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今中外幸福的人并不都是有钱人
古今中外幸福的人并不都是有钱人,而有钱人人往往比普通人有更多的烦恼,工作更加紧张,家庭不容易和睦,生活通常没有普通人的宁静、安详。而没有多少钱的人往往更容易找到让他真正的幸福的人:体贴的家人,心爱的伴侣,知心的朋友,友好的工作团队。
有钱的家族里一定充满了勾心斗角,每个人都只向利益看其。古代皇宫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父子兄弟之间斗的血淋淋的。
假如举行一场幸福和金钱的辩论赛,我想,这只会是一场无休止的辩论,没有输家,更没有赢家。有钱的人说,我想追求幸福。贫困的人说,我需要金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不违背道德,不违反法律,追求什么,都是正确的。关键看,你注重的是什么?最好的,莫过于两者兼有。但,这世上十全十美的东西能有几何?我们的一生,都处在抉择之中。但凡有两者,必选其一。
那么,幸福和金钱,究竟哪个重要。就围绕着感情和生活来说吧,这两个幸福和金钱的主题,永远是我们讨论的焦点。感情,包括亲情、爱情、友情,我们都知道这些是金钱无法换来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离不开钱。我们怎么去衡量金钱和幸福的天平究竟侧向哪一边?不仅是我,我想,对大部分人来说,这都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年轻的时候,我会想,只要有感情,再辛苦一点都无所谓。现在长大了,工作了,接触的人和事多了,对情感的依赖逐渐被现实的无奈吞噬。我学着独立,学着依靠自己去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深感,金钱的确可以为我们减少不少麻烦、解决不少问题。这衡量的天平开始向金钱倾斜。
我们过日子,哪样能缺少了钱。我们所谓的对金钱的追求,也是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保证。总不能一穷二白的光靠着爱情来填饱肚子吧。而对幸福的含义,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一家人一起吃饭,可以是幸福。夫妻俩晚饭后一起散步,可以是幸福。开着名车、住着豪宅,也可以是幸福。欲望是无止境的,关键看你怎么把握。总感觉,我们对一些事情的概念都模糊了。有些事其实很简单,没必要庸人自扰。还记得老人家和我说过,女孩子选丈夫,不是看这个人现在有钱还是没钱,而是看这个上进与否。对啊,现在可能贫困,条件不好,可有进取之心的人总不见得一世没有翻身。现在光鲜体面,如果不用心经营,他日一样潦倒落魄。
所以,幸福和金钱的这场辩论赛,其实是没有意义也没有结果的。你想要什么,就去追求什么。不见得选择了金钱,就失去幸福,也不见得选择了幸福,注定会贫穷。凡事都没有绝对不是么?
总的来说,在那些研究所谓“沉闷”科学(资本主义社会中对经济心理学研究者的讽刺)的人眼里,去寻求“金钱是否能够买到幸福”这种永久存在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种错误。当经济学家解决这个问题时,他们着手于观察人在卖东西时想尽可能抬高价钱,而买东西时却尽可能压低价格行为。经济学家注意到,在这两方面的交易中,当人们获得了更多的钱(卖家);或者能省了更多的钱(买家),人们会表现的更加满意(也可以说是更幸福)。所以,钱多总是比钱少好,而且也只有当某物给你带来了更多的满足时,这件物品丰富时才会比贫乏时好。因此,经济学家总结说“金钱越多,越幸福”。
但是,不仅仅那些出进社会的沮丧的青年、前途渺茫的CEO们、悲惨的资本家和不幸福的富人,还有不少人都认为经济学家的结论是一派胡言。“心理学家们已经花了几十年研究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 Daniel Gilbert 在他的畅销书《跌倒的幸福》中说,“他们得出这么一个普遍的结论:当一个人从一贫如洗上升到一个中产阶级时,财富的增长使人们感到更幸福。可是,接下来的财富增长就不会再使人增加多少幸福感了。”
这个结论从直觉和经济学原理上来解释确实可以接受。根据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当你有更多的钱时,你对自己能买的最好的东西做出的行为是一种选择。如果你口袋里有二十块钱,你便能对把牛排还是花生酱当作晚饭作出一种选择;而当只有一块钱的时候,你最好祈祷家中还有一罐果冻吧。更多的金钱还能满足你更多的需求和欲望,以及满足那些能使你觉得更幸福的东西。
可是问题是,选择也不是不可被击垮的。研究显示,当人们去食品店买东西时,他们会乐意在大约六种不同品牌的意大利面条中选择,而非过多的二十七种,并把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永久的放在一边。至于欲望,是一种比较能够承受却会被广告及各种媒体渗透而变成无数的需求(比如Ipod)的坏习惯。比起满足欲望,满足需求会带来较少的感情上的康乐。
金钱可以购买多少幸福是非线性的——当你从一贫如洗变成舒适的中产阶级后,你会很幸福;但是当你从百万富翁变为千万富翁时,你却很少的幸福感提升——这是一项全球性的调查(人们是否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中得出来的。这份调查问卷要求人们用1-7分来评定自己的幸福程度,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而7分表示“非常满意”。美国的富豪平均评分为5.8分;加尔各答(印度东北部港市)的无家可归的人的平均评分为2.9分。但在你在认为金钱是可以买幸福之前,请看一看还有谁也给他们自己打5.8分:没有华贵生活,生活在北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生活在没有电灯和活水的屋子里,肯尼亚牧羊一族,马赛人。还有更能证明 Gilbert 的观点——财富只能在你从一贫如洗中脱离出来才能买到幸福,那些住在加尔各答贫民窟的人,他们在经济学上形容的地位比无家可归更低等,但他们给自己打了4.6分。
研究追踪的一定人口关于幸福感随时间变化的报告也反驳了“金钱买得到幸福”的观点。自二战以来,美国人均GDP呈三倍地增长。但根据一个关于“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满意吗”的调查显示,人们对康乐的感受并无多少增长。日本在战后困境中人均GDP急速增长,国民幸福指数也并无提高。根据鹿特丹的伊拉兹马斯大学社会心理学家 Ruut Veenhoven 的研究显示,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西欧的战后繁荣时期。2004年,在分析了超过150项对幸福与财富的关系的研究后,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的 Ed Diener 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 Martin E.P.Seligman 得出结论说:“用经济指标作为国家康乐的近似值有很明显的缺点。尽管在近几十年里经济上的输出在急剧上升,生活满足感却一直没有增加„„恰恰相反的是,沮丧和不信任却在不断增长。”
出现以上情形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在一个正在发展的经济中,那些原来是奢侈品的东西(比如洗衣机)变成了必需品。“‘新贵’们不会在使用洗衣机洗衣服时有着他们的祖父母突然从洗衣板中解放出来时的同样的喜悦。”他们以Maytag电器公司为例说。“在美国,一年赚5万美元的人比一年赚1万美元的人要感到更幸福,” Gilbert 在他的书中写到,“但是那些一年赚500万美元的人却并没有比一年赚10万美元的人幸福多少。”另一个原因则是在一个正在发展的经济中,人们的薪水也在不断增长,于是产生了更多的欲望,会总是让你觉得自己该拥有更好的东西。“经济上的成功并不能作为衡量康乐的标准,一部分是因为唯物主义会对‘康乐’这个词产生负面影响。” Diener 和 Seligman 这样总结。
如果钱不可以买到幸福,那什么可以呢?当你的祖母说要你珍惜自己的健康与朋友而不是钱与物质时,她是对的。或者就像 Diener 和 Seligman 说的那样,当你的基本需求达到了“幸福感的提升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关系和对自己工作的享受,而不是工作收入”时,那你就是幸福的。其他一些研究员还加了诸如履行、感到生活很有意义、属于一个集体以及住在一个有着个人权利及民主法制的社会里。“如果国家想增加国民的康乐感,” Veenhoven 说,“他应该减少自己在经济上投资的注重,而更多得关注政治上,比如一个好的政府,是你有自由、民主、信任及公共安全。”
(奇特的是,尽管金钱不能买到幸福,幸福却可以买到金钱。年轻人把他们自己形容为“幸福”,而多年过去后,他们会比那些说自己不幸福的人要更有钱。看起来有一个康乐的感觉会给你带来更好的生产力并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以及其他可以使你有高收入的特点。幸福的人更适合结婚并且能更好的保持婚姻,还会更加健康。这两点也是可以增加幸福感的。)
如果金钱买不到幸福,那么如今大多数美国人的行为都是彻底疯狂的。我们越来越努力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使我们的腰包鼓起。但是让个体疯狂的做法对国家的经济是至关重要的—会有更多的增长及消费。Gilbert 又说了:“经济可以增长及繁荣,唯一的原因便是人们被‘金钱可以买到幸福’的观点所迷惑。„„个体在奋斗时经济便繁荣,但正是因为个体只会为了他自己的幸福而奋斗,他们才会错误的认为个人的康乐来源于更多的生产与消费。”换句话说,如果你想为你的国家的经济做贡献的话,请忘了以上关于“金钱买不到幸福”之说
常言道,金钱买不来幸福。可这话让我觉得过于模糊了。
多少钱?什么样的幸福?是让只有1元钱的穷光蛋突然有了100万元,还是给有1亿元身家的富翁再多个1亿元?幸福是指自由或者乐趣,还是指内心的平静?
关于幸福的研究多不胜数,最终会提供些细节以供探讨。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发布了最新分析报告,在2005年至2006年对132个国家的13.6万人进行的调查显示,收入与幸福(至少是某种形式的幸福)的相关度远高于之前所认为的。
该项研究将幸福分为两类:“生活的满意度”与“享受生活”。就生活的满意度而言,高收入者通常比低收入者高。伊利诺伊大学与盖洛普公司的研究员迪纳在报告中说,金钱是许多人或者说是大多数人,在醒着的大多数时间里向往并追求之物。
这并非是说金钱会使一切更美好。研究发现,收入与更为情绪化的“享受生活”的关联度要小得多,这包括欢笑、喜悦以及与家人及朋友的联系等。卡尼曼说,之前我们不知道对生活的评判与情绪上的满足感是如此不同。
简言之,在与他人的生活进行比较时,收入起关键作用。而在衡量自己的内心生活时,金钱的影响力就小得多了。收入影响着你对生活的满意度而非你享受生活的状态,你同意吗?
《国际金融报》(2010-07-09 第08版)
金钱能买幸福吗?
金钱能买幸福吗?不!但是多一点儿钱是不是会令我们多一点儿幸福呢?对此,我们中的很多人会嘿嘿一笑并点头同意。我们相信,物质富裕与精神愉悦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大多数人会说,是的,我们希望富有。当今3/4的美国大学生认为“经济上很富足”是“十分重要的”或“必要的”。金钱确实重要。
那么富人就更幸福吗?研究人员发现在贫穷国家,如孟加拉国,相对的富有确实能够带来较大的安康。我们需要食品、休息、住房以及社会交往。
但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在那些几乎人人都丰衣足食的国家中,更加富足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收入与幸福的相互关系是“微乎其微”,密歇根大学研究员罗纳德·英格利哈特在一项对16个国家17万人的调查报告中就是这样说。人们一旦生活舒适,更多的金钱所带来的幸福感便会递减。第二张饼不如第一张香,第二次获得10万美元不如第一次那样兴奋。
即使彩票中奖者以及《福布斯》杂志选出的前100名最富有的美国人都表示,比起一般的美国人,他们只是略感幸福而已。发大财能够带来短暂的快乐,但从长远来讲,财富就如同健康:完全没有,会带来苦难,但是有了却不一定能够保证幸福。幸福似乎并不意味企图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而意味着想要我们已有的东西。
我们的幸福是否伴随着经济浪潮上涨了呢?回顾1940年,2/5的家庭没有淋浴或者浴缸,取暖通常意味着向炉子中添加木块或者煤块,35%的家庭没有卫生间。同那时相比,今天的我们是否多了一分幸福?
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自1957年以来,声称自己“非常幸福”的美国人已经从35%降到了32%。同时,离婚率翻了一番,青少年自杀率增长了近2倍,暴力犯罪率上升了近3倍(即便最近有所下降),情绪消沉的人数(尤其是青少年)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我把这种飞速增长的财富和不断萎靡的精神称之为“美国矛盾”。这种情况现在甚于以往任何时候:我们得到了大房子,但却换来了家庭的破裂;我们得到了高收入,但却降低了道德水准;我们得到了有保障的权利,但却渐渐失去了礼仪。我们善于谋生,但却往往不会营造生活。我们庆祝取得的成功,但却感到缺乏目的。我们珍视个人的自由,但却又渴望着与他人交流。在这个物质财富充裕的时代,我们感到精神上的饥渴。
第二篇:读书人,幸福人
读书人,幸福人
姓名:陈丽学校:八都小学
题记:一个优秀的教师,不能局限于只读专业理论书籍。博览群书,才会让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而带给我乐趣最多的莫属《教师博览》了。为了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教师的教学知识和方法,学校为我们征订很多教学杂志,而我就选择了《教师博览》。因此,我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本书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关于教育前沿咨询的栏目“视野”,有关于各个领域的名家名人介绍栏目“人物”,有关于国外教育专访的栏目“瞭望”,有关于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手记栏目“耕耘”,还有关于人文、科技、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博览》——她犹如一座灯塔,当你在布满荆棘的人生之路迷失方向时,她会为你指明航程;当你需要帮助时,她会为你伸出援助之手。
记得刚毕业初上讲台时,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如: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激励学生?„„这些问题让我束手无策。面对实实在在的教学,面对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学生,平时所学的教学理论显得那样地抽象和宽泛,讲台上的我显得那样地脆弱和无力。在课堂上,有时候看见大家纪律乱了,心里一恼,脱口而出:“谁没有遵守纪律啊?我看是谁在说话?”这样的话一点效果也没有。想着每天都要给学生上课,看着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没有提高,我心急如焚。新世纪的教师是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和能力,需要更多地运用教育智慧来教孩子,而我在教学上没有任何创新,我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我想只有学习和反思,向名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教育智慧,并形成自己的心得智慧。而《教师博览》的到来帮我解决了所有的困惑,通过它,我不断在提高高自身素质。
我徜徉在这片书海之中,体会它带给我的无限乐趣和人生真谛。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是神圣的,但更是平凡的。把教育看的过分神圣,会忽视它的平凡,远离它的真实。把教育看的过分平凡,又会忘记它的神圣,丢弃它的使命。作为教师,我们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应该认识教育的这种特性。我们在感受教育的普通和平凡的同时,也领略了教育的伟大与神圣。
《教师博览》让我们能够深入教师的情感世界与智慧世界,看到了教育的一种境界、一种风景,也激励更多的教师能够象这些普通的老师作者一样,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读书是幸福的事,读书人是幸福的人!
第三篇:读书人是幸福人
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有无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做人的原则,从马克思学得人世和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智慧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步—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第四篇:读书人是幸福人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有无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做人的原则,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小题1】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7个字):。(2分)
【小题2】第①段第一句话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作者认为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是因为2分)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1分)
【小题4】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
【小题5】文中说:“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我们在课内也学过《论语十则》请任意引用其中一则,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思考和体会。(2分)
引文:思考和体会:
答案:
【小题1】(2分)读书人是幸福人
【小题2】(2分,每空1分)精神 他们只拥有现实世界,缺少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小题3】(1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提出上段和本段的分论点。
【小题4】(3分,意思对即可)
先提出本段论点读书使人追求崇高情趣高尚(1分),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读书对人的良性影响,再举自身的事例论证读书给人的幸福,最后引用笛卡尔和雨果的名言,用道理证明读书可以使人向善避恶(1分),从而论证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中心论点(1分)。
【小题5】(3分)开放题。
引文正确书写无误(1分),思考和体会扣住引文观点(2分)解析: 略
第五篇: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2
作者:加入日期:10-09-0
4课文一】
《读书人是幸福人》谢冕()
【教学要求】
1、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
2、能边读边归纳文意,感知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能唤起对本单元其他的相关联系。
3、能对文中某些内容作注释,逐步养成翻检工具书的习惯。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什么意思呢?学习不能偷懒!读书学习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
我想做个调查,大家都认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么?(多数同学说“是”)
那么,北京大学的王冕教授却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又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3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读书人是幸福人》,来改变你们的这种陈旧的观点。
一、基本知识
1、作者:(板书)
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诗学理论家。50年代后期,谢冕作为中文系学生,在北大逗留时间最多、最有感情的是北大图书馆和分散在全校大大小小的图书阅览室。他是宿舍、饭厅、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竞走者,常在下课后到图书馆看书,就免不了用书包占座。在他的印象中,这个图书馆“是动荡学海中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港湾”。
谢教授曾经动情的回忆这段青春的记忆“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成长有赖于名园的熏陶、名师的指点,也有赖于这座著名图书馆的灯火,它是我们青春的欢乐和痛苦的见证,如今它已成了点燃在心灵深处的恒久的光明。”
由此可见,我们说,谢冕教授是充分感受了读书的幸福后才能由衷的发出“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心声的。
2、说文解字:(板书)
(1)加惠:施惠,给予好处。
(2)往哲先贤:历代贤明、智慧之士。哲,有智慧。贤,有德行和才能。
(3)睿()智:英明有远见。睿,看的深远。
(4)卑()鄙():
二、教学过程:
这是谢冕教授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最初发表在1995年7月19日的北京《中华读书报》上。后来收入《永远的校园》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在这本书里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可以说,作者对读者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所以在理解本文的抒情和议论主题时,就要先从“北大”说起了。
(一)快速阅读: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给大家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来体会作者的读书的幸福,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集体合作、探究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和结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那一句?
TS:“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人是幸福人”呢?
TS: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接阐明了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他总结出了“两个世界”的观点(“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一”个是人所共有的“现实的世界”,另一个就是“为读书人所独有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确立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主要观点。他还由此想开去,提出了以是否具有阅读能力来对幸与不幸作区分。认为:“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种丧失是“不可补偿的”。由此,作者在财富不平等和权利不平等之外,又提出了“精神不平等”,这是由“拥有或丧失”阅读能力所体现出来的。
以上是第一段所提出的,作者的观点十分新颖,表述也是直截、明朗。
(2)那么,阅读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呢?
作者在第2自然段对此做了概括说明,“能多识草木鱼虫之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也能“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总之,正如作者所说,人们正是通过阅读“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一段的中心句识那一句呢?
“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世界。”
(3)那么,阅读除了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知识”外,还由什么作用呢?
来看第3段,第3段得中心句是那一句?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比“知识”更进一层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作者用整个第3段来说明这一核心思想。
作者说:人们正是从读古今圣贤、才俊的书才学得人格和学会做人的。这是总说,后面用了8个小句子来作具体说明,名人、伟人,古人、今人,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中国人、外国人,众多实例,一一援引,又表述得言简意赅。最后作总结,“一个读书人,是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4)第4段进一步论证: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这里,作者对书得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作了优劣、高下之分。作者这种谨慎得区分,也提醒我们“开卷有益”的“卷”要做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的区别对待。
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品质优良的一类,并且直言自己“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厌恶暴力,同情弱小,心灵纯净,富于正义感,情趣变得高雅,从幼年到成年,一步步向人间美好境界前进。”
读到这里,回忆一下刘心武的《十首足矣》。香港一家文化机构举办了一项“最受欢迎唐诗选举”,结果投票者从上万首唐诗中选出10首来,评选出了10首 “最受欢迎唐诗”。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仅仅是因为这个活动么?不是!真正促使作者写作的动因正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对美好人性和良知的呼唤,以及优秀文艺作品对人的心灵的陶冶。
作者接下来又引用了笛卡儿和雨果的名言,一说“向善”,一说“避恶”,也都证明了优秀的书籍多人的教育、感化功能。
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5)至此,文章完成了论述。
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独句成段,点名主题。
中心句:“读书人是幸福人。”
(6)文章结构:总——分——总
(二)、写作特点:(板书)
论述性散文——夹叙夹议——以议带叙
文章层层推进,逐章显志,把读书能从时空角度扩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拥有这一核心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
总结与引申:
我不知道,学习了这一课后,大家还有谁认为读书是苦差事的?
我们都知道“希望工程”、“红凤工程”。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学上,没有书读。
大家有没有看过的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扮演小老师的魏敏芝,就是实实在在的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图)以及中国摄影家解海龙于1991年4月在安徽大别山区拍摄的照片《我要读书》,这张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图中主人公“大眼睛”苏明娟,都是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上学、读书,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难道不应该是幸福的人么?读书人是幸福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结构,找出文中的中心观点和各个分论点。
2、体会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含义,了解好书对人的影响。
3、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选择书籍,培养他们读好书的习惯。
【重点难点】
1、掌握本文的结构,找出文中的关键性语句。
2、体会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含义,了解好书对人的影响。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曹禺假洗澡真读书》的故事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个故事: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
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来看待曹禺的这种行为的呢?(请学生起来回答)曹禺不肯洗澡一心想看书,这是因为在曹禺看来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是一种幸福。
其实不光是曹禺,在古往今来也由众多的名人对书爱恋不已,也为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吧。
(出示ppt)
为什么他们如此爱读书?为什么读书能让人觉得幸福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读书人是幸福人》一起去看看找找答案吧。
二、作者介绍
谢冕,1932年1月6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曾用笔名谢鱼梁。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
谢冕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等十余种,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等。
三、讲授新课
(一)总体感知
速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议论文
(2)中心论点是什么?读书人是幸福人
(3)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4)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中心句)?
①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②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③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总结: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物质方面论述了读书对人的影响;而第二、三两个分论点则是从精神方面论述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层层深入,充分有力。
(二)精读课文
1、阅读第1、2段,说说为什么读书人是幸福人?
明确:(1)读书人拥有两个世界 :现实世界(人人都有)和更丰富的世界(读书人独有)
(2)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他人世界。
“不仅多识草木虫鱼, 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 饱览存在与不存在的奇风异俗。”
2、阅读第3段,思考:
(1)在本段中,作者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来阐明分论点?
明确:举例论证
(2)作者具体以哪些事实为例?
明确:《论语》、《史记》、《正气歌》、马克思、鲁迅、列夫·托尔斯泰、歌德、拜伦
为了说明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用八个事例加以说明。这些事实涉及古今中外,使说理全面而充分
(3)本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分析说明。
明确:夹叙夹议。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的事实铺叙,强有力地支撑着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这一分论点。叙议结合,以议带叙,主从分明。
(4)补充:文化常识连连看(ppt)
3、阅读第4段,思考:
(1)本段开头作者指出“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而不说“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为什么?
提示:强调这里所指的读书人不是卑鄙和奸诈的读书人,这里所指的书籍是对人能起积极作用的书籍。
(2)书有好书和坏书。那么,好书和坏书给人什么影响?
明确:好书:使人向往高尚、厌恶暴力、同情弱者
(引用)笛卡儿:读书使人向善、使人情趣高雅、趋避凡俗坏书:宣扬暴力等
(引用)雨果:读书使人避恶。
(3)请你举例说说: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
(请学生来谈,教师在此环节中要加以引导,指导学生去辨别书的好坏。)
4、畅所欲言:请你谈谈自己读书时的感受?你有过幸福的时候吗?
(三)体会句子含义
本文虽是一篇议论文,但文章的语言还是值得一品的。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明确:一本好书,能给人以人格上的影响,使人向善。(比喻)
2、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明确:好的书籍,能提高人的认识,提高人判断是非的能力。(比喻)
3、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明确:阅读可以使人获得自身经历、经验之外的无限多的知识。
四、以小游戏总结
请同学们用“读”“书”“好”三个字来搭配造词句(不超过四字)
(示例:书,好书,读书,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好书好,好读书好,好读好书,好好读书。)
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多读好书,好好读书,去体会读书带给你的独一无二的幸福!
五、课后延伸作业
1、下面一段话用了“博喻”的修辞格。请体味语境,参照画线句的结构和字数拟写出中间两个比喻句的喻体。
朋友,给你一颗青春的种子,把它播进胸膛里。希望它在闹市,是一盏明亮的路灯;在原野,是;在江河大海,是;在寒峰之巅,是一株乐观的雪莲。
2、读一本好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或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