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5 02:4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第一篇: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这种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

(1)、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2)、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较低。

(3)、氏族宗法制度形成的家有世业传统导致官学不分的状况。(4)、社会分工的状况:官与师尚未分离。

2、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

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这也是学校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3、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4、《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大学》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以其对为学过程表述的严密逻辑性和程序的一定合理性,对后人的为学、为人产生莫大影响。大学从年龄阶段来看,是15岁以上的教育;从内容来看,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教育和儒学思想教育。

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其次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5、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作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和作为“为学次第的”八条目,都着眼于人伦,以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的实现为目的,而社会政治的实现也被看成是道德过程。“三纲八目”层层推进,浑然一体,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6、《中庸》:《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到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中庸》成为儒家经典。《中庸》内容包括四条:

1、性与教

2、中庸

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和为人处世之道均有深刻的影响。

7、《学记》: 《学记》是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内容: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3、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8、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田齐所创设的一所著名的学府,它建立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标本,不仅闻名于当世,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先秦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古代文化和教育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稷下学宫的性质:

1、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

1、学术自由

2、(稷下学者)待遇优厚。

9、三大文教政策: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是适应汉武帝谋求封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在贤良对策中提出来的。它对汉代的文教政策的确定,以及学校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其具体内容是:兴太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0、太学:是汉代最主要的中央官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等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前124年)置博士弟子员50人,此为汉正式成立太学之始。太学的教官称五经博士,太学教学内容是儒家经书,包括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太学传经有遵从“师法”、“家法”的规定。太学的教学形式:一面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一面采取以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形式。太学没有规定肆业的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并按成绩高低授予一定的官职。

太学生的来源有三:① 太常直接选送 ② 郡国、县、邑、道选送 ③ 明经下第者及公卿之子(顺帝时期)

太学的设立,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的重要步骤。太学设立以后,有了集中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机构。朝廷把握教育大权,利用教育这一手段控制着学术的发展方向,这是地主阶级在统治策略上走向成熟的表现。太学也为有德行才能的士子提供了一个平台,走向仕途,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11、鸿都门学: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学院,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校。该校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专门招收有写作、尺牍、辞赋能力及善于书写鸟篆文字的人当学生,均由三公推荐入学,学成之后,任官优厚。鸿都门学的招生、设置与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太学是儒士官僚集团的舆论机关,而鸿都门学则是宦官集团所控制的、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

12、九品中正制:汉代的选士是由郡国察举,即所谓“乡举里选”。三国时期,士族制度形成政权须得士族支持。曹丕做了魏国皇帝后,采纳士族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的奏义,实行“九品中正”取士方案:

州设大中正,群设小中正,以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或州郡之“贤有识鉴者”做中正官。规定中正官的职责是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按他们的言行予以进退。小中正品第的人才送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送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九品,即上上、上下、上中、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到后来前三品一般限于士族,四品以下从寒门出,下品不能升入上品,所以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说法”

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时,曾收到一定效果,根据“唯材是举”的政策,取士“盖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斥退了不少无才之人。但到后来,品级品定及升降全由中正指定,所以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实际上成了一种按门第高低选士的方法。这种方法到隋唐才被科举所取代。

13、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科举考试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隋炀帝大业二年(分元606年)开始设进士科,是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经过唐代的发展,到宋明而定型,一直沿用到清末。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14、八股文取士:明清科举考试内容只限于四书五经,考试采用排偶文体即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制义或制艺,股是对偶的意思。艺即义,指应试的经义,因多从四书五经中出题,又称四书义或四书文。八股文取士约定型于明代中期,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作文时只用对偶,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15、三舍法:是北宋熙宁、元丰兴学时期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即将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三部分。外舍生成绩优良的升入内舍;内舍生成绩优良的升入上舍;上舍生学行卓异者由主判直讲荐之中书,得免乡试、省试,直接补官。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这一改革措施,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制度等于是赋予学校部分的取士权,至少是给太学生们更多的取中机会,因为除了学校的考试外,太学生还可以跟其他人一样,参加正常的科举考试。宋代的改革,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制度,演变到明清,就变成了所有官学学生,事实上都成为科举台阶上的第一个等级,进学就中了秀才,等于是科举的第一个台阶上的人了,学校和选举彻底融合到了一起。

16、书院: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1)宋初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2)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3)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

A 学术流派林立:南宋著名的学术流派就有朱熹的闽学、张栻的湖湘学、叶适的永嘉之学、陈亮的永康之学、吕祖谦的婺学、陆九渊的心学等。

B 书院制度化: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纲领性的学规,标志着宋代书院开始走向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书院是有别于官学和一般私学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特点尤为鲜明: 1.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完善自我。

2.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

3.注重学生自修和教师指导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17、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18、监生历事制度:明代的官学制度较之前代有所发展且具有特色的是国子监。(清朝沿用)。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除中央政府各部门之外,历事监生也被分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等。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有的三个月,半年,有的则长达一年,甚至还有更长的。确定的考核办法: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铨选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明朝统治者选派监生历事,起因是为了弥补明初官吏的不足,然而监生通过历事,可以广泛的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因此,明朝监生历事制度可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育实习制度。不过此制度实行到后来,监生日增,历事冗滥,已徒具形式,失去了其积极意义。

19、六堂三级积分法:明朝国子监分为六堂三级(清朝沿用):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率性一堂为高级。监生按其程度进入各堂肄业,然后逐级递升。凡仅通《四书》而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三堂肄业。学习一年半以上,文理条畅者,升入修道、诚心二堂肄业。升到率性堂,便采用积分法。办法是,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二条。每试,文理俱优者与一分,理优文劣者与半分,纰缪者无分。岁内积八分者为及格,与出身,不及者仍坐堂肄业。

20、京师同文馆:洋务运动开始以后,培养“通事”和“译员”是清政府的当务之急,于是在1861年清政府批准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外国语学堂。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

我国近代学校的诞生以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这是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体制的肇始,标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进入了探索创建的阶段。

21、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由张百熙拟定的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由于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所以又称其为“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22、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由于1904年为农历癸卯年,所以又称其为“癸卯学制”。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这个学制将学校教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六级:小学为9年,中学教育5年,高等教育6至7年;从横的方面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分别实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23、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学部为教育部,任命蔡元培为首任教育总长。1912年7月至8月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邀请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开会讨论,最后于九月由教育部向全国颁布《学校系统令》,即为“壬子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令,补充《学校系统令》,合称“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整个学程为18年,分为三段四级,三个系统。第一阶段是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共7年。第二阶段是中等教育,只设一级,共4年。第三段是高等教育,也是一级,但分预科和本科。除了有小学、中学、大学组成的学校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这个学制将小学教育缩短为7年,中学教育缩短为7年,废除了小学与师范学校的读经课程,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设置了专门学校,培养专科实用人才等等。这些措施尤其是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规定,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以及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一学制的实施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不足。如“过分强调整体划一,缺乏灵活性;各学段年限划分的不合理,太偏重于普通教育等等”。

24、壬戌学制: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的起点。壬戌学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随着外国教育理论纷纷传入中国以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壬戌学制被称为现代学制。

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因颁布之年是1922年,是旧历壬戌年,故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年学制。该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1932年。

壬戌学制将整个学制系统分为三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缩短了小学年限,设三年制初中,取消了大学预科,设三年制高中,提高了师范教育的水平,职业教育单成系统,课程的设置无男女校之别。

25、六三三学制:1922年效法美国制定的新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小学年限为6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三年,其中中等教育是新学制的精髓。主要是采取当时美国一些州已经实行了10多年的“六三三制”,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国民主义教育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但它却并非盲从美制,而是中国教育界经过长期酝酿、集思广益的结晶。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宫廷学校:最早建立的学校,产生于埃及古王国末期。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后,接受锻炼,之后分别委以重任为官吏。

发展到西欧中世纪时期的宫廷学校,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中,为提高王室贵族的文化素养,培养国家官吏而设立的学校。学习科目有七艺、拉丁语、希腊语,有皇子、公主、王室成员,是培养国家封建官吏的文化训练基地。

2、祭司学校:在中王国以后设在大寺庙里的学校,是早期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级的学校,专收高级僧侣的子弟入学,主要任务是培养训练未来的高级僧侣,也称僧侣学校、寺庙学校。

3、神庙学校:设在神庙,由僧侣担任教师。神庙学校的程度不等,即传授普通、初步的知识和神学课程,培养一般的官吏和神职人员,同时也传授一些较高深、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培养高级官吏和僧侣。

4、古儒学校: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在印度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此类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均系婆罗门种性。古儒是对经义有研究而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主要进行经义的解释和各门知识的传授。儿童入学须经古儒考验。学习内容主要为六科和《吠陀》经。

5、五项竞技:五项竞技最初起源于斯巴达城邦。斯巴达人利用这种运动来训练士兵,使他们在灵巧、准确、体力、耐力和速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它是古代奥运会上最令人注目、用以确定希腊最佳全能运动员的一项重要竞赛项目。五项竞技在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代奥运会上成为竞赛项目,包括短跑、跳远、掷铁饼、掷标枪和摔跤。五项竞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在比赛中设置3名裁判员。在比赛中,五项竞技的各项运动按下列次序进行:短跑、跳远、掷铁饼、投标枪、摔跤。

6、智者派:(P30)智者”原是泛指有才智及某种技能专长的人。到公元前5 至前4 世纪,才用来称那批授徒讲学,教授修辞学、论辩术和从政治知识的职业教师。在这批人中产生了不少出色的哲学家,因此称为“智者学派”。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希腊危机后智者学派沦为诡辩派。

7、七艺:包括三艺和四艺,前者指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后者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两者和在一块即所谓的“七门自由艺术”,简称“七艺”。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 “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 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的体育包括游戏和若干项运动;初级科目的音乐除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学科。高级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学、音乐理论和天文学。

七艺,作为学科,一直沿用到文艺复兴运动以前。文艺复兴时代,学科开始分化:文法分为文法、文学、历史等;几何学分为几何学和地理学;天文学分为天文学和力学。到了17、18世纪,学科进一步分化:辩证法分为逻辑学和伦理学;算术分为算术和代数;几何学分为三角法和几何学;地理学分为地理学、植物学和动物学;力学分为力学、物理学和化学。在学科的发展史上,中世纪的七艺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8、苏格拉底法P40:苏格拉底法也称产婆术,它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辩论的方法。首先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回答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具体步骤分为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对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苏格拉底的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人。

9、柏拉图的学习(知识)即回忆P45

10、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与“白板”说P49

11、洛克“白板说”:在知识和观念的起源上,洛克认为人初生之时,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和观念,观念的获得是从经验得来的,经验包括外部(感觉)和内部经验(心理活动如知觉、思维、怀疑、推论、认识、意愿等)。12.“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定的,是理念世界的摹仿。理念世界是真定不变、第一性的。二个世界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人体和灵魂。灵魂能主动思考,由低到高由实物、关系、性质、数、道德、政治和善等内容组成。但是,当灵魂与人体结合时由于受到强烈的刺激,灵魂所具有的智慧被遗忘了。因此,人的学习是一个思考、回忆的过程。教育过程就是启发的过程。根据灵魂的原有理性、非理性构成的比例,柏拉图把人分成情欲型、铜铁质的劳动者,意志型、银质的军人和理性型、金质的哲学家三种类型,并根据社会的这三种阶层,柏拉图构建起了他培养哲学家的教育思想体系。

13、骑士教育P85:是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的教育,学习的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教育以及身体的养护与锻炼。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一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主要学习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艺。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赛跑、角力、骑马、击剑等内容的训练,以使身体强壮有力。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14、艺徒制:由师会传授技艺给徒弟所进行的一种教育。由行会制定师徒契约,规定师傅应负责训练学徒掌握某种技术,并学习读写算和宗教知识。学徒期间师傅为学徒提供房舍、衣物、食品,期满出师后,学徒可自由寻找工作,并以其收的一部分作为对师傅和行会的报偿。

15.绅士教育: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洛克倡导的一种资产阶级贵族化的教育。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的绅士,教育内容分为体育、智育和德育三部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理论。绅士教育”的主题思想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16.城市学校P90:10世纪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新城市在12~14世纪不断发展壮大,市民阶层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城市学校。

城市学校是一种新的以学习世俗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为主的学校形式,由城市自治机关管理,校长、教师也由自治机关选派。校舍建筑和学校经费由手工业者和商人基尔特组织担负。教学内容主要有宗教知识、读、写、算及民族语言。

17、快乐之家(孟都亚宫廷学校)P116: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唯多利诺在一些王公贵族和地方官员的支持下,1423年应曼托瓦代公爵G·贡扎加聘请在曼托瓦郊外湖滨创设孟都亚宫廷学校。教育宗旨:希望孩子们在一个充满欢乐气氛的环境下健康活泼地成长。建筑特征:该校设在一个自然景色优美的风景区,教室等建筑按美学标准装饰。学校管理:学生自治,废除体罚。教育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教育内容:古典语言、天文、历史、地理、数学(人文和自然科学),在体育方面有骑马、射箭、游泳、角力、击剑。教育方法:听讲、观摩、示范、练习、游戏。“昆西教育更新运动” 帕克

18、夸美纽斯P148: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经院哲学:是在古代教父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的基督教神学。它用哲学的形式为宗教神学作系统论证,为封建统治作辩护。由于学习这种哲学的僧侣终年圈在专门的学院里读经学道,运用极其烦锁的从概念到概念的诡辩论手法为神学教条作论证,争论一些无聊的问题,因此又被称为烦琐哲学。它有二个流派:①唯实论;②唯名论。

19、班级授课制度:夸美纽斯在总结16世纪新旧各教派所兴办的学校中实行班级授课的初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他认为班级授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因为它能提高教师的兴趣热忱,对学生而言能产生伴侣的效用。具体办法:一是按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二是每个班级有一个固定的教室;三是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四是每个班级又分成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出一名学习好的学生为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

22、赫尔巴特:

教育性教学原则——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倡导的一条教学基本原则。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儿童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教学则是儿童获取系统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有教育作用,教师应当寓教育于教学。

23、统觉(apperception):一词最早由莱布尼兹提出,认为统觉是一种自发活动,它主要依赖于心灵中已有内容的影响。通过统觉,人们理解、记忆和思考相互联合的观念,从而使高级的思维活动得以完成。

康德继承并发展了莱布尼兹的统觉理论。认为统觉是理智的活动,统觉的能力不是建立在灵魂已有内容的基础上的,而是由一切产生于外界的经验所赋予的。(认识论视野)

洛克为代表的联想主义心理学:观念由感觉引起,并由于观念间的引力以某种方式产生联合,从而使简单观念成为复杂观念。统觉与课程

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从这里推理出,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步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课程设计原则:相关、集中。

23、《普通教育学》:

24、杜威: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斯巴达教育——古希腊城邦国家斯巴达将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其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以培养勇敢善战的武士为目的。教育的内容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重视女子教育。泛智教育——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给人们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昆体良(约35—约95年)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律师、教育家和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也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出生在西班牙,其父在罗马教授雄辩术,颇有名声。昆体良少年时随父亲到罗马求学,受过雄辩术教育。他当过l0年律师。公元70年被任命为一所国立拉丁语修辞学校的主持人。由于在雄辩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在办学上的卓越成就,当罗马帝国在公元78年设立由国家支付薪金的雄辩术讲座时,他成了该讲座的第一位教师。昆体良在拉丁语修辞学校工作了二十年左右,大约在公元90年左右退休。

消极教育——是法国教育家卢梭倡导的一种教育方法。指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应避免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以保护儿童先天的善性和理智的自然发展,使儿童在无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能够按其本性健康地成长。

智德统一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是基于人的正确判断,错误的行为是基于人的错误判断。因而,知识和道德是密切联系的,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智慧。另一方面,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第二篇:中外教育史

“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3.老子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有:虚静无为、柔弱处下、知足不争。

4.一般认为<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

5.王守仁认为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采取 诱、导、讽 的教学方法。

6.西周的学校可分为国学和乡学

7.孟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有:由博反约、深造自得、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专心有恒,循序渐进

8.宋初四大书院指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9.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

10.思想家、教育家有 昆体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1.中世纪的教育有两类: 宗教教育、世俗教育。

12.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是明了、联合成联想、系统、方法

13.《爱弥儿》卢梭,《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教育漫画》 洛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14.大学最早出现于12世纪的 意大利、法国、英国

15.宗教改革运动最先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马丁.路德

1.《雄辩术原理》:是古罗马时期,著名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根据自己多年雄辩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当时罗马教育情况,于公元96年发表的专著,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的专著,集中论述了他的分班教学、学科并进、早期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强调对学生天性禀赋的了解等教育思想。

2.壬子癸丑学制:1913年,教育部陆续公布的法令法规与壬子学制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因1913年为农历癸丑年,故称此体系为壬子癸丑学制。

3.(孔子的教学原则)启发诱导: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先师。教师要积极开导启发学生的思考,但不要勉强和牵制学生,也不提供给予现成的答案。让学生乐学、爱学,积极主动地学习。

4.科举:即分科选举,是指通过逐级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从隋朝产生,清末废止,共沿用了13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长,影响最大的取士制度。

5.卢梭的自然教育观:针对封建经院主义教育违背自然残害人性而提出的,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以培养自然人、自由人为目的并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儿童教育分为四个时期。

6.苏格拉底教学法:也被称作“产婆术”“苏格拉底问答法”等,这种方法的实质是一种启发诱导式的问答法。苏格拉底教学法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等四个环节。

7.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前人相关成果进行继承和系统化的结果,主张把学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和程度分成班级,班级应成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每一个班有一个固定教室,有一位老师统一面向班级授课,每个班级以10人为单位分成小组,每小组设组长,也称十人长,其职责是协助老师管理学生,考察学业情况等。

1.《劝学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学习和教育的问题,它是出自:《荀子》

2.“独尊儒术”的思想是以下哪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提出来的?董仲舒

3.我国最早提倡并投身与职业教育的是:黄炎培

4.我国全面以科举考试取仕制代替推荐取仕制是在:唐朝

5.《母育学校》是西方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

6.当代第一本社会主义的《教育学》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7.“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主张是以下哪一派提出来的?法家

8.提出“五育”并重,“养成人的共和健全之人格”的教育思想的是:蔡元培

9.《理想国》是古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所著

10.提出“集体教育理论”的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11.“白板说”是洛克提出的12.194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对英国现代教育颇具影响的教育法令:《巴特勒法案》

1.简述孔子的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2.简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立志乐道;自省自克(克己复礼为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3.简述宋代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意义。

①书院是教学结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结构;②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辩理;③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④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并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⑤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感情相当深厚。

4.朱熹读书六法是什么?

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读书必须勤加背诵,认真思考;③虚心涵泳: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④切己体察:“读书其理,当体之于身”,把圣贤之言变成自己的行动;⑤着紧用力:抓紧时间,坚持不懈;⑥居静持志:要收心敛气。

5.简述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①改革科举考试制度:a,废除明经诸科b增加进士名额c进士科考试,答本经和兼经 d考试分四场e原明经诸科,一律改考进士科f新立明法科,试以律令刑统大义②改革学校教育制度a改革太学b整顿州县学c建立武学,律学和医学③置经义局,撰《三经新义》④重视学校的教育和作用,反对天才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6.简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即纲常伦理,“西学”指西方军事,科学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坚持封建礼教统治秩序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律例和先进技术,作为维持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7.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8.简述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五原则。

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儿童学习愿望和主动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知识的理解,恰当的应用),量力性原则(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9.简述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简述:是夸美纽斯对前人相关成果进行继承和系统化的结果,主张把学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和程度分成班级,班级应成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每一个班有一个固定教室,有一位老师统一面向班级授课,每个班级以10人为单位分成小组,每小组设组长,也称十人长,其职责是协助老师管理学生,考察学业情况等。

意义:为扩大教学规模,实现教育对象的普及和提高教学效率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今天所有学校教育部采纳的基本教学制度。

10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

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1)教师要按照一定教育目的进行教学(2)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建立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3)思想品德教育和系统知识教学应统一起来。

1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

根据对兴趣和注意规律的分析,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四个阶段:

明了:教师通过直接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地表象。联想成想象:教师和学生进行无拘束谈话,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准备获得新知识。

系统: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成或消化为他自己的知识的阶段。

方法:对所学知识通过行动加以巩固和强化。

12.简述赞科夫的教学五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5)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论述题

1.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陶行知结合中国的社会条件和他自己的教育实践,对杜威的思想进行改造提出了:(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a生活便是教育;b生活决定教育;c教育可以改造生活;(2)社会即学校。主张走出校门,接触生活和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教育。(3)教学做合一。教和学都应该围绕生活这一中心而进行。

2.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育思想:(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试析科举考试制度的利弊及其对我国今天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利:(1)作为取士制度适应时代的需要,利于大量选用人才,打击贵族特权,扩大当权者统治的阶级基础;(2)其思想统治作用有利于加强封建王朝的向心力,巩固中央集权;(3)促进社会上求学向仕的风气,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4)以成绩为标准取士,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士的相对客观。

弊:(1)科举成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世人求学的目的及学习态度有了偏差;(2)科举内容限于儒家经典及华丽辞章,禁锢了学术思想,扼杀士人的创造性,形成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3)科举考试中贿赂考官、徇私舞弊等现象普遍,考试成绩不能代表学生真实水平;(4)统治者重视科举而轻视学校独立发展使得学校的教学活动及内容围绕科举而展开,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4.试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他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关于教育改革:①课堂教学,主张知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②广泛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准备,从而学以致用。(3)关于爱情教育的思想,他认为这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应该正确引导青少年的感情。(4)关于教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①热爱孩子②有崇高的共产主义情操和渊博的学识③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④有工作热情,敢于创新。(5)关于学校管理:①论教育思想领导②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组织领导③论校长的听课和分析课④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领导⑤论教师工作与管理⑥论学年工作总结(6)关于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①关于农村教育的论述②有关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

第三篇:教育史名词解释

1.教学相长

语出《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认为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后人常用“教学相长”来表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辩证关系。2.三舍法

宋代太学考核生徒成绩的一种办法。宋神宗熙宁四年,将太学分为三舍,初入太学者为外舍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外舍生每年公试一次,成绩列入一、二等的学生,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舍试一次,凡考试成绩达到优、平二等者,再参考平时的操行和学业成绩,如果合乎要求,即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学习两年,举行上舍考试,评定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取旨授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可免解。3.经正女学:

又名经氏女学,中国创办最早的女学之一。1898年 5月由上海电报局长、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倾向的民族资本家经元善创办。经正女学开设于上海城南。戊戌政变失败后,经正女学也被勒令停办。4.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2.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3.科举制

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现代的选拔公务员的制度就是从科举制上演变而来的。它创建于隋朝,形成于唐朝,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催生了“士大夫”阶层。4.“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做中教,在做中学。5.习行教学法

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他强调“习行”,并非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同样,讲说不能废除,但也不可脱离实际空讲。因此,他主张读书、讲说必须与“习行”结合,而且要在“习行”上下更多的功夫,花更大的精力。1.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2.生活教育理论

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3.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4.壬子癸丑学制

中国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因干支分别属壬子、癸丑得名。壬寅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得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小毕业后得入中学校、师范学校或甲种实业学校。中学校毕业后得入大学、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全部教育年限为18年,6岁入学。该学制为参照日本明治维新后新学制拟定,施行到1922年。除高师外,允许开办私立学校。1.六学一馆

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2.庆历兴学

北宋第一次兴学,是在仁宗庆历四年范仲淹参加政事时。其内容是:第一:令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第三,改革太学。3.胡瑗教学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4.熙宁兴学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翌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神宗的支持下主持改革,推行一系列新法。“熙宁兴学”是新法的重要内容,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二是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三是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四是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5.监生历事

明代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始于洪武五年,凡在监十余年者,派至诸司实习吏事,历练事务三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6.书院

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1.次相授受

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2.文翁兴学

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3.三大文教政策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b.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c.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4.“设科射策”

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的形式。“策”是指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科”是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学生根据考试所取得的世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

5.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6.察举制

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汉高祖开察举制度的先河,而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7.《颜氏家训》

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七卷,共二十篇。该书包含不少有关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的细致观察和通达的议论。书中记载的许多情况。有很高史料价值。1.六艺

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2.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3.虚壹而静

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4.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5.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6.三纲领八条目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第四篇:教育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

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虚壹而静:

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三纲领八条目: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7、教学相长:

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简答:

8、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答: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9、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答:(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论述:

10、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

1、论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教育比政令、法律更加重要和有效。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是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环境影响特别是学习的结果。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束缚,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

2、论“有教无类”

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改变了西周时只教贵族官员子弟的传统,实行“有教无类”。在孔子看来,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可能性,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施以教育。为实现这一原则,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个“平民”只是相对于贵族而言,下层劳动人民仍不大可能接受教育。事实上,在孔子时代,远不可能达到“普及教育”的程度。

3、论教育目标

孔子一生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孔子心目中的“士”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土。君子的品格可归为两方面,既要能做到修养自己,养成恭敬谦逊的态度,还要做到使别人安乐,以至能治理天下百姓。前者是德,后者是才,即治国安民之才。这一理想实则“内圣外王”之道。孔子认为德才都需要学习,学习是做官从政的准备,要做官就必须经过学习。

4、论教育内容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一些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5、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总结了一些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1)立志有恒;(2)自省自克;(3)改过迁善。

6、论教学原则与方法:(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3)学思并重;(4)诚实谦虚等。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三大文教政策:

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3、次相授受:

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董仲舒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

4、六学二馆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5、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简答:

6、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答: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

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2)、要爱与教相结合;(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论述:

7、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要点:

答:(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

(2)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3)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试述科举在选士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及对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见书P101-102)。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学田:

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2、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3、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简答:

4、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答:即“教、养、取、任”。“教”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取”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任”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

5、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6、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第四、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监生历事:

它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2、卧碑:

明清时地方官学有严厉的学规,如明洪武年间,颁行天下并刻碑立于学校的十二条禁例,其中有严禁学生过问政治、无条件地尊师勤学等规定。这就是有名的“卧碑”。清代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2)在教育方法上,主张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3)教学内容上,主张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4)教学活动要注意多种形式搭配进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张分班教学。

5、颜元重“实学”和“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在?

答:(1)颜元是明末清初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突破了千百年来教育为经学所垄断的局面,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2)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论述:

6、王夫之有哪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观点?

答:王夫之的教育思想:(1)王夫之主张“习成而性与成”,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2)王夫之坚决反对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理”

与“欲”是统一的,不能一概地禁欲,要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欲求,但也不赞成纵欲,主张对人欲要进行适当的节制和引导,这种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3)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教的知识,虽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4)王夫之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教师只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因此,他要求学生要勤奋自勉,也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不可为师。第五章

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2、南洋公学

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成为上海交通大学。

3、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4、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5、学部

是清末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正式设立。它是在清末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的发展,第一部近代学制颁布实施的背景下设立的。学部与政府其他各部并列,长官称尚书,下设五司: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

简答:

6、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

(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

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

7、“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

答:(1)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2)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3)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4)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8、梁启超关于培养“特色之国民”的观点是什么?

答:梁启超认为开民智是自强的必经之路,也是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必备条件。而开民智的基本途径则是兴办教育,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指出教育的作用就是在于养成一种“特色国民”,这种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即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梁启超的这一思想显然具有反封建色彩。

论述:

9、“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

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2、勤工俭学运动

1915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勤工俭学会”,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引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和科学技术,以此来富国强兵。“五四”以后,勤工俭学运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参加了这项运动。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并通过工读实践,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3、黄埔军校

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创立于1924年5月,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岛上,习惯上称之为“黄埔军校”。孙中山亲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叶剑英等一批共产党员担任了学校重要教学、管理工作。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学校共办5期,毕业生近7000人,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4、农民运动讲习所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讲习所采取短训班的形式,从1924年到1926年共在广州举办了6届,后又在武汉举办了第七届,毛泽东同志主持了第6届、第7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总共培养了1600名毕业生,为中国农民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

简答:

5、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1915年,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封建复古思潮展开了论争。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要求铲除封建礼教,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实现男女教育平等,并成立了各种教育团体。这一切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为教育改革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对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倡新教育运动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论述

6、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答:(1)主持制定了民国初年教育方针,有力促进了民初教育的发展。

(2)主持改革北京大学,使北大完成了从封建大学堂向资产阶级大学的转化,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主张文理沟通和渗透,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上具有重要价值。

(4)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独立,由教育家来办理。

2、试评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1)背景主要是: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2)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①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②“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③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3)新学制在以下方面体现了进步性: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也有利于中学普及;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

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④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六三三”制的基本结构,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被一直延续下来。但是有些方面不大适应中国国情,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后来又作了些调整。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试行大学院制,以大学院为全国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并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长。大学院设大学委员会,下级若干委员会和直属国立学术机构。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大学院制实施一年后便不得不废止,大学区制则只在江苏、浙江省一度试行,以后也不了了之。

2、小先生制

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即在儿童教育中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方法。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在其中的儿童工学团里采用了小先生制。陶行知把“小先生制”看作是普及教育中“攻破先生关”的有效手段。“小先生制”对解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山海工学团

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实践中筹办的一所集学校、工场、社会于一体的乡村教育机构。1932年9月筹办,位于上海与宝山之间。山海工学团包括青年工学团、儿童工学团、妇女工学团、棉花工学团、养鱼工学团和山海木工场等。此外,工学团还修路、筑堤、办红庙信用兼营合作社。山海工学团的教学活动完全体现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抗战爆发后,山海工学团的试验停止。

4、大职业教育主义

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1925年12月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所谓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黄炎培的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个思想基础,并在它的指导下促进了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简答: 5、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试验;

(2)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

(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试验;

(4)晏阳初等主持的平民教育试验;

论述:

6、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

答:(1)乡村教育运动是指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农村为基地开展的各种教育改革和实验活动。①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国的命运取决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才能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②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③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④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

(2)影响最大的当属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浙江等地开展的农村改进实验,陶行知开展的生活教育实验,以及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等地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等人在山东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等。

(3)其共同的活动特点是:①他们都以教育试验为手段,探索教育改革的成功模式,并试图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全社会的范围;②他们都以农村作为教育改革试验的基地,以农民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并以教育改革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③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教育的活动和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安排和设计教育实验的形式和内容。

7、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这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传授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是1934年由毛泽东正式提出的,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2、民办公助:

是革命根据地办学的一种形式,就是由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才问题,也采用集资、提取结余、开学田、组织文教合作社等方式来筹集办学资金,政府则给予方针上的指导、物质上的补助和师资上的支援。

3、两面小学

两面学校是抗日游击区创办的一种办学形式,即处在敌人监视下的时候,表面上按敌伪规定的教学内容来应付敌人,只要敌人不在,就教抗日的教学内容,所以称为两面学校。

简答:

4、苏区小学的课程教学是怎样安排的?

答:苏区小学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游艺三种,高级小学设国语、算术、社会常识、自然常识、游艺等科。小学的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是教学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小学教科书的课文紧密联系实际。其教学的三条原则是:小学教育与政治斗争的联系;小学教育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小学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联系。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5、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等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1)中学、师范都属于干部教育范畴,各中等学校普遍开设地方干部培训班;(2)学制视各校具体情况而定,不强求一律;(3)课程设置主要根据形势和各地具体情况而定,要求精简、集中、密切联系根据地的建设实际;(4)各中等学校学生的班级编制和生活管理大都实行军事化;(5)学生们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劳动和从事群众工作。

6、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或称教育体制)有什么特点?

答: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7、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1)缩短学制,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群众;(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

第五篇:中外学前教育史

中外学前教育史

1古代希伯来:家庭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最重要的目标

2古代印度:在婆罗门的家庭中,儿童约在3~5岁经过剃度礼开始接受家庭教育

3斯巴达:尚武成为斯巴达国家的灵魂,斯巴达式的训练始于儿童的诞生(军事化教育)

5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儿童按年龄划分,教育顺应自然主张;论儿童的年龄分期0~7岁体育7~14岁德育14~21岁理智

6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最早的教学法学者,西方教学论的奠基人,双语教育

7预成论:当妇女受孕时,一个极小的完全成型的人就被植于精子或卵子中,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儿童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是身体大小及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已。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8伊拉斯莫斯:《幼儿教育论》

9蒙田: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消化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能力)教师的责任是用对道德的挚爱多于对道德的尊崇来充塞孩子的心

10康帕内拉: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

11夸美纽斯:《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世界图解》对后世影响最大,“泛智”思想(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使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集体教育形式-4~6岁儿童为对象的“母亲督导的班” 国库补助政策,1840年8月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视学官首次发出关于幼儿学校检查项目的训令,这时幼儿学校才真正成了国库补助的对象

13伦克夫妇:1851年夫妇二人在英国设立德语幼儿园,1854年在伦敦举办了一次教育博览会,别劳夫人在这次博览会上展出了福禄培尔的恩物以及其他物品;在英国自引进福禄培尔幼儿园以后,幼儿教育的设施出现了“双轨制”的局面

开办编织学校的活动拉开了法国近代学前社会教育历史的序幕;至法国已基本上确立起近代学前教育制度;在法国教育史上最早有记录的幼儿教育机构是奥柏林的编织学校(1770年创设)

15.托儿所运动:帕斯莱特、柯夏和马尔波是法国19世纪上半期开展的托儿所运动的著名人物;1826年帕斯特莱领导妇女会创办了法国最早的托儿所;柯夏主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育

16.托儿所性质的转变:1835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在各县设立初等教育的特别视学官的规定》,提出视学官具有视察和监督托儿所的权利,这是法国政府正式管理托儿所的开端;1836年教育大臣布雷发出传阅文件,明确指出托儿所是公共教育部领导下的学校,这标志着法国托儿所性质的重大转变,即由面向贫民的慈善救济事业转向面对全体国民的国民教育事业;1837年法国政府发布了最早的有关托儿所管理和监督体系的规定,把法国的托儿所纳入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轨道

17:福禄培尔幼儿园方法的传入:由于19世纪中叶别劳夫人(德国福禄贝尔幼儿园运动的领袖)的努力及法国政府的支持协助

1881年和1882年先后通过“第一费里法案”“第二费里法案”最终确立了法国初等教育“免费.义务.世俗化”三位一体的原则,原则的确立为普及学前教育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前教育的世俗化;1881年8月2日的政令采用“母育学校”这个名称并沿用至今,根据年龄发展阶段编班,政令的颁布意味着基本确立了法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凯果玛:具体领导了19世纪80年代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改革,促使政府将托儿所改造为母育学校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她指出了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双重目的:社会目的和教育目的20塞贡:为弱智儿童首创一种现代教育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着重感觉和运动神经的训练

21美国最早的幼儿园:由德国移民玛格丽特•舒尔兹于1855年在威斯康星州的瓦特镇创立的;1860年美国妇女伊利莎白•皮博迪在波士顿开办了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被美国人尊为美国幼儿园的真正奠基人;1868年在波士顿出现了美国的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1877年伦理文化社的领导人弗利克斯、阿德勒在纽约

创办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慈善幼儿园;最早建立幼儿园的教会是1877年俄亥俄州托利多的特雷尼梯教会;1870年在密尔沃基成立了第一个幼儿园协会

22.(公立幼儿园运动):【~的建立是以公立学校为基础的19世纪30年代以新英格兰为中心在美国兴起了一场以发展初等教育为目标的公立学校运动】到19世纪最后十年~~在美国各地得到蓬勃发展;1873年秋美国第一所~在圣路易斯市的德斯皮尔斯学校建立,美国其他州也纷纷仿效,一些私立幼儿园和慈善幼儿园逐步被纳入公立学校系统;1914年几乎在美国所有稍大的城市都建立了公立幼儿园系统;~~是美国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后美国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3.洛克:最主要的教育著作1962年的《教育漫话》;主张心灵白板说;把培养绅士作为教育的目的24自然后果律: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就是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怎样服从自然的法则

25.裴斯泰洛齐:主要著作《隐士的黄昏》《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化’(名解)并付诸教育实践,探索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发展人的能力的有效方法

26.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教育性教学思想(认为教学是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借助于教学,在他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学)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训育方法有限制.赞许(奖励).责备.惩罚.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

27.战后各国学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般趋势:a政府日益重视学前教育,制定法律和政策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b提早幼儿教育起点.重视学前教育的科研工作c学前教育机构多种多样,幼儿入园率大幅度提高d重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e确立学前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奠基地位f注意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力量g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发展h扩大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28.英国:据英国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规定5岁为义务教育开始的年龄;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费舍法案》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并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问题全部委托给地方教育当局;哈多报告立足于儿童中心主义.集欧文.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福禄培尔和麦克米伦等的幼儿教育思想之大成,被认为是英国学前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为解决保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幼儿游戏班”应运而生

29.法国:1905年比纳与西蒙编写出版了第一份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以3~13岁儿童为对象;战后曾出现过以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计划为代表的各种教育改革方案

30.开端计划:1965年秋美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由经济机会办公室发起.这是实现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具体计划是:由联邦政府拨款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4~5岁的幼儿免费收容到公立特设的学前班进行为期数月至一年的保育

31.福禄培尔:1826年发表教育代表作《人的教育》1837年在德国勃兰根堡开办一所学校1840年将学校命名为幼儿园1843《母亲与儿歌》1861年他的生前好友撰写发表《幼儿园教育学》教育的本质通过教育使人能自由和自觉的表现他的本质即上帝的精神教育的任务人类必须首先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类最终才能认识上帝的统一人的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计划过程一样,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对立的法则(天性与环境)和调和(变内部为外部变外部为内部)的法则 32(自我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依据: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游戏被他看作是儿童(--)的集中体现是幼儿园的教育方式a他拟定了一个以儿童的活动和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并精心创制出有关的教具材料b1843年他在《母亲与儿歌》中系统的介绍了通过歌谣及相关的游戏活动教育婴幼儿童的方法c在教育史上他第一次将游戏列入幼儿课程中.游戏是能够发展儿童内在生命力的活动d幼儿园应当是幼儿游戏的乐园.游戏分为三类-身体的游戏.感官的游戏.精神的游戏e提倡村镇设立公共游戏场 33杜威:著作《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明日之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论教育本质a教育即生长b教育即生活c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连续性原则)

思维五步骤-疑难的境地;指出疑难点所在的位置;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a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

动b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c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d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的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e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35蒙台梭利:创办儿童之家,教具;《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有吸收力的心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方法》

为了解决苏联有些地方出现不按年龄分班.将二者合办及由于托儿所年龄班和幼儿园年龄班分别隶属于卫生部和教育部所产生的矛盾.就需要创办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的统一的学前教育设施并实行一元化的行政指导。1959年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创立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的统一学前教育设施;为适应新设施1962年苏联公布了世界第一部综合婴幼儿教育的大纲《幼儿园教育大纲》,该大纲将原来婴幼儿(0~3岁)和学前儿童(3~7岁)互相分离的教育内容系统化、一元化了

他们的环境必须适合幼儿个性的最有利的发展我们必须耐心等待,使儿童的精神自由发展和表现出它的力量c蒙台梭利把活动看作实现儿童自由的关键

38马卡连柯:是苏联家庭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父母必读》和《儿童教育讲座》奠定了苏联家庭教育理论的基础并成为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必读的书籍

39集体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集体是以社会主义的结合原则为基础的人与人互相接触的总体;响原则:教师必须把整个集体作为教育对象尊重与要求结合的原则前景教育

40苏联:乌索娃将“学前教育”一词作为学术用语引入苏联;1960年成立了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学前教育研究所并设立了学前早期儿童实验室,1962年制定了苏联学前教育史上第一部《幼儿园教育大纲》

41德可乐利::《论个性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整体化现象在教学中的作用》《语言的发展》《新教育法》 42皮亚杰: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43欧文:1816年元旦在新拉纳克成立“性格形成新学园”;性格形成学说是欧文从事社会改革和教育实验活动的出发点:a人的性格即智力、德行和体质b社会环境是形成人的性格的决定因素c坚持一个方针:必须改变有害环境代之以良好的环境d寄希望于教育—教育人就是培养他的性格

44奴隶社会:《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是当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太保、太傅、太师合称“三公”子师、慈母、保姆合称“三母”;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45#奴隶社会学前教育总特点:a由于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而代之以家庭承担教育学前儿童的任务b由于奴隶主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利,因而儿童的学前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c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较明确的年龄划分d对幼儿实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e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46封建社会:《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简称“

三、百、千”;诗赋是科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常用的教材《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诗》;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颜之推,有特色的观点是“要求均爱勿偏”,主张博习致用

#47#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特点:a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之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b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c对幼儿的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d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e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亲自为儿童编写《小学》(分内外两篇)与《童蒙须知》

#49#王守仁的教育观点及评价:a顺导性情,鼓舞兴趣:要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儿童的兴趣b循序渐进,量力而施: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教育内容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要注意量力而行c因材施教,各成其才:教育者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材施教,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

才d全面诱导,不执一偏: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应当是多方面的。评价: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当时在反对传统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儿童教育的规律“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尤其是他的“自然教育论”的提出,比西方最早表达自然教育思想的名著法国卢梭的《爱弥儿》的出版时间早了200多年,实属难能可贵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1904年颁布;1903年兴起倡办新式学堂的热潮,我国第一所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就此诞生

51幼稚师范的设立1898年英国长老会在厦门创办幼稚园师资班,1912年发展成为怀德幼稚师范学校,这是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

未满六岁的儿童

53康有为:儿童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律实行公养公育,他是我国儿童公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

54:在中国最早传播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是蔡元培、陶行知、胡适等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张雪门的行为课程、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均源于杜威学说;克伯屈创制了设计教学法;陈鹤琴创办了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鼓楼幼稚园;陶行知指出国内幼稚园的三大病:外国病、化钱病、富贵病并提出要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最早的是1917年首创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成立小庄幼稚教育研究会

55.幼稚园制度及其建立和发展: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新学制,在这个学制中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园,接受6岁以下的儿童并把它正式列入幼稚系统,1927年在陶行知的领导下于南京郊区燕子矶、晓庄等地创办了我国第一批幼教机构;1932年10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新学制颁行后,此期的公立幼稚园以附设于其他学校机关者为最多;私立民办幼稚园有陈嘉庚的集美幼稚园、熊希龄的香山慈幼院、陈鹤琴的鼓楼幼稚园(进行了课程研究)、陶行知的燕子矶幼稚园是在南京郊区创办的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上海大同幼稚院专门收容与抚育革命同志的子女;1939年12月24日教育部颁布了《幼稚园规程》1943年又将其改为《幼稚园设置办法》;1940年10月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成立,校长是陈鹤琴

56.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1934年2月中央人民内务委员部颁布了《托儿所组织条例》它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文件;在陕甘宁边区创建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机构是战时儿童保育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托幼机构的类型主要有a寄宿制的保育院、托儿所b单位日间托儿所c变工托儿所、哺乳室d游击式的托幼组织(或称化整为零的托幼组织)e小学附设幼稚班(园)f私人设立的托儿所g混合类型的托幼组织;教学方法a直观教学法b比较教学法c三化教学法

57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的首创者,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 58陶行知:1923-1926年间他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称为小庄学校;他的学前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人民大众的需要,从工农大众的需要出发

#59#陶行知六大解放:a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去想去思考b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c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d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特别是有问问题的自由e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从鸟笼式的学校里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创造力f解放儿童的时间,使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人

60艺友制:凡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教师在幼稚园里做幼稚教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用这种方法培养幼稚教师的方式就叫艺友制

61行为课程的含义:a张雪门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b生活和实际行为是行为课程的两大因素c在他看来行为课程应自然的融合在儿童的自然生活中,并把生活和行动看做相互联系的整体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 62张宗麟:第一位男幼儿教师

63填空:将分散的多所学校合并为南京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系,将北京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家政系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合并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力量相对集中,目标较明确,担负着为全国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师资母机的任务 52蔡元培:制定并公布了 “壬子癸丑学制”将学堂更名为学校,蒙养院改称蒙养园,收

#64#《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内容:1989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号发布1990年2月1日起施行1996年正式颁布,共10章60条包括总则,幼儿园的招生、编班,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幼儿园的教育,幼儿园的园舍、设备,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幼儿园的经费,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及附则明确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属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性质)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幼儿家长安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便利条件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教育工作的原则: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强调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规定》的颁布,对加强幼儿园内部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意义)

#65#《幼儿园管理条例》的内容:1989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4号发布1989年8 月经国务院批准1990年2月1日起施行,共6章32条包括总则,举办幼儿园的基本条件和批准程序,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幼儿园的行政事务,奖励与处罚及附则。此《条例》是在以往有关法规基础上形成的,是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它将对幼儿园的管理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加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领导。#66#论活教育及其实施原则:陈鹤琴自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直到1947年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他决心使腐败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有生气的活教育,其表述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 A目的论: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目的有4做怎样的人;有怎样的身体;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怎样培养情绪应具备的条件第一要有强健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B课程论他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针对传统教育书本万能的旧观念所形成的课程固定、教材呆板的死教育现象,他认为~~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学习。C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D教学原则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概括为活动性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等,其基本精神为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研究所证实,尤其适用于学前教育E训育原则从小到大;从人治到法治;从法治到心理;从对立到一体;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自动;从自我到互助;从知到行;从形式到精神;从分家到合一;从隔阂到联络;从消极到积极;从“空口说到”到“以身作则”

下载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外学前教育史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学前教育史》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保傅制度 2、《世界图解》 3、铃木镇一 4、艺友制 5、《颜氏家训》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中外音乐教育史

    《中外音乐教育史》 主讲:罗永良教授 台州学院艺术学院 2010.8 第一章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第一节 氏族社会时期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史是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是教育史与......

    中外学前教育史

    一、简述题 1、简述柏拉图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简述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基本要求 3、简述裴斯泰洛齐的教学心理化和要素教育的内容及其影响 4、列举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

    中外教育史学习心得

    中外教育史学习心得 首先,看古今中外,教育源远流长。中国、埃及、古巴比伦、希腊、印度等世界文明古国,文化教育起源早,发展快,其中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 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

    中外学前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学前教育史》论述题 一 四、论述题 1、 张雪门提出的实习计划与传统师范学校实习的区别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①在空间上,他把幼师生的实习场所从幼......

    中外学前教育史100分

    1.第1题 系统地提出幼儿园教育理论,在使学前教育学成为教育科学中的一支独立部门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教育家是 A.福禄贝尔 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昆体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近代学制的产生并非历史发展的偶然产物。陶行知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一文中指出:“一切制度都是时势的产物。学校制度亦不违反这原则。时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