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方法论实验方法和观察科技总结解读

时间:2019-05-12 03:5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辩证法方法论实验方法和观察科技总结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辩证法方法论实验方法和观察科技总结解读》。

第一篇:自然辩证法方法论实验方法和观察科技总结解读

一定的世界观原则在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则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 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方法论。唯物主义世界观要求人们在 认识和实践中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则从某种精神的东西出发。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要求人们在行动中遵从某种客观的精 神原则或宗教教义、神灵的启示等等。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则认为人们可以按着自我的感觉经验、愿望、主观意志等等行事。辩证法的世界 观要求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中把握事物,分析事物自身的矛盾和解决这些矛盾。形而上学世界观则促使人们孤立地、静止地、呆板 地考察事物。哲学方法论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根据, 世界观以自身对人们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指导意义而取得存在的价值。哲学方法论离 不开世界观, 自然科学方法论也必须以自然观和科学观为前提。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归根结柢也受一定世界观的制约。这种制约以不同 层次的方法论为中介。各层次的方法论不直接同一,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不是简单的同一,懂得世界观并不 等于掌握方法论。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的理论,但运用世界观、掌握方法论均需要作专门研究。

中国哲学史上对求知的方法有过许多论述,从不同角度表述了有关认识方法的各种见解,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方法的理论,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有突出贡献。孔子对求知的方法有所阐发。他强调学思并重,明确提出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注重知的 后天来源。他主张 “ 博学 ”、“ 多闻 ”、“ 多见 ”。但反对满足于获得众多杂乱无章的知识,要求用 “ 一以贯之 ” 的原则把所有的知识贯穿起来。“ 一 以贯之 ” 是通过思的功夫达到的,也是思的方法论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孔子还提出了 “ 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 叩其两端而竭 ” 等方法。他还 强调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即反对臆测、武断、固执、主观的思想方法。在孔子以后,墨子注重实际验证或实际应用的经验方法。老 子、庄子不重经验而主张直觉的方法,要求冥思以直接领会宇宙的根本。孟子讲尽心,主张反省内求,也是一种直觉 的方法。荀子将观物与 体道结合起来, 要求在对事物的观察中认识规律即 “ 道 ”、并根据道进行类推, 以求得宇宙万物的普遍知识。荀子还主张 “ 虚壹而静 ”、“ 解蔽 ” , 这是他提出的端正思想以求得真知的方法。在中国古代的名辩思潮中,惠施、公孙龙等人的论辩反映了一般与个别、相对与绝对的矛盾,他 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割裂了个别和一般、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后期墨家和荀子则注意把它们结合起来, 这一讨论对推动中国古代思想方法论的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宋到明清,哲学家们也比较重视方法论的讨论,程朱学派主张 “ 道问学 ” ,注重 “ 格物致知 ” 的综合方法,认为知为人所 固有,但必须格物以致之, “ 即物而穷其理也 ”。陆王学派则主张 “ 尊德性 ” ,即重内心 , 认为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内心,只要在内心上下功夫就行 了。清代的王夫之、颜元、戴震都比较重视认识的方法。其中王夫之把前人所讲的格物致知分解为二:格物是从事物、经验中求得道理,即 归纳法;致知是思辨推理的方法 , 即演绎法。而且,他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不可割裂的 ,“ 非致知则物无所裁,而玩物以丧志;非格物则知非 所用 , 而荡智以入邪。二者相济, 则不容不各致焉 ”。中国哲学传统还特别注重为人们校正行为、提高道德而提供准则和方法。在中国哲学中, 伦理学和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的方法论有着特别丰富的内容,认识的方法论包含在伦理实践的方法论之中。

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和《形而上学》是有关方法论的重要文献。亚里士多德发现的逻辑思维形式和规律,他所 创立的逻辑体系,到文艺复兴以前的许多世纪内,都是西方思维方法的规范。

在古代中国哲学和古希腊罗马哲学中, 还没有专门的自觉的方法论学科分支。方法论的发展与近代大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不可分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产生了探索正确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论的迫切需要。这时, 哲学作为方 法论的意义才被突出出来。近代方法论的奠基人是英国哲学家 F.培根。他推崇科学,反对遏制科学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培根在《新工具 论》中,总结了科学实验的经验,提出了新的认识方法即经验归纳法。培根用他的方法体系武装了科学,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法国哲学家 R.笛卡尔提出了理性演绎方法论。他同培根一样,反对经院哲学,主张发展科学。笛卡尔不满意经院哲学从圣经教义出发 的演绎法,认为从中得不出任何可靠的知识。他重视理性,在《论方法》一书中提出 4条方法:① 普遍怀疑,把一切可疑的知识都剔出去, 剩下决不能怀疑的东西;② 把复杂的东西化为最简单的东西,例如把精神实体简化为思维,把物质实体简化为广延;③ 用综合法从简单的东 西得出复杂的东西,他说过:“ 给我广延和运动,就能造出一个世界来 ”;④ 累计越全面、复查越周到越好,以便确信什么都没有遗漏。他曾 用这种理性演绎法从分析上帝的完满性的概念推论上帝的存在性。他主张清楚明白性,并称之为 “ 自然的光明 ” ,即理性。笛卡尔特别强调数 学,主张一切知识都应该象几何学那样,从几条 “ 不证自明的 ”“ 天赋的 ” 公理中推演出来,认为只有这种知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

英国的 J.洛克和 D.休谟进一步发展了经验主义方法论。洛克提出了感觉论的认识论。休谟提出了批判理性知识的怀疑论。欧洲大陆的 B.斯宾诺莎和 G.W.莱布尼茨进一步发展了唯理论的方法论。特别是斯宾诺莎用理性演绎法,效法几何学的方式即公理方法 , 建立了自已的哲 学体系。这时方法论已经作为认识过程的哲学根据。由于 19世纪以前,整个自然科学还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 , 只有数学和力学得到较充分的 发展,故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占着统治的地位。

I.康德第一个打破了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缺口。他从物质微粒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的矛盾统一运动来说明太阳系的形成和发展,促使了机 械唯物主义方法的破产。与此同时,他建立了庞大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力图把整个哲学变成方法论。康德批判地考察理性思维的方法以及 它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形成了先验唯心主义的批判的方法论。康德批判莱布尼茨的唯理论,说他盲目地相信理性的可靠性,全盘否认感觉经 验的必要性;也批判了休谟的经验论,说他排斥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否定普遍性和必然性,否定了科学知识。康德把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和 休谟的经验论结合起来,认为没有感性直观材料,理性思维是空洞的;没有逻辑范畴、概念,感性直观就是盲目的。但是,在康德看来,逻 辑概念范畴不是来自感性经验,而是人类认识能力自身固有的,从而实际上否认了逻辑的客观性。

G.W.F.黑格尔摧毁了康德的批判的方法论。他指明逻辑的客观性,但把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看作是绝对理念的辩证的逻辑的发展。黑格

尔在《逻辑学》中,强调了理念辩证法作为普遍的认识方法和一般精神活动方法的作用,因而他的逻辑学也就是其辩证唯心主义的方法论。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以前有关方法论研究的最高成果。

自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以后,各门科学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方法论在科学知识中的比重日益提高,方法论对科学发展 的作用也日益显著。这是和科学发展的时代特点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在:① 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使科学研究中直 观性的程度减少, 抽象化的程度提高, 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② 科学的进一步分化和综合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 促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增强,产生了系统理论等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学科。③ 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 说明的新的事实, 出现了一些佯谬, 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 产生了现代科学范畴体系的许多根本性的变 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④ 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日 益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由此产生了科学研究课题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必要,从而也产生了协调科学研 究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方法论。

科学发展的特点给哲学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观察和实验的关系、科学事实和因果性解释的关系、归纳和演绎的 关系、类推和概括的关系、假说和理论的关系、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想象和科学发现的关系、系统和结构的关系、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控制和信息的关系、规律和预测的关系, 以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等等;科学的发展对方法论的形式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科学语言的分析、科学理论的形式结构的分析、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它们的逻辑有效性的条件等等。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十分重视对方 法论

形式方面的研究,而且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贡献。但是, 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否认关于世界观科学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一切关于哲学 世界观的问题统统斥之为 “ 形而上学 ” 的虚妄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方法论的形式方面, 往往局限于对科学理论进行静态的逻辑分析, 忽视和贬低经验的客观内容,抹杀科学知识发展中的革命变革问题。自 20世纪 20年代以来,大多数科学哲学家都把自己的纲领建立在 “ 任 何自然科学的知识内容都具有确定的逻辑结构,可以用一个形式命题系统来表示 ” 这样一个设想的基础之上,这种形式化的方法和公理化的 方法, 在科学的发展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如果忽略有关事物的客观本质和真实内容, 把对事物的研究仅仅归结为关系的方法和追溯到 某种设定的公理的方法则是错误的。

20世纪 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而把对方法论的研究 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了起来。如英国的 K.R.波普尔、美国的 T.S.库恩及以后的拉卡托斯和 P.K.费耶尔阿本德等都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 明科学理论的革命和发展。波普尔把科学的发展看成是一系列的证伪过程。他强调演绎 , 否定归纳,推崇证伪 , 贬低证实。他甚至说:“ 我们并 不能认识,我们只能猜测。” 库恩提出科学发展是通过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交替发展来实现的。科学革命则是 “ 范式 ”(paradigm的取代。他 认为, “ 新理论如果没有关于自然界的信念的破坏性的变化是很难兴起的 ”。他所说的 “ 破坏性的变化 ” 是一种非理性活动的产物。他否认科学 革命变革中的继承性。拉卡托斯在吸收波普尔和库恩思想的长处, 克服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的基础上, 提出只有在科学研究纲领的一定秩序 的提出和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发展科学。费耶尔阿本德则认为,一切方法论都有自己的限度。他通过对科学历史实例的分析,力图说明在某种 理论统治下的科学是停滞不前的,并提出了推翻一个既定理论的方法,这就是 “ 什么都行 ” ,即科学家可以自由地尝试他所喜欢的任何一种程 序。他们都批判逻辑经验主义把科学发展看作单纯知识积累过程的观点。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片面夸大知识的相对性,而否认知识中 的绝对的客观内容,从而走向怀疑论。

哲学方法论是适用于一切具体科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发展了各门具体科学自身的特殊的方法论, 而且 孕育产生了一些只是反

映世界某个侧面但带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如数学方法。从历史上看,数学几乎同哲学一样古老,数学一开始就 具有科学方法论的意义。虽然,数学最初仅仅在如天象、历法、土地测量、机械等少数几门科学中起着方法论的作用,但是,世界上一切事 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量又规定着质,质量互变规律是普遍的辩证规律。因此,数学及其方法应该普遍适用于任何一门科学。马克思认 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 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现代科学的发展日益表明了这一点。数学方法已日益成为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一切科学部门不可缺少的方法。但是,数学方法仅仅涉及事物的量的侧面,因此仅靠数学的方法不能揭示事物的一切 方面,达到对事物的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同时数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和数学方法本身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因而数学 方法不能取代哲学方法论。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除了数学方法得到普遍运用外,还出现了系统论、控制论(见控制论哲学问题、信息论等横断科学。它们对诸多 科学部门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其中, 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不仅涉及到一般与个别、部分与整体、简单与复杂、原因与结果等传统的哲学范畴, 而且还提出象系统、要素、层次、结构、功能等具有哲学意义的新范畴。但是,这些方法论所涉及的都只是世界的某一个侧面,它们象数学 方法一样都是专门的科学方法论, 不能代替唯物辩证法的唯一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地位。但这些专门科学方法论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方法论在不同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科学方法论,包 括培根阐述的实验方法与归纳逻辑、笛卡儿论述的数学方法与演绎逻辑, 以及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论方法与中国曾邦哲的系统逻辑 《结构论》。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哲学方法论;研究各门具体学科, 带有一定普遍意义, 适用于许多有关领域的方法理论是一般科学方法论;研究某一具体学科, 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理论是具体科学方法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是互相

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哲学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说带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是 最一般的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有着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它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武器,也是改造现实的武器。我们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的哲学内容,并不全是马克思的首创,而大部分是马克思同意的观点,比如辩证法理论。马克思的重要贡献是历史唯物主义。

自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以后,各门科学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方法论在科学知识中的比重日益提高,方法论对科学发展 的作用也日益显著。这是和科学发展的时代特点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在:① 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使科学研究中直 观性的程度减少, 抽象化的程度提高, 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② 科学的进一步分化和综合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 促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增强,产生了系统理论等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学科。③ 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 说明的新的事实, 出现了一些佯谬, 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 产生了现代科学范畴体系的许多根本性的变 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④ 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日 益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由此产生了科学研究课题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必要,从而也产生了协调科学研 究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方法论。

科学发展的特点给哲学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观察和实验的关系、科学事实和因果性解释的关系、归纳和演绎的 关系、类推和概括的关系、假说和理论的关系、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想象和科学发现的关系、系统和结构的关系、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控制和信息的关系、规律和预测的关系, 以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等等;科学的发展对方法论的形式也提

出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科学语言的分析、科学理论的形式结构的分析、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它们的逻辑有效性的条件等等。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十分重视对方 法论形式方面的研究,而且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贡献。但是, 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否认关于世界观科学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一切关于哲学 世界观的问题统统斥之为 “ 形而上学 ” 的虚妄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方法论的形式方面, 往往局限于对科学理论进行静态的逻辑分析, 忽视和贬低经验的客观内容,抹杀科学知识发展中的革命变革问题。自 20世纪 20年代以来,大多数科学哲学家都把自己的纲领建立在 “ 任 何自然科学的知识内容都具有确定的逻辑结构,可以用一个形式命题系统来表示 ” 这样一个设想的基础之上,这种形式化的方法和公理化的 方法, 在科学的发展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如果忽略有关事物的客观本质和真实内容, 把对事物的研究仅仅归结为关系的方法和追溯到 某种设定的公理的方法则是错误的。

20世纪 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而把对方法论的研究 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了起来。如英国的 K.R.波普尔、美国的 T.S.库恩及以后的拉卡托斯和 P.K.费耶尔阿本德等都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 明科学理论的革命和发展。波普尔把科学的发展看成是一系列的证伪过程。他强调演绎 , 否定归纳 , 推崇证伪 , 贬低证实。他甚至说:“ 我们并 不能认识,我们只能猜测。” 库恩提出科学发展是通过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交替发展来实现的。科学革命则是 “ 范式 ”(paradigm的取代。他 认为, “ 新理论如果没有关于自然界的信念的破坏性的变化是很难兴起的 ”。他所说的 “ 破坏性的变化 ” 是一种非理性活动的产物。他否认科学 革命变革中的继承性。拉卡托斯在吸收波普尔和库恩思想的长处, 克服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的基础上, 提出只有在科学研究纲领的一定秩序 的提出和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发展科学。费耶尔阿本德则认为,一切方法论都有自己的限度。他通过对科学历史实例的分析,力图说明在某种 理论统治下的科学是停滞不前的,并提出了推翻一个既定理论的方法,这就是 “ 什么都行 ” ,即科学家可以自由地尝试他所喜欢的任何一种程 序。他们都批判逻辑经验主义把科学发展看作单纯知识积累过程的观点。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片面夸大知识的相对性,而否认知识中 的绝对的客观内容,从而走向怀疑论。

哲学方法论是适用于一切具体科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发展了各门具体科学自身的特殊的方法论, 而且 孕育产生了一些只是反映世界某个侧面但带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如数学方法。从历史上看,数学几乎同哲学一样古老,数学一开始就 具有科学方法论的意义。虽然,数学最初仅仅在如天象、历法、土地测量、机械等少数几门科学中起着方法论的作用,但是,世界上一切事 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量又规定着质,质量互变规律是普遍的辩证规律。因此,数学及其方法应该普遍适用于任何一门科学。马克思认 为 , 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 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现代科学的发展日益表明了这一点。数学方法已日益成为包括自然科学、社 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一切科学部门不可缺少的方法。但是,数学方法仅仅涉及事物的量的侧面,因此仅靠数学的方法不能揭示事物的一切方 面,达到对事物的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同时数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和数学方法本身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因而数学方 法不能取代哲学方法论。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除了数学方法得到普遍运用外,还出现了系统论、控制论(见控制论哲学问题、信息论等横断科学。它们对诸多 科学部门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其中, 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不仅涉及到一般与个别、部分与整体、简单与复杂、原因与结果等传统的哲学范畴, 而且还提出象系统、要素、层次、结构、功能等具有哲学意义的新范畴。但是,这些方法论所涉及的都只是世界的某一个侧面,它们象数学 方法一样都是专门的科学方法论, 不能代替唯物辩证法的唯一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地位。但这些专门科学方法论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有着积极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对于我们进行科研工作的指导意义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时,在其过程中总会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提供的方法论反过来会影响和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或许 是有意识的,或许是无意识的。而自然辩证法就为完善和拓展我们的世界观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对

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们可以 开阔自己思路和视野, 学会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范围来思考问题, 所以自然辩证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指导和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下面, 我就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具体内容,谈一谈自然辩证法对科学研究指导和帮助作用。

科学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但是科学理论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经过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最后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是 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科学实验的过程,我们需要利用实验这种形式和方法来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待 实验材料累积到一定程度, 我们便形成了对于实验对象以及实验本身的感性认识。只达到感性认识通常是不够的, 因为科学的理论不是一下 就能达到和完成的,在得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或假说,反过来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些假说并检验这些假说。在科学实验上不断检验为正确的假说, 在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抽象和概括, 就可以逐渐过渡成为科学的理论。以上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大致 过程,其中的过程是很复杂的,但是基本都要经过:实验、抽象、假说这几种过程和方法。

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古代科学实际上几乎是完全没有实验研究的, 而大多是一些原始观察 和经验描述, 像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 也是依靠及其简单的设备在偶然条件下实现的。现代科学实验是在科学技术达到到一定水平时才发 展起来的。较之于直接观察和经验描述, 科学实验有很多优越性, 它可以通过对实验材料的进一步加工, 把事物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揭发出来。可能某些人会有疑问,我们目前的很多科学实验,大多是在一些简单和极端条件下进行的,难免有脱离实际的问题,其实有想法有其一定道 理,但是未免太具有局限性。人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从局部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如果一开始不把局部和简单事物了解清楚, 那对于整体和复杂事物的了解将更加困难。当然,如果认为简单事物的机械叠加就是复杂,局部事物的简单集合就是整体也是不对的,那就 陷入了形而上学。实际上科学实验是分析研究的一个必须要阶段,没有这种过程,就不可能在更高层次上有正确的综合。总之,科学实验在 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脱离科学实验而空想理论,难免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科学研究中的抽象就是把复杂的条件暂时简化,暂时撇开那些次要因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比如我们在设计程序和电路时, 往往会先设定一个简单的环境, 来验证我们的设计是否合理和工作正常, 在工作正常条件下, 我们再进一步考虑在一些复杂条件下出现的问 题,在反复实验并解决各种问题后,就最终得到一个可以经得起考验的成熟设计。而在实际科研工作中,我们不仅回来实验室内简化实际条 件,还经常运用思维能力,暂时撇开次要因素,来抽象地进行研究。特别是科学上的一些概念和理论,但从实验角度很难进行直观的表达, 所以就常常需要对一些抽象的理想形态进行研究。

在抽象过程的某一阶段,科学理论的发展又常常表现为假说的形式。在这个阶段中,认识以及具备了理论的雏形,但是还不够成熟。恩格斯曾经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这说明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阶段。使用假说的方法,并不是 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想, 而是必须基于一些事实和现象为依据, 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正确原理的推广, 它不能和已知为正确的事实或者已经由 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相冲突。而由于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全面,可能出现很多中假说并存的局面,比如关于生命的起源,就有多重假设 存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其中某一种假说是正确的,但是更多情况下,这些假说是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这种情况,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是 大有裨益的,通过不断的争论和讨论,我们最终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假说的形成与我们的世界观是相联系的,正确的假说往往是在一定程 度上运用的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而获得的结果,而如果缺乏科学的态度,从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得到的假说往往的错误的,不但不 能对于科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反而会误导我们。

哲学,当人们用它去说明世界的时候,是世界观;当人们用它去指导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时,就成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其中的自然辩证法,它与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关系特别密切,也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去对待。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化,使哲学成为专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但哲学并不因此而失去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推动 哲学前进的,并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的头脑,而是日益发展的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近代自然科学为哲学的概括提供了大量的实证知识。

笔者认为,遇到新课题正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价值之所在。数学大师希尔伯特就曾经说过:“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 充满着生命力。”正因为自然辩证法的物质观、时空观等方面面临着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出现的若干新问题,它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笔 者深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科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自然辩证法对提出的新问题会作出令人满意的哲学概括,从而也促进自然辩证 法本身向前发展。大量科学史实表明:自然辩证法必须植根于自然科学研究这片沃土。首先,它的每一个哲学概括都来源于自然科学研 究的实践,并回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去经受检验。虽然哲学家的思辩是重要的,但自然科学的进展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这 是不容置疑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者必须经常地从自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中吸收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的各种基本原理。实际上,任何哲 学,只有当它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经受得住自然科学研究的严峻考验,它才是有力量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在任何时候,自然辩 证法都必须随着自然科学研究的进展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内容。

二、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化, 使自然科学研究高度集中于考察某一个相对狭窄的专业领域, 但并不取消它与哲学的联系。因为自然科学中的 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论要求从总体上和本质上给予解释, 而且科学研究的方法更离不开哲学的帮助。一般说来, 人们对自然界各种对 象的研究基本上要通过精密的观察和测量, 并运用理论思维进行分析概括而得出结论的。它既要求有坚实可靠的实验基础, 又并不停留在对 实验结果的描述和经验规律的概括上,而是力求发现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内在联系及其定量关系,形成新的概念,概括出普遍规律,建立起严 密的理论逻辑体系。人们在探索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建立系统的科学理论的道路上, 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事 物的经验,要使用一些概念、范畴,运用一些方法,经

历认识发展的一定过程,这就自觉不自觉地把哲学思想引进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中。正如恩格斯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 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

可以说,作为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作用贯穿于我们从事科研活动的全过程。首先在如何选择科研课题、确定研究方向的问题上,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主攻目标等等,都是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有自然辩证法作指导,就容易从平常的事物或现象中,发现不平常 的情况,从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就能够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经验材料为依据,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去唯物地、辩证地分析未知的自然 事物, 从而确定出能有创见、能出成果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在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问题上, 除了动手去做, 还需要思维, 有计划、分步骤、有目的地把实验完成。有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指导,就可以注意到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注意到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设计出 切实可行的实验来;就可以注意到自然事物都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求出某些因素之间量的关系,分析出质量互变的外因与内因,从而对实 验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提出新假设、建立新理论的问题上,有自然辩证法思想作指导,就可以排除各种毫无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和 迷信, 把假说建立在一定实验事实和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就可以勇于让假说回到实践中去验证, 使之在反复实践验证中得以完善而上升为理 论;就可以使建立起来的理论做到客观、全面、系统和逻辑严密;就可以正确认识各种科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和真理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从而 把科学研究引向深入。从发展的眼光看,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原有的一门学科向纵深发展,演 变出许多分支学科;而各门学科的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在边缘交叉地带、在横断面上、在各种知识的融汇贯通中形成了更高层次的新兴综 合性学科。这就使自然科学与哲学出现了联系更加紧密的整体化趋势。

一、科学事实

1、定义: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所作出的真实描述。

2、事实的三个层次

客观事实——是指客观存在。客观事实的特点是:客观性、无限性,无对错真假之分。

经验事实——是指纳入人类认识范畴的客观事实。其特点是渗入主观经验,有对错真假之分,而且具有个体差异。

科学事实——是指纳入科学认识的客观事实。其特点是:客观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存在着对错真假的问题。

3、经验事实与理论事实:理论事实是指按照某种理论推理得出的关于某种客观存在、关系、规律的断定。如黑洞、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等。理论事实可以转变为经验事实,也可能只能用理性把握。

4、两种错误观点:唯心主义经验论:不承认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机械唯物论:认识类似于照相机、复印机

5、科学事实的特点:客观性;可重复性:他人能够重现;个别性:单称而非全称;独立性:理论变,事实不变

1、定义:观察方法是指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感觉器官或仪器,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感知和描述研究对象,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理解要点:目的明确;系统全面;有理论指导;感性层面;自然条件下

2、特点:目的性与计划性;自然性:伤寒的四个周期;结果的可重复性、精确性

3、观察方法分类: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感觉器官,方便但有限,易出错。间接观察:仪器设备,扩展范围与深度,结果精确,可持续进行。质的观察与量的观测——质的观察:对事物现象定性。量的观测:对事物、现象定量,非常重要。

4、观察方法的作用:创立理论和假说的基础;检验假说和理论的标准

5、观察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要求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实现象。其反面是主观性,包括主观选择与期望。

全面性原则——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认识对象。意义有三:一是避免片面性,二是系统观察,三是注意观察的条件性。

1、含义:根据研究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干预、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是思维能动性与技术 手段的有机结合。

2、实验方法的分类: 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定性实验是确定事物的有无,定量实验的确定事物的数量。

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直接实验是指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间接实验是模拟实验,是通过研究模型来认识原型。

模拟实验——因原型重要或巨大,不适宜直接实验,如人体、三峡大坝。模拟实验包括物理拟两种。

析因实验——模拟和数学模寻找某种既定结果发生的原因,如疟疾的传染源。因果联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结构分析实验——测定和分析研究对象的结构,如人际关系。

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设立两个及以上对照组,比较分析多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如个体差异、心理因素的影响等。

3、实验方法的特点: 实验方法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实验是在思维中将客观事物的性质、结构、关系抽象出来的能动过程。如巴斯德在与普歇就 “生命自然发 生问题”争论的系列实验。

揭示事物的内在性质、结构、过程和关系——阿基米德对金冠的实验,外科医生亨特关于梅毒与淋病的实验。

实验方法精确、经济、快捷;实验方法可简化纯化自然;实验方法可重复自然现象 ——自然现象往往是一过性的,实验则能够留住自然的脚步。

实验方法可强化自然现象。

4、实验方法的作用:实验方法是提出新思想,检验新假说的重要方式。

1、中性观察假设:观察结果是主观对客观的忠实反映,坚持简单的正确与错误划分标准。不同的人在同一条件下观察同一对象,其主观反 映一致。要求科技工作者在观察活动中保持纯粹的客观性。

2、观察的心理特点:观察是知觉过程,知觉存在着错觉,还具有选择性、组织性、整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中性观察的不可能。

3、影响观察的因素

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对同一对象,看到的信息与知识和经验成正比。如语言学家分析出 are 和 were 的区别。

心理定势:原发性癌与继发性癌

语言和假说的引导:“要不要鸡蛋”与“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梦的研究中不同的提问方式:“你刚才在做什么梦?”与“你能想起醒 来之前发生什么事情吗?”

观察维度:二维还是三维

3、结论及其意义: 观察受理论的影响——纯粹的中性观察不存在,观察活动及其结果受理论的影响。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认识过程是人的创造过程,不能将认识理解为机械反映过程。

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在集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之间保持平衡,注重培养发散性等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科技工作者开放的态度——由于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存在着区别, 有可能出现科学事实多样性的结果, 对此应该持开放的态度。基于同一事 实有可能得出不同的假说。

4、观察结果客观性问题:与艺术等表达情感需要的人类活动不同,科学事实具有同一性。科学家通过实验或逻辑检验实现消除差别的目的, 最终达到一致。

一、技术的定义:人类通过运用自然规律创造的满足需要的物质手段、工艺方法及掌握这些手段和方法的技能体系。

理解要点:

1、技术目的

2、人的能力

3、人的经验、知识 :软件

4、物质手段 :硬件

关于硬件: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关于软件:设计、制造知识;使用知识与方法;接收、理解与解释;人们往往重视硬件,不重视软件。

二、技术的特性

1、社会性——技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技术反映社会需要方向

2、选择性——同一目的,可以采用不同技术手段满足。选择的道德原则问题。

3、创造性——技术是人类能动性的表现。

4、容许性——技术应用时允许一定的误差范围。医疗事故的不可避免性(知识欠缺、能力欠缺、不可避免的错误。技术的可改进性。

5、直接的经济效益——技术的使用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技术可以进入技术市场进行交易。

6、保密性——技术秘密不可轻易泄露。

三、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科学与技术独立发展阶段;技术进步依赖科学进步;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

2、区别: 目的不同——科学是发现自然的秘密;技术是控制自然的手段

形态不同——科学研究的最终产品是知识;技术研究的最终产品是仪器设备等物质形态。

选题方式不同——科学的选题由问题决定,多为自由探索方式;技术选题由社会的直接需要决定。

研究期限不同——科学研究目标不明,条件不明,期限不确定;技术研究目标明确,期限相对确定。

经济效益不同——科学研究的效益呈现长期的特点,具体效益不确定;技术的效益明确,可直接计算。

评价标准不同——科学的评价标准是逻辑与事实;技术的评价标准是有效性、先进性。

研究动力不同——科学研究追求理解自然奥秘和了解之后的名誉;技术发明追求经济效益和利益。

四、技术进步的方式

1、技术发明:是寻找到新的技术,如抗生素、输血技术等发明。发明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可行性等特点。

技术发明的类型——由科学事实导致的发明,如 X 光技术;由理论导致的发明,如免疫技术;由经验导致的发明,如青蒿素。

2、技术革命:由一系列技术发明引起的某个领域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现代医学的技术革命——外科技术革命;内科激素类药物导致的革命;抗生素应用导致的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技术革命;成像技术导致的诊断学 的技术革命;遗传工程技术革命。

3、技术革新:技术原理不变,但进行改进,追求更好的效果。如半合成青霉素。

4、技术综合:将实现同一目的的多种技术进行重组,形成合力。

5、技术转移:将其它领域的技术转移到新的领域,包括硬件、软件、人才三个方面。

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的作用;观察方法;实验法

什么是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人们通常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上使用“事实”这一概念 “事实 1”或称为“客观事实” :

第一种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客观存在的,被观察到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它指的是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本身 ,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事实。“事实 2”或称为经验事实: 第二种是指用某种语言描述被观察到的客观事件, 现象和过程所得出的经验陈述或观察判断, 是通过经验的、实践的途径确立了的真实判 断。这种事实是一种知识形态的事实,即关于事物的比较直接的,比较确实的知识。

事实 1与事实 2的区别---“事实 1”是在观察和实验中被观察到的,但又不依赖于观察者而存在的客观事件,是第一性的。“事实 2”则是观 察者对“客观事实”的观察描述,是对记录到的“事实 1”所作的陈述和判断。

科学事实指的是事实2而不是事1。事实1在科学归纳过程中无法直接使用。只有转化为事实2才能被科学认识所利用。所以,科学事实是 指事实2意义上的事实。但是,并不是一切观察陈述都是科学事实,只有为经验或实践所检验过的,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观察陈述,即真实 判断,其内容才具有客观性,才称得上科学事实。由于人的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在观察陈述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污染” , 从而带来易谬性,在经验事实中掺杂着虚假的事实描述。因此,在科学研究中,不仅要把“事实1”和“事实2” ,即客观事实和经验事实 相区别, 而且要将经验事实中反复多次被经验确定了的真实事实与未经检验的 “事实” 相区别, 要随时注意从观察陈述中清除主观因素的

“污 染” ,从中把握住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内容,如此方能确立真正的科学事实。

下几个基本特征:

其一,它描述的对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过程;其二,它描述的是已经成为人们科学探索的对象,被人们在科学观察和实验中观察到了的那些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其三,它是由经验检验过的人们对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的正确反映。那些不正确地反映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的描述则不能称之和“科学 事实”。

“不管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腾 起来。”在科学研究中,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抽象和开拓新研究领域的实践基础,是形成检验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补充 和发展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科学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通常被人们简称作“观察”

变革和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一点是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的主要区别。因为,在实验中也必须运用观察方法,但从科学方法来说,它已经 包容在实验方法之内, 并非单纯的观察方法了。观察方法虽然不具有实验方法那种变革和控制研究对象的优点, 但由此却使它具有比实验方 法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除了在实验中必须运用观察方法之外, 在那些还不可能或不宜运用实验方法来变革和控制研究对象的领域, 观察方

方法,如天文学观察;第二,当研究课题的性质不允许对研究对象加以干扰或变革时,如临床观察,物候学研究等也必须采用观察方法;第 三,以直接记录或描述自然事物或现象为基本前提,或仍处于描述阶段的那些新兴科学,观察方法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如动、植物形态 是它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观察并不是凭借人的 感官盲目地看。观察作为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积极能动的。人们正是根据所要解决的课题,制定观察的计划,确定观 察的对象,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法、步骤,等等。这一特点,使之区别于一般感性认识活动。

也就是说,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被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到或者借助观察仪器最终被感官间接感知到。这一原理承认观察对象是不依赖 于观察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同进又承认这些客观对象能够同观察仪器和观察者发生相互作用, 因而客观对象的信息可以直接或间接 地被观察者所反映,所把握。坚持可观察性原则的意义:第一,这条原理意味着科学技术研究必须将那些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不和其他物 体发生作用的, 因而也不能传递任何住处的各种臆想客体(如神灵、上帝之类 坚决排除在外, 科学观察只能在原则上可观察的领域内进行。第二,可观察性原则要求构思和设计观察仪器,以及选择观察场合和条件,必须充分注意观察手段和观察对象的能见度,即能够把对象的信 息显露出来。这对于微观和宇观客体尤为重要。观察手段和条件应当在最大限度内使微观象和宇观现象达到宏观范围内被感官所接受。第三, 这条原则还要求观察者辩证地把握观察对象同手段和观察者本身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本身具有客观性,既不是主观随意加上的, 也不是随意可去掉的,而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这种相互影响的客观性。这一点和后面专门讲到的观察的客观性原则是一致的。第四,可观察 性原则对于假说的观察检验具有重大价值, 它实质上同后面讲的假说的可检验性问题是一致的。即假说推演出来的关于事实的结论, 应当是

原则上可以通过观察到的科学事实加以检验的,否则假说是不可取的。当然,这和技术上的可观察性密切相关,在理论层次上假说的可检验 性,归根到底取决于经验层次上的可观察性。

根本目的在于获取对象的事实材料,因此为了提高观察效率和保证观察材料可靠,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这一根本原则。

第一 要以正确理论为指导,避免主观偏见。

作为有目的的科学观察总是以某种科学理论为背景, 因此观察中必然渗透着理论因素, 美国科学科学哲学家汉森于是 1958年明确提出了 “观 察渗透理论”的重要命题。他指出:“由于各人具有不同的经验,认识和理论,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知识,所以不同的人可能从同一对象中观 察到不同的东西;进行观察陈述必须运用某种语言,作出具有某种理性结构的判断。这样,就会导致两种可能: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 理论来指导观察,将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的甚至错误的理论和观点渗透到观察之中,就会导致观察的主观性和易谬性。” 在观察中,导致观察主观性的因素有先入之见,无意过失,假象和错觉等。先入之见主要由假说的错误或过分相信自己的假说所造成。(举 例:荆人失斧如果假说是错误的,观察者把它作为“有色眼镜” ,只观察到某些似乎能证明自己假说的现象,对大量同假说不符合的现象 则视而不见,或者用假说去歪曲观察结果等,都会陷入观察的主观性。无意过失主要指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无意识地渗入了某种主观因素, 使观察者用自己过去的经验、知识,去填补观察中的空白,从而作出错误的观察陈述。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 但却给人一种同事实真相不同的错误感觉。假象往往和人们观察事物的直观角度有关。当人们站 在地球上观察太阳运行的现象时,看致电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似乎太阳在围绕地球运行, 这就是一种直观的假象。错觉的产生则和人的感官 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把左手放进热水而把右手放进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把两手同时放进温水中,这时,左手感觉到水是

冷的, 而右手感到水是热的。这是由感官的温差而引起的错觉。导致观察主观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随时注意防止和克服。坚持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采取重复观察和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观察等,对于防止和克服观察的主观性,达到观察的客观性,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 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动态的观察,防止片面性。

列宁在谈到辩证法要素时着重指出:“应当从事物的关系和它的发展去观察事物本身。” 这就是说应当从事物的空间分布上, 观察事物的各个 方面,事物的全体;从事物本身的关系以及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相互联系上,观察事物的整体特征和事物在环境中或更大系统中的表现;从事 物的演化上,系统观察事物变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和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等等。

第三 要注意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观察条件,避免次要因素的干扰。由于客观事物常常相当复杂,其过程往往不那么纯粹和单一,本质很容易为纷繁的现象所掩盖。要使观察材料反映事物的客观本质,就必须 暂时撇开与当前观察无关的内容, 撇开次要的过程和干扰因素, 使事物的自然状态即具体复杂的表象形态变成比较纯粹的形态, 让其主要过 程充分暴露出来。为此就必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并且选择那些干扰比较小的环境去进行观察。例如,伽利略最早提出了测量光速但却未 能解决它。在当时的条件下,对地面上光源发射的光进行观测来决定光速是不可能的。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雷默采用天文观察的方法,选 择木星卫星的星蚀作为观察对象, 在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木星之间时和在地球再运行到太阳另一边时, 分别测星蚀出现的周期, 发现后者要比 前者长一千多秒,由此推算出光速为每秒 225000公里。虽然精确度很差,但却第一次通过观测的方法肯定了光速是有限的。雷默的初步成 功可以说是与他选择典型的观测对象和观测条件密切相关的。

绪 论

一、两个名称的并存

“ 自然辩证法 ” 一名来自于恩格斯书稿《自然 辩证法》(1873-1886 ,主要讲三个方面的辩 证法: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和 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

“ 科学技术哲学 ” 一名与 20世纪 80年代西方 科学哲学开始传入我国有关, 西方科学哲学把 科学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 着重探讨科学的划 界、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发展的模式等问题, 原则上不谈论自然界和各门自然科学理论中 的哲理。

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有学者主张用 “ 科学技 术哲学 ” 来取代 “ 自然辩证法 ” 来作为该学科的 名称。

《自然辩证法》 与西方科学哲学都不探讨技术 问题, 但由于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技 术与科学的密切联系, 对技术的哲学思考也被 纳入该学科领域。

目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中, 采用 了 “ 科学技术哲学 ” ,而研究团体、学术刊物、课程名称仍叫 “ 自然辩证法 ”。

两种名称并存反映了在这个学科领域存在着 两种传统:把该学科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分支, 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来 研究这个学科;在欧美科学哲学的背景下来理 解这个学科, 强调是哲学的一部分, 强调国际 学术交流,强调语境的统一。

二、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亦称 “ 科学技术哲学 ” 自然辩证 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 支学科,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 , 研 究自然界的辨证本性、认识和变革自然的辨证 过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辨证关系.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中介性:自然辩证法是沟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 各门具体科学的桥梁 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从学科本性上属于哲 学。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对象 辩证法

辩证法(dialectics 源出希腊语 “dialego” ,意 为谈话、论战的技艺, 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辩证法有不同的认识, 马 克思主义认为,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发展的 学说。

主线:人与自然关系

五、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

辨证自然观: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 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与价值、科 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

六、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启发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 哲学为什么能启发科学? 哲学因具有怀疑、批判和叛逆的精神, 所以能 够成为新科学之母。哲学是科学的先导、“ 侦察兵 ”

2、提高研究人员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七、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原典和经典 注重相关学科的知识 第一章 科学观

一、科学划界的含义

1、含义 所谓科学划界就是寻求科学与其它知识的 区别及其标准, 回答¡°什么是科学¡±这一 问题的科学哲学领域。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考与讨论:科学的本性是什么?

2、历史上的主流观点及困难

从亚里士多德到 18世纪末的哲学家、科学 家都把科学知识的确实可靠性作为科学区 别于非科学与伪科学的本质属性。19世纪随着认识论中可错论观点的出现和 胜利, 科学的确实可靠性标准便弱化为科学 方法的确实可靠性标准, 但稍后便被证明同 样是站不住脚。

二、科学划界的基本标准

1、可检验性标准

必须包含有关于自然界的信息, 从而能够被 观察和实验证据所检验。必须能够经受住检验。

3、超量内容标准

必须比旧理论包含更多的信息, 具有更强的 解释力

4、逻辑性标准

概念必须清晰,逻辑必须自洽

5、相容性标准

必须能够与当下主流的科学观点相容, 进而 能够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

以上第1、5标准在用来判定一个理论是否 是科学时都不能被绝对化, 因为观察与实验 渗透理论, 并非完全客观;而过于强调相容 性标准, 又有可能压制重大科学创新, 阻碍 科学发展。

三、科学划界的意义

关于科学划界的努力是一项无止境的事业。虽然科学哲学至今仍无法给出一个清晰、一 致、可操作的标准, 但科学的基本形象是清 楚的, 作为科学划界标准的必要条件也是明 确的。

科学划界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有利于明确 科学的知识特性, 更有效地揭露伪科学甚至 反科学,维护科学的尊严和社会形象。第二章 技术观

一、技术的含义 • 定义

–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依靠自然 规律而创造的各种调节、改造、控制自然的 手段。要素

– 技术要素技能说 – 技术要素工具说 – 技术要素知识说

• 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既包括客体工具以及 由这些工具组合起来的机器等物质要素, 又 包括主体的知识、技能等精神因素, 是物质 形态与精神形态的统一体。

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 二者是不同的知识

– 科学关注 “ 事物是怎样的 ”;技术关注 “ 事 情应怎样做 ”。

– 明言知识在科学中所占的比例和位置比 在技术中更大、更突出, 而难言知识在技术 中比其在科学中占有更大的比例和更突出 的位置。• 目标不同

– 科学旨在揭示自然界固有的、不以的意志 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 技术在于利用、干预和控制自然, 旨在有 所发明,创造新工艺和新产品。评判标准不同

– 科学的评判标准在于真理性 – 技术的评判标准在于有效性

三、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及其当代特点 • 17世纪以前:科学与技术的相对独立发展 – 起源于两种不同传统。

– 技术早于科学而出现,在独立于科学的状 态下得到发展。

– 早期技术是经验性、技能性的,操作者是 决定因素,具有封闭性和发展缓慢性。• 17-19世纪:科学与技术的联姻

– 手工操作变为机器生产;匠人转变为工程 师。

– 17-18世纪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影响有限 – 19世纪,科学与技术都有了相当发展之 后,二者的相互作用才真正开始

• 当代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趋势

– 17-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普遍跟在技术 后面,力图解释技术发挥作用的现象,并使

之理论化,以便改进和再生产这些现象;– 19世纪后期开始科学与技术出现相互补

充的一体化趋势。

– 科学为技术提供越来越多的理论贮备,技

术也越来越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和解释。– 技术渗透到科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为科学

研究提供技术手段;技术需要为科学研究指 明方向。

工业研究实验室 —— 高科技园区:产、学、研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研究实验室,指从事非农业生产的私 人公司所维持和管理的从事研究和发展的

特殊机构。

– 20世纪,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趋势日 益加强,高科技园区成为融产、学、研一体 化的新的组织形式。

• 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与产业间的相互渗 透的时代特点 • 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有利于科学技术高效、快捷地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

• 使科研开发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有利于解决高校办学资金不足的困难,同 时使企业获得更大收益。

第三章 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一、科学事实(一含义

科学事实是借助于科学语言对观察和实 验中所揭示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 过程的记录和描述。

客观事实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客观存在的 事件、现象和过程,是独立于人的意识 之外的客观存在。

联系: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前提和基 础;科学事实是客观事实转化的结果。区别:客观事实不包含任何主观因素, 无所谓对错;科学事实包含有主观认识 的因素,具有可错性。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

经验事实是人们借助于日常语言对生 产、生活实践中所揭示的客观事件、现 象和过程的描述或记录。

联系:具有可错性;可以相互转化。区别:反映途径不同;科学价值不同。(二关于事实的几种哲学观点

观点 1:存在客观事实,科学事实能够反映 客观事实

观点 2:否认客观事实的真实存在,把客观事 实与科学事实都看作是纯粹主观的 观点

3、客观事实即使存在,科学事实也不能 正确反映客观事实。(三科学事实的特点

1、科学事实受理论影响

描述客观事实的科学语言带有理论成分。

2、个别性

科学事实是对特定观察者的特定观察对象 的记录,所以是单称陈述;是直接的,不 包括演绎推理。

3、可重复性

科学事实可重复检验。科学事实之所以可 以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不在于它的正确 性,而在于它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程序被 检验。

4、相对确定性(四科学事实的作用

1、科学事实是建立、发展科学理论的基础。

2、科学事实是检验、评价科学假说、理论 的依据。

3、开辟新的科研领域,制定新的研究方法的 向导。

二、科学观察

三、科学实验

四、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五、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1、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主体渗透理论。观察者所看到的东 西不仅仅取决于被观察的事物, 而且还 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观 察的内容、观察资料的收集直至结果的 分析, 其中都蕴涵着观察者原有的理论 知识。

观察操作渗透着理论。观察几乎都要借 助一定的观测仪器和设备来进行, 因此 要了解仪器、设备的基本构造原理、使 用范围及其稳定性;操作技能本身是理 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体。

“观察语言” 渗透着理论。对观察结果 的陈述必须以拥有合适的概念框架的 知识或理论为前提。

2、观察应该渗透正确的理论 观察中理论的渗透是避免不了的;要完成一个观察过程必须理论的渗透,渗 透正确的理论对于完成观察以及保证观察 的正确性是必不可少的。

避免渗透错误的理论。第二节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一、科学假说的含义与特征(一含义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 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 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 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科学假说的特征 具有一定的猜测性 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具有原则上的可检验性 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指一个假说在 当时当地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不具 有可检验性, 但一旦条件具备, 就 可检验了。

4、一般来说,不应与科学家所处的背景知 识体系中已经经过严格检验的科学事实、规 律或理论相矛盾。

二、科学假说的作用

1、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2、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

3、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4、错误的假说对科学研究也有意义。

三、科学假说的形成(科学发现问题(一归纳主义学派

1、观点

存在着一个形成假说的机械程序, 即归纳法。运用这个机械程序对观察 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就可以得出对该 现象进行解释的假说。科学发现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观察和记录一切事实 分析这些事实并加以分类 由之归纳地导出一般结论 进一步检验这些一般结论

2、评价

优点:肯定了经验材料和归纳逻辑在科 学发现中的作用。

缺陷:科学发现并非仅仅是机械逻辑推 理,更是充分发挥非逻辑思维的创造过 程。

观察材料的收集离不开非逻辑思维。理论假说的提出离不开非逻辑思维。(二演绎主义学派

1、观点

假说形成不受事实与理论的限制, 完 全是一个非逻辑思维过程。

2、评价

优点:肯定了非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中 的作用。

缺陷:夸大了科学发现的非理性特征, 忽略了逻辑思维、科学事实、背景知识 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三辩证的观点

假说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思维过程,它 是在一定的背景知识和科学事实的基础 上,通过逻辑思维(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类比等 和非逻辑思维(想 象力、直觉、灵感、顿悟等的综合使 用而形成的。

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自学

四、科学假说的检验(科学评价(一检验的三个步骤

1、从假说中推导出预期的可观察事实的

陈述,即检验蕴涵。

2、设计实验, 检验假说的检验蕴涵是否 符合事实。

3、作出检验论证

(二科学假说证实的逻辑及困难

1、证实的逻辑公式 H(待检假说;O :检验蕴涵 I:初始条件;气体的最初体积是 1升,最初压力是一个大 气压(初始条件

从波义耳定律推出在温度不变条件,当气体 压力增加到两个大气压,气体体积将会减少 到 1/2升。(由假说到检验蕴涵

现在将气体压力增加到两个大气压,气体体 积果真减少到 1/2升。所以,波义耳定律正确。

2、证实的困难

归纳的困难。观察事实不能证实一个假 说,而只能确证一个假说,即只能对假 说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因为假说的检 验蕴涵是无法穷尽的。

多种竞争假说的困难。对于一个或多个 检验蕴涵,逻辑上可以有无限的假说能 够解释

(三科学假说证伪的复杂性

1、证伪的逻辑公式

2、证伪的复杂性 实验本身的可错性

实验条件不具备;观察受理论影响;实验操 作不当;仪器不精密等。初始条件的可错性 辅助性假说的可错性 假说刚刚提出时不完善

五、科学假说发展的趋势(一科学假说的进化

在实践检验中假说能够说明的事实越来 越多,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越来越大,转化 为理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情况被称为 假说的进化。

判断假说是否在进化不能只着眼于一时一 事,应全面分析。只要假说的基本观念或核 心思想内容在发展中能得到保持而不被否 定,那就要估计假说进化的可能性,并努力 使假说得到发展。

发展假说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1、坚持假说的基本观念或核心思想,不断 充实内容,补充例证,深化认识。

2、适当修改假说,不断清除错误内容,克 服弱点,弥补缺陷。

3、要有坚韧顽强的精神,敢于坚持不同观 点。(二科学假说的退化

在检验过程中,假说的漏洞越来越多,能够 说明的事实逐渐减少,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越来越小,距离理论的要求越来越远。这种 情况被称为假说的退化。

退化假说所遇到的理论困难:

1、它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解释,逐渐同其他 学科领域中的规律发生矛盾,或者自相矛 盾。

2、它对一系列新发现的事实材料无法作出 合理解释,从而暴露出观点的破绽。

3、它原来所能解释的事实,逐渐为对立的 假说更好的加以解释。

第二篇:高中生物实验方法总结

1.显微观察法:如“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等。

2.观色法: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观察动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遗传”“DNA和RNA的分布”等。

3.同位素标记法(元素示踪法):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恩格尔曼实验”等。

4.补充法: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动物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5.摘除法:如用“阉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状腺激素或生长激素的作用”“雌蕊受粉后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等。

6.杂交法:如植物的杂交、测交实验等。

7.化学分析法:如“番茄对Ca和Si的选择吸收”“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

8.理论分析法:如“大、小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实验”“植物向性动物的研究”等。

9.模拟实验法:如“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等。

10.引流法:临时装片中液体的更换,用吸水纸在一侧吸引,于另一侧滴加换进的液体。

11.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⑴增加水中O2: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⑵减少水中O2: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⑶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Na2CO3溶液;

⑷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饥饿);

⑸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水浴加热(酒精脱色);

⑹除去植物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给植株遮光;

⑺单色光的获得:棱镜色散或透明薄膜滤光;

⑻血液抗疑:加入柠檬酸钠(去掉血液中的Ca2+);

⑼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

⑽骨无机盐的除去:HCl溶液;

⑾消除叶片中脱落酸的影响:去除成熟的叶片;

⑿消除植株本身的生长素:去掉生长旺盛的器官或组织(芽、生长点);

⒀补充植物激素的方法:涂抹、喷洒、用含植物激素的羊毛脂膏或琼脂作载体;

⒁补充动物激素的方法:口服(饲喂)、注射;

⒂阻断植物激素传递:插云母片法。

12.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实验现象的观测指标

⑴光合作用: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有机物生成量。例:水生植物可依气泡的产生量或产生速率;离体叶片若事先沉入水底可依单位时间内上浮的叶片数目;植物体上的叶片可依指示剂(如碘液)处理后叶片颜色深浅。

⑵呼吸作用: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或有机物消耗量

⑶原子或分子转移途径:同位素标记法或元素示踪法

⑷细胞液浓度大小或植物细胞活性:质壁分离与复原

⑸溶液浓度的大小:U型管+半透膜

⑹甲状腺激素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

⑺生长激素作用:生长速度(体重、体长变化)

⑻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是否出现低血糖症状——昏迷)

⑼胰高血糖素作用:尿糖的检测(在尿液中加班氏试剂进行沸水浴,看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

⑽菌量的多少:菌落数、亚甲基蓝褪色程度

⑾生长素作用及浓度高低的显示:可通过去除胚芽鞘后补充生长素后的胚芽生长情况来判断(弯曲、高度)

⑿淀粉:碘液(变蓝色)

⒀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沸水浴后生成砖红色沉淀)

⒁CO2:C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⒂乳酸:pH试纸

⒃O2:余烬复燃

⒄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⒅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苏丹Ⅳ染液(红色)

⒆DNA:二苯胺(沸水浴,蓝色)、甲基绿(染色后,呈绿色)

⒇RNA:吡罗红(呈红色)、苔黑酚乙醇溶液

第三篇:消化实验方法总结

《豆粕粉碎粒度与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关系研究》

采用胃蛋白酶-胰酶两步法,通过体外模拟鸡体消化道内环境来比较不同粉碎力度豆粕的蛋白消化率,从而确定适合肉仔鸡生长的较适宜豆粕粉碎力度。

平均粒径采用GB 6971-86 方法,体外试验采用Boisen和Fernandez等体外模拟消化方法。胃蛋白酶最适浓度的选择

1g豆皮→100ml三角瓶+25ml磷酸缓冲液(pH=6.0 0.01M)+10ml盐酸(0.2M)→温和搅拌+1ml(15mg/ml,30mg/ml,45mg/ml,60mg/ml,75mg/ml,90mg/ml)的新鲜胃蛋白酶溶液(由0.01M HCl 配制),pH=2.0 +0.5ml抑菌剂(青霉素+链霉素)→39℃恒温水浴中震荡6h,消化后+20%黄基水杨酸5ml→室温静置30min→抽滤→干燥后残渣凯式定氮法测蛋白质含量→计算蛋白质和干物质消化率。确定最适胃蛋白酶浓度为75mg/ml.胰酶最适浓度选择

在最适(75mg/m)胃蛋白酶液消化后的产物中加入10ml磷酸缓冲液(0.2M pH=6.8)+5mlNaoH(0.6M)+1ml(70mg/ml,90mg/ml,110mg/ml,130mg/ml,150mg/ml)的胰酶溶液(由磷酸二氢钾缓冲液配制)pH=6.8→39℃恒温水浴中震荡18h→消化后+20%磺基水杨酸5ml→室温静置30min→抽滤,干燥后残渣按照凯式定氮法测其蛋白质含量,计算粗蛋白和干物质消化率,确定最适胰酶浓度为110mg/ml。胃蛋白酶一胰酶两步法测定过程[1]

分别称取原样和过筛豆粕于三角瓶中,4个重复,使用最适浓度测定不同粒度豆粕蛋白和干物质含量,并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其氨基酸含量,计算粗蛋白、干物质和氨基酸消化率。《燕麦粉添加量对面包营养组分含量和淀粉体外消化性的影响》 淀粉体外水解动力学测定

1g样品+50ml磷酸缓冲液(pH=6.9)→37℃水浴消化5min→取0.2ml消化上清液→1min后加入1mlα-淀粉酶溶液(40mg/ml 用DNS溶液配制)→37℃水浴继续消化→每隔15min分别取消化液0.2ml于25ml试管中+0.8ml蒸馏水+1mlDNS→沸水浴中煮沸10min→取出后+15ml蒸馏水,摇匀→空白管调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采用0.25、0.50、0.75、1.00、1.25、1.50、1.75、2.00、2.50 mg/m L的葡萄糖溶液绘制标准曲表2,根据还原糖释放量的变化比较淀粉的体外消化性。《苦荞芽粉馒头品质及体外模拟消化研究》 甲醇提取液的制备

参照Bojana(2011)提取样品的方法并稍作修改。准确称取5g待提取的苦荞馒头样品浸没于50ml甲醇/水(80/20,v/v)溶液中,用均质机搅拌使样品破碎均质。样品液超声波提取15min,将悬浮液转移至离心管中。原样品再加入50ml甲醇/水(80/20,v/v),重复一次,合并提取液。2500r/min离心,取上清液于45℃水浴下蒸发至干,用甲醇重新溶解并定容到100ml,备用。酚含量测定

采用Folin–Ciocalteu法(FILIPCEV 2011)测定试样的总酚含量,并稍作修改。取500μL蒸馏水,加入125μL的标准溶液或提取液后,再加入125Μl Folin–Ciocalteu试剂,充分混匀后加入1.25ml 7%碳酸钠溶液,漩涡混匀后避光放置90min后于760nm处测定混合液的吸光值。以没食子含量为纵坐标(μg/ml),吸光度为横坐标,得回归方程为y=0.014X+0.041(R2=0.995)。按照测定没食子酸标准液吸光度的步骤测定待测液吸光度。黄酮含量测定

采用NaNo2-Al(NO)3方法测定。取一定浓度的样品水溶液0.1ml与0.2ml 5%NaNO2溶液,漩涡混匀后室温下放置6min,加入0.2ml 10%的ALCL3,振荡后静止6min,然后加入2ml 1M NaOH溶液,最后加水定容至5ml,放置15min后于波长510nm处测定混合液吸光值。以芦丁含量为纵坐标(μg/ml),吸光度为横坐标得回归方程为y=0.007x+0.030(R2=0.991)。按照测定芦丁标准液吸光度的步骤测定待测液吸光度。体外模拟消化过程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参考Gawlik等人的方法,略作修改。

模拟唾液:2.38gNa2HPO4,0.19gKH2PO4,8gNacl和0.91gα-淀粉酶(220U/ml)溶于1升水中形成模拟唾液,用磷酸盐缓冲液调节溶液为pH=6.75。

模拟胃液:0.32%胃蛋白酶溶于0.3mol/L的Nacl,用HCL调节溶液pH=1.2。模拟肠液:0.05g胰蛋白酶和0.3g胆汁溶于35ml的NaHCO3(0.1mol/l)。

体外提取过程(S0):准确称取6.0g荞麦馒头样品浸没于100ml甲醇水(80/20,v/v)溶液中,静置6h,悬浮液转移至离心管中,25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于45℃水浴下旋转蒸发至干,用甲醇重新溶解并定容到10ml,-20℃保存,备用。

口腔消化过程(S1):准确称取6g样品置于100ml的烧杯中并加入30ml模拟唾液,用均质机搅拌使样品充分破碎均质后放入水浴摇床中,37℃振荡10min。

胃肠消化过程(S2):取出水浴摇床中的样品,用3mol/l的盐酸调节溶液体系至pH=1.5后加入30ml模拟胃液,置于40℃水浴摇床中振摇60min。反应结束后取5ml的样液,于70℃的水浴锅中加热灭酶,经过模拟胃部消化的消化液用0.1mol/l的NaHCO3调节使溶液体系的pH=6,加入30ml胆汁胰酶的复合液,再分别加入5ml 1mol/l的Nacl和1mol/l KCl,置于37℃水浴震荡120min模拟肠道消化,于70℃的水浴锅中加热灭酶,-20℃保存备用。每个样品重复三次。

肠道吸收过程(S3):将20ml剩余消化液转移到透析袋中,并将透析袋置于装有50ml PBS缓冲液的烧杯中,37℃水浴震荡4h。将PBS缓冲液转移到离心管中,-20℃保存备用,每个样品重复三次。

《羊奶婴儿配方奶粉中蛋白质体外模拟消化研究》 外模拟胃消化

体外模拟胃消化参照Johns[8]的方法并对其加以改进。将奶粉样品用蒸馏水配制成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的乳液,于37℃水浴中预热10min,用1mol/L的HCl调乳液p H3。在每100m L乳样中添加3×106U胃蛋白酶(即每克蛋白质对应的酶用量为3×106U),于

37℃恒温摇床上消化水解1.5h,然后用lmol/L的Na OH调节乳液p H值至7灭酶,测定其中蛋白质的胃消化率。体外模拟肠消化

体外模拟肠消化参照Johns[8]的方法并对其加以改进。将奶粉样品用蒸馏水配制成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的乳液,于37℃水浴中预热10min,用1mol/L的Na OH调乳液p H7。在每100m L乳样中添加1.25×105U胰蛋白酶(即每克蛋白质对应的酶用量为1.25×105U),于37℃恒温摇床上消化水解2h,然后沸水浴5min灭活,测定其中蛋白质的肠消化率。体外模拟总消化

体外模拟总消化参照Johns[8]的方法并对其加以改进。将奶粉样品用蒸馏水配制成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的乳液,于37℃水浴中预热10min,用1mol/L的HCl调乳液p H3。在每100m L乳样中添加3×106U胃蛋白酶(即每克蛋白质对应的酶用量为3×106U),于37℃恒温摇床上消化水解1.5h,然后用lmol/L的Na OH调节乳液p H值至7。再向每100m L乳样中添加1.25×105U胰蛋白酶(即每克蛋白质对应的酶用量为1.25×105U),于37℃恒温摇床上消化水解2h,然后沸水浴5min灭活,测定其中蛋白质的总消化率。燕麦全粉中蛋白质体外消化的测定

燕麦蛋白质的体外消化实验采用Wang[15]报道的体外消化模型进行,略有改动。具体操作如下: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分散于0.1 mol/L HCl中形成50 g/L的溶液,置于37℃水浴中预热5 min,以酶∶底物为1∶ 100加入胃蛋白酶,在37℃恒温振荡器上反应,分别在不同的消化时间(0、10、30、60、120 min)取样,用1 mol/L的NaOH调节pH7.0终止消化反应,120min所得的消化液调节pH7.0后,以酶∶底物为1∶ 100加入胰蛋白酶,在消化10、30、60、90、120min之后取样分析。

第四篇:RT-PCR实验方法总结

RT-PCR实验方法总结大全

RT-PCR实验有三步:抽提RNA,RT,PCR。要求:

1.做RT前必需测RNA浓度,逆转录体系对RNA量还是有一些要求,常用500ng或1ug。

2.RT按要求做,一般不会出太大问题。

3.PCR,按常规。但如需扩长片段,则对前两步要求较高,需要有完整的cDNA存在,不是单改变Mg2+浓度、退火温度能解决的。

1)RT和PCR时的引物设计是不是一定要先知道目的基因的序列?必须

在RT时,引物设计有3种方法即a:Random 9mers;b:Oligo dT-Adaptor Primer;和c:特异的下游引物。如果用a和b方法,是扩增的所有的cDNA(理论上),还要用此产物做PCR 的模板继续扩增。

如果用c方法,那么要去那里查它的序列呢?http://www.ncbi.nlm.nih.gov问题:

在做RT-PCR遇到一怪现象,即对同一动物不同组织扩增同一段基因,结果从一种组织中可以扩出我的目的基因,条带非常的好,而另一组织在同样的条件下却得到许多非特异性的条带,尝试其他条件同样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百思不得其解!(注:已肯定该基因在两种组织中都表达,且内参照在两种组织都可扩增出来)

从这两种组织中提取的RNA的量是不一样的,我测过吸光度,差异还很大,会不会和这有关呢? 请高手指教!解答:

1.RT-PCR有两种做法:

条件具备的话可用kit进行一步法进行;若条件不太好的话可分两步进行逆转录再PCR。但后来发现两步法的结果更加理想,条带特异性强且无拖尾现象,我推测是体系更加单一比较利于PCR的进行,当然也可能是我买的kit不太好。(promega)。

2.RT-PCR应具备的条件

高质量的RNA(保留后可做5‘,3’RACE);引物的(最好产物短点);若涉及粗略定量的话还应考虑RNA的浓度或是cDNA的浓度(如果由内标分子更好,但我发现其实很不容易将RNA的浓度以及内标分子的表达量调整的完全一样);体系的均一性等。3.RACE 我做过RACE(3’RACE是宝生物的Kit;5‘RACE是Gibico),但现在再进行另一个同源基因的3‘RACE时却怎么也P不出来,这两个基因是由同一对引物扩增出来的,其中一个已经获得了全序列(RACE的方法),而另一个基因的3’UTR却增么也扩不出来,我推测是不是该基因的3‘UTR太长的缘故,我都快绿了,有无

RT-PCR的常用内标b-actin 和GAPDH的使用有选择性吗?比如不同的细胞,不同的刺激。有关内参:

RT-PCR内参照可以在一个管子里做(那样也是图好看一些),最好分开两管,把除了引物之外的mixture统一配,拍照后,算目的基因和内参的比值,这就是基因表达的相对浓度。

问:我曾经作过同一管的PCR,内有actin 和目的基因引物。虽然可见到两条均一条带但图片质量不理想(而且酶量、Mg2+加倍)。请教mxbdna2003,你是如何处理同一管的PCR的各成分的浓度? 答: it should determined the amount of RNA.but it not for the quantitity of the PCR.it just was convienent to guess the amount ot the template<(for RT and PCR)and bettrer for publication and editor if he don not know the preocedure much.but the amount just using “accurate piptte” is wrong.it shoud be remembered to do the inner control of housekeeping gene everytime.在同一管中做RT,其实没有什么问题,不需要taq魅加量,taq酶本来就是过量的^-^,(平时做pcr的时候,完全可以再省一些taq酶的,半斤八两就可以了,我想这肯定再很多贴子里应该都谈到了。Mg就跟不能变了,一变整个体系就变了。能看到均一条带就很好了。

关键是摸,十八摸(太少,只争朝夕,开个玩笑)虽然用不着,但是摸上3、5摸总是必要的,首先遥分开摸,然后再一起摸,直到摸的好了,还要考虑比较的不同的模板中的量,所以我们不建议再同一管中进行,因为还有互相竞争抑制的问题,即使不同基因之间。

有关内参的建议:

一定要做内参的,每一次,我想。不作内参的结果是不可信的

电泳可以不一起跑,没有关系,计算的是相对表达程度,着我在好几封帖子里都谈了,再说一边我得观点,1、半定量和定量RT-PCR做的都是基因相对表达量,不是绝对表达量,除非你能准确知道来自多少细胞,但是细胞还有死的呢。

2、以电泳为基础的半定量RT-PCR本身是不可信的,作为实验的粗筛是可以的,但不能作为最终结果的,3、半定量RT-PCR应该再两管中进行,除非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表达相同,长度差不多,GC含量相似,或者实在穷的要省PCR管和taq。关于平台期和线性期的问题,实际上线性期是指数期,只不过碰巧2的冥和2的倍数是相同的。看上去任何一个时期都可以,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牵涉到酶促动力学的问题,这个我也不懂,有一些专门的文章,好像,涉及到很多化学的东西。我们学医的,也没必要知道那些,但是其中主要是因为模板引物酶原料和buffer之间的关系,这种反应单靠改变其中一种成分没有用的,酶一直是过量,再加酶也没用,引物ntp都是这样。烟鬼正传,最好选线性期的开始阶段,但是要在你的凝胶成像分辨范围内,所以选一个这两种的契合点。给你一张图你就明白了,再开始的时候酸的是切线,这 图我在 *** 帖过。关于引物设计,再可能的情况下,除了常规要求之外,最好兼顾跨内含子(不过,根据要求,还可以专门设计隔内含子的,这样还可以用于基因组PCR)、长度小于500bp-600bp等等。

引物当然要设计成一样的退火温度,即使不再一管中,也要一样的,要在一台机器里啊。我的引物占了冰箱一格,大部分是一个温度,这样任何几个都可以拿来披,也不用查。

我反复说过了,别用软件,就用眼睛看,软件涉及的在好,有些基因在它出软件的时候,还没发现呢,跟不要说在基因组的位置和序列了,怎么考虑内含子的问题呢?

18s的引物也和著名的βactin一样是设计的,只要拿到序列就可以了,但是限制是只能用总RNA为模板,但是比actin和bubulin等可准多了,更不要说GAPDH这个破烂了。18s除了在细胞中更相同(量)外,主要是它占的比例远远高于看家基因,所以定量更加准确,我想,不知对不对,请几位主任和eeflying指教。我认为,就像你用某一种东西的数量去概括,因该选那种多的东西,说一座房子是由2000块砖造成的,比说又29根梁更准确吧。更不要说没有看家基因不看家的缺点,因为他是服务于整个基因组表达谱什么的。PE有专门的用于实时PCR的内参试剂盒,就是用18s,不过我们看懂使用的那条序列,不知有没有人用过,告知其序列和genbank号。

正好问一下,我查了一些序列,一直没有去合成,主要是因为手上的actin的荧光探针还没有完,当初和成了一堆。

有那位高手用过18s的内参,请问您的序列(我指的是模板的序列)?

原位杂交最好用RNA做探针,效果好一些,反正你有钱卖roche的盒子,而且量也能保证,因为转录过程嘛,沿着一条线突突地跑就是了。正义反义也容易理清。

我觉得做RT-PCR的方法和条件及应注意的事项就是那么几条,许多专业书都有详细的描述,但是许多人还是历经多次磨难,有时就是得不出结果。因此,我认为因为每个人所要克隆的片断不同,引物不同等,因此对不同的人来说还是有他自己的特殊性,我的以下经历说明:做实验时各人的情况不同,做不出时还是要好好动一下脑子。

记得我开始我的RT-PCR时,按常规方法,提取总RNA后,首先用自己设计的下游引物进行逆转录,不断改变反应条件,进行了N次均没有结果。后来考虑到本人的克隆的PCR的片断位于我们实验另一位同学克隆的片断当中,而该同学已经用RT-PCR克隆出她的片断(尽管她用这些RT-PCR产物做模版再进行PCR时也没办法重复出她的产物),因此,我先用她的引物和条件扩增出她的片断,然后用她的RT-PCR产物作模板(有点改进,逆转录反应换用了9mers随机引物),用我的引进物进行一般PCR,终于得到我的产物,测序结果完全正确。尽管我的这个经历别人很人遇到,但足可以说明实验可以有自己的模式,书本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很重要,但有时也不定要受到书本框框和别人经验的限制

请问: 引物的特异退火温度怎样设定?可以根据gc 和at含量算出吗?可以用引物报告单上的Tm值吗? PCR时20微升体系中cDNA应加多少比较合适?MgCl2应加多少?各个成分的量有无确定标准? 3 PCR结果跑电泳,actin有,但跑不出目的条带,有几种原因?与cDNA的量少有关吗?Mg离子太多是否会抑制Taqase的活性?

一般来说引物报告单伤得是对的,也可以自己算,实际上重要的各条引物一致,剩下的可以摸的.20中是指体积还是量?只要不明显改变体系的离子强度,加1,2ul都可以的.mg要调的,但我总觉得没有书里讲的那么玄乎,我都是常年不变的.如果内参照有,目的没有,至少证明不是“美丽惹”的祸.原因书里应该都说了.在所有RNA实验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分离得到全长的RNA。而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核糖核酸酶(RNA酶)的污染。由于RNA酶广泛存在而稳定,一般反应不需要辅助因子。因而RNA制剂中只要存在少量的RNA酶就会引起RNA在制备与分析过程中的降解,而所制备的RNA的纯度和完整性又可直接影响RNA分析的结果,所以RNA的制备与分析操作难度极大。在实验中,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外源性RNA酶的污染;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抑制内源性的RNA酶。RNA酶可耐受多种处理而不被灭活,如煮沸、高压灭菌等。外源性的RNA酶存在于操作人员的手汗、唾液等,也可存在于灰尘中。在其它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使用的RNA酶也会造成污染。这些外源性的RNA酶可污染器械、玻璃制品、塑料制品、电泳槽、研究人员的手及各种试剂。而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则含有大量内源性的RNA酶。

一、防止RNA酶污染的措施

1.所有的玻璃器皿均应在使用前于180℃的高温下干烤6hr或更长时间。2.塑料器皿可用0.1% DEPC水浸泡或用氯仿冲洗(注意:有机玻璃器具因可被氯仿腐蚀,故不能使用)。

3.有机玻璃的电泳槽等,可先用去污剂洗涤,双蒸水冲洗,乙醇干燥,再浸泡在3% H2O2 室温10min,然后用0.1% DEPC水冲洗,晾干。4.配制的溶液应尽可能的用0.1% DEPC,在37℃处理12hr以上。然后用高压灭菌除去残留的DEPC。不能高压灭菌的试剂,应当用DEPC处理过的无菌双蒸水配制,然后经0.22μm滤膜过滤除菌。

5.操作人员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实验过程中手套要勤换。6.设置RNA操作专用实验室,所有器械等应为专用。

二、常用的RNA酶抑制剂

1.焦磷酸二乙酯(DEPC):是一种强烈但不彻底的RNA酶抑制剂。它通过和RNA酶的活性基团组氨酸的咪唑环结合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抑制酶的活性。

2.异硫氰酸胍: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RNA酶抑制剂,它在裂解组织的同时也使RNA酶失活。它既可破坏细胞结构使核酸从核蛋白中解离出来,又对RNA酶有强烈的变性作用。

3.氧钒核糖核苷复合物:由氧化钒离子和核苷形成的复合物,它和RNA酶结合形成过渡态类物质,几乎能完全抑制RNA酶的活性。

4.RNA酶的蛋白抑制剂(RNasin):从大鼠肝或人胎盘中提取得来的酸性糖蛋白。RNasin是RNA酶的一种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以和多种RNA酶结合,使其失活。

5.其它:SDS、尿素、硅藻土等对RNA酶也有一定抑制作用。mRNA的分离与纯化

真核细胞的mRNA分子最显著的结构特征是具有5’端帽子结构(m7G)和3’端的Poly(A)尾巴。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细胞mRNA的3’端存在20-30个腺苷酸组成的Poly(A)尾,通常用Poly(A+)表示。这种结构为真核mRNA的提取,提供了极为方便的选择性标志,寡聚(dT)纤维素或寡聚(U)琼脂糖亲合层析分离纯化mRNA的理论基础就在于此。

mRNA的分离方法较多,其中以寡聚(dT)-纤维素柱层析法最为有效,已成为常规方法。此法利用mRNA 3’末端含有Poly(A+)的特点,在RNA流经寡聚(dT)纤维素柱时,在高盐缓冲液的作用下,mRNA被特异地结合在柱上,当逐渐降低盐的浓度时或在低盐溶液和蒸馏水的情况下,mRNA被洗脱,经过两次寡聚(dT)纤维柱后,即可得到较高纯度的mRNA。寡聚(dT)纤维素柱纯化mRNA

一、试剂准备

1.3M醋酸钠(pH 5.2)2.0.1M NaOH 3.1×上样缓冲液:20mM Tris-HCl(pH 7.6);0.5M NaCl;1M EDTA(pH 8.0);0.1%SLS(十二烷基氨酸钠。配制时可先配制Tris-HCl(pH 7.6)、NaCl、EDTA(pH 8.0)的母液,经高压消毒后按各成分确切含量,经混合后再高压消毒,冷却至65℃时,加入经65℃温育(30min)的10%SLS至终浓度为0.1%。

4.洗脱缓冲液:10mM Tris-HCl(pH 7.6);1mM EDTA(pH 8.0);0.05% SDS 5.无水乙醇、70%乙醇 6.DEPC

二、操作步骤

1.将0.5-1.0g寡聚(dT)-纤维悬浮于0.1M的NaOH溶液中。2.用DEPC处理的1ml注射器或适当的吸管,将寡聚(dT)-纤维素装柱0.5-1ml,用3倍柱床体积的DEPC H2O洗柱。

3.使用1×上样缓冲液洗柱,直至洗出液pH值小于8.0。

4.将RNA溶解于DEPC H2O中,在65℃中温育10min左右,冷却至室温后加入等体2×上样缓冲液,混匀后上柱,立即收集流出液。当RNA上样液全部进入柱床后,再用1×上样缓冲液洗柱,继续收集流出液。

5.将所有流出液于65℃加热5min,冷却至室温后再次上柱,收集流出液。6.用5-10倍柱床体积的1×上样缓冲液洗柱,每管1ml分部收集,OD260测定RNA含量。前部分收集管中流出液的OD260值很高,其内含物为无Poly(A)尾的RNA。后部分收集管中流出液的OD260值很低或无吸收。7.用2-3倍柱容积的洗脱缓冲液洗脱Poly(A+)RNA,分部收集,每部分为1/3-1/2柱体积。

8.OD260测定Poly(A+)RNA分布,合并含Poly(A+)RNA的收集管,加入1/10体积3M NaAc(pH5.2)、2.5倍体积的预冷无水乙醇,混匀,-20℃放置30min。9.4℃离心,10000g×15min,小心吸弃上清。用70%乙醇洗涤沉淀。[注意:此时Poly(A+)RNA的沉淀往往看不到]。4℃离心,10000g×5min,弃上清,室温晾干。

10.用适量的DEPC H2O溶解RNA。

三、注意事项

1.整个实验过程必须防止Rnase的污染。2.步骤(4)中将RNA溶液置65℃中温育然后冷却至室温再上样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破坏RNA的二级结构,尤其是mRNA Poly(A+)尾处的二级结构,使Poly(A+)尾充分暴露,从而提高Poly(A+)RNA的回收率;另一个目的是能解离mRNA与rRNA的结合,否则会导致rRNA的污染。所以此步骤不能省略。

3.十二烷基肌氨酸钠盐在18℃以下溶解度下降,会阻碍柱内液体流动,若室温低于18℃最好用LiCl替代NaCl。

4.寡聚(dT)-纤维素柱可在4℃贮存,反复使用。每次使用前应该依次用NaOH、灭菌 ddH2O、上样缓冲液洗柱。

5.一般而言,107哺乳动物培养细胞能提取1-5μg Poly(A+)RNA,约相当于上柱总RNA量的1%-2%。

RNA酶保护试验((RNase Protection Assay,RPA)是通过液相杂交的方式,用反义RNA探针与样品杂交,以检测RNA表达的技术。与Northern杂交和RT-PCR比较,RPA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检测灵敏度比Northern杂交高。由于Northern杂交步骤中转膜和洗膜都将造成样品和探针的损失,使灵敏度下降,而RPA将所有杂交体系进行电泳,故损失小,提高了灵敏度。

2. 由于PCR扩增过程中效率不均一和反应“平台”问题,基于PCR产物量进行分析所得数据的可靠性将下降,而RPA没有扩增过程,因此,分析的数据真实性较高。

3. 由于与反义RNA探针杂交的样品RNA仅为该RNA分子的部分片段,因此,部分降解的RNA样品仍可进行分析。

4. 步骤较少,耗时短。与Northern杂交相比,省去了转膜和洗膜的过程。5. RNA-RNA杂交体稳定性高,无探针自身复性问题,无须封闭。6. 一个杂交体系中可同时进行多个探针杂交,无竞争性问题。7. 检测分子长度可以任意设置,灵活性大。RPA的缺点是需要同位素标记探针。

一、试剂准备

1. GACU POOL:取100mM ATP、CTP、GTP各2.78μl、100mM UTP 0.06μl,加DEPC H2O至100μl。

2.杂交缓冲液 IPES 0.134g、0.5M EDTA(pH8.0)20μl、5M NaCl 0.8ml、甲酰胺8ml,加DEPC H2O至10ml。3.RNase消化液:5M NaCl 120μl、1M Tris-HCl(pH7.4)20μl、0.5M EDTA(pH8.0)20μl、RNase A(10mg/ml)8μl、RNase T1(250U/μl)1μl,加DEPC H2O至2ml

二、操作步骤 1.反义RNA可由含T7或SP6启动子的重组质粒为模板制备,也可以用含启动子的PCR产物为模板制备,本文介绍后者。(1)设计含T7启动子的PCR引物

由于PCR产物将作为合成反义RNA的模板,所以一对引物中的下游引物5’-端要含T7启动子序列:

T7启动子序列为:5’-TAATACGACTCACTATAGGG

引物设计的其他要求与一般PCR引物的设计相同。PCR产物的长度决定了反义RNA探针的长度,具体设计时可考虑100-400bp长。最好采用巢式PCR,即先扩增出一较长的片段,再以该片段为模板扩增出较短的片段,以保证探针的特异性,如下图所示:

上游引物

下游引物Ⅱ T7 启动子序列

下游引物Ⅰ

(2)PCR

先用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Ⅰ进行PCR,再以PCR 产物为模板,用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Ⅱ-T7进行二次PCR(具体操作参见PCR章节)。

(3)探针合成标记与纯化

在0.5ml 离心管中加入下列试剂:

RNasin(40U/μl)0.5μl

GACU POOL GAC

(含GTP、CTP、ATP各2.75 mM,UTP 61μM)2μl

[α-32P]UTP(10μCi/μl)2.5μl

DTT(二硫苏糖醇,0.1M)1μl

5×转录 buffer 2μl

模板(50ng/μl)1μl

T7 RNA 聚合酶(15U)1μl

混合后,短暂离心,37OC保温1hr。

加入DNaseⅠ(10U/μl)1μl, 37OC 15min, 然后75 OC 10min以灭活DNAseⅠ和T7 RNA 聚合酶。

加入:饱和酚 50μl 氯仿 50μl

酵母tRNA(2μg/μl)4μl

DEPC H2O 100μl

室温下充分混匀,离心10000g×2min。取上层液置另一0.5 ml离心管中,加入100μl氯仿,混匀,离心10000g×2min。将上层液转移至另一0.5ml 离心管中,再加入3M NaAc 10μl、预冷无水乙醇250μl,混匀后,-20OC静置30min。4OC离心13500g×10min。弃上清液,沉淀用75%乙醇100μl洗涤,4OC离心13500g×2min, 弃上清液。室温下挥发残留乙醇。加入50μl杂交缓冲液溶解沉淀,4OC下保存待用。可用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探针质量。(参见本节电泳步骤)。

2.杂交

(1)RNA提取后溶解在杂交缓冲液中,浓度为1μg/μl。

(2)取8μl RNA加入1-3μl探针(根据探针检测结果调整)于0.5ml 离心管中。

(2)80OC保温2min,然后40-45OC下杂交12-18hr。

3.消化

(1)杂交管于37 OC保温15min,加入RNase消化液,37 OC保温30min。

(2)加入10%SDS 10μl、10μg/μl蛋白酶K 20μl,混匀,37 OC保温10min。

(3)加入65μl饱和酚和65μl氯仿,混匀,室温离心,10000g×2min。

(4)转移上层液到另一0.5离心管中,加入10μl酵母tRNA和3M NaAc 15μl,再加入200μl异丙醇,混匀后,置-20OC 30min,4 OC离心,135000g×10min。

(5)弃上清液,室温下挥发乙醇,加入5-8μl上样缓冲液溶解沉淀。

4、电泳与放射自显影

(1)配制凝胶:(50ml)

40%丙烯酰胺-亚甲双丙烯酰胺(19:1)6.25ml

5×TBE 10ml 尿素 24g

加H2O至50ml

溶解后加入25%过硫酸胺50μl,TEMED 50μl,混匀,注入电泳槽中,插入梳,待胶凝固。

(2)预电泳

以1×TBE为上下槽电泳缓冲液,加上电压后进行预电泳,如果用测序电泳装置,电压应达2000v以上,功率设定为100w,温度设为50 OC。待胶板温度达50 OC时,暂停电泳,准备加样。

(3)加样

将已溶解在加样缓冲液中的样品80 OC加热2min,立即加样到胶孔中,电泳1-2hr。(电泳条件同预电泳)。

(3)电泳结束后,打开胶板,用滤纸取下胶,覆上一层保鲜膜,放置于暗盒中,暗室红光下,压上一张X片,盖上暗盒,-70OC曝光1-3天。暴光结束后,将X光片显影、定影、水洗、晾干。

三、注意事项

1.本实验大部分为RNA操作,注意RNA酶的污染。

2.RNase消化液消化未杂交的单链RNA和探针RNA,当探针与样品之间有碱基错配时,错配位点也将被消化,因此会产生片段较小的杂交片段。因此进行PCR时,采取尽量减少错配的措施。

3、同位素对RNA合成有一定影响,有时会产生非全长的探针。因此,标记时间不宜过长。

4、RNase消化液有时会产生过度消化而无检测信号,可以将消化液稀释10-100倍后使用。

可能问题出在标本的保存:一般四小时之内就应处理,分离出细胞

说的是套式PCR,可以在你的第一次PCR两个引物内,再设计一对引物进行第二次PCR就行了

如果你的第一次PCR刚好包括目的片段,那只好设计个更长的了 第二次的引物设计要求可以低一点 以50μl体系为例 引物各1μl 第一次PCR产物5μl

二次PCR和巢式PCR,即设计两对引物进行扩增,不是一个概念,它是拿第一次的PCR产物,稀释100-1000倍做模板,加入底物,从新进行扩增反应,以期增加产物的量

我做RT-PCR时,提总RNA时,都是用灭菌DEPC水,按1:100稀释后测OD260和OD280,后根据公式:RNA浓度=OD260*稀释度/25(ug/ul),后用1mg total RNA分离mRNA.做逆转录及PCR,效果很好.luoyu10 wrote: 各位大哥:

我有一个问题请教,RT-PCR要求模板RNA的260nm/280nm的比值最低为多少,如果太低是不是会影响结果?

最低到1.8,最好2.0,我感觉稍微低一点影响不算太大。

问:我是RT-PCR的新手,想请教引物如何设计?

好的引物所具有的令人满意的特点:

* 典型的引物18到24个核苷长。引物需要足够长,保证序列独特性,并降低序列存在于非目的序列位点的可能性。但是长度大于24核苷的引物并不意味着更高的特异性。较长的序列可能会与错误配对序列杂交,降低了特异性,而且比短序列杂交慢,从而降低了产量。

* 选择GC含量为40%到60%或GC含量反映模板GC含量的引物。

* 设计5'端和中间区为G或C的引物。这会增加引物的稳定性和引物同目的序列杂交的稳定性。

* 避免引物对3'末端存在互补序列,这会形成引物二聚体,抑制扩增。

* 避免3'末端富含GC。设计引物时保证在最后5个核苷中含有3个A或T。* 避免3'末端的错误配对。3'端核苷需要同模板退火以供聚合酶催化延伸。* 避免存在可能会产生内部二级结构的序列,这会破坏引物退火稳定性。目的序列上并不存在的附加序列,如限制位点和启动子序列,可以加入到引物5'端而不影响特异性。当计算引物Tm值时并不包括这些序列,但是应该对其进行互补性和内部二级结构的检测。有时候,仅有有限的序列信箱可供用于引物设计。比如,如果仅知道氨基酸序列,可以设计简并引物。简并引物是指代表编码单个氨基酸所有不同碱基可能性的不同序列的混合物。为了增加特异性,可以参考密码子使用表,根据不同生物的碱基使用偏好,减少简并性。次黄嘌呤可以同所有的碱基配对,降低引物的退火温度。不要在引物的3'端使用简并碱基,因为3'端最后3个碱基的退火足以在错误位点起始PCR。使用较高的引物浓度(1μM到3μM),因为许多简并混合物中的引物不是特异性针对目的模板。

【经验】如何确认RNA的质量 各位都知道,提取到质量良好的RNA(包括总RNA和mRNA,以下同)是非常困难,关于RNA的提取技术,我就不说了,为什么呢?或许各位非常关心呢,我是这样想的,我可以看到的资料或者是厂家的说明书,各位也同样可以看到的,内容当然都是一样的了,所以实验做的好不好,主要是心的投入多少的问题,所以希望大家自己多多思考啊!

以下两种方法,相信大家都知道的: 1)检测RNA溶液的吸光度 280、320、230、260nm下的吸光度分别代表了核酸、背景(溶液浑浊度)、盐浓度和蛋白等有机物的值。一般的,我们只看OD260/OD280(Ratio,R)。1.82.0时,我们认为RNA中蛋白或者时其他有机物的污染是可以容忍的,不过要注意,当你用Tris作为缓冲液检测吸光度时,R值可能会大于2(一般应该是<2.2的)。当R<1.8时,溶液中蛋白或者时其他有机物的污染比较明显,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这份RNA的命运。当R>2.2时,说明RNA已经水解成单核酸了。

如果RNA的量够,可在260nm(A260)用分光光度法测定RNA的得率,1个单位等于40ug/mlssRNA。纯RNA的A260/A280的比值为2.0。A260/A230的比值还表明RNA的纯度,其值小于2.0表明裂解液中有亚硫氰胍和belta-巰基乙醇残留,其值大于2.4,需用乙酸盐,乙醇沉淀RNA。2)RNA的电泳图谱

一般的,RNA的电泳都是用变性胶进行的,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你仅仅是为了检测RNA的质量是没有必要进行如此麻烦的实验的,用普通的琼脂糖胶就可以了。

电泳的目的是在于检测28S和18S条带的完整性和他们的比值,或者是mRNA smear的完整性。一般的,如果28S和18S条带明亮、清晰、条带锐利(指条带的边缘清晰),并且28S的亮度在18S条带的两倍以上,我们认为RNA的质量是好的(见下图)。

以上是我们常用的两种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无法明确的告诉我们RNA溶液中有没有残留的RNA酶。如果溶液中有非常微量的RNA酶,用以上方法我们很难察觉,但是大部分后续的酶学反应都是在37度以上并且是长时间进行的。这样,如果RNA溶液中有非常微量的RNA酶,那么在后续的实验中就会有非常适合的环境和时间发挥它们的作用了,当然这时你的实验也就完了。

下面,我们介绍一个可以确认RNA溶液中有没有残留的RNA酶的方法。3)保温试验

方法很简单的,按照样品浓度,从RNA溶液中吸取两份1000 ng的RNA加入至0.5 ml的离心管中,并且用pH7.0的Tris缓冲液补充到10 ul的总体积,然后密闭管盖。把其中一份放入70℃的恒温水浴中,保温1 h。另一份放置在-20℃冰箱中保存1 h。

时间到了之后,取出两份样本进行电泳。电泳完成后,比较两者的电泳条带。如果两者的条带一致或者无明显差别(当然,它们的条带也要符合方法2中的条件),则说明RNA溶液中没有残留的RNA酶污染,RNA的质量很好。相反的,如果70℃保温的样本有明显的降解,则说明RNA溶液中有RNA酶污染。

如果你的RNA样本通过了保温实验的检测并且你在后续的实验中还是非常小心的防范RNA酶的骚扰,那么你的实验应该是很难失败了!

第五篇:实验总结-细胞培养方法

一、培养细胞常用配置

培养基的配置:基础培养基500ml+胎牛血清50ml+双抗5ml 冻存液的配置:10 % DMSO + 90%胎牛血清 依次比例酌量配置。超净工作台常规配置

移液器1套(2.5μl、20μl、200μl、1ml),酒精灯1盏,液器1台,斜架1台,酒精喷壶1个,酒精棉球缸1个,污缸1个,常规耗材:培养瓶(50㎝2),定量移液管(5ml、10ml),枪头(1ml、200μl、10μl),培养皿,6/24/48/96孔板,医用脱脂棉球,冻存管 所需试剂:培养基,胎牛血清,双抗,DMSO,胰酶,75%酒精……

实验前准备:所需的各项高压后的耗材及污物缸放于超净工作台内,用酒精喷壶喷洒实验台面,并关闭工作台打开紫外灯照射30min后开始实验操作。培养基及胰酶恢复常温后使用,可37℃水浴5-10min

二、细胞复苏 步骤:

1.紫外消毒30min后关闭紫外灯,开启超净台正常工作状态,用酒精消毒操作者的双手。

2.培养液(DMEM),恒温水浴箱37℃预热20min,备用。超净台内准备一支15ml离心管备用。

3.将所需的培养基确保瓶身干净后酒精消毒放于工作台面内,点燃酒精灯,再将瓶口对准在酒精灯上消毒2-3次,旋开瓶盖后需再次分别消毒瓶口和瓶盖。4.从液氮保存罐中取出冻存管,立即放入37℃水浴中,快速摇晃,直至冻存液融化至黄豆粒大小后迅速取出。

5.将细胞悬液移入15ml离心管,缓慢加入4ml培养液,离心(1000r/min,5min)。6.取出2个培养皿并做好标记(复苏日期等),提前加入5-10ml培养液;离心结束后用1ml培养液悬液混悬沉淀细胞后分别加入培养皿内。

7.将培养基瓶口和瓶盖消毒2-3次后拧紧,熄灭酒精灯,整理实验台面,取出实验试剂及污缸等,关闭超净工作台。8.将培养瓶放入培养箱内培养

注意事项:

1.取细胞的过程中注意带好防冻手套。此项尤为重要,细胞冻存管可能漏入液氮,解冻时冻存管中的气温急剧上升,可导致爆炸。

2.冻存液的问题:冻存液的配置已是常识,在这里不作详述,但二甲基亚砜(DMSO)对细胞不是完全无毒副作用,在常温下,二甲基亚砜对细胞的毒副作用较大,因此,必须在1-2min内使冻存液完全融化。如果复苏温度太慢,会造成细胞的损伤,二甲基亚砜(DMSO)最好选择进口产品。

3.离心前须加入少量培养液。细胞解冻后二甲基亚砜浓度较高,注意加入少量培养液可稀释其浓度,以减少对细胞的损伤。

4.离心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是解冻后的细胞悬液直接吹打均匀后分装到培养瓶中进行培养,第二天换液。因为离心的目的是两个,去除 DMSO,去除死细胞,这个是标准流程,但对一般人来说,把握不好离心转速和时间,转的不够活细胞沉底的少,细胞就全被扔掉了,转过了活细胞会受压过大,死亡。此外在操作过程中容易污染,所以不推荐。另一种说法为细胞悬液中含有二甲基亚砜(DMSO),DMSO对细胞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所以须将离心后的液体前倒净,且一定倒干净。

5.冻存细胞解冻时1ml细胞液要加10ml-15m培养液

6.复苏细胞分装的问题:复苏1管细胞一般可分装到2-3只培养皿中,分装过多,细胞浓度过低,不利于细胞的贴壁。

7.加培养基的量放入问题:这个量的多少的把握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是DMSO的浓度,从如果你加培养基的太少,那么DMSO的浓度就会比较大,就会影响细胞生长,从以前的资料来看,DMSO的浓度在小于0.5%的时候对一般细胞没有什么影响,还有一个说法是1%。所以如果你的冻存液的浓度是 10%DMSO的话那么加10ml以上的培养基就恰好稀释到了无害浓度

8.原理:在不加任何条件下直接冻存细胞时,细胞内和外环境中的水都会形成冰晶,能导致细胞内发生机械损伤、电解质升高、渗透压改变、脱水、PH改变、蛋白变性等,能引起细胞死亡。如向培养液加入保护剂,可使冰点降低。在缓慢的冻结条件下,能使细胞内水份在冻结前透出细胞。贮存在-130℃以下的低温中能减少冰晶的形成。细胞复苏时速度要快,使之迅速通过细胞最易受损的-5~0℃,细胞仍能生长,活力受损不大。目前常用的保护剂为二甲亚砜(DMSO)和甘油,它们对细胞无毒性,分子量小,溶解度大,易穿透细胞。

三、培养液的更换

1.紫外消毒30min后关闭紫外灯,开启超净台正常工作状态,用酒精消毒操作者的双手。

2.培养液(DMEM),恒温水浴箱37℃预热20min,备用。

3.将所需的培养基确保瓶身干净后酒精消毒放于工作台面内,点燃酒精灯,再将瓶口对准在酒精灯上消毒2-3次,旋开瓶盖后再次分别消毒瓶口和瓶盖。4.将培养皿盖内口朝上放在架子上,将培养皿内的培养液悬空倒进污缸 5.拿出1支高压后的5ml定量移液管,在酒精灯上灼烧尾部后装于移液器上,再次放于酒精灯上灼烧整个定量移液管管身2-3次,悬空进入培养基瓶内吸取5-10ml培养基再悬空移入培养皿内,将培养皿盖在酒精灯上消毒2-3次后盖上。6.将培养基瓶口和瓶盖消毒2-3次后拧紧,熄灭酒精灯,整理实验台面,取出实验试剂及污缸等,关闭超净工作台。7.将培养瓶放入培养箱内培养

每天定时观察细胞生长情况,一般72-96h后,细胞生长密度大于90%,即可进行细胞的传代。

四、细胞传代

1.紫外消毒30min后关闭紫外灯,开启超净台正常工作状态,用酒精消毒操作者的双手。

2.培养液,胰酶,恒温水浴箱37℃预热20min,备用。

3.将所需的培养基,胰酶确保瓶身干净消毒后放于工作台面内,点燃酒精灯,再将瓶口对准在酒精灯上消毒2-3次,旋开瓶盖后再次分别消毒瓶口和瓶盖,分别放于酒精灯的两侧。

4.将培养皿盖内口朝上放在架子上,将培养皿内的培养液悬空倒进污缸。取1ml移液器快速移动在酒精灯上消毒1-2次,然后再装上枪头吸取1-2ml胰酶液,悬空沿皿壁加入培养皿内。

5.将培养皿来回倾倒使胰酶浸没整个皿底的细胞层,计时越1-3min(消化时间根据细胞不同时间不同),对着灯光可观察到细胞与细胞之间有针孔样缝隙,并有1-2个细胞脱落,镜下观察到细胞都变圆时为胰酶消化的最适时机。(若看到成片的细胞从瓶壁脱落为胰酶消化过度;若看不到针孔样缝隙和细胞脱落,或镜下细胞多有菱角则需继续消化)。用移液器将胰酶吸净。

6.吸取1ml培养基于培养皿内,并用移液器吸取少量的培养基轻柔的反复冲洗培养瓶壁5-8次,使贴壁细胞完全脱落于培养基内再轻轻吹打2-3次,使细胞尽可能处于单个悬浮状态。

7.取1或2个新的培养皿,然后将细胞培养基均匀的分到2或3个培养瓶内(注意原来传代时使用的培养瓶可继续传代使用),进行1传2或1传3的培养。8.拿出1支高压后的5ml定量移液管,在酒精灯上灼烧尾部后装于移液器上,再次放于酒精灯上灼烧整个定量移液管管身2-3次,悬空进入培养基皿内吸取5-10ml培养基悬空移入每个培养皿内,将培养皿盖在酒精灯上消毒2-3次盖上,在皿盖上做好实验标记。

9.将培养基瓶口和瓶盖消毒2-3次后拧紧,熄灭酒精灯,整理实验台面,取出实验试剂及污缸等,关闭超净工作台。

10.将培养瓶放入培养箱内培养。注意整个培养箱底托盘内一定要放高压后的水,且定期更换确保无菌。

每天定时观察细胞生长情况,一般72-96h后,细胞生长密度大于90%,即可进行细胞的传代或保株。

五、细胞株的保存

原理:细胞冻存最常用的技术是液氮冷冻保存法,主要采用加适量保护剂的缓慢冷冻法冻存细胞。细胞在不加任何保护剂的情况下直接冷冻,细胞内外的水分会很快形成冰晶,从而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细胞脱水使局部电解质浓度增高,pH值改变,部分蛋白质由于上述原因而变性,引起细胞内部空间结构紊乱,溶酶体膜由此遭到损伤而释放出溶酶体酶,使细胞内结构成分造成破坏,线粒体肿胀,功能丢失,并造成能量代谢障碍。胞膜上的类脂蛋白复合体也易破坏引起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细胞内容物丢失。如果细胞内冰晶形成较多,随冷冻温度的降低,冰晶体积膨胀造成细胞核DNA空间构型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而致细胞死亡。因此,细胞冷冻技术的关键是尽可能地减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内冰晶的形成。采用甘油或二甲基亚砜作保护剂,这两种物质分子量小,溶解度大,易穿透细胞,可以使冰点下降,提高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且对细胞无明显毒性。慢速冷冻方法又可使细胞内的水分渗出细胞外,减少胞内形成冰结晶的机会,从而减少冰晶对细胞的损伤。

实验步骤:

选择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在冻存前一天最好换液。将多个培养瓶中的细胞培养液去掉,用0.25% 胰蛋白酶消化。适时去掉胰蛋白酶,加入少量新培养液。用吸管吸取培养液反复吹打瓶壁上的细胞,使其成为均匀分散的细胞悬液。悬浮生产细胞则不要消化处理。然后将细胞收集于离心管中离心(1000r/min,10分钟)。加入冻存管中,再加入1ml配置好的冻存液后放入梯度降温盒,放入-80℃冰箱中。

1.紫外消毒30min后关闭紫外灯,开启超净台正常工作状态,用酒精消毒操作者的双手。

2.培养液,胰酶,二甲基亚砜DMSO,胎牛血清(解冻),梯度降温盒恢复常温,恒温水浴箱37℃预热20min,备用。

3.将所需的培养基,胰酶确保瓶身干净消毒后放于工作台面内,点燃酒精灯,再将瓶口对准在酒精灯上消毒2-3次,旋开瓶盖后再次分别消毒瓶口和瓶盖,分别放于酒精灯的两侧。

4.将培养瓶瓶口在酒精灯上消毒2-3次,旋开后分别再次消毒瓶口和瓶盖2-3次,盖放于酒精灯右侧后将培养瓶内的培养液悬空倒进污缸,在酒精灯消毒2-3次瓶口,竖直放好。取1ml移液器快速移动在酒精灯上消毒1-2次,然后再装上枪头吸取1.5ml胰酶液,悬空移入培养瓶内。

5.将培养皿盖内口朝上放在架子上,将培养皿内的培养液悬空倒进污缸。取1ml移液器快速移动在酒精灯上消毒1-2次,然后再装上枪头吸取1-2ml胰酶液,悬空沿皿壁加入培养皿内。6.将培养皿来回倾倒使胰酶浸没整个皿底的细胞层,计时越1-3min(消化时间根据细胞不同时间不同),对着灯光可观察到细胞与细胞之间有针孔样缝隙,并有1-2个细胞脱落,镜下观察到细胞都变圆时为胰酶消化的最适时机。(若看到成片的细胞从瓶壁脱落为胰酶消化过度;若看不到针孔样缝隙和细胞脱落,或镜下细胞多有菱角则需继续消化)。用移液器将胰酶吸净。

6.吸取1ml培养基于培养皿,并用移液器吸取少量的培养基轻柔的反复冲洗培养瓶壁5-8次,使贴壁细胞完全脱落于培养基内再轻轻吹打2-3次,使细胞尽可能处于单个悬浮状态。

7.将悬浮细胞吸入15ml离心管内,加入4ml培养基离心1000r/min,5min 8.预先配制冻存液:10 % DMSO + 90%胎牛血清。按需要配置一定数量备用 9.弃去培养基,用冻存液进行重悬混匀后,将1ml含有细胞的冻存液移入冻存管内,拧紧瓶盖,做好实验标记。

10.将培养基,胰酶瓶口和瓶盖消毒2-3次后拧紧,熄灭酒精灯,整理实验台面,取出实验试剂及污缸等,关闭超净工作台。

8.将冻存管先放于4℃冰箱 30min后拿出放置-20℃冰箱过夜,次日再放于-80℃的冰箱内3-4天,最后存放于-196℃的液氮灌内长期保存。或直接放入梯度降温盒内,放入-80℃冰箱内过夜后最后存放于液氮罐内。(梯度降温盒内为甲醇,使用5次需要更换,每次使用需做好标记,使用前需恢复常温)

六、细胞转染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  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发的、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基因沉默,主要有转录前水平的基因沉默(TGS)和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PTGS)两类:TGS是指由于DNA修饰或染色体异染色质化等原因使基因不能正常录;

 PTGS是启动了细胞质内靶mRNA序列特异性的降解机制。有时转基因会同时导致TGS和PTGS。

 由于使用RNAi技术可以特异性剔除或关闭特定基因的表达,(长度超过三十的dsRNA会引起干扰素毒性)所以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探索基因功能和传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治疗领域。

 病毒基因、人工转入基因、转座子等外源性基因随机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内,并利用宿主细胞进行转录时,常产生一些dsRNA。宿主细胞对这些dsRNA迅即产生反应。

作用机制

1)其胞质中的核酸内切酶Dicer将dsRNA切割成多个具有特定长度和结构的小片段RNA(大约21~23 bp),即siRNA。

2)siRNA在细胞内RNA解旋酶的作用下解链成正义链和反义链,继之由反义siRNA再与体内一些酶(包括内切酶、外切酶、解旋酶等)结合形成RNA诱导的沉默复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

3)RISC与外源性基因表达的mRNA的同源区进行特异性结合,RISC具有核酸酶的功能,在结合部位切割mRNA,切割位点即是与siRNA中反义链互补结合的两端。被切割后的断裂mRNA随即降解,从而诱发宿主细胞针对这些mRNA的降解反应。

4)siRNA不仅能引导RISC切割同源单链mRNA,而且可作为引物与靶RNA结合并在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作用下合成更多新的dsRNA,新合成的dsRNA再由Dicer切割产生大量的次级siRNA,从而使RNAi的作用进一步放大,最终将靶mRNA完全降解。

5)RNAi发生于除原核生物以外的所有真核生物细胞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dsRNA抑制基因表达具有潜在高效性,任何导致正常机体dsRNA形成的情况都会引起不需要的相应基因沉寂。所以正常机体内各种基因有效表达有一套严密防止dsRNA形成的机制。

脂质体转染原理:

1.脂质体是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的脂质双分子层,又称为人工生物膜。最初,人们只是运用脂质体模拟生物膜,研究膜的构造及功能,从而发现了膜的融合及内吞作用,因而可用作外源物质进入细胞的载体 2.阳离子脂质体表面带正电荷,能与核酸的磷酸根通过静电作用将DNA分子包裹人内,形成DNA一脂复合体,也能被表面带负电荷的细胞膜吸附,再通过膜的融合或细胞的内吞作用,偶尔也通过直接渗透作用,将DNA传递进入细胞,形成包涵体或进入溶酶体其中一小部分DNA能从包涵体内释放,并进入细胞质中,再进一步进入核内转录、表达

DNA转染步骤

1.转染前一天接种细胞于6孔板,0.5-2×105每孔,2ml无抗生素培养基每孔,第二天转染时细胞达到90-95%每孔。

2.转染前半小时换Opti-MEM无血清培养基1.5ml。

3.A液:DNA 5ug 加入245ul Opti-MEM无血清培养基,轻轻混匀。

4.B液:脂质体使用前轻轻混匀,脂质体10ul 加入245ul Opti-MEM无血清培养基,轻轻混匀,室温静止5min。

5.B液加入A液,用枪轻轻混匀,室温静止20min。

6.将混合液均匀分散慢慢滴加到6孔板细胞中,边滴加变前后左右十字交叉摇晃。

7.孵箱37℃培养48h(转染时间待定)。8.第二天看细胞状态来决定是否换液。9.同时设立细胞对照组,空白转染组。

siRNA转染步骤

1)转染前一天接种细胞于6孔板(40x104),2ml无抗生素培养基每孔,第二天转染时细胞达到50-60%每孔。

2)转染前半小时换Opti-MEM无血清培养基1.5ml。

3)A液:siRNA 5ul(共100pmol)加入245ul Opti-MEM无血清培养基,轻轻混匀。(siRNA按照说明书稀释)4)B液:脂质体(RNAimax)使用前轻轻混匀,脂质体10ul 加入245ul Opti-MEM无血清培养基,轻轻混匀,室温静止5min。

5)B液加入A液,用枪轻轻混匀,室温静止20min。

6)将混合液均匀分散慢慢滴加到6孔板细胞中,边滴加变前后左右十字交叉摇晃。

7)孵箱37℃培养48h(转染时间待定)。8)第二天看细胞状态来决定是否换液。9)同时设立细胞对照组,空白转染组。

使用RNAiMAX和AGS cell用于siRNA在6孔板上进行转染实验

1)提前配制GAPDH,NC,NV-FAM及各片段siRNA的20uM的稀释液,取附赠的DEPC水至管内,打开离心管前先离心,将附在管壁上的冻干粉离心下来 2)溶解时滴加适量的DEPC水后盖上管盖,震荡溶解:NC,NC-FAM溶解加入62.5ulDEPC水,其他siRNA片段加入125ul DEPC水

3)取6只EP管,分别标记GAPDH,NC,NV-FAM,三个片段名称,从管内吸取20ul的稀释液分装后

4)将稀释液至于-80度冰箱保存。

 转染前一天,在6孔板上接种40x104AGS cell,再取一个35mm培养皿接种40x104AGS cell,每孔放2ml不含抗生素的生长培养基。使细胞在转染的时候有50-60%的融合率

 从细胞中除去生长培养基

 每个孔中加入1.5ml新鲜不含血清的培养基,并准备如下混合物 1)A液:(取7个EP管,分别标记空白,GAPDH,NC,NC-FAM,三个片段)。在250ul的opti-mem终加入100pmol siRNA(稀释好的siRNA浓度为20uM,100pmol的siRNA需要取5ul),混合均匀

2)B液:(取一个EP管标记RNAiMAX),RNAiMAX 使用前摇匀,在250ul X7.2=1800ul的opti-mem加入6ul X7.2=43.2ul的RNAiMAX,稀释RNAiMAX混匀后并在室温下温育5min 3)混合A液和B液,混匀B液后吸取256ul至A液中室温下温育20min  将混合物混匀后加入到含AGS的6孔板与35mm培养皿中,每孔终体积为2ml,则加入混合液500ul,并轻摇混匀  在37℃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5-6小时  更换含血清的培养基并培养细胞24-48小时 24-48小时后收细胞跑WB,看沉默效果

下载自然辩证法方法论实验方法和观察科技总结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辩证法方法论实验方法和观察科技总结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物理常见实验方法总结

    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控制变量法 当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就要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就要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总结

    一、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或实际问题中,常有多个因素在变化,造成规律不易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和利用。如气体的性质,压强、体积和温度......

    细胞裂解实验方法总结

    细胞裂解是改变细胞通透性和活性的重要实验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法和机械法,前者比较温和,后者虽然产量高,但反应更剧烈,很有可能造成细胞中的DNA断裂。本文主要是介绍细胞的裂解......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个人总结

    个人总结 一、 项目简介 我们以合肥市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湿地为研究对象,综合各个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论内容,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系统分析等途径,对......

    科技论文撰写方法总结[全文5篇]

    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总结 本文讨论内容包括科技论文的标题、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等几部分内容的作用和写作方法,并指出了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为初次撰写科......

    大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总结(五篇材料)

    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不同的数相加减时,以参加运算各量中有效数字最末一位位数最高的为准,最后结果与它对其,余下的尾数按舍入规则处理。 2、乘除法以参与运算的数值中有效位数......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总结范文大全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总结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

    机床动态性能实验方法总结

    方兵[1]采用力锤对机床的立柱施加激励,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频率响应函数,进而采用模态分析系统集成的算法便可估计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等模态参数。 魏要强[2]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