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语文 庄子人生观的现代意义
庄子人生观的现代启示:
内容简介: 我自小学就听说过道家的美名。正如儒家,法家,墨家等,但我只是常常听说却不清楚他们的思想到底是什么更无法明白为什么他们的思想会流芳百世。这一学期的大学语文上,在彭文良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庄子的世界,在他的文字里品味庄子凌忽世俗怡然自得的处世哲学,对庄子的思想稍有了解,由于学生学识尚浅,现在仅依照自己的理解浅析一下庄子人生观的现代启示,若有偏颇之处,请老师指教。本文从对《秋水篇》《达生篇》《齐物论篇》中选取作者认为有着深远现实意义的文章进行分析,于幽默智慧的小故事中得出一些现代人应借鉴的人生观点,浅谈作者从读《庄子》时领悟到的人生道理。
关键词
庄子处世哲学 万物皆为齐同 现实社会意义 提升人生修养
正文部分
众所周知,老子与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正如孔子与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样。不过老子的道家思想总是十分玄妙,仅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庄子的文章,善于讲故事。诙谐幽默的小故事让人忍俊不禁,读完后又如醍醐灌顶明白了庄子所宣扬的人生处世道理。我想这就是庄子的奇妙之处吧!正如于丹老师所说过的,“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
首先,我想简单的介绍一下庄子。庄子,姓庄,名周,生年约在BC370至BC280年间。那是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战果年代,也是传统礼教旧秩序面临崩塌与重建的紧张年代。身处如此乱世中,庄子渐渐领悟到人生的“道”,正如他自己所说,“宁愿做拖着尾巴在泥堆里爬行的乌龟,也不愿意做被敬奉的龟壳。”
但是,庄子所崇尚的人生观就我们的现代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我们身处的现代生活与当时剑拔弩张战事频繁的庄子所处的年代是不同了,但做人处世,提升人生修养的方法却又有相似之处。人生在世莫过于处理好自己与自己、与别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而这些,恰好庄子有其独到的见解。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庄子能给我们现代生活带来什么启示呢?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有其自己的运行之道。他曾说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敖倪意为不卑视。不卑万物、顺物自然即是与物“和”,“和”实乃是庄子心中人物关系的最高境地,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
在《庄子〃秋水》中,庄子曾与惠子相约出游,并与惠子讨论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问题。惠子认为庄子不应该知道鱼是快乐的,但庄子认为,世界万物之间,不靠语言交流也是可以沟通的。这就需要“寄情于物”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世间万物的感受,用当今的话讲就是要用心去感受大自然,学会与自然交流,放松心情。这样,我们不仅能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有
一天,说不定我们还能感受到鱼儿的欢乐,小鸟的悲伤,小虫的甜蜜……这样,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无限宽阔的人生境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庖丁解牛的故事也为人们熟知,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厨师,为文惠君解牛。由于技术高超精妙,深受大家赞扬。他描述自己解牛时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位厨师的技艺可谓十分神奇,把技艺提升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懂得,做好一件事情,必须顺应天理,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我们做事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不可违背事物的本身规律,不会成功的事情不要一意孤行,就如浪费人类无数精力与时间的永动机一样,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得到好的结果,只会劳命伤财。
接着,我们就庄子哲学中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分析,浅析一下庄子所崇尚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什么是我们值得借鉴的。
庄子认为,名利金钱对于人来说就是累赘,他认为名利是身外之物,人们不应该成为名利的奴隶,而多数人对名利的追逐是不择手段,有可能带来杀生之祸的。有得必有失,得到了便是失去的开始。庄子在政治提倡无为,自己也不愿意受到官名的连累,给世人留下一个决绝而凌冽的背影。
在《庄子〃山木篇》中,庄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去雕陵栗园闲逛,看到一只怪鸟从南方飞来,停在栗林中。于是庄子惊诧之余,追上鸟,拿着弹弓,守候在一旁。这时他看见一只蝉,在树叶上
休憩,忘了自己的所在,它的身后有一只螳螂,躲在隐蔽的树叶中,正准备捕蝉,而螳螂却不知道自己身后就是那只怪鸟正盯着自己正想要下手,当然那只怪鸟也不知道庄子正拿着弹弓打算打鸟。庄子心生警惕感叹说“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啊!万物就是这样相互牵连,因利害一个招惹一个呀!)他于是扔下弹弓就走了,这时,守园人以为他偷了栗子,在后面追赶谩骂。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从庄子弃弹弓而走的态度上看出了庄子对名利,争斗,勾心斗角的鄙弃。有得就有失,怕是怕当我们获得了名利却丢失了更重要的东西。在当今社会,不少人追名逐利,贪慕虚荣最后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人各有志,我并不提倡完全的出世,如果一个人对政治很有兴趣同时也很有天赋不是为了利禄而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而从政,那他一定是从政的很好的料子,我不赞同的是为了从政而从政,为了名利而从政,最终却丧失了从政的最初的真心,成了名利物质的奴隶。也正如《庄子〃让王篇》中越过王子搜为了逃避王位躲在山洞里,最后却被士兵烧艾草给熏了出来逼他上了王位,最后越国王子悲痛地哭喊“国君啊!国君啊!难道就不能放过我吗?”王子并不是厌恶做国君,而是怕做君主而伤害了自己的性命,因为一旦登上大位,还是会有各种挑战,最后能全身而退吗?
接下来,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庄子的处世哲学又能提供一些什么建议呢?
犹记得《庄子〃外物篇》中,庄子向监河侯借粮的故事。庄子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的,等我收到封地的租税后,再给你三百
金,可以吗?”庄子气的脸色都变了,讲了一个车辙里鲫鱼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我们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在别人最渴最需要水的时候送去一碗水,比其他任何时候送去一桶水更加有价值。对于别人的处境,我们也常常缺乏理解的同情,以至于让别人陷入可怕的境遇。有时的举手之劳,其实就可以解决别人的燃眉之急,所以,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理解别人,帮助别人,也许我们一个小小的行为,就能起很大的作用。
最后但是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庄子的处世哲学中汲取精华,以对我们当今社会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个人的修行的重要意义。
《庄子〃齐物论篇》中庄子讲了一个养猴人喂猴的故事,当养猴人拿栗子喂猴时,“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们听了都很生气,当他改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时,猴子们听了都很开心。朝三暮四的成语就是源自这里。而庄子也想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不能只看眼前,应该有长远的眼光。我们的人生的快乐与幸福,痛苦与悲伤都是定量的,我们为何不沉下心,以淡然的心来看待人生的喜怒哀乐呢?不要透支了快乐与幸福,因为人生是由快乐与痛苦同时构成的,而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很重要了。
庄子还提倡一种可贵的混沌状态。在《庄子〃应帝王篇》中讲了一个有关“混沌”的故事。南海的帝是倏,北海的帝是忽,中央的帝是“混沌”。倏忽经常在混沌的土地上见面,为了报答倏忽,他们在没有告诉混沌的情况下,凿开了混沌的七窍,可是当他们一天为混沌
凿开一窍,混沌到了第七天就死了。人都有七情六欲,所谓的混沌的死实际上指的是,混沌也学会了像倏忽一样的勾心斗角,追名逐利,贪慕虚荣,贪图钱财,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与死了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庄子是很提倡人们最原始的一种混沌。就现代社会来说,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庄子希望人们都多保持自己的本真感情,不要随波逐流。
对于《庄子〃至乐篇》中记录的庄子在妻子死后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讲的是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却发现庄子在敲着脸盆唱歌。惠子很纳闷,庄子却解释说“不是我过分。只是在最早的时候,她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连形体也没有,不仅没有形体,连一口气也没有。然而在恍惚中,她变出了气,幻化了形体,形成了生命,现在又由生命变回死亡,这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如今她天为铺盖大地为床,我为什么要嚎啕大哭呢?”庄子对生死的淡然与大度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生活中有太多的苦痛,如果我们也学习庄子拥有一个开阔的胸怀,有一个淡然的心态,看淡人生的痛苦折磨,将它们看做正常的轮回,那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的淡然,平和,更能淡定地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了。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在庄子的处世哲学中,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与借鉴的地方,通过对庄子的学习,我们定能汲取其中的精华,取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完善自我。
第二篇:庄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庄子思想中的三观
内容摘要:
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大家知道庄子是一个“称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在成篇的三十三篇的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处事的哲学与大道。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三观: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名利观道德观
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神人”庄子仿佛看穿了人类共同问题的本质。他通过《庄子》中三十三篇文章来指引世人迷茫的心灵。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看庄子的文章,让每个浮躁的心顿时安静,让每个徘徊在世外的心回归故土的怀抱„„这就是庄子思想的伟大之处。
“不知死,焉知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来。”的观点在庄子看来会有怎样的解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论述在庄子自己是怎样解释的。这纷繁的世界会让庄子如何处之?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活在世内,心在世外。笔者认为他思想中的三观,即:生死观,名利观,徳道观是其超然世外的因素。
一. 生死观
孔夫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回答了六个字:“未知死,焉知生。”而庄子是怎样认为的呢?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至乐》妻子去世了,庄子鼓盆而歌,乍看之下,似乎无情无义。而其实庄子却是个至情至性之人。他说: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同样的观点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也认为:人死了,人的灵魂不死,死亡是人的灵魂离开了肉体这个监狱而获得了自由。“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看来是有道理的。胎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与共同生活在肚子里的不少益菌是好朋友。十月之后,瓜熟蒂落。对我们来说他出生了,而母亲肚子里的益菌却很悲伤,他们感叹:“宝宝死了,因为他离开了我们,再也不会来了。”同样的道理,毛虫化蛹,破茧成蝶。那一刻,丑陋的毛虫死了;那一刻,美丽的蝴蝶诞生了。
庄子死前遗言:“我的尸体扔在外面是会被老鹰和乌鸦吃掉的,但埋在土里,最后也是被蝼蚁吃掉,你们现在是要从老鹰和乌鸦嘴里抢东西给蝼蚁吃吗?我把天地当棺木,日月当玉璧,星辰当珠玑,万物当祭品,一切葬具都齐全了,还要什么呢?”由此看来,庄子的思想完全超越了世人的固有思维模式。我们普遍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他永远离开了人世,而庄子却告诉我们人死是另一种再生。在自然面
前不管是人、动物、植物还是没有动态的事物,他们都是自然赐予的,没有高低贵贱,生死限制。就如郭沫若先生有诗《凤凰涅槃》凤凰在每隔五百年在衰老之前会自焚一次,之后凤凰会浴火重生,成为一只新生的凤凰,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命一样,‘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生,也没有绝对的死,只有相对的生死。
我们在探究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时都会认为他们是有情有义的伟人,但当他们面对亲人离世是在有博学的人也不免伤心难过。苏轼在妻子死后悲痛的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江城子》,可见再怎么有才学的人也有看不开之时,那何不以庄子为自己的老师呢,潜心学习他的生死观,从中体会真正的道。
二.名利观
庄子生活贫困,但他不在乎利;庄子思精才富,但他不在乎名。“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在濮水旁钓鱼的庄子被楚国派去的使臣邀请去当官,可是庄子却拿一只乌龟自比,仿佛看来是自惭形秽,但听他一讲似乎自由自在的乌龟都比入仕当官好的多。秦朝宰相李斯,一度权倾朝野,献计统一六国货币、度量衡,随秦始皇泰山封禅、刻石,风光无限。后因赵高陷害,于秦二世二年七月,被腰斩于咸阳。临刑之前,他拉着儿子的手说:“现在,我只想和你一起,带着黄狗出门打猎,只可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此‘黄犬之叹’成为因官场倾轧受害而追悔莫及的著名典故。无独有偶,西晋著名诗人陆机与其弟陆云赴洛阳求取功名,结果河桥兵败,卢志进谗言,被
杀。临刑前,无限感慨:“家乡的鹤鸣再也听不到了。”所以后世不少人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与朋友或是家人对某一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这些有必要吗?其听庄子是怎样教导我们的。“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 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其或非也耶?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无竟。”《庄子—齐物论》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我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没胜你,那么你一定对吗?我真的错吗?或者,我胜过你,你没法胜过我,那我真的对吗?你就真的错吗?还是两个人都对,或两个人都错?我与你是不能了解了。”在这里庄子是想告诉我们服人之口却未必可以服人之心,更谈不上谁有绝对的真理了,因为辩论中根本没有真理可言。这些大道理似乎是很有一番韵味,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真的不用辩论吗?“小偷该不该受到惩罚?小孩该不该上学学知识?社会该不该关心弱势群体„„”这一系列民生问题的答案我想就是庄子也会跳起来给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那庄子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他实际是想告诉我们在有关名和利的辩论中没有必要,因为名利只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内心安静,从容才是处事之道。《世说新语-雅量》记载了“东床快婿”的故事,郗鉴去王导家挑女婿,个个文质彬彬,庄重沉稳,只有一位公子露着肚皮躺在东床上,而郗鉴就选了这个人。这人就是王羲之,对王羲之来说,挑女婿是别人来决定,谁能预料呢?因此与其迁就别人而委屈自己,不如老老实实表现
自己平常的生活态度。世事岂可强求。由王羲之我们看到名利并不是什么可以强求的东西,从容的过自己的日子,顺应自己内心的感受享受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二. 道德观。
在庄子《知北游-外篇》中,舜与庄子展开了关于道的讨论。“道可得而有乎?”“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在庞大饿自然面前我们人只是一中微乎其微的生命体,这种观点在庄子的文章中都可以体会的道,他把人类一切的运作都称之为“气”的活动。那“道”在哪里呢?庄子告诉我们,“道”无处不在。“在蝼蚁,在稊禆,在瓦瓮,在屎溺„„”其实没有必要去执着于找道之所在,有僧人问惟宽禅师:“道在哪里?”禅师答道:“只在目前。”僧人:“我为什么看不见呢?”禅师:“因为你有‘我’,所以你看不见。”僧人:“那没有‘你’ ‘我’能看见吗?”禅师:“没有‘你’ 和‘我’还有谁去求见与不见呢?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安定了。而我替代您,是为了名吗?”许由推辞了尧。这就是真正的大道,不以名利为先以自己的真实需要为先。
在庄子的文章中很少见庄子劝说君王要有道,他的文中常借身体残缺的人为例子,可是他们精神却是高尚,纯净。
参考文献:
《图说庄子》
《庄子心得》——于丹
《庄子,很生气》
题目:
作者:
班级: 杨靖婷 10级中文一班 庄子思想的三观
第三篇:庄子的人生观浅析
庄子的人生观浅析
(0202011019 思想政治教育 肖遥)
摘要: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包罗万象的知识积累,他在幽居清寒的生活中体悟自然,感受生命,并将这些体验寄寓于他创作的优美而富于哲理的寓言中,作品里,不仅使得与他同时代的人们,也使得千万代后人在淘沥庄子思想的过程中,获得了人生的启迪。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本文将透过庄子的学说和寓言故事,从生死观、价值观、婚恋观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庄子的人生观。关键词:庄子;生死;价值;婚恋
庄子,名周,字子休。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在唐元年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
一、庄子的生死观——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庄子一生过的并不如意,非常贫苦。有时候不得不去借米,总是粗布麻衣,但他自己却是怡然自得,他看开了一切,将一切之物都置于身外。又或者说,即便是他自己这个人,他也从未看重过。
庄子妻子死时,他两腿伸直坐在地上,鼓盆而歌。闻讯而来的的施惠不禁说:“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过分,不近人情了吗?”庄子却答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他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即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庄子的思想,是跨过了怎样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呢,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
死亡历来是为人所不能接受的。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晚年也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而荒废朝政,追求永生。汉武大帝刘彻,对中国的历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晚年,同样为了长生不老药而炼丹药。从古至今,可以说,想要永生的人数之不尽。不用说那些名人,就是平常老百姓,都是害怕死亡的。但是,庄子却说出了“死生,命也”。死去的是他的妻子,是他的伴侣。可以说,这种痛比自己死亡还要痛苦,可是,他却能淡泊一切。他说:“她本来就没有生,也没有形,没有丝毫的踪影。忽然就有了生命,有了形,此刻他又死去了,就像春晓秋冬,日月星辰,随时在变幻罢了。她正在酣睡,我却嚎啕大哭,我想不通,所以不哭了。” 庄子认为,生命只不过是人的一种存在形式罢了,即使没有了生命,人也只是换成其他形式存在着。因此,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在面对死亡时,应当抱着坦然的心态。
二、庄子的价值观——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说,人之所以在世而为世所局限,是因为人处于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并且人把在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的“己”执定为己我。人一旦有己,有待,则无法摆脱有限性而求得逍遥游。庄子认为形成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根本在于“有待”和“有己”。所谓有待就是指人的某种愿望和要求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往往成为对人们自由的束缚。
《秋水》篇中记载,楚王让两个大夫去找庄子,请他管理政事,即担任宰相。可是庄子却说,听说楚有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被恭在庙堂之上祭祀,你们若是龟,是愿意被祭祀,被尊崇,还是愿意做一只在泥里爬的活乌龟呢?来人就说,愿意做一只在泥里爬的乌龟。于是庄子就说,那你们走吧,因为我也愿意做一只在爬在泥里的活龟。
《至乐》篇中,庄子又写了一个寓言故事,说他遇到一个骷髅,问骷髅:“你怎么这么可怜,究竟是怎样到了这个地步。”夜里骷髅给他托梦说:“我虽然死了,但是上无君管,下不管臣,没有四时辛劳,自由自在,即使当上了天子也没有我快乐。”庄子不信,就试探着问:“我可以让你复活成人,你可愿意?”骷髅皱着眉头说:“我怎么可能放弃我的这种快乐去遭受人间的辛苦呢”。很多人觉得这篇文章庄子在批判社会的黑暗,实际上间接的体现着庄子的价值观。
在现实的种种绳索的捆绑下,人是无法保持绝对的精神自由。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是庄子的人生价值。庄子认为人生的真正快乐不在于高官厚禄,锦衣玉食,而在于抱朴守真,回归自然,这样活着心才不会受累。
三、婚恋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中有篇记载“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段话一直被后人所称颂。相濡以沫,向来是赞扬在困境中不离不弃的人们,夫妻间更是如此,所谓“糟糠之妻不能忘”正是此意。但庄子却说出了“相忘于江湖”的话语。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吹吹腮上的水泡,相互泼残存的泉水,这种情形固然感人,但是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这边是庄子的婚恋观,也是追求自由思想的体现。
运用到婚姻中,既然两个人在一起会受很多苦,不如相忘于江湖,给对方自由,庄子也确实这样做了。他一直休书休掉了妻子,让妻子改嫁,改嫁后,妻子过的很幸福。这种舍弃自己的精神,让人敬佩。要有怎样的胸襟,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反观当代人的婚恋观,多少痴男怨女。前段时间在网络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则新闻,某地富二代追求女生不成,泼硫酸致对方毁容。恋爱本来应是两情相悦之事,奈何现在的青年人从小养尊处优,唯我独大,没有经历过挫折教育。对待感情,完全没得了理解、包容和牺牲。感情被物化,男方要求女方貌美如花,女方则要求男方有车有房,精神上的和谐被完全忽视。仿佛在当代人的世俗眼里,感情是可以折算成物质的。恋爱就如同小孩子的玩具,或者喜新厌旧,或者得不到你,就要毁灭你,殊不知,爱情是要建立在理解包容和牺牲的基础之上。心智尚未发育健全,却因为体内一点荷尔蒙激素的作用,张口恋爱,闭口失恋,实乃幼稚可笑。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恋人之间固然需要相濡以沫,但不合适的情感,与其误人误己,不如就此别过,相忘于江湖,何必苦苦纠缠呢。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从庄子的学说和寓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对待生与死、名利事业和情感的坦然和不愿被拘束的精神。在庄子看来,死,固然是极大的哀恸,不过在哀恸的背后还有对生的执着和企望。而人一旦被外物扭曲,变成一具行尸走肉,则连这一层的执着和企望也没有了,因而也就更加可悲。而名利金钱、高官厚禄这些身外之物,固然是残害人命,扼杀人性的,但人为的精神枷锁更能戕害人的心灵。因此,庄子过着隐居隐居的生活,这种生活使得他避开了都市人群的喧嚣、连绵不息的战火和世人对名利地位无休止的追逐,同时也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奋笔著书,将自己的心得写成文章,阐发逍遥无为的主旨和自由纯洁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孙通海:庄子[M].中华书局,2007年3月版 [2] 方勇:庄子[M].中华书局,2010年6月版
[3] 傅佩荣:解读庄子[M].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7月版 [4] 王先谦、方勇:庄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版 [5] 童书业:庄子思想研究[J].中国学术杂志电子出版社,1995年版 [6] 皮朝纲:庄子美学思想管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980年, 第4期.
第四篇:庄子学说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论文
庄子学说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姓名
韦金梦
班号 018
指导老师 李宁琪
2013年6月25日
庄子学说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一、庄子其人与其思想
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在思想上,他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通常被并称为“老庄”。庄子发展并丰富了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庄子》是由战国时期庄子所著,也有说其中有些内容由后人所著加。历史上关于庄子的记载较少,后人只能通过《史记》和《庄子》来了解一些。《庄子》一书现存世版本共计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一书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巨大,其兼具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除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外,其独特的散文集式写作手法,在当时独树一帜,被古往今来名家所推崇。
《庄子》的哲学思想秉承老子且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主要体现在庄子的自然观,其最高概念和范畴是道,形成了庄子的学说。庄子的大道是德行的根本。庄子的认识哲学创建了“相对论”认识观。庄子对无限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的人生哲学形成了庄子的核心思想。
庄子哲学不乏管理智慧,其对于治国治企均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其中一篇“应帝王”中说:“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意思是说圣贤的人治理国家难道只去治理社会外在的表象吗?管理国家必须先自正而后感化他人,这不过是让人民尽其所能罢了。管理之道同于治国之道,管理者不能自正,怎么可能管好企业呢?管理者要明白怎样去管理,如《庄子》所说:“汝游心于淡,和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要淡泊于心,神气恬静,政策和措施的施行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要恰到好处。管理者应有管理境界,如《庄子》所说:“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持;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庄子的思想、生活态度、文学,在他表达和实现的途径与过程中,蕴藏着深刻与丰富的内涵。这不但给后人提供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模式,而且 也成为我国经典文化的重要精神来源,为后世开启智慧之门。在现代企业企业管理中,亦可通过《庄子》窥得管理精华之一斑。
二、管理哲学
同孔子、孟子、老子等人一样,庄子的智慧也是企业管理思想的重要来源。他最主要的思想深深地体现在《庄子》内篇,而外篇主要是庄子学生的著作,可以用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杂篇也同样值得管理者借鉴。
《古木与雁》的故事讲到:一天,庄子和他的学生在山上看见山中有一棵参天古木因为高大无用而免遭于砍伐,于是庄子感叹说:“这棵树恰好因为它不成材而能享有天年。晚上,庄子和他的学生又到他的一位朋友的家中作客。主人殷勤好客,便吩咐家里的仆人说:“家里有两只雁,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将那一只不会叫的雁杀了来招待我们的客人。庄子的学生听了很疑惑,向庄子问道:“老师,山里的巨木因为无用而保存了下来,家里养的雁却因不会叫而丧失性命,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繁杂无序的社会呢?”庄子回答说:“还是选择有用和无用之间吧,虽然这之间的分寸太难掌握了,而且也不符合人生的规律,但已经可以避免许多争端而足以应付人世了。”世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面对不同的事物,我们需要不同的评判标准。对于人才的管理尤其明显。一个对其他企业相当有用的人对自己来说不一定有用,而把一个看似无用的人摆正地方也许就能为你创造出你意想不到的收益。某个单位里调来了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彬彬有礼进办公室,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紧张得要死的坏份子,现在反而更猖獗了。他哪里是个能人,根本就是个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四个月过去了,新主管却发威了,坏份子一律开革,能者则获得提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四个月中表现保守的他,简直象换了一个人。聪明的领导人应该学会发现人才的优点,使得人尽其才,尽量避免人才浪费。审慎选择适当人选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必须靠平日不断地观察,留意每个人的发展动态。在检视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掘能干的部属,并且还要剔除办事不力的员工。
《庄子·太宗师》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这句话常被用于爱情之中,相濡以沫更成为坚贞爱情的至高表现,但是,现在的我们却更多的选择“相忘于江湖”,因为我们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明白因地制宜的道理。无独有偶,在营销生活中,因地制宜也是制胜法宝,肯德基在中国的21年,是“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21年,是因地制宜的21年。为了适应中国人口味的需求,它生产具有中国特色的豆浆、油条等,备受广大顾客欢迎。但如果肯德基在中国的土地上仍坚守自我,不肯改变,那它在中国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相忘于江湖”是一种逍遥自得的洒脱,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创造。
《庄子·逍遥游》中讲道:水汇积得不深,它就没有力量浮载大船;风聚积得不雄厚,它就没有力量托负鹏鸟巨大的翅膀。现代企业若要在市场中占稳一席之地,若要在行业中引领潮流,就必须具有战略远见,创造最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打造最卓越的团队,提炼优秀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积淀了深厚的功力,才能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像大鹏一样一飞冲天。周海江骨子里有一种敢于破旧立新的改革勇气,正是这种勇于改革的精神,使他在所投身的红豆事业中,敢于向旧观念、旧制度挑战,厚积薄发,用他在大学里学到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知识,使红豆这个起步于乡镇企业的小厂一步步向现代化企业迈进。
《庄子·天运》中说,礼义法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变化,并以东施效颦、孔子问道于老聃等故事,来阐明不假思索效仿他人的不良结果以及变化发展的重要性。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革新。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提供更适合人们的产品和服务;只有不断地根据环境调整企业战略,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优势;只有不断地思考企业自身状况,才能更多地发掘自身潜能。微软公司每推出一个新产品都会空出一段特别时间给产品团队做一个系统化的“自我批评”,所以小组成员都会被询问,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每一个动作和决定都会被分析,结果将在公司公布,以帮助别的小组避免同样的问题,让公司的项目能越做越好。比尔·盖茨鼓励员工畅所欲言,对公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甚至上司的缺点毫无保留地提出批评、建议或提案,让公司得以不断发展。
《庄子·秋水》曰:“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现代企业,必须树立自己独特的形象,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品牌特色。否则就会像到邯郸学走路最终只能爬着回家的那位寿陵少年一样,失去了企业本身的产品、服务和理念。若只是一味照搬其他企业品牌,不能形成自己产品特色,企业的前途就非常令人担忧了。庄子认为,默默无语地专注,以极大的热忱使精神达到高度集中,成功制胜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多。有很多企业的低效或死亡,往往就是因为不够专注造成的。企业不能专注于擅长的行业,看到股市热就投股市,看到房市热就投房市,终致自身不保;管理者不能专注于管理本身的研究与实施,反而去发展自己的其他爱好,或者钻在执行层面跳不出来,结果管理效率就会非常低下;普通员工不专注于本职工作,结果在工作中谈生活,生活中愁工作。如此公司上上下下都不专注,一个企业怎么可能成功呢
三、庄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庄子关于“天道自然”的哲学思考,以充满智慧的眼光、沉着深思的理性和超越时空的洞察力,对宇宙的奥秘及其自然内在的规律有着深刻而独到的感悟与理解,其极具穿透力的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交给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九大手段: 1.要减少纷争、运用庄子式冲突管理
2.要减少每个人所受之压抑,在尊重每个人的不同状况与诉求的基础上,促进个人潜力充分发挥
3.领导者不要过分追名逐利,并且更多以服务者姿态出现,而非对部下施以过多强迫和管束;4.尽可能减少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去掉不必要的活动和行为,尽可能使之轻松自在,从而节约人的体力和智力,并增加其满意度;5.鼓励和宽容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激发人内在的成就动机和道德动机等,而非过分依赖外在奖惩,使人能够比较不在乎成败得失,而能充分发挥自己力量;6.以各种手段促进和保持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互相尊重,避免互相破坏;7.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管理,提高全员的修养,尤其是将与其他8种手段相关的知识在全员中普及,并使员工在需要这些知识时可以迅速获得,并经常能不自觉地接触到这类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以理论、最佳实践等形式体现。
8.对于自认为不好的行为可以指出来,但不应使对方感到不适,从而导致敌意,而是要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9.摒弃单纯的本位思考,掌握博弈论和系统动力学的分析工具,通过双边和多边协商,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在忽视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追求自身利益。
第五篇: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留下来的瑰宝,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着道家的忘自我、轻名利、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观,是一种以出世的精神生活于现实世界的人生观。
(一)正视“有待”和“积厚”的人生观
有待是指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鹏徙于南冥,扶摇而上九万里,因其要等海动而生风,才能水击三千里,达其目的,所以大鹏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要借大鹏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只要有所凭借就不能达到无所依赖,要放下有待追求无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认为,不是外物的客观条件和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要以一种心灵无待的心态去生活,心自由了,那么自己的世界也就自由了,就可以做一个随时起飞的大鹏了。积厚的人生观是在“有待”背后隐藏着的,逍遥游在提倡无待的同时也在阐述另一种思想,借有待而飞的前提是已积厚,不然即便已有所待,仍无法达到目的。例如,在很少的水上放一个杯子就会黏住,放一片小草的叶子则能当做小船在上面漂浮是因其水薄。鲲化鹏能在北海上飞翔是因其水厚,这两个寓言故事都阐释了积厚的思想。想要将大如鲲之志存于心中就必须积厚,也就是说只有具大因、居大处,才能证大果翔大路。一个人要不断地追求学识的丰富,底蕴的增长。
(二)要摆脱功名利禄而“游”的人生观
《秋水》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在濮水垂钓,楚王使大夫两
人来请庄子,庄子持杆不顾,告诉二人“我只愿做快乐的在泥水中摆尾的龟,而不愿做被贡于高堂的龟。”庄子把功名利禄看作是对“游”的限制。“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求于功,有道学问的圣人无意于名。如藐姑神人利泽遐敷,年丰物阜,而不见其功。如唐尧那样荡荡乎有极大的功劳而民无能名焉。泯大功、隐大名是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将做那些能够为别人、社会谋福利的事情当做是生命本来应该有的一部分,而不是获得名利的工具。呈现出轻名贱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游大道——顺其自然的逍遥游
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才是真正的逍遥,这里展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观。人生免不了有阻碍、挫折、得到和失去,太过看重这些就会有欲望,列子御风而行是因其想要日行千里,因而有待于方术,把自然变化,世事变迁都视为自然而然的事,随着它的变化而生存,才是人真正应拥有的人生态度。
(四)“忘大我”的人生观
“无己”是逍遥游中的人生观的最高境界,很多人简单的把“忘大我”理解为消极的出世的人生观,本文更倾向其积极性。从大的方面说,有“我”是无法“泯大功,隐大名”的直接原因,无法忘我因而有所追求,也就有了功名利禄,悲欢喜丧的心态,忘记小我是升华到大我的根本途径,这是一种伟人的心态,把自己融入到世界之中,我即世界,世界即我,从而把为世界上的一切人、事服务当做自己本
就应该做的。从小的方面说,人即已忘我,便神人、圣人、至人,因此也就没有了有用无用之分,有用无用原本就只是一种看法。大瓠被惠子视之无用是因为惠子没有发现大瓠的真正价值,大椿无用因可享尽天年。放宽思维,无用即为有用,有用也可视之无用。庄子的哲学是生命哲学,重视生命本身的价值,忘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可以让生命的价值完全的体现。以一种超然的人生观生存便是至人无己,这也就是逍遥游所体现的人生观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