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章效用理论
第三章效用理论
案例 1: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 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 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 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 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 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 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 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从“幸福 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 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 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而我要说的 是人生如果一点阿 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 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 获取幸福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 会给自己增加痛苦。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 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 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 幸福。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完全是主观感觉。
讨论题:
1.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效用?
2.为什么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案例点评: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 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其实不尽然,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因此,“知足常乐”“是可 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 Q时得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 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案例 2: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 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 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 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 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反而是负效用。还比如,水 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你连续喝超过了你能饮用的数量时,那么多 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再喝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 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吸毒就接近效用 递增,毒吸的越多越上隐。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它消费相比认为毒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 其它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 不可不吸。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因效 用递减就会停止下来。
讨论题: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含义与关系是什么?
2.如何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案例点评:
总效用是消费一定量某物品与劳务所带来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某种物品的消费量 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我们就从罗斯福总统让记者吃面包说起。假定,记者消费 一个面包的总效用是 10效用单位,2个面包是总效用为 18个效用单位,如果记者再吃 3 个面包总效用还为 18个效用单位。记者消费一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 10效用单位,2个面 包是边际用为 8个效用单位,如果记者再吃 3个面包边际用为 0个效用单位。这几个数字 说明记者随着消费面包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从边际效用理论的角度看,“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十分正常的。由于经 济的发展,人们碗里的肉越来越多,而且很容易满足,对于很多人来讲,肉的边际效用非 常低,价值也不高。他们放下筷子骂娘骂得并不是碗里的肉少,而骂的是边际效用高的东 西,比如工作不如别人好;福利不如别人高等。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好了之后,人们的 追求享受和发展,边际效用高的诸如医疗服务、物业管理等软的东西。这就要求政府要从 过去只是关注人们碗里的肉转变到要关注堵车、看病难、福利等事情上来。
案例 3:手机款式为什么变化这么快
在通讯市场上,各商家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以获取市场的占有率不断的提高手机的功 能、款式和型号。我身边很多赶时尚的人,也经常的变换手机。
从经济学的理论看消费者连续消费某一款式的手机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 的。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型号的手机,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 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
讨论题:
1.如何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企业如何阻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者的影响?
案例点评: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告诉我们,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减
少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 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根据效用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 费者带来多大效用。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 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 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比如,同类服装做成不同式样,就成为不同产品,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不会多购买。这就是手机型号为什么变化这么快一个经济学道理。
案例 4:你所购买的东西值不值
你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件上衣,100元的价格,你在购买时肯定要向卖衣服的人砍价,问 80元卖不卖,卖衣服的理解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往往会同意让些利,促使你尽快决断,否则你就会有到其它柜台看看的念头。讨价还价可能在 90元成交。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追 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吗?显然不是,这实际是你对这件衣服的主观评价而已,就是为所购买 的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放弃购买,觉得不 值,这时你的消费者剩余是负数,你就不会购买了;相反如果市场价格低于你愿意支付的 价格,你就会购买,觉得很值,这时就有了消费者剩余。
还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消费者剩余的。在竞争不充分的情形下,厂商可以对某些消费者提价,使这种利益归厂商所有。更有甚者,有些商家所卖商品并不 明码标价,消费者去购买商品时就漫天要价,然后再与消费者讨价还价。消费者要想在讨 价还价中获得消费者剩余,在平时就必须注意游览和观察各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情况,在 购买重要商品时至少要货比三家并与其卖主讨价还价,最终恰到好处地拍板成交,获得消 费者剩余。
讨论题:
1.什么是消费者剩余?
2.为什么说消费者剩余是主观的?
案例点评: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部分。简单地公式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消费者实际付出的价格。消费者剩余 是主观的,并不是消费者实际货币收入的增加,仅仅是一种心理上满足的感觉。买了消费 者剩余为负的感觉也不是金钱的实际损失,无非就是心理上挨宰的感觉而已。就是我们对 所购买的东西说值不值的含义。
案例 5:把每 1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假定一元钱的边际效用是 5个效用单位,一件上衣的边际效用是 50个效用单位,消费者愿意用 10钱购买这件上衣,因为这时的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与用在一件上衣的一元钱边际 效用相等。此时消费者实现了消费者均衡,也可以说实现了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低于 或大于 10元钱,都没有实现消费者均衡。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在你收入既定商品价格既定的 情况下,花钱最少得到的满足程度最大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通俗地说,假定你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你银行存款有 50万,但你非常节俭,吃、穿、住都处于温饱水平。实际上这 50万足以使你实现小康生活。要想实现消费者均衡,你应该 用这 50万的一部分去购房、用一部分去买一些档次高的服装,银行也要有一些积蓄;相反 如果你没有积蓄,购物欲望非常强,见到新的服装款式,甚至借钱去买,买的服装很多,而效用降低,如遇到一些家庭风险,没有一点积蓄,使生活陷入困境。
还比如你在现有的收入和储蓄下是买房还是买车,你会作出合理的选择。你走进超市,见到如此之多的琳琅满目的物品,你会选择你最需要的。你去买服装肯定不会买回你已有 的服装。所以说经济学是选择的经济学,而选择就是在你资源(货币)有限的情况下,实 现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使每 1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种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讨论题:
1.什么是消费者均衡?
2.为什么说货币的效用与物品的效用相同时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最大?
案例点评:
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子者购买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说消费 者的每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和用一元钱买到的商品边际效用相等。我们前边讲到商品的连续 消费边际效用递减,其实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你存货币越 多,购买物品就越少,这时货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在增加,明智的消费 者就应该把一部分货币用于购物,增加他的总效用;反过来,消费者则卖出商品,增加货 币的持有,也能提高他的总效用。经济学家的消费者均衡的理论看似难懂,其实一个理性 的消费者,他的消费行为已经遵循了消费者均衡的理论。
案例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给经营者的启示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 越高。根据效用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所以说,企业行为从广告开始。
消费者连续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产品,它带 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不断 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例如,同类服装做成不同式样,就成为不同产品,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不会多购买。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告诉我们,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减 少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
案例 7:宝石和水的矛盾
在经济学家有一个关于宝石和水的矛盾。水要比宝石有用的多,但也便宜的多。如何 解释这一矛盾的现象呢?水对人来说,其总效用要比宝石大的多,(人没有水不能生存,没 有宝石可以生存)但是水的边际价值却比宝石小的多。这是因为人们能够以很少的代价得 到水,因此我们可以多用一些水去浇花,把水用到别处并不会使人渴死。由于宝石稀缺,因此只有在极少数最有价值的场合中使用。价格等于边际价值,因此,为得到宝石就要比 水花费更多的钱。
案例 8:买的东西值不值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部分。假设在拍卖会上,有一张崭新的猫王首张专辑进行拍卖,你和三个猫王迷(张
三、李
四、王五)出现在拍卖会上。你们每一个人都想拥有这张专辑,但每个人为此付出的价格都有 限。表示你们四个人的支付意愿。你愿意用 1000元,张三愿意用 750元,李四愿意用 700 元,王五愿意用 500元。
卖者为了卖出这张专辑,从 100元开始叫价。由于你们四个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要多 的多,价格很快上升。当卖者报出 800元时,你得到了这张专辑。要注意的是,这张专辑 将归对该专辑评价最高的买者。你用 800元买到这张专辑,得到什么收益呢?你本来愿意 为这张专辑出 1000元,但实际只付出 800元。你得到了 200元的消费者剩余。而其余的三个人在参与拍卖中没有得到消费者剩余,因为他们没有得到专辑,也没有花一分钱。因此 我们也可以简单的把消费者剩余定义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在买东西时对所购买 的物品有一种主观评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消费者 实际付出的价格。
还比如你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件上衣,100元的价格,你在购买时肯定要向卖衣服的人 砍价,问 80元卖不卖,卖衣服的理解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往往会同意让些利,促使消费者 尽快决断,否则消费者就会到其它柜台看看的念头。讨价还价可能在 90元成交。在这个过 程中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吗?显然不是,这实际是消费者对这件衣服的主观评价而 已,就是为所购买的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 放弃购买,觉得不值,这时你的消费者剩余是负数,你就不会购买了;相反如果市场价格 低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购买,觉得很值,这时就有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 主观的,并不是消费者实际货币收入的增加,仅仅是一种心理上满足的感觉。买了消费者 剩余为负的感觉也不是金钱的实际损失,无非就是心理上挨宰的感觉而已。就是我们对所 购买的东西说值不值的含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消费者剩余的。在竞争不充分的情形下,厂商可以对某些消费者提价,使这种利益归厂商所有。更有甚者,有些商家所卖商品并不 明码标价,消费者去购买商品时就漫天要价,然后再与消费者讨价还价。消费者要想在讨 价还价中获得消费者剩余,在平时就必须注意游览和观察各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情况,在 购买重要商品时至少要货比三家并与其卖主讨价还价,最终恰到好处地拍板成交,获得消 费者剩余。
案例 9: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
某种物品的需求量取决于价格,并与价格反方向变动。这是我们以前讲过的需求定理,那时,我们并没有解释决定需求定理的原因。学过消费者行为理论,我们就可以用这一理 论来解释需求定理。
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当某种物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从这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费者对这种物品评 价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大。当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评价既定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 的效用大小。这也就是说,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货币表示了他用货币所购买的物品的效用。例如,某消费者愿意以 2元购买一本书或一斤苹果,这就是说明一本书或一斤苹果给消费 者所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
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只有货 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才能用货币的边际效用去衡量其他物品的效用。同时,由于消费 者的货币收入总是有限的,同样的货币可以购买不同的物品,所以,这个假设在一般情况 下也是合理的。
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 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 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 方向变动。
案例 10: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人们经常说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其实是有经济学道理的。因为在我们消 费者收入即定的情况下,你购买一种商品必须放弃另外一种商品。当消费最后一个单位物 品时边际价值正好与该物品的价格相等。所以当你按照自己的意愿购买到足够的商品数量 时,商品的边际价值就正好等于该商品的价格。如果说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你无须放弃其他任何东西就可以尽情的享用(如美好的环境、清新的空 气等)。此时这些东西的边际价值就等于零。别忘了边际价值等于零时效用是最大的。
案例 11:最佳购买量的决定
消费者的无差异说明不同偏好下的各种选择,而消费者的预算则说明在收入和价格为 一定的条件下,他能消费多少数量的商品。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确定消费者购买行为 的最佳境界——消费者满足程度的最大化,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消费者均衡。
例如:你带 1000去溜商场,准备购买一件上衣和一件裤子,你看上了一套名牌服装,这件服装虽然你很喜欢但价格超出了 1000元,也就是说给你带来效用虽然大,但超出了你 的支付能力买不起;你说你就带了 1000元,卖服装的售货员又给你推荐了另外一套价格为 1000元的服装,但你觉得不值,经过货比三家,在充分选择的基础上你终于选到了喜欢的 服装,也恰好是 1000元。女同志爱逛商场,无非就是要挑选自己最满意的服装,在对一种 商品要决策“买不买”时,会把效用与价格进行比较。当你对自己购买的服装最满意的时 候,也就是花钱最少,得到的效用最大。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效用的大小完全是 主观的感觉。
案例 1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好消息!现在可口可乐便宜了,我们收入的购买力增加了。实际上我们的收入相对增加了,我们比以前更富了。我们可以买更多的可口可乐和其它商品”(这是收入效应)。还比如这几年我国物价整体水平(生活资料)在下降,据有关专家估算 2002年比三年前生活资料价格平均下降0.3,也就是说,1999年满足一个家庭消费支出假定是 1000元,三年后只需要 700元,我们的收入变相增加了 300元。
“现在可口可乐的价格下降了,我放弃雪碧可以得到更多的可口可乐。”(这是替代 效应)你发现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事实上,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可口可乐价格的下 降使消费者状况变好。可口可乐与雪碧都是正常商品,消费者把购买力的提高用于这两种 商品。但同时可口可乐消费比雪碧的消费变得更便宜了。这种替代效应使消费者选择更多 的可口可乐和更少的雪碧。
案例 13:双赢的汽车保险
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活动,这就产生了风险。风险是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某一种结 果的出现的可能性可以用概率来表示。概率是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概率越大产生风险 的可能性就越大。许多事情的发生风险的概率是可以根据历史资料或有关信息来估算的。在概率论中,期望值和方差的测度与比较风险是极为重要的。期望值与不确定性事件有关,是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在全部影响因素作用下,所有可能结果的加权平均,权数就是每种 结果的概率。方差又叫离差,就是实际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额。
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会产生风险,消费者如何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可以通过保险来分担 风险。我们以汽车保险为例。车祸是汽车行驶中可能出现的损失,其概率是可以根据历史 资料估算的。具体到每一个汽车司机发生车祸的概率是很小的,但一旦发生车祸带来的损 失是巨大的,投保人为避免风险可以投保,把发生车祸带来巨大损失的风险转嫁给了保险 公司。那么保险公司是否吃亏?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保险公司对整个社会发生车祸的概率 进行测算。如保险公司测算的结果是车祸的概率是0.1,比如你投保是 10万元,发生车祸 时保险公司要支付你 10万元,也就是为10%的人支付 10万元保费,平均每人最低的保费 为 1万元,这样保险公司并没有赔钱。投保人已少量的保费换得保险是有利的。保险公司 集中每一个人保费,并支付给发生车祸的人。这就是起到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分摊风险的 作用。保险结果是双赢的结局。
对是否上保险和消费者的风险的态度有关,有风险回避者、风险爱好者和风险中立者。以汽车保险为例(不包括强制的),愿意上保险的人,是想通过保险转嫁风险属于有风险回 避者;有的人总是心存侥幸,自认为自己不会出车祸,不上保险,属于风险爱好者;而大 多数人是风险中立者,按照规定上应给必须上的那部分保险。
案例 14:测试你对风险的态度
为了说明我们每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在这里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测试,从中看出你对风险的态度。假设你每月的工资收入是 1000元,这个月你的老板想对工资的发放做一大胆的改革,他提出了二种方案:一是原来的方案每月 1000元;二是以扔硬币的方式决定,国徽向上得2000元,国徽向下得零。你选择第一种属于风险回避者;选择第二种属于风险爱好者;你对这两种方案无所畏认为哪种都性,属于风险中立者。
上述实验我在不同的人群中做过测试,大多数人都反对第二种方案,选择第一种方案,每月保证 1000元的工资,占测试70%,也就是说多数人都属于风险回避者;20%人喜欢扔 硬币的方式。风险厌恶者属于为什么都属于风险厌恶者?虽然在第二种方案中得 2000元和 得零是一样的机会,但一旦得零带给你带来的打击大于 2000元带来的好处,换句话说,你 得到 2000元好处,弥补不了得零的打击,因此你愿意用原来的最稳妥的方式。
在我的测试中也有10%属于风险中立者,他们认为两种方式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采 取无所谓的态度。当我进一步分析持这种态度的人多半是收入比较高的人,因为一旦得零 对他的实际生活影响不大;一部分人属于风险爱好者,这部分人敢于冒险,心理承受力比 较高。一些赌徒就属于风险爱好者。一般的人在小赌博的时候属于风险爱好者,例如花几 元钱买彩票。但是在数额大的时候,又属于风险回避者,要让你拿出几十万去投资一个项 目,很难很难。
案例 15:人生离不开选择
人生离不开选择,我们除了对商品的选择外,还有对收入闲暇的选择,对消费和储蓄 的选择以及对投资等多方面的选择。这些决策也与消费决策一样影响幸福与效用。
对收入闲暇的选择。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个人一天最多有 24小时。增加收 入是以增加工作,牺牲休息和闲暇为代价的,那么到我们应该怎样安排工作和休息,这就 需要有一个度,要适自己的能力而定,如果为了增加收入不顾休息因而使体力过分的透支,用牺牲健康增加收入,而再用金钱购买健康是不值的,健康比金钱更宝贵;当然如果你过 分的闲暇甚至是懒惰你也会失去工作的快乐,因为工作不仅给你增加收入而且还会带来快 乐,我们常常看到有人下岗后的苦闷主要是失去工作。我们应当善待自己,因为生命是可 贵的,工作是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世界是美好的。
对消费和储蓄的选择。可以用我们前边学过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加以说明。如果在你 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购物消费多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此时的货币的边际效用大于你消费的边际效用,明智的消费者应该减少购物而增加储蓄;相反如果你储蓄多消费少,货币的边际效用小于消费的边际效用,明智的消费者应放弃一部分储蓄而增加消费。至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是由消费者主观感觉和利息率而定。
家庭在获得收入之后,要把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把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多少 用于储蓄,取决于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如果家庭把收入用于现在购买物品以获得效用,则 是现期消费。如果家庭把收入用于储蓄,以便将来再消费,这就是未来消费。这种未来的 消费就是储蓄。未来消费是为了将来获得效用。所以,消费与储蓄决策取决于消费者一生 的效用最大化。由于未来有不确定性,所以,消费者认为同样一元消费,现在消费所带来 的效用大于未来消费所带来的效用。这正是俗话所说的要及时行乐。为了使消费者愿意放 弃现期消费而进行储蓄,就是使现在的一元大于未来的一元。这样,现在的一元在未来也 才能带来与现在相同的效用。这就是为消费者的储蓄支付利息。当利息高到一定程度,消 费者认为现在储蓄一元加上利息在未来所带来的效用至少等于现在消费一元带来的效用时,就会放弃现期消费来换取未来消费,即进行储蓄。因此,决定消费者储蓄决策的是利率。案例 16:“幸福方程式”与“阿 Q精神”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 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从“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 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 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 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 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 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
“知足常乐”“是可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 Q时得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案例 17:专题讨论 背景资料: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让我们思考消费者效用的实现问题。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对夫妻,花了3个月时间才找到了一只他们非常喜爱的古玩钟,他们商定只要售价不超过600美元就买下来。但是,当他们看清上面的标价时,丈夫却犹豫了。“哎哟,”丈夫低声说,“上面的标价是800美元,你还记得吗?我们说好了不超过600美元,我们还是回去吧。”妻子说,“不过我们可以试一试,看店主能不能卖便宜点。毕竟我们已经寻找了这么久才找到了。”夫妻俩私下商量了一下,由妻子出面,试着与店方讨价还价,尽管她认定600美元买到这只钟的希望非常小。
妻子鼓起勇气,对钟表售货员说:“我看到你们有只小钟要卖。我看了上面的标价,而且价标上有一层尘土,这给小钟增添了几许古董的色彩。”停顿了一下,她接着说:“我告诉你我想干什么吧,我想给你的钟出个价,只出一个价。我肯定这会使你震惊的,你准备好了吗?”她停下来看了一下售货员的反应,又接着说:“哎,我只能给你 300美元。”
钟表售货员听了这个价后,连眼睛也没眨一下就爽快地说:“好!给你,卖啦!”
你猜妻子的反应怎样?夫妻俩欣喜若狂了吗?不,事实的结果是正好相反。
“我真是太傻了,这钟本来恐怕就值不了几个钱„„或者肯定是里面缺少了零件,要不为什么那么轻呢?再要么就是质量低劣„„”妻子越想越懊恼。尽管后来夫妻俩还是把钟摆到了家中的客厅里,而且看上去效果很好,美极了,似乎走得也不错,但是她和丈夫总觉得不放心,而且他们一直被某种欺骗的感觉所笼罩。
面对出现的这种结果,我们的问题是:
1、用消费者效用理论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如果钟表店的售货员坚持不降价或只稍微降价,你认为这对夫妻还有可能购买这只钟表吗?为什么?
3、此时消费者剩余是多少?如果这对夫妻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后以 550美元成交,消费者剩余是多少?
分析思路:
效用是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从消费主体考察,消费者消费商品对自己某种需要满足程度的感觉,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感觉或感受;进一步说这种主观的感觉或感受,是一个心理的感知过程。故事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那个钟表售货员居然以300美元把那只钟卖给那对夫妻,售货员这种爽快的行为使那对夫妻认为钟表不值300美元,没有实现他们消费时的效用实现。深入到他们的内心分析一下他们的心理反应,就是他们在购买那只钟的同时,没有从购买行为中获得一种价值感,没有获得效用最大化的实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这个价买这东西值了;相反,就感觉上当受骗了。如果售货员坚持不降价或只稍微降价,这对夫妻仍然可能购买这只钟表,因为他们花了3个月时间才找到了这只他们非常喜爱的古玩钟,他们对这只钟表具有特殊的偏好。尽管他们商定只要售价不超过600美元就买下来,但他们心里认定他们看上的这只钟表不止值600美元,所以如果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后,以大于 600元购买后还能使这对夫妻获得心理满足,仍然可能购买这只钟表。如果你此时计算消费者剩余为 600-300=300(美元),那就错了,因为当售货员爽快地答应把钟表卖给这对夫妻时,他们心理愿意为此支付的最高价格就不再是 600美元了,也可能立即将为 200美元,从他们的心里反应过程看,此时消费者剩余应该很小,甚至是负值。如果这对夫妻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后以 500美元成交,消费者剩余是 50美元。如果售货员掌握关于效用、消费者剩余等经济理论,可能就会在营销技巧上提高,使消费者在购买其商品时获得比较大的效用享受。
第二篇:效用论教案
1.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效用、基数效用、边际效用、序数效用、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均衡、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等基本概念,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掌握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和需求曲线的推导方法,学习运用效用最大化方法解释实际经济问题的事例。
重点难点:重点是效用的概念、边际的概念及规律、无差异曲线和最大化方法的应用。难点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通过此图说明,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同一件商品,对人产生的效用是不同的。6.效用论的历史:
现代效用理论有它功利主义的 根源。功利主义是近两个世纪以来西方理性思潮的主流之一。1700年数理概率学的基本理论开始发展后不久,效用这一概念就产生了。例如,一位聪明的的瑞士数学家,丹尼尔。贝努力,在1737年观察到,一们似乎按下列方式行动:在一种公平的赌博中,他们认为赢到的一美元的价值小于他们所输掉的一美元的价值。之就意味着:人们厌恶风险,并且,相继增加的新的美元财富给他们带来的是越来越少的真实效用。
早期将效用用这一概念引入社会科学的是英国的哲学家杰里米。本瑟姆(1748—1831)。在研究了法律理论并受到亚当。斯密学就的影响之后,他转入研究制定社会立法所必需 的准则。他建议,社会应该按“效用原则”组织起来,他们效用原则定义为:“任何客体所具有的可以产生满足、好处或幸福,或者可以防止痛苦、邪恶或不幸-----的性质。”根据本瑟姆的理论,所有立法都应该 按照功利主义原则来制定,从而“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在他的其它立法建议中,也有关于犯罪和处罚的带有相当现代意味的思想。他建议通过严厉的处罚来加大犯罪者的痛苦,这样可以阻止犯罪活动。
本瑟姆关于效用的观点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似乎是很简单的。但是在200所以前,这些观点却颇具有革命性,因为它们强调社会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应能取得一定的实际效果。而在此之前,制定政策的正当理由和根据却是基于传统、君主的意志或宗教教义。今天,许多政治思想家正是以什么会使最大多数人的境况变好的功利主义观念为基础,来为他们提出的立法建议作辩护。
在效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接下来的一步是古典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推广本瑟姆的效用概念,用以解释消费都行为。杰文斯认为经济理论是一种“愉快与痛苦的计量”,他说明理性的人们应发每一物品所能增添的或曰边际的效用为基础来作出他们的消费决策。19世纪的许多功利主义者相信,效用是一种心理上的实际存在---可直接地基数加以衡量,像长度和温度一样。他们通过反观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来断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成立。
序数效用
今天的经济学家反对附着于普通物品消费上的基本的、可衡量的效用那样一种概念。实际上,即使根本不提到效用概念,也能很容易地推导出需求曲线。与现代需求理论有关的只有序数效用的原则。序数效用的问题是“A是否比B值得偏好?”运用这种偏好顺序,我们可以坚实地确立起市场需求曲线的一般性质。7.以饮用水为例来解释此例。主要解释以下问题: 1)边际效是如何得来的。2)总效用是边际效应的累加。
3)对边际效应的衡量,可以用内心愿意付出的价格衡量。它可以是价格的倍数。并在此埋下伏笔,为后面需求曲线的推导为用。8.重点解释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1)边际效用递减。
2)总效用逐渐增加,在边际效用为0时达到最大。随之开始下降。3)事实上,边际效应总是正的。作为一个理智的人,谁也不会为负的效用面支付。9。强调如下关键词:
1)“在一定时期”。如果逾越了这个条件,该规律不成立。如,今天中午吃一碗米饭,与明天中午吃的一碗米饭,以及后天中午吃的一碗米饭,其边际效用未必递减。
2)“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如,吃第一俩米饭时,吃的是白米饭,没有菜,而吃第二俩米饭时,加了一个重庆辣子鸡,那么,吃第二俩米饭时,也未必边际效用递减。
3)“一单位”。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向大家提问:“如果你消费了一只左脚鞋,又消费了一只右脚鞋,那么,你消费第二只鞋时,是否边际效用递减了?以引例告诉大家,一只鞋不是一个单位,而一双鞋才是一个单位。
10.通过上边的分析,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特点总结在此处,以备同学作笔记。11. 均衡的意义:
1)如果物品1的价格两倍于物品2,那么,只有当物品1的边际效用至少是物品2的两倍时,我们才会购买1。
2)关于 应当如何看待消费者,我们要提请大家注意一点。我们并不期望消费者都是天才。我们的大多数决策可能是无意识或只是根据习惯来作出的。这里所假定的只是消费者的爱好和行动具有相当强的一致性----他们不会以不可预测的方式行事,不至于由于持久的判断或计算错误而使自己感到痛苦。如果有足够数量的人能前后一致地行事,避免购买行为的异常变动,并且总体上选择他们最偏好的商品,那么,我们的科学理论就能够提供一种合理的、与事实相似的答案 12.本例与书中不同之外在于,本题提出了第二问,这样讨论就能对前面的均衡条件有更深刻的认识。
13.用在黑板上用柱形图画出边际效用的方法,将边际效用与价格的正比关系表达出来,然后将各边际效用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基数效用下的消费都需求曲线。
16.强调序数效用论只在乎偏好的顺序并不在乎其效用为多少的特点。
17.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借用了物理中的等高线分析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感受到经济学的分析法具有某种科学性。
18.1)无差异曲线在平面内处处稠密,即是说,在商品无限可分的条件下,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都可以再画一条新的无差异曲线。而且,2)在同一坐标系中上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在黑板上画图示意,利用反证的方法证明,如果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则会得出与一致性相左的结论。所以,该条成立。
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对于这条特点,需要下面新的概念和规律进行证明。
24.事实上,在解释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时还是用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强调:这仍是假设,但这种假设能够得到一般经济人的认同。(可以向同学们求证!)
25.用预算线来表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是在资源约束下的经济。
29.利用不同的点分别出现的方法进行分析,让同学们选择哪种点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点。
A点是不可能点;C点是可能的,但在C的效用上,可以不用现在的预算,用更少的预算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用水平;B点是不可能点; 30.对于2的推导,可用”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由增加X1增加的效用,应该等于因X2减少而减少的效用“或者,对无差异曲线求微分而得到。
31.通过演示,可以推导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向学生发问。”由于上图中的无差异曲线是这样画的,所以才有下面的需求曲线。我为什么要把无差异曲线画成这样,为什么不画成别的样了。(画图示意),如果画成了另的样子,其需求曲线还能向右下方倾斜吗?关于这个问题,怎么办?!这次不办,留到下次上课时再办。
32.消费者剩余的应用: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对于评估许多政府决策是极其有用的。例如,政府如何决定修建一条新的高速公路的价值,或保留一块娱乐场所的价值。假设一条新的高速公路的修建正在考虑中。由于高速公路对所有人免费,它并不能带来任何收入。使用高速公路的人所得到的价值在于时间的节省或旅行的安全,它能够用个人的消费者剩余来衡量。如果平均每个人的消费者剩余是350美元,n个人的消费者剩余就为350n,如果总成本少于350n美元,修建这条新的高速公路就会提高消费者的经济福利。
36.替代效应与收效应分析法又一次借用了物理学中力的分析方法。商品价格的变动给消费者心中产生了两种关效应,一种效应是现在的购买力更强了,另一种效应是觉得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前一种效应产生的需求就是收入效应,后一种效应产生的需求就是替代效应。两种效用的合力就为总效应。
注:此处讲的是效应,是对价格变化这件事的反映,而不是效用。37利用图示和动态的方法描述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以及总效应。正常物品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对这种物品需求增加的商品。38.同样用图示和动态演示的方法。分析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以及总效应。低档物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对这种物品的需求不增加反而减少的商品。
43.同样用图示和动态演示的方法分析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以及总效应。
吉芬物品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对这种物品需求会极巨减少的商品。构成吉芬商品的条件一是这种商品是必需品,二是这种商品极少能有替代品。
44.这是一个课堂练习。这道题是本章知识的总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仅可以练习均衡的求法,还可以让学生区分什么是替代效应,什么是收入效应,以及总效应。
第三篇:2015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复习资料:基数效用理论考试技巧与口诀
1、下列各项中,属于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的有()。
A.平等原则
B.意思自治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正当程序原则
E.全面履行原则
2、主要的人性假设理论有()假设。
A.“经济人”
B.“社会人”
C.“复杂人”
D.“功利人”
E.“自我实现人”
3、巴纳德认为,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有()。
A.严酷的环境
B.明确的目标
C.协作的意愿
D.良好的沟通
E.简单的层次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合同终止的法定情形有()。
A.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B.合同解除
C.债务相互抵销
D.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E.债务人名称变更
5、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年。
A.1
B.2
C.3
D.4
6、依我国有关规定,抽奖式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为人民币()元,超过此限额的属于不正当奖售行为。
A.1000
B.2000
C.3000
D.5000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后,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在()日内立案。
A.5
B.7
C.15
D.30
8、依我国有关规定,抽奖式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为人民币()元,超过此限额的属于不正当奖售行为。
A.1000
B.2000
C.3000
D.5000
9、下面关于市场营销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市场营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
B.营销即是销售
C.市场营销的目标是通过让顾客满意从而使企业获得利润
D.市场营销的核心思想是生产质量好、功能强、花色多的产品
E.市场营销研究的是企业在将其产品或服务销售给顾客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10、依据职能划分部门和依据项目划分部门所组成的组织结构称为()。
A.职能制
B.直线职能制
C.矩阵制
D.模拟分权制
11、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议是其成员国共同约定、相互遵守的一整套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它所涉及的领域包括()。
A.国际分工
B.货物贸易
C.服务贸易
D.知识产权保护
E.国际贸易融资
12、在我国,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机制的基本要求包括()。
A.权力集中
B.目标统一
C.政策协调
D.功能互补
E.适时适度
1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年。
A.1
B.2
C.3
D.4
14、下列有关中央银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B.中央银行是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
C.中央银行是工商企业的银行
D.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E.中央银行是居民的银行
15、市场营销组合的基本内容有()。
A.产品策略
B.定价策略
C.渠道策略
D.促销策略
E.包装策略
1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的是()。
A.某市交通局限定小轿车使用者只能购买某一品牌的净化器
B.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处罚达成价格同盟的企业
C.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制外地商品进人本地市场
D.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制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17、依据控制要()的原则,管理人员没有必要把握实际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A.与计划相适应
B.具有客观性
C.具有整体性
D.抓住关键点
1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有异议的,应当在()
提出。
A.仲裁庭首次开庭之前
B.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时
C.仲裁庭开庭审理期间
D.在仲裁裁决作出之前
19、依据职能划分部门和依据项目划分部门所组成的组织结构称为()。
A.职能制
B.直线职能制
C.矩阵制
D.模拟分权制
20、下列各项中,属于现代金融体系基本要素的有()。
A.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
B.由国库制度所规范的资金收付
C.金融中介
D.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
E.金融工具
21、关于民事审判程序,表述正确的有()。
A.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
B.简易程序中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C.在督促程序中,支付令异议的提出,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D.在公示催告程序中,公示催告的期间不得少于90日
E.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第二审程序审理
22、相对于组织市场而言,消费者市场()。
A.购买的随意性较强
B.偏好各异
C.需求弹性较大
D.需求是派生的 E.交易频繁
23、组织中的职权一般分为()、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
A.建议职权
B.咨询职权
C.曲线职权
D.直线职权
2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的条件包括()。
A.原告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B.有明确的被告
C.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D.有充足的证据
E.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5、下列各法律中,不属于经济法的是()。
A.反不正当竞争法
B.产品质量法
C.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D.国家赔偿法
26、相对于组织市场而言,消费者市场()。
A.购买的随意性较强
B.偏好各异
C.需求弹性较大
D.需求是派生的 E.交易频繁
27、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年。
A.1
B.2
C.3
D.4
28、品牌资产的价值与()等因素有关。
A.品牌名称知晓度
B.感知的品牌质量
C.品牌与情感联系的强度
D.定价水平
E.竞争激烈程度
29、信用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对于其本质的正确认识有()。
A.它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 B.它是单方面的价值运动
C.它是双方面的价值运动
D.它仅仅是一种债权关系
E.不同社会的信用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
第四篇:组织行为效用最大化
组织行为效用最大化
————组织行为学学后论文
摘要:
1、组织行为学概述:对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学习目的、理论基础、学科性质有所了解。
2、组织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发展、劳动多元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并学习管理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理论。
3、个性和情绪:首先了解个性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再了解个性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其中有“大五”模型和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个性特质,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并学习如何根据个性差异进行管理,以及了解情绪智力的含义和如何在工作中进行情绪管理。
4、知觉和归因:学习影响知觉的基本因素,社会知觉的内容以及社会知觉偏差的具体表现,凯利归因理论的三个基本维度及常见的归因偏差,和如何根据场合进行印象管理。
5、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的结构和性质,态度行成的过程及影响态度转变的条件,工作满意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组织承诺的3部分构成,心理契约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基本内涵。
6、工作环境中的激励:学习人的行为模式和激励的实质,掌握主要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和运用管理工作中的激励实务。
7、群体行为的基础:学习如何识别群体,区别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解释影响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掌握群体决策的方法。
9、沟通:学习沟通的基本原理,了解人际沟通的三种基本方法及组织沟通中的正式沟通、小道消息与电子沟通。
10、冲突:学习组织中冲突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掌握冲突的过程,了解冲突行为意向,掌握解决冲突的策略和方法,正确把握激发冲突的方法。
11、领导:学习领导的本质、权力基础、有关理论,了解提高领导工作有效性的途径。
12、组织设计:学习组织的外部环境、战略选择以及技术因素对组织设计的影响,掌握组织设计的基本工作,了解部门化的基本方法,学习赢得竞争优势的新型组织结构。
13、工作设计和工作压力管理:把握工作重新设计、工作时间设计的方法,理解电子技术对工作设计的影响,了解工作生活质量、工作——家庭冲突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工作压力管理的方法。
14、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学习组织文化的内涵,掌握组织文化的塑造、维持和变革的规律与方法,了解有计划组织变革的目的和推动理论,澄清与把握组织变革阻力的来源及其克服的措施。
15、案例讨论:结合本课程各章的内容,提供若干中外案例,各章至少选择1个案例,参与讨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16、教学实验:结合所学知识,通过现场测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关键词:个性 领导理论 沟通管理 组织设计 高绩效团队
一、个体心理与行为 个体素质、气质和特性等因素,是决定组织效能和生产、工作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个体是组织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细胞。在个体行为中,最重要的是要熟悉人的个性。
个性,是指人的一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着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的行为表现。
研究的目的:
(一)根据个性类型合理使用人员
(二)根据员工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管理方法(三)根据个性特点合理设计领导班子的个性结构
研究员工个性是为了在企事业的管理实践中,用来对下属的选拔、安排、教育和培养等,以便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
个性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由人的先天素质,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后天的社会条件,对个性的发展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管理者来讲,应努力为个性的发展和塑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
气质,又称为脾气,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属于个性的组成部分之一。从生理来讲,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即所表现出的行为,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基础。管理者要根据下属不同的气质,采用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法。要多运用疏导、暗示、比喻等做法,即要多注意批评的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能力,是指人能 够顺利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心理特征。
二、群体行为
群体,是指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个体的组合。群体在当今世界,是企事业单位的基本组成部分。
群体通常有如下分类:(一)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二)友谊群体和任务群体;(三)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四)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无论是正式和非正式群体,对在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企业中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所谓团队合作,美国著名的组织文化和社会心理学家尼克*海伊斯认为,团队是一个使人想到了运动员在进行接力赛的形象,想到了足球队员在球场踢球的形象,这些形象表明,不同的团队成员担任不同的团队角色,并且都对最终结果做出贡献。在一个群体中,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制约,有四个主要因素:其一是距离的远近,实践证明人与人接近的机会多,就容易形成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二是交往的频率,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越高,彼此之间越容易了解,也就容易形成共同的感受和共同的经验。其三是态度的相似性,人与人之间在共同兴趣和爱好、共同的理解、信念和价值观,会引起彼此之间在感情上的融合,并能建立一种亲密关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其四是需要的互补性,性格不同的人,彼此之间如能相互取长补短,满足对方的需要,也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企业的管理者,要广泛培养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要加强同下属的思想交流和密切关系,不要使下属对其产生敬而远之或畏而远之的关系。
三、领导行为
领导,是指能带领、指引和影响下属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来为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的人。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特殊社会活动的领导行为,成为领导;另一类是作为特殊社会角色的领导角色,成为领导者。领导,强调的 是领导是一个过程和一种行为,究其核心是一种影响力。并强调领导的社交式,做自己下属的核心和朋友,身居于其下属之中,凭借其影响力,带领下属去完成组织目标。领导的成效,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这种因素,取决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水平及客观环境条件。实践证明,没有永恒不变的领导方法和领导经验。在以上三种因素中,领导者是主体,被领导者与环境是客体。因此,在承认客观条件存在着区别或差异的同时,就要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领导的职能,可分为组织职能和激励职能。具体来讲,其一是规划目标,在现代管理中,规划目标的核心,是决策工作。其二是制定规范,是指合理与有效的组织机构及有关全局性的管理方法,以便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其三是对下属的激励,是指领导者正确的运用物质和精神的动力,激发其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态度和其行为效率。激励的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强化激励、支持性激励、榜样激励、评比竞赛激励和领导行为激励。其四是领导的正确用人,正确用人是事业成功的前提,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具有正确的人才观,这种人才观,要求领导者要出于公心的爱才、识才和举才、用才。因此,也就要求领导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加强修养。
四、有效的管理沟通 针对一个组织来讲,一个完整的沟通应该包括从信息的发起者开始,通过一定的渠道传递给既定的听众,就具体的目标进行交流,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见反馈。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沟通的及时性。当然,评价一次沟通的有效性除了对信息的基本要求外,还应该看沟通的结果是否与目标相一致,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就是能否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促进组织高效运转。
要进行有效沟通,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讲,首先应该意识到自己本身便是一个系统,自身内部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或变动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连带的影响。同时,沟通是一个包括状况、假设、意图、听众、方式、过程、产物、评价和反馈的修辞过程,是一个涉及个体、组织和外部社会多个层面的过程。另外,组织中的沟通氛围将会促成鼓励性沟通或防御性沟通。前者是与个体进行开放式的交流,促进组织和个体的发展,后者是与个体进行封闭式的交流,对个体是一 种威胁,从而会降低组织的效率。最后,管理者组织内的沟通氛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效沟通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沟通的良好氛 围,针对具体的沟通目标,而不是沟通这本身来进行。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沟通方式的灵活性,不要假设,应该坚持找出新的解决方法。
五、组织开发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其一,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即组织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着的有机体,并且不断地同外部环境进行着信息等的交换。影响组织存在的环境,主要有物理环境(布局、工作场所、气候条件)、文化环境(社会规范、目标、价值观)、技术环境(知识手段)。可见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作用重大。其二,组织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也就是组织不仅包括结构和技术方面的要素,还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和管理方面的因素。因此,就要协调好这些要素和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三,组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也就是组织是由许多子系统所组成的。如一个物流公司,就是由许多科、室、股和班组所组成。组织的作用,就在于不断协调各个子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有效地完成公司的总目标。组织的效能,又称为组织的有效性,是指一个组织为实现其目标,所能达到或完成的程度。这种效能主要有:其一是能在经济上获得最大的利润;其二是能向社会提供优质和有效的服务;其三是能提高生产质量和工作质量;其四是能提高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士气。那么,提高组织效能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其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权责相称;其二是组织的结构要有利于对组织成员的挑战;其三是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层次和有适宜的管理幅度;其四是要建立和完善高效、迅速的信息传递及反馈系统;其五是组织内部的民主气氛和参与决策,随着下属人文化、技术和思想质素的提高,从长远来看,任何企业都需要更多地实行民主管理和使组织中的各级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各种决策;其六是组织管理要富有弹性,对组织中的成员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在管理上要及时和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便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也就是讲,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实行动态管理。
六、高绩效团队
高绩效团队是指对团队的组织能力高度的认同,其成员具有极高的责任 感,不仅是对整个团队的成功负责,而且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种能主 动变革、高效率运作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团队。塑造高绩效团队其一要考虑团队 成员的选拔与培训,培育共同的价值观,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水平,为团队整 体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充分考虑员工的个性特质与工作的匹配程度,把合适 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扮演合适的角色,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优势。其二要确立 清晰的愿景和目标,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 要完成什么”、“我能得到什么”。这一目标是成员共同愿望在客观环境中的具体 化,是团队的灵魂和核心,它能够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是团队运行的核心动力。其三是培养良好的团队氛围,个体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环境的支持,良好的文化氛 围、科学的经营管理合理的资源配置、职责明确的分工、公平的激励机制等,都 是团队快速成长的良好的环境条件。其四是有效的激励,具有自我实现需要的员 工对团队的期望值更高,未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绩效上的提高,就必须充分发挥 激励机制,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其五是提高团队的领导力,优秀的领导者 能够把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传递给员工,培养起队员之间的凝聚力;善于同员工进 行沟通,并采纳合理的建议;随时掌握员工身心的变化动态,从细微之处着手,尊重员工的需要和愿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善于平衡内外关系,为团 队发展寻求最大的支持;懂得适当的授权;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影响力 带动员工为最终的业绩目标奋斗。
参考文献:
①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
②作者不详《GE公司的员工激励体制》 中企人力资源网
③作者不详《联想靠文化解决:不同背景、不同收入员工》 中企人力资源网
④鲁直《人类功效学》
第五篇:OEC应用现状、效用
OEC应用及效用
一、OEC应用现状:
OEC已在国内各类企业广为接受,成为本土化最为成功的管理模式。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北方企业还是南方企业;在各个行业的许多大型著名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中国移动、中石油、中建、电力、钢铁等大型国企,乳制品业的蒙牛、伊利,汽车制造业的吉利、奇瑞,等等,(吉利老总李书福对OEC推崇备至);中小型企业更是有几万家在应用OEC管理模式,比如,东莞的很多家电子企业,浙江杭州、台州的许多企业。OEC虽创立多年,但时至今日仍是众多企业学习的经典管理模式,万科作为中国房地产业内的标杆,曾以日本SONY为标杆。万科近期第一次把本土企业作为标杆,2009年在万科全面推行海尔的OEC管理体系。因此,OEC作为企业基础管理的经典模式,一直引领中国企业高效规范管理。
二、OEC的效用:
OEC管理模式包含三大体系: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体系,OEC管理模式推行内容包括目标体系、日清会、日清表、绩效考核,等。OEC管理模式是目标管理在实践形式上的创新,是一种目标管理、细节管理、问题管理、绩效管理。
在对很多企业成功导入OEC管理以后,我们从管理咨询角度总结了OEC管理对于中小企业管理变革的价值。
1、OEC管理模式提供了企业文化变革的工具
“管理变革,文化先行”这一观点几乎是咨询界的共识,如何变革企业文化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仅仅通过观念培训还不能对企业员工形成持续的影响,需要通过管理机制来持续推进思想变革。OEC管理正是这样的一个机制平台,OEC管理整合了很多像:“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解决问题三不放过”、“20%的干部承担80%的责任”等等通俗易懂的管理理念,通过每天进行日清分析、即时激励等强化的手段,统一了更多管理人员的思想。
2、OEC管理的推行提升了管理人员的素质
中小企业管理升级说到底是人员素质的升级,OEC管理是即时培训的工具,它要求员工每天分析、每天找差异,每天评价、每天行动。每天的日清会、日清表评审都是一个即时培训的环节,推行企业的多数干部在推行OEC管理数月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OEC能提升企业整体的执行力及员工执行力,解决各层次工作计划无法执行到位的问题。OEC有整套计划制订及分解流程(战略、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计划完成总结及审核流程(日清、周总结、月总结)。特别是对日计划的关注,对细节的关注,使得目标的达成有坚实的基础,所谓细节决定成败。OEC强调计划的严肃性,即“日事日毕”、“事不过夜”。但OEC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与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并无矛盾。
置身于组织中,员工也要受到一定程度监督考核,即所谓Control,工作计划受控、人员受控,促使员工不断地克服自己的惰性和弱点;所谓Clear,指计划完成情况清理,进行差异分析,拟定整改措施。其实OEC也是协助员工成长的一种工具,帮助员工有计划、有条理工作、科学分析的工具。
OEC其实是一种对事(工作计划)的管理,也是对人的管理,两者结合,“事事有人管,人人都做事”,企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
3、OEC管理搭建了基础管理的平台
OEC中的Overall Everything Everyday Everyone指的就是全方位;企业只有具备坚实的管理基础,加强并改善企业的基础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支撑不断发展,做强做大。
OEC管理可以应用于企业内部各个职能,生产、营销、开发、财务都可以进行日清,企业的各项主要指标、主要职能都可以在当天的日清表体现,企业对细节的控制、执行能力大大提高。类比其他诸如绩效管理、6S等管理工具,OEC的定位类似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的升级,在这个基础上运行其它“管理软件”效率更高。
作为基础管理重要环节的绩效管理在OEC中体现更为明显,OEC使绩效管理更科学合理而又细密,绩效管理数据来源于平日计划的完成情况,OEC既支持各岗位制订科学的工作计划(绩效考核的项目),又可以获取公正合理的数据(绩效考核的证据)。
4、OEC管理提供了企业管理机制自我完善、创新的平台
企业管理机制的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一套能自我发现机制漏洞,自我完善,能够监督机制的落实的机制。OEC管理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日清差异,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
OEC强调创新,所谓“日高”,即通过工作中细微的创新,日积月累,使工作绩效一天天逐步提高,激励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基于以上四点价值同样有很多管理工具可以更好的解决类似问题,但OEC管理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同时具备以上的价值,较系统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管理需求。
中小企业管理瓶颈的突破迫切需要管理咨询方法论和咨询工具的创新,我们可以从本土优秀企业的探索中汲取经验,OEC管理正式这样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
三、OEC的发展:
OEC之前多是通过日清台帐、日清表等手工文字操作,随着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已开发出成熟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电子日清,基于网络办公自动化,有诸多优点,另有单独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