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

时间:2019-05-15 09:5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

第一篇: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

[转]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

(五)转载自 瞟一串音符

转载于2010年06月28日 10:36 阅读(2)评论(0)分类: 音乐小屋 举报

1、贾湖骨笛 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 早期,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只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中期,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

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六乐 亦称六代乐舞。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3、律吕 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

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作吕,又称阴吕。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

六律

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六吕或六同

4、八音 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称之为八音。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5、乐悬 西周礼乐制度,规定了钟、磬等乐器的悬挂数量和排列方位等,体现了等级的高下。《周礼·春官·大司乐》:“正乐悬之位:王宫悬(四面)、诸侯轩悬(三面)、卿大夫判悬(即宫悬之半,二面)、士特悬(一面)。”

6、旋宫转调 是指宫调系统中的调高(宫)转换和调式(调)转

换。《礼记·礼运》有:“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即十二律以此作为宫音构成不同音高的音阶。“旋相为宫”就是旋宫。旋宫是指调高的转换;转调是指调式的转换。

7、九歌 原为楚国地区民间祭祀歌曲,由十一首楚声歌曲组成,歌词经过诗人屈原整理,为《楚辞》名篇之一。

8、协律都尉 汉乐府乐官职称。汉武帝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主持乐府工作。历代有设协律部、协律中郎将等,名称不同,品级亦不同。

9、曾侯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年代为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前后)。共出土编钟六十四枚(楚王镈一件不计),分三层悬挂在矩形钟架上。上层十九枚钮钟,其中十三枚体制一致的为一套,余六枚是不成套的散钟;中、下两层是四十五枚,实为三套编钟(其中的两套相同,只是其中一套缺少一钟)。每钟两音,在击处(隧部和鼓部)标明音名。钟体刻有错金铭文二千八百余字,标明音名及其所在律位。编钟制作工艺精美,音质、音准良好。四套编钟均有连续的半音音列构成完备的十二律,可旋宫转调,适于演奏比较复杂的乐曲。钟铭中有不少已失传的乐律学内容,它的发现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对重新认识我国音乐文化在先前时期的高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0、京房 本姓李,字君明,西汉时律学家。为解决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不能回到黄钟律,而继续上下相生推演为六十律,虽未合实用,但他对平均律的探索启发了后来者。他发现管律的计算存在“竹声不可以度调”问题,而制成十三弦“准”,推进了乐律的精确计算。他改良的羌笛由四孔增加为五孔,能胜任了五声音阶乐曲的演奏。

11、广陵散 琴曲,汉魏时期相和楚调的但曲中即见此曲。今存琴曲《广陵散》是写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最早的谱本为明代《神奇秘谱》(1425)所载。

12、但歌 产生于汉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后运用于相和歌中,由一人领唱,众人唱和,不用乐器伴奏。

13、三调 即相和歌、清商乐中的平调、清调、瑟调三种常用的调式。最初,相和歌是按平、清、瑟三调作乐曲的归类,后来又增加了楚调和瑟调,“总谓之相和调”(旧唐书·音乐志)。《魏书·乐志》载陈仲儒的奏议说:“平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瑟调以角为主。”(另有不同版本记为瑟调以宫为主,平调以角为主)今人对三调的音阶调式结构理解分歧,一般认为其中的宫、商、角是指同均的三种调式。

14、《碣石调·幽兰》 古琴曲,南朝陈丘明(493-590)传谱。又名《倚兰

》,《琴操》说,孔子自卫

返鲁,见谷中芗兰独茂,自伤不逢时而作。曲谱是古琴早期的文字谱式,是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也是唯一存世的古琴文字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5、奚琴 我国最早出现的拉弦乐器,有两弦,以竹片擦弦作声。出自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库莫奚,称奚琴,亦写作嵇(xi)琴。

16、《声无哀乐论》 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如:大小、单复、高埤、猛静、舒疾的变化、对比;并不表现人的思想、道德和哀乐之情,人的感情是出自客观的外物影响。他说:“心之于声,名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显然是片面的。但他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则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17、坐部伎 唐代宫廷燕乐,按表演方式、节目内容和乐工技艺的高低划分为坐部和立部两个类别。坐部伎在堂上表演,与立部伎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乐伎一般是三至十余人,技艺水平较高,丝竹清歌,风格闲雅。

18、燕乐二十八调 隋、唐至辽、宋间宫廷燕乐及民间俗乐所用的宫调。亦称俗乐二十八调,简称二十八调。历史上二十八调就存在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隋唐燕乐是四均(四种调高),每均七调(七种调式)而得二十八调;另一种解释为七均,每均四调而得二十八调。由于有关理论不存,隋唐时燕乐二十八调的音位不能确知。

19、《乐书》 宋陈旸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音乐百科著作。始编于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历时近40年成书,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首次刊行。全书200卷,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共95卷,摘录《礼记》等10种经书文字,并作解释;后一部分共105卷,有律吕、乐器、声乐、歌舞、百戏及典礼音乐等,附插图540幅。全书有1124个条目,内容宏富,对俗乐和胡乐给与一定重视,保存了大量史料,至今仍具使用价值。

20、南北合套 南戏和元散曲中的一种套曲结构形式。是用同一宫调的若干南北曲依次相间联缀成套曲。原来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不能在同一个套曲中出现,元中叶以后,南戏开始采用北曲,只是在一个套曲中插入一、二北曲,后使用了南北合套。文献记载,南北合套最早见于元沈和的散曲套曲中,杂剧未见采用。

21、诸宫调 产生于北宋时期的大型说唱形式。为汴京(今开封)勾栏艺

人山西泽州(今晋城)孔三传所创。诸宫调表演的

是情节曲折复杂的长篇故事,有说有唱,与之相配合的音乐是由多种宫调构成的多种曲牌联缀形式。一个宫调组成一个套曲,整个诸宫调的表演是由若干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完成的,体现了多调性的运用,诸宫调因此特点而得名。

22、郭沔 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南宋杰出琴家,古琴浙派创始人之一。创作的琴曲有《潇湘水云》、《泛沧浪》存世。大曲《秋鸿》和《飞鸣吟》亦传为是他的作品。其代表作《潇湘水云》为历代琴家所推崇。

23、阳关三叠 唐代歌曲,唐人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诗入乐,初名《渭城曲》,之后有《阳关》、《阳关曲》之称,因当时有三叠的唱法,又称《阳关三叠》,唐代原曲已失传。今存同名明清琴歌多种,词和曲多有不同,流传最广的谱本是清同治三年(1864)张鹤编的《琴学入门》,所载该曲是源于16世纪初在长江下游一带盛行的江派琴曲。

24、四大声腔 是指产生于宋元时期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元明时期四大声腔各自传播于各地,在明代成为传奇的主要声腔。清初,有南昆(昆山腔)、北弋(京腔)、东柳(柳子戏)、西邦(梆子腔)流行于乾隆年间(1736-1795),亦称四大声腔。

25、缠达 北宋艺术歌曲唱赚中的一种曲式结构。也被广泛用于说唱、歌舞和戏曲中。是在引子后面接连两个曲调循环相间若干次,然后接以尾声。即《都城纪胜》所记:“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这种形式是从一种称作转踏(一作传踏)的歌舞表演转化来的,故缠达也称转踏、传踏。

26、神奇秘谱 古琴曲谱,朱权撰辑,明洪熙乙巳年(1425)成书,分上中下三卷。朱权称上卷16曲(实为15首琴曲和1首调意)为“太古神品„„乃太古之操,昔人不传之秘。”收有《广陵散》、《高山》等唐宋或更早时期的古曲,其谱式保留有早期减字谱形态特征;中下两卷收琴曲34首,调意14首,朱权称之为“霞外神品”,所收多是宋元间流传的琴曲,如《忘机》、《潇湘水云》等。该谱的解题对琴曲源流、表现内容和艺术特点作了较详的说明,有重要史料价值,为后世所仿效。

27、《乐律全书》 明朱载堉(1536-1611)撰。汇集了自撰的乐学、律学、算学、历学、舞学及乐谱、舞谱等十四种著作,于万历34年(1606)编定的一套学术全集。他首创的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的科学理论和计算成果,即见于《乐律全书》中的四部著作:《律历融通》(1581)、《律学新说》(1584)、《律吕精义》(1596)、《算学新说

》(1603)。

28、《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简称《九宫大成》。清乾隆

六年(1741)庄亲王允禄奉旨主持律吕正义馆期间,组织宫廷乐工周祥玉、邹金生、徐兴华、王文禄、徐应隆、朱廷镠等人及大批民间艺人分别审音订谱,于乾隆十一年(1746)编篡成书。全书82卷,记录了南曲曲牌1513个,北曲曲牌581个,连同变体共4466个曲调。选用唐宋诗词、金元诸宫调、宋元南戏、杂剧、散曲及明清传奇等各种文体唱词。按南曲的引曲、正曲、集曲和北曲的只曲、套曲分类。分别正字、衬字,并注明工尺、板眼、句读和韵格。是集南北曲最丰富的曲谱,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9、《弦索备考》 器乐合奏曲谱,清明谊(荣斋)编,嘉庆十九年(1814)编成,全书六卷,未经刊刻,今存抄本。收有以弦索乐器为主的合奏曲十三套。俗称《弦索十三套》。用工尺谱记写。其中《十六板》一曲独具特色,编有总谱和六个声部的分谱,即琵琶、弦子、胡琴、筝四种乐器和“工尺”、“八板”。所谓“工尺”是《十六板》的原始谱,不经装饰的《十六板》主旋律,“八板”即流行全国的《八板》曲谱。编者注明:“十三套内,此套最难,皆因字音交错强让之妙。”“交错”即旋律的参差多变;“强让”是旋律的分头进行,实际是有意地运用了对位法。

30、(华氏)《琵琶谱》 华文彬(秋苹)、华文桂(子同)等编订,亦称《华秋苹琵琶谱》、《华氏谱》。上、中、下三卷,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初刻。卷上为直隶王君锡所传北派14曲;中下卷为浙江陈牧夫所传南派54曲。用工尺谱点板记写,旁注指法。华秋苹参照琴用减字谱法规范并制订了琵琶指法符号,为琵琶曲的记写、编订奠定了基础。《华氏谱》是我国第一部刊刻的琵琶曲谱。

第二篇:音乐史名词解释

音乐史名词解释

奥尔加农:奥尔加农是9—14世纪复调音乐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欧洲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公元9世纪,音乐家开始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单线条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于是,这个所加的曲调与原来的旋律就构成了一种简单的“复音”形式。这种“复音”形式就是“奥尔加农”。

经文歌: 经文歌的最大特征就是礼仪性的清唱式,多曲调、多节奏、多主题、是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演唱解释《圣经》的复调合唱歌曲。后称整个复调合唱歌曲为“经文歌”。新艺术:中世纪的音乐发展氛围的第三个阶段是14—15世纪,史称“新艺术”时期,是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阶段。该末期的作曲家们赋予中世纪音乐一些崭新的东西。他们开始用音乐表达个人的情感,展示自己的创作个性,人文主义思想已初露光芒。“新艺术”使教会对音乐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世俗音乐获得了更加自由的发展,并日益在与宗教音乐的融合中占据重要地位。随之发展的新的创作技法和创作理念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作了准备。众赞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激起了宗教音乐的改革,在马丁·路德的倡导下,教会歌曲改变了数世纪以来只许唱诗班唱歌,不许会众唱歌的惯例,恢复了会众同唱赞美诗的制度,经过改革的新教赞美诗称为众赞歌。

清唱剧 :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与康塔塔的区别是:篇幅较大,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

《赋格的艺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赋格的艺术》(BWV1080),被看作巴赫在其晚年悉心于音乐艺术最深层探索的思想和实践的最后总结。他的13首赋格被巴赫称作“对位”,另外还有4首卡农,以及一首未完成的三部赋格。

喜歌剧:喜歌剧又称“谐歌剧”,和正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种类。盛行于十八世纪。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它包括这样一些常见的特点: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具有喜剧因素,结尾往往是团圆或胜利,音乐轻快,用本民族语言等。喜歌剧主要流行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的主要国家。这些国家的喜歌剧有着不同的特色。

意大利牧歌:意大利牧歌(madrigal)是16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世俗音乐形式。它的歌词多是感伤或爱情内容的田园诗,室内复调音乐的风格。是一种通谱体歌曲,歌曲多为单段式,旋律自由,它的歌词格调更为高雅严肃。牧歌的声部数量不定,多为四声部,作为供人声演唱的室内乐曲,可以让歌者演唱一个声部,其他有器乐伴奏或全部由器乐演奏。

圣咏:4世纪,基督教的礼拜活动中唱诵的经文称为“圣咏”。不同地区的基督教会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礼拜方式和圣咏音乐。英国迪斯康特:当华丽的奥尔加农产生后,定旋律圣咏的每一个音符被越拉越长,圣咏的歌词被肢解,拉丁文原有的节奏感也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教会音乐家们开始将音阶分为长(扬)短(抑)格的六种节奏模式,用它来组织华丽奥尔加农的上方声部,以增强旋律进行的律动感和规律性。当定旋律声部也依靠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方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样的织体写作风格被称为狄斯康特风格。

《奥菲欧》:五幕歌剧,斯特里乔编剧。是巴洛克初期意大利威尼斯歌剧代表性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在曼都瓦宫廷任职时的歌剧作品。不仅是他初期歌剧的杰作,也是近代歌剧的起点,具有历史上的重要意义。16O7年在曼都瓦宫廷举行公开首演。这部歌剧的宣叙调充分发挥了诗的抑扬,剧中极具效果地驱使了反复歌的曲式,咏叹调也颇具音乐式的紧密感。合唱曲则兼备和声与对位的两种要素,产生极富音乐性的统一。由于采用当时不曾见的大规模管弦乐编制,再加器乐法颇具效果,奠定了歌剧中的器乐地位。

双呈示部 :在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中,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通常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呈示部由乐队演奏,主要主题和副主题始终都保持在主调上,第二个呈示部由独奏乐器演奏,副部主题转入属调

室内奏鸣曲:属于奏鸣曲的种类之一,奏鸣曲一词源自意大利语suonare(“发响”)。在十六世纪,人们常用奏鸣曲来泛指一切器乐曲。直到十七世纪以后,人们才赋予了它以更确切的含义,指的是由一件乐器演奏或有通奏低音乐器伴奏的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演奏的作品。就体裁而言,把音乐较为严肃、常在教堂里演奏的奏鸣曲称作教堂奏鸣曲;把具有着明显的世俗性质的奏鸣曲称作室内奏鸣曲。

佛兰德乐派:

15、16世纪活跃在佛莱芒的音乐家群体。佛兰芒是历史地区,也称作尼德兰地区,即今天比利时及法国西北部。音乐史上称布艮第乐派为第一尼德兰乐派,称佛兰芒乐派为第二、第三尼德兰乐派。佛莱芒乐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第一代作曲家约翰.奥克冈(约1425-1497),第二代作曲家若斯坎.德.普雷(约1440-1521),第三代作曲家奥兰多.迪.拉索(约1532-1594)。《费德里奥》:费德里奥(二幕歌剧)是乐圣贝多芬唯一的一部歌剧。歌剧的最终版本是两幕剧,但首演的时候是三幕。根据尼古拉斯·布约利的剧本改编。1805年初演于维也纳。

变奏曲: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 17.通谱歌:通谱歌是歌曲中的常用结构,为每段歌词谱上不同的曲调,即通谱歌,这种形式常见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中。艺术歌曲常以诗作为歌词内容,多段诗词为了押韵,往往结构相同,只是在内容上加以变化。作曲家为了摆脱同一曲调反复吟唱的乏味,采用通谱歌的形式,这样使得作品保持了诗作的押运性,又不乏生动传神。例如:舒伯特的《魔王》、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等。18.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创始者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19.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一般短小精致,是一种高度浓缩的音乐小品。是诗与音乐的结合,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歌词都是采用名诗人的作品,所以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以钢琴伴奏(独唱),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同等重要。20.合唱: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分同声与混声两种:同声的由男声或女声单独组成;混声的由男声和女声混合组成。按声部的多少,可分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

21.十二音体系:现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柏格于1921年创立。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在创作前,先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编排出一个由半音阶中的12个音组成的“音列”,不重复、也不省略任何一个音,作为创作乐曲的基础。整部作品就由这个音列和它的各种变形来组成,变形的方式有: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在不同音高上的移位等技法,音列共有48种变化形式。

22.分节歌:指一首歌分为若干段,每段歌词韵律相同,并唱同一旋律。是抒情歌曲、民歌、通俗歌曲和群众歌曲的常用

23.无调性:现代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之一。用以指音与音之间、和弦与和弦之间无调性中心,没有功能联系,缺乏调性感觉的创作手法与音乐类型。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19世纪后期音乐中变音体系的极度发展、调性的频繁变化、和弦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功能联系的消失等因素而逐步形成。它的特点为无中心音或中心和弦,无调号,无调式特性,半音阶的各音均可自由应用,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和弦结构,避免能产生调性作用的和声进行。与此有关的是旋律、和声、曲式、节奏与音乐构成方法均与传统有极大的差异。

24.偶然音乐: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之一。亦称“不确定性音乐”或“机遇音乐”。它始于20世纪中叶,作曲家在一定程度上故意对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不加控制,取消记谱的准确性,强调音乐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甚至让演奏者去决定作品的某些段落。美国作曲家约翰 · 凯奇(John Cage,1912 —1992)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25.奏鸣曲:奏鸣曲是种器乐音乐的写作方式,是西方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从古典音乐时期逐步开始完善;奏鸣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一般包括两个主题,两个主题旋律的反复变化和相互对比使音乐的整体效果逐渐增强。奏鸣曲至少有一个乐章,也可以分为几个乐章。许多交响乐都采用奏鸣曲式的方式写作;奏鸣曲是由一件独奏乐器演奏,或由一件独奏乐器和钢琴合奏的器乐套曲。

26.全音阶:全音阶是现代乐派的作曲理论之一,它的前身是勋博格提出的12平均律的平均原则,即在音乐中忽略音级关系,使12个音都成为主音。之后的全音阶其实已经脱离了12平均律,应该算是六平均律,即音阶中每两个音之间都是全音,在12平均律中就是C.D.E.#F.#G.#A.C,这样就完全消除了12平均律中VII级导音的结束引导特性,主音与属音也消失了,使每个音在音阶中都占有完全平等的地位。

27.马祖卡:波兰的两种民间舞曲马祖卡和马祖列克(用马祖尔舞曲体裁写成的音乐作品)流传到法国后的通称。18世纪起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国,并按法国习惯统称为马祖卡。各国的宫廷舞会和舞剧编导们根据波兰马祖尔舞整理加工为舞会舞蹈和舞台形式,也都称为马祖卡。音乐节拍为 3/4、以重拍落在第一或第二拍为其特点。舞蹈活泼、热烈。舞步以滑步,脚跟碰击,男的单腿跪、女的绕行以及双人旋转等为主。舞剧《莱蒙达》、《天鹅湖》,歌剧《伊凡·苏萨宁》中都有马祖卡。28.强力集团:“强力集团”又被称为“五人强力集团”、“强力五人集团”、“五人团”等;“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有5位,他们分别是: 巴拉基列夫 是“强力集团“和新俄罗斯乐派的领导人,居伊、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艺术主张,立志继承、发扬格林卡的优良传统,努力使自己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关注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紧密联系,提倡音乐的标题性,并喜好将异国和俄罗斯风情作对比。

29.简约派: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和简化的手法组成的作品叫做“简约派音乐”,也被称为“重复音乐”、“沉思音乐”。重复是其基本特征。

30.印象派:印象主义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从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同时也吸取了东方音乐的养料。其艺术表现手法有: ①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

②在节奏上喜欢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③重视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④由于喜好对不同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

⑤音色丰富、独特而新颖。在声乐作品中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力量的低音区。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⑥配器与织体安排新颖。

⑦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许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轮廓。31.序列主义:

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之一。亦称序列主义。将音乐的各项要素(称为参数)事先按数学的排列组合编成序列,再按此规定所创作的音乐。序列音乐的技法摒弃了传统音乐的各种结构因素(如主题、乐句、乐段、音乐逻辑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重要的作曲技法之一。32.室内歌剧:规模较小,更适合于剧场演出的小型歌剧。通常使用小型合唱队、小型管弦乐,盛行于20世纪。

33.微分音: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作曲技法之一。小于半音的音程叫微分音,用微分音创作的乐曲称作“微分音音乐”。微分音音乐的兴起是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捷克作曲家哈巴。34.预置钢琴:预制钢琴,通过对钢琴的琴弦进行加工处理,在弦中间加入一些诸如钉子、螺丝、铁片、毛毡等物,使钢琴的某些被预制的音接近于打击乐的音色,这是约翰·凯奇,美国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为新音色探索而作出的试验,取得了令人意外的音乐效果,其最富代表性的作品是《奏鸣曲与前奏曲》。

35.点描派:在韦伯恩的创作中,大大发展了勋伯格的“音色旋律”,他的配器具有绘画中“点描派”的特点,即一条旋律线分配给不同乐器承担,形成奇特的彩色般的音群点。

第三篇:音乐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原始社会音乐

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3、《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4、《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5、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第二章 夏商时期的音乐

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三分损益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 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音乐

1、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常有歌手、鼓、钟、罄等为之伴奏。

2、李延年:是汉代协律都尉,他善于歌唱和创作,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的“新声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3、京房六十律:西汉乐律学家京房创制了“六十律”理论,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京房想通过六十律来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

4、声曲折:是汉代歌诗演唱时对曲调的一种记录方法,目前不能确知其具体形态。

5、《摩诃兜勒》: 张骞出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进二十八解,对后世军乐有很大影响。该曲或同西夏王朝《也葛倘兀》曲(“大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在明清宫廷中可能依然流传。6.乐府:汉族民歌音乐。乐府是古代时的音乐行政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1、吴歌: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期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2、西曲: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期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3、阮籍:是魏晋时期文坛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创作了古琴曲《酒狂》。此曲表现了作者性格的洒脱不凡,也显示出作者不甘随波逐流和愤懑的心情。

4、苏祗婆:“五旦七调”理论,“五旦七调”是龟兹乐调。隋代万宝常、郑译的“八十四调”就是根据苏祗婆的“五旦七调”发展而来的。

5、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他在乐律学上的探索和贡献推动了律学研究的发展。

6、何承天新律:南朝杰出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

7、《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

8.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相和歌也是极具汉族代表性的汉族舞蹈之一。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汉族民俗活动等场合。

9.声无哀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10.踏谣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属于踏歌的一种,踏歌本是一种巫歌、巫舞,后来发展成极具观赏性的歌舞和戏剧表演,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踏歌的演变与传播过程中,它的基本舞步,即踏地为节、连袂而舞、且步且歌、一唱众和的特点,有时依然保存在以驱邪、娱尸为主要功能的巫歌、丧歌中;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1、鼓吹署:是唐代的音乐机构。鼓吹署是专门管理仪仗中的鼓吹音乐。

2、教坊:是唐代的音乐机构,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独立出来的、由宫廷直接管理的音乐机构,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才,由皇帝直接派专人管理。教坊中的乐工是具有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

3、梨园:是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梨园乐工是从太常寺乐工精选出来的,只有300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4、开皇乐议:“开皇乐议”是我国隋唐初年有关音乐制度的一场争议,它以讨论雅乐为题。其而最后隋文帝最终作出“黄钟一宫”的选择。

5、《霓裳羽衣曲》:是一首著名的法曲,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霓裳羽衣曲》原作已失传。

6、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可以填写各种歌词的新兴的民间歌曲形式。曲子在唐代最为兴盛,曲子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当时人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7、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但同时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8、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中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变文所讲的内容分为两类:佛经故事、民间故事。

9、《拨头》:又叫《钵头》,是南北朝时期歌舞戏的代表剧目,它表现了西域一个胡人,因其父亲被猛兽所吞食,故上山寻兽,为父报仇的故事。

10、减字谱:古代音乐记谱法的一种。有唐代曹柔创立,由文字谱发展而来。它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指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11、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与隋代八十四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12、万宝常:隋代的万宝常、郑译根据苏祗婆的“五旦七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理论。它的提出建立了我国古代宫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

13、《教坊记》:是一部记载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由唐代开元年间的崔令钦以散记的形式撰写。是近代研究者研究唐教坊最便利的史料。

14.俗讲:汉族说唱文学体裁名。古代寺院讲经中的一种通俗讲唱。流行于唐代。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一般经义。其主讲者称为“俗讲僧”。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音乐

1、瓦舍:又称瓦肆。宋元时期大城市中商业集中点和娱乐场所,用于表演歌舞、音乐、百戏等民间伎艺。

2、鼓子词:宋元说唱音乐的一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由于用鼓来伴奏而得名。其音乐特点是反复使用同一曲牌。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另一种为只唱不说。

3、诸宫调:由北宋时期的民间艺人孔三传创立的说唱形式,它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说唱种类。曲调丰富,适于表现情节较为复杂的故事内容。音乐由多套曲牌组成。

4、陶真:在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金元。它的题材和歌词较为通俗,多为七字句。宋代的“路岐人”是陶真的主要表演者。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

5、南戏:南戏约产生于北宋末年浙江一带,是宋元时期影响最大的戏曲形式。它的特点是结构比较灵活、音乐风格婉转细腻、常采用五声音阶。

6、散曲:元杂剧兴盛前后,流行于市井、勾栏,后世相延使用的一种歌曲形式。这种歌曲来源于词调和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7、十八律:由南宋乐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所创立,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计算出六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

8、《唱论》:是一部论述宋元戏曲歌唱方法、歌唱格调、节奏、宫调声情等内容的著作。由元代的燕南芝庵撰写。是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

9、《乐书》:世称《陈D乐书》,由北宋陈D完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由于该书保存了极为丰富的音乐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10.唱赚:是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是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其早期形式为缠令、缠达,即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所称的传踏(或作转踏),流传于北宋末年,为歌舞相兼之曲。逐渐发展,吸取多种民间音乐,形成唱赚,盛行于南宋。

11.琴史:汉族传统琴曲专用的乐谱。唐代以前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位和弦位,称文字谱。唐代曹柔首创减字法,将原来的文字谱减化、缩写,成为减字谱,明清两代沿用。减字谱将左手的大指、中指、无名指分别记为“大”、“中”、“夕”,右手各指因拨弦方向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擘”、“抹”、“勾”等,还有很多怪字。现存曲谱多为中唐的减字法所记载的作品,文字谱所记载的只剩《碣石调·幽兰》一曲。12.潇湘水云:是一首汉族古琴曲,作者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江浙派的创始人郭沔,无射均(紧五弦)定弦

13.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14.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1]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15.王实甫:名德信,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生平事迹亦不详。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

1、蒲松龄俚曲:俚曲是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山东一带。又称通俗杂曲,清初蒲松龄创作了15部说唱长篇故事的俚曲作品,如《磨难曲》、《墙头记》等。所用的曲牌有53支。

2、乱弹:又称“梆子腔”。是明末继昆腔衰落之后兴起的较大规模的声腔。源于山西、陕西一带。属于板腔体,分花音和苦音。木质梆子为主奏乐器。

3、《神奇秘谱》:是由明太祖之子朱权从众多琴曲中编选而成。是我国最早刊印的琴曲集。这些曲谱叙述了各首琴曲的演变过程,琴曲所表现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

4、工尺谱: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被广泛应用于民歌、器乐曲、戏曲等乐种中。

5、《十面埋伏》:琵琶曲。简称《十面》,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编《琵琶谱》卷上。乐曲描述了楚汉战争最后决战的情景,是传统琵琶武套中代表作品之一。

6.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7.浣纱记:根据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吴越春秋》而改编的昆曲剧目,原名《吴越春秋》,共45出。借中国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表达对封建国家兴盛和衰亡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故事曲折、结构完整,西施形象刻画得较为饱满,人物性格鲜明,它第一次成功地把水磨调用于舞台,并开拓了昆山腔传奇借助生旦爱情抒发兴亡之感的创作领域,唱词优美抒情,昆曲音乐与剧情结合得非常自然,许多富于创造性的音乐段落很好地加强了演出效果。

8.弦索备考:中国器乐合奏曲谱集,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编。有嘉庆十九年(1814)抄本。用工尺谱记写,收有13套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乐曲。曲名为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松青夜游、舞名马等。全书6卷,共10册。卷一是指法和汇集谱(即总谱),十六板、岔串两曲。卷二~六是各种乐器的分谱。所用乐器为琵琶、弦子(三弦)、筝、胡琴。9.纳书楹曲谱:中国戏曲曲谱。清代苏州叶堂(字广明,又字广平,号怀庭)编著,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有王文治序、叶堂自序。

10.魏氏乐谱:中国明末流传于宫廷中的一些古代歌曲或拟古歌曲的谱集,魏浩选辑。今存者约50首,其内容有《诗经》,《汉乐府》及唐宋诗词等。

第四篇:中外音乐史论文

音乐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音乐,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音乐在生活中存在之深、存在之微妙,几乎如空气一般陪伴你我左右。人的一生,音乐为伴,儿提时,我们伴着母亲的《摇篮曲》酣酣入睡;稍大些我们唱着“队歌”,“团歌”光荣的在国旗下宣誓;口袋你的MP3、车载CD、手机铃声、街头的喷泉、大自然的声响......生活离不开音乐,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伴随人的终身,音乐让生活更美好。

当一首音乐响起时,它总是夹杂着作者的感情,用一个个可爱的音符组成的旋律来牵动着五线谱的潮起潮落,有激动人心的,柔情舒缓的,悲伤感人的,还有轻松快乐的,甚至是百感交集的,它让人陶醉于作者的感情中,每一首歌都有它的故事,并不是凭空拈造的。音乐是无国界的,它能穿越每个人的心灵,融化一切仇恨。国歌是激昂的,悲愤的,民族音乐是优美的,乡村音乐是淳朴的,爽快的,而流行音乐却是轻松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沉浸于音乐世界的人心胸往往比较开阔,感情比较细腻,情绪比较平稳,更能体会别人的心情,因此比较容易与人相处。同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热爱生活。

音乐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能够填补和慰籍每个人心中的孤独与寂寞;音乐就如一眼甘甜的泉水,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需要浇灌的土地;音乐是一种艺术的表达,陶冶我们个人情操的同时,让我们体味音乐要向我们传达的真正意义,传达关于对生活的更为深刻的理解。

音乐是丰富多彩的.有欢乐的也有悲伤的.有高昂的也有低沉的.有激烈的也有缠绵的.但最美的能给人以心灵尉安的首推是抒情舒缓的音乐.音乐是生活中的老师,有时候能给我们的人生进程带来很大的帮助,高兴的时候它会让我们手舞足蹈平添更多的欢乐,失意的时它会抚尉受伤或悲哀的心,使我们从困境中走出```

音乐是爱情的使者,给步入青春的人们带来斑烂的色彩,是爱情的纽带给相恋的人儿做了月下的老人,把一对对的情侣踏着喜乐的节奏弹着欢快的歌声送入了温暖爱巢.使相爱的人如愿以赏,把美好的生活进行最大最为壮观的喧染把对明天的憧憬乘着歌声的飞扬奔向未来!

音乐可以充当太多真善美的角色,在生活中它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类陶冶情操的良方,是文明传播的阶梯。

曾经听人说喜欢音乐爱好者都是性情中人。我觉得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热爱生活的人都会对音乐一往情深,把内心世界溶于歌的活泼流淌之中,把对自然的一切予以赞赏歌颂!音乐与生活不可分割,和命运密切相连接,它会把忧滤丢尽到远远的海洋!它会把幸福深情的寄托给高山寄托给蓝天。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当音乐悄然走进我的生活,一切 似乎都变得那么美好,音乐,它不仅是艺术,它还是生活中我们对心灵的感悟。

我喜欢有音乐伴随的生活,喜欢夜晚躺着静静的看着书听着MP4,喜欢心血来潮时拿着麦克风K几首歌,更喜欢听着摇滚歌曲一边看着人家迈着欢快的舞步。流淌的歌曲给我的心灵带来清新的陶冶.音乐是生活的歌,也是人生路上的“挚友”.有音乐的生活是美丽的.清晨起床的时侯,我喜欢听一些轻快、优美、宽广的歌、乐曲,如《春江花月夜》等,能使人精神饱满,驱走睡意,对一天的工作充满信心,给一天的学习生活带来全新的感受与无限活力。

吃饭的时候,我会听一些轻音乐最理想,它会增强我的食欲。

当我感到自己身心疲惫、不堪重负的时候,我会坐下来,静静地一些自己喜欢和歌曲或乐曲,那美妙的音符感染我的情绪,使我忘记烦恼,帮我赶走疲惫。

当我忙完了一天,准备上床休息时,我会选择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情绪平和的钢琴曲或弦乐曲,然后一边听、一边浏览书报,这样,一天的紧张情绪就会逐渐松弛下来。

音乐是一种艺术,一种流动的艺术。生活不应该离开这种艺术,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需要音乐的加入。

我喜欢音乐,因为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之多,令我迷醉不已。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值得我去品味。但平心而谈,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更富有感情——就像那首《梁祝》的旋律,从一开始的凄美、缠绵,渐渐转化到高潮中的激烈、忧怨,然后再一次重现一开始的那种凄美、缠绵之音,是何等的凄恻动人!

在各种音乐中,我更倾向轻音乐,那有着柔和惬意旋律的轻音乐。中国的轻音乐一般都是古典音乐,而且一般都还是以一段凄美、激烈的爱情为背景的。相比较,其它西方国家的轻音乐就不同了,像瑞士的班德瑞,他的唱片《仙境》、《琉璃湖畔》等就有十二张了,都是轻音乐。班德瑞的每一首乐曲都是如此轻柔,使欣赏者感到舒适。

交响曲,是另一奇峰,完全不同于轻音乐。说到交响乐,就不能不提贝多芬了。那首《命运交响曲》是何等的振奋人心!那强烈的节奏,那强劲是乐音,那高昂的乐调,无一不令人为之震撼。《月光曲》却不同于《命运交响曲》。《月光曲》轻柔、温和,听后使人心旷神怡,让人仿佛真的见到了海上月亮的缓缓升起,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也许,音乐就是一种魔法,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情绪,这应该就是音乐的魔力吧!

音乐赋予生活动感,生活因音乐而美好!音乐,让生活更精彩!

第五篇:中外音乐史常识

中外音乐史常识

1.三大安魂曲是指哪三首呢

三大安魂曲是指莫札特的《D小调安魂曲》、威尔第的《安魂曲》和佛瑞的《安魂曲 》。2.三大神剧是指哪三首呢

三大神剧是指韩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和门德尔松的《伊利亚 》 3.中国乐器有哪几类呢

中国乐器依八音分类法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 4.中国传统音乐如何分类呢

中国传统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曲艺,民间戏曲,民间器乐!5.西方乐器如何分类呢

西方乐器总括分为擦弦、木管、铜管及敲击四大类 6.五大纲琴协奏曲是指哪几首呢

贝多芬的《第五号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皇帝”》、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号C小调钢琴协奏曲》、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李斯特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合称为“五大纲琴协奏曲”》其实还有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公认的世界最难钢琴曲。7.六大交响曲是指哪几首呢

六大交响曲包含了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和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8.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是哪几首呢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老师提的问题,很遗憾当时没有答上。11.音乐史上的3B(4B)是指哪些人呢 布拉姆斯(Brahms, Johannes)、巴赫(Bach, Johann Sebastian)与贝多芬(Beethoven, Ludwig van)三人并称为音乐史上的3B,若是4B就要另加巴尔托克(Bartok, Bela)12· 音乐的新旧约是指什么呢

在音乐史上,通常我们会把巴赫的,《钢琴十二平均律曲集》比喻为旧约圣经,且把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比喻为新约圣经,这是去年考试没有答上的问题!·约翰·斯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家.小约翰·斯特劳斯(圆舞曲之王),老约翰·斯特劳斯(圆舞曲之父),其最出名的作品《拉德斯基进行曲》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押尾曲目.爱德华·斯特劳斯。14· 谁是歌曲之王呢

奥地利的舒伯特(Schubert, Franz(Peter))因为留有超过六百首的歌曲而被称为歌曲之王。代表曲目有《野玫瑰》,《魔王》 等,套曲有《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15·谁是“交响曲之父”

“交响曲之父”指的是海顿(Haydn, Franz Joseph)。由于当时的人们总把音乐会当作打瞌睡的场所,海顿创作了在漫长的宁静之后突然钟鼓齐鸣的“惊愕”交响曲,还是四重奏之父。

16·谁是“协奏曲之父”呢?

“协奏曲之父”就是因一头红发而被称为“红发教士”的韦瓦尔第代表曲目《四季》 17·谁是“音乐之父”呢?

“音乐之父”就是出身于音乐世家的巴赫。18·谁是“音乐神童”呢?

“音乐神童”就是从小就到处旅行演奏并创作的莫札特 19· 谁是“神剧之父”呢?

“神剧之父”指的是神剧“弥赛亚”的作者亨德尔《弥赛亚》--《哈里路亚》。20·谁是音乐史上的“乐圣”呢? “乐圣”是指丧失听力的贝多芬。21·谁是“钢琴诗人”呢?

波兰作曲家萧邦,被视为钢琴音乐最伟大的作曲家,通常被誉为“钢琴诗人”

22·十二平均律是由谁首创?

中国十二平均律是由明代朱载堉首创,西洋十二平均律是由德国巴赫首创 23·中国的音乐节是什么时候?

中国的音乐节为四月五日,也就是与我们的清明节同一天 24·交响诗是由谁首创?

交响诗是由李斯特首创,他曾受业于彻尔尼!25·世界三大芭蕾舞剧为何?

世界三大芭蕾舞剧为柴可夫斯基所做的天鹅湖,睡美人及胡桃钳子 26·音乐史上最早的第一部协奏曲为何?

音乐史上最早的第一部协奏曲为科赖里所做的大协奏曲 27·古代组曲的顺序为何?

古代组曲的顺序为阿勒曼 库朗 萨拉邦 吉格 28·法国歌剧的创始人是谁? 法国歌剧的创始人是卢利

29·在西洋音乐史上有哪几位作曲家是二十世纪新音乐的开创者?

在西洋音乐史上被称为是二十世纪新音乐的开创者有德彪西、荀白克及斯特拉文斯基 30·何谓俄国五人组(强力集团)?

鲍罗丁、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斯基及里姆斯基.科萨可夫被称为俄国五人组 31·谁有和声学之父之称?

法国了作曲家及理论家拉莫Rameau,Jean-Philippe(1683-1764)有和声学之父之称,他是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 32·何谓清唱剧?

清唱剧通常已故视为题材,有角色但无布景与动作的音乐 33·何谓巴黎六人组?

巴黎六人组(Les Six)为米约(Milhaud)、普朗克(Poulence)、奥里克(Auric)、迪霍(Durey)、塔乐费尔(Tailleferre)、奥乃格(Honnegar)34·有哪些作曲家曾经编写管弦乐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普罗科菲耶夫(Prokofiev)、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柏辽兹(Berlioz)三人均曾编写过管弦乐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35·谁是进行曲之王?

美国作曲家,致力于军乐队的发展,发明苏沙低音号的苏沙 36·谁是俄国音乐之父?

采用俄罗斯民谣作为主题运用欧洲式的音乐手法,创作许多民族性的音乐是俄国作曲家葛令卡

37·简谱是由谁创立的??

简谱是由法国的医生兼音乐理论家舒威以音乐教育为目的(Cheve, Emile-Joseph-Maurice 1804~1864)所创立,所以这种简谱又称为“舒威谱式”。以阿拉伯数字中的1、2、3、4、5、6、7 38.一些美誉:音乐诗人--舒曼。清唱剧大师--亨德尔。乐剧工匠--瓦格纳 指挥界帝王--卡拉扬 歌剧之王--威尔第 男高音歌王--卡鲁索 高音之王--帕瓦罗蒂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 歌剧界女王--卡拉斯

钢琴之王(标题交响诗之父)--李斯特 现代管弦乐之父--柏辽兹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 法国音乐之父--保尔·莫里亚 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 神弓--海菲兹

音乐绘画大师--穆索尔斯基 捷克音乐之父--德沃夏克 新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纳 民族乐派大师--格里格 当代钢琴泰斗--鲁宾斯坦

下载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外音乐史试题

    中国音乐史(近现代) 1、我国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有哪些? 答:昆腔、高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 2、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代表性曲艺音乐品种有哪些?各举一例 答:北方的鼓词(山东大鼓,京韵......

    中外音乐史2

    【郑卫之音】定义:是我国周代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位于今河南一带,原是商民族聚居之地,是商族音乐的遗声。春秋末期,随着“礼崩乐坏”而逐渐兴起,称为“新乐”。 下半学期的-----......

    中外音乐史1

    一、名词解释(共120分) 1.骨笛: 2.《诗经》: 3.交响诗: 4.沈心工: 5.康塔塔: 6.登州文会馆: 7.《魏氏乐谱》: 8.新艺术: 9.印象乐派: 10.歌舞戏: 11.南北合套: 12.雅乐: 13.清唱剧: 14.鼓词: 15.聂耳: 16.强力......

    中国音乐史 名词解释

    相和歌: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以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和笙、笛等乐器伴奏为主。它是从民间收集而在汉代宫廷发展,已不是一般的民歌,而成为艺术性较高的歌......

    中国音乐史之名词解释

    6、鼓吹乐:是汉代始受北狄乐影响形成的器乐形式。是以打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伴有歌唱。根据乐器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又分为鼓吹和横吹。......

    中外音乐史试题有答案

    中外音乐史试题 2008-08-06 12:04 中外音乐史试题 一、填空题 1.宋人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称_瓦舍_,百戏杂剧演出的场所称_勾栏_。 2.____纳西古乐______是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

    删减版 中外音乐史题库

    中外音乐史试题库 一、填空 1、1927年,蔡元培与萧友梅一起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的专业高等音乐学校是________。 2、文艺复兴时期声乐体裁获得极大发展,其中意大利最重要......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