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时间:2019-05-15 09:5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一篇: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摘要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依靠创新,科技与经济的进步则依靠于技术创新。创新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而创新精神是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因此,自然辨证法无疑对技术创新具有无法忽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创新精神;技术创新

目录

一、概述..........................................................................................................................1

二、创新与技术创新......................................................................................................1

2.1 创新的含义.....................................................................................................1 2.2 技术创新的含义.............................................................................................1 2.3 技术创新的特点.............................................................................................2

三、自然辩证法对创新的重要意义..............................................................................3

四、结论..........................................................................................................................6 参考文献..........................................................................................................................7

一、引言

现如今,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跨世纪人才就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21世纪是科技世纪,21世纪的科技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时期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其他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作用。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变的尤为重要。

二、创新与技术创新

2.1 创新的含义

所谓创新,是将一种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开拓和利用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个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去改进生产方法和商业方法,也就是说改进生产技术,占领新的市场,投入新的产品等等”。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将“创新”概念引入了管理学领域,将创新活动理解为任何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他认为,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类。他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被赋予新的经济价值的行为,而社会创新则是指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较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诺斯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解为制度创新,认为经济发展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互动的过程。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规定》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动力”。

2.2 技术创新的含义

从最根本的创新出发,我们又可以深入理解技术创新的意义。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创新”的概念衍生而来的,而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

我们可以从三个侧面认识技术创新。首先,技术创新是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如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就认为,“一项发明当它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其次,技术创新可以是企业家为获取商业利益,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新的生产经营系统,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的综合过程。如熊彼特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代表。最后,技术创新还可以是从认识技术的商业潜力到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如贾蔚文认为,技术创新是从某种新设想的提出,到研究开发或技术引进、中间试验、产品试制和商品化生产,最后直到市场销售的全部过程等等。

2.3 技术创新的特点

技术创新有如下特点,1、技术创新具有创造性:

首先,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创造性行为。其目的在于通过创造性地综合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来实现人类尚未认识和利用的科技和经济成果的潜在价值。这要求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家具有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其次,技术创新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或是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功能或新的价值,或是对原有的功能进行了革新或对原有的价值进行了增值。

此外,技术创新还要求社会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其本身有效实施。这些都表明,技术创新具有创造性。

2、技术创新具有效益性:

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企业的产值和利润,同时也可以有利于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因此,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技术创新还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又可以带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技术创新具有风险性:

受企业创新能力、技术、资金、市场、消费者消费观念变化和社会政治、自然灾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技术创新是否成功和在多大程度上成功都具有不确定性。技术创新的风险性要求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要求政府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等有效机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

4、技术创新具有周期性:

技术创新是一个连续与间断相互交替的循环过程。在时间特性上,技术创新具有周期性。技术创新在从发明到创新的转化过程、从技术创新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寿命、技术创新被广泛采用、模仿的扩散过程方面等都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对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5、技术创新具有群集性。在时空分布上技术创新具有成组出现的群集性特征。科学技术发展所提供的知识背景、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性、不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社会经济需要本身之间的相关性等共同决定了技术创新的群集性特征。技术创新的群集性,使技术创新表现为在某个时间或区域出现若干个技术创新集群,共同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

6、技术创新具有系统性。技术创新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销售等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与社会条件等因素,是内含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自然辩证法对创新的重要意义

从哲学的指导意义出发,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哲学指导,而这种指导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从其创立到今天,之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精神是其题中之义,创新是其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

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理论,主要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以及马克思的《数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名称也直接取自恩格斯未完成的一本著作《自然辩证法》。就是说,自然辨证法作为一门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所奠基,而后才逐步演变发展的。

首先,创新精神是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从自然辩证法发展历程来看,自然辩证法本身就具有创新这种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它曾经引导着科学家们冲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譬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界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与经典物理学矛盾之时,导致了所谓的物理学危机,有人提出了“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严重地阻碍了科学家的创新。列宁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发展了自然辩证法,写下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等自然辩证法的经典著作,创造性地规定了“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由于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消失的不是物质,而是

原来的对物质认识的界限,原来认识所达到的物质界限是原子,现在已经深入到物质更深的层次或结构,跨进到电子的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自然辩证法必将继续引导着人类冲破一个又一个旧的思想束缚,实现更多更高的科学创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及哲学思想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建立的,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自然辩证法本身就是是创新的产物和结晶,而且它正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其中的不少内容、思想和观点需要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加以充实、发展和完善。如恩格斯在近代科学基础上构建的自然界存在图景和辩证发展图景,需要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构建。尽管它们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在现代科学基础上构建的自然界存在图景和辩证发展图景更加明晰、深刻、丰富和充实。不仅如此,现代科学中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等也在不断地充实、丰富和发展着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现代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已经将系统观、信息观、反馈观等新思想和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黑箱方法等新方法充实进来,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更加完备、系统和丰富。因此,自然辩证法本身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而发展是创新的结晶,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讲,自然辩证法处于不的创新之中。

另外,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

从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来看,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目的是为了丰富、充实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实践目的是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之需要,其直接目的是批判当时自然科学领域中流行的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数学先验论、宇宙热寂说、庸俗唯物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帮助自然科学家避免受其影响以便更好地认识自然。这贯穿诸目的的核心便是创新——丰富、充实辩证唯物主义是创新。指导社会实践“创造新世界”是创新,帮助科学家避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更好地认识自然界还是创新。概言之,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目的的实质就是为了创新、鼓励创新、引导创新和倡导创新精神。

从自然辩证法的功能来看,自然辩证法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的指导。从事科学研究,应该对自然界有一个总的看法,对科学技术有一个总的认识,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的。对于跨世纪的人才来说,自然界将是他们认识的主要客体,因此,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特别是自然观能为他们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过去我们在科技发展或经济建设中犯错误、出问题,往往不是在具体的战术问题上,而主要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这一类总体问题或战略问题上违背了辩证法。因此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能够给科技工作者提供对自然界、对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自然辩证法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在新世纪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和研究方法是科技进步和科研成败的关键。因为科技史表明,无论自然科学之兴盛,还是社会科学之昌明,都与方法论的发展和完善程度息息相关,以理论思维形态表现出来的认识工具——科学方法论是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精华。而自然辩证法所包含的方法,特别是现代思维方式和方法,是科学发展史和认识发展史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对各门自然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历程来看,自然辩证法所具有的创新这种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曾经引导着科学家们冲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譬如,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界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与经典物理学矛盾之时,在物理学界导致了所谓的物理学危机,在科学界和哲学界提出了“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严重地阻碍了科学家的创新。此时,列宁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发展了自然辩证法,写下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自然辩证法的经典著作,创造性地规定了“物质”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原来认识所达到的物质界限是原子,现在已经深入到物质更深的层次或结构,跨进到电子的水平等。列宁的这些观点和论断为科学由近代向现代的跨越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所具有的创新这种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显示出更大的意义。这是因为,现代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从广度上讲,空间范围至少已达200亿光年的领域,时间长度至少已达200亿年;从深度上看,空间范围至少已小到10-23厘米,时间跨度至少已短到了10-24秒。这时仅靠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人员迫切需要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指导,换言之,自然科学的创新迫切需要自然辩证法的指导,这充分展示了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

综上所述,创新精神是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本身是创新的产物且正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同时,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自然辩证法本身所蕴涵着的创新精神和体现出的创新机理,引导着人们的创新。

四、结论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自然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辩证思维的能力是科学工作者乃至整个民族所具有的科学技术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正是探讨理论思维在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中的作用的科学。因此,一切从事科研和技术创造的人都应当自觉地运用自然辩证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一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

在新世纪,全世界都在倡导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在当代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中国与世界经济科技接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大力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力,是关系我们民族兴衰的头等大事。自然辩证法,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帮助科技人才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担负起培养、提高科技人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大责任,这是国家和历史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等译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29-33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3]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28,266,268.[4] 刘冠军.全面理解恩格斯的自然界历史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9).[5]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5.[6] 刘冠军.创新与内功-对理科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6).[7] 刘冠军.自然辩证法与创新精神[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5).[8] 夏征农.大辞海:哲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716.[9]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12-413.[10]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234-241.[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2] 徐治立,田大山,韩连庆等.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二篇:文化建设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文化建设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一、文化与科技发展的互动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文化与自然相对立的两者关系来说,人类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的特征是自然支配文化,人受自然控制,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第二阶段的特征是文化开始支配自然,人从自然中脱离出来,开辟了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的两条进程;第三阶段的特征是,人类超越了其赖以起源的动物界而进入了文化自身发展的新阶段,自然成为文化的一种新形式。科学技术造成文化变迁,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在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过程中,文化逐步起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母体的作用,文化的进步必然包容当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成果。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当代的科技创新在与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和主动的角色。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无一例外都是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导引。比如,有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才有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有了魏晋时代的思想解放,才有唐宋经济的繁荣;有了宋明理学和人性学说的矛盾冲撞,才有康乾盛世的歌舞升平。

文化阻碍科学进步在历史上也是很多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的迫害。自然科学把它的殉道者送进了火烧场和宗教裁判所的牢狱。特别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侯,加尔文便烧死了他,并且是在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之后;而宗教裁判所只是把乔尔丹诺·布鲁诺简单地烧死便心满意足了。尽管罗马教皇在20世纪后期宣布为伽利略平反,但这毕竟为时已晚了。

早期的文化影响主要是通过科学而折射到技术发展上。文艺复兴后的二次工业革命都是科学知识与工业技术的结合而实现的。文艺复兴之前,中国具有远比世界其他地区更优越的文化,但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出现在西欧。这是因为文艺复兴的“发现精神”使科学知识与技术实现结合。历史学家确认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必要的科学知识,早在100年前就已存在,只是等着能够使用这些知识的社会条件成熟;或等待一些自学成才的天才发明家,如纽科门、瓦特等,将现有的知识和工艺技术结合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新技术。文化是科技革命得以实现的助产土和催化剂。当然,世界性的工业革命与中国无缘,除了文化影响科学落后,失去与技术结合的历史机遇之外,还有许多值得反上思的其他原因,尤其是闭关锁国,不开放不与外国交流,是中国在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影响在当前更加明显。美国马里兰大学华裔教授钱颖一在对美国硅谷何以成功的环境和文化作了研究以后认为,硅谷环境和硅谷文化造成了创新和创业的新天地。发展高科技,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的体制和文化,用以造就创业者的栖息地。而后者正是中国目前更缺乏的。前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对中关村能否同硅谷的创业竟争持并非乐观的态度,原因是两者在文化上的差距很大。李开复说:“硅谷正在生成一种转向市场驱动的文化,而在中国,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受技术的趋动。”要从“受技术驱动的文化”转向“由市场驱动的文化”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还同时受制度文化的制约。这种转变需待以时日。目前最重要的是应努力营造创新文化,让北京与上海等重点城市成为区域的创新温床,争取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心”。关键在于建立起一种和谐一致的 “创新氛围”,也即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生态系统。

到今天,文化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为了实现科技创新,我们在文化上还必须以极大的努力补课。因为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文化在其最深层,是与有关整个世界工作原理的核心假设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工作模式。这些假设虽然并不为人们所明显意识,但它们是组织基础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物质需求等方面的直接表现。尤其在今天处在“科技创造实在”的时代,文化意义决不可小视。杨振宁教授甚至说,要想“知道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样子,首先要看21 世纪的文化是什么样子。”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得与失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某些特征和价值观念,有许多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和精华,特别在培养人的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是先进的。但另一方面如尊经注经、论资排辈、重义轻利、明哲保身、封闭保守等,是与创新的思想相违背的。它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受这种文化长久熏陶的人,中庸为先,较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为天下先。因此儒家文化多少影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迎来生机勃发、敢闯善创的创新之风,我们就要对文化进行反思和变革,亦即来一番文化创新。

实用与探索 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追求知识的实用,知识于是不再是对自然万物的无限认识,而应有所止,它的“止境”就是“德”。用传统儒家的话说,就是“学者以圣王为师”,而圣人则“不求知天”。读书既是为“用”,那么知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下,其好处是学以致用,但却影响对自然、对事物本身的真正探索,很难产生求真求美的科学精神。

西方的文化传统正好与我们的相反。古希腊人之对于知识,往往出于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而不是把它当作“手段”或“工具”。正是因为有了对知识的这种态度,这种不计利害的追求,例如一代大科学家、大发明家阿基米德出乎我们意料的坦言:他之发明各种机械,其实仅仅“是自己研究几何学时的消遣而已”。正是古希腊先哲的这种思想帮助形成了古希腊的科学精神。并直接促成了十六、十七世纪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

威与创新 墨守陈规和等级森严的儒家传统,给现代中国社会遗留了长远的阴影。在过去的年代中,“尊经注经、论资排辈”的文化意识对科技创新带来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权威统治和遵奉心态造成的氛围,无助于形成一个培育个人创造力的社会环境,而个人创造力是科学探索的关键。听从老师的话和接受经典论著的教条是儒家教育的基础。这种教育模式究竟是帮助了还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可以争论的。尊奉权威和现存的条框是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障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子在中学阶段,甚至在大学的学习课程中在国际的竞争中十分出色,而在科学创新的研究中就相对逊色的原因。

鼓励与批评 中庸为先,明哲保身的儒家思想,也对我们的科技创新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影响。在中国的学术交流中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科学家之间缺少公开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人们习惯于相互之间的鼓励,而不善于开展批评性的争论和讨论。公开、坦诚的交流将使许多学术研讨会不仅仅是友谊性的聚会,而是使人受益的学术活动。对于学术批评的态度也反映在成果鉴定,项目评价上。目前我国的科研项目完成时的验收、鉴定,多数是以说好话为主,大家给项目挂上一个达到某某先进水平的帽子,很少真正能听到对项目的缺点和不足之处非常尖锐的批评。这是因为从上到下,都是希望听到赞扬的一面。

科学与行政 官本位的思想也直接反映到科技活动中,为创建一个有益于科研的环境,许多中国研究机构面临着两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行政结构的改革和以业绩为基础的评估体系的建立。研究人员不得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应付单位里或上级部门行政人员“制造的”非科学事务上。对行政性的制约和繁琐的抱怨是世界上的普遍现象,但对中国科学家来说,还有额外的障碍。科学研究就像很多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是在政府直接的规划下进行的。为数可观的研究经费是给予那些有高度组织的、包括众多研究人员参加的、有明确规范的应用性的大型项目。政府主要基金的使用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科研行政部门具有庞大责任和权力。科研机构的行政人员经常充当“指挥者”,控制经费资源,下达指令,而不是对科学家提供服务,以便于他们的科研工作。

长远与短期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科学技术对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科学技术向产业化转化,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解决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这是科技界极力在追求对目标,也是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积极的一面。但由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期望较高,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更多提出的是短期的目标,各种评价、考核指标也是以环绕短期目标进行,而这些又和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的各种利益直接挂钩。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科技人员不免耐不住寂寞,产生急功近利、浮躁的情绪。可能在短期的指标上能够很好,但对长远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对真正的科学追求却是毫无益处的。

在当今原始性创新已成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核心的年代,在知识产权已成为重要财富源泉的年代,在人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的年代,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这已成为一个民族决胜创新时代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树立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造就开放,进取,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和文化环境。我们既要支持学以致用,把科学和技术尽快地转换为生产力,但也要提倡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习性,要支持一部分研究者耐得住寂寞,孜孜不倦地也追求自然的真谛。

今天,突破传统文化中的相对僵化和保守,重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再造中国创新文化的辉煌,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都将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摘要:科学的自然辩证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及科学技术观,对于科学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以中国举办奥运会及地震灾难的科学研究发现为例,通过简要介绍其自然哲学的来源、主要思想及产生的影响,来探究自然观,科学观对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2008年奥运会科学技术发展地震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

首先,在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矛盾中,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界。自然辩证法首先是由恩格斯开创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主要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即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但恩格斯并未为他未完成的手稿起一个名字,因此,更准确的应用这个名字)、《反杜林论》中加以阐发。其主要思想是说,辩证法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在人类思维中起作用,自然界的发展也是符合辩证法规律的,如果不自觉学习辩证法,自然科学家就会走入歧途。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就开始了人化的特征,自然史与人类史就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充分体现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巨大能力和潜力,也标志着人的活动作为一支力量介入到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给自然界打上了人的烙印。这不仅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且对整个自然界的演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面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或矛盾中,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科学技术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新关系的建立,才有恩格斯所说的人类从社会关系方面的提升,也才有贝尔纳所说的对社会的科学改造。

其次,恩格斯说过,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是“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第一:我们要使自然界更好更久远地为人类服务,就必须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正确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学会预见这些行动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对“自然影响”,“几千年的劳动才稍微学会估计”,对“社会影响”的预见“就困难得多了”第二:研究人类生产行为的社会影响,主要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到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这是一条很顺畅的研究进路,这应当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研究的逻辑主线。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准很多处于世界70-80年代的水准,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资源消耗高,有效利用程度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2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5-8倍、4-10倍和10-30倍。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20%。我国人均占有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及世界水准1/2,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水准的11.7%,人均水的占有量为世界水准的1/4,人均矿产资源为世界水准的1/。铁、铜、石油、天然气、钾、硫、磷、铀等国家建设所需的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明显不足。

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国情,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将是难以为继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转变已迫在眉睫。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大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我认为。自然辩证法理论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一是它所描绘的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的,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另一是它所强调的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路子,曾经造成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裂,以致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我国一再被提出来讨论。这两个方面都有待于详细的历史研究。

2008年8月8日到16日举办的奥运会,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最重大体现。就是因为我们科学技术提高了,才可以举办如此之宏伟壮大的奥运会。不管是鸟巢的建筑还是水立方的建筑,不管是开幕式还是奥运过程中的一切设施,在国际上都可以说是一流的。罗格先生评价今年举办的奥运会是“一次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估计这次奥运会是空前,也可能是绝后。首先,我总体介绍一下,我从四个方面来介绍,第一个就是总体情况,智能化的水平;第二个是奥运会的安防;第三个是奥运会的智能建筑情况;第四是智能交通IPS的情况。为了保证奥运会的圆满进行,对奥运会的安防系统和智能化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这也代表了我们国家的水平。首先的要求是实用,因为我们要求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资料,能够实时检索和查询。第二,因为奥运场馆是一次最后的检阅,将近七年准备的最后一次建设,所以这样一次契机也是对我们国家智能化水平的一次很好的促进和推动。第三,因为奥运场馆的特殊性,在场馆比赛期间集中使用,在比赛以后要转为民用,所以这个系统的伸缩性和可裁减性要求非常高。另外,因为奥运会涉及到三个层面,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场馆安全,这样三个层面的安全问题,所以要求比较高。为了保证国家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进行,我们组建了奥林匹克统一的指挥中心,把安保的采集、传递、处理、指挥、调度统一成一个系统。另外一方面,安防系统本身也要保证安全,安防系统尽管是保安全的,但是它本身的安全要得到高度的重视。体育场馆里的这些智能化分析,要

保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行,这些设备的安全也不能忽视。还有与此配套的一些商贸区,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商贸区,还要提供一些商品丢失、被盗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和“水立方”膜结构采用ETFE膜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良好的保温隔热、消除回声,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温馨,安逸的环境ETFE膜材结构建筑,膜材采用进口产品。“鸟巢”采用双层膜结构,外层用ETFE防雨雪防紫外线,内层用PTFE达到保温、防结露、隔音和光效的目的。“水立方”采用双层ETFE充气膜结构,共1437块气枕,每一块都好像一个“水泡泡”,气枕可以通过控制充气量的多少,对遮光度和透光性进行调节,有效地利用自然光,节省能源,并且具有。这就很明显地说明了科学技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使得我们中国在世人面前展示了我们中国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科学技术情况,让那些不了解我们的国家以及人对我们刮目相看这次奥运会是相当成功的,我认为。那就是因为有了科学技术!

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还有人们的重视程度。像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死伤人数如此之多,为什么会是这样?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就已经很惨烈了,为什么几十年之后会发生同样的事情?那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地步.或许真的是地震预测很难.专家说我们没有发现能够让地震科学家在现有水平上依据现有经验做出判断的前兆异常,就是这次汶川地震没有短临预报。所以我认为可能是政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也可能是觉得没有意义,就没有向天气预报那样发展地很快。所以,认为应该强化政府在预警中的关键位置。在现实条件制约下,政府肩负有限责任,但必当全力以赴。政府应向公众坦陈风险决策的难度,并明确说明对预警的承担。巨灾应急体制须彻底改革,成立紧急事务部门,统筹所有巨灾和突发事件的处置。给科研充分学术自由。要让预报工作者免于恐惧,放手工作,向责任部门大胆预报。在科学尚在攻关的现实下,“虚报”和“漏报”均应免责。逐渐增加信息开放度。第四政府要给科学界减压,社会要给政府和科学界减压。政府、科学界和社会应密切沟通。全体社会成员同舟共济,宽容、务实、沉着面对巨灾威胁;理解预警需要成本,共担必要代价。就象环境保护,现在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现在才意识到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性,如果一直以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意环境的保护,或许情况没有现在这么严重.所以我们要站在高处,看得更高更远.也拿地震来说,日本是地震高发区,虽然震级不是很高,但是经常发生,却损失不是很大,那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利用科学技术,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国家情况,从长远出发,从小教育孩子地震的相关知识以及在修建房屋时考虑到地震的影响而避免了损失.这就是正确利用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

所以,科学技术在发展到一个很完美的阶段时,是肯定要经历的一个过程的,这条道路是很难走的。通过以上事例中不难看出科学研究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起着很大作用,科学家对于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科学技术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原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不过,我们要从这些失败中吸取教训,踏踏实实地去做,把不正确的改正,这样科学才会有所发展。同时这些自然科学哲学也利于我们今后的科学实践成绩的不断提高。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论文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2014级苏州研究院机械工程学院自然辨证法结课论文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摘要:无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对它的依赖越来越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所有领域都渗透着科技的力量,可以说,没有科技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然而,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再好的药也会有副作用,每一个事物都是矛盾的承载体,科技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另一方面,某一科技本身从宏观上来说是造福人类的,但为谁掌握为谁所用的问题接踵而来,爱因斯坦的能量方程挖掘出巨大的核能,但原子弹却使长崎至今草木无存,正所谓利剑掌握在好人手里就是宝刀,而被坏人使用就是妖刀。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而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关键词:科学,技术,矛盾

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的发展动力,社会的是依靠社会中的许许多多元素的自我突破而得到发展,而探索某一元素的突破就是科学的任务与指南针,技术就是这种思维的载体与实现的途径,即科学是某一种认识论,技术是方法论,二者互为线索,共同前进;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要消亡的,科技是人类加快旧事物消亡的一种手段,从而使人们尽快从中获利,享受新事物带来的“福音”。

无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对它的依赖越来越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所有领域都渗透着科技的力量,可以说,没有科技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然而,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再好的药也会有副作用,每一个事物都是矛盾的承载体,科技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另一方面,某一科技本身从宏观上来说是造福人类的,但为谁掌握为谁所用的问题接踵而来,爱因斯坦的能量方程挖掘出巨大的核能,但原子弹却使长崎至今草木无存,正所谓利剑掌握在好人手里就是宝刀,而被坏人使用就是妖刀。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而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每个新的科技都意味着该领域的前进,意味着人类对自然地认识更深了一层,势必推动生产力的提高,进而新旧生产关系的更替。正如书中所叙述: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信息量日益膨胀,更新速度加快,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更新。在政治方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使人类认识到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经济生活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 1 2014级苏州研究院机械工程学院自然辨证法结课论文

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带来的“科学精神”自成一派,在科研过程中所形成的素质、思维方式、人格状态构建了崭新的思想、观念和人格。然而,它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更受到了人们主观条件如观念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是的,通过科技,人们对自然地认识和改造更加方便了,但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科技带来的危害随着科技的发展日益剧增。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也在加强。塑料袋的使用、化学污染、土地匮乏、能源危机、战争危机等时时刻刻的在惊醒着我们。塑料袋的频繁使用让我们进入到了白色污染的年代,但我们欲罢不能,这就是科技的魔力;化学产品的随处出现让我们无处可藏,我们只能坐以待毙?这就是科技的“魅力”;不稳定、难降解的高科技让地球感冒发烧,我们却欲盖弥彰,这就是科技的咒语;原子弹、核能武器让我们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超能力,我们依然在制造着层出不穷的核事故,这就是科技!除此之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是频频上演。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科学技术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第一,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取长避短,充分发挥价值;第二,从整体上把握,充分认识科技的与其他元素的关系;第三,科技能够奉献社会,而社会也会反作用于科技,因此正确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使科技与社会共同进步;第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自身做起,也就是从根源处做起,提高自身。总之,谨遵可持续发展战略,勇当地球卫士!

参考文献: 【1】邹成效.科学“双刃剑”解读[J].南京师大学报.2:2005年3月。

【2】杨杰.风中劲草[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15-120。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

绪 论 第一篇 自 然 观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三篇 科学技术 正文+外章+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陈喜乐主编:《自然辩证法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2.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著:《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3.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

4.(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绪 论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学科 第二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重 点:什么是哲学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学科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一、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二、寻求自然界的统一解释

三、探究科技发展的动因与意义

四、消除科学与人文的冲突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一、哲学思辨与科技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三、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四、借鉴与探索相结合的方法 附注:索卡尔事件

深度阅读:关于哲学的思考

(一)是否哲学的例解例

1.玻尔的互补原理(哲学否)2.盗版的经济分析(否哲学)3.芝诺的运动悖论(是哲学)

(二)哲学思维的特点 1.以反思为前提与基础 2.以逻辑思辨为核心 3.以难以验证为特征 4.以整体认识为追求

(三)关于哲学的二个说法

1.哲学即哲学史 2.哲学即个人智慧

附注之一: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 附注之二:黑格尔关于芝诺运动悖论的解法

第一篇 自然观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演化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三章 自然观的发展 外一章 自然图景的再思考

重点:古希腊自然观,哲学物质,自然图景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演化 第一节 西方古代的自然观

一、古希腊早期的自然观

二、古希腊经典时期的自然观

三、希腊化时期和中世纪的自然观

四、西方他地的自然观 第二节 中国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自然观的产生

二、中国自然观的发展

三、中国自然观的特点 第三节近代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一、以牛顿力学为主的科学基础

二、以分析、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

三、以静态自然为主的认识对象 深度阅读:古希腊自然观介评

(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 1.泰勒斯的水

2.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 3.阿那克西米尼的气

(二)毕泰戈拉学派的数 1.数是万物的本原

2.和谐的天体—“科斯摩斯” 3.数本原说的深远意义

(三)赫拉克利特的火与辩证法 1.火本原说的进步 2.辩证法思想 3.晦涩的哲学家

(四)爱利亚学派的存在 1.塞诺芬尼的“一神” 2.巴门尼德的存在 3.芝诺悖论

(五)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与爱和争 2.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与努斯 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与虚空

(六)柏拉图的相 1.人类的导师 2.柏拉图的对话

3.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框架 4.“相”客观存在的洞穴比喻 5.人治到法治

(七)亚里士多德的本体 1.希腊哲学集大成者 2.论本体 3.本体论

小结:古希腊自然观发展阶梯 另:值得思考的三个普遍性问题 附注之一:泰勒斯的几何定律 附注之二:毕泰戈拉学派的音乐数 附注之三:和谐的天体——“科斯摩斯” 附注之四:赫拉克利特的“永恒的活火” 附注之五:巴门尼德“存在”范畴的属性 附注之六:柏拉图《美诺篇》关于美德的探讨 附注之七: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框架 附注之八:“相”客观存在的洞穴比喻

附注之九:三个第一本体及其思想转变(唯物论—→唯心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节 马恩自然观的产生

一、马恩自然观产生的背景

二、马恩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

三、马恩自然观产生的标志——《自然辩证法》 第二节 马恩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二、物质的运动性

三、运动的规律性

四、规律的可认识性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苏联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世界他地的发展 深度阅读:关于物质的思考

(一)恩格斯的物质:作为物质的物质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二)列宁的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三)笔者的物质图解:具体苹果—→苹果—→水果—→植物—→生物—→物质—→(阿派朗、存在)

(四)哲学思辨与科学建构例:宇宙的有限与无限 附注之一:黑格尔的“物质” 附注之二:《公孙龙子·指物论》 附注之三:大爆炸宇宙图景 第三章 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 自然观的新探索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生态自然观

三、科学家的自然观

四、其它重要自然观 第二节 自然观的反思

一、西方反自然观思潮

二、非实在论的主要观点

三、实在论与非实在论之争的意义 第三节 自然观探讨的基本问题

一、自然界的统一性

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及其结构

三、自然界的演化形式及其规律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

附注之一: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化学元素周期律 附注之二: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超统一理论 附注之三: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宇宙蛋

附注之四:自然界演化之科学解——恒星归宿的三种形式 附注之五:自然界存在方式之科学解——太阳系及其成员 外一章 自然图景的再思考

一、自然图景的理论基础——黑格尔哲学体系

问题:黑格尔哲学体系为什么“头脚倒置”?

(一)欧洲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 1.经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理性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3.经验派与理性派论战的三个阶段

(二)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1.感性:数学知识何以可能 2.知性: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 3.理性:形而上学究竟是可能的吗

(三)黑格尔的逻辑学

二、自然图景案例剖析——自觉辩证法与自发辩证法之辨

(一)逻辑斯蒂差分方程中的混沌:决定论与概率论的辨证统一例

(二)科克曲线的启示:简单系统产生出复杂行为

(三)观念需要更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眼睛乱动模型的误解 1.病症的物理表现 2.休伯曼的模型 3.模型运行结果

4.与会者对模型过于简单的烦恼 5.传统信念

三、当代自然科学自然图景的多元格局及重建维度

(一)自然图景的多元格局:时间性、熵、预测性

(二)自然图景重建维度 1.时间性的发现 2.整体论的出现 附注之一:康德的教学生涯

附注之二: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宙斯 附注之三:分形几何学应用例:海岸线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技方法 第五章 科学发现方法 第六章 科学抽象方法(上)第七章 科学抽象方法(下)第八章 理论建构方法 第九章 技术方法

外二章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介评

重点:科学问题,科学事实,科学抽象(创造性思维),科学假说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技方法 第一节 科学认识的内涵、结构与功能

一、科学认识的内涵

二、科学认识的结构

三、科学认识的功能 第二节 科技方法的认识论负载

一、牛顿的假说与爱因斯坦的想象

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

三、费耶拉本德的“什么都行” 第三节 科技方法的体系结构

一、科学发现方法

二、科学抽象方法

三、理论建构方法

四、理论实践方法

深度阅读:关于第四章设置的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方法论,抑或论方法

(二)方法论与论方法的结合

(三)准(科学)方法论的组合程序 另:技术方法 第五章 科学发现方法 第一节 科学发现的逻辑结构

一、提出科学问题

二、发现科学事实

三、整理科学事实 第二节 科学问题

一、科学问题的概念与特征

二、科学问题的结构与分类

(一)科学问题的结构:疑问项+解答域

(二)科学问题的分类

1.劳丹的分类 2.典型分类

(1)错误问题改造例:千年平行公理的证明(2)常规问题:希尔伯特提出23个数学问题

(3)非常规问题:20世纪初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

三、科学问题的来源与科研选题

(一)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

(二)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

(三)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

(四)科研选题的步骤与原则 第三节 科学事实

一、科学事实的概念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 第四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一、科学观察

二、科学实验

三、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

深度阅读:关于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思考

(一)科学事实 1.事实Ⅰ 2.事实Ⅱ

(二)问题的提出: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中的客观事实

(三)事例:氢原子的事实认知 1.无法直接感知的氢原子 2.测不准原理的提示

3.一个怪圈:不测量就不能认识客观事实,通过测量认识的事实就不是客观事实

(四)结论

1.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逻辑前提

2.验证了贝克莱的哲学命题: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3.客观事实假定对科学认识而言是无用的 4.科学事实是可错的,客观事实无所谓对错 另:法律事实亦类似

附注之一:最具争议的25个科学问题

附注之二:科学事实确定例:新试验证明中微子不比光速快 附注之三:科学事实发现例:大亚湾发现新中微子振荡 附注之四:《科学》刊出华南虎争议照片的启示

附注之五:汉森的“理论负荷论”(亦称“观察渗透理论”)第六章 科学抽象方法(上)第一节 科学抽象及其进程

一、科学抽象的概念 事例:伽利略论单摆(1)传说

(2)现实摆运动的影响因素(3)伽利略单摆的影响因素(4)结论:单摆等时性规律的发现

二、从科学事实上升到抽象规定

三、从抽象规定上升到科学假说

四、科学抽象案例:万有引力发现权之争

(一)争议的缘起

(二)牛顿的思考

(三)背景介绍

(四)牛顿的独特贡献

1.如何测量r值

2.用数学证明了“万有引力”的逆命题 3.开创科学理性时代

(五)笔者的观点

1.思想层次:胡克与牛顿对万有引力都有独立的贡献 2.科学层次: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唯一发明人 第二节 科学抽象的逻辑方法

一、归纳与演绎

二、分析与综合

三、类比

事例: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类比(1)光波(2)电子(3)物质波

附注: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实验

四、理想化方法

第三节 科学抽象的非逻辑方法

一、想象

二、直觉

三、灵感

第七章 科学抽象方法(下)第四节 科学抽象的量化方法

一、数学方法

二、系统科学方法

(一)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 1.系统哲学或系统观 2.系统理论

(1)控制论及其分支(2)信息论及其分支(3)运筹学及其分支

(4)以各传统学科为背景的系统理论

3.系统工程

(二)系统科学方法是现代科学数量化的前提和途径 事例:申农信息论有关信息量的数学化(1)公式(2)数学工具(3)信息量(I)

(4)申农有关信息量化的选择

另:托姆的突变论有关“质变”的量化

(三)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

三、复杂性研究方法 事例:牛顿法的复杂边界(1)牛顿迭代法(切线法)

(2)迭代计算从“聪明的猜测”开始(3)实例:f(x)=x4-1=0(4)复杂边界图解

(5)结论:复杂性是由研究方法缺陷造成的

四、科技方法的多重认识论意义

(一)数学:以抽象量研究为核心

(二)系统:以质量转化研究为核心

(三)复杂性:以普适性研究为核心 第五节 科学抽象的假说方法

一、科学假说的概念与特征

(一)科学假说的概念

(二)科学假说的特征 1.科学性 2.猜测性

3.多样性或易变性

二、构造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一)解释性原则

(二)对应原则

(三)可检验性原则

三、科学假说的检验

(一)逻辑分析及其作用 1.逻辑的完备性 2.解释力与预见力 3.简单性

4.检验全称假说本身

(二)实践检验及其复杂性

1.实践检验的含义(以广义相对论为例)2.实践检验的复杂性(1)证实不实(2)证伪不伪

(3)判决性实验不判决

事例: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的历史检验(1)惠更斯的波动说(2)牛顿的微粒说(3)傅科的判决性实验(4)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 第六节 科学抽象与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二、创造性思维过程说的方法论意义

(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问题激发 2.孕育构思 3.潜伏顿悟 4.验证完善

(二)阿基米德“顿悟”机制的新研究 1.研究过程 2.机制解释 3.成果评价

(三)创造性思维的构成 1.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2.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 3.意识与潜(下)意识

三、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科学抽象

(一)人脑是创造性思维的生理基础

(二)科学家直播大脑解剖全过程——珍贵大脑被切成2401片

深度阅读:有关创造性思维环境的思考——从柏拉图“灵魂回忆说”谈起 第八章 理论建构方法 第一节 科学理论及其结构

一、科学理论的概念

二、科学理论的特征

(一)客观真理性

(二)普遍性

(三)逻辑性

附注:假说与理论的差别

三、科学理论的结构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原理

(三)科学推论

第二节 科学理论体系化方法

一、公理化方法

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评价方法

一、逻辑实证方法

二、可证伪性方法

三、解释与预见性方法 第四节 科学理论的解释方法

一、解释是理论的再建构

二、科学解释的类型

三、理论解释的D-N模式

四、溯逆推理法与因果解释法

第九章 技术方法 第一节 技术方法的内涵

一、技术方法的概念

二、技术方法的本质

三、技术方法的特征 第二节 技术方法的体系结构一、二、三、第三节 主要技术方法概述

一、技术预测方法

二、发明构思方法

三、工程设计方法

三、技术评估方法

外二章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介评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盛衰

二、批判理性主义哲学的崛起

(一)破:率先批判逻辑实证主义

(二)立:把“证伪”提高到认识论高度

(三)问题:不断革命论

三、历史学派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汉森的“理论负荷论”

(二)库恩的“科学革命论” 1.十五年构思 2.两大看点 3.范式困境

(三)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 2.强调科学预见力的决定作用

3.提出案例研究方法和科学史的理性重建

四、各家争鸣时代

(一)费耶拉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二)劳丹的“科学进步观”

(三)以“科学发现的逻辑”为中心议题

五、科学发现案例研究例:板块镶嵌理论与多元假说方法

(一)前期研究 1.大陆漂移说 2.海底扩张说

3.三个工作假说:地球收缩假说—地球膨胀假说—地球内部对流假说

(二)威尔逊的研究

1.比较收缩说与对流说,提出收缩说具体模式(1)对流说不能解释的地质现象(2)冷却收缩说的合理性

(3)根据收缩说提出的地面形成模式 2.海底山脉的发现与收缩说的修改 3.三个相互竞争假说比较研究

(1)1960年认真分析引力衰减假说的可能性(2)用事实比较三个相互竞争假说 4.1962年秋认真研究对流说

5.提出“变形断层”假说和板块镶嵌理论(1)大陆运动问题的思考

(2)预见“变形断层”模式的存在(3)板块镶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多元假说方法

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

第十章 科学技术系统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十三章 当代科学技术重大问题探讨 外三章 科技生产力的发现与发明 重点:科技的体系结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第十章 科学技术系统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概念

一、科学

二、技术

三、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一、构建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原则

二、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

三、科学技术的学科结构:教育部2008年《学科分类与代码》

(一)一级学科:39

(二)二级学科:447

(三)三级学科:约447×5=2235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建制

一、科学技术活动职业化:科学家与工程师

二、科学共同体

(一)科学共同体的概念

(二)无形建制:科学的精神特质 1.普遍主义 2.公有主义 3.非谋利性

4.有组织的怀疑主义

附注:违反科学精神的最新案例——2009年的气候门事件

(三)科研不端行为的分类 1.伪造与篡改 2.剽窃与不当署名

3.不当获取与使用科研资源 4.科研管理失责

三、科学技术奖励制度

(一)科学发现权

(二)技术发明权

(三)科技奖励的负面效应

深度阅读:英美科技奖励系统实证研究

(一)期刊文章评议模式

1.样本选择:1948—1956年的《物理学评论》档案 2.结果及其解释

(1)撰稿人地位与稿件采用率:地位差异与质量差异

(2)评议的分配模式:评议人地位通常高于作者(3)两个辅助研究

3.最终结论:评议人对论文所运用的评议标准大致是相同的

(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评审制度

1.研究背景:NSF同行评议系统受到科学共同体和国会两方面的批评 2.研究过程 3.研究结果

(1)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老生俱乐部”(2)申请者的个人属性不影响同行评议的等级

(3)项目管理主任的最终决定高度依赖同行专家的评议

(4)“积累优势”效应在NSF资助中发生微弱作用 4.最终结论:NSF同行评议系统总的来说是公平的

(三)英美科学界奖励系统

1.英美奖励系统基本上遵循普遍主义规范

(1)研究方法

(2)统计分析

(3)结论:变量之间高度正相关支持普遍主义假设 2.两个未得到证实的推测(1)学科成熟度(2)研究集中度

3.最终结论:相当程度上证明英美科学界奖励系统按普遍主义规范运行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技术发展的矛盾运动

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

一、经济基础

二、文化氛围

三、政策导向

四、法律环境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和规律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式

二、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

三、科学发展的宏观描述规律

(一)带头学科的更替

(二)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

(三)科学中心的转移

四、技术发展的基本形式

深度阅读:关于自主创新内涵和测度的思考

(一)创新意识的觉醒 1.熊彼特 2.历史演变 3.笔者的理解

(二)自主创新内涵的界定 1.自主创新的主体性 2.自主创新的地域性 3.自主创新的过程性

(三)自主创新测度的构建

1.测度指标体系的结构 2.研发与服务指标(1)学术论文(2)发明专利

(3)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 3.产业化指标(1)新产品(2)新技术

18(3)新服务(4)技术扩散 4.环境影响指标(1)教育(2)基础设施(3)公众意识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经济支撑功能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马克思

(二)邓小平

(三)生产力要素说

(四)科技第一生产力表达式:

(五)质疑

(六)笔者的观点

(七)不良倾向

二、科学技术变革生产关系

三、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深度阅读:有关知识经济的思考

(一)物质经济与知识经济 1.物质经济及其特征(1)理论(2)特征

2.知识经济及其未来(1)知识经济的提出(2)典型例证(3)知识经济的未来

(二)高技术“高”在哪里? 1.高技术的概念 2.高技术的特征 3.高技术高在垄断

(1)人类经济发展四大要素(2)要素的历史稀缺性

(3)超额利润来源于对稀缺资源垄断 第二节 民生保障功能

一、提升生活品质

二、强化医疗保健

三、优化服务质量 第三节 精神文明功能

一、环境美化陶冶情操

二、网络信息营造学习型社会

三、科技革命扩展人类视野

深度阅读:台湾工研院的崛起及其启示

(一)政府如何扶持公共科研机构 1.改革管理模式,建立官研合作新机制 2.加强体制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 3.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 4.对大陆的启示

(二)非营利科研机构如何维持自身发展 1.调整发展战略,拓展发展空间 2.加强组织管理,提高研发效能 3.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 4.对大陆的启示

(三)独立科研机构如何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 1.实施实验工厂计划,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2.组建产业研发联盟,实现科技成果“零距离”转移 3.鼓励人才流动,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 4.对大陆的启示

第十三章 当代科学技术重大问题探讨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价值

一、科学技术是否价值中立

二、科学技术与全球性问题

(一)全球性问题的概念

(二)全球性问题的内涵

(三)全球性问题的视角

三、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一)不负责任论

(二)一般责任论

(三)完全责任论

四、社会公众对科技价值的判断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一、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结合

二、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投入

三、科学与民主相互支撑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社会伦理

一、生殖克隆与生命伦理

(一)克隆的概念

(二)多莉羊事件(法律和道德影响)

(三)多莉羊的克隆过程

(四)多莉羊引发的生命伦理讨论

附注: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诞生,是福是祸?

二、基因识别与缺陷歧视

(一)人类基因组工程

(二)三、代孕母亲与家庭伦理

第四节 西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一、西方哲学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反思

二、STS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STS成为西方显学的启示 外三章 科技生产力的发现与发明 一、一个实证研究:发明从问世到应用的周期

(一)问题的提出

(二)几个需规范的概念和时间

1.实际应用的含义:样品样机,抑或商业化应用 2.如何确定发明问世的时间:以有线电报为例

3.如何确定首次商业化的时间:批量生产的第一批产品,抑或稳定连续生产 4.哪一年作为“现代社会”的起点:1919年

(三)新旧时期的对比

1.旧时期:计18项,平均11.2年 附注:啤酒瓶盖胶垫是近40年最重要发明 2.新时期:计31项,平均19年

3.结论:与旧时期相比,新时期技术创新项目从“新的技术思想(发明)问世到首次商业化应用”所经历时间并没有缩短。

(四)可能的原因及其思考

二、美国科技生产力的两次“发现”

(一)科技生产力模型——生产函数

(二)50年代索洛有关“余值”的发现 1.索洛的余值法 2.余值的推算 3.余值的内涵

(三)90年代中期格林斯潘困惑中的发现

三、我国科技生产力发展中的问题:《科技日报》2002年系列文章

(一)创新文化从喝咖啡谈起:中科院的原始创新 1.到哪里去喝咖啡:轻松讨论和交流的场所 2.谁可以来喝咖啡:有限资源分配问题 3.喝了咖啡干什么:建设创新文化 4.咖啡壶里乾坤大:创新文化的三个层面

附注:中国两院成“高官俱乐部”——2009年新增院士超8成为现任官员

(二)激励机制:一壶难提的“温吞水” 1.给多少钱算奖励? 2.成果评价——倾斜的天平3.宽容失败?

(三)新“学而优则仕” 1.出名即折翅?

2.解不开的“心结”—— “则仕” 3.“好钢用在刀刃上”——人才的使用培养

(四)企业技术投入:有人算账,没人埋单

1.企业技术投入对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早已是一本明账 2.“不是不想投,而是不敢投、没钱投” 3.政府的角色

(五)教育创新:我们怎样突围 1.创新是教出来的? 2.素质教育的困惑 3.教育创新的瓶颈 4.教育观念的思考 5.退而结网

(六)为了苗壮,多一些沃土

1.对人才的评价管理考核制度简单化 2.不注意充分发挥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3.学科交叉阻力重重 4.项目招标难以保证公平

(七)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宏观管理 1.“多头拿钱” 2.科技投入 3.项目管理

(八)人口大国的人才忧患 1.国内种树,国外结果 2.隐性的人才流失 3.构筑人才高地

下载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教育对干部培训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网络教育对干部培训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培训手段,网络教育适应了干部教育培训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培训领域......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看一个企业能不能长远和健康发展,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能力。如果不能坚持科技创新,即使有一时的效益,有较大的规模,甚至是高速的......

    科技创新

    农业转型靠谁来“科技创新” 2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了农业科技重要性,称农......

    科技创新

    三、申报条件 1、杰出青年人才计划项目 杰出青年人才计划主要支持在科技创新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取得突出业绩或作出重大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鼓励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

    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读《科学启蒙》杂志有感 铅笔除了有华丽的外衣外,就只剩下一只黑乎乎的铅笔芯。许多家长都教育孩子不要总是去弄笔芯,说那有毒。铅笔芯是否有毒呢?我......

    科技创新

    简易投石机 材料及工具 【投石臂】木筷子及汤匙 【底座】木筷子及防火板 【重物】9V电池 【粘合材料】胶带、热熔胶、铁钉、细绳 【工具】壁纸刀、锤子、胶枪、尺子、锤子、......

    科技创新

    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工作总结 近年来,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

    科技创新

    当前世界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自然资源和资本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要素。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