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9:2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

第一篇: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

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要认识现今上海方言和其地域文化的关系,得先从了解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开始。

上海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能只有数百年,但追溯上海的历史,则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历史并不短。据考证,在距今5000年前的菘泽文化时期,上海地区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平原,上海的先民就已在此留下了足迹。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上海的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这一带被称为“沪渎”。“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几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元代的上海镇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此后,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而这时的上海也是中国一块发光的繁华之地。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成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收回。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经过上海历届政府与人民长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设,上海成为新中国的重要的工商业基地。直到今天,上海是中国的一线大城市,也是全球著名大都市。语言的分化与趋同,与社会和生活范围的分合是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因为某地有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活动,就形成了其当地文化。

上海话指上海市区的方言,是吴语的一种,又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源于松江话,有700年的历史。上海方言是自从有了上海浦、有了上海人的聚居才形成的。元代这里形成规模较大的聚居中心后,一种有别于松江方言的上海方言就形成了。而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以后,成为一个自由发展的租界,有相当长时间的市民自治,使上海迅速变成一个国际大都市、金融中心,庞大移民和高速经济的冲刷,使上海话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语言。近一百五十年来,上海话和上海这个城市一样突飞猛进,上海话中的一些要素在短短的两三代人里就可以看到较重大的变化轨迹,这在国内的近代语言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因而现在的上海方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占上海人口80%以上的全国移民陆续来到上海,带来了各地方言尤其是江浙吴语,撞击着以松江话为基础的上海话中的生活基础用语,使其取得了杂交优势,表现生活更为细腻。其中主要的一种演变方式,是使各地方言的公约数词语很快在上海话中取胜,如上海话的“东半爿、东面”、苏州话的“东首、东面”、宁波话的“东半边、东面”,以“东面”取胜。二是上海话作为世界上国际性大都市的语言,吸取了各种语言、方言中的精华词语。上海话主要从英语中吸收了大量词语,也从来到上海的移民的文化中吸收了大量词语。上海开埠后,新的西式经济发展了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英语一直都是上海上层社会的第一语言。当时当地上海本地人的人口不足,从江浙吸引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都有自己母语,从浙江宁波来的宁波话是其母语,从江苏苏州来的苏州话就是其母语,这些江浙外来人口到了上海以后,各自的方言不便于相互之间的沟通,于是,在交往沟通中,各种语言就会妥协、融合。大量的音译词如沙发、色拉„„等新词也从上海话中诞生,我们在有些词的发音如”沙发(sofa)便可看出都是用上海话翻译的。纺织业、出版业、银行、股市等中的几乎整套词语,都先从上海话中产生,后来流传到周边的城市。现在有人研究上海话,发现比较有特色的上海话,几乎都是来自英语,比如,上海人喜欢用“ge”这个音,ge马路、ge苗头、ge头寸、ge进去、ge出来、ge姘头,这个ge,来自英语的万能动词get;上海人讲的十三点,来自英语society;那个在全国都有名的骂人话:巴子,乡巴子、台巴子,这个巴子来自英语barbarian。而且,各行各业的老师傅的用的专业用词也几乎都是英语。世界上开放性大都市几乎都是在本土语言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国内外各民族、各方言中的好词语,成为语言文化的集散地。伦敦英语吸收的方言、外来语比上海话甚至多得多。

三是从晚清起上海人衣食住行发生了大变化,从而迅速传来了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现代性洗礼了上海话。老上海人和移民一起以宽阔的胸怀,见一样新鲜事物,就造一个新词。车子上的名称,几乎都是上海人从上海话中造出来的。在上海都市化过程中,像“马路、洋房、自来水、电灯泡、书局、报馆、影戏院、公司、商会、同乡会、孤儿院、橡皮筋„„”等新名词首先在上海话里澎湃涌出。上海自20世纪10年代起就是全国金融、经济和文化的龙头,被称作“东方巴黎”。上海方言也自然地成为江南和全国语言发展的龙头。20世纪30年代时提倡“大众语”的乐嗣炳(1935)就写到上海当时“先进文化和前卫语言都在上海发源,众多新词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渐融入。”30年代,上海地区就汇聚了不下十多种地方戏剧:沪语说唱、锣鼓戏、滑稽戏,还有长三角地区的越剧、评弹、甬剧等,可见当时江南文化繁荣鼎盛的程度。此外,上海可谓当时世界流行歌曲发源地。当时上海滩的流行歌曲风靡全国,甚至传唱至海外―――《渔光曲》、《天涯歌女》、《夜来香》等乐曲至今还被当做怀念上海旧时光的标志性歌曲。上海话的高速发展,使古代形式、近代形式、最现代的形式,农业手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各种词语,同时浓缩和积累在几代人的口语中,这使上海话的日常用语成为一种时代层次十分丰富的语言。第四,上海人在开放社会和自由生活中活跃的思维和海派的奇思遐想,使上海话中产生了大量有海派风味的熟语,如“牵头皮„„”等。上海在20世纪50年代虽然由于户口制度的限制,限制了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上海话却因此得到了巩固发展。上海方言中的上海人性格、上海文化得到深刻彰显。而在当代,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上海外来人口数量居高不下,发展到现在的上海方言,却有不少人反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上海人的语言优越感”。所谓“语言优越感”本质是地域优越感。吴语不好懂,而在方言区也有不少人是听不懂普通话的,方言区人口是通过学习才掌握普通话的。解放后吴语受到文化歧视、政策限制,外省人缺乏接触机会,自然不能掌握。因此使上海话显得比较封闭。

很多独特的上海方言词汇能够很生动的反应上海的地域文化。如“勿要忒”,其中“勿要”两个字,其实是“莫不要”、“莫不是”、“莫非”的省略式,有“无比”、“非常”个意思。“勿要忒___哦!”这种句式,外地人听起来像是否定句;到了上海闲话里,其实是肯定句。老底子是没有这种讲法的,最早还是在小青年当中讲讲,后来大家觉着上口、有点海派味道,才慢慢传开来。“勿要忒漂亮哦!”其实就是“真是太漂亮了!”的意思。其中这体现了上海人一种欲扬先抑,以贬示褒的说话习惯,这大概与曾经长期受到租界时期中外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有关。这与又如骂人的话“十三点”,据1922年般《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中释,因“痴”字共十三画,故沪人以“十三点”隐指人犯“痴”。由于“十三点”来自“痴”的十三笔,以后上海话又派生出许多与“十三点”完全同义的词,如“B拆开”、“电话听筒”(旧电话听筒中设13个小孔)等。这也体现上海人心思细腻、精打细算、依据论理的特点。再如“混枪势”其实是“混CHANCE”,的谐音。从原意为图侥幸、钻空子的英文短语“take a chance”而来。TAKE被上海人翻译为“混”,CHANCE,机会,混枪势就是混机会,也引申为浑水摸鱼。这样的中英组合的俗语词汇还有很多,有不少词语造成了大范围的影响力,如“瘪三”一词,起源于旧上海街头有许多乞丐。在英语里乞讨说beg for,洋泾浜语说beg say,于是乞丐逐渐被称为“瘪三”。而总所周知的“麦克风”也是来自上海话里对电话的英文microphone的音译。这些诙谐可爱的词语背后是上海人幽默善调侃、冷静善思的性格特质。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上海方言的影响,显示了上海开放包容的特质。

第二篇:方言与地域文化

方言与地域文化

按照中国的习惯,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因此,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本文讨论方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希望学语言学的扩充文化的思路,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也来留意自己的方言母语,共同作些考察和交流。

一、方言与地方历史

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闽方言的语音以保存上古音多而著称,滂读同庞,展读同典,就是“古无轻唇、古无舌上”的留存。为什么全国方言中唯独闽方言保留这两个上古音的特点呢?这就要从闽语的形成时代以及后来偏安一角、又逐渐走出海洋向外发展的历史去寻找解释。东南方言的单音词多、音节界线分明,应该同古百越语及后来的壮侗、苗瑶诸语言的共处有关;北方汉语的翘舌音多以及轻声、儿化等现象,可能与阿尔泰语言的影响有关,这是民族共处和融合对语言的作用。桌子在东南方言中叫枱(上海、广州)、床(潮州、海南)、盘(邵武)。这是古来桌子的制作史的记录,先秦席地而坐,以盘为桌,汉唐的床和几一样矮,可卧可坐,可写字办公,以后有了长腿才叫卓(桌是后起字),卓就是高的意思。称为“枱”,可能反映的是倚墙所制的固定的桌子。至今普通话的“琴床”、山西长治说的“盘床”、浙江绍兴说的“桌床”也还都保留了“床”的旧制或旧义。

从潮州到海南,那里的人都自称祖上来自福建莆田,然而在正史、野史中都难以找到具体记载,但是一些方言词汇却明白反映了潮州、雷州、琼州的闽南话是和莆田、仙游一致、而和漳泉不一致的事实:除桌子称床之外,还有白肉(肥肉)、地生(花生)、沸水(开水)等。原来莆田也属于闽南话,宋以后才同泉州分立,而潮州、琼州各地闽南话连早期莆仙话的特点也保留下来了。可见,口口相传的方言词有时比地下文物和史籍更能说明历史。

北京市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中可以发现100多条与森林和动物有关的地名(榆林、梨园、黑枣沟、鹿叫、豹峪),说明早期的京畿是林木繁茂、虎豹出没的地方。广东中部则有许多像白鹤洞、鹤边、鹤州、鹤溪、鹤田等地名,有的学者以为与粤中古俗“鸡卜”“鸟田助耕”的传说有关。这说明方言地名往往是当地历史事实的见证。

二、方言与地理环境

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打上了这种环境的深刻烙印。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词汇手段的称述。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方言词汇有的相应地更替了,有的则固执地传承下来。不论是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方言差异,或者是不同时代的环境因素造成的语言变迁,对于方言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就文化史的方面说,从方言词汇也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由于气候的不同,南方种水稻、牛拉犁、吃大米,有关水稻耕作的各种名物、农事、主副食品各称及其制作方法等,各地有同有异,名目繁多。北方以麦类为主,驴马赶脚,吃面食,所用方言词是另外一套,而且同是官话区内又有各种不同。在日常生活里也有许多类似的反映。北方说洗澡、抹澡,“澡”的本义只是洗手而已,从吴语而南,说洗浴、汰浴、洗身、洗汤,“浴”的本义才是洗身;到了回归线以南就说冲凉了。与此相关,南方不见冰雪,管冰叫霜(厦门),或叫雪(广州),哪怕是后起的新词也要按照原来的套路创造,广州话还说雪条(冰棍儿)、雪糕(冰淇淋)、雪柜(冰箱)、雪藏(冰镇)、雪屐(冰鞋)、雪茸(刨冰);而在哈尔滨,各种不同形状的冰雪的名称不下数十种:冰渣儿、冰脑子、冰流子、冰层,雪糁子、鹅毛雪、冒烟儿雪、大片雪、小清雪等等。在居处方面,北方的窑洞和火炕、窝棚、瓦房、大院,南方的木屋、石枋厝、草寮,以及与此相关的建筑材料、构造方式,都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和说法。

三、方言与地方习俗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广大农村的小农经济的历史背景之下,我国各地形成了许多有同有异的习俗。各种习俗在不同方言中都有不同的名堂。从命名称谓、红白大事、四时节庆到民间信仰、地方神祗、行业褒贬,名目之多,难以计数。清明上坟或称扫墓、醮地、拜山、挂纸、献纸、祀地;七月十五的祀鬼,或称鬼节、七月半、普渡(在闽南,也许是因为出洋而葬身大海的人多,有初普、重普、水普、陆普各种说法,各村约定一日,轮流祭祀,邻里之间相互走访、宴请,活动十分隆重)。端午节单是节日名称就有端阳、重午、五月节、五日节、五月初五等说法。闽台共祀的地方神祗单是妈祖就有“天妃、祖妈、圣母、湄洲妈、姑 妈、娘妈、开台妈、崇福夫人”等名称;吴真人则有“吴真君、医神、真人仙师、吴公真仙、医灵真人、大道公、帝君公、紫微帝君”等等。

自古以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创造了不少语言避讳现象。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不同的避讳。在以姓氏聚居的地方,村里人都是同姓族亲,姓氏常避同音讳。如长汀陈姓在过渡时只能自称姓浮(陈、沉同音),闽南卖苦瓜的到许厝村只能喊“卖红洋”(许音同苦),到洪姓村庄则要喊“卖苦瓜”(洪、红同音)。病、死是大家都不喜欢的,普遍有避讳的说法。病说不舒服、不安逸、艰苦、难受、吃亏,连喝药也改说喝茶。死则说老了、去了、走了、过面了、没了,在福州连小动物死了也改说“生去了”。火灭了不说熄、灭,二说“暗去、继去”。不过也不尽然,在避諱上也有因地而异的情况。闽南话连钟停了都说成死。潮州话形容词后面常常带上“死绝”作补语,表示程度很深。在广州话里,不但可说“热到死”(热死了)、“话死都唔听”,还可以说“死人!”(糟了!),死气气(丧气)、死咁做(拼命)、死桥(绝招)。

客家人入住赣、闽、粤之后,为了在客地立足,便造围屋,聚姓而居,特别讲究家族的内聚力,同宗都是“自家人”,族亲之间祖辈称公婆,父辈称伯、叔、[弥女](上下结构),平辈则称哥、嫂,不论长幼一概不容僭越。故有“白头哥、坐地叔”的说法(白了头的是侄,地上爬的是叔)。家族之内尊奉的信条是“手指向内弯,拳头向外打”、“瓜爱连藤,人爱寻根。”

四、方言与文化心态

这里说的文化心态指的是在一定地域里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当然有许多是同全民族相一致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在本地社会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南大门不自今日始。早在唐代,广州就是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那里的商业运作早已十分惯练,商品经济意识可谓广泛地深入人心,粤语口语中的一些说法就是它的表现,并且成为培育这种意识的教材。“利市”意为发红包,给红包在其他地区通常理解为送人情,在这里是希图带来更多的市场上的赢利。“着数”是对上了账,这账并不是中性的、客观的,而是有利于自己的,用普通话来解读就是“合算”。“发”、“发达”在广州话只指“发财”,看来,发财为大,其余都是次要的派生的。“卖广告”就是登广告,明明是拿钱付出的,只要有人看了、买了,广告便有了赢利的效应,粤语的这个说法是充满商业意识的。“揾钱”是找钱,这说明商业经营最重要的是找到门路,获得市场要求的信息,而不能守株待兔、坐等获利。这类方言词还有很多:“帮衬”意为光顾,“唔聚财”意为看不顺眼,“断市”是脱销,“发市”就是成交、买卖兴隆,“发钱寒”是财迷心窍,“吉屋”是空屋(空、凶同音避讳)。“交吉”是交付新房,“猪利”是猪肝(南昌话说招财,客家话说猪口赚),“走宝”是失去利益和机会。看来,生意场上是有运气的,广府人不怕死,却怕衰。在广东话,衰的本义是运气不好、倒霉,也引申为糟糕、缺德、下贱,并常用来骂人:衰人、衰公、衰

仔、衰婆、衰女、衰神都是骂人话。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喜欢研究地域文化、分析不同城市及其市民的性格,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北京人的大气,上海人的精明,广州人的奔波,已经很有名气,厦门和成都人的闲适,也很容易理解,一说成都话谁都知道“安逸”这个多义词,和“上茶馆、吃火锅、摆龙门阵” 这几个常用词。厦门话则见面就说:请坐、泡茶、化古、仙公(闲聊)。看来,联系方言研究地域文化、体察乡情,确是一条便捷的路。

五、方言文化类型及其历史背景

所谓方言的文化类型是对于方言的文化属性的归类。方言的文化属性是从文化的视角看方言的外部特征,也可说是它的社会性格。考察方言的文化属性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从方言成分的结构关系考察方言的整合力。

任何方言都是历史上多来源、多层次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有的整合力强,因而内部结构规律就比较严整,这种方言可称为单纯型方言。有的整合力弱,内部结构就松散而杂乱,这种方言是驳杂型方言。凡是形成过程中某一阶段人口多、势力大、文化高,其结构依此而定型,则成为单纯型方言,如粤语是两宋时期的移民在珠江三角洲独占优势时最后定型的,粤语的主流也以此为准,是单纯型方言。若是历史上变动大,层次复杂或周边方言影响多,则方言结构可能杂乱,这是驳杂型的,比如徽州方言,它以吴语为基础,在皖南定型后,受到下江官话及赣语的影响,就变得驳杂。

2、从方言区的内部关系考察方言的聚合力。方言分布于或大或小的区域,必由许多小方言组成一个区。区内的小方言之间有的彼此比较接近,有一种权威口音,有的则分歧大而缺乏权威方言。前者可称为向心型方言,后者是离心型方言。就其历史背景而言,凡是区内的方言单纯,又有历史久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便容易成为向心型方言,如粤东的客家话,因有嘉应州的历史文化影响,各地口音和用语并无重大差异,彼此很容易通话;而粤北土话的周围,除客话之外尚有来自赣语的、粤语的以及少数民族的语言,区内又无历史文化名城,粤北土话就成了离心型方言。

3、从方言间的接触考察方言的竞争力。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动大,不同方言之间接触多,相互影响也大,在接触中,强势方言在社会生活里十分活跃和能产,对别的方言影响也多,是扩展型方言;弱势方言则呈现萎缩状态,受别方言的影响也大,是萎缩型方言。方言的强弱势取决于该分布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文化的影响力,也与分布地域大小、人口多少、以及交通状况有关。珠江三角洲方言 由于历来处于经济发达地区,政治文化势力也强大,对粤西粤语、粤北土话乃至粤东的客家话、潮州话都有明显的优势和影响。在湖南和广西,湘南土话,桂北平话都属于弱势方言,就抵挡不住当地的强势方言西南官话及粤语的影响,它们的竞争力就不强,因而处于萎缩之中。

六、联系方言状况看福建的文化类型区

为大大小小的地域文化分区,概括其文化特点,虽然可以从方言文化类型、表现地方风物的方言词汇尤其是当地的民间谚语中得到许多启发,但是还必须联系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环境因素及文化的表征进行考察,也要着重考察该地区的经济主体、择业取向、崇尚的精神及人际关系等因素。这里以福建境内的几个文化类型区作一简略介绍。

闽东方言区是江城文化。闽江下游的“十邑”是闽东方言的主体,这里的数百万人口居住在闽江口上,靠闽江上溯二十多个县,沟通近半个省,加以福州古城是千年府城,旧福州靠闽江飘下的木排盖楼,在江岸、江洲种粮种果;有文化的往往占据许多肥缺(除在衙门任职之外还有海关、银行、邮电三行业);劳动者则靠手艺营生(理发刀、厨刀、剪刀号称“三把刀”),生活可谓安稳。因此,本地人并不爱离开自己的家乡。谚语说:“七溜八溜不离福州”,五口通商之后,从福州港北上宁波、上海,南下厦门、广州,虽无太大商业运作,也曾繁荣一时。

闽南方言区(含早期属于闽南话的莆仙方言)是海洋文化。这里从宋代起就有精耕细作的农业,人口繁衍迅速,很快就显得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宋元泉州港培育了造船业和航海业。惠安人谢履的《泉南歌》说:“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就是这种情况的最好写照。一千年来,从泉州港到漳州月港、厦门港出发,闽南人的足迹不但遍及粤、琼、台三省沿海,还远涉东南亚各国,在那里繁衍了数千万人。远渡重洋谋生是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无数的灾难形成了闽南人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这种剧烈竞争的过程中,也养成了团结互助的江湖义气。中华文化传统和乡土情缘又使他们开拓、发达之后不忘回归。漳泉厦的千万华侨历来都十分注重和家乡的联系,用外面挣来的钱带动本乡和周边的农村的建设,被人为是好汉们干的风光的事。

多闽北人的人生哲学。闽西客家山村是移垦文化。这些中原流民的后裔在那里定居后,向土著学会了刀耕火种,环境越来越差,只好不断迁徙,俗谚说,“命长唔怕路远”,这是对客家移垦文化的最好的注脚。身处客地,为了立足,他们必须崇尚正统的中原文化以增强自己的信心,以耕读为本,重农轻商、重义轻利,以维系良好的地缘;固守亲缘,坚持丧葬祭祀诸礼,以维系大小家族的团结。坚持说客家话,固守语缘,来维系族群的向心力。这许多鲜明的客家传统也正是由许多褒贬义十足的语词和俗谚来传承和固守的。“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宁卖身,不卖音”就是客家地区常有的说法。

第三篇:汉语方言与文化

W38-1310080422-陈梦珠-食工1301-论文-***/652887

汉语方言与文化--吴语之台州方言

时光荏苒,历史变迁,自古以来,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是传递文明的媒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国家,更拥有56个民族,语言丰富特色鲜明。我的家乡台州位于浙江沿海中部地区,当地的话称为台州方言,属于吴语。

吴语又称吴越语、江南话、江浙话,是一支派生于汉藏语系中上古汉语的语言集和吴语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吴语与吴越文化、江南文化血脉相连,“醉里吴音相媚好”。江南人的方言,有它独特的娇柔,而台州方言却存在一股大雅之气。

台州方言属于吴方言的一种,有关资料显示,台州方言大部分来自古语,故有“古语活化石”之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普及,我们年轻人对方言的接触却是越来越少,只有难得回家一次,才能和家人说说方言,但事实上很多方言也都是讲不出来了。台州话其实很有味道,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最爱看的就是《阿福讲白搭》,方言新闻节目,他们用地道的台州方言讲述台州市发生的大事小事,亲切近人,十分有趣。身在异乡,说方言是一种奢侈。偶尔在路上听见有人在用方言打电话,便忍不住驻足感慨,大概是同乡吧,油然而生亲切感。乡音--对于孤身在外的孩子是不可多得的渴求,回想高三那年,每晚伏案用功到深夜,妈妈总会过来提醒“好困高吆”,而今往往忙到凌晨却再也没有亲切的关怀。

提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台州的专属本土方言,在台州,你叫尔,他叫渠;明天叫天亮,早晨叫枯星头/枯星,上午叫早界头/早界,中午叫日昼头/日昼,下午叫晏界头/晏界,傍晚叫黄昏头/黄昏;年轻人叫后生头,姑娘叫豆娘头,男孩叫细佬头,女孩叫囡儿头,师傅叫老司头,婴儿叫 毛头娃;耳环叫丁香,手镯叫手鑨。这些话,你们的方言里有吗?

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台州片的语言特点

台州方言约形成于秦汉间,由于台州地处海隅,故较多地保留了古越及吴语音。其在语音和词汇、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其中语音方面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台州话辅音总共有34个,分为清音不送气音、清音送气音、全浊音、次浊音。

一、声母 没有舌尖后音:zh、ch、sh。通常将[zh]发为[z]或[j]。2 舌尖后浊擦音[r]也不存在,一般发成[n]的音:“小孩”——小宁(由“小人”而来)、“日子”——捏子、“每天”——每捏(每日)、“认真”——宁jin,还有上面提过的“猪肉”。、普通话中只有m、n、l、r四个声母是浊音,但台州方言中浊音声母比较多,如b、d、g、j、s一般都发为浊音。4 舌面音[j]一般读成舌根不送气清塞音[g]。5舌根音[h]读成零声母[w]。6零声母[w]读成双唇浊鼻音[m]。7舌面清擦音[x]读成零声母[y]。8双唇送气清塞音[p]读成[b],双唇发音时没有一股较强的气流。9“万”与“饭”,在台州方言里一律同音,声母皆读为[v](个别词汇有白读音除 外)。10“基”和“资”,在台州方言里一律不同音,前者为舌面音,后者为舌尖音。

二、韵母

台州方言是以单韵母为主体的方言,元音韵尾比较少。

1、[ai]一般读成[a]。

2、[ie]一般读成[ia]或者[a]。

3、[ia]一般读成国际音标中[o]。

三、发音

1、中平调是台州方言的主流调。临海、黄岩、椒江的部分地方有略微的中降现象。它的变调类型以”前变型“为主,其连读变调的形式和类型非常复杂。如:你这人怎么这样——你咯人咋嗯恁(悌)咯、挺厉害的——蛮杀甲咯。

2、齿音较少,鼻音一般不经过鼻子,而从喉管发出。

3、台州方言常用入声,阴平与上声比较少见。发音干脆、急促,这也是台州话不太好听的一个原因,少了份南方方言的婉转,多的是北方方言中的豪气,或者说硬气和掷地有声。

4、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地区特有的语尾助词,台州话当然也不例外。就像北京话和杭州话名词词尾有明显儿化音,虽然说两者在重音位置上有明显区别。台州方言中有:嘎、矣、唔、哦等。

文化之美在于个性,一个有方言的城市大多是有故事的城市,方言的变迁其背后是文化的变迁,也因为此,传统语境中,方言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乡情的代名词。我们提倡留住方言,并不是有意排斥普通话。确实,在语言的工具性越来越剥夺其他属性的今天,如果依然固守方言,那只会犹如一只仿制的古董让人掩鼻。但如果放弃方言,则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一把火把祖上留下来的老宅子烧光的“昏蛋”。在文化交流、交锋、交融加剧的今天,我们提倡留住方言,其目的只是为了给城市留住根,让我们的城市保持传承,让我们的历史不至割裂。我们提倡留住方言,更不是为了和普通话抢市场,我们应该鼓励人人练好普通话,人人学好外语,以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交流。但也应该给方言留一丝空间。

我很感激这门汉语方言与文化,能让我静下心来去了解关于家乡的一些方言,回忆起小时候的那些美好记忆。对我们个人而言,方言的最大意义莫过于此。

第四篇: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

地 域 文 化 与 建 筑 设 计

班级:建筑09-1班学号: 姓名:

日期:2013|3|10

摘要:从明清时期的中国到现在的中国,随着其发展,各类型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改善了大家的居住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中国这么大的领域内,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建筑特色越来越不鲜明,由中国地域特色的建筑却很快被拆迁,损毁?我们能不能采取主动措施减少城市文明的继续破坏,我们中国的建筑文明是否能延续传统文化特色并紧跟现代潮流,本文主要介绍了王澍带给我们对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王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

说起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不得不聊起这个人:王澍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虽然我没有身临其境的体会过他的建筑,但是他的《设计的开始》却让我受益匪浅,他建筑的特点:中国造园式现代建筑。

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人气的。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尖锐看法的人之一。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另类。他是把建筑带入大学的引路人,但他又一直表现着对于庙堂规则的不屑。当年,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对着老先生说,“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

但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狂妄的建筑师,一直以来却又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术之根。他把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在别人看来,王澍已然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代表,很多人把他的作品当作某种形态的哲学表现去关注,而他自己却只是用古代工匠的手法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

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宁波美术馆—1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术殿堂。

宁波美术馆—2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美术馆。据了解,该馆总投资1.2亿元,分大小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由宁波航运大楼改建的宁波美术馆。在长宽各4米、高1米的红砖展台上,六只模型演绎着整个设计的过程。而看上去,这些美术馆的木制模型比老的航运大楼更像航运楼,一些标志性的符号,譬如码头,不是被抹去,而是被强化了。在王澍看来,码头是宁波这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体现着城市生活的延续性。

宁波美术馆—3 宁波美术馆的前身是宁波港客运码头的候船大厅。如果鸟瞰这座建筑,它的外观依旧是一个线条和结构都极为简单的长方形盒子。

要说在这样一个乏善可陈的结构中再造艺术风格独特而又极具实用价值的美术馆,实非易事。然而,就是在这个被废弃的庞然旧物上,建筑师王澍挖掘出了他的艺术空间。

外立面的木墙和钢柱,色调单纯,尺度超常,带给你视觉的冲击和不同凡响的感受。整个建筑的体量在浑然不觉中增大了许多。光线的介入是打破单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让不同材质更显柔和协调的一个手段。干净的线条,简约的色块,光的参与,影的投射,人的渺小感„„这一切竟让你凝神无语。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宁波美术馆—4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如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廊道,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扇扇通高的“巨门”。在许多扇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长长的插销,当你得知这些“巨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另有一番惊喜。二维的平面转而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间的通道。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的知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店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作是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的一种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主义”式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1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澍在该校象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以达到平衡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甚高大的山的目的。

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2 一个外来者对象山校园的惊奇,一定是从大门开始的。象山校园的大门不是“门”,而是“墙”。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然延伸,墙身矮得经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动。但这是一堵砖砌的墙,那砖也不是普通的砖,而是从乡下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砖。

这座带着时间的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

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第一期完工的建筑是教学楼等公共建筑,在山的北面,地势是北高南低,北边的房子要高,这是一个合院的基本语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3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他说,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运用既实用又富有趣味性。在每一个“合院”中,王澍都利用石头基座等营造出地势落差,造了很多“下沉的院落”。这些院落的灵感来自传统建筑中的“天井”。院落种着葱翠的树木和修竹,地面是古老的青砖,青砖的缝隙里长着很多青苔,踩上去滑滑的,心里却有一种沉沉的踏实。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4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王澍说,等树长大,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书。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5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交接,普遍种植的燕麦增进了环境的“中国”品质。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小差异,较之文化之间的差别,更能赋予环境乡土的特质。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荒凉,有别于日本式园林的无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这一点,在王澍不乏诗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读到。

宁波五散房---画廊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才2000平方米,是一次小实验。五散房分为茶室、画廊、咖啡厅、管理用房等。分别用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

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

总结:王澍秉持着将地域文化即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并创新,建筑师又是文人,中国文人看待所处世界的“观点”,一个人与自然生态相互平衡的位置。

我们要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我们期待着属于自己的舞台„„

参考文献:

■《设计的开始》王澍

■ 《三联生活周刊》总364期(2005-12-12出版);

■ 《时代建筑》2005年第4期;

■ 王澍的博客:http://wangshu.jianzhuw.com ■ www.xiexiebang.com ■ www.xiexiebang.com ■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上海方言学习

上海方言学习

(2011-05-11 18:11:48)转载▼ 标签:

杂谈

哪能 想怎么样

侬想哪能 晓得 拧得 做撒 错气 泥心 哦错 清爽 结棍 困高 刚 伐 伐来塞 搪伐老 马相 嗲 小比样 老比样 闹 差头 眼乌子 噶三胡 哈七吧得 西 赤老 句 花铃子 接铃子 拎不清 捣糨糊 哈来来 王撕王 搓 搓进 弄特 你想怎么样(打架前的起手技能~~)知道 认识 干什么 讨厌 恶心 脏 干净 厉害 睡觉 讲、说

不(在句末出现为语气词“吗”)不行 受不了 外表

怎么翻译呢?形容上海女人味吧 很没腔调的小子(贬义)很有腔调的老男人(褒义)语气词无意义 出租车 眼睛 聊天 胡说八道 死 鬼 同上

暗示(动词)

明白对方暗示的意思 不识抬举

。。这个有难度,就是不好好做事,瞎搞。做事情不计后果(捣糨糊是ER,哈来来是EST)不要命了 嘲笑 追到手 干掉------│

吃桑活 被别人揍了(连招的后果)桑活 工作,做事情(名词)杠头 就是冲头,出头鸟 顶杠头 自己去做冲头 瑟意 舒服、爽 心里挖色---心情郁闷 天气厚司---天气闷热潮湿 号头--月

刚总滑子--锅 窝撮头--衣叉 寻西-找死 吃生活-讨打

伐泥伐三(不正经)花叉叉(花心)则踏西西(*)

喇叭腔(搞砸something)江边洋子(傻子)

阿无乱冒充金刚钻(装牛)哈七达八(胡说)黄水黄(横竖横)黄水黄册牛帮(胡来)则头狗闹(贼头贼脑)辣里辣踏(邋遢)各得(对啥都难中意)狗比到早(小气)错气(讨人厌)

西腔(让人不爽的腔调)比头(被子)

阿缺西(较经典,翻不出确切意思)搓克(翻不出来)一特挂子(一共)宁德农算无路到粗

走了远了(完了„„)旁有,弄帮帮忙哦(„„)嘎门想(不感兴趣)

烦泡捉(意思较多,不翻了)册雾伐册怪马动么吸力(-_-b)要西(要死)西开(滚开)起西(去死)

切自八答(胡诌)翻毛枪(翻脸)

小册老(又名“小赤佬”)娘额起来阿拉里(没法翻译)娘额冬才(= 娘额起来阿拉里)温疼丝(没激情的人)匹是伐是(有比没好)昂三(做人不上路)

热侬额肚头昏(你混头了!?)白相(玩)

老乱 [牛(形容词)] 接滚(厉害)

杀更(最高级的接滚)上腔(和某人斗牛)捆搞(睡觉)别脚(逊)

米道斜起好(味道很好)辣戆(暴傻)

打岔由福利起(经典„„ 石头剪子布上海版)好叫(behave yourself)拎伐清(戆人)

小刚读(褒义的傻子)

哎哟哇啦(踩下上海人的脚就会听到这句话了)七荤八素(一团糟,混乱)屁精(娘娘腔,GAY)轧拼头(婚外情,BS„„)巴子(乡下人)么劲(没劲)撒度(累)

搞七捻三(瞎搞)再外(BYE BYE)揸斯澈(尿裤子)头皮乔(拽)

宰葱头(斩客,欺负菜鸟)

谢谢呐噎嘎门(谢谢你一家人,贬义)组撒(干啥?)

黄浦港伐西,西勒阴沟里(意译不出来)凑泥光(抽耳光)

西洋挂气(活不活死不死)撮霉头(倒霉)5作呸(下流呸)路里八素(罗嗦)莱塞(很行的意思)捆比豆(混头了„„)老句(熟练,在行)大兴(赝品)坑子(骗子)昏古起(昏过去)嘎西嘟啊~(这么多啊~)台巴子(台湾人,BS„„)叫拐(很多)各艘(然后)

哦扫(COME ON!)凄迷(味道难闻)一气(孤独无聊)难班(occasional)哈丝丝(怕ly)

妖泥角落头(鸟不拉屎的地方)绳子无子(没脑子)么清豆(同绳子无子)

嗷ki话伊!(据说是崇明话,“不要说啦!”。请大家跟着读 „„)拉倒 无所谓 字路 猪

那木问 蝌蚪

小拧 小孩挖色特 郁闷

吼色 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大家懂的哦。。西腔 死相 瓜三 尴尬 你好——侬好 谢谢——下下

对不起——dei fe qi 再见——再尾

我很喜欢你——我老灰喜侬额 上海话大集合!

闷特 :形容没话说了。吃生活 :打人 嘎梁 :戴眼睛的人 寿头 :笨蛋 夜壶水 :酒

笑不动 :形容很开心。小赤佬 :小鬼

龙头阿三 :以前旧上海印度看门的人。空麻袋背米 :无本买卖 敲煤饼 :招妓

狠三狠四 :形容人很凶悍 戳气 :讨厌

老三老四 :形容人很骄傲 神之胡之 :放肆 斗五斗六 :丢三落四 一天世界 :乱七八糟 轧姘头 :形容男人有外遇

奥斯两开(小时候玩的时候常说)猜东里猜 :剪刀、石头、布 装胡样 :装傻

猪头三 :骂人的话,可以理解为“猪头” 涅昏 :

港币样子 :骂人的话,意思为“傻子” 人来疯 :字面意思,不多做解释 我帮侬搞搞路子 : 拧得侬算我路道粗 拧得侬算我戳霉豆 辣手 切嘎

妖泥国落 :形容死脚的地方不好找 5斤狠落斤 : 洋盘 : 弄松 :作弄 头皮桥 :倔强 接令子 : 拐倒 :

阿无乱冒充金刚转:不懂装懂

乡下宁 :乡下人,上海统称外地人 洋泾浜 :形容说不标准的上海话 缺西 :骂人的话:意思同“猪头” 莫子莫国 :形容人木纳

额国头浜着体花板 :运气很好。饭泡粥 :形容人废话很多,罗嗦。冈巴兹 :骂人的话:意思同“猪头” 姆三门 :骂人

翘边 :北方人说的“托” 枉是枉 :狠下一条心

撒呸 :形容体型很“壮”的人 洗骨头 :

卖野人头 :装糊涂 戳壁节 :挑拨

立壁角 :小时老师罚站 拷竹杠 :

作瓣头 :找茬 吃轧头 :挨批评

枉对 :形容人不讲理。嘎子嘎俺 :装糊涂

喇记你光:打个嘴巴,不过一般口头说说不真的打 我、我们、咱们----->阿拉

他、她----->伊(渠、其)他们----->伊拉 你、您----->侬 你好----->侬好 对不起、劳驾----->对勿起 我不知道----->我勿晓得

您会说英语吗?----->侬英文会得讲伐? 我爱你。----->我爱侬!

我很喜欢你。----->我老欢喜侬个!

下载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闽南方言与文化1

    闽南方言与文化1-1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生活 1 课堂时光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闽南方言的趣味性,乐意学习方言,学会闽南方言中关于课程名称、星期、俗语的讲法; 2. 在学习的过......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而使黑......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黟县地域文化调查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我主要对黟县的风俗进行了调查,一方面我从小在黟县长大对黟县的一本风俗比较了解,也切身体会了很多。另一方......

    地域文化复习题

    地域文化复习题 一、列举题 1.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4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3.请列举川酒五金花。4.请简述什么是四川川剧变脸。5.请列举1......

    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地域 文 化 学体会 眷恋之城 西安 2013秋行政管理专业 王 蕾1 习眷恋之城 西安 作为在西安成长着的我,对于西安的地域文化自然有着一份无比亲切的感情。学习过地域文化课......

    地域文化(5篇)

    地域文化(贵州省情) 一、填空题 1.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高原山地)和(丘陵)。 2.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冬......

    地域文化(模版)

    地域文化(贵州省情) 一、填空题 1.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 )和()。 2.贵州气候属于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地域文化4

    山东电大直属学院开放教育地域文化课程第四次在线作业(包含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内容)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三孔”是孔府、 孔庙、孔林的合称,位于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