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个性发展与家庭教育

时间:2019-05-15 09:1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子女的个性发展与家庭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子女的个性发展与家庭教育》。

第一篇:子女的个性发展与家庭教育

小学生家长卷第六章“子女的个性发展与家庭教育”讲稿

现代教育发展要突出家庭教育,注重把握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发展,这对于子女日后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好坏,对于子女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问题引起了人们地广泛关注,对于家庭教育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且家长文化素质提升的背景下,为家庭教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很多家庭对儿童的教育予以重视,这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需要重视的是,家庭教育开展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知识教育较为关注,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考虑对象,对孩子性格培养的问题予以忽略,这对于孩子成长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子女个性发展问题的把握,在当下家庭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子女个性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是在先天先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台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努力才逐渐形成的。

一、来自生理因素影响

1、先天气质。子女个性化差异的形成与孩子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遗传因素是孩子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生理因素对子女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先天气质来看,孩子受到遗传因素影响,其在对待某件事情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生理因素方面,主要涉及到了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个方面因素,而这四个方面因素的不同,会使儿童产生不同的外在反映。例如多血质孩子,无忧、领导力强是突出特征;胆汁质孩子敏感、不稳定;黏液质孩子慎思、可信赖;抑郁质孩子刻板、严肃、忧郁[1]。生理因素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但这并不是绝对因素,通过后天的改善,能够对孩子的个性进行更加健康地塑造,以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2、体貌与体格。体貌与体格是指一个人的面部特征、身高、体重和身体的比例。它们是影响个性的间接因素,因为体貌与体格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其中在孩子的心目中有权威的人,如父母、老师对孩子体貌的看法决定着对孩子个性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3、成熟速率。身体成熟程度的差异会使同年龄儿童形成不同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影响儿童的情绪、兴趣、能力和社会交往。研究表明,身体成熟的早晚,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一般来说,早熟的男孩和晚熟的女孩在情感和社会适应上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青少年会越来越关注生理的自我,还可能会从同伴和成人那里得到许多关于身体特征的反馈,这样的感知会强烈的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满意程度,并最终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和心理幸福感。

4、性别差异。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和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女性则比男性更具有依赖性,较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

二、来自家庭因素影响

家庭因素对孩子个性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的性格以及父母办事风格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某班级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回去问家长:班级同学过生日邀请我参加,可以吗?在调查结果统计过程中,孩子们给出了不同的结果。有的家长说:去吧,去吧。有的家长说:去吧,记得给同学买份小礼物。有的家长说:不行,小小年纪过什么生日。通过反馈的结果来看,家长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家长的处事方法,对孩子性格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一些家长能够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感受予以考虑,这种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家长比较权威,并且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2]。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具有社会学,让孩子在参与同学生日时记得带礼物,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更加成熟,并且对人情世故更早地了解。通过这一情况来看,家庭因素的不同,对孩子个性的养成有着较大的影响。

第二节 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体现了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行为的心理特征。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是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类型的分类有很多种,每种性格都代表一种独特的心理特征,极端的外倾性或内倾型都是不可取的。性格不是天生的,它与人后天的成长和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具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往往比别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一、什么是好性格

性格一般包括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善于合作、独立性强、有自信心、勤奋踏实、坚韧乐观等要素。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具有好的性格,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家长要定期和孩子交流,从事一些有益的活动,走进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等,引导孩子去探索世界,认识社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好性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好性格,让孩子获得好人缘。有这样一个例子:上小学二年级的小辉有一段时间很不开心,因为班上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不喜欢和他一起玩。原来小辉喜欢借别人的东西,明明是自己有的,也非要用别人的,借不到就抢,同学不给,要告诉老师,他就威胁同学,甚至动手打人,因为他比别的小朋友长得高,长得壮,经常把别人推倒在地上。很多家长向老师和小辉妈妈,他妈妈很伤心,她也很重视这个问题,意识到儿子的不良性格让别的孩子疏远了他,这样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极为不利。于是,她就决定帮儿子改掉坏毛病,纠正不良性格。她没有轻易动手打孩子,而是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如果再这样下去,就真的没有孩子愿意跟你玩了。小辉毕竟是个孩子,孩子的天性是喜欢玩耍,没有朋友会让他很苦恼,于是他也试着改变自己,虽然过程中有反复,但最终有了改变。他在妈妈的帮助下,改正了不良行为,赢得了小朋友们的接纳。

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培养孩子与人交往,能够逐渐发展孩子的心理能力和社会性,为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什么是不好的性格

争强好胜、急躁易怒、缺乏耐心、自卑冒失、莽撞、遇事不冷静、做事急于求成、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好钻牛角尖、固执己见、做事犹豫不决等等,这些都是不好的性格。

红红和芳芳是同班同学,她们的性格却截然不同,这种性格差异主要源于他们父母教育方式不同。红红的父母注重女儿的学习,芳芳的父母则更关心孩子良好的性格培养。

红红的父母一直在反复告诫女儿要好好读书,为她未来设定了目标: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所以给女儿报名参加各种补习班,对学习以外的事情实行一定的限制或封锁,比如禁止她看电视,限制她和男孩子一起玩。红红在父母的安排下,每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学习之外的活动很少参加。这使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而长期的学习压力使她生活的很不快乐,性格变得内向、孤僻,也出现了抑郁、自卑等倾向。

而芳芳的父母非常注重培养女儿良好的性格,教她如何待人处事的好习惯和良好态度,从来不给她学习上施加压力,而是让她自由的参加家里的一切事情,自由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广泛参加集体活动。父母的民主和大度,为孩子营造了宽松的成长环境,她每天都很快乐,逐渐形成了开朗乐观、自信的性格品质,她用自己良好的性格赢得了很多朋友,生活的也很充实,可以自由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红红和芳芳不同的性格最终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命运。拥有很多朋友、拥有快乐开朗心境,相信芳芳做很多事情会得心应手;而红红会因自卑、孤僻、内向的性格而失去很多发展成功的机会。

不同的性格总会把人引向不同的人生方向,好性格给人幸福人生。要给孩子幸福的人生,父母应该努力从小培养孩子好性格,让好性格为孩子创造美好的人生。

第三节 积极促进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并不全无道理可言,孩子的性格对于孩子扮演的角色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一过程中,孩子性格对其办事的成功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孩子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那么从这一角度来看,对子女个性进行有效培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将决定孩子未来的命运。因此,在家庭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围绕子女个性发展,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工作,具体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父母却不这样想,就像上面举例子中的红红父母一样,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认为只要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好,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搞好了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和素质一概不关心。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的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日趋严重。他们从小到大,处处离不开父母的照顾。结果是让孩子养尊处优、心理脆弱、独立能力差,缺乏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勇气。孩子的发展,令人堪忧。穷其缘由,作为孩子启蒙教育者的家长们,在教育观念上出现了误差。因此,家长应该正确地树立教育观念,配合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家庭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首要场所,父母就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第一任老师。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凡事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我们学校,家长用各种车辆接送孩子。提着书包、牵着小手送孩子进教室、甚至于帮孩子拿出学具的场面处处可见。更有那隔代老人在三轮车箱里铺上褥子,让孩子躺在车子里,再盖上被子往学校里送。大有恨不能替孩子上学遗憾。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造就了小学生们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好动不专心听讲;吃零食现象严重;急躁任性,遇事冲动,不计后果„„这些行为又往往使家长、教师束手无策。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之所以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主要原因是家长的关心溺爱和大包大揽造成的。为此,家长要从以下方面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是要让孩子懂得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是生活的需要,也是自己的义务。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留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能做的事,家长不包办,遇到困难要求孩子自己想办法处理。三是让孩子懂得学校里的一些常规,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四是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

家长要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只有遵循“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一位母亲,她的女儿今年4岁多,像所有的独生子女一样,受到父母的百般疼爱,但是,她与许多孩子不同的是,每天都自己叠床铺,摆玩具,擦桌子。就连屋子里的装饰画也是让孩子自己选购并按自己的主张挂在墙上的。逐渐的,孩子学会了收拾房间,并可以区分不同季节的衣服,甚至可以用一种审美眼光来搭配衣服,选择适合自己的饰物。这位母亲能够给孩子创造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并加以引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就逐步形成了。

2、引导家长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

中国推行素质教育数十年,但素质教育依旧没能实现它的光荣使命。原因就在于对素质教育教育理解上的偏差!有很多家长认为:素质等同于才艺,看一个学生是不是素质全面,就要看他钢琴是不是十级、英语够不够流利,水莲牡丹是不是画得跟真花一模一样!“素质教育”被贯彻成了“才艺教育”。有很多家长为了让学生考出好分数,不让学生参与一切家务劳动和室外活动。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的文化素质的确是提升了,但生活素质却是下降了,许多家长常对孩子说:“生活中的一切你都不要操心,只要把你该学的学好就行了!”多么伟大的家长呀!殊不知,人生最重要的学习不就是要学着如何生活吗?

所以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家长不仅要教育孩子专心学习,要求孩子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让孩子走出家门,到室外与小朋友一起娱乐、游戏,学会交往、处理矛盾、知道是非、健康心理,还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面对名目繁多的补习班,辅导班,不管教师的素质如何、不管有没有合法的行业资格和收费依据,只要你开班,我就让孩子参加。还有的家长认为艺术素养很重要,其它素养可有可无。寒假期间,学校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举办小学生棋琴书画和读书比赛,在器乐和声乐赛场上,家长、学生很多,有的一家三代都在现场,而在图书室、象棋围棋室,只有几个学生,不见一个家长。凡是需要花钱培养的才艺,家长都非常投入;而不收一分钱的阅读和下棋活动,很少有家长关注。所以有人说:在中国,只要是学校收费开展的活动,甚至是不收费开展的活动,一般都受到家长的抵制;如果是其它组织或者是个人举办的活动,收费越高家长越要让孩子参与。在我们瓜州就有许多培训班,没有一个不收费,但没有一个被家长曝光和举报,而且生意很火爆。相反,活动中心免费开放的图书馆、象棋围棋室,双休日只有一二十名学生参与,没有一个家长在门前接送孩子,与那些钢琴培训教师家门口车水马龙的情景形成巨大反差。但家长们也确实忽视了一个现实——学校才是育人的特定场所。

二、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子女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子女良好性格养成的关键。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在儿童期和青春期为孩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十分重要。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融洽和睦、团结有爱,能够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情感,心情自然会放松,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有利于使孩子形成热情直率、稳重端庄的性格。父母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过程中,要注重对各自的情绪进行控制,保证家庭环境的和睦。例如父母在某件事发生争执或是争吵的情况下,要注意孩子是否在场,矛盾的解决,尽量以和平的方式进行。若是父母争吵,应尽量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避免父母之间的争吵影响到孩子,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需要父母对各自的脾气进行控制,能够对孩子的感受予以更多的关注,从而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有效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带给孩子一个更加和谐、更加有利的成长环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4]。

三、家长自身要注重接受教育

家庭教育开展过程中,家长自身的教育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只有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影响,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毅力加强,使孩子能够对自身的优良品质进行学习。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些父母经常抱怨孩子的脾气不好、任性、娇气,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责备、打骂孩子。其实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与父母本身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从现阶段的家庭子女情况来看,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宠爱有加,在进行家庭教育过程中,对孩子过于溺爱,往往对孩子犯得错误不管不顾。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错误性格品质的形成。因此,针对于子女的个性化发展,开展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必须接受教育,能够对家庭教育的要点予以明确,能够对子女进行争取的教育。

四、注重对孩子行为予以约束

媒体上曾经报道过一位德**亲教育自己孩子的事情,发人深省。一天,“我”受邀去德国友人家里做客,友人有一子,大约四岁。用餐前,友人特别用小碟子盛了一小份食物,和蔼的告诉小孩,如果没有乖乖吃完,那就没有任何餐后甜点了。当日晚上,美酒佳肴,大人痛快地闲聊,年轻的幼子不知道何时已经不声不响的离开餐桌,留下只扒了几口的残食。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激凌,小孩一见是自己最爱的甜点,百般央求其母分一些解馋。可女主人丝毫不为所动,只顾招呼客人。“我”心中暗想,不过是一个四岁的孩童,做妈妈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严厉以对呢?

过了一年,“我”再度受邀至她家做客,孩子的改变着实令我吃惊。用餐前,母亲依然“约法三章”,只见小孩认真用毕餐盘食物,并征询妈妈的同意,才离开餐桌至角落玩玩具。所以,当天孩子吃到了自己最喜爱的餐后甜点。

子女的个性化发展过程中,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予以约束,使孩子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对问题予以改正,是良好性格品质形成必须把握的一个要点内容。孩子行为约束过程中,要对孩子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好判断,如果孩子出发点是错误的,家长必须对孩子的错误予以纠正,并且针对于这一问题,家长不能有任何的妥协,要求孩子必须对自己的错误或是毛病进行改正。通过强制性的约束,使孩子认识到哪些事情是对的,应该去做;哪些事情是错误的,不应该去做。对孩子错误行为的约束,能够对孩子成长予以指导,使孩子走正确的方向,避免孩子误入歧途,给孩子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五、对孩子“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即使是能力很差的孩子,只要我们提供一些取得成功的机会,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就能够促使他们把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我们更应该尊重孩子,特别是发现他们犯了错误,不能用打骂或一些难听的语言来刺激他们,而应该抓住他们某些特长或进步予以鼓励和表扬,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这样孩子就有了自信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一位非常善于教育“差孩子”的大师,据说有一个关于他教育犯错误孩子的“三颗糖果”的故事,值得各位家长思考和借鉴。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先生处理得十分巧妙,在遇到这个事件的时候,陶行知先生没有采用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批评教育方法、讲道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充分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他一定会思考陶行知先生找他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他说些什么等等。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自我的精神交锋。这个学生已经不是低年级的学生了,他有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之后,他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自我教育是一个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一个学生自我内心体验,他是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不良行为的过程,它比教师采用说教而是学生纠正不良行为的效果要好很多。再者它是一种内心体验,是学生自己认识到的,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如果这个孩子再遇到类似的事件,当他要解决事件时,内心中就会有一个正确处理事件的航标,而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事件对他今后的健康成长也有一个铺垫性的作用。

六、把握孩子性格发展的社会性

在对子女个性发展做好家庭教育过程中,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摒弃原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理念,对孩子采取柔性教育。子女在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需要把握社会性,为子女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子女关心他人,共享快乐的性格品质,能够使子女个性更加有爱,而不是自私自利。例如在教育过程中,就以孩子吃东西为例,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将吃的东西先给祖辈吃,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良好性格品质。在与弟弟妹妹玩耍的时候,懂得礼让,教育孩子能够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同伴。通过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谦让、友爱、尊重他人的性格品格,为孩子更好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以促进子女个性更好地发展。

子女的个性发展与家庭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是促进子女形成良好性格品质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对子女的个性发展予以足够的关注,并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加强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对孩子做好约束,使孩子形成谦让、有爱、尊重他人的良好性格品质,使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性格,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参考文献:

[1]贺子扬.探究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48-50.[2]范艳梅.论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2):226-227.[3]翟念儒,孙伟利.家庭教育中励志教育存在的误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2(10):180-181.[4]尹琴香.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J].赤子(上中旬),2014,(09):192.

第二篇: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与成效

——基于广州市某民办学校的个案研究 袁志芬 梁 雅 张静宜

[摘 要]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家庭化趋势,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指导问题。个案学校通过采取“课题引领,活动驱动”、“注重调查分析,加强指导针对性”、“提倡学习与反思,提供发表平台”、“点面结合,以小促大”等策略,促进学校各项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顺利开展。家长在参与活动中教育观念得以转变,具体教育行为得到优化,家庭氛围获得整体改善。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个案研究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流动人群持续加大,成为我国20世纪末人口现象中蔚为壮观的一景。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从农村地区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在结构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越来越多人由过去的“单身外出”逐渐转为“举家迁徙”,出现了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至今,许多大城市都已出现人口流动家庭化的现象,而且这一态势仍在继续发展之中。

人口流动家庭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引人关注,不少研究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各种研究。梳理已有的相关文献可见,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问题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现状的调查,包括就学的途径,就学困难的原因分析等;(2)关于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研究,包括打工子弟学校形成的内在原因、发展过程、已有规模、存在的办学问题等;(3)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建议;(4)从社会公平或义务教育法等角度探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问题。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提供了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城市后的社会化的基础条件,家庭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具有特殊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问题的同时,也有人把研究的关注点投向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王涤、李伟梁、赵娟等人的研究。

已有研究尽管已经开始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但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自身,而对于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则几乎没有涉及。已有的研究表明,由于流动人口家庭流动性强,在流入地就学的学校办学质量相对较低,居住的社区环境比较复杂等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特别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在王涤等人的调查中,62.70%的家长认为自己想做好家长,28.24%的家长认为自己想做,但做不到。这表明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跟城市家长一样愿意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他们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以及实际效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此项调查结果还表明,尽管流动人口家长跟城市家长一样,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值,同样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他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更偏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薄;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不足,对家庭教育的职责和任务认识不清;多数不懂教育规律,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等等。因此,如何构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提高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质量,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健康发展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由三方面的力量进行:一是社会家庭教育指导力量,其实施指导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二是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三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子女就读学校的教职工进行。对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而言,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是最为重要的方面。本研究主要关注学校对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具体为:(1)使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顺利开展并产生实效,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采取了哪些策略?(2)学校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取得了哪些效果?(3)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有何启示、存在哪些问题?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式上,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即通过对个案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所开展的实践进行研究,以探讨本研究涉及的有关论题。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采取了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访谈的对象包括负责该方面工作的副校长和部分班主任。对副校长的访谈主要目的在于宏观地了解该校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背景,以及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总体架构;对班主任进行访谈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微观上了解某些具体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对该校的有关文献材料进行印证。所分析的文献主要是个案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相关的文本资料。

(三)个案学校基本情况 个案学校是一所国有民办学校,创办于2000年2月。学校有22个规范的大教室,15个专用室。现有教学班21个,教职工60多人,学生1100多人,其中200人多是本地学生,其余均为流动人口子女。2002年12月,该校通过了区教育局督导评估组的评审,成为区一级学校。2005年初,区文明办、妇联、教育局把民办家长学校试点任务交给该校。学校接受了任务后,积极行动起来,结合“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以下简称“双合格”)活动,开展了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活动,探索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新思路。学校开展的系列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在促进家长明确亲职任务、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密切亲子关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该校正努力实现家庭教育指导常规化、制度化,使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个案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采取的策略

为使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能顺利并不断深入地开展,促使家长参与到各种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从而使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产生实效,学校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

(一)课题引领,活动驱动

个案学校把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纳入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制定出该校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研究活动方案”。在该方案中,个案学校确定以“探索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新路子”为总课题,以探索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新思路,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为目标。下设两个子课题:“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对策”和“如何当好一个新时期的好家长”。前者供教师进行研究,后者供家长研究。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各班由班主任组织部分家长建立班级课题研究小组。在课题研究工作的引领下,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反思,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行为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总结,这为整个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组织了一系列活动:2005年的活动包括专家讲座、家长论坛、教子经验交流会、亲子活动等,通过活动促进家长形成合理的教育观,改善亲子关系;在此基础上,2006年学校发出“建立学习型家庭,构建家庭教育新格局”的倡议,开展“同读书,共成长”活动,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学习计划,一起读书学习,并共同撰写读书心得;少先队大队部发动学生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用“争章”的形式帮助学生达到“好孩子”的每一个条件和要求。

(二)注重调查分析,加强指导针对性

为了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针对性,使活动收到实际效果,个案学校在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注重调查分析。在“双合格”活动宣传发动阶段,学校分别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召开座谈会,分析该校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学校同时还发出“家庭教育调查表”,了解流动家庭家长在家里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条件、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对子女有过错时采用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期望等等。在“双合格”活动实施阶段,学校发出“‘双合格’标准大家谈问卷”,了解家长对合格父母和合格人才标准的认识。此外还通过多种调查,了解“双合格”活动在各班级的进展情况,了解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反应以及活动中出现的典型事例等方面的情况。开展了“同读书,共成长”活动后,学校通过“‘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调查表”,了解以下方面的情况:学生家庭在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中的表现,家长是否改善了家庭学习环境,是否注意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给孩子提供了读物等。在“双合格”活动总结阶段,学校发出“合格家长自查表”和“好孩子自查表”,让家长和学生通过自查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议,在此基础上评选出学校的“合格家长”和“好孩子”。

(三)倡导学习与反思,提供发表平台

个案学校根据家长个体户多,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倡导家长不断学习,提高自我。学校一方面直接组织多种学习交流活动,如请校外专家来校做家庭教育讲座、举办咨询活动,举办教子经验交流会、家长座谈会等;另一方面给家长赠送教子书籍,印发家庭教育有关资料,发动家长订阅家庭教育的有关报刊,让家长在自学中提高。在推动家长不断学习的同时,学校还推动家长不断反思和总结,发动家长写教子经验文章和读书笔记等,要求每位家长总结出家庭教育的“一点感想,一个做法,一条经验”,让家长在反思与总结中加深对家庭教育各种问题的认识。家长反思总结出 “感想、做法、经验”之后,学校给他们提供了发表的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有:教子经验交流会、家长论坛,学校的宣传栏,社会有关报刊,学校结集出版的读物。学习——反思——发表,每一个环节互为基础,又相互推动,共同激励着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研究的热情,推动家长持续学习,不断实现自我成长。

(四)点面结合,以小促大

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是个案学校的工作特点。点面结合的工作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既有面上的指导方式,如专家讲座、全校性的教子经验交流会等,也有点上的指导方式,如登门家访、电话家访等;(2)学校在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既是面向全校各班学生家长,同时又以3-5年级为重点年级,在各年级又确定了重点班;(3)各班级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既面向全班学生家长,同时又确定一些重点跟踪指导的家长和学生。点面结合的工作方式使学校、教师有重点有侧重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从而保证了指导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总结家庭教育指导的经验和规律。

尽管如今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由于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性质各不一样,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并非都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何促使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个案学校采取的策略是“以小促大”(或说是“小手牵大手”),即让孩子来推动家长。一位家长在文章中说:“学校举行读书活动时,我是不愿意参加的,平时工作又很忙,哪有时间搞什么活动。没想到孩子们把读书的时间安排得很周密,为了帮我抽时间,自己动手把所有家务都包了。要是以前,叫他们都不做。为了搞那个活动,孩子们宁愿自己主动做家务,那个活动看来很重要。孩子们帮我节省不少时间,我对那个活动也感兴趣了,便在晚上8—9时和他们一起读书。”这段话为“以小促大”的做法做了很好的注解。

四、个案学校在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中取得的成效

尽管没有对该校所开展的各项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成效进行专门测评,但通过分析该校家长写的文章、学生日记以及学校各种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感觉自己也伴随孩子一起成长”

1997年由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明确规定了父母作为教育者所应履行的角色职责,然而不少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对自身的教育职责缺乏清晰的认知。不少家长表示原来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学校开展“双合格”活动之后,开始明确了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角色。一位家长在全校性的家长论坛谈到:“自从孩子在五年级其间学校开展‘双合格’活动至今,都快一年了。回想这一年,不但孩子在成长,自己也真的改变了许多,也在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参加学校的‘双合格’活动以前,自己在各方面都没有尽到一个合格家长的责任,不是工作太忙常不在家,就是在家的时候又极少过问孩子的事情,包括生活上和学习上的一切,认为孩子在学校里有老师们的管教就万事太平了,真的错了!更为离谱的是经常与一班朋友在家打麻将,乌烟满屋,脏话遍地,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极不安稳的环境之中,变得沉默寡言,不欢言笑,每每看到的都是孩子们充满怨恨的目光。连最普通的交流都没有,更何谈有什么父子情趣,真可悲!直到一年前的那一天,学校开展的‘双合格’活动,自己有幸参加了,听了专家及个别家长的发言,真是如梦初醒:真是愧为人父,害子害己啊!一年来,自己天天读书看报,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处处以身作则,树立了一个合格家长的榜样。从不在家吸烟打牌,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现在父子俩有说有笑,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谈,孩子开心了,自己也放心了。”

●“现在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辈往往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家庭中,在成长过程中,其父母更多扮演的是生活资源提供者和保育员的角色,他们在成长中传承了“树大自然直”的传统观念,对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是学校的活动让他们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五年级一位家长在文章中谈到:“自从学校开展‘双合格’活动,听了学校各方面的宣传,回来后又读了《我与孩子一同成长》一书,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感到肩上责任挺重,这是我以前没有的感觉。我今后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地教育孩子了。” ●“‘凶狠’的妈妈变成了一个慈祥的母亲”

不少调查研究表明,许多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存在各种偏颇的观念,如重智轻德,重男轻女,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这些观念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透过学生在日记中的讲述,我们发现个案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对于促进流动人口家长反思自身的观念、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五年级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真的很感谢学校开展的‘双合格’活动,是它使我的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有了如此大的转变。以前爸爸妈妈只是一味地疼弟弟,对我的成长漠不关心。现在他们不但关心我的学习,还常与我谈心。特别是看到妈妈的转变,使我仿佛觉得有一个温柔善良的灵魂进入了妈妈的身体,使她由一个‘凶狠’的妈妈变成了一个慈祥的母亲。”

●“我觉得孩子的改变可大了”

个案学校不少学生家长在文章中谈到,学校开展的活动不仅改变了自己和孩子,同时也改变了亲子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整个家庭的氛围。一位家长在文章中谈到:“以前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关心的是今天电视里有什么动画片。自从学校开展‘学习型家庭’之后,孩子只有周末才看电视,平时学习之余多数会拿起课外书,我也戒掉了追连续剧的习惯,尽量提早做完家务,尽可能多些时间陪孩子阅读。儿子看书我看报,各不干扰,遇到有趣的事情,我们会相互交流,由此母子的感情也增进了不少呢!”

另一位家长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我是XXX的爸爸。说句心里话,自从学校开展‘家长和孩子共同读好书,共同学习,相互交流’活动以来,我觉得孩子变化可大了。由以前催她完成作业到现在卸下书包赶紧做作业,可说是变化之一;做完作业能主动看《冰心集》或《读者》等,可谓变化之二;同时能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和爸妈交流,相互沟通可说是变化之三。特别是我也从以前回家少看书,变成抽一定时间看书了。例如看一下她的作业,阅读她的语文书或和她一起阅读同一篇课文,然后我考她,她也向我提问,再共同探讨一下文章的主题等。这在以前我没有做过。”

透过家长文章的字里行间和学生在作文、日记中讲述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后已产生一定的成效,这种成效表现在父母观念的改变上,也表现表现在他们具体的教育行为的优化上;表现在父母的改变上,也表现在孩子的改变上,还表现在家庭氛围的整体改变上。

此外,学校的一些统计数据,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活动的成效。在学校的活动总结中有这样一些数据:一年多来,家长撰写的读书心得和教子文章共1330多篇。81%的家庭改善了孩子的学习环境,75%的家庭现能订阅报纸杂志供孩子阅读,78%的家长能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情况,59%的家长能与孩子一同进行读书活动,83%的家长认为自己参加了“双合格”活动后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了进步,教师帮助过的“问题家庭”83个转化明显,教师指导过的家长,87人改变较大,教师们写出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方面的文章45篇。

五、讨论与反思

有研究者认为,严格说来,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任何研究都是个案研究:在此时、此地、此条件下对此物进行的研究。只要我们尊重时间、情境的差异,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把某一研究结论运用于其他情境时,二者之间总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不一致。作为个案研究,我们无意于从一所“样本”学校的研究中构建出一套适用于所有学校的宏大理论,然而作为一项研究,在考虑其意义与价值时,自然会探索其结论的适用范围问题。费孝通指出,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逐步接近整体的。如果我们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对该类现象有推论的价值。因此,本个案研究中获得的研究结果,其价值首先体现于对同类学校的启示上。

个案学校在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方面的启示价值无疑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我们看来,个案学校的启示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操作策略方面:对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开展而言,其困难之处首先在于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各方参与的积极性,而个案学校通过“课题引领”、“活动驱动”、“倡导家长写家教文章”、“活动过程中进行各项评价”、“以小促大”、“开展‘争章’活动”等各项措施,充分调动了教师、家长和学生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各项活动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在我国,关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问题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个案学校而言同样如此。因此,在关注个案学校的成功之处和启示价值时,其当前存在的或今后发展将遇到的问题值得思考。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追求的问题。学校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基于什么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是追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分析个案学校的各种文本资料不难发现,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有追求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价值导向。如,家长对学校开展活动加以肯定,主要是因为开展活动后他(她)的孩子学习比原来更自觉了;教师对家庭教育活动成效进行评估,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在于家长是否开始辅导孩子的学习。

二是社会支持的问题。学校在引导家长明确亲职角色,关注孩子成长,为孩子创造更适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孩子的成长跟整个家庭系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孩子出了问题,根源往往在于整个家庭系统,问题孩子只是问题家庭的“症状”,家庭才是真正的“病人”。对于家庭系统的治疗,学校无疑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缺少开展这项工作的时间,更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我国现存的社会组织架构中,社会有哪些机构和资源可以支持学校共同解决学生的家庭问题?

三是指导的针对性问题。从相关的研究及个案学校的调查情况看,流动人口家庭与原住民家庭尽管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不少差异的地方,这些差异表现在家长职业、素质、对子女的职业期望,表现在家庭居住环境、家庭结构、在环境适应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时如何才能关照到这些特殊性?另外,在流动人口家庭整个群体中也有不少亚群体,在学校学生中也分低、中、高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不同亚群体及不同年龄层次孩子的家长的特殊需要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时如何才能关照到?

四是后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把教师、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活动开展之初的当务之急,然而当把教师与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愿意投入到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家长开始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之后,如何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如果让家长获得系统的学习从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涤,等.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史柏年,等.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台湾家庭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M].台北:师大书苑,2000.[5]李伟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6]李雅儒,孙文营,阳志平.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7]佘凌,罗国芬.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0).[8]赵娟.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3,(8).[9]翁亦诗.上海市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1998,(9).[10]李生兰.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发展轨迹与前景[J].学期教育研究,1999,(6).

第三篇: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个性,简单说就是天赋,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总书记提出的“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明确表达了对青年人保持个性的由衷肯定。

如何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和开发优势潜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人原本都应具有鲜明个性。大千世界如果人人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一样面孔,一个腔调,一种思维,这样的世界必定是无趣的,也是毫无生机的。然而,如果只顾自己的个性,而遑论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果个性张扬失去控制,发展到出格,发展到放任,就会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因而,保持个性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既要对自己的“个性”负责也要对他人“个性”负责;只有尊重他人,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享受到保持个性给自己带来的真正快乐。“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的殷殷希望,包含着厚重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人生哲理,彰显出个性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

个性发展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共同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被戏称为“模式化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正如一个大花园,花儿形态各异、竞相怒放,才会更美丽;反之,只有一种花,一个颜色,虽然整齐划一,相信看久了总不免让人乏味。事实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从哲学角度看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过于强调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培育。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真正光彩的个性、优势和抱负常被现实磨损,成了千人一面,而迷茫、叛逆、自我为中心有时倒被理解为个性,受到推崇,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是非标准和健康成长。其实,保持个性,实质上就是尊重个人的价值,最大限度上开发个人的潜能,发挥能动性,彰显个人的特色,这与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这个基础与前提并不矛盾。尊重个人的价值,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代青年是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力量。青年群体所具有的较高创新意识和浓厚创业热情,正是当前推动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学生时代正是学子们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而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学生富有个性,才能更富有创造力和创新力,也更容易出现大量的富有时代气息、个性彰显的优秀人才。

青年是未来,青年是活力,青年是后劲,青年是希望。当前,百年前“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依然还是梦想,而“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培养不出大师”的疑问也常在我们耳边响起。因此,我们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德、才,创新、实践,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关系,激发创造创新活力,为学生保持个性、彰显本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造就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第四篇: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我现在所教的班级是外来民工子弟班,班上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家庭情况复杂、教育背景多样,和其他本地班级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缺少对这些特殊教育群体的家庭教育研究,也就决定了我始终不能从教育学上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教育异常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

案例:今年暑假,一老乡来访,他的侄子近年随父母客居广州,学习情况每况愈下,暑假在家不思进取,终日流连于网吧,父母终因出外工作,无时刻陪伴之时间,故发配于我处,代为看管,顺便加以劝戒及辅导之。在我看来,他年龄和我学生差不多,在他们老师看来就是外来民工子女,这也和我的学生的性质差不多,看来这次可得发挥我的专长,代为分忧。他到来后,开始是表现还好,过不几天是原形毕露,做的作业是只讲究数量,不讲究质量,对此我很是气愤,闲暇时与之闲聊,他突然冒出一句,我爸还没有我学历高呢,可他不还是当老板,你上大学了,恐怕还不如我爸赚的多呢,学习有什么用呢,我听之,顿感惊鄂,不久即释然。他的话很对,可我无法去反驳他,他是不是过多的接受了这种负面的家庭教育的思想?那我的那群学生是不是也有这种思想?比较他们的经历是相通的,他们是一群城市飘民,也许这一学期到这个地方上学,下一学期就不知道身在何方了,他们的父母身受无文化之苦,一方面想给他们以最好的教育,可在另一方面他们无意识中的言行又潜移默化的给 孩子们带来了不良影响。这种不成熟的家庭教育长期以往又会使孩子产生困惑和迷茫,久而久之也就无法去摆正自己的态度,找不到真理的进口,想到此,一些以前碰到的问题也就不难解释了。

由此可见,家长是教育的参与者,在教育体系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特别是对于外来名工子弟教育中起着学校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和作用,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力量。

据我了解和分析,我们班级的家庭情况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从小出家型: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随父母打工在外,等到上学的年龄,也就在当地入学,这类父母在外多年,已经逐步的接受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当然也包括教育,这些小孩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但他们的学习条件很简陋,回家后还要帮父母干活,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父母也不太关心他们的学习过程,每当考试结束后,又很看重他们的考试成绩,当然我们也很理解他们,打工的艰苦,没有太多时间去关心子女的学习,老师又不能很好的了解他们课余的学习状况,所以说这类家庭的教育方法是很简单,很粗放,没有从细节上面去教育他们,这时我们的家长就要改变思想,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关心他们,更多的和老师建立联系,向老师反馈在家学习状况,也能使老师更好的去根据学习情况调整教育方式。

2、中途出家型:父母在外打工,小孩从小在家随爷爷奶奶生活,经过多年打拼,生活条件有一定的改善,这时就有经济实力来改善小孩的上学条件了,从老家把小孩接来上学,给了他们很好的条件,请家教,等到考试出来一看,怎么成绩还没有在老家好,就大发雷霆了,给小孩子的学习带来料很大的压力,这些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称为拔苗助长型,希望给他们很好的条件,他们能一步登天,殊不知他们此时的行为违反了教育中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丈高楼从地起,教育也是一样,基础很重要。这类学生刚从老家 过来,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学校,其实对于他们来说,除料他们的父母,其他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年龄又小,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环境,所以说造成他们成绩停步不前乃至倒退,都是可以理解,所以此时我们也要让这类父母改变思想,给子女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去适应环境,要循序渐进的给他们提出成绩的要求,如果不耐烦地话,反而会造成很坏的恶果,出现厌学,怕学的状况出现,到时给与更正的话,恐怕会花费很大的精力。

3、来来去去型:父母打工地点的该变,造成了孩子就学地点时常变,这类家庭的教育方式是不太考虑孩子的感受,如果时常变更的话,我的建议还不如让孩子在老家学习呢,他们这种变动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很苦恼,没有让小朋友得到一个系统的教育,古有孟母三迁,那是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是完全不考虑孩子。当然造成的恶果更加严重,所以父母在考虑换工作时,多考虑一些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飘民。根据以上分析,对于外来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和指导,从而优化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

一、通过学生影响家长,转变家庭教育中的负面思想。

学生是教育的承受者也是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的最终表现是学生的思想和言行的反映。因此可以从教育的根本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学习思想,从而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1.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制定学生个人档案,了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不足,记录学生教育中发生的问题和家庭教育思想上产生的负面影响,及时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找出他们思想中的问题及困惑所在,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和家长进行沟通,从而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2.通过形式多样的班会和主题活动,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观点进行探讨和辨析,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并通过他们向家长进行宣传和反馈,从而使家长对教育的理解有新的认识。

3.让学生撰写成长日记,并要求家长朋友们一起参与进来,就学生家长在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一起来思考,一起来解决他们,一起分享他们成长的快乐和喜悦,使家长乐于加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二、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素质,形成有效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的源头是家长。因此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要想对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取得成效,就必须在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的同时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使家长在面对孩子教育时,要善于科学的分析并总结自己小孩的特点,并主动和学校班主任取得充分的理解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庭教育的成效真正地落到实处。

1、学校专门邀请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专家走进学校,针对外来民工的家庭,专业为他们讲解法制教育方面的教训和得失,使他们认识到育人必先要立人的道理,同时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家长建立积极的健康情态。

2、联合并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氛围。一方面通过家访等形式指出他们在日常活动中体现的问题,他们这些行为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并指出在以后的生活中怎么和孩子们相处,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这样有他们的参与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他们的言传身教可以给他们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家长学校邀请家长来做讲座,与孩子谈他们工作的艰辛,讲讲知识的重要,展现他们父辈创业的艰辛,让学生有机会更多的去了解他们的家长,了解成功背后的艰辛,从而逐步形成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3、建立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卡,并建立家长们每天反馈机制,每天反应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学校也反馈他们在学校的情况,这样能做到信息的共享和反馈,改变以前的信息的不对称性,做到信息的对称性,更加全面和完善的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三、关心学生,因材施教,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学校和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也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和引领者。针对外来民工子女的特殊情况,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职能,改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融入到正常的学校生活中来。在我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候,按照一些惯性的思维和过去的经验付诸于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成绩总是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和其他班级相比总是有差距,我知道

他们时间花得不少,经过细心的观察并不断了解他们的教育背景,终于发现了原因,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听不懂,上课看不懂得状况。但是他们这群孩子的动手能力特别强,那我们就要在这方面加以科学的引导,在课堂及自修课上多安排动手的课目,通过在学习过程多动手,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逐渐的,学生对学校对自己有了信心,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而这些成绩和进步又促进了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为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实践中发现,学生、老师和家长三方共同协作是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还有很多不成熟地方,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第五篇:我国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关系

我国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关系

教育学院 教育技术学 08级 42号 劳贤明

摘要:我们常说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树立正确的各种观念是这棵树的根部。家庭教育天然的早期性、及时的针对性、血缘的天然性以及全程的连续性是在培养孩子良好品性方面社会或者学校无法企及的优势。父母是子女出生后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性格发展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本文章主要通过介绍我国家庭教育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分析我国现阶段家庭教育的状况并指明现阶段的家庭教育误区,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方法,最后阐述家长为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应该如何与子女融洽关系。

关键词:家庭教育 性格 父母 子女 关系

一. 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素来重视家庭教育,从原始社会晚期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开始就产生了现代意义的家庭教育。在数千年历史智慧中积累了大量家教经验和文献,我国之所以具有重家庭教育的传统,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论有密切联系。家庭教育的好坏从小处来讲是个人的成长问题,从大处着眼则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传承。故古人常说,“苟家人之居正,则天下之无邪;家之正则国之定”,身修家齐才能国治天下平。家庭教育,对于治国安邦具有基础性作用。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等原因,家庭教育长期得不到政府的重视,研究基本中断。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0年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成立,以及在此期间专门的期刊《父母必读》创刊和家长学校“母范学堂”的创办标志着新中国家教事业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纠正“文革”期间的“左”倾错误,不断扩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90年代后期家校合作的研究发展为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深入研究家校合作的基础理论,二是介绍国外家校合作的观点和实践经验,21世纪以来,家校合作研究更为活跃,2002-2004年《中国家庭教育》多次开设家校合作的专栏探讨这一问题,继续沿着研究家校合作的基础理论和介绍外国家校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向发展。正是由于国人重视家庭教育,且对家庭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家庭教育经验和理论,并且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民众中,改进了对新一代的教育方法,也促进了中国人的家庭幸福和社会进步。我国家庭教育20多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二. 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以及误区

家庭教育理念是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基本观念和信仰倾向,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实践中产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新的人才观、开放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式的转变。同以往相比,现代的家长们更重视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例如送子女上各种补习班、特长班,为子女配备各种相关学习的科技产品,带着子女到各地游玩,以此来增强子女对大自然以及人文知识的了解,有的家庭还会供子女出国留学。不管是以上哪种情况,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讲都是为了子女好。然而,由于家庭教育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深远,我国家庭教育现状仍存在许多不足和误区。表现在:

1.急功近利,过分偏重智育发展。21世纪是人才的时代,科技创新,各行各业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人才,人们就业竞争激烈。面对着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式,家长往往会表现得比子女更为担忧。家长普遍认为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就要有更好的教育。而在我国,要进入好学校必须取得好成绩。于是受到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使得家长更注重子女的智育而忽视了对子女品德、个性及兴趣爱好的培养。

2.忽视子女精神以及心理需要。现在不少家长只关心子女物质方面需求而忽略了子女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家长认为给子女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才能保证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学习机会。没有先了解子女的心理和精神需要而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塞给子女其实剥夺了他们对人生的正常体验,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而更有的家长因为子女在学习方面表现得好,认为只要他们学习好了,成人之后就会懂得是非黑白就纵容子女犯错。这样子女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以及道德的问题,容易造成子女个性的缺陷。

3.家长自身存在一些家庭教育理念、行为等问题。受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影响,一是许多家长认为自己是长者,对孩子颐指气使,使家庭教育成为自己发号施令的舞台。二是不少家长仍采用体罚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三是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没有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甚至说和做大相径庭。四是许多家长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子女教育上遇到问题,于是在需要他人帮助时面子拉不下来。在教育问题上一旦出现分歧,只有少数父母会去请教教育专家,大部分父母不知或很少寻求教育专家的帮助。家长们还缺乏从更专业的角度获得解决方法的意识。六是家长们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因此,现在的家庭一般是妈妈照顾子女。父母们忽视了父亲这个角色对幼儿成长具有的重要影响。

4.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当今家庭教育过程中,许多的家长在启发、培养子女的创新思维及能力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对于某些时候子女提出的问题无法作答时表现出不耐烦等情绪,甚至以学习为由而埋没了子女的好奇心,压制了子女的天性。

5.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机构在社会上未形成规模。现在社会上有许多考证考研以及幼儿学习的培训机构,但是在对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方面还很缺乏品牌的专业机构。换句话说,家庭教育在社会上未能引起各界足够的重视。这样,使得有些家长即使遇到问题也很难得到专业的指导。

6.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权威指导。鉴于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大部分父母不知或很少寻求教育专家的帮助,教育专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还不十分突出。即使遇到问题时有家长想咨询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法却不知道应该向哪个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寻求帮助。虽然有部分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掌握着科学理论,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较之家长更为本质和深刻,也往往能更快捷、高效地解决问题。但在实际当中却出现家长与专家“不在范围内”的情况。

三. 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至关重要的活动,也是教学的一门艺术,如何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家长们应该更加关注。为更好地解决现阶段的家庭教育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何处?家庭教育重在一个“人”字,重视人文教育,教孩子做人——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教孩子讲礼貌,教孩子要爱人以及禁小孩子作伪。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1] 21世纪不管是就业还是升学,竞争固然激烈,现实问题固然存在,但是并不意味着家长们就要对子女实施高强度的智育。这对子女的各方面能力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而培养子女积极的、乐观的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人生和处事态度对子女的成长甚为重要。健康和现实的生活态度可以让子女在面对困难时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取得很多的收获。[2]

多数父母认为子女的学习只在课堂上学校或者实验室里,其实父母应给孩子创造更大的空间,和子女一起到更广阔的天地学习、锻炼。子女需要玩,需要欢乐,需要朋友。禁闭的学习在孩子和大人的心灵深处留下不愉快的遗痕。给予子女应有的尊重和空间,该管的时候管,不该管的时候就不能管。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快乐学习的机会。[3]

有的家长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对子女实施了早期的智育训练。加之有日本两位有名的教育家井深大和铃木镇一的思想为导,有些家长在未领悟真正的意义时便对子女进行大量的早期教育。对于早期教育,应当采取积极而慎重的态度,不能盲目从事,不能急功近利,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4]

2.父母要了解在家庭教育中子女的心理以及精神需要并对此作出回应。康德说过,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在培养习惯和道德品质方面要严加管教,在培养独立生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方面要大胆放手让孩子女去做。[5]对于子女的选择,只要不是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父母要学会尊重。在子女犯错之后要及时地给予批评纠正。然而这些有建设性批评的对象应该是子女的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一说事件,就是家长在批评子女时首先交代自己所指的是一个事件。二说感觉,就是家长接着应该说明自己的情绪状态。三说期望,就是家长表明自己对子女行为改变的期望。四说好处,就是家长说明子女这样做的优点,对其本身的好处。[6]掌握了批评的技巧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些不是体罚的方式能做到的。3.在家庭教育中子女也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在这一点上,子女与家长是平等的。当家长对孩子颐指气使的同时也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的三个问题:家庭教育缺少平等、真诚的氛围;滥用权威,忽视民主;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当然不会取得好的成效。所以家长在要求子女尊重父母时,本身也要去尊重他们。陈鹤琴一生致力于儿童教育研究工作,为家庭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也是身体力行。他一贯重视体育锻炼并亲自教孩子们锻炼身体的游戏。陈鹤琴认为,不仅要培养孩子们健康的体魄,还应该培养勇敢的性格。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有教化的作用。[7] 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无处不在的,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在家长身边一天天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因此,当作为父母的你要求子女该如何为人处事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树立一个好榜样。

4.传统的家庭教育认为:男主内女主外。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大多数落在母亲的身上。其实父亲这个角色在现阶段家庭教育中很有必要,而且在生活中更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父亲角色的扮演,促进孩子的个性完善和健康成长。[8]通过这段话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在幼儿园和小学男老师其实比较吃香。在现阶段,由于孩子从小跟母亲相处得比较多,在学校也是女老师居多,所以现在的男孩子缺乏一种阳刚之气。父亲在孩子性别角色的认知、智慧的培养、性格和能力的形成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家长们不必隐讳,要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的办法。家长们遇到问题不该感到羞愧,该感到羞愧的是讳疾忌医,尤其是你的做法直接的影响到子女的成长。是面子问题重要还是子女更重要?

5.好奇心是每个人的天性,尤其是子女还小的时候这种天性更突出。当作为父母的你在生活中遇到子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个问题或者问题让你觉得厌烦难堪的时候,不要去责备年幼的子女。当你无法做出回答时可以坦白的跟子女说,这个问题自己暂时不能回答,等思考过后再告诉他们。这样既不伤害子女的天性也可以为自己作答找出更好的答案。

6.鉴于在现阶段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机构在社会上未形成规模以及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权威指导的情况,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方面的工作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也许家庭教育的意义在短期内未体现出来,然而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家庭教育的社会化与科学化是非常必要的。而一旦有专业的培训机构以及权威的指导,家长们在处理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就不难及时得到更为专业科学的建议和指导。而在社会生活中,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方便和有效。

四. 家长与子女的相处

说到家庭教育,也许很多家长会觉得那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其实不然。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9]家庭教育其实就来源于生活,不要求家长们要有多高的说活水平或者是教育水平,只要是爱子女的父母就会去寻求更为科学的教育方式。家长们也许感慨子女与朋友间的亲密,其实家长们也可以既做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能与子女拥有朋友般的亲密。

父母用心经营亲子关系会使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的关系”更加牢固和成功。养育孩子是份辛苦的工作,维持亲密的亲子关系、保持开放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帮助父母和孩子在任何成长阶段都保持紧密的联系。[10]维护这份亲情爱的关系是需要技巧的,即使不同意子女的行为和观点但是也要告诉他们“我们爱你”;和子女一起玩耍;尊重子女的选择;寻找一对一单独交流的机会;让子女帮助父母做事;善于表扬子女懂得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告诉子女自己的信仰和信念,并解释为什么;允许子女提问并做出适当的回答;时刻记住以身作则。

家庭教育不仅寄托着众多家长的希望——如何能在生活中更好地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得子女在科学的教育中健康成长,并让自己与子女的相关系更为融洽,它也承载着孩子本能的需求——渴望父母理解自己。即使现阶段我国的家庭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相信在经过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家庭教育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 张丽、杜学元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2]《评骆风先生<成才与家教--北京大学学生家庭教育探索>》 秦明瑞 学术研究 2002.11 [3]《对家教与成才的探求》李振霞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第一期 [4]《要实施科学的早期家庭教育》 赵忠心 现代妇女 2010.第九期 [5]《赵忠心谈家庭教育辩证法(之六)——该管则管,该放则放》 赵忠心

现代家教 01年7期

[6]《批评孩子有诀窍》 张怡筠 中华家教 2010.11 [7]《家庭教育》 陈鹤琴 1987年版

[8]《幼儿教育中的父亲角色探讨》 杨忠群 群文天地 2010第八期 [9]《用陶行知思想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 》 陈迎晓 学前教育 2009.10 [10] 《建立和维持积极的亲子关系》 陈虹 吴九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9上半月刊

下载子女的个性发展与家庭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子女的个性发展与家庭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化[论文摘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启蒙性、持久性、......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典型案例(五篇)

    庭教育典型案例 东胜区新世纪学校 一、开展工作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流动”的现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于是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倍受党和国家的......

    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6

    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一、个案研究背景 “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当代欧洲一位著名心理学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指那些城市工作和居住但未取得城市户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的子女。近几年,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意义【摘要】 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观、教育方式、环境等对子女健康成长有着根基性的影响。作为家长,要树......

    个性发展与自我评价

    第一页 个性发展与自我评价 匆匆走过十八年,迎来高三。即将步入大学之际,重新审视自我,我认为我有以下四个方面优点。 首先,品德优良。爱国、敬业、诚信、友爱,是我为人处世的准......

    个性发展与自我评价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在陈经纶中学学习的几年时间,我学到了丰富的知识,通过老师们的耐心帮助,也使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完善与发展。在这里我学会了独立,在困难面前不后退。......

    中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

    中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一般而言,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物学条件、家庭因素、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