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与人性——《高老头》[推荐]
爱与人性——读《高老头》之感悟
“人间的真情,美好的爱情,父母的亲情„„这一切的一切在赤裸裸的金钱面前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力。”这是写在巴尔扎克的作品《高老头》书后的一段话,对于这段话我感悟颇深,同时它也道出了这部作品的深意。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期的巴黎,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弥漫于整个社会。《高老头》这本书,以巴黎社会为背景描绘出一幅资本主义的金钱社会百丑图。破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来到巴黎上大学,住在偏僻的伏盖公寓里。他经不起上流社会灯红酒绿的诱惑,通过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踏入贵族沙龙,先后结识了两位少妇。而这两位少妇,正是与他同住在伏盖公寓的高老头的女儿。高老头是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爱女成癖,并为她们花光了所有家财,而自己却省吃俭用,最终因为贫穷而被女儿抛弃,成为金钱关系的牺牲品,凄然死去。高老头的父爱,让两个女儿踏入上流社会,却也正是由于他的溺爱,使两个女儿抛弃了他。而拉斯蒂涅在目睹了上流社会的挥金如土、灯红酒绿后,他往上爬的欲望倍增,在鲍赛昂子爵夫人和逃犯伏脱冷的唆使下,日益丧失正直的良心,开始为金钱而出卖正直,特别见证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对待父亲的冷漠、无情后,更坚定了向资产阶级的道路走去的决心。
细读这部作品,我对于作品中的两大主人公高老头“伟大的父爱”和拉斯蒂涅“人性的堕落”实在难以理解。首先,高老头对于两个女儿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他倾其所有,倾尽一生就为了两个女儿能过上她们各自所向往的生活。对于女儿们提出的种种不合理要求,高老头从来就是有求必应,直至女儿们榨干他身上的最后一分钱。这种不讲原则的爱造成了高老头最后的悲惨结局。在被这种伟大的无私的父爱感动的同时,理性告诉我应该从这种失败的家庭教育中学到些什么。作为父母,不能因为过分溺爱而让孩子成为为社会所耻的“啃老族”:作为孩子,要懂得感恩和回报,用勤劳为自己铺上一条平坦的人生大道。再者,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他野心家的性格不断地被激起和爆发,“人性”的问题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上。如书中所说,“善良、纯洁就是上流社会中致命的杀手”。“如果想在上流社会稳住脚根,你必须学会察言观色,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绝不能写在脸上。你必须去夺取权力,争夺金钱,这样,别人才能投靠你。”直白的描述使我们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那个时代所遵循的生存法则,那是个不公平的游戏圈。高老头的悲剧对拉斯蒂涅起到了现身说法的实例作用,他彻底理解了巴黎社会的内幕,认识了金钱和权力在上流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所以,他决心接受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法则,不择手段打进上流社会。至此,拉斯蒂涅终于丧失了自我,埋掉了最后一点人性,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那个腐朽奢华的巴黎社会已然成为过去,但堕落的种子仍潜伏在现在这个社会中。《高老头》这部作品让我们了解到,拥有权力获得的利益只能带来片刻的欢愉,应该学会主宰金钱而不是被金钱主宰。切勿在充斥着权力与金钱的利欲熏心的社会大染缸中迷失了自己。
第二篇:《高老头》
《高老头》读后感
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一个人把情感统统拿了出来,就像把钱统统花光了一样得不到人家原谅。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一生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经典的作品,他的大部分写作都是以反映法国社会时代为背景,其中,有他写的长篇小说《高老头》,听说,巴尔扎克仅用了三天三夜就写出来这部作品。最近,我用了几天的时间读了这本书,拜读这本著作之前,我还对这个书名有着很大的好奇,高老头有着怎样特别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法国的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整个社会的背景都弥漫着欺骗、虚伪、爱慕虚荣的气息,人们追求生活的浮华,都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摆脱自己低下的社会地位,跻身到上流社会,为此,他们会不择手段,只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可是到最后,他们往往适得其反,得不偿失,甚至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高老头是当地的一个面粉商,他在法国革命期间,靠着卖面粉的机会大赚了一笔。他有两个女儿,他对她们十分疼爱,在她们结婚的时候,他给她们的分别是六十万、七十万的家产,而留给自己的,仅仅只有五六万,他想着只要够养老就行。可是,这种义无反顾的疼爱真的会得到女儿们相应的回报吗?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身上再也没有她们可以获取的钱财,没有任何价值反而是一个拖累的父亲,很快的遭到了两个女儿的嫌弃。她们不会再舍得浪费自己的一分一秒去看望他,关心他,甚至不想跟他有任何的来往。她们觉得,眼前这个一无所有的父亲,是令人感到可耻的,因为他已经不再富裕了。这两个女儿就好像吸血鬼一般,把父亲身上的血一点一滴的吸干,毫不留情的丢弃......作为一个年迈的老父亲,眼看着自己的女儿如此绝情的抛弃他、嫌弃他,虽然这一切,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明白,但是那又能怎么样呢?即使内心是如此的失望与凄凉,他对两个女儿的爱一丝一毫都没有减少。父爱如山,这大概就是高老头最真切的模样吧!后来,两个女儿逐渐沾染了上流社会的不良风气,变得颓废奢靡,挥霍无度,还在外面欠下了大笔的债务。高老头的反应一如一个慈爱的父亲,没有责备过这两个女儿,他不惜卖掉一切可以换钱的东西,去帮女儿还债,可是他的付出就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两个女儿的感激,没有让她们醒悟,她们甚至连一句谢谢也没有。其实,读到这里,我觉得高老头的爱是溺爱,他爱的方式是错误的、固执的。爱,也分对错,错误的爱还叫爱吗?不,错误的爱只会引导两个女儿走上错误的道路,因为,她们内心对于金钱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偏离了应有的轨道。
欧也纳.拉斯蒂涅本是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他有着过人的勇气与学识,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着优雅的人格魅力,同时,他也对自己的感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可最后,也没能逃离开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当时的社会,人们都渴望金钱,渴望成功挤进上流社会,欧也纳.拉斯蒂涅也不例外。他一直有着一个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他想尽快一点实现它。于是,他利用父母的钱去挥霍,渴望与一些上流社会的贵族攀上关系,后来,他做到了,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人上人,还与高老头的二女儿交往。上流社会到底怎样精彩呢?欧也纳.拉斯蒂涅这次终于见识到了。那些平日里穿着美丽、高贵优雅的贵妇人并没有表面那样风光,她们的丈夫没有那么珍惜她们,更多的是对她们的打骂、侮辱、无视......家里所有的钱都是被男人控制,女人们无奈,只得到处借钱,好像只有钱才能满足她们心中的安全感与虚荣感。法国巴黎,浪漫的爱情之都,人人都向往,都为之疯狂,都深深迷醉。只有真正身处在其中,才会感受到所谓的爱情的欺骗与挥霍。这里的爱情,不如大把的金钱来得实在。或许,只有高老头旁观者清,看清这迷局,活的明白。欧也纳.拉斯蒂涅最后终于醒悟了,他决心要与这个浮躁虚假的社会来一场较量。
高老头,是当局者,也是旁观者。他在民不聊生,革命爆发的时候,抬高粮价,大赚了一笔,这商人看似冷酷无情;对于两个宝贝女儿,他的态度可是截然不同的。这两个女儿,从小没有接受过什么正式的教育,在人格上,精神上,认知也是有所缺乏的。两个女儿无论干出什么出格的事、错误的事,高老头都是以极其溺爱的方式去帮助她们解决问题。两个女儿经历了一系列挫折的打击,小女儿后来幸运的和欧也纳在一起了,大女儿则是负债累累,高老头再也帮不了她了。高老头没早点看出这个社会人性的冷漠无情,没早点看出这两个女儿的薄情寡义,没早点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人啊!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和社会地位就真的那么重要吗?难道真心与爱就那么一文不值吗?
《高老头》不只存在在那个巴黎的旧社会,现实生活中亦如此。希望大家能明白,那些所谓的名与利其实都只是过眼云烟,你得到它们,拥有的也不过是片刻的欢愉,一旦失去它们,你只会感到无穷无尽的折磨与煎熬。每个人最重要的,不应该是丰富的精神支撑吗?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我们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一丝平静呢?那些短暂的东西真的比长久的东西更加吸引人吗?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光,别等到失去之后,才追悔莫及。
第三篇:人性与法治
Script>李伟迪 曾惠燕
人性化是2003年法治的焦点和亮点,但不同的声音也能时常听到,有些受害人及其亲属认为,对罪犯讲人性,就是对受害人的不公平,因为罪犯毫无人性地践踏受害人的权利;有些学者认为,人性应该是法治应有的品质,何必还需人性化?还有人耽心,人性化可能“化”掉法律的威力,因为法律的威力来自无情无私,而人性必须承认有
情有私。显然,为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研究法治与人的关系。法治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定的是人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的是人的秩序,追求的是人的发展,实现的动力是人的实践。法治的起点、终点、目标和手段都离不开人,抛开人的法治是不可想象的。法治的最终主体要素是自然人,因此,法学是人的科学,法治是人的实践,法学必须研究人,法治必须服务人,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须以人为本。
其次,必须研究法治属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根本属性是人性,人性引导着人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人性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从理性具体看,基本人性是生存、尊严、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等需求倾向。
基本人性普遍地存在,不以财产、地位、职业、宗教、文化、地理、种族等为根据。人的属性决定了法治的属性,前者是内容、目的、灵魂,后者是形式、手段、躯体。人为了塑造人性而立法,为了扶持人性而执法,为了修复人性而司法,为了发展人性而守法。弘扬人性的法是良法,压制人性的法是恶法。法治必须以人性为基础。
最后,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权的关系。生存需要产生生存权,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利,也有珍惜他人生命的义务。尊严和名誉需要产生人格权,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把自己看作人的权利,更有把他人看作人的义务。人有捍卫名誉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名誉的义务。亲情需要产生亲权,人有保护亲缘的义务,有享受亲情的权利。合群需要产生参与权,人都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也有接受他人的义务。自由需要产生自由权,人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发展需要产生发展权,自己要发展,他人也要发展;穷人要发展,富人也要发展。基本人性凝结成人的基本权利,就是人权。人权不可剥夺,只能作适当限制。
法治必须以人权为核心,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法治的底线。民主制度的确立,为人性法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资本、市场等物质力量的异化可能扭曲人性,出现苏格拉底式的悲剧。因此,人性的种籽还得我们去播撒,人权的幼苗还得我们去哺育。
第一,培养人性化法律意识。医院拒救、有偿救人等,折射出生命意识的淡漠。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应该成为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
第二,构建人性化法律体系。宪法、行政许可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修订,是我国法律体系人性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法律条文有待人性化修订。
第三,构建以人性为指导、以人权为底线的执法方式。执法者必须怀着人性的理念,对执法过程中的细节、新问题和执法失误有一种人性的判断力,不至于出现执法的异化。
第四,司法要以人性的救济为最终目的,对被害人而言,其人性权利遭到损失,司法机关以公力去救济,恢复被害人的人性权利,这是人性的救济;对加害人而言,由于人性的裂变,所以作出了伤害他人人性权利的行为,司法机关强迫加害人承担法律责任,使其痛苦、反思、悔恨、自新,从而恢复人性,这也是人性的救济。
人性化的法治更有威信。作为执法者,从人性的角度,更容易与行政相对人取得共识,事半功倍。作为司法者,以人性救济为己任,他不仅发现了犯罪,而且发现了人性的病变,他作出的不仅是一纸判决,而且是修复人性的处方。作为罪犯,人性的根茎上最容易萌发谢罪的枝桠,真诚悔罪,这对受害人及其亲属的创伤也是一种抚慰。人性化法治在公民的自觉遵守中,在执法的督促中,在司法的救济中,在罪犯的悔罪中获得威信,得到实现。
原文发表在2004年9月21日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学者论坛 联系liweidi1289@yahoo.com.cn
人性与法治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人间喜剧》与《高老头》形象比较
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 高老头》是出色的序幕,也是他早期的一部代表作。《高老头》不愧是一幅波旁王朝时期典型的社会画面,而在这画面中,拉斯蒂涅的形象刻划得相当成功,成为巴尔扎克的艺术画廊中光辉的典型形象之一。
而《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同样,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也是他艺术长廊中的一个人代表形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拉斯蒂涅与于连的世界。
一、凭借优势占据上流社会是“英雄们”满足野心的共同方式
在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体现人的自身价值。那是个物质横流的社会。有了金钱就能买到地位,而有了地位又何愁没有金钱呢?
拉斯蒂涅与于连这两位心比天高的“英雄”怎能容忍于如此命运。他们迫切想改变这般境遇,他们凭借自己的优势,想跻身于上流社会。
(1)英俊的相貌,出众的才华
拉斯蒂涅与于连两人都有着英俊的外貌,但一个人想要成功,单靠外貌是不够的,需要才华的支撑,这样才有获取成功的资本。赵咏梅 “英俊潇洒是这些“ 英雄们”所共同拥有的优势, 而这一优势也正是他们钻进上流社会最重要的资本之一。” 王宇认为“拉斯蒂涅和于连都生有一副漂亮的外表, 颇得上流社会人的欢心”,“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 有才华、有热情、有抱负”。霍仙梅认为他们具有”风流倜傥的骑士之貌”.张文哲 “他们富有聪明才智, 思想灵活于连能用拉丁文熟练地背诵《圣经》, 引得上流贵族们赞不绝口;拉斯蒂涅学习优秀, 精通法学;”“两人都有一副漂亮的外表。
二、对待爱情的态度
两人为了跻身上流社会,就架起“女人”这座桥梁通向成功。吕志领指出“他们多了一层对爱的利用, 对爱的狠琐, 这就成了他们获得真挚爱情的障碍。”霍仙梅“于连和拉斯蒂涅所走的成功之路是相同的:他们发觉了要想跨进上流社会,必须要征服几个年轻美貌、又有钱的女人做后台,引起她们的注意。” 张文哲认为“。在于连心目中, 爱情不是单纯的异性吸引, 而是一次冒险, 一场征战, 一种报复, 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自信、尽到一个英雄的“责任”。拉斯蒂涅对女人的讨好和征服, , 也不是诱于女色, 他的目的很直接明了, 就是 “要体体面面地到交际场上混”。童晓燕觉得“于连是真心付出,情感纯洁高尚,;拉斯蒂涅是纯粹利用,道德卑下,没有真正的爱情。”杨梅认为“于连对于爱情是真诚的,是高洁的、伟大的、互为牺牲的、也就是人们最崇尚的“真爱,在拉斯蒂涅的心中爱情实在是次要的,而只有金钱才是主要的,是真实的。” 张丹琳“于连他更多地追求一种平等,而这种平等也体现在爱情上。而拉斯蒂涅,他把爱情当成他进入贵族社会的一个砝码”。
可见于连和拉斯蒂涅对爱情观的不同选择带给人们都是同样的悲哀。同时带给我们的是对那个古老世纪、那个黑暗社会、那个腐朽制度的深深思考与批判。
三.成功者与失败者
于连和拉斯蒂涅不同的结局缘由他们不同的人生遭遇,不同的奋斗过程。陈巧巧“无论是成功者拉斯蒂涅, 还是失败者于连, 他们都在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 人格被扭曲, 自尊受屈辱, 最终,他们本质的人性归宿何处”。姜岳斌“拉斯蒂涅的堕落与于连的回归形成了一个具有哲理性质的反差,于连选择了死亡, 可是拉斯蒂涅却飞黄腾达。” 霍仙梅“于连在出身低贱而靠个人奋斗的短暂一行中,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而拉斯蒂涅在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用冷静残酷的头脑,挤入上流社会并大举获得成功。”。田凤娟认为“拉斯蒂涅在目睹了高老头临死前的场面后,他的心,他的思想也完全堕落了:于连虽然死去了,但他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贫民意识及高贵的人格。”周兵兵认为“于连他在单枪匹马与敌对阶级进行斗争中还是因寡不敌众, 最终被黑暗势力吞噬了,而拉斯蒂涅他一步步走向堕落、失去纯朴、毁灭灵魂的历史。他没有成为占有巴黎、占有世界的“英雄”, 而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社会的帮凶。”
从拉斯蒂涅和于连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年轻野心家,一心想挤入上流社会的悲剧命运,从而有利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残酷也揭露了那个摧残青春、毁灭人才的时代罪行。
第五篇:党性与人性之我见
党性与人性之我见
党性与人性,是政党政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性质的政党,对这个命题有着不同的答案。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这一命题,应当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文化自觉”。
一、党性和人性的内涵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属性,也是阶级性的最高表现,是党的性质、目标、宗旨、作风、纪律等各方面要素的综合反映。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最高利益的集中体现。党性和党的性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党性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党员个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员的党性有其不同的内涵和表现。
人性,指人的性情。人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关系的社会总和。”人性的内容包括:行为、形体、情感、精神、认知、目的、历史、未来,可以概括为行为关系、形体特征、情感态度、精神气质、认知能力、目的计划、历史经验和未来理想8个层面。
人性的另一种意义,指的是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真诚、善良、进取等,包含所有正义的为人类共同认可和推崇的价值观。
二、党性与人性的关系
党性根源于人性。政党是由人组成的,其党性不可能超然于世,脱离人性。否则,再优质的党性,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失却人类的社会基础,并无法让其政党在现实中号召、引领社会和群众。一句话,党性根植于人性之壤。
人性优化、升华为党性,是美好人性的结晶。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应当同时具有党的原则性和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而且集中体现人性的精华。身上没有人性中美好东西的人,很难说他的党性如何强。一个连基本人性都没有的共产党员,一个连自己父母、孩子都不爱的人,这样的人更谈不上党性。然而,我们党内确有这样一些人。
党性与人性又同做官有直接联系。现实生活中,党员队伍中有不少人,在扮演政府官员的角色。其实,当官从政与为人处世,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党性人性在做官做事中时时体现。做官先做人,人品不好,党性绝对差,官品绝对差。
三、理直气壮谈人性
人性和党性二者关系问题,近年来有人开始研究,争论不断。实际上,在谈论党性内涵时引入人性因素,并不必然降低党性的品位、格调或将其庸俗化;而忽视人性内容谈党性原则,也不见得就显其圣神、崇高和伟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现实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既有党性原则、又有人性情怀,既有党性之美、又有人性之善的人,为数还不少。比如胡耀邦、焦裕禄、孔繁森、雷锋,等等。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党性光辉耀眼不足,美好的人性味道不浓?究其原因,是因为党内封建官僚主义余毒影响太深,官本位意识太浓。从某种意义上讲,党内过于浓重的官场气息,冲谈了本应该十分光辉的党性和十分美好的人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各级组织、我们每一个党的成员,特别是理论宣传界的专家们,都缺乏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深思。
有鉴于此,愚以为,在当今世情国情党情下,我们都来研究讨论一下党性与人性的关系大有好处。我的观点是,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应当下大力气去掉官僚气,多些人性味,这样,我们的党性和人性就会大放光彩,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更加兴旺,前景就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