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典故中哲理

时间:2019-05-15 09:4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谚语典故中哲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谚语典故中哲理》。

第一篇:谚语典故中哲理

谚语典故中哲理:唯物论部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4.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5.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6.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7.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8.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0.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12.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14.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5.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16.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18.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论部分

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5.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高考哲理成语归纳解析

一、联系的观点

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3.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4.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的观点

1.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4.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6.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7.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

8.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

三、矛盾的观点

1.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2.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方面来看问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3.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5.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6.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7.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9.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10.统筹兼顾;好花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

11.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12.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13.白璧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成语中的哲理

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叶公好龙——害怕实践,逃避实践。真金不怕火炼——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对人们的实践起阻碍作用。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盾变。

当机立断;机不可失——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颇水推舟——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以卵击石;撞臂挡车;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社会发展规律或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必然会自取灭亡。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吃一整,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善于从矛盾的转化方面来看问题。教学相长——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满招损,兼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事物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但这种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矛盾的特殊性。同病异治,异病闰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的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画龙点睛;提纲契领;纲举目张——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顽——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舍本求末;本末倒置——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主次矛盾关系。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关键(主要矛盾)。白壁微瑕——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一叶障目,不见泰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促进和支持新生事物的发展。

名言警句中的哲理

1.“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解析: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解析: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4.“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 解析:遵循客观规律。

5.“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解析:联系观点。

6.“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解析:变化发展的观点。

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解析:反映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

8.“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解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9.“亚里士多德说,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假如是一只死手,那就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

解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也就无所谓部分。1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解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1.“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约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解析: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解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3.“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解析: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4.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析: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1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6.孙武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解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7.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解析: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18.“毛泽东: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解析: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19.“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

20.“福楼拜: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掌。” 解析:矛盾的特殊性。古代思想家名言中的哲学智慧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解析: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是万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2.“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 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解析: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等都是这个道理。

7.“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8.“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段话蕴涵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具有创造性。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析:老子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0.“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11.“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解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强调的是相反相成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产生新生事物。1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失败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1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析:老子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4.“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15.“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 解析:荀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16.“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17.“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18.“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19.“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解析:王阳明的这段话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20.“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解析:王阳明提出的这个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题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21.“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解析:王阳明的这句话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2.“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

解析:王夫之的这句话强调要知行统一,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又如王夫之的“行可兼知,行高于知”这句话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也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2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它表明了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24.“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

解析:苏轼的这句话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5.“治大国如烹小鲜。”

解析:老子的这句话表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26.“行百里者半九十。”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因此,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定要在困难面前坚定理想和信念,要有自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27.“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别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它所蕴涵的哲理是: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坚持奉献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之所以问心无愧,就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之奋斗,自己没有任何私利。

28.“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解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有: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要求我们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其主要情形之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看问题。29.“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解析:老子的这一段话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哲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这句诗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①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的基本范畴。告诉我们要用因果关系的哲学道理分析问题,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②唯物辩证法的现象与本质的基本范畴,告诉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这首诗说明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6.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解析:这句诗意思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8.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这句诗包含的哲理是:①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诗句也是这个道理。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3.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解析:这首诗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1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解析:这句诗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解析: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解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1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解析: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1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解析:这首诗体现的哲理有:①联系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1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解析:这句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中有动,动中有静;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第二篇:谚语典故 哲理

谚语典故话哲理:唯物论部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4.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5.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6.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7.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8.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0.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12.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14.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5.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16.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18.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谚语典故话哲理:认识论部分

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5.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谚语典故话哲理: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2.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3.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4.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的观点

1.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4.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6.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7.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

8.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

三、矛盾的观点

1.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2.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方面来看问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3.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5.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6.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7.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9.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10.统筹兼顾;好花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

11.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12.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13.白璧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谚语典故话哲理: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新时期正确的价值取向。3.大公无私;舍生取义——我们应该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4.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我们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5.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6.卧薪尝胆——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八字成语中蕴含的哲理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成语、俗语都是古典文化的精华,其都包含着古人深刻的哲学思考、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尤其在政治学习、考试中有着很重要的考察比重,本文集中归纳常见八字成语、俗语中的哲学意义,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同属此类。

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竭泽而鱼,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性部分有时能影响联系的成败。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又如,“木桶原理”,“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侯都不能忘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抓好典型,兼顾一般: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说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推理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学会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篇: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谚语典故及练习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谚语典故及练习

经典谚语

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二、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说人们的生活总是与他们的利益相关,在确定一件事是否要去做的时候,人们认为有利的才去做,这就是价值选择。题干上述观点需要具体分析,以什么人的利益为标准来确定是否有利以及利益的大小呢?如果以人民利益为标准,则是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以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为标准,就是错误的价值观。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己”与“人”的关系上,也存在价值选择的问题。自己不希望做的事,自己就首先不要去做,即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因此这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但是“己所不欲”的“欲”是谁的“欲”呢?该不该做什么事情,希望做什么事情,不应以“己”作为判断的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不符合集体主义原则的事,自己不去做,也要反对其他人去做。

四、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意思说人活着为了什么?以什么为快乐?是为了追求吃喝玩乐,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七情六欲,这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杨朱典型的求生、纵欲的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都是反对享乐主义的千古绝句。

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提倡艰苦奋斗精神。

七、富润屋,德润身:“德润身”就是指正确意识对提高自身修养的作用。

典型试题(最佳选择题)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3、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4、“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

A.(1)(2)(3)(4)

B.(1)(2)(3)

C.(1)(3)(4)

D.(2)(3)(4)

5、“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

6、“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7、“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1)(2)(4)

B.(2)(3)(4)

C.(1)(2)(3)

D.(1)(2)(3)(4)

8、“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9、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0、“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

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1、“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12、“杞人忧天”错在()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3、“人定胜天”思想()

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14、“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1)不正确的,因为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客观的(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

A.(1)(4)

B.(1)(3)

C.(2)

D.(1)(3)(4)

1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7、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

A.(4)(5)

B.(3)(4)(5)

C.(1)(6)

D.(2)(3)(4)

18、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1)(2)(3)

B.(1)(2)(3)(4)

C.(1)(3)(4)

D.(2)(3)(4)

19、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

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

20、“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21、“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

22、“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D.陷入唯心主义

23、“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哲理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动的绝对性

24、“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1)(3)

B.(2)(4)

C.(1)(2)(3)

D.(1)(2)(3)(4)

26、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1)(2)

B.(1)(2)(3)

C.(3)(4)

D.(2)(3)(4)

27、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

A.(2)(3)(7)

B.(4)(5)(6)(8)

C.(1)(9)(10)

D.(3)(6)(9)

28、“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29、“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A.(1)(3)

B.(2)(3)

C.(1)(2)

D.(3)(4)

30、“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

A.(1)(2)(3)(4)

B.(1)(2)(3)

C.(1)(3)(4)

D.(2)(3)(4)

31、“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的辩证关系

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3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33、“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1)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2)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1)(2)(3)(4)

B.(1)(2)(3)

C.(1)(3)(4)

D.(2)(3)(4)

34、“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A.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而引起质变

答案

1B 2D 3A 4C 5C 6C 7D 8A 9D 10D 11D 12C 13C 14C 15B

16C 17D 18C 19B 20C 21A 22B 23B 24A 25D 26B 27A 28B

29C 30B 31B 32C 33D 34B

第四篇:经商哲理谚语

经商哲理谚语

在我们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流传着许多饱含商业哲理的谚语,细细品来,对我们的经营活动大有裨益。比如“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意思是说要抓早,抓好,抓缺,此乃生意取胜的关键。“宁可少品种,不进隔夜愁。”说的是不能跟风,看别人的东西卖得好就盲目购进,等到自己进了货之后往往成了“隔夜愁”。“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即在看准了时常趋势的情况下,别人不敢进的货,自己要大胆进;而别人向自己要的货决不惜售,决不搞奇货可居,待价而沽。“未曾入手,先看出手。”即进货前,先预测销路。“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指商品贵时,要预测到有无贱的可能,在贱时要看到贵的可能。“要想多卖钱,就得货色全。”要想多赚钱,首先要货物多,所谓货卖一堆山,就是指货架,柜台要丰满;其次是货要全,有大众货也有高档货,有畅销货也有冷门货。“货卖一张皮。”指的是要重视商品包装。“勤进快销”,即每次进货批量要适当,其好处一是减少资金占压,便于加速资金周转;二是投石问路,防止积压;三是船轻调头快。所谓快销,即出手要快,有利就卖才能多赚钱,不能惜利。此外,还有“和气能招千里客”,“美言成交易,信誉招千金”,“不怕卖不掉,就怕话不到”,“三分生意,七分仁义”,“做生意,三件宝,伙计、门面、信誉好”等等。总之不管什么时候,做生意都要讲诚信,对顾客好,对员工好,这样才有财路。

第五篇: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50条专题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50条,公文写作用的上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5、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27、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28、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29、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30、本末倒置。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31、抓好典型,兼顾一般。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32、唇亡齿寒。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33、竭泽而渔。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3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36、看相知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37、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38、故步自封。违背了发展的观点。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3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41、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42、水滴石穿。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44、适可而止。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又如,“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也包含了这一原理。

47、瞎子摸象。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48、万变不离其宗。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49、声东击西。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50、买椟还珠。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属同理。

下载谚语典故中哲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谚语典故中哲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

    1 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 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在英语语言中,许多......

    哲学常识中的71个谚语典故归类打印版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归类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

    俗语古诗谚语中的哲理2016.1(4.5.6课)(最终版)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 一、唯物论部分:(第4-5课) (一)世界的本质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

    【古诗词中的典故】

    诗歌中的典故 1. 《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念故友,只能空吟《思旧赋》。旧,老朋友。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自......

    中国谚语哲理短句英文对照

    一见钟情 (yí jiàn zhōng qíng)- love at first sight. It’s generally used for people, but you can also use it for other physical objects. 山雨欲来风满楼(shān......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1、次北固山下(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 ①归雁:源自“雁足......

    诗歌中常用的典故

    诗歌中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作者: 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常会碰到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含蓄、洗练、委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核。倘若我们不能熟知这些典故,不仅会给我们欣赏诗歌带来一定的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