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与宪法同行
我与宪法同行
--田海华
宪法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本是组织、确立的意思,宪法是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根本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母法,所有的法律都必须根据宪法产生,不得违背宪法,违背宪法的法律是无效的。宪法是国法,不是家法,而是规定整个国家基本制度的国法。宪法是爱法,就像母亲爱护孩子一样,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我们的生命、人格、财产等基本权利受到了保护。
有人说,宪法高高在上,与我有什么关系?列宁说,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宪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享有独立的“人格”;到了6、7岁适学年龄,我们就要到学校接受教育,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国旗、国歌、国徽,而每周一的升国旗、奏国歌成了我们最骄傲的时刻;年满18岁我们迎来了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权利,即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同时作为成年人,我们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上了大学,除了学校的社团,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活动任由我们参加;毕业后的我们,找工作成了头等大事,招聘会上各式各样的公司,给了我们自主选择的机会,当然,依照公务员法我们成为了人民公仆,也成为了一名司法行政人;随着事业的稳定,接下来就该考虑婚姻大事啦,进入婚 姻殿堂,生儿育女,安居养老,这些也都受宪法保护;到了退休年龄,在宪法的保障下,不必担忧退休生活,安心和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我们的一生都与宪法携手同行。
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可见,宪法的权威不是外在形式的威严,而是公民内心的认可。无论是维护宪法权威,还是加强依宪执政,前提是人人尊重宪法,信仰宪法,守护宪法。我们作为司法行政人,有着不可推卸的普法责任。在大普法格局下,日常的普法活动,让宪法法律在人民大众心里扎根,形成内在的认可和外在的约束,为社会良好运行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公证,通过公证事项,让人们从切身利益中学习法律知识;社区矫正,给犯罪分子一个不脱离社会的改造机会,彰显刑法的人文关怀;法律援助,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人民调解,寓法律与生活中,让人民在每一个调解案件中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第二篇:与宪法同行
与宪法同行
众所周知,法律在我们的脑海中既熟悉,又陌生,它看似遥不可及却又无处不在,1982年12月4日是我国宪法施行的日子也是现在的法定的“宪法日”。
然而为什么要规定“宪法日”呢?可以说很少有人能够答得出这个问题。据我所知法制日报曾报道过这样一段话“宪法日益走进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宪法权威得到进一步维护和树立,宪法精神得以落地生根并开始深入人心,彰显宪法最高权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确立了我国的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制度,它神圣不容侵犯,在这个日益完善的法制社会中我们必须弘扬宪法精神和维护它的权威。
“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之中,我国众多法律都是以宪法为基础和前提所实施的,它作为一切法律中最高权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正是如此才能有人民当家做主,民族区域自治,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些使得我们在法制的蓝天下幸福生活逐步实现小康生活和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例如,宪法给予我以及广大学子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使我们得以在平等、安逸、和谐的社会中畅游知识的海洋,追逐不朽的梦想。所以法律它并非那么遥不可及,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
并且我们应该把“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违法必究”铭记于心,法不徇情,勿在违法的边缘试探,挑战宪法的权威。
今年又是第四个宪法日,它的主题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赋予我们权利的同时我们也有义务维护宪法权威,俗话说“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所以它不能像道德只能靠舆论谴责去支持,法律必须要有权威性才能作为立国之本,一个国家要是对法律熟视无睹那这个国家必然走向灭亡,我相信当代青年都在法律建设上献出自己的智慧,助力健全法律监督系统的加强。让权力在宪法的笼子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宪法精神的真正所在。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当多加普及法律知识,学习宪法,宣传宪法,与宪法一同进步,知法懂法以及守法,扬宪法之精神,护宪法之权威。努力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来警醒自己。
在宪法的根基下,法制这颗大树将会更加枝繁叶茂,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伟大的文明国度,未来将会成为法治大国,未来将会走向法治强国。最后我想说,与宪法同行共筑法制中国。
第三篇:《宪法伴我同行》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谷依诺,来自盘锦市双台子区第一中学。我演讲的题目是《<宪法>伴我同行》。
在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今天,一个人从走出摇篮到进入坟墓,每时每刻都是法律行为的参与者。而《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更是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作为当代中学生,我总能切身感受到《宪法》的无处不在。
妈妈说,《宪法》是一把安全的保护伞,它稳稳地撑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头顶,时刻守护着我们的权利不受侵害。清晨,我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背起书包,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傍晚,我们安全地回到家中,收看电视中用普通话播报的新闻、综艺节目,享受着和平、多彩的生活;假日里,我们来到图书馆、博物馆汲取丰富的课外知识、增长见识,享受国家发展科学文化建设服务的成果。就是这样,《宪法》陪伴我走过了每一个清晨、黄昏,伴随我一路成长。
老师说,《宪法》是一片灿烂的阳光,它照耀着中华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幸福。《宪法》说“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于是,乱砍滥伐少了、一次性塑料包装少了、黑烟囱和污水也少了,多了的是城市里的绿化带、是退耕还林、是清澈的湖泊;《宪法》说“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于是,野生动物不再面临肆意杀戮、珍稀植物不在遭受荼毒,多年以后,人们依然可以看到可爱的大熊猫、威武的华南虎;《宪法》说“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
第四篇:与宪法同行 品百味人生
与宪法同行 品百味人生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功夫影帝成龙唱过一首好听的歌《国家》,“国的家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歌声告诉我们,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要实现这个美好梦想,我们都要遵循《宪法》及法律法规的行为规范,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否则,整个国家就会一盘散沙,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正如我们常说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芸芸众生都依规矩行事,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坏了规矩,必将天下大乱。而《宪法》,以及依据《宪法》制定的其他法律就是我们的规矩,是我们每个中国公民都必须遵守的最大的规矩。
《宪法》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似乎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正如公益广告中所说:“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上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有同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规矩”。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遵守《宪法》对我们青少年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说一些新闻,有的十几岁的同学沉迷网络游戏,模仿暴力行为,持刀抢劫杀人;有的与社会青年合伙诈骗钱财;有的在上学看病等行为中奉行“潜规则”,行贿受贿,败坏社会风气,侵犯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等等。这些都是违背规矩、违法犯罪行为。因此,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我们,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法律知识和守法观念,懂得合法与非法,违法与犯罪等道理,自觉依法办事,这样才能抵制各种不良影响,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为了我们更好的成长,国家依据《宪法》制定了像《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来规范人们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和保护。有了这些法律还不够,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它们,使用它们,让它们保障我们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
“尝人间百态,品百味人生”。《宪法》给我们撑起一片蔚蓝天空,为我们搭建广阔平坦的舞台,让我们珍惜青春美好时光,好好学习,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在老师们辛勤培育下,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
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我与改革开放同行
我与改革开放同行
凤县教师进修学校 薛光明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到今年已经四十周年了。虽然时过境迁,当时所发生的人和事,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是, 我们所经历的辛酸和苦困以及家乡这多年来的变化,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1978年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渐明显,使得它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做出了关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它激发了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得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的转折点,为我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本的动力,也带来了家乡人们生活的翻天覆地变化。
首先,说一说“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产力水平也较低,所以对于商品的供应就严重匮乏。上街买一件衣服不光有钱还不行,还要有布票才行,按照布票的数量去买。而且数量十分有限,我记得好像每人只有一丈七尺布票。商店里的衣服和布料的色彩、样式就那几种,十分的单调,没有什么可以挑选的。在那个时代的大街小巷,每个人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土黄的解放装。我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大哥大姐穿过的旧衣服,是那种缝了又补的。由于家里孩子多,过新年的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穿上新衣服。自从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资源逐渐丰富起来,布料的种类也变得多了起来,再加上思想的解放,人们的意识变得越来越前卫了起来,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什么“喇叭裤”、“港式装”、牛仔服……令人看得眼花缭乱,不少人还穿上了名牌服装或时装。这时,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其次,再说一说“吃”。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严重不足,食物匮乏。在当时你要去粮站去买粮食,或是到商店买副食,都需要拿上粮票去买。农民要吃肉,只有等到年底,宰杀自家养的年猪才有可能。而且,我听说还要给国家上缴半头肉。所以,当时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都没有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很多村民只能靠吃国家的返销粮过日。那时,我们这些孩子们要想吃到让人垂涎欲滴的水果糖,只有等到谁家结婚办喜事才能吃到。终于改革开放了,国家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的大大增加,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随着时间的不断增长,现在人们的要求已经从“吃饱”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上升到了要“吃好”的要求,吃的东西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健康。现在,每逢周末,我们全家都会聚在一起,选择喜欢的饭店,品尝各式美味菜肴,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
再下来,说一说“住”。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居住条件是十分的差,通常都是平房,几个人去挤在一块住,人均住房很小,住的房子能遮风避雨就行,卫生状况也很差,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在我们老家,有很多人家住的是茅草屋或者是窑洞。当时我家就住在一个就窑洞里,顶上还有一条裂缝。住在里面,家人们都时时提心吊胆,很是害怕。窑内没有什么家具。只有一只爸爸从外面捡回来的旧木箱当作桌子用。也没什么电器,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只城里的大姨送的旧闹钟,听着闹钟那清脆的铃声,孩子们很是喜欢。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了。家乡里村民们家家盖起了砖瓦房。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推进,一座座设计精美,建造别致,设施配套的新居处处可见。水泥路、街道、路灯、广场,就连垃圾箱都有。走进新房里,给人一种干净温馨的感觉。有些手头宽裕的村民还在城市里买了住房。几年前,我家也在城里买了一套三居室的单元房,暖气、天然气、有线电视等配套齐全。房间里摆放着高档的家具,洗衣机、空调、电冰箱、电脑、液晶电视等各类电器应有尽有。这神仙般的享受,在过去可是想都不敢想啊!
最后,再说一说“行”。改革开发前,家乡的人出行,要靠步行。人们自嘲说那是“十一号车”。那时候,谁家能骑上自行车都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一件事。改革开放后,家乡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发展都很快。每个乡镇到县城都有“村村通”柏油公路。目前,一条横穿全县的高速公路正在紧张的修建中。现在,家乡的人出门上个街,买个菜都要坐公交车。手头宽裕了,不少人家都买了小汽车。有的人上地干农活都开着小汽车。我的家乡位于宝鸡秦岭南麓,那里群山怀抱,风景优美,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大家都闭塞在这个小县城里。随着公路、铁路的建设和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家乡的自然风光成了特有的景色,吸引了大批旅游观光客。为了促进旅游,还开通了省城西安到家乡的旅游专列。八方宾客来到家乡,一边享受着家乡美丽的景色,一边吃着家乡的美味,即带动了家乡的旅游发展,又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这是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最大的好处。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坚持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更幸福!
2018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