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考试大纲
第一部二步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否 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考试内容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 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六、资源配直方式与经济体制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是否掌握货币 形成的过程、职能、特征及其流通规律,是否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发 展中的作用。考试内容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否掌握剩余价值 的生产过程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否了解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流 通的基本过程。考试内容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的价值形式,剩余价值的生 产方法。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五、剩余价值的分割
剩余价值分割的实质,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
六、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 资本循环的阶段、形式和应具备的条件,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社会 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及其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产生根源。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必然趋势,是 否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基本经济特征,是否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 和特点,是否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考试内容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过程。
二、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垄断资本、金融寡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实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的基本途径。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否了解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否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和目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 配制度。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是 否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特征及其选择确定的方式,是否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是否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含义、结构类型及其运行 的微观基础。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社会主 义市场规则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的中介组织。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社会主义企业和企业制度,社会主义企业的类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我国农村的 基本经济制度。
第七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正确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了解社 会主义再生产过程和特点,是否掌握产业结构的划分方法和影响因素,是否掌握社会主义国民
第九章财政职能
收入分配的涵义和方式,是否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涵、战略和指导思想。考试内窑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分类方法,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 善。
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树立 科学的发展观。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 要性,是否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主要方法。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第二部分 财政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财政、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是否理解和掌握公 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职能,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基本的财政活动作 出分析。考试内容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财政的基本涵义。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第十章财政支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方法;是否理解和掌握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否掌握财政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的特点和功能,并能够在此 基础上,结合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对一些财政支出活动作出分析判断。考试内容
一、财政支出分类
财政支出的意义。财政支出的分类及其内容。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经济体制制度因素。社会因素。
三、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涵义与特点。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功能比较。
第十一章财政收入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财政收人的主要形式与分类方法;是否理解衡量 财政收人规模的指标和标准,是否理解和掌握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否理解和掌握 政府债务收入的特点,政府债务的经济影响和衡量政府债务规模的指标,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对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作出判断;能够根据数据资料计算债务规模的指标。考试内容
一、财政收入形式与分类
财政收入的意义。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收入的分类。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
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影响财政收人规模的主要因素。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三、政府债务收入
政府债务收入的涵义和特征。政府债务的经济影响。政府债务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
第十二章税收基本制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税收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是否理解和掌握税制 的各项构成要素及其主要内容;是否掌握税收的主要分类方法;是否理解和掌握流转税、所得 税和财产税的主要特点,是否掌握几个主要税种的税制内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根据所理解 和掌握的有关税收知识,对税收活动作出比较、分析和判断。考试内容
一、税收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税收的基本涵义。税收的基本特征。
二、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税制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加成和减免、违章处理等内 容。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零税率和负税率的基本涵义。税收分类:按课税对象、按计税依据、按税收管理权限、按税负能否转嫁、按征税机关分类 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三、流转税类
流转税的主要特点。增值税。消费税。
四、所得税类
所得税的主要特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五、财产税类
财产税的优点和缺点。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制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政府预算的基本涵义和功能;是否掌握政 府预算的主要原则和分类方法的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预算周期的内容;是否理解建立部门预 算制度的重要意义,是否理解和掌握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运用所理解和 掌握的政府预算知识,能够对一些基本的政府预算活动作出分析判断。考试内容
一、政府预算职能
政府预算的基本涵义。政府预算的职能。政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预算的分类。
二、政府预算周期
政府预算周期和标准预算周期。我国政府预算周期:预算编制、预算审查和批准、预算执 行、预算调整、决算。
二、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的基本涵义。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编制部门预算的意义。
第三部分 货用与金融
第十四章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有关货币的基本知识,包括货币的本质、形态的 演变,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发展演变与类型,我国货币制度的特点,并能够分析有关货币问题 和现象。考试内容
一、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的本质;货币形态的演变,尤其是现代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货币制度的概念;货币制度的各构成要素;货币制度的演变,具体有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 “、金本位制、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我国的货币制度。
三、货币发行
货币层次,货币投放渠道,货币供给机制。
第十五章信用与金融中介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信用关系的形成及其本质、信用的主要形式,金 融中介的定义与主要类型,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现状等内容,并能对信用活动、金融中介运作 等作出解释和判断。考试内窑
一、信用的内涵与类型
信用的定义、存在的前提及本质特征,信用的作用,信用的形式,征信的定义和功能。
二、金融中介
金融中介的定义、主要类型,中央银行、存款类金融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等主要金融 机构的定义、职能、区别和联系,金融业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定义和基本情况。
三、我国金融中介体系
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我国当前金融中介体系的结构和基本情况。
第十六章全融体系与金融市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种类,并 能够对金融体系的变化做出解释,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和走势做出基本的判断。考试内容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定义,构成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
二、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定义和基本功能,构成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金融市场的分类。
三、金融工具与利率
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特征、分类,短期金融工具和长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种类,衍生金融 工具的定义和种类,利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利率的因素、利率的种类、利息的本质和作 用。
第十七章汇率与国际收支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有关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基本知识,包括汇率的类 型、标价与报价、影响因素、决定理论,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调节方法等,并能够解释和分析 有关国际金融问题。考试内容
一、.外汇与汇率
外汇的概念和分类,汇率的定义,汇率的标价方法和报价方法,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
二、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国际收支差额,国际收支均衡与失衡,国际收支 调节。
第四部二步市场营销
第十八章市场营销概述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对市场营销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否理解市场营销学的 性质和研究对象,是否掌握市场营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并且自与否正确 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概念、企业经营观念及其发展沿革。考试内容
一、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
市场营销学的性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需要、欲望、需 求、产品、顾客认知价值、顾客满意程度、交换、交易和市场;顾客需求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重要 性,构成有效市场的三个要素。
二、企业经营观念的发展
企业经营观念的发展沿革及其在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作用,生产观念、产品 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全面营销观念的主要内容,各种经营观念兴起的原因及适用 的条件;传统的以产定销型的经营观念与以销定产型的营销观念之间的区别,营销管理 的本质。
第十九章市场营销环境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企业是在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制定并实 施营销策略的,能否分析出企业在微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宏观市场营销环境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能否分析出这些要素的特点和它们对企业制定、实施营销策略所产生的具体 影响。考试内容
一、企业微观市场营销环境
企业微观市场营销环境的构成:企业内部其他的职能部门、供应商、营销中介机构、顾客、竞争者和各种类型的公众,这些微观环境因素对企业制定、实施营销策略可能产生的影响,消 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产业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政府/机构市场)的不同特点,企业在市场上面 对的主要竞争者的类型和竞争形势。
二、企业宏观市场营销环境
企业宏观市场营销环境的构成:人口、经济、自然、技术、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这些 宏观环境因素对企业制定、实施营销策略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国当前人口的基本状况:人 口规模、老龄化趋势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对相关产品 营销策略的影响。
第二十章消费者行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消费者行为对营销策略的影响,能否运用消费者 行为模型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是否能够区分三种不同复杂 程度的购买决策类型。考试内容
一、消费者行为模型 消费者、消费者市场和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研究模型及其构成要素:影响消费者行 为的因素和购买决策过程;三种不同的消费者决策类型及其特征:习惯型、有限型和复杂 型。
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社会因素:相关群体和家庭,个人因素:人口统计、个 性和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动机和认知,这些影响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几个重要的概念: 意见领袖、家庭生命周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知过程的选择性(选择性注意、选择性误 解和选择性记忆)。
三、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五个阶段及每一个阶段的过程:确认需要、收集信息、评估备选方案、做 出购买决策和购后行为;消费者的主要信息来源,期望值模型中的产品属性、各属性的重要性、自费者对每个备选方案在各个属性上表现的评价,该模型在备选方案评估中的应用。
第二十一章市场营销策略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了市场营销计划中营销策略的主要构成,即目标 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策略的主要决策内容。
考试内容
一、目标营销战略 目标营销战略的内容,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的含义;市场细分的前提,常用 的市场细分变量及应用,三种市场覆盖策略(无差异、差异化、集中营销)的优势、劣势及适用 条件,市场定位的步骤。
二、营销组合策略 市场营销组合的概念和主要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各项策 略涉及的主要决策内容,影响定价的因素,常用的定价方法,分销渠道的主要功能,促销组合。
第二十二章产品和服务策略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产品和服务策略是企业战略和营销决策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否掌握产品的分类和服务的特点,能否正确运用产品和服务营销策略。考试内容
一、产品层次与产品分类 产品的定义及其包含的内容,整体产品的三个层次及其在营销决策中的应用,消费品和工 业品的定义、分类及各种类型产品的营销特点。
二、产品组合和产品线策略
产品组合和产品线的含义,产品组合的长度、宽度、深度和一致性,产品组合的这些因素对 制定营销策略的意义,两种产品线策略(产品线延伸利产品线填充)适用的营销环境和可能存 在的风险。
三、服务与服务营销策略 服务的定义,服务有别于实物产品的特点,服务营销组合的各项策略,服务营销战略的三 方参与者和内部营销、外部营销、交互营销的决策内容,交互营销决策中技术质量和职能质量 的含义。
第五部分 管理学基础
第二十三章管理概述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管理的概念、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的主要职能 组织文化、组织环境等关于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要点。考试内容
一、管理及其职能
管理的概念、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的主要职能。
二、组织文化与组织环境 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的内涵、组织环境的概念、组织环境的类型。
第二十四章 计划职能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计划工作、决策、目标和战略的基本知识,是否掌 握制定计划、进行决策的程序和基本方法。考试内容
一、计划工作概述
计划工作的概念、计划工作的任务、计划的作用、计划的类型、计划工作的程序。
二、决策
决策及其特点、决策的主要类型、决策的方法。
三、目标与战略 组织目标的含义、对目标的要求、目标管理、组织的主要战略。
第二十五章 组织职能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知识、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组 织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及组织变革的基本知识,是否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过程、组织工作的 基本原则、组织变革的过程和克服变革阻力的方法。考试内容
一、组织工作概述
组织与组织工作、组织工作的基本过程。
二、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目标统一原则、分工协作原则、有效跨度原则、责权一致原则、统→指挥原则、集权与分权 相结合原则、精干高效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均衡性原则。
三、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
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影响管理跨度的因素、直高结构和扁平结构的优缺点。部门的划 分。职权的划分,判别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依据、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
四、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事业部型组织结构、模拟分权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网络型 组织结构的特点、优缺点、结构图及适用范围。
五、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的含义和动因、组织变革的内容、组织变革的过程、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克服变革 力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 领导职能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领导工作的基本知识、主要的人性假设理论、主 要的领导行为方式、主要的激励理论、沟通的基本知识,以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领导方式的基 本方法和克服障碍实现有效沟通的方法。考试内容
一、领导工作概述
领导与领导者、领导的作用、职位权力、个人权力、领导权力的来源。
二、人性假设理论 ”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X理论、Y理论、超Y 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各人性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方式。
三、领导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领导方式理论、领导权变理论,根据领导权变理论选择领导方式的方 法。
四、激励
激励的概念、人类行为模式、各主要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激励的方式方法。
五、沟通 沟通的概念、沟通的过程、沟通的类型、沟通的作用、有效沟通的障碍、有效沟通的实
现。
第二十七章控制职能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控制工作的基本知识、控制工作的主要原则。考试内窑
一、控制工作概述
控制的概念、控制的过程、控制的主要类型。
二、控制工作的基本原则
控制与计划相适应、控制与组织相适应、控制要具有客观性、控制要具有整体性、控制要抓 住关键点、控制要具有及时性、控制要具有灵活性、控制要具有经济性、控制要具有前瞻性、鼓 励自我控制。
第六部分 法律
第二十八章 法的基础知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法的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法律基础知识对经济 工作中的法律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思考。考试内容
一、法的概念、本质与特征 法的概念、本质与特征的内容。
二、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的概念及内容。
三、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的含义;法的效力范围。
四、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我国法律体系的结构及其组成。
第二十九章经济法基础知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经济法的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经济法律基础知 口对经济领域的法律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思考。考试内睿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的主要内容。
二、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内容。
三、经济法的渊源和体系
经济法的各种表现形式;经济法的体系结构及其组成。
四、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种类;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主要内容。
第三十章 民法基础知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民法的基本法律制度,并能对民事法律关系做初 步分析,能够依据民法基础知识正确处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考试内容
一、民法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民法的概念与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民事主体
公民(自然人)的概念、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监护、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个体 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法人的概念,企业法人,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正营。
三、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衍为。
四、代理
代理的概念、代理的种类、无权代理、表见代理、代理人不履行职责的法律后果和代理 勺终止。
五、民事权利
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和人身权。
六、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的概念;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和侵权的民事责任。
七、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的概念;时效中止和时效中断。
第三十一章行政法基础知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行政法的基本法律制度,并能对行政法律关系做 初步分析,能够依据行政法基础知识正确处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考试内容
一、行政法概述
行政法的概念和渊源;行政法的特点;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行政许可法的基础知识
行政许可的概念;行政许可的设定;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行政许可 的费用;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三、行政处罚法的基础知识
行政处罚的概念;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行政处罚的执行。
四、行政复议法的基础知识
行政复议的概念;行政复议的范围;行政复议的管辖;行政复议的决定。
第三十二章 诉讼与仲裁法律基础知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仲裁法的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程序法基础知识解决经济和行政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考试内容
一、民事诉讼法基础知识 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主管与管辖;第一审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第二审 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执行程序。
二、行政诉讼法基础知识 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的概念;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的管辖;行政诉 讼的证据和举证责任;侵权赔偿责任。
三、仲裁法基础知识
仲裁的概念和特点;仲裁协议的概念和效力;仲裁协议的类型和内容;仲裁协议的无效及 其确定;仲裁的申请和受理条件及程序;仲裁庭组成的方式;仲裁开庭程序和仲裁裁决的效力;法院对仲裁的协助与监督的内容。
第二篇:初级经济基础知识答疑精选
环球网校经济师,刘艳霞领衔主讲,业内最高通过率辅导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leraning/class_jjs/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答疑精选(5)
学员提问zhumei888:
以下属于基础货币范围的是()
A.现金 B.居民在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C.居民在商业银行定期存款 D.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
E.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 答案是 ADE
我对答案DE不理解,请老师解释一下
老师回答:
您好!
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在教材第115页。因此正确答案为ADE。
学员提问leizhai1007:
下列哪个案件中,二审法院不可以采取书面审理方式迳行判决的情况是:
A、被告在一审中提出了管辖权异议,一审法院驳回了被告的异议;
B、二审法院对原告上诉请求审查后认为原告的请求明显不成立;
C、被告在上诉时提交了刚刚找到的合同原件;
D、在一审中应当回避的人员没有回避
请问这道题该如何解答?以及在教材中哪一页?
老师回答:
您好!
正确答案为C。
教材第239页提到了关于第二审程序的一些知识,但没有介绍书面审理的问题。具体解释您可以参考下面的知识:
随手关注环球网校官方微信号:hqjingjishi
教材最新变化、报名消息、考试重难点及免费资料及时获取 免费QQ群:129666620,欢迎加入千人备考交流群!
环球网校经济师,刘艳霞领衔主讲,业内最高通过率辅导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leraning/class_jjs/
径行判决,是指合议庭经过阅卷、调查、询问当事人,在全部事实核实后,认为不需要开庭的,直接作出裁判的审理方式。是二审中得一种审理方式.径行判决与书面审理的区别在于:径行判决同时要进行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同样要核对案件事实;而书面审理则是不开庭、不调查、不询问当事人和证人,只通过审阅案卷材料即直接作出裁判。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下列上诉案件,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径行判决、裁定:
(1)一审就不予受理、驳回起诉和管辖权异议作出裁定的案件;?
(2)当事人提出的上诉请求明显不能成立的案件;?
(3)原审裁判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的案件;
(4)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需要发回重审的案件。”
随手关注环球网校官方微信号:hqjingjishi
教材最新变化、报名消息、考试重难点及免费资料及时获取 免费QQ群:129666620,欢迎加入千人备考交流群!
第三篇: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考试大纲
第一部二步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否 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考试内容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 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六、资源配直方式与经济体制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是否掌握货币 形成的过程、职能、特征及其流通规律,是否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发 展中的作用。考试内容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否掌握剩余价值 的生产过程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否了解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流 通的基本过程。考试内容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的价值形式,剩余价值的生 产方法。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五、剩余价值的分割
剩余价值分割的实质,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
六、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 资本循环的阶段、形式和应具备的条件,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社会 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及其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产生根源。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必然趋势,是 否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基本经济特征,是否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 和特点,是否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考试内容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过程。
二、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垄断资本、金融寡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实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的基本途径。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否了解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否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和目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 配制度。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是 否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特征及其选择确定的方式,是否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是否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含义、结构类型及其运行 的微观基础。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社会主 义市场规则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的中介组织。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社会主义企业和企业制度,社会主义企业的类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我国农村的 基本经济制度。
第七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正确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了解社 会主义再生产过程和特点,是否掌握产业结构的划分方法和影响因素,是否掌握社会主义国民
第九章财政职能
收入分配的涵义和方式,是否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涵、战略和指导思想。考试内窑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分类方法,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 善。
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树立 科学的发展观。
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 要性,是否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主要方法。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第二部分 财政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财政、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是否理解和掌握公 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职能,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基本的财政活动作 出分析。考试内容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财政的基本涵义。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第十章财政支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方法;是否理解和掌握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否掌握财政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的特点和功能,并能够在此 基础上,结合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对一些财政支出活动作出分析判断。考试内容
一、财政支出分类
财政支出的意义。财政支出的分类及其内容。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经济体制制度因素。社会因素。
三、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涵义与特点。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功能比较。
第十一章财政收入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财政收人的主要形式与分类方法;是否理解衡量 财政收人规模的指标和标准,是否理解和掌握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否理解和掌握 政府债务收入的特点,政府债务的经济影响和衡量政府债务规模的指标,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对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作出判断;能够根据数据资料计算债务规模的指标。考试内容
一、财政收入形式与分类 财政收入的意义。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收入的分类。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
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影响财政收人规模的主要因素。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三、政府债务收入
政府债务收入的涵义和特征。政府债务的经济影响。政府债务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
第十二章税收基本制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税收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是否理解和掌握税制 的各项构成要素及其主要内容;是否掌握税收的主要分类方法;是否理解和掌握流转税、所得 税和财产税的主要特点,是否掌握几个主要税种的税制内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根据所理解 和掌握的有关税收知识,对税收活动作出比较、分析和判断。考试内容
一、税收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税收的基本涵义。税收的基本特征。
二、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税制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加成和减免、违章处理等内 容。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零税率和负税率的基本涵义。税收分类:按课税对象、按计税依据、按税收管理权限、按税负能否转嫁、按征税机关分类 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三、流转税类
流转税的主要特点。增值税。消费税。
四、所得税类
所得税的主要特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五、财产税类
财产税的优点和缺点。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制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政府预算的基本涵义和功能;是否掌握政 府预算的主要原则和分类方法的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预算周期的内容;是否理解建立部门预 算制度的重要意义,是否理解和掌握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运用所理解和 掌握的政府预算知识,能够对一些基本的政府预算活动作出分析判断。考试内容
一、政府预算职能
政府预算的基本涵义。政府预算的职能。政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预算的分类。
二、政府预算周期
政府预算周期和标准预算周期。我国政府预算周期:预算编制、预算审查和批准、预算执 行、预算调整、决算。
二、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的基本涵义。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编制部门预算的意义。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第十四章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有关货币的基本知识,包括货币的本质、形态的 演变,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发展演变与类型,我国货币制度的特点,并能够分析有关货币问题 和现象。考试内容
一、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的本质;货币形态的演变,尤其是现代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货币制度的概念;货币制度的各构成要素;货币制度的演变,具体有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 "、金本位制、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我国的货币制度。
三、货币发行
货币层次,货币投放渠道,货币供给机制。
第十五章信用与金融中介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信用关系的形成及其本质、信用的主要形式,金 融中介的定义与主要类型,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现状等内容,并能对信用活动、金融中介运作 等作出解释和判断。考试内窑
一、信用的内涵与类型
信用的定义、存在的前提及本质特征,信用的作用,信用的形式,征信的定义和功能。
二、金融中介
金融中介的定义、主要类型,中央银行、存款类金融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等主要金融 机构的定义、职能、区别和联系,金融业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定义和基本情况。
三、我国金融中介体系
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我国当前金融中介体系的结构和基本情况。
第十六章全融体系与金融市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种类,并 能够对金融体系的变化做出解释,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和走势做出基本的判断。考试内容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定义,构成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
二、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定义和基本功能,构成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金融市场的分类。
三、金融工具与利率 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特征、分类,短期金融工具和长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种类,衍生金融 工具的定义和种类,利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利率的因素、利率的种类、利息的本质和作 用。
第十七章汇率与国际收支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有关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基本知识,包括汇率的类 型、标价与报价、影响因素、决定理论,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调节方法等,并能够解释和分析 有关国际金融问题。考试内容
一、.外汇与汇率
外汇的概念和分类,汇率的定义,汇率的标价方法和报价方法,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
二、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国际收支差额,国际收支均衡与失衡,国际收支 调节。
第四部分 法律
第二十八章 法的基础知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法的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法律基础知识对经济 工作中的法律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思考。考试内容
一、法的概念、本质与特征 法的概念、本质与特征的内容。
二、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的概念及内容。
三、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的含义;法的效力范围。
四、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我国法律体系的结构及其组成。
第二十九章经济法基础知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经济法的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经济法律基础知 口对经济领域的法律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思考。考试内睿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的主要内容。
二、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内容。
三、经济法的渊源和体系
经济法的各种表现形式;经济法的体系结构及其组成。
四、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种类;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主要内容。
第三十章 民法基础知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民法的基本法律制度,并能对民事法律关系做初 步分析,能够依据民法基础知识正确处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考试内容
一、民法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民法的概念与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民事主体
公民(自然人)的概念、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监护、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个体 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法人的概念,企业法人,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正营。
三、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衍为。
四、代理
代理的概念、代理的种类、无权代理、表见代理、代理人不履行职责的法律后果和代理 勺终止。
五、民事权利
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和人身权。
六、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的概念;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和侵权的民事责任。
七、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的概念;时效中止和时效中断。
第三十一章行政法基础知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行政法的基本法律制度,并能对行政法律关系做 初步分析,能够依据行政法基础知识正确处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考试内容
一、行政法概述
行政法的概念和渊源;行政法的特点;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行政许可法的基础知识
行政许可的概念;行政许可的设定;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行政许可 的费用;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三、行政处罚法的基础知识
行政处罚的概念;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行政处罚的执行。
四、行政复议法的基础知识
行政复议的概念;行政复议的范围;行政复议的管辖;行政复议的决定。
第三十二章 诉讼与仲裁法律基础知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仲裁法的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程序法基础知识解决经济和行政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考试内容
一、民事诉讼法基础知识 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主管与管辖;第一审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第二审 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执行程序。
二、行政诉讼法基础知识 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的概念;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的管辖;行政诉 讼的证据和举证责任;侵权赔偿责任。
三、仲裁法基础知识
仲裁的概念和特点;仲裁协议的概念和效力;仲裁协议的类型和内容;仲裁协议的无效及 其确定;仲裁的申请和受理条件及程序;仲裁庭组成的方式;仲裁开庭程序和仲裁裁决的效力;法院对仲裁的协助与监督的内容。
第四篇:经济基础知识(初级)考试大纲(2013)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考试大纲(2013)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一、社会经济制度
考试内容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区别和联系
(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系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一、一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考试内容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二、资市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考试内容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过程。
(二)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垄断资本、金融寡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实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和目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的中介组织.(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社会主义企业和企业制度,社会主义企业的类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六、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分类方法,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等。
社会主义经济体斜改革的目标、社会圭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的中介组织。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社会主义企业和企业制度,社会主义企业的类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六、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分类方法,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八、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和各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机遇。
(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的基本含义,我国实行开放型经济的现实意义。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涉外经济管理
我国加强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对涉外经济进行管理的现实意义。
(五)我国涉外经济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国在制定涉外经济发展战略和进行涉外经济管理时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第二部分 财 政
九、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
公共物品及其特征,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三)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收人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十、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数据,财政支出分类方法,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经济体制制度因素,社会因素。
(三)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含义与特点,购买性支出与转移
性支出的功能比较。
十一、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形式与分类
财政收入的含义,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收入的分类,包括按财政收入来源和性质、经济部门、取得收入依据、取得收入稳定程度、财政收入价值构成、财政收入管理权限对财政收入进行分类的主要内容。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
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三)政府债务收入
十二、税收基本制度
(一)税收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税收的基本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
(二)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税制要素: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加成和减免、违章处理等内容,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零税率和负税率的基本含义。
税收分类:按课税对象、按计税依据、按税收管理权限、按税负能否转嫁、按征税机关分类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三)流转税类
流转税的主要特点,增值税,消费税。
(四)所得税类
所得税的主要特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五)财产税类
财产税的特点,车船税。
(六)“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
“十二五”时期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的主要内容。
十三、政府预算制度
(一)政府预算职能
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的职能,政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预算的分类。
(二)我国政府预算周期
政府预算周期的含义,我国政府预算编制、预算审查和批准、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等环节的主要内容。
(三)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的含义,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部门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编制部门预算的意义。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十四、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一)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的本质,货币形态的演变,尤其是现代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货币制度的概念,货币制度的各构成要素,货币制度从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到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的演变过程,我国的货币制度。
(三)货币发行
货币层次,货币供给机制。
十五、信用与金融中介
(一)信用的内涵与类型
信用的定义、存在的前提及本质特征,信用的作用,信用的形式,征信的定义和功能。
(二)金融中介
金融中介的定义、主要类型,中央银行、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等主要金融机构的定义、职能、区别和联系。
(三)我国金融中介体系
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我国当前金融中介体系的基本情况。
十六、金融休系与金融市场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定义,构成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
(二)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定义和基本功能,构成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金融市场的分类。
(三)金融工具与利率
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特征、分类,短期金融工具和长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种类,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种类,利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利率的种类,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利息的本质和作用。
十七、汇率与国际收支
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有关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基本知识,包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十四、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一)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的本质,货币形态的演变,尤其是现代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货币制度的概念,货币制度的各构成要素,货币制度从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到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的演变过程,我国的货币制度。
货币层次,货币供给机制。
十五、信用与金融中介
(一)信用的内涵与类型
信用的定义、存在的前提及本质特征,信用的作用,信用的形式,征信的定义和功能。
(二)金融中介
金融中介的定义、主要类型,中央银行、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等主要金融机构的定义、职能、区别和联系。
(三)我国金融中介体系
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我国当前金融中介体系的基本情况。
十六、金融休系与金融市场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定义,构成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
(二)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定义和基本功能,构成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金融市场的分类。
(三)金融工具与利率
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特征、分类,短期金融工具和长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种类,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种类,利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利率的种类,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利息的本质和作用。
十七、汇率与国际收支
(一)外汇与汇率
外汇的概念和分类,国际货币的概念与条件,汇率的定义,汇率的标价方法和报价方法,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
(二)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国际收支差额,国际收支调节。
第四部分统 计
十八、统计与统计数据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学的含义。
(二)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三)统计数据的类型
统计数据的不同类型。
(四)统计指标及其类型
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指标的分类。
十九、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种类
统计调查的概念和作用,统计调查的种类。
(二)统计调查的方式
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含义、特点和应用场合,抽样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抽样方法简介。
(三)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
第一手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登记法、电话访问法、网络调查法和试验设计法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应用,第二手统计数据的来源以及使用时须注意的问题。
(四)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数据的误差、误差的来源,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的含义、区别,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及检查。
二十、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适用于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频数与频数分布的含义,比例、百分比和比率的计算方法,分类数据频数分布表的编 制方法,条形图的作用、特点和绘制方法,圆形图的作用、特点和绘制方法。
适用于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累积频数和累积百分比的计算方法,顺序数据累积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
(二)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适用于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数据的分组的含义和作用,数据分组的方法,上限、下限、组距、组中值的含义,组中值的作用和计算方法,数据分组的具体步骤,根据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并编制频数分布表,直方图和折线图的绘制方法,直方图和条形图的区别。
(三)统计表
统计表的作用,统计表的基本构成,统计表的设计要求,能够合理地设计和使用统计表。
二十一、数据特征的测度
(一)集中趋势的测度
众数的含义、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范围,中位数的含义、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范围,算术平均数的含义、特点、应用范围,算术平均数在统计中的重要地位,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数的含义,简单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
(二)离散程度的测度
数据离散程度的含义,测度数据离散程度在描述数据特征中的作用,极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标准差和方差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应用,离散系数的含义、作用、计算方法和具体应用。
第五部分 会 计
二十二、会计基本概念
(一)会计概述
会计的概念及其特征,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二)会计的基本前提
会计的四个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的概念及具体含义。
(三)会计基础和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
(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的概念及具体含义。二
十三、会计核算
(一)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
会计的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会计科目的概念和分类,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二)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
会计等式的含义,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和特点,借贷记账法的概念、记账符号、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会计分录的概念及其作用,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三)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的概念和作用,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和填制要求,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和填制要求。
(四)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的分类,会计账簿的登记规则,对账的方法。
(五)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的意义,财产清查的方法,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二十四、财务会计报告
(一)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及分类。
(二)会计报表
三种主要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和反映内容。
(三)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第六部分 法 律
二十五、法的一般原理
(一)法的概念、本质和基本特征
法的概念,法的本质,法的基本特征。
(二)法律规则的逻辑构成和分类
法律规则逻辑构成的内容,法律规则的分类。
(三)法的制定和法律解释
法的制定的概念,我国的立法程序,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法律解释的概念和分类。
(四)法的功能和效力
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体现,法的效力类型,法的溯及力的概念。
二十六、中国的法律体系
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刑法等部门法的主要内容和法律地位。
二十七、行政法基础知识
(一)行政法概述
行政法的概念和特征,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
(二)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的法律特征。
(三)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立法的概念和主体,行政许可的概念和特点,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种类,行政强制的概念和种类。
(四)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征,行政复议的基本制度。
(五)行政赔偿
行政赔偿的概念和特征,行政赔偿的范围。
(一)民法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与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要素。
(二)民事主体
民事主体的种类,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内容,监护的设定?监护人的职责,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条件,法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合伙的法律特征。
(三)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和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类型。
(四)代理
代理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代理的种类,无权代理和滥用代理权的种类,代理的终止原因。
(五)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
民事权利的分类,民事义务的概念和分类,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六)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种类,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二十九、诉讼与仲裁法律基础知识
(一)民事诉讼法基础知识
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主管与管辖,第一审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执行程序。
(二)行政诉讼法基础知识
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三)仲裁法基础知识
仲裁法的一般原则,仲裁协议的概念和生效要件,仲裁协议的无效及其确定,仲裁的申请和受理条件及程序,仲裁庭组成的方式,仲裁开庭程序和仲裁裁决的效力,法院对仲裁的协助与监
第五篇: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练习题(范文)
市场结构理论多项选择题
1.完全竞争市场具有的特征有()。
A.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
B.生产者是市场价格的决定者,而非接受者
C.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D.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
E.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答案]:ACDE
[解析]: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参见教材P26。
2.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有()。
A.政府垄断
B.自然垄断
C.社会垄断
D.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而形成的完全垄断
E.对某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
[答案]:ABDE
[解析]: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包括
(1)政府垄断
(2)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而形成的完全垄断
(3)对某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
(4)自然垄断。参见教材P27。
3.关于完全垄断市场的正确表述有()。
A.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
B.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十分相近的替代品
C.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
D.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E.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答案]:ABE
[解析]:完全垄断市场上,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选项CD说法有误。参见教材P27。
4.寡头垄断市场的主要特征包括()。
A.在一个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
B.它们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
C.它们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
D.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E.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答案]:ABCE
[解析]:寡头垄断市场上,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参见教材P27。
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下列曲线在同一条线上的是()。
A.平均收益曲线
B.边际收益曲线
C.无差异曲线
D.需求曲线
E.总成本曲线
[答案]:ABD
[解析]: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同一条线。参见教材P28。
6.关于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协议价格制和价格领袖制都是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模型
B.价格领袖制模型下领袖企业只需要考虑本企业的利益确定价格
C.协议价格制模型是通过限制各个生产者的产量,使行业边际收益等于行业边际成本
D.价格领袖制是行业中某一个占支配地位的企业率先确定价格,其他企业以这个价格作参照,并与其保持一致
E.协议价格制就是在生产者或销售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市场份额划分协议的条件下,通过维持协议价格来使行业净收益最大
[答案]:ACDE
[解析]:本题考查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模型。领袖企业在确定价格时,不能只考虑本企业的利益,还必须考虑到整个行业的供求状况,否则就会遭到其他寡头垄断企业的报复。参见教材P34。
7.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可称作()。
A.盈利的均衡条件
B.盈亏平衡的均衡条件
C.亏损最小的均衡条件
D.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E.以上选项均正确
[答案]:CD
[解析]: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既可称作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也可称作亏损最小的均衡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