臼,救赵家的唯一血脉。

我很难想像出人为了报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负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亲情,骨肉也变得不堪一击。

人心难测啊。谁知养育了十六年的义子竟然是当时苦苦搜捕的仇家唯一血脉。谁听到这个事实的真相都会感到难以置信,更何况当事人屠岸贾,不老掉,疯掉才怪。他怎么可能想到程婴为了报仇,能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被狗吃了,同时杀掉那么多人。怎么可能在他的屋檐下生活十六年啊。程婴也没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计划,养育的赵氏孤儿竟然不报仇。冤冤相报何时了,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后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读完这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看法也是不一样的。上面只是我的读后个人观点而已。此篇读后感是我读完金海曙编写的《赵氏孤儿》而写的,因为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内容也会不一样。

篇三: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左传》的叙述中导致赵家灭族悲剧的是君臣斗争,人物仅有晋灵公、赵氏家族和韩厥,且赵氏孤儿主要是由其母庄姬和韩厥的保护而免遭杀害;到了《史记》就演变成了屠岸贾和赵盾之间的矛盾和仇杀,且孤儿是因为有了赵家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的拼死营救才幸免于难。司马迁的《史记》因其塑造了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此后,赵氏孤儿的故事被改成>戏剧广为传播。南戏有《赵氏孤儿冤报冤》,元杂剧有《赵氏孤儿》,明传奇有《八义记》,我国京剧及地方剧种多有此剧目,其中以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影响最为深远。主要原因之一大概在于启蒙时代法国的伏尔泰于1753——1755年把《赵氏孤儿》改编成舞台>剧本,定名为《中国孤儿》,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原因之二,有赖于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还有许多学者把它同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作悲剧美学的比较研究。这则故事也曾因为先后被林兆华、田沁鑫和王晓鹰等导演搬上舞台而引发过热议,如今又由着名导演陈凯歌自编自导搬上银幕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令大家对这个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关注和兴趣。

观电影《赵氏孤儿》,编导的叙事角度和立场树起了新的坐标。其对历史的叙述,既有着对史实的借鉴,对传统戏曲《赵氏孤儿》结构的沿用,也有着完全个人的想象,尤其在对程婴、屠岸贾这两个人物的理解上,以及对于悲剧意义的开掘上濡染了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式。

首先,剧本非常周密地就戏曲中相对简单的“献子救孤”的行为进行了扩容与想象。戏曲中“献子”,是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后联袂演出的“苦肉计”,由程婴先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公孙处,然后向屠岸贾举报公孙,遭围捕的公孙杵臼遂大义凛然地痛斥程婴,为的是以其真实的表演取信屠岸贾。大部分戏曲文本都是这样演绎的,公孙痛骂程婴历来是《赵氏孤儿》中的一段好戏。电影的叙事中程婴和公孙杵臼素不相识,程婴奉公主临死之命前去寻找公孙杵臼托付孤儿,未想屠岸贾搜查质押全城婴儿,妻子为保全自己的孩子,向屠岸贾交出了赵氏孤儿。如此一来其亲生儿子反而成了最可疑的对象。得知婴儿下落的公孙杵臼来程宅接孤,为同时保全两个孩子,程婴一边让妻儿跟随公孙杵臼出城,一边去认领真正的赵氏孤儿。半路上程妻向公孙说出了事实真相,公孙料定屠岸贾必定前来追拿,遂将母子藏入墙壁夹缝。而程婴误以为公孙妻子一行已经逃生,便向屠岸贾举报了赵氏孤儿的去向。屠岸贾夜袭公孙府,公孙杵臼为取信屠岸贾舍身救子,军士在夹墙中搜出了母子二人,屠岸贾当众摔死他认定的“赵氏孤儿”,刺死了程妻。戏曲中韩厥效大义放孤自刎,电影改编为受屠岸贾一剑之伤并与程婴密谋十五年。编剧的构想丰富了救孤的情节和动作性。

确立一种基本的叙事角度和基本立场,是导演思想的关键,按照陈凯歌导演本人的阐述,电影不是表现一个英雄人物伺机复仇的故事,是为体现“因其渺小,才见其伟大”的思考。为了符合新的历史语境中的群体审美心理,导演把程婴这位义薄云天,感天动地的艺术形象从“崇高”的悲剧座基上搬下来,取下其头上的光环,赋予其“平凡”的外衣,以增加和现代观众的亲和力,以求获得更广泛程度的认同感。把程婴定位成一介草民,也许是一种面对商业社会和娱乐时代无法严肃的尴尬和妥协,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对人物的定位源自导演对新的历史态度和阐述立场自觉的认同与探索。

此外,电影在某些场面和细节的处理和运用上还是颇现功力的,比如“赵朔之死”“庄姬护子”“程婴封门”“开墙搜孤”“空的摇篮”“鱼的运用”等场面令人记忆犹深,电影的结尾“身死魂游”的处理虽然在《角斗士》等电影中有着类似的方法,但此处出现抒情性结尾也是较为妥帖和理想的。

“程婴救孤”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穿越时空令世人动容,它呈现出的是中国士子和知识分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心态和心理形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这便是志子人格归趋的“道”,即社会理想人格,它主宰着主体行为的方式和深层心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应当弘扬的。与此同时,疏离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追问,参与经典的解构,参与对历史的阐述,其本身就是参与历史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元化的解读和阐释方式既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推动了个体对于历史的融入、审视、思辨和体验。

下载浅析《赵氏孤儿》程婴的光辉形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赵氏孤儿》程婴的光辉形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赵氏孤儿鉴赏

    《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其本事见于《左传》、《史记》。剧本采史实为题材而多所敷演,情节紧凑,矛盾尖锐,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剧本写春秋时晋灵公宠信大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

    赵氏孤儿——读后感

    故事叙述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仅因为自己与忠臣赵盾不和,并嫉妒身为驸马的赵盾之子赵朔,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赵氏孤儿——读后感。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电影简单介绍在春秋时期,晋灵公不喜权臣屠岸贾当道,且厌丞相赵盾专横.赵盾之子赵朔双喜临门,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妻子庄姬也身怀六甲.屠岸贾视之为心腹大患,设......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1《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左传》的叙述中导致赵家灭族悲剧的是......

    赵氏孤儿讲义

    元杂剧《赵氏孤儿》作者纪君祥,元代杂剧作家,一作纪天祥。生卒年不详。大都人,作有杂剧6种,现存《赵氏孤儿》一种及《陈文图悟道松阴梦》残曲,仅有一折。剧本末本杂剧。本剧除元......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最近观看了电影《赵氏孤儿》,感慨颇深,它是以元代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为蓝本的。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相比,电影既有得又有失,电影中进行了自己的创......

    赵氏孤儿案

    《赵氏孤儿案》将播 吴秀波应采儿混搭一新2013年03月08日 20:51 来源:北青网0人参与0 0条评论0分享到:更 多导演@阎建钢执导,台湾金牌编剧@陈文贵执笔,@吴秀波 、@应采儿 、@孙......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这周的语文课,我们欣赏了一部电影——《赵氏孤儿》。自然这次的作业就是写观后感。在网上搜了搜,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观后感,褒贬不一。有些看过《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