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学基础-读书报告
一样的土不同的地
——周其仁《城乡中国》读书报告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社会问题一直保有兴致,但对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经济社会繁荣程度的不同。很高兴,通过对《城乡中国》的阅读,我对新中国以降土地权益的变迁,对我国当下社会体系的发展脉络,以及对城乡壁垒的形成,有了虽然浅薄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在此由衷地感谢周其仁老师的创作及梁老师的推荐。
综合我所阅读并理解的内容,我认为城乡分野的存在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由国情与发展的需要导致的必然性,反作用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面性,难以长期适用的临时性。
城乡差异的出现乃至行成书中所说的”城乡等级”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发生的必然性。我国国情在大的方向上一直有着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这两点又引导出经济发展的滞后,以及政治的相对集中。当周其仁老师所阐述的经济聚集于人口聚集的循环模式出现时,加之政治高地与经济高地相当程度的集中,城乡发展的差异必然会出现。但城市的实际发展速度与人口强烈的集聚诉求间存在着矛盾。这时已被集中的政治权力自然地选择限制自由谋求发展。于是采取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与限制迁徙自由应运而生。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不仅保留了发展的差异,而且逐渐将不断扩大的差异深化为了”等级”。
除了上述导致必然性的原因,书中还提及了土地性质不同这一偶然历史事件对城乡差异的急剧深化。由于农村的土地在家庭联产承包后使用权归各家各户所有,而所有权仍然在集体,个人无权出租出售土地,而1982年的《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以及只有国有土地可以出让流转的规定,不仅从土地资源配置的环节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发展的条件差距,更使得对人口流动的行政限制更为合法化了。从此,同一片土地将因为政府对其定义的不同,而导致其使用方式与价值评定差别巨大。
这些差异在特定的时间段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益的。所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部分”人主要便是”城里人”。将农民捆在地里生产粮食,在对工业化的起步贡献巨大。而限制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也是一个城市能够科学合理地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相互隔绝的发展方式,拉大了贫富差距,使教育医疗等基础资源的配置向城市倾斜,这本身又抬升了人们进城的诉求,造成循环促进。资源配置的倾斜使城市的建设趋向封闭化,使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出现分野,进而导致了目前畸态的城市房价分布,城里的地已完全不同于村里的地。
从另一个更高的角度,政治社会形态的角度,在一步步走到城乡”二元分治”的道路上,我们丢掉过更珍贵的东西。1954年宪法中写有”公民拥有居住和迁徙自由”,但在行政层面,不管是宪法修订之前还是之后,都一直在限制人们的迁徙自由,尤其是从村道城的自由,且从”劝阻”到”劝止”不断加码。当一个社会在发展利好与宪法尊严之间选择了利好时,很难说它没有失去什么宝贵的东西。
随着发展进程的前移,二元的城乡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小,而它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却在一天天加剧,因而这样的结构一定是临时的。农业发展的机械化使得传统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减少,而城市的发展建设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削弱了城乡分离对经济发展的利好,甚至它已经成为了限制发展的要素之一。具体问题上,由于城市的封闭性建设而导致的留守儿童与老人,”年末大迁徙”,看病难又贵等问题已经逐渐显现。而宏观上,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改革红利分配的不合理,使一个社会里的人分化为了两个截然的利益关联体,这势必激化社会对立与日俱增。因而消除城乡壁垒已经是社会若想进一步发展的话绕不过的坎,非迎面解决不可。同样的土地,由分化到封闭再到对立,表现出来是土地的定性不同,实质上是生活在其上的人享有的权利不同。要搞好社会主义不能没有异地同权。
第二篇:法学基础读书报告
理想国读书报告
资环1201班 3120101623 周传雷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理想国是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由此可见《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在《理想国》第一卷中,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优雅的辩论,对当时比较流行的正义观作了分析与批判。第一卷提出了4点关于“正义”的定义。第一是“不欠债”,后来被驳倒,说实话和不欠债并非正义的合适定义;第二是“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当的回报”,这个定义被苏格拉底用细化分类的方法驳倒;第三是“善意与友、恶意向敌”,被苏格拉底细化,发现敌友并非那么容易分辨;第四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被苏格拉底以技艺类推驳倒。
第四卷中,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对话中一直出现了“护卫者”这个角色。苏格拉底说“只要护卫者成其为护卫者就能使国家有良好的秩序和幸福”。什么是“成其为护卫者”?苏格拉底解释说就是有良好的营养和教育造成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来维护国家和法律的国家保护者。这种护卫者保护下的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这是关于幸福城邦的真正建立,我们知道此一城邦的建立是为寻找正义而建立的。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要寻找到真正的正义,必须先建立一个最幸福、最全善的城邦,然后在此城邦中必会寻找到我们所企求的正义本身。柏拉图整个“理想国”的缔造就是围绕这一宗旨进行的。
看了理想国之后,我觉得柏拉图的一生就像献给了希腊,就是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希腊城邦的社会秩序,稳定进行的不断思考和探索。在为民主法治建立基础,并想为自己提的理论变成事实,柏拉图的法治是在他的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从美国移植过来并为我们现在所推崇的现代法治理念,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居中裁判,完全独立。也就是说法官是在审理时,就双方在法庭上的证据与意见进行裁判。那么也就是完全要依靠法庭上的东西而行。但是当现代法治理念与中国现实相对撞时,我们发现之间似乎不是那么相容。我们会发现在中国,法治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而且在基层法院,农民案件居多,那么你就不能要求他为着某一个案子,可能只有一两千块而在一开始就去寻找律师的帮助,不划算也不现实。但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就讲求正义。但是书里讲到,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观是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平民政府制定民主法律,独裁政府制定独裁法律,依此类推。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在任何国家里,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政府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遵守统治者的命令是正义的。强者有时候会命令弱者——就是他们的人民——去做对于强者自己不利的事情。照这么看来,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也可能是强者的损害。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总是处处吃亏。最不正义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不愿意为非作歹的人也就是最吃亏苦恼的人。不正义比正义更有益。不正义的事只要干得大,是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这明显是强权的“正义”。就像拼爹时代,爹高官在上,我就敢嚣张,你又能如何。在任何政府里,统治者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他们任公职是为被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为他们自己的利益。没有一种技艺或统治术,是为它本身的利益的,而是像我们已经讲过的,一切营运部署都是为了对象,求取对象(弱者)的利益,而不是求取强者的利益。做了统治者,他就要报酬,因为在治理技术范围内,他拿出自己全部能力努力工作,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所治理的对象。所以要人家愿意担任这种工作,就该给报酬,或者给名,或者给利;如果他不愿意干,就给予惩罚。所以法律就是用来约束这些高官的武器。
第四卷中我读到了国家的领导者还需要美德。“美德似乎是一种心灵的健康,美和坚强有力,而邪恶似乎是心灵的一种疾病,丑和软弱无力”。美德是构成理想国四大性质之一。柏拉图的观点是“国家的美德现在就是其成员作为成员的美德”。苏格拉底提出的四大性质构成了理想国完整的道德体系,也就是靠道德感化来稳定秩序。在法律的框架下,适当考量道德,使司法不要那么的冷冰冰,毕竟法不外乎人情。
就我目前所知的,我认为能动司法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我理解的能动司法其实质上就是将职权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法官的调查与法庭上的证据,辩论相结合,法官主导法庭程序走向。并且法官在判案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的进行调节,或者多进行调节,甚至可以到其村中或家中调节,并请当地的村委会主任等帮忙。(因为在案子多的基层法院,其实诉讼双方都认识,甚至可能就是邻居或者亲戚,冤家易结不易解。)不可否认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加大法官的工作量。但是这样却可以使更多的农民或者像农民这个群体的人,在诉讼中不会那么的处于弱势,毕竟我国人口多数还是农民和像农民群体的人。
第三篇:法学基础推荐书目及读书报告撰写
法学基础推荐书目及读书报告撰写
一、推荐书目
中国
1.《论语》、《孟子》、《荀子》
2.《商君书〉、《韩非子》
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4.江山:《中国法理念》
5.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或《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任选一本)
6.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或《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任选一本)
7.冯象:《木腿正义》或《政法笔记》(任选一本)
8.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
西方
1.柏拉图:《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4.卢梭:《社会契约论》
5.洛克:《政府论》(下)
6.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7.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8.伯尔曼:《法律与革命》
9.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10.德沃金:《法律帝国》
11.哈特:《法律的概念》
12.萨伯:《洞穴奇案》
13.何帆:《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
自选书目
不愿读推荐书目的,自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与法律有关的书籍,在第二次上课前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等方式报给我。我确认后读书报告可以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
二、读书报告的要求
1.从推荐书目中选择至少一本撰写一篇读书报告,不少于3000字。
2.6人组成一个小组读书会,选出组长,每两周在课堂上做一次读书报告,每次两人,每人15分钟,其他组员对报告做点评。报告及点评由组长全程记录,当堂递交,并作为组员期末报告的加权分数。
3.读书报告只能以个人身份撰写递交,署上姓名、学号和专业。
4.第八周当堂以书面(打印、手写均可)形式递交。
5.期末读书报告占总成绩的50%,其他50%由平时成绩构成,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为主。
三、读书报告类型及其撰写
1.专题型读书报告
例:人情与法治的博弈;善意取得制度。
要求:某一概念、理论、制度、观点的源流要搞清楚,对所读书目的观点赞同、反对要写清楚,自己的主张要有。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
a.提出主题 b.学说整理
c.观点争议 d.总结
涉及到部门法专题还有
e.比较法考察 f.实例
2.心得型读书报告
例:卢梭《社会契约论》读后
要求:作者在这门书中主要传达了哪些观点,你的启发或收获,赞同还是反对。
为了了解一本书的写作背景,一般还需要阅读:
a.作者的传记;b.作者的其他作品;
c.別人对这本书的研究;d.同时代的其他作者的有关著作。
阅读方法:摘录、提纲、批注、卡片、读后体会等。
四、推荐法律文本
1.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宪法》(1787)
2.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人权宣言》(1789)
3.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世界人权宣言》(1948)
4.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ICCPR)《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66)
5.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ICESCR)《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6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1982)
7.《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
8.其他部门法:民法通则,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
第四篇:封丽萍法学基础推荐书目及读书报告撰写
法学基础推荐书目及读书报告、案例论文的撰写
一、推荐阅读书目
1、刘星:《西窗法雨》
2、彼得·德恩里科:《法的门前》
3、贺卫方:《法边馀墨》
4、冯象:《木腿正义》或《政法笔记》
5、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或《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6、何帆:《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
7、萧翰:《法槌十七声——西方名案沉思录》
8、德沃金:《法律帝国》
9、哈特:《法律的概念》
10、萨伯:《洞穴奇案》
二、读书报告的要求
1、从推荐书目中选择至少一本撰写一篇读书报告,不少于3000字。2、6人组成一个小组读书会,选出组长,每两周在课堂上做一次读书报告,每次两人,每人15分钟,其他组员对报告做点评。报告及点评由组长全程记录,当堂递交,作为组员平时成绩组成。
3、期末读书报告只能以个人身份撰写递交,署上姓名、学号和专业。
4、第七周当堂以书面形式递交。
5、期末读书报告或案例论文占总成绩的50%,其他50%由平时成绩构成,综合考虑课堂讨论、课堂读书报告、出勤率,点名一次不到扣平时成绩5分。
三、读书报告类型及其撰写
1、专题型读书报告
例:人情与法治的博弈——善意取得制度。
要求:某一概念、理论、制度、观点的源流要搞清楚,对所读书目的观点赞
同、反对要写清楚,自己的主张要有。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
a.提出主题 b.学说整理
c.观点争议 d.总结
涉及到部门法专题还有
e.比较法考察 f.实例
2、心得型读书报告
一般格式包括: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书中令人深刻难忘的独特之处;
(3)对本书的评价;
(4)读后感:联想、启发、疑问、反思、期望等。
为了了解一本书的写作背景,一般还需要阅读:
a.作者的传记;b.作者的其他作品;
c.別人对这本书的研究;d.同时代的其他作者的有关著作。
阅读方法:摘录、提纲、批注、卡片、读后体会等。
四、案例分析论文的撰写
(一)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应符合如下条件:
1、典型性,选取的案例能揭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学原理;
2、真实性,案例必须是来自真实的审判过程;
3、完整性,保证所选取的案例情节完整 信息全面。
(二)案例分析内容
案例分析类论文的基本结构应包括标题、案例、思考与分析三大部分。其中思考与分析部分可选取以下内容之一展开。
1、经验总结。针对案例材料,结合其中所涉及的理论要点,分析控、辩、审三方行为的得失。此类案例分析的意义在于由特定案例中总结出一般规律,使撰写者和阅读者获得有益启发。
2、问题对策。如撰写者所选取的案例中包含悬而未决的问题,则可根据相
关材料尝试提出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方法或措施。此类案例分析的意义在于为同类案件的处理提供可供借鉴的解决方法。
3、问题反思。撰写者可以针对案例材料反映的问题或现象,展开对于现行制度、政策或措施等方面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完善或加强的方法和思路。此类案例分析的意义在于为立法、司法领域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五、期末论文的格式要求
1、要有封面,注明姓名、学号和课程序号
2、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
3、有注释和参考文献
4、正文字体一律为宋体,小四号
5、一律用A4纸打印。
法学基础期末课程论文要求
1、期末论文可以是读书报告或案例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
2、从推荐书目中选择一本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3、案例论文要求选取一则实际案例展开分析,有自己的观点。
4、期末读书报告或案例论文占总成绩的50%,其他50%由平时成绩构成,综合考虑课堂讨论、课堂读书报告、出勤率,点名一次不到扣平时成绩5分。
5、第七周当堂以书面形式递交。
6、期末论文的格式要求
(1)要有封面,注明姓名、学号和课程序号
(2)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
(3)有注释和参考文献
(4)正文字体一律为宋体,小四号
(5)一律用A4纸打印。
第五篇:《英语教学法基础》读书报告
《英语教学法基础》读书报告
书名:《英语教学法基础》(何广铿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版)目录:
第1章 导言
第2章 外语教学法简史
第3章 外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
第4章 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5章 英语学习、学习者和党性策略
第6章 外语教学研究的方法
第7章 语言测试
第8章 教学操作原则
所读章节:第3章 外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
内容概括:
教师的教学受制约于他的教学目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英语教学法可以分为以下主要流派: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认知法,功能意念法,全身反应法。
语法翻译法重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强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把课文逐句译成母语,对整篇课文大意进行讲解,而在此过程中学生接受并按老师的指示去做,所以听、说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
直接法运用全外语进行教学,并广泛使用实物、图画、手势、等直观手段对外语的词义和句子进行解释,主要的教学形式是模仿、朗读和问答。该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弱点是对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讲解重视程度不够。
情景法中,教师设计情景,学生进行相应的口头操练和书面练习,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听说法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主要操作是教授对话,跟读模仿,强化操练。在该方法中,教师主要控制操练的类型和速度,起支配作用。
认知法分为语言理解、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三个阶段,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探讨怎样才能使成年人掌握外语以达到使用外语的目的,但过分强调规则。
功能意念法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在该教学法中,教师的职责是使学习变得容易有趣味,学生的身份是交际者。
全身反应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语言方面强调对语法结构和词汇的掌握。其主要特点是发命令和对命令做出反应,比如老师在发命令时,会用恰当的语音语调并伴以姿势和面部表情,使人获得较愉快的感受,然后学生可以模仿老师向别的学生发命令,别的学生也将对其命令做出反应。
读后感想:
在长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人们对语言学习的不同看法直接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流派的形成。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根据
不同的教学目标,优劣也不同。很明显,语法翻译法并不适合现行英语新课标教育,而交际法在高中大课堂教学中又较难操作,所以把书中的教学法直接搬进课堂无疑是项失败的举措。但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原班不动地使用书上所列的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的存在没有价值,正如书上一段话所说:“英语教学应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这使我想到了初中时语文课上的第一次学生讲课环节,因为不知道要怎么讲,我就完全照搬平日语文老师讲课的步骤和方法,最后语文老师对我说:“你还是学生,应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哪个老师的哪种方法最容易接受,或者你觉得哪种方法会更好,你就该用哪种方法,不要害怕,要大胆地去尝试,即使效果不好,也可以在失败中学习。”
其实,教学法只是提供一种参考作用,不是一种规定,具体的操作要视情况而定。每个教师,每个学生,每个课堂都是不同的,如果直接搬用某种教学法,或者是直接套用其他教师的教学模式,势必走入教条主义的陷阱,而收获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