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写书的序言和后记
怎样写书的序言和后记
序亦作序言、叙、引言;跋为后序,内容。体例与序言基本相同,只是排在书后。
序言包括丛书序、作者序、非作者序(非译者序,下同)以及译者序等。
著作书的相对排列顺序为:丛书非作者序、丛书序、本书非作者序、本书作者序。翻译书除译者序排在前面以外,其余顺序为:丛书序、非作者序、各版次作者序等,视所译原版本书情况而定。再版书则以新版序在前,旧版序在后的原则编排,几个人分别为书籍写序时,其先后次序由作者决定。(A)丛书序言
1.属于丛书的图书往往有丛书序,用以对全套丛书的编写意图、范围、总体结构、共同体例等问题进行说明。2.丛书序的标题一般是“《xxxx》丛书序”或“《xxxx丛书》序”等。
3.丛书序可由丛书编委会、丛书主编个人或邀请有关知名人士撰写,署编委会或人个名义;由出版社编写时,往往不署名。
4.丛书序言总是排在目录之前。(B)非作者序言
1.非作者序是由他人,如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员或组织编写书的单位所撰写的序言,内容一般是推荐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研究的人物、事件等,也有指出作品不足之处的。切忌写成内容笼统、空泛或夸大的“模糊序言”或“吹捧序言”。
2.非作者序言的标题是“序”或“序言”,文后署撰写人姓名。
3.如借用某适合文章(无论该文章曾否在别处发表)充当序言,在文章标题之下外加括号注明“(代序)”二字。4.非作者序总是放在目录之前。
5.非作者序如是针对整个丛书而写的,排在丛书序之前。(C)作者序
1.作者个人撰写的序言,一般用以说明编写意图、中心内容、全书重点及特色、编写过程、编排和编写体例、适用范围以及对读者阅读的建议、再版更改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以及致谢等。
2.作者序的标题一般是“序言”或“序”,比较简单的作者序有时也写作“前言”。当另有非作者撰写的序言时,为区别起见,可改用“前言”、“自序”或“作者序”等标题。翻译书原作者专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标题为“中译本序”。3.作者序一般不署名,如果为几位作者中的一人撰写,也可署该撰写人姓名。
4.作者序可根据具体情况排在目录之前或之后,一般排在目录之前。如若内容与正文直接连贯的,也可放在目录之后。(D)译者序
1.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时也包括某些翻译工作的事务性说明。
2.译者序一般以“译者序”为标题,内容比较简单的,有时也可以“译者前言”或“译者的话”光标题。3.译者序总是排在目录之前。(E)后记
后记又称“跋”或“编后语”,一般在大型工具书、论文汇编书或重要著作中使用,排在正文的最后。其内容比较灵活,可以评价书籍内容,也可以说明写作过程或编辑过程及其体会、感谢语和对读者的希望等。
作者、出版者、编辑者、译校者都可以写后记,但不是必须撰写的项目,只是对某些事体进行交代。序言中不便、不宜说明的事项,也可采取后记的形式加以说明。
第二篇:序言和目录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国
蒙台梭利
幼儿感官教育
中国蒙台梭利研究课题成果
教育部“科学教育”子课题——中国蒙台梭利教育研究
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子课题——蒙台梭利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研究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子课题——蒙台梭利教育与幼儿素质教育研究 十年蒙台绝对梭利教育实践总结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国编委会
丛书主编:梁志燊
丛书编委:梁志燊李道佳钱继芳刘文韩惠茹 本书作者:刘文李毅胡艳红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人,世界著名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改革工作。1907年开始创建“儿童之家”,1919年发表了代表她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的第一部著作《Montesson Method》,在许多国家引起关注。经过几度兴衰,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蒙台梭利教育又爆发出新的活力,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她的观点也得到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肯定。
蒙台梭利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儿童。她曾说:“不要尊我为教育家,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儿童”,“儿童是人生的第一部分,又是人类的未来,成年人的得失成败和他自己的童年生活密切相关”。蒙台梭利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深入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秘密”,然后用科学的教育帮助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她发现儿童有很大的潜在能力,只有通过儿童自身的实际活动(工作)才能使他们的精神力量得以释放,并表现出更好、更和谐(即“正常化”的)的个性。为此,教育者必须与儿童建立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尊重、爱护他们,承认儿童的个别差异,并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按每个儿童发展的进度和步调,用积极鼓励的方法,帮助他们发挥自主性,使他们有信心、有能力、独立、自由、自愿地去探索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屈服于教育者的要求。儿童在实际活动中不仅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个性、品德等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这种教育下的儿童将成为健康、快乐、明智、自律、有责任感和创造才能的社会成员。
蒙台梭利说:“假如儿童的发展‘正常化’,将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但可以得到改进,目前社会中的罪恶(如仇恨、不平、破坏、战争„„)也将可以避免,理想的社会,和平的世界将会实现。”她在精心钻研前人的教育理论、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亲自观察和研究儿童的自然表现、内心世界。经过多年的时间,提出一整套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独特的教学材料和具体操作方法,并认为她的教育是“前进的”,也就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不断发展的。
随着国际上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实践和宣传,我国幼教界的同行们也于10年前开始学习、研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吸取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并沿着“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的道路在一些幼儿园开展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对蒙台梭利教育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由于工作获得成效,儿童有显著进步,深受许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肯定,认为蒙台梭利教育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仍有许多可取之外。目前蒙台梭利已走进了我国除西藏之外的所有省区。
蒙台梭利在《Montesson Method》一书中曾说:“本书只是由一人独自积累的经验,今后应由更多的人继续将他们的实验写成科学的教育著作,这将是我们所期望的。”
北京师范大学梁志燊教授和其他多年从事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的专家们总结了他们对蒙台梭利教育的认识以及10年来我国对“蒙台梭利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 的实验成果,以系列丛书的形式,将这一优秀的课程和成果编写成《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国》。
丛书涵盖了蒙氏教育的理论、活动操作、应用经验和效应,论及0-3岁、3-6岁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以及多年来在我国幼儿园的成功运用。所有图片拍摄均来自进行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幼儿园和幼教机构。
丛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把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及实践的方法作为重点阐述。适合幼儿园、家庭及蒙台梭利教育培训机构作为教材使用,是一套指导性很强的丛书,中国学前教育研究泰斗:卢乐山
蒙台梭利是上个世纪初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原本是意大利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院的医生。她在护理残疾和低能儿童的实践中认识到,造成儿童智力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问题,适用于残疾和低能儿童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正常的儿童。于是她在罗马举办儿童之家进行教育实验,力图以医学、生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她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天赋的潜能,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发展。教师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给儿童学习以自由,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教育,成为具有自动性、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她强调儿童感官训练和肌肉练习,并设计了一整套训练感官活动的教具和发展动作的器械及设备,规定了使用规则。
长期以来,教育界对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有争议。有的人认为她的方法主要是适用于残疾和弱智儿童,不适宜于正常儿童;有的人认为用众多的教具来训练儿童并非是最好的方法,且许多教师并不了解教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因此,在二十世纪中后期蒙台梭利教育法被冷落了约半个世纪。但是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教育家在研究推广她的方法。1980年,我第一次访问日本,是受日本著名教育家平冢益德邀请的,他在日本成立了蒙台梭利研究所,我曾经访问了他的研究所。1987年,我参观了美国一所蒙台梭利幼儿园时第一次见到蒙台梭利教具,并看到儿童在玩这些教具。园领导告诉我们,蒙台梭利幼儿园在美国也不多,而且儿童入这种幼儿园,需家长了解它的特点,表示自愿同意才能入园。幼儿园的教师都必须经过培训,持有证书,才能上岗。由此可以看出,蒙台梭利教育法首先是需要认真研究,然后实施。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以苏联的幼儿教育为样板,以幼儿教育指南为指导实施幼儿教育。当然苏联幼儿教育有其特点和长处,应当吸收。但是忽视了对其它流派的学习,使我国的幼儿教育比较僵化、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引进许多西方幼儿教育的理论,开展了各种实验,我国的幼儿教育呈现了生气勃勃的气象,形势十分喜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方法就是其中的一个流派,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有不少理论著作,包括博士论文,而且开展了蒙台梭利教师的培训,不少幼儿园也在进行试验。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大多数幼儿教育工作者对蒙台梭利还是很陌生的。为了普及这方面的知识,给正在实验的幼儿园以正确的引导。有必要编辑出版一些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书籍。梁志燊主持编写的《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国》系列丛书正达到了这个目的。该丛书既有理论介绍,又有具体案例和实施方法。我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一定会给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以很大的帮助。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
丛书总序
著名的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创建的新幼儿教育法风靡世界,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她因之被誉为“幼儿教育之母”。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在东西方各国被传播着。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中期,有幸引进了蒙台梭利教育,尝试性在幼儿园中进行中国化的实验研究。在学习和采用蒙台梭利教育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都为之赞美、为之动情。
回顾十年的历程,从两所幼儿园的两个实验班起步,时至今日,蒙台梭利班数以千计,覆盖29个省区、直辖市,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自2000年起,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儿园实验开始进入科学研究的轨道,相继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青少年潜能开发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幼儿学习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集中研究“蒙台梭利教育融入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实践研究”及“蒙台梭利教育与幼儿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些研究均遵循西为中用、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尊重实践,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
以上的研究尚在进行中,尚未结题,但已显现中期的成效。我们的研究证明,所走的中西教育文化合璧,历史与现代教育交融的道路是成功的、可行的。在十年中,通过引进蒙台梭利教育,将其在幼儿园中加以应用,多打开了一扇与国际交流接轨的窗口,又开辟了一条与各国交流幼儿教育的渠道,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使我们吸收了更适合儿童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走向开放、走向革新、走向世界。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幼儿园的实践不平常,道路不平坦,成就不平凡。
在这十年中我对蒙台梭利教育的认识从朦胧到了解,渐渐地为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所折服,更钦佩蒙台梭利的人格、学识和革新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实践行列,他们中间有幼教研究者、有幼儿教师,有幼儿家长„„他们在实践中结合我国的社会情况和幼教情况创造着崭新的幼儿教育,令孩子开心、家长称心、教师倾心,使幼儿教育耳目一新、质量提升、前景美好。为了更好地在实践中将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恰当地、有创意地运用于我国幼儿教育的各领域、各阶段,避免走偏方向,我们认为有必要及时地将蒙台梭利的优秀教育理念及方法和在十年来运用的成果展示于公众。我们组建一只精湛的编写队伍,编写人员都参与了这十年的教育实践,并在岗位上做出了公认的贡献。
本套《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国》系列丛书有着完整的构思,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原理,更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幼儿园中的应用,及在各年龄段全程的使用有着哪些创意和成效。全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蒙台梭利教育原理、蒙台梭利3-6岁教育及在我国幼儿园中的运用;第二部分,蒙台梭利0-3岁教育、蒙台梭利艺术教育及科学教育;第三部分:蒙台梭利小学教育。各部分统一组合,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原理统领全书。蒙台梭利0-3岁教育,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实践和创意均有不足;蒙台梭利3-6岁教育在幼儿园中被广泛地应用,有着一定的经验、体会和创意,但还有待继续充实和发展;蒙台梭利小学的教育则为初次介绍,有待研究和实践。丛书的各部分相对独立,可供不同年龄段使用,但均应以蒙台梭利理念为指导,离开蒙台梭利理念的教具操作和教学法,都将失去其应用的价值
梁志燊
2004年8月
作者自序
赤子之心纯真虚广,稚约简朴,是人生的本原和归宿。婴幼儿尽管身躯弱小,但具有朝气蓬勃、昂扬向上、无与伦比的自然生长力。婴幼儿的教育必须从本原入手,循序渐进,扬长避短,顺其自然,使他们身心相和,增长智慧,保持和强化其固有的自然生长力,从而全面、健康、茁壮地成长。感官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特色和争议的部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于婴幼儿感官教育具有长远和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
在国内,人们一般认为,婴儿呱呱坠地,只要五官齐全,无先天缺损,就能自然做到眼能看、耳能听、鼻能嗅,对各种感官进行专门训练缺乏全面的认识,婴幼儿的感官教育因此常常被人们忽视,其代价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同时也是民族和人类的。
婴幼儿作为人的特殊发展阶段具有特殊性,他们从小就开始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形形色色的事物的吸引和刺激,并具有充分的感官反应。例如,婴幼儿见到任何东西,常见的反应是拿来放进嘴里,尝一尝味道,然后把它吃掉或丢弃。这其实是婴幼儿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各种相应的感觉器官作出反应的一个普遍的主控感知过程。成年人往往很少能从婴幼儿的角度来认识世界,老师和家长很难顺着孩子们的自然发展要求,引导他们认识世界,甚至干脆不耐烦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们,孩子们的主控感知过程往往被他控了、干扰了。长此以往也就渐渐偏离了孩子们的本原真我。无论是主控还是他控感知过程,我们必须尽可能让孩子们通过健全的感觉器官充分理解客观事物,排除种种干扰和妨碍,学到真正的东西。从人类进化过程来看,一切知识都是个体基因成熟和觉醒了的某一特定系列的先验知识和生物学潜能的某一点相遇或构建,可能会导致这一系列的先验知识或生物学潜能的现实表达。人的精神成长既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表达的过程,又是一个由外向内沁染的过程,而且这两个过程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感官教育首先是培养和健全五官的正常感觉,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然后培养的是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是学会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只要持之以恒,周而复始地螺旋渐进,孩子们必定会通无化有,运有和无,成龙成凤,这也符合现代建构主义的观点。
在学习和运用蒙台梭利感官教育时,我们不能只学习表面上的教具操作技术,而应对教具的系统性,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蒙台梭利感官教育思想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必须强调的是,幼儿的感官教育,并不仅仅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事,而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更应给予重视,只有园内外与家庭内外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本书各章执笔人有刘文(第一章及第二章的部分内容),李毅、胡艳红(第二章),全书由刘文策划并统缟。
本书的图片拍摄得到了辽宁师范大学幼儿园和北京蒙台梭利研究中心吕安华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此对所有关心、支持本书出版的人士表示衷心谢意!
刘文
2004年8月
目录
第一章 蒙台梭利幼儿感官教育理论概述
第一节 蒙台梭利幼儿感官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蒙台梭利幼儿感官教育原则
第三节 蒙台梭利幼儿感官教学内容
第四节 蒙台梭利幼儿感官教学操作方法
第五节 幼儿感官发展水平评价
第二章 蒙台梭利幼儿感官教育活动案例
第一节 视觉教育
插座圆柱体组
粉红塔
棕色梯
长棒
彩色圆柱
色板
几何图形嵌板
几何立体组
构成三角形
二项式
三项式
第二节 听觉教育
音筒
音感钟
第三节 味觉教育
味觉瓶
第四节 嗅觉教育
嗅觉瓶
第五节 书写能力
书写能力的感官准备
附录一:中国早教网蒙台梭利教育中心简介 附录二:蒙台梭利教具图
第三篇:摄影展的前言和后记
摄影展前言
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地处陆丰市东部,东邻惠来县,既毗邻港澳,又位于汕头、深圳、厦门三大经济特区中间地带,广汕(国道324线)、深汕高速公路、深厦高速铁路贯穿境内,区位独特。风景秀丽,文化灿烂,是广东著名的归侨之乡,是汕尾市著名特色农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汕尾市华侨管理区以打造现代绿色农业产业为目标,加快推进“红杨桃”、“奎池油柑”、“菠萝蜜”和“泰国莲雾”“马来西亚金焦”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等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建立了多种类型绿色水果基地。美丽的侨区又焕发出蓬勃生机。
浓墨重彩书华章,春意盎然入画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艺术人,他们怀着对绿色侨区的炽爱之情,探寻高雅,谱写胜景;用极致的镜头去扑捉七彩图画,用独特的视觉挖掘美景,展现精彩;用美丽的心灵去采撷绿野的浪花,描画侨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成就,展现侨区人民的精神风貌。
——他们镜头下的绿色侨区更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特举办这次摄影展,艺术地展示“绿色侨区”、“绿色果园”美丽的风光、深厚的人文文化,反映侨区“特色农业”的丰硕成果,再现一个精彩靓丽的绿色侨区。
愿美景为侨区增色,让我们在愉悦的精神享受中展望侨区新未来!摄影展后记
艺术来自生活,来自辛勤的耕耘。
生活为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只要辛勤耕耘,倾心挥汗,就可能有收获。只要用心灵去感悟,用美的视觉去发现、去创造,就会有精美的艺术。在这块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13个国家的侨民文化交相辉映的土地。艺术家通过发掘、再现、创造了一张张鲜丽的剪影,侨区将又是一次精神文化的提升。
——所有这一切都是汕尾艺术人发现美、表现美的结果。在此,让我们向这些辛勤的耕耘者表示由衷的敬意!
艺术属于个体,也属于大众。群体的艺术更离不开大众的双手,离不开集体的力量。这里的每一幅、每一组照片,都浸透着爱美、创造美的人们的倾心关注,浸透着艺术家的心血,浸透着劳动者的汗水。
这次展览,三月中旬面征稿,四月中旬截稿,收到稿件二百多幅,我们精心遴选十几幅精品予以展出,窥斑看豹,披锦观花,一展七彩侨区靓丽,一展时代精神风貌。办展期间,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汕尾市摄影家协会的鼎力相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生活无止境,艺术无止境。生活的天空有多大,艺术的翅膀就能飞多远。历史的侨区,灿烂辉煌,让我们自豪;今天的侨区,蓬勃发展,让我们振奋;明天的侨区,生机无限,更让我们畅想——
侨区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侨区文艺的天空将更加绚丽多彩!
第四篇:序言和大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内容简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教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称《原理》)的第六版。自1982年首次出版以来,《原理》以其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明晰等鲜明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从第一版到第四版,《原理》发行了1000万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宣传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这同时表明了它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
但是,自1995年《原理》第四版出版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取得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新经验表明,《原理》的内容和结构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深入阐述和补充,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并妥善处理,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问题应得到充分体现。
更重要的是,《原理》第四版出版的九年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际看,世界进入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样化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内看,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也进 入到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历史任务的 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学院派”,它应该也必须关注现实,注重同现实进行“对话”,从而以哲学的方式概括并反映新的实践所提出的新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决定对《原理》再进行一次修订,因而向读者献上这本《原理》第五版。
《原理》第五版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不同的“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包括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加上“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历史维度及其彻底性和完备性,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完备性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而自从历史也得到 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同时,《原理》第五版又把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哲学史上看,马克思之所以能发动一场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关键就在于,他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 此为基础正确地解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实践唯物主义。用“实践 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实践维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但是,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形 态,而是同一种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表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重在改变世界,而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否定性的辩证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又是实践的。在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观是和“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 “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力求全面而又 科学地阐述实践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系统而又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贯穿《原理》第五版的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体系重在阐述学科的基本观点,它既要依据学科的科学体系,又要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在编写《原理》第五版时,我们考虑到这一点,力图设计一种既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又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所以,《原理》第五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结构也做了新的安排,并力图以这样一种新的结构来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再现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任何一门教科书的任务,都是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也是 如此。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本身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深化的;同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据此,《原理》第五版对有关问题做了如下处理:
第一,对于像物质统一性、决定论、反映论这样一些已成为“常识”的基本观点,应结合当代科学的新成果讲出新内容。所以,《原理》第五版增加了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认识与虚拟这样一些内容。
第二,有些观点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没有涉及或未重视这些观点。为此,《原理》第五版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交往关系及其制度化、人的异化及其扬弃等。
第三,有些观点在经典作家那里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展开、详尽论证,而当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又日益突出了这些问题,使之成为迫切需要解答的“热点”问题。对这样一些观点,应以当代实践和科学为基础,深入探讨、充分展开、详尽论证,使之成熟、完善,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为此,《原理》第五版增加了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非理性因素 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一些内容。
第四,有些观点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至今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随着学科的分化,这些观点已从哲学中分化出去,成为其他学科的重要内容了,如阶级、国家和革命的理论就成为政治学的内容了。对于这样一些观点,《原理》第五版没有列出专章来详尽展开,只是在有关章节中有所涉及。这样做,主要是适应学科的分化,而不是说这些观点不重要。实际上,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都要经历一个从不确定到确定,确定以 后还要不断调整的过程。
《原理》第五版的定位仍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适合文科的各个专业,包括哲学专业。同时,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又充分考虑了教育部200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校两课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并力图使二者结合起来。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要贴近教师、贴近学生,适应教学实践。但这种适应不是简单的适应,而是适应中的提高,提高中的引导。所以,《原理》第五版力图站在当代实践的基础上,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吸取哲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哲学不仅是 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批判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科书不能仅仅传授“知识”,仅仅适应教学,更重要的是,它应激发学生的反思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拓宽理论视野,提升理论境界,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从《原理》第一版到第五版,时间跨度为22年。正是在这22年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重要突破,《原理》第一版到第五版从一 个侧面反映并体现了这一历史进程及其重大进展。所以,我们把《原理》第一版至第四版的 目录附在后面,以 希“窥一斑而知全貌”。
在《原理》第五版出版之际,我们深深怀念《原理》的奠基者李秀林教授,他离我们而去已近20个年头。他在世时,曾几次表示,《原理》应每隔几年修订一次,使其日趋完善,成为符合马克思主义真谛的教科书。自1990年始,我们对《原理》进行过几次修订,先后把第三版(1990年)、第四版(1995年)和现在的第五版呈献给了读者。从上述意义上说,这是对李秀林教授遗愿的 实践,也是对这位师长、朋友的眷恋。
《原理》第五版是集体合作的产物。由李淮春、杨耕拟定写作提纲,具体分工:李淮春、杨耕(导论);杨耕(第一、二、三、七章);陈志良(第一、五、六、十章);郭湛(第四、十一、十二章);王霁(第八、九章)。全书由李淮春统改、定稿。杨耕协助李淮春统 稿,并对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了改写或重写。许多同事、朋友为本书的修订提供了宝贵意见 和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李淮春 杨 耕
二00四年八月八日
导论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9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3)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2)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3)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一)物质与世界
(1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1、物质的含义及意义;
2、意识的本质;
3、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
4、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层次性和同构性。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2、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物质到意识
(1)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2)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意识的结构和功能(4)意识与人工智能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2)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3)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其实践意义
(二)实践与世界
(9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1、实践的本质、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2、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1、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1)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2)实践:人的存在方式(3)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3)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3、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2)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3)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三)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1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
1、社会的本质;
2、社会的经济结构;
3、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3)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2、社会的经济结构
(1)生产力: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2)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3)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3、社会的政治结构(1)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2)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4、社会的文化结构
(1)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2)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3)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4)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
(四)个人与社会
(1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1、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2、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3、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4、人的本质。
1、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1)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2)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3)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2、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1)人的社会价值(2)人的个人价值
(3)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3、社会创造人与人创造社会(1)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五)联系与发展
(6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1、发展的方向性;
2、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1)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
(2)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3)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2、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2)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4)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
(六)发展的基本规律(9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1、量变、质变的复杂性及其与突变的关系;
2、矛盾论与系统论;
3、“否定性和辩证法”与实践观、矛盾观。
1、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
(2)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3)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及其与突变的关系
2、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3)矛盾论与系统论
3、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与否定(2)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
(3)“否定性的辩证法”与实践观、矛盾观
第五篇:序-前言-目录-引言-后记
封面:
生态课堂
“五步四学”实验与研究
湖北省黄州中学教研处
扉页:
生态课堂
“五步四学”实验与研究
邹功平
审定 曾跃进
编著
湖北省黄州中学教研处
序
前言
生态课堂是在充分吸收高效课堂建设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能学不教、以学促教等课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审视其打造过程中功利化弊端和主观臆造嫌疑而提出来的。其“五步四学”教学模式,以期为读者提供一种建设思路和行为路径,并非格式化的东西。因此,生态课堂不是简单地将课堂前的修饰词“高效”换成“生态”,而是教学理念的再一次更新和升华,课堂建设行为的再一次变革和创新,是素质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校本化产物。
本书分四章。第一章,从生态课堂提出的时代背景,详细阐述生态课堂及其“五步四学”教学模式的内涵、理论依据和任务措施;第二章,从课堂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堂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具体说明“五步四学”教学模式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操作规范,为实验教师提供实验步骤、方法和行动指南;第三章,对“五步四学”教学模式进行解读,并从课堂研究和校本教研两个角度与读者诸君分享实践的心得和体会;第四章,通过教案和导学案示例,指导实验教师如何按照生态课堂“五步四学”教学模式的精神和要求,编写教案和导学案。
本书力图贴近学校师生实际和课堂教学实际。在理论建构上,力求理念先进,观点正确,通俗易懂;在实验操作说明上,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简便易学;在分享心得体会上,力求实事求是,针对性强,可读性强。
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是“生态系统,互动激发,智慧生成,愉悦共享”。其本质是生态化,优质常态课堂。传递的是健康的、美的、和谐的课堂理念。如果对我们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在实践中能催化出更多更好的模式和经验,在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促进老师们教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专业化发展,则编者幸甚!
课堂理念
尊重主体,发展个性,主导动态,追求理想。
课堂特征
生态系统,互动激发,智慧生成,愉悦共享。
课堂追求
施教有序,师生有情,学习有法,课堂有趣,教学有效。
课堂特色
问题主线,五步流程,导学领航,独学热身,互学深化,评学促进。
目录
第一章
生态课堂
第一节
生态课堂与教学模式
一、生态课堂提出
二、生态课堂定义
三、“五步四学”教学模式
四、理念与追求
五、绿色及特点 第二节
理论建构
一、吸取中国传统教学方法精华
二、借鉴国际近现代先进教学理论与方法
三、借助新课程改革理论和成功经验 第三节
任务措施
一、目标任务
二、构建段序
三、措施保障
第二章
操作及说明 第一节
教学准备
一、备课
二、导学案编写
三、学习小组建设
第二节
“五步四学”基本操作及说明
一、“五步”操作规范
二、“四学”操作规范 第三节
评价及操作
一、课堂教学评价
二、小组学习评价 第三章
研究与实践
第一节 生态课堂及“五步四学”解读
一、理论基础坚实
二、可操作性强
三、特色鲜明具有先进性 第二节
课堂研究
一、实验“五步四学”,要坚持 “三为主”
二、课堂高效的关键在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三、在追问中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
四、“独学”活动策划
五、“互学”活动策划
六、展示活动策划
七、反馈教学策划 第三节
校本教研
一、生态课堂校本课题研究指南
二.以“三有”为突破口,提高集体备课质效
三、学习小组建设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四、评课议课内容和方法
五、教学反思内容和方法
六、课堂师生默契达成内容与方法
七、看名校“牛题”对语文生态课堂建设的启示
八、教师文化建设内涵与构建方法 第四章
教学方案示例 第一节
教案 《第一次真好》(七年级·语文·上册)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七年级·英语·上册)未来道路我选择(九年级·政治·下册)第二节
导学案 《第一次真好》(七年级·语文·上册)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七年级·英语·上册)未来道路我选择(九年级·政治·下册)原始的农耕生活(七年级·历史·上册)我们怎样学习地理(七年级· 地理·上册)物态变化复习(八年级·物理·上册)
化学试卷讲评(九年级· 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高一年级·生物·上册)
后记
上半年,我按照学校要求,到初一年级配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由于本人在理论上的浅薄,和近几年没有从事课堂教学,与所从事的职务极不相称。在仓促中提出了所谓的“五步四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虽然粗糙无比,但得到了初一年级领导和部分老师的大力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预期成果。它对于改善和改进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确有明显的效果。在这里,再次向付出辛勤汗水和智慧劳动的课改的先行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暑假前,邹功平校长,指示我在暑假期间考虑一下:下半年打造高效课堂怎么搞?接受任务后,思虑再三,于是产生了写这本书的想法。纵是酷暑,仍然笔耕不辍,于8月初写完书稿,心中不免一阵窃喜,终于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任务。然而在付梓前,心里突然感到一阵阵惶惑,甚至有些忐忑不安。不觉问自己,是不是有点轻狂?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何德何能,居然信口雌黄!但想到职责所在,下半年的工作,就是贻笑大方,也顾不得了!后有朋友提醒,你还未署领导之名咧?关于这一点,我还是做个交代:这个所谓的生态课堂及其“五步四学”教学模式,有可能在实践中行不通,或许流产,或许成为笑柄,只好文责自负了,何必牵连无辜。当然,如若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产生些许效果,自然在正式出版时再做主张。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校长邹功平同志,他不嫌本书文字粗浅,在万忙中,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中肯意见,还亲自为本书写了序言。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