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作文——科技与文化[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5:2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辩证法作文——科技与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辩证法作文——科技与文化》。

第一篇:自然辩证法作文——科技与文化

自然辩证法作文

——科学与文化专题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类活动的记录与沉淀,是人类的高级精神生活。文化包含了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思想和理论,是人们生存生活的方式方法和准则。

科技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工具。马克思用生产工具为标志来区分人类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也是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历程。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彼此交融的,科学技术为创造和发展文化提供物质基础,文化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科学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推进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变得触手可及,人们更多地跨越种族和国界相互交流,世界各地的文化也通过互联网相互传播和交流。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反过来又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在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绝大多数的科学发现及技术成就,首先都是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产生的。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伴随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无不是在两汉、唐宋中华富强,文化昌盛的时代中孵化而成。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也是建立在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和繁荣的基础上。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的时代,科学技术以无比强大的穿透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享受着高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带着手提电脑和智能手机出入于充斥现代科技成果的娱乐场所、图书馆等,电视里时刻展现着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产品。人们被一种新的文化所包围,那就是以科技为基本要素的科技文化。科技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最常见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科学的发展原理和规律,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摘要:科学的自然辩证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及科学技术观,对于科学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以中国举办奥运会及地震灾难的科学研究发现为例,通过简要介绍其自然哲学的来源、主要思想及产生的影响,来探究自然观,科学观对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2008年奥运会科学技术发展地震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

首先,在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矛盾中,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界。自然辩证法首先是由恩格斯开创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主要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即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但恩格斯并未为他未完成的手稿起一个名字,因此,更准确的应用这个名字)、《反杜林论》中加以阐发。其主要思想是说,辩证法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在人类思维中起作用,自然界的发展也是符合辩证法规律的,如果不自觉学习辩证法,自然科学家就会走入歧途。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就开始了人化的特征,自然史与人类史就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充分体现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巨大能力和潜力,也标志着人的活动作为一支力量介入到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给自然界打上了人的烙印。这不仅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且对整个自然界的演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面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或矛盾中,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科学技术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新关系的建立,才有恩格斯所说的人类从社会关系方面的提升,也才有贝尔纳所说的对社会的科学改造。

其次,恩格斯说过,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是“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第一:我们要使自然界更好更久远地为人类服务,就必须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正确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学会预见这些行动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对“自然影响”,“几千年的劳动才稍微学会估计”,对“社会影响”的预见“就困难得多了”第二:研究人类生产行为的社会影响,主要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到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这是一条很顺畅的研究进路,这应当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研究的逻辑主线。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准很多处于世界70-80年代的水准,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资源消耗高,有效利用程度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2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5-8倍、4-10倍和10-30倍。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20%。我国人均占有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及世界水准1/2,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水准的11.7%,人均水的占有量为世界水准的1/4,人均矿产资源为世界水准的1/。铁、铜、石油、天然气、钾、硫、磷、铀等国家建设所需的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明显不足。

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国情,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将是难以为继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转变已迫在眉睫。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大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我认为。自然辩证法理论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一是它所描绘的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的,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另一是它所强调的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路子,曾经造成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裂,以致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我国一再被提出来讨论。这两个方面都有待于详细的历史研究。

2008年8月8日到16日举办的奥运会,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最重大体现。就是因为我们科学技术提高了,才可以举办如此之宏伟壮大的奥运会。不管是鸟巢的建筑还是水立方的建筑,不管是开幕式还是奥运过程中的一切设施,在国际上都可以说是一流的。罗格先生评价今年举办的奥运会是“一次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估计这次奥运会是空前,也可能是绝后。首先,我总体介绍一下,我从四个方面来介绍,第一个就是总体情况,智能化的水平;第二个是奥运会的安防;第三个是奥运会的智能建筑情况;第四是智能交通IPS的情况。为了保证奥运会的圆满进行,对奥运会的安防系统和智能化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这也代表了我们国家的水平。首先的要求是实用,因为我们要求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资料,能够实时检索和查询。第二,因为奥运场馆是一次最后的检阅,将近七年准备的最后一次建设,所以这样一次契机也是对我们国家智能化水平的一次很好的促进和推动。第三,因为奥运场馆的特殊性,在场馆比赛期间集中使用,在比赛以后要转为民用,所以这个系统的伸缩性和可裁减性要求非常高。另外,因为奥运会涉及到三个层面,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场馆安全,这样三个层面的安全问题,所以要求比较高。为了保证国家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进行,我们组建了奥林匹克统一的指挥中心,把安保的采集、传递、处理、指挥、调度统一成一个系统。另外一方面,安防系统本身也要保证安全,安防系统尽管是保安全的,但是它本身的安全要得到高度的重视。体育场馆里的这些智能化分析,要

保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行,这些设备的安全也不能忽视。还有与此配套的一些商贸区,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商贸区,还要提供一些商品丢失、被盗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和“水立方”膜结构采用ETFE膜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良好的保温隔热、消除回声,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温馨,安逸的环境ETFE膜材结构建筑,膜材采用进口产品。“鸟巢”采用双层膜结构,外层用ETFE防雨雪防紫外线,内层用PTFE达到保温、防结露、隔音和光效的目的。“水立方”采用双层ETFE充气膜结构,共1437块气枕,每一块都好像一个“水泡泡”,气枕可以通过控制充气量的多少,对遮光度和透光性进行调节,有效地利用自然光,节省能源,并且具有。这就很明显地说明了科学技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使得我们中国在世人面前展示了我们中国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科学技术情况,让那些不了解我们的国家以及人对我们刮目相看这次奥运会是相当成功的,我认为。那就是因为有了科学技术!

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还有人们的重视程度。像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死伤人数如此之多,为什么会是这样?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就已经很惨烈了,为什么几十年之后会发生同样的事情?那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地步.或许真的是地震预测很难.专家说我们没有发现能够让地震科学家在现有水平上依据现有经验做出判断的前兆异常,就是这次汶川地震没有短临预报。所以我认为可能是政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也可能是觉得没有意义,就没有向天气预报那样发展地很快。所以,认为应该强化政府在预警中的关键位置。在现实条件制约下,政府肩负有限责任,但必当全力以赴。政府应向公众坦陈风险决策的难度,并明确说明对预警的承担。巨灾应急体制须彻底改革,成立紧急事务部门,统筹所有巨灾和突发事件的处置。给科研充分学术自由。要让预报工作者免于恐惧,放手工作,向责任部门大胆预报。在科学尚在攻关的现实下,“虚报”和“漏报”均应免责。逐渐增加信息开放度。第四政府要给科学界减压,社会要给政府和科学界减压。政府、科学界和社会应密切沟通。全体社会成员同舟共济,宽容、务实、沉着面对巨灾威胁;理解预警需要成本,共担必要代价。就象环境保护,现在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现在才意识到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性,如果一直以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意环境的保护,或许情况没有现在这么严重.所以我们要站在高处,看得更高更远.也拿地震来说,日本是地震高发区,虽然震级不是很高,但是经常发生,却损失不是很大,那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利用科学技术,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国家情况,从长远出发,从小教育孩子地震的相关知识以及在修建房屋时考虑到地震的影响而避免了损失.这就是正确利用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

所以,科学技术在发展到一个很完美的阶段时,是肯定要经历的一个过程的,这条道路是很难走的。通过以上事例中不难看出科学研究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起着很大作用,科学家对于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科学技术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原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不过,我们要从这些失败中吸取教训,踏踏实实地去做,把不正确的改正,这样科学才会有所发展。同时这些自然科学哲学也利于我们今后的科学实践成绩的不断提高。

第三篇:文化与科技——宗教与科技

文化与科学

—— 宗教与科学

我们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运用科学技术我们能很好的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在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我们也越来越开始注重我们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却难以克服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比如死亡、灾难以及因此产生的恐惧、绝望心理等。而宗教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能弥补科学的不足。科学不能代替宗教,科学和宗教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不可替代。因而在社会生活中,两者应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一、作为实用技艺的巫术、宗教与科学

现代科学不是突然闯进世界并获得解释权威的,它经过了漫长的努力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科学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扮演过相似的角色:理解、支配和控制自然与人类。在这种意义上,科学与人文是一致的,科学是一种人文学术,人文学术也是一种科学。它们都是与人类追求知识和理智的努力分不开的。

巫术与神话起源较早,远非宗教、科学之类系统知识所能比拟,我们也可以把巫术视为原始宗教。巫术是古代人们面对大自然顽强生存下来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并且其“控制”自然的方式是直接的。巫术的背后有原始神话理论支援,神话对巫术之咒语提供解说,这好比当代社会中,科学对技术提供理论说明。因此,巫术之于神话及技术之于科学,是反馈互动的、互为因果的[1]。

在电影《始祖家族》中,多次提到巫术这一名词,巫女们通过从先辈哪里学来的巫术来维护自己的家族,抵御外来侵略者的破坏。在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依然流传着很多巫术。在我国的很多农村,大人们用巫术把失落的灵魂招回来。它不仅限于人自身,也适用于动物、植物。如基诺族为谷神招魂,苗族为牛招魂,汉族小孩病了,往往以为是灵魂失落在村外,妈妈则要拿着小孩的衣服去村外呼喊小孩的名字,为其招魂。彝族也有为出走多年或客死异乡的长辈招魂的习俗。由巫师主持,往往站在高山上,望着死者出走的方向,呼唤死者的名字,一面用麻线佯占死者的灵魂回来。

巫术与科学的不同,在若干方面是显然的,有一点重要的差别就是:巫术用幻想的因果联系取代对实在世界复杂作用网络中因果关系的刻画,因而利用科学能够方便地改造人以外的自然,而巫术却不能。

从功能的角度看,巫术、宗教与科学一样,仍然在发挥着它们特有的功能,虽然在控制自然方面,它们的能力远不如科学,但在控制人的精神方面依然游刃有余,相比之下科学时常抵挡不过。当“法轮功”引起政府注意时,人们简单的抛出“用科学战胜迷信”的口号[2]。这是相当肤浅的认识。一方面科学日新月异,而迷信一个也少不了,还不断在花样翻新。更深一层,迷信与科学属于不同层次的东西。迷信更多是由于信仰,科学更多是由于实践有效性。无论巫术还是宗教,其存在都有现实的合理性,也都是人们需要的[3]。革命导师说过,弱者总是靠相信奇迹求得解放,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二、宗教——当科学还没有开始的时候

早在科学出现之前,宗教就已经出现。与科学一样,宗教是人类想象力的空前发明。假如说人类发明艺术主要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话,那么,人类发明宗教,则除了追求永恒而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目的——认识自然并征服自然[4]。

很多人说,宗教是统治者麻醉、毒害人民的“鸦片”,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所以宗教的教义是“骗人的鬼话”,把宗教视为“科学的敌人”[5]。其实,在宗教产生之初,即原始宗教阶段,大部分原始宗教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即使用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只要你不带任何偏见的话,也会理解当时人们的祷告、礼拜、歌舞、献祭乃至命令、恐吓、呼风唤雨,无非是为了让自然听命于人类的意志和愿望。无论是狩猎部落出发前模拟猎物的歌舞,还是农耕民族播种前祭拜大地的仪礼,都是当时生产手段或生产技术的一部分[6]。只是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这些人类初始阶段混沌不分的意识形态和生产技术才逐渐发展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科学与宗教[7]。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混沌不分首先不是因为宗教与科学都还不成熟,而是因为人类本身还不成熟。即使在今天,很多人仍然希望用宗教来处理科学问题,用科学来处理宗教问题[8]。其实,宗教与科学都会面临自己的盲点和局限,某个农耕民族某次求雨的舞蹈没有招致降雨现象的发生,其实就像某个科学家某次科学试验没有得到他所希望的结果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能以此否定宗教与科学本身[9]。同理,原始部落巫医的咒语与现代大医院中昂贵的现代医疗器械同样都有成功和失误,也同样是“治病不治命”。还有一点是现代那些崇尚科学而贬低宗教的人常常忘记的,这就是宗教是许多科学的直接的源头。早期天文学的一切成果,其实都源于人们的一种“迷信”——即相信人类的命运与“天象”、与天体运行的规律有关[10]。如果没有这种“迷信”和宗教意识的巨大推动力的话,任何两眼与地面平行的动物都不会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仰着头一夜一夜地看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星星。化学的发展,也与道士们对“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和他们的“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11]。如果不是这些“迷信”的道士们一代一代地把精力抛掷在他们的炼丹炉前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可能把火药写在小学课本上的“四大发明”中。

其二,宗教是人类对生命肯定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类探询生命根本意义的最大努力。拿佛教来说,“了生死”——参究生与死的本质,主张通过修行最终从生死轮回中解脱,不但不是对生命的否定,而是对生命无限的追求和对另一种更高形式的生命的肯定[12]。人们常常忘记,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另外一种状态。对生死问题的洞彻和消解,是宗教对人类尊严和濒危心理的重大贡献。

其三,宗教曾激发了人们超越物质生活的勇气并满足了人类的灵性生活和精神生活。我身边有很多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一心一意的爱主,把自己的一切罪过和恶行都告诉主,希望得到主的惩罚和原谅,从而得到内心的释然。真正的基督教徒往往不追名逐利,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精神生活[13]。每个礼拜按时做礼拜,和教会里的兄弟姐妹倾诉自己生活的好与不好,大家彼此都像亲人一样看待对方。一起诵读圣经,一起讨论自己的心得,那种精神上得到的满足远远超过了物质上的满足,再多的金钱也是买不到的。

正因为此,许多人才会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仍然会觉得空虚、失落、甚至痛苦。“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刻的道理。在现代发达国家,这一点表现得尤其突出,越来越多的对富裕生活不满的男男女女都希望能在艺术与宗教中找到迷失于物欲中的自己[14]。当然,与更依赖物质条件的艺术不同,宗教对处于任何物质条件下的人们都有着同样的吸引力和同样的作用。

宗教,也是人类伟大的发明[15]。而且,它仅在人类社会存在,是人与其它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动物学家不断地发现人类以外的动物世界有语言、有情爱、有分工合作、有社会关系、有使用简单工具的能力。与人类比较起来,它们当然显得很粗糙。不过它们毕竟有。但是,动物没有宗教[16]。动物没有对“灵性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不被“我来自何处,将去向何方”的问题困扰,没有渴望“终极真理”的冲动与热情,不探寻生命的意义与死的本质,没有己身必死的意识。宗教是一种文化。在这个星球上,只有人类才有文化,只有人类才能创造文明。

三、日益加强的科学怀疑精神,强化着人们的宗教信仰

“为什么希腊人偏偏要坚持在数学中运动演绎证明呢?为什么他们要抛弃像归纳、试验和类比这样一些有用、富有成效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呢?通过他们精神活动的特点,剖析希腊社会的本质,我们不难找到答案[17]。希腊人是天才的哲学家,他们热爱理性,爱好精神活动,这就使他们与其他民族有着重大区别。”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希腊人热爱理性、爱好精神活动呢?这恐怕就要在希腊的早期宗教中去寻找原因了。

我们知道,几何学上的“勾股定理”一直被人们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普罗克洛在《欧几里德〈几何原理〉注释》中甚至认为,就连“数学”这个词也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先使用的[18]。然而在历史上,所谓“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仅是一个学术团体,而且是一个宗教团体。“毕达哥拉斯教派是一个有着严密教规的秘密宗教团体。它的主要教义原则是相信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但是,可以通过宗教实践净化灵魂,使灵魂摆脱轮回而与天上的神灵合一。”作为此教派的他们,在入会的时候要举行一系列的神秘仪式,入会之后则有着很多的宗教禁忌,如不穿毛衣,不吃豆子等。他们过着简朴、禁欲、自制而又服从的生活,几乎将全部的身心奉献给数学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视为不可泄露的组织秘密。他们相信数学研究可以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与超验的宇宙主宰融为一体[19]。

人类在好前心和欲望的驱迫下从事科学技术的结果并不十分美妙;足以毁灭人类的武器库、能源危机、生态平衡的破坏等问题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或许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科学技术的罪过,但却是科学技术支持人的欲望放纵的结果。这种破坏性结果导致人们生活理想的破灭和价值观念的混乱,并且自然地引致对科学技术的失望,由此把人重新推向宗教信仰。

四、宗教对科学认识活动的积极影响

首先,宗教为科学提供了认识动力和灵感源泉。有些督教教会如规正教会认为,人类应尽其一切能力,靠智慧来认知上帝的作品,荣耀上帝[20]。很多科学家坚信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为了体悟上帝创造物的完美,表达了对上帝的爱,这种信仰成为其进行科学活动的巨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以认识的,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开普勒就是坚信上帝是按照完美的规律创造世界的,因而发现了天体运行的开普勒三定律。宗教对人与世界的起源、生命的本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论证,这些理解和论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认知水平,对科学研究起着一定的启发作用[21]。其次,在认知态度、认知方法上,宗教也对科学起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22]。宗教中对神圣实在的谦恭敬畏的态度同样适用于科学研究。科学似乎是以最崇高的、最有力的方式来传授伟大的真理,而这种伟大的真理正是体现在完全服从上帝意志的基督教观念之中:像幼童般面对事实,随时准备放弃任何先入之见,谦恭地跟随自然的引导,即使是坠入深渊也在所不情。否则,你就将一无所获。当然,宗教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其内容和思维方式都来自于人类的智慧。

五、小结

在对宗教的信仰理由中,德尔图良式的“惟其荒谬,我才相信”在今天也没有失去它的市场,但是,随着科技的进的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信仰宗教更多是基于理性的选择和监督自身的需要。宗教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认 识活动的成果,是人类对人与世界及其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源自于人的需要,其内容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人类文明都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原始宗教与原始科学是交融互渗、难分彼此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二者逐步走向分野。近代以来,现代科学与宗教出现过尖锐冲突,但是即使在冲突中,欧洲教会也并不是反对一切科学活动,而只是反对那些可能动摇其神圣根基的科学理论。在其余的时间和地域中,宗教与科学并行不悖、相互交融。世界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由教会创立的。在欧洲,教会学校曾一度是科学文化的最主要的传播和研究的场所。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如哥自尼、牛顿等。很多科学家都肯定宗教的价值,比如爱因斯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教义也随之做出了一定的修正;科学真理也不是确定不变的,它也需要不断地检验、不断地修正完善。从历史上来看,科学与宗教这两个思想领域的内容都有增补、分歧和修正。因为一个系统只有在同其 他系统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才能永葆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封闭的系统只会走向灭亡。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明的产物。科学技术侧重的是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利用,宗教则侧重于人的价值和终极意义,为人提供心理上和价值上的依靠和保障,二者属于不同的层面和领域,都关系到人类发展的走向和命运。如果说科学技术为人类的身体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宗教则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为人类的灵魂提供了永恒的安身立命之所。借用西 方的一句谚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风的方向,但是却一定可以为自己的心灵导航。也许宗教的存在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现象,而且会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不管怎样,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审慎地对待宗教与科技的关系,认清宗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长虹,陈爱华.科技背景下宗教存在的基础和依据[J],云南社会科学,2009(04).[2] 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M],钱福庭,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 金正耀.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与人类的未来[J].科学学研究,1987,5(3).[4] 姜延军.科技发展与当代宗教信仰热[J].世界宗教文化,2003,(1):

[5] 田青.科学、宗教、艺术-兼谈人类认知世界的三种不同方式[J].艺术评论,2012(5).[6] 张果.科技与宗教:实现生态和谐与活力社会的仆从[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13(4).[7] 孙长虹,陈爱华.中西方宗教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科技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30(5).[8] 高王凌,熊月剑.宗教与科学的双重失败—耶稣会士刘松龄研究新论[J],中州学刊,2012(1).[9] 段德智.宗论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宗教的科学功能[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3(4).[10] 郝会丽.谈谈伴随着传播科技发展的准宗教意识[J],国际新闻界,2000(4).[11] 刘华杰.科学作为一种文化[J],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 [12] 杨振宁,饶宗颐.中国文化与科学[M],人文讲演录,2003.[13] 默逊.中国的文化和科学[M],世界文化丛书,1998.[14] 段德智.试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宗教的科学功能[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3(4).[15] 罗素.宗教与科学[M],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2010.[16] 王智慧.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当代审视[J],人文杂志,2014(3).[17] 大卫·R.格里芬,曲跃厚.宗教、科学与自然主义[J],求是学刊,2012(2).[18] 王智慧,魏崎东.宗教与科学关系发展的新趋势[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4).[19] 汪萌.近代早期宗教与科学对话之探析[D],南昌大学,2012.[20] 王萌.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历史性略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6).[21] 陈炎.宗教与科学[J],文哲学,2008(8).[22] 闵丽.论宗教与科学的认识差异及其功能互补[J],宗教学研究,2011(4).

第四篇:浅谈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

通过学习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人类现在正面临着的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是一场“无与伦比的灾难”。所以人类迫切需要学会在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慧之间达平衡。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漠视,之所以说是漠视而非无知,是因为人类对自然规律是有认识的,但却因自身的利益而不愿意理睬种种自然规律。这也是社会文化与自然文化发展不平衡所产生的恶果。人与自然环境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人的自然性使人与自然界之间统一起来:人作用于自然界, 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发展有赖于自然界的发展, 自然界的发展又有赖于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荣、和谐一致的关系。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但并非是大自然的奴隶, 只能听从大自然的摆布;相反,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客体,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需要。但是,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必须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界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当人类的利益与自然界发展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控制我们自身的利益, 维护自然界的整体利益。人们已经认识到“控制自然”包括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对内在人类自我的控制, 尤其要“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我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一样,善待自然,守护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向“自己而然”的复归。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过程之中,涌现出动物解放运动与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但它们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逻辑矛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观上, 现代“天人和谐”的观点能够为各个学派所接受, 最根本的分歧存在于实现“天人和谐”的路径上, 即在“天人和谐”何以可能问题上

我们不仅是要从传统理论中找答案,也要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找答案。第一,法制建设层面。基于人性的弱点,我们有必要而且只能通过这种硬性的、有约束力的法律来不断完善立法、严格司法。第二,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人天合一的自然观。第三,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人类要彻底改变“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与废物”的旧观念。采用经济、文化、资源、人居环境和人的素质等综合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第四,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人类要改变过去那种追求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提倡勤俭节约,反对讲排场。第五,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环境资源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绿色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已任的绿色技术。这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面对环境破坏这一问题,我们有很多解决之道,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界不断失去平衡,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集中体现。这种体现主要表现在不断的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相反自然界又竭力的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这两种关系处理得不好,那么就会出现上述所说的“人与自然界失衡状态”。此外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如果能很好的遵循自然规律,得当的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充分利用自然界赐予我们的一切,那么人类就能更大程度上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同时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和提高人类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的能力;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人与大自然对立的结果就是人类必要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积极存在物,他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且能用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在此过程中又创造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不仅有量的拓宽,而且有质的提高。此时,自然生存方式的局限性就充分暴露出来了,超越自然生存而去追求更高级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从终极意义上讲,人与社会来自自然,并始终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生态系统的状况决定着人和社会生存的质量和前途。因此,在当今世界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人类和谐美好的家园?日益成为全球性的、根本性的和紧迫性的“人类共同责任"。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一严峻状况,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是全人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本代和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环保切切实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才是当务之急,正所谓亡羊补牢,希望现在还为时不晚。“人法自然”既是要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改变事物的具体形式,但不能改变事物的内在规律。承认人的能力的有限性,承认并尊重规律,是我们的必修课。

最后,我想感谢老师带给我的这门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得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有意义,对我今后的成长、发展、对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均有及其重要的积极影响。

第五篇:新能源与自然辩证法

新能源与自然辩证法

摘要

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的重要问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能源,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由于对能源的低效利用造成的环境破坏,使开发利用新能源成为维持人类自身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利用自然辩证法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实现对自然的超越等理论,论述了能源问题、新能源技术、创新与自然辩证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类能源史和当前能源现状的分析,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哲学的角度指出了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需找解决能源危机的各种途径。关键词

人类;能源危机;新能源;自然辩证法;创新;可持续发展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在能源结构上以煤为主,同时我国能源相关产业具有“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等特征,这也使我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能源形势。石油、煤等传统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即将在若干年后消耗殆尽。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产业领域倡导创新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从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整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注重节约能源的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从哲理上看,其核心就是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而这正是自然辩证法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

1.能源危机

所谓能源危机,是指可供我们人类利用的能源的不充分,而不是能源本身的不足。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能源转化的方向性,即并不是所有的能源都能够被人类利用;二是能源分布的不均性;三是日益增加的人口导致能量分配不足。由于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枯竭,同时新的能源生产供应 体系又未能建立而在交通运输、金融业、工商业等方面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统称能源危机。

二次大战后,世界工业发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表明,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能源不断被新能源所代替,因而能源的更替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大力发展和利用常规能源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探索和发展新能源。发达国家在廉价石油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先后完成了以煤为主到以石油为主的能源转换,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迅速,而经济的增长又导致了对石油需求迅猛增加。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世界能源会议统计,世界已探明可采煤炭储量共计15980亿吨,预计还可开采200年。探明 可采石油储量共计1211亿吨,预计还可开采30~40年。探明可采天然气储量共计119万亿立 方米,预计还可开采60年。探明可采铀储量合计235.6万吨(未包括中央计划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的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能源的日益紧缺也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大国纷纷加强对能源产地的控制,以夺得未来竞争的优势。

据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凡是超越社会制度的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具有全球规模的普遍性和复杂性,涉及到整个人类当前和长远的共同利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并需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通过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都称之为全球性问题。能源危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全球性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是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资源总量已达极限、产量即将出现拐点、同时人类还没有找到能够大量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而导致的结果。

导致能源危机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人类的泛滥开采,同时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复杂的大自然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因素,这就是能量转换的守恒定律和能量转换的不可逆定律。前一定律指的是宇宙间的总能量是一个恒定的常量,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既不创生也不消失;后一定律指的是宇宙间的能量总是从有效能向无效能转换,转换过程中其方向是不可逆的,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或熵增定律。正是这两大最基本的能量定律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必将日益短缺,环境逐步恶化。这是因为,无论是自然界的演化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能量这个最基本的要素。能量是一切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动因,关于能量的基本定律也正是一切物质存在和运动所必须遵从的基本规律。尽管人类社会的发展还需遵从更高层次的发展规律,但是作为自然的物质的一面,人类社会也必然要遵从这最底层的基本规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量,而且在人类的活动中总会把一部分有效能转换为无效能。

从人类利用能源的进程中可以看出,旧能源不断被新能源所取代的过程就是一次能源危机与解决能源危机的过程。由此得出,能源危机不仅仅是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的原因,它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必然结果,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层代价。假设地球上没有人类,地球也不会安然无恙的存在下去,仍有它诞生、演化和衰亡的规律,只是在人类诞生以后自然界不在按照原有的缓慢的规律运动,而是逐步演化成了人化的自然。其运动的速度因人类的活动而大大加剧。这次能源危机与以往的能源危机相比,其本质仍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能量定律的作用,其不同的是人类活动的程度。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人体,人类的开采已经使地球的五脏六腑步入了中年。

因此,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能源危机由于自然规律和自然演变的结果,但是从能源危机的程度上来说却是人类自身造成的后果。

2.新能源的环境价值

在传统的认知中,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天然的,会永恒的为人类活动提供保障,资源也会永远富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环境被肆意污染,资源被无限制的索取,经过长时间的消耗,有限的自然资源已经远远不够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环境价值。环境价值以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基础,是指环境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人对环境有需求,人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才能生产和发展,而环境为人的生产和发展提供物质来源。环境价值的内涵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人们应该有享受清洁优美生存环境的权益;第二,人们有使用环境容量,利用环境自净和自我修复能力来从事生产、生活的权益;第三,人们有投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而获得收益、回报的权益。

“环境价值”概念所引导的思考是:“如何保护和优化人的生存发展环境保障人自身?”其实质是强调人类在使用环境的同时也应该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更加提高和放大人类的权力和责任感,它要求人类在一定的环境容纳力内活动并及时修复环境创伤,探索二者的有效结合,和谐统一。现如今,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保护环境,真正彰显了环境价值。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能量。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新能源能够缓解经济发展与能源及环境之间的矛盾,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3.解决能源危机的策略

能源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应对的策略也必须是全人类共同努力,仅仅靠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是不能帮人类度过这次困难的,一方面我们要节约能源,另一方面要开发新能源。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配置方式来说,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宣教手段、科技手段都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要做好开源节流这一举措离不开科学和技术。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技术的属性具有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这两个属性是对立统一,因此我们还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的制约因素。综合了各种因素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策略来解决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指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而制定的具有长远意义的行动方案。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具体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降低能源消耗强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一是国家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号召节能减排,让每位社会主义公民都将节能减排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加以履行。二是要始终坚持节能优先方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重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开发利用新能源。新能源的发展与社会支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水能、氢能、海洋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一方面能有效解决诸多社会问题,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还可以有效解决能源危机、缓解能源紧张局面。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都是新能源,要综合考虑各个能源的优缺点,从而找到能够取代化石能源又对环境没有危害,而又廉价的新能源。

第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能源问题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这巨大挑战面前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承担起应对能源危机的重任。能源问题通常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特点,影响涉及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为此,国际社会既要同舟共济,加强协调,重视开展国际和地区合作;也要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统筹兼治。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中国当一如既往,本着开放和负责任的态度,加强与国际社会就发展、安全等问题开展交流与合作,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提高我国发展绿色经济、节能减排的能力。

第四,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努力转变生产与经济发展模式。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兴起决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并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阐述了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六个缺口的自然科学成果。他还强调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巨大作用。“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只有科学地认识自然,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才能用新技术来防止和消除旧技术的负面效应,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论述启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还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合理运用,必须努力转变我国的生产与经济发展模式。

下载自然辩证法作文——科技与文化[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辩证法作文——科技与文化[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辩证法论文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2014级苏州研究院机械工程学院自然辨证法结课论文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摘要:无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对它的依赖越来越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所有领域都渗透着科技的......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 绪 论 第一篇 自 然 观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三篇 科学技术 正文+外章+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陈喜乐主编:《自然辩证法教程》,厦门大学......

    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摘要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依靠创新,科技与经济的进步则依靠于技术创新。创新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而创新精神是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

    《浅谈模具设计与自然辩证法》读后感(汇编)

    《浅谈模具设计与自然辩证法》读后感 《装备制造技术》2012年第8期《浅谈模具设计与自然辩证法》熊保玉《浅谈模具设计与自然辩证法》深刻阐述了自然辩证法对模具设计的重要......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学习范文合集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 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医学教育的整体观21 世纪已经到......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 【求是·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

    科技文化艺术节

    建筑工程学院成功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 在这充满阳光与雨露的季节里,建筑工程学院为了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展示学校艺术教育风采,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艺......

    科技文化艺术节

    赞助策划书——百色学院艺术系外联部前言:新学期,新气象,时间转瞬流逝,回首艺术系在09科技文化艺术节上所取得的辉煌佳绩,我们不由得对10年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充满无限的希望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