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人物评说
1、李白: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痛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
2、屈原:世人皆醉,惟你独醒。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一种惟美的跨越。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和正气升腾了千年。
3、谭嗣同: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一百年前,这个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的英雄,以青春的挥洒,倔强地挺起民族的脊梁。死何所惧?就在刀锋接近头颅的那一刹那,他已将生命置换成永恒。一种精神执着地闪烁在历史的天空,灿若星辰。
4、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5、孙膑:围魏救赵、田忌赛马,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读你。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传说。
6、项羽: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
7、诸葛亮: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佚名7
8、司马光:砸碎的水缸走出一个重生的生命,也涌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史学的一股新泉。司马光一生笃诚好学,以俭为德,清直仁厚,死后“家家挂象,饭食必祝”。所著长篇巨制《资治通鉴》,文字优美,格调古雅,自成一体,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9、鲁迅:一支笔划开万丈天幕,长夜无明的旧中国透射出点点星光。你弃医从文,把边缘人群唤醒;你以笔代刀,令魔鬼无处躲藏。声声祝福,声声呐喊,你正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空仍然鼓舞人心,余音绕梁。若干岁月过去了,你的作品没有化为烟埃,并且无疑将长久不熄,普照文学和思想的殿堂。
10、秦始皇: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你诀世一去,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11、成吉思汗: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戎马倥偬,征战一生,一把弯弓缔造蒙古汗国,不下马背纵横欧亚诸国;有人说他是东方战神,有人说他是千年风云第一人;西方崇拜他的人赞美他是“全人类的帝王”,毛泽东称他为“一代天骄”;这个打破东西方壁垒、书写中国最大版图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称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
12、曹操:三国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13、毛泽东:雄鸡一唱,天下大白,旭日东升,一位伟人昂首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天地万物 瞬时蒸腾,人民解放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玉宇澄清,星火燎原,一个将才的睿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个领袖的激昂。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历史的辉光泻在您的肩上,现代中国从此刻下了一个红色的姓名:毛泽东。
14、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15、张爱玲:一个世俗女子,为了金钱而写作;一个脱俗之人,隐居在城市高楼之上。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人心。她悲天怜人,却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却我行我素;文章里家长里短,生活中却独标孤高。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飞扬。她的人生,怎一个“传奇”所能诠释?
16、刘禅:“乐不思蜀”,简单的词语竟有如此神力,让一个帝王的名字腐朽。后来人不曾想过,如果不能忘却痛苦,世上还怎会有乐观和幸福?帝王也是凡人,习惯了仰视的人们或许不能容忍贵族的平凡。古往今来,天灾人祸,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有些时候,忘却才能催人奋进。
17、孔子: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佚名k!NN!@
18、庄子: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经。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挡车却又游刃有余。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让后人仰视。
19、王羲之:狼毫一挥,生命随即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舞动,国人懂得了什么是书法,世界知道了什么是博大。兰亭不再,《兰亭集序》却依然迎着历史的大风舞蹈。
20、陶渊明:他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背离庙堂之高,他选择江湖之远,选择了自然的恬适和舒畅。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追求“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发自内心的那份自然,并且馨香久远。——佚名!7
21、武则天:一朵深宫玫瑰偏偏铿锵有力提起脊梁,一双娇弱素手击碎了男人政治的法则。于是,中国的历史因你的出现而折道绕行。三从四德禁锢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绎着属于你的繁华。
22、李时珍:一介农夫,竟神奇地指出医书典籍中错误。不忍乡亲病痛,便发誓编著一部医书。怀揣着执著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中。——佚名4cI
23、王昭君: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的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思念,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默默地随清风而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英姿,是大漠上最美的剪影。
24、俞伯牙、钟子期:双手,木琴,一段旋律;高山,流水,一世传奇。艰难地跋涉于七弦之上,十指轻敲心灵之门,生命因之共鸣。即使远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间,他们人生原始的画卷里都巍峨着山,清澈着水,飞舞着知己的音韵。
25、陶行知:“一生清贫,两袖清风”是他一生的写照;“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他毕生的信念和追求,也成为了后来千千万万的教师无怨无悔的不竭动力。他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堪称平民教育第一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不后已。短暂人生虽仅五十五载,却赢得了“万世师表”的美誉。他就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第二篇:历史人物评说教案(第三年)
第三年教学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的历史人物》
第1课时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孙中山。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国民党。国民革命。
2.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近代社会背景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理解,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坚强的意志 ★重点:孙中山的重要事迹。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孙中山先生?如何正确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情境法。(2)材料分析法。(3)谈话法。(4)问题教学法。★导入新课:
请回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列举三个人物?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对这三个人物印象深刻,你能简要评价一下他们吗?通过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讲授新课
●阅读ppt及相关资料,分析孙中山先生立志革命的原因。(3分钟)在学生阅读表述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如下: 孙中山一生不同时期的五张照片,配一段文字说明: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出代表。
为了更好的了解孙中山的生平事迹播放一段视频材料,《孙中山简介》(2分25秒)。在播放前告知同学们:综观孙中山的一生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如何划分?
[生]:(情绪高涨,积极欣赏历史资料视频。欣赏结束后对照课本,相互探讨孙中山人生可以分为哪几大阶段)
[师]: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提高形成统一的认识:孙中山人生主要分为三大阶段,第1阶段:出生到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第2阶段: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二次护法运动;第3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那么接下来我们按照孙中山人生的三个时段来来孙中山一生的主要事迹。
【创设情境】让学生代表模仿革命派和保皇派,双方模拟论战。让学生感触历史。论战的结果带来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2、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南京
【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回答】展示一组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的图片,学生来简单复述这些历史事件。3、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
【创设情境】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投影。[师]:这部法律的性质是怎样的?
[生]: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师]:你如何认识这部宪法?
[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4、辞去临时大总统:关切国家民族利益,发展实业
[师]: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但是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于袁世凯,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辞去大总统职位的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他认为民生主义最重要的是在于发展实业。并且孙中山把发展实业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上。他表示自己计划在十年之内,修建二十万里铁路。实现中国的富强。
孙中山满怀信心和希望踏上了去日本考察铁路及工商业状况,但一个月后国内的一次突发事件改变了他的行程。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了主张议会政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宋教仁。由此引发了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
5、捍卫民主共和:愈挫愈勇的系列革命斗争
①1913年反袁的“二次革命”;【创设情境】播放“二次革命”的历史视频。(4分40秒)
[师]学生观看历史视频资料。但是在袁世凯强大的北洋军面前,孙中山所领导的反袁“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②1915年反袁的护国运动;[师]:袁世凯于1915年复辟帝制,出卖国家利益,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这引起了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孙中山积极参加护国运动。而袁世凯在人民的唾骂中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③第一次护法运动与第二次护法运动
[师]:袁世凯死后,政权落到了北洋军阀手中。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了国会和废除了《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领导护法运动。但是受到军阀、政客的排挤,护法运动失败。这是孙中山深刻认识到南北军阀是一丘之貉。1920年,他返回广州,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由于陈炯明的叛乱,二次护法运动又失败了。
第三篇: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2·无锡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很受苏氏哲学的影响,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带到了家庭中和市场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困扰柏拉图的是他不能获得令其满意的知识来控制世界。„„在寻找这一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柏拉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唯一的世界„„实际上,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只是表象或者理念世界的不完全反应。„„只有那些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推理才干的哲学家才能知晓这个世界的秘密。
——《新全球史》
材料三 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最后不再相信柏拉图的表象和理念的理论,他认为这一理论对理解世界是不必要的。„„他的著作表达了对世界全面而连贯的理解,以至于他后来的学生,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称其为“知识之父”。
——《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塞罗这一观点的理解。(2)结合材料二指出“哲学家”在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亚里士多德对待柏拉图的态度,并分析他被称为“知识之父”的理由。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古希腊思想家核心观点的理解。第一问实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际上考查的是对苏格拉底思想影响的理解:天上的是神,地上的就应该是人,因此苏格拉底在思想上的杰出贡献是:使古希腊哲学由对神的关注变为关注现实人生。第二问考查的是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解:其核心观点是哲学家的地位应该是国家的统治者。第三问考查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贡献;态度: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备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统治地位来回答。
答案(1)理解: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地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由哲学家担任国家的统治者。
(3)态度: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理由: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他在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备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孙中山晚年提出了怎样的新理念?并说明原因。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中重要思想理论、观念转变等知识点。第(1)问依据材料一来回答;第(2)问考查了兴中会成立的原因和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转变和转变的原因,根据相关知识来回答。
答案(1)关键:改革政治。选择:从改良到革命(或提倡暴力革命;从医人到“医国”。)(2)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众尚未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意义: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民主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3)理念:提出新三民主义。原因:拱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实施这一政策除了战争需要之外,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 本题主要以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理解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分析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第(1)题,要注意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及战后实施的目的分析、归纳。第(2)题,主要结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加以分析、归纳。第(3)题要求结合材料得出结论,这需要根据当时俄国的国情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经过对照分析后再上升到理论性认识。
答案(1)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原则和基础(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同样光辉而艰辛。从初掌国家之舵到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党又奋斗了5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拉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不朽的业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关节点上。
——新华社特稿《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86年回眸》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 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将中国共产党86年的奋斗历程依次定格在一个又一个的关节点上: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综合所学知识列举下列关节点的对应标志事件。
①日出东方——标志: ②力挽狂澜——标志: ③灯塔指引——标志: ④拨乱反正——标志: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毛泽东同志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概括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在理论探索上有何共同点。解析 第(1)问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日出东方”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力挽狂澜”是在革命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由幼稚到成熟,挽救了革命,此为遵义会议;而“灯塔指引”是指中国有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此为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第(2)问由材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可知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第(3)问两者都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答案(1)①中共一大(或中国共产党成立)②遵义会议 ③中共七大(或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5.(名师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11月,邓小平28岁,时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这一年,他被撤职,受到“最后严重警告”处分,妻子金维映和他离婚,成了中央苏区的一名社会闲杂人员。
材料二 1967年,邓小平63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政治局常委。这一年,他被作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流放到第一次被打倒的江西,当上了一名钳工。(他并没有停止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材料三 1975年,邓小平71岁,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一年,被以“右倾翻案风”的总后台老板的罪名,再次被打倒。
——田炳信著《邓小平最后一次南巡》
(1)邓小平三次被打倒分别是什么时期?原因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他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有哪些主要事迹?(要综合归纳)解析 本题以邓小平人生的三起三落为切入口,并结合材料与课本内容,进行提炼综合即可。
答案(1)第一次被打倒是土地革命时期,原因是因为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在中共中央担任领导的左倾领导人打倒;第二次是“文革”前期,原因是毛泽东犯了左倾错误,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而对坚持正确立场的邓小平发动打击所致;第三次是“文革”后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不为仍在犯左倾错误的毛泽东所容,加上“四人帮”的策划与煽动,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再次被打倒。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事迹:①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和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八年抗战和四年解放战争。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参与、领导克服“三年经济困难”和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③改革开放时期:领导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一国两制等,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6.(2012·西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位太太从维特来,走得比光还要快;她有一天出门早,沿着相反的方向跑,却在头天晚上回来了。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二 在1931年的一次采访中,爱因斯坦说:“我首先承认我的政治信念: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不是人为国家而存在。这对科学也适用。有一些多年前的表述是由这样一些人作出的,在这些人看来人本身才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我相信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他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三 我从不追求舒适和奢侈的生活,说起来我还有点蔑视它。我对社会正义的激情常常使我开罪于人,而且我同样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我向来重视作为个体的人,我极端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综上所述,我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尽管它总是把它打扮成爱国主义。„„我坚信社会地位和财物带来的特权不公平且败坏道德,过分夸张个人崇拜同样如此„„我认同民主的理想,虽然我深知民主国家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的痼疾„„国家这个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正义和对个人经济的保护。
——爱因斯坦《我的信仰声明》
(1)材料一用风趣的小诗形式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哪一项科学成就?这一成就有什么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并简评爱因斯坦。解析 本题考查对爱因斯坦一生重大成就的理解。第(1)问很简单,即相对论及出现的影响。第(2)问要结合材料;关键信息是:“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他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个人崇拜”“我认同民主的理想”等。
答案(1)相对论。推动了现代科学革命,使自然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有利于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
(2)国家是为人设立的,国家的重要目标是保护社会正义和保护个人的自由;科学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幸福;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军国主义,主张和平;反对个人崇拜;主张实行民主制度。爱因斯坦是一个热爱民主,拥护个人自由的民主主义者。
第四篇:选修专项检测(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单元检测
选修专项检测(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时间:40分钟
满分:90分)1.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何具体举措?试举两例。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可得出移民,根据“筑四十四个县城”可以归纳出筑城,根据“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可得出设县;第二小问,可以从传播先进技术和促进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可以归纳为民族平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的角度回答。
答案:(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
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
(2)思想:民族平等。
举措: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2.(2016·厦门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决定于诸侯。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他提出的关于正义的观点都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认为欲达到正义就要克己复礼,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
——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柏拉图以思想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分析其原因之所在,表现出对社会纷乱的担忧。同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倡导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社会观。
——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国家“正义”的核心思想。他们关注“正义”的原因有哪些相似之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统治者的要求。与柏拉图相比,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有何特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信息可知,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从材料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信息可知,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第二小问,从材料一“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和材料二“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信息进行概括出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家之王;第二小问,从材料“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并结合所学归纳即可。
答案:(1)思想: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相似:社会秩序混乱;对现实不满,渴望建立理想社会。
(2)要求:孔子要求统治者是“内圣外王”(“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家之王。
特点:强调“礼”的作用;以“三代”(大同社会)为目标。3.(2016·上饶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被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他的一生充满智慧和奋斗,他抛家别业,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引领北美人民度过了艰苦创业的年代,谱写出壮丽的历史篇章。
材料二 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
(2)孙中山和甘地同被誉为“亚洲觉醒的先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 者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
解析:第(1)问,相似点可以从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持制定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等方面分析。第(2)问,二者的比较要从其指导思想、斗争方式、斗争精神、斗争过程中所体现的两面性等方面去分析总结。
答案:(1)相似: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持制定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同:都提出了指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三民主义和非暴力主义);斗争过程中都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都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异:孙中山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顾学杰《王权还是共和?保守还是激进?
——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材料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克伦威尔“激进”和“保守”的表现;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精神品质。
(2)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褒贬不一,而对孙中山的评价多为赞美之词,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其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一,联系克伦威尔具体做法分析即可,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直接提取信息即可。第(2)问,结合克伦威尔和孙中山两人的历史作用分析即可。
答案:(1)激进:领军取得内战胜利;处死国王查理一世。保守:担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孙中山的品质:爱国主义;勇于献身;不屈不挠。
(2)原因:克伦威尔对历史作出过贡献,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孙中山终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斗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应给他们(土耳其农民)提供现代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帮助他们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应该消除交通闭塞和运输不足的状况。鉴于我国民族资本极为缺乏的现实,为尽快振兴我国实业,我们必须利用外国资本、资源与经验,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
——凯末尔
材料二 使用(英国)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则我们虽留下了流出去的金钱,却换去了我们的血肉,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很显然,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他们可以在千家万户建立古老、神圣的手摇纺织机,可以购买手摇纺织机织出来的布。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甘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独立。”凯末尔也曾说过:“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不管多么巨大,如果不用经济的胜利加以扩大,已经取得的胜利就不可能持久,而要很快消失。”也就是说,他们有着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
——戴家墨、尚劝余《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
(1)概括材料一凯末尔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对待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态度及其主要依据。材料三中“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具体指什么?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交通运输、振兴实业三方面分析。第(2)问,甘地对现代工业文明持反对态度,其依据要从英国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对印度进行疯狂的商品倾销和资源掠夺,甘地认为这是印度被殖民统治的根源;“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从材料三中概括即可。
答案:(1)观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发展交通运输;利用外国资本与经验,振兴实业。
(2)态度:反对(批判、抵制)。
依据:英国利用工业化对印度进行经济剥削;发展工业文明会摧毁印度人的道德基础;英国利用铁路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
目标:发展自主的民族经济,实现民族经济的独立。6.(2016·漳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正当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 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观点并归纳其得以提出的历史条件。(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是如何继承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说明是发展性观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正当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归纳为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正当组织的发展;“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归纳为工人革命运动的实践发展。第(2)问,结合新经济政策特点来说明。
答案:(1)观点:发展性观点。
条件: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正当组织的发展;工人革命运动的实践发展。(2)说明: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从苏俄国情出发;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小农经济的存在,实行固定粮食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第五篇: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④册封五世**,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㈠儒家文化创始人
一、孔子的生平
①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②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 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③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④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①“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②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③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最基本教材。
四、评价孔子
⑴对中国: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⑵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⑶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㈢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一、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
①17岁时在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对柏拉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被称“学园的灵魂”②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为师期间,利用优越条件,继续研究各类科学,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被称“逍遥学派”。提出“中庸之道”。
二、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
①哲学:I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 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
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II 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
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②逻辑学:提
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③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三、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局限:① 基本哲学观是徘徊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思想局限性。
四、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㈠美国国父华盛顿
一、叙述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主要军事活动
①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当选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②战争开始后,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③整顿和训练大陆军,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④1776年解放波士顿,北美人民首次取得重大胜利;⑤解放波士顿后一度受挫,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鼓舞了士气;⑥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得到法、西、荷等国家的支持,英国完全陷于孤立;⑦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结束,北美人民取得最后胜利;⑧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二、华盛顿担任总统时期在内外外交上采取的措施 ⒈第一任期(1789—1793)
⑴措施:①政治: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创立总统否决制;②经济: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③外交: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保证国家和平。---------作用:维护国家民主制度,完善总统制 ⒉第二任期(1793—1797)
⑵政绩:①巩固第一任期内的成果;②外交: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争;③经济:展开西进运动——推动美国西部开发和经济发展
三、总评华盛顿:①具有高尚品格: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提倡);②功: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作出杰出贡献;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共和制政治,不当终身总统,建立和维护美国民主政治③局限:宪法歧视黑人,保留了严重的种族歧视 ;④总评: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 的称号;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㈢一代雄狮拿破仑
一、拿破仑崛起的原因
①时势:法国大革命爆发,逐渐达到高潮.法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②国外:英国及欧陆封建王朝联合干涉法国革命;③国内:督政府软弱无能, 无力来维护革命成果。→大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④主观:拿破仑的军事才能与条件
二、拿破仑改造法国的措施的作用及性质
①措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及法制等方面,对法国社会进行全方面改造,尤其以颁布的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影响最深远②作用: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法国社会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性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
三、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与作用
前期:①1796年远征意大利;1798年远征埃及;1805年三皇会战②目的:反对干涉,防止复辟,捍卫成果和国家主权③性质:革命.正义战争 ④作用:捍卫了法国革命成果和国家主权;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唤醒了民族意识.后期:①1812年进攻俄国;1813年莱比锡会战;1815年滑铁卢战役 ②目的:扩大统治范围,扩张领土③性质:非正义侵略战争 ④作用:奴役侵略他国,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
四、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①法国:政治上的军事独裁引起不满;长期战争使法国经济困难,人民厌战;因战争而实施的封锁政策,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②外因: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反抗和反法同盟的打击 ③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相对弱小,欧洲封建势力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五、评价拿破仑:①功:内政: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战争:前期作战 —打击封建复辟势力;捍卫革命成果,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②过:内政: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战争:后期侵略战争,争夺霸权—导致其政权最终失败;③总体:其有功有过,功大于过。法国资产阶级阶段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对法国及欧洲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
㈠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第1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⒈大事记: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力倡改革,无果而终;②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③1895-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④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将同盟会16字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⒉认识: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
第2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1年武昌起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⒈大事记: ①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③为使清帝退位,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上台;④1913-1919年组织策划多起反袁与反段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
⒉认识: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
第3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⒈大事记: ①遭遇多次失败的苦闷与彷徨;②接受过苏俄(1924年后称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③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④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⒉认识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
二、评价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了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其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㈡圣雄甘地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⒈运动背景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②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③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④英国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印度人民主权,甘地发动 “文明不服从”运动,由于超出非暴力界限被甘地终止;⑤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⑥直接原因:阿姆利则惨案; ⒉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⑴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① 准备: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②起因:a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b、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③斗争 a方式(内容):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印度民族自治;b目标:实现印度民族自治;c手段:“非暴力不合作”;d过程:全国性的抗英斗争——英经济损失惨重;e结果:1922年,出现暴力冲突,甘地停止了非暴力运动;随后,甘地被捕入狱,完成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④影响:积极: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消极:发动了广泛群众,但非暴力又限制运动的深入发展;赢得敬意——“圣雄” ⑵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 背景:a.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b.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为转嫁危机,加强对印度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损害印度人民利益。② 运动:1930年,“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高潮③ 结果:释放甘地,撤消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人民煮盐,停止不合作运动。④ 影响:进一步打击英国殖民统治,但没有实现印度独立。
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二战时期,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特点: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3、评价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积极性: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独立奠定基础。②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㈠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⒈创建革命的理论㈠背景原因: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阶级条件: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条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⒉创建过程:⑴两次思想转变:①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②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标志:1844年主编出版《德国年鉴》。
⑵两大理论发现①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②剩余价值学说。
⑶马恩合作的两部精典著作:①《神圣家族》(1844)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②《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使黑格尔的辩证法成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⑷、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2月)⑸、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
①、德国的古典哲学;②、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③、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⑺、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革命,《资本论》的问世
1861年开始写作,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第二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⒊指导革命的实践
①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②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③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④1864年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积极工作,成为第一国际的灵魂。
⑤1871年支持和帮助巴黎公社革命,公社失败后,总结公社革命教训,《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所写的最辉煌的文件之一。
⒋对马克思的评价:伟大的一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㈡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⒈时代背景:资本主义自由上升时期
①经济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政治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暴露,工人运动兴起。
⒉与马克思的伟大合作
①1844年合作《神圣家族》 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②1845年合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③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④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⑤1848年合作《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⑥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⑦1850年以后,为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⑧1864年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积极工作⑨1871年关注巴黎公社运动。⒊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的主要活动
⑴、领导国际工人运动:①背景: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担任起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随着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末国际工人斗争形势多样化;②思想指导:从本国条件出发坚持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独立的决定本国革命方针和策略;③第二国际:时间:1889年 ④、标志: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⑤意义:推动了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⑵、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a.1884年出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b.1885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卷。c.1894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三卷.⒋恩格斯逝世及评价:1895年8月5日,恩格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贡献出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生命。无愧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㈢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⒈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时代;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发生了二月革命。
⒉列宁的贡献:⑴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大会通过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⑵领导十月革命:①理论上的指导: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理论。②夺权和建设的理论依据:《四月提纲》——提出革命两个阶段: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③指导武装起义:《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④实践上的指导: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回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⒋评价列宁:①伟大的思想家: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②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A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B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C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㈣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⒈时代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阶级救亡图存的努力相继失败;十月革命成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⒉主要经历:⑴投身中国革命(1913——1921年)原因:关心黑暗落后的社会现实。主要活动:①长沙求学,初步接触社会;②确立理想:救国救民、改造中国;③思想变化:从信仰改良主义到信仰马克思主义转变;④投身革命:1920年转为共产主义者;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⒊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1921——1928年)
⑴领导工农运动(1921——1927年):①一大后回到湖南从事建党和开展工人运动。②、参加了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③从事农民问题研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④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⑵革命实践:①、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②、1927领导秋收起义③1927—1928年,秋收起义后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④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形成与新道路适应的战略战术
⑶理论实践: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⒋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①王明“左”倾错误打击,被排挤出中共领导队伍,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②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重新走上中共领导队伍,领导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⒌建立新中国(1937——1949):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胜利。②、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主义理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③1942年领导开展整风运动,奠定了革命胜利的思想。⒍争取和平民主斗争:
①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②进行解放战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③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⒎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1976)
⑴领导人民恢复国民经济:①措施:派陈云去上海工作;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召开七届三中全会②结果:到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
⑵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三大改造、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⑶开展一五计划经济建设(1953——1957年)
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⑴正确探索:①经济上:1956年春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②政治上:1957年3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⑵失误探索:①经济上: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政治上:发动文革,使左的错误达到顶峰。A原因:毛泽东错误判断;个人威望、个人崇拜;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遭破坏;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B、影响:使左的错误达到顶峰
⒐评价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㈤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⒈时代背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⒉主要贡献:(1)革命生涯:1.20世纪初,在法国参加革命,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三次复出:1935年遵义会议后第一次复出;II.1975年代替周恩来总理第二次复出;1977年第三次复出。⑵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文革中进行全面整顿,努力纠正“左”倾错误;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思想,转移了工作中心;为冤假错案平反;恢复高考。
⑶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①中共十二大:1982 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中共十三大:198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 ③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科学体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⑤、其它理论:外交思想:提出“和平”发展”两大主题;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⑥领导改革开放,形成邓小平理论:在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六单元――杰出科学家
(3)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一、李四光科学成就
⑴创立地质力学:①萌芽: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②正式提出:1945年,《地质力学的基础和方法》;③载入史册:1948年,在伦敦国际地质科学大会作《新华夏海的起源》的报告;④系统总结: 60年代初,《地质力学概论》,成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和里程碑;⑵冰川学: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重大工程服务.⑶古生物学: 创立蜓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被国内外古生物学普遍采用.⑵评价李四光①学术地位: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创建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②人格特征: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③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第四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⒈牛顿科学成就:①天文学方面:解释了潮汐现象,说明岁差现象等;②物理学方面:建立三条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③数学方面:牛顿创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④光学方面:发现白色日光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制成“牛顿色盘”,创立光的“微粒说”。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概括和总结 ⒉评价牛顿①牛顿是英国物理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经典力学建立者。是近代科学之父;②他创建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在光学、数学、天文学研究方面做出划时代发明和发现;③牛顿是17C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④具有虚怀若谷、谦虚好学,勇于探索科学,甘于寂寞,献身科学的精神。
第五课——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科学成就:⑴提出相对论:①狭义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②、广义相对论(等效原理,广义相对性)意义: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义相对论建立了完善的引力理论,使宇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⑵、光电研究: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光电效应问题。(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意义:光电效应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