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作业-构建自己的文化生态

时间:2019-05-14 16:2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辩证法作业-构建自己的文化生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辩证法作业-构建自己的文化生态》。

第一篇:自然辩证法作业-构建自己的文化生态

构建自己的文化生态

——关于科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习俗的看法

世界是文化的,社会是文化的,人从出生下来,呱呱落地开始,便到了一个文化的环境中,就注定与文化结缘。如果说科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习俗基本上是一个人的文化生态的组成,但不同的人各有侧重,就我个人而言,构建自己的文化生态,其实就是认识世界与自我发现的过程。

从呱呱落地耳边第一次听到爸爸妈妈欣喜若狂的笑声、赞美声,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自己的家,自己的亲人,人便开始面对这个世界。从抱着你哼着歌曲的父母,到家里白色的墙壁,我们所新降临的,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物质世界的一切都让我们这么好奇,一花,一草,一木,一土,一水,于是我们开始用眼睛看世界的风景,用耳朵听世界的声音,用鼻子嗅世界的气味,用语言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用手触摸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外观,用脚步踏寻世界的足迹,用头脑认识世界与发现自我。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重新认识着充斥在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有一点我们一定会注意,就是这世界上并非只有我们自己,在我们的周围,有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兄弟姐妹,朋友,邻居还有陌生人。人是群居的社会性的动物。许多人生活在一起,久而久之便会形成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也就是习俗。习俗是小时候伴随我们的成长慢慢貌似自然理所应当的渗入我们的脑海里的,因为接触到的周围小世界,小环境里大家就是这样做的,比如我们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而不是像外国人用刀和叉吃饭;再比如我们过春节,元宵节等等中国传统节日,而外国人会过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而且中国的不同省份对同一个节日也有不同的庆祝习俗;习俗就这样在我们小时候乐颠颠的参与中不知不觉中深深溜进我们的脑海,然而即使我们长大了成年了,这些幼年接触到的习俗依然在心头挥之不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我们咿咿学语开始,我们就揭开了文学的面纱。从刚开始学说话吐单个字,到组词,到说出完整一句话,到小学可以写篇小日记,到中学可以背诵古现代优秀文学作品,看小说,到成年工作后依然会看杂志,写个博客,我们一直用文学熏陶心灵。我们从被动了解接受文化,到臣服于中国文化的博大,深深热爱文化,到最后主动写作,用文字记录内心的跌宕起伏,用文化沉淀自己的心灵。文化是我们一生都形影不离的阳光,没有了文化的陪伴,守在我们周边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伸手不见五指,找不到方向,更看不见出路。科学起源于我们开始发现。小时候在沙堆里扒土丘,下雨的时候堵水流、建大坝,看苹果从树上下落,看别人逆风艰难行走,我们开始思考,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鸟儿为什么能够飞翔?开水壶的盖子为什么一起一落?月亮为什么那么明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我们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于是,科学这两个字,开始在我们的人生中展开。长大了后我们学会了牛顿三定律,也知道了万有引力,我们可以解释为何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鸟儿能够飞翔,为什么水壶的水开了,壶盖会一起一落...然后我们知道了蒸汽机的由来,明白了飞机的原理,我们经历了火箭发射,对外星球的探险„.更懂得一个道理,科学的唯一目的便是造福人类。当然如果我们热爱学习探险的话,如果我们能忍受枯燥无味的科学探索的话,我们会考研究生专供某个学术方向。像现在的我们,作为北邮研究生,把我们青春的热情奉献给学术研究,虽然我们整天和代码打交道,对着论文吹胡子瞪眼,但是这就是科学,这就是学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成长的过程并不止于此。了解了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则,有一天,你会突然奇怪起来,我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以后靠什么谋生?我怎么才能获得一技之长?当我们开始思考人生,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的哲学之旅。记得成龙演过一部电影《我是谁》,开启了寻找自我之旅。哲学思考可以让我们明确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少走许多路,也能解决我们许多困惑。然而不幸的是,如果你坚持一直走下去,你会发现,这一路之上,问题比答案更多,随着我们心智的成熟和外界的变化,问题、迷茫总是接踵而来,我们需要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做出判断,不停的做出决定。我认为哲学远不是一个人来这世上走一遭就能搞明白的事情,或许当我们举步维艰,满头银发的时候,我们又会有新认识,又会有新思考。蓦然回首,原来不过如此。

很惭愧,我对宗教了解不多,只能说个一言半语。宗教是一种信仰吧,抑或为了内心追求的宁静,抑或为了祈福祝愿。宗教对信徒是强大的精神支柱,我本科有认识的同学信奉基督教,每周都会去学校附近的教堂做礼拜。也有听回族同学说起,新疆地区回族同学对伊斯兰宗教特别虔诚,经常参加每日五次的“日礼”、七日一次的“聚礼”和每年两次的“会礼”。

当我们努力去认识世界的时候,我们也附带着发现了自我。我们发现,自己喜欢阳光暖暖的午后,漫步在一条小道,感受世事平和;自己喜欢夏天肆无忌惮的大雨,晶莹剔透的雨珠连成瀑布式的雨帘;自己喜欢雨后清新的空气,松软的泥土,甚至是偶遇的彩虹;自己喜欢理科,不怎么感冒文科;自己喜欢历史,对地理就有点一窍不通;自己擅长背诵和演算,推理看到就稍有点头疼;自己性格好静,但跟朋友就肆无忌惮,口无遮拦;自己喜欢清秀俊朗的男生„大约十六七岁的时候,我们开始想要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我们会找父母,朋友一起唠唠,也可以选择诉诸笔端。于是,文学又占据我们一部分生活。在文学的海洋,你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用一个个的方块字或希腊字母,说出我们的认知,表达我们的困惑。当然,更大的乐趣或许在于读书,读别人的认知,他们的困惑。在书里,你可以与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对话,就像,嗯,穿越了时空。其实不只是文字,你内心的激情澎湃,还可以用好多的形式表达。你可以歌唱,也可以舞蹈,或者,去用画画表达?你可能会沉醉其中,想着,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是有多么的神奇和美妙。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文学无时不刻在熏陶着我们的心灵。艺术,好美妙的词语。我认为我们一生的旅程,最终追求的是艺术。虽然我们没有著名画家,音乐家,雕像家等艺术大家浓厚的艺术情操,没有如他们一般浓厚的艺术积淀,甚至对各种大家公认的艺术作品欣赏不了,但是我依然认为生命最终是艺术的。我所说的艺术,含义是自己为自己创作的艺术,自己给自己呈现的作品。当外界都周旋于追名逐利,掉进金钱的漩涡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为自己创作艺术,绕过这永无止境的欲望,创作自己的美丽艺术人生。人生匆匆而过,如果我们随波逐流,而不是追随自己的心语,反而是被外界的欲望迷失双眼,忘掉最初的所取,不可否认或许我们依然会有一番作为,但是当我们蓦然回首时,我相信,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心酸,为别人白白度过了这么些年,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又何曾真心关注过?珍惜生活,珍惜我们自己的生命,创作我们自己生活的艺术。不要害怕被嘲笑,不要担心为人们所不理解,毕竟一个大家的艺术风格本来就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的了得,能让自己赏心悦目就已然足够,自己觉得值得最重要。

人行走在生命的历程上,人的追求也永无止境。不管是科学、哲学,亦或是宗教、文学、艺术、习俗,哪一项又是轻易认识的?通过我二十几年的感悟,初步经历过习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后,我感觉,构建我自己的文化生态,就是不断认识这个世界并且进而自己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内心得到沉淀,不断追求,最终收获自己的艺术人生。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作业作业

学习《自然辩证法》心得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由此可见,技术具有以下特征: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等特性。

关于技术负荷问题,自然辩证法观点认为,任何技术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中立性认为,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政治、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价值性认为,任何技术都蕴藏着一定的恶善、对错甚至是好坏的价值取向。而两者的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技术的内在价值是指技术自身具有的属性及其产生某种效应的可能性,这是由技术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技术的现实价值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作用于客体产生的实际效应,这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不是绝对分开的。技术价值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当技术对主题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的价值。技术的正面价值毋庸置疑,若没有技术的正面价值,我们的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说不定我们现在还象老祖先一样呆在哪棵树上呢!正是因为技术的正面价值,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文明和进步。但同样,技术的负面价值也不容忽视。核技术的应用把我们置入了核战争的危机中;冰箱(氟立昂)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塑料袋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全球“白色污染”……

但技术具有正面价值还是负面价值完全取决主体的需要。如核技术用于建造核电站,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的是正面价值的作用;如果该技术为恐怖分子用来制造杀人武器,并以此危及人和社会安全的时候,该技术就具有负面价值。由此可见,技术在此体现的是中立的性质。通观以上19 件大灾难,大都说明了这个观点。印度博帕尔事件中发生的异氰酸甲酯外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中的核辐射,只是由于技术本身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没有起到肯定的作用,才起到了负面价值,对我们人类带来了灾难。同样我们可以看出,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无论是由“灵丹”变为“魔鬼”的DDT 还是导致“兴登堡”号飞艇事故的罪魁祸首氢气,如果它们没有用来制造杀虫剂和当作助飞艇上升的氦气,那么他们自身的属性只能潜存于其中,很难表现出其价值来,而当此项技术被应用于工业和商业目的,它们的价值就存在于此过程中,并显现出来。

由此可见,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技术属性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体。在技术与其主体发生的相互关系中,技术的两重性显现为技术价值的两重性,即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存于技术同其主体的关系之中。如网络有便于人们交流的自然属性,也有受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制约的社会属性,它的两种价值也在于它被主体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关系之中。

技术的社会价值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其与技术的自然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但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更应该重视技术的社会价值,但同样要适当考虑其它价值因素。可以这样说,大多数灾难的发生,大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技术价值的内部关系和各种影响因素,因此,这牵涉到技术价值的评价问题。技术价值目前的评论的方法很多,显得很复杂也很科学,但这么多灾难的发生同样证明了技术评价的失误。我认为技术价值的评价首先应充分了解技术的自然价值,然后协调社会价值中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关系。大多数灾难的发生,都是人们忽视了其中某一环的影响。

我们先看技术灾难性事件:魁北克大桥事件是“偷工减料”的结果,也即是经济价值决定一切的后遗症,好象没有技术的事;“泰坦尼克”号事件、维爱特水库事件、DC—10 空难、海特饭店事件、“挑战者”号事件等都是设计上的失误,也就是说对技术的自然属性还没有完全搞明白,可能是对技术的充分信任和某人的充分自信而忽略了技术上的不成熟和缺陷的存在;“兴登堡”号飞艇事故是政治上的原因导致的技术失误,这是政治价值至上的体现;DDT 事件是化学品滥用的结果,属于对技术的自然属性没有充分认识,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被逐步完善或者被淘汰;印度博帕尔事件,分明是经济价值决定一切的象征,要不为什么美国的污染公司非要开到印度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不说也罢,首先是一个操作人员的好奇,其次是对技术本身自然属性的无知;而“非典”、“禽流感”等流行传染病,已被证实是人们忽略技术的生态价值因素的结果……

我们在看一下工业上的灾难,这个相对更明了一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法明顿煤矿灾难、德伯鲁克谷仓爆炸、拉夫运河小区事件、坎德玩具厂大火、米西索加火车出轨等大都是为了片面追求经济价值,没有顾及任何其它相关因素而发生的,但同时也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依克松•瓦尔迪兹石油泄漏则是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的;英国口蹄疫则是生态价值被忽略的体现;而科威特石油大火是政治价值的产物……通过对灾难的分析我们知道,灾难的发生要么是因为对技术本身的自然属性没有真正完全的了解,要么是因为技术的社会价值内部之间的关系没有协调。一方面,我们知道技术的基本价值是指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效用价值,它是技术长期演化的产物,不受或很少受外在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技术本身,掌握其自然属性,遵循客观规律,做事不要主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犯愚蠢的错误,避免大多数的灾难的发生。技术上不成熟,设计上的失误将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技术的社会价值也叫做技术的人文价值,是指技术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作用与影响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价值。其中包括技术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伦理价值等,还包括技术与人的解放、技术与人的异化,技术与人类的未来,等等。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衡量,不要单纯为了某一方面的价值而肆意伤害其它的价值。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研究技术价值有助于揭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技术与价值是指技术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一个动态系统,该系统居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之中并受其影响。只有真正地了解这些关系,并且在生产中密切注意,应该可以避免大多数灾难的发生。但在这个问题上还应该注意到技术伦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价值是技术伦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与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冲击。其中,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和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激烈冲突,其结果将可能在继承传统优秀伦理和道德的基础上,冲破落后的伦理规范的束缚,抛弃落后的伦理规范,建立新的伦理、道德甚至是新的文明。要及时研究技术与伦理的关系,恰当地提出适宜的新的伦理规范,代替落后的伦理规范,实施技术伦理的建设,并发挥新的社会伦理的调节功能,推动社会新型伦理、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在技术发展中要注意技术的发展目的性问题、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高科技与传统理论的相互冲突、技术与伦理道德等伦理问题。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对技术负面效应的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对拥有的技术感到自信,但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反省,我们的强大并非无懈可击。现代技术产生的负面问题促使人们探讨灾难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它的发生。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技术再进步一点,也许“泰坦尼克”号事件、维爱特水库事件、DC—10 空难、海特饭店事件、“挑战者”号事件将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能对技术的预测更完善一点,对技术的控制更完全一点,也许DDT 化学品泛滥事件将得到遏制。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自然、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我们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和探索也是无穷的,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类可以采用“预凶”的方法谨慎地使用技术并预先做出对策。

恩格斯曾经这样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将对我们实行报复。” DDT 化学品泛滥事件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米勒在1939 年9 月成功合成了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开创了合成杀虫剂的先河,并因此而获194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这同时也造成人工合成化学品的高潮,DDT 在杀死了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益虫,从北极的冰块到新生儿的血液中,DDT 无所不在,污染了全世界,对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给人类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祸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对技术望而止步或者悲观失望。我们人类虽说不能杜绝技术的负面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减少技术的负面效应。如人们可以通过发明清洁生产技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上各种灾难的善后工作,如果要是没有现在的技术,那么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还在笼罩乌克兰,科威特的石油大火还在燃烧。所以,技术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我们要尽量减少技术负面效应的发生。只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想我们人类还是可以和自然协调发展的。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任何技术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当技术对主题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在回首灾难的同时,我们要牢记血的教训,杜绝下一次同样事件的发生。我们绝不可因为这几点灾难而畏手畏脚,犹豫不前。虽然技术的负面效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灾难,但毋庸置疑的是,技术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阶梯,技术进步让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

学习《自然辩证法》心得

姓 名:谢雨燕

专 业:生态学

学 号:20168010107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概论 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概论报告

学院:航空宇航学院专业: 工程力学学号:姓名:签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年12月23日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摘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行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科技工作者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四个方面论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美丽中国永续发展实践创新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及顺应当代国际社会重视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为我们进一步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社会整体发展观的基础上, 不仅把中国的社会发展置于整个世界发展的整体中,而且把中国的社会发展看着一个整体, 用整体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用整体的观点去评价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其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将社会发展看成是社会本身的发展, 而且还把生态文明建设也纳入到社会发展中,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内生性的变量。把生态文明也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范畴领域,这不仅大大扩展了社会范畴的内涵, 使社会范畴的内涵领域从传统意义的人造世界扩展到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自然世界, 从而使自然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生性变量, 更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内在统一性;而且,把生态文明的建设和

发展纳入社会发展中, 体现了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还包括生态环境的发展, 大大扩展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视野。其全面性的思想在肯定物质文明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的同时, 把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突现出来, 体现了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社会各种文明形式共同发展的特征。

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的分析, 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以全面协调的发展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应怎样发展以及怎样全面发展的问题, 为解决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在这里, 全面协调的内涵就在于它不仅强调社会自身结构的优化, 以及社会各要素、各方面以一种符合中国社会全面发展要求和规律的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的发展;而且还强调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世界各国、以及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因此, 协调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普遍原则, 它揭示的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而这种全面协调发展又是以社会各层次的协调发展来实现的, 并且以建立一种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为保障的。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行动

建设美丽中国,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生产空间节约高效。我国国土空间虽然很大,但由于山地多、平原少,适宜人居住和发展的空间并不大,适宜工业和城市建设及耕作的土地仅有18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国土空间的一半以上。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只能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展开。今后十几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我们既要满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粮食安全而保护耕地,还要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因此,必须调整开发思路,确立集约发展的理念。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加倍珍惜土地,提高城市建筑容积率,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减少农村人口,逐步减少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杜绝工业园区、城市建设对土地的粗放利用,建立紧凑型城市,集约利用土地,把更多的空间留给生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既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也要防止经济要素过度分散,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协调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我国既有高山,又有大河,风景引人入胜。但西北地区有大范围的沙漠戈壁,西南地区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地区,这些地方生态非常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黄河上游、长江上游、珠江上游是我国的生态屏障,生态植被如被破坏,下游地区将受到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加强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一是对资源枯竭地区的综合治理;二是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和建设以及环境治理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青海三江源保护、石漠化治理、淮河水污染治理、滇池治理、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和治理行动等。这些建设和治理工程,不仅减轻了历史上国土空间粗放式开发对于资源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也起到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作用;三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减少人类活动,将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降到最低。新时期,应通过调整空间结构,正像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永续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 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 还要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正如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所说的那样, “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

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回应, 也是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的理性反思;是在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脆弱的情况下, 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走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解决社会怎样可能持续的问题。它已由一个科学问题即生态环境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进步的价值判断问题即社会体制和制度的建设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实现和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这就要求社会要建立一套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环境保护能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体制。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科技工作者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处于攻坚克难的转型期,其中发展绿色经济受到全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自加大对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绿色节能建筑、新能源、公共交通、清洁生产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实现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了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壮大,必然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凝结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

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中,科研人员在申请面向实践的项目基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预期项目产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低碳型、环保型、节能性等,这是科研中的重要任务,同时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科研过程中,更要注重实践创新研究,使得所研究的项目产品有利于人们的使用,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要有利于环保。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比赛过程中,同样要使产品尽量节能环保。当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物品大部分能够节能环保,便可以做到减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有利于建设美丽的周围的生活环境,从而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因此,科技工作者在从事学术研究和工程研究应该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他们长远的目标,这是他们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有力方式,是他们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

总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行动,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科技工作者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扬子晚报,2012-11-09(A4)

[2]赵成.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1):6-9

[3]胡锦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N].人民日报,2004-03-11(1)

[4]赵东海.生态文明研究的态势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12):81-87

[5]吕长庆.低碳能源、生态环保等众多科技元素闪耀上海世博会[J].科技与企业,2010(6):8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论文作业

“李约瑟难题”及其自然、人文和社会方面的解答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的科学技术史学家。在其著作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该难题的含义是:“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1]

归纳一下,李约瑟难题其实是一个两部分来表述:

第一部分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部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 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的起源问题。[3]

对于这个难题,李约瑟自己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了答案: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曾经取得过令西方望尘莫及的辉煌成就。除了受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以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多种。然而17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一落千丈。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大的距离?这个难题令全世界的学者久久不得其解。

难题出现的原因,给出了多方面的解释:

一是自然环境。“地大物博,资源辽阔”,在西方人看来,中国2000年来都是如此。如此辽阔的大地,非常适宜农耕,以至于人们致力于搞农业发展,可以说当时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正是由于人们的自给自足,从而丧失了与外

界联系交流的机会。甚至是同在一个国家,也因地域而被阻断,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人们之间的消息互通困难。

二是人文思想。文言文与中国人的含蓄作为汉字起源的甲骨文,在其诞生之初,就因依附于龟甲而有了精简而内涵丰富的属性。相比于汉字所书写的文言文的艰涩难懂,西方的读物显得就有点“幼稚”了,这些读物浅显易懂,但凡识字,便能读懂,而单单认识汉字,绝不会就能够读懂文言文。文言文的艰涩难懂不能不说是阻碍科学传播发展的因素之一。除了文言文的艰深,中国人的含蓄也是阻碍科学诞生的一大要素。由于含蓄,我们的艺术讲究留白,文字也是如此,正如《孔子》、《老子》等经典名著,作者的真正意图总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很远很远,因而至今无人能知其真正意图,所有的释都是后人研究作者后,根据自己经验与想法得出的假说,是否符合作者真正的观点,无人知晓。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这是好事,因为可以给后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给后人得出自己结论留有余地。但是,如果放在自然科学著作上,“留白”就显得很不合适了。自然科学讲究严谨,而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并不相符。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没有产生像西方的科学的环境,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阻碍中国产生科学环境的机制。所以中国没有产生像欧氏几何学一样的严密的数学逻辑体系;阿基米德浮力定律一样规范数学化的自然定律;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一样严格实证推理的物理体系,等等,而近代科学传统就产生于这种环境。由于科学环境的宽松性,使得我们不必严谨,由于文字的精简性,使得我们很难具体完善表述,无法严谨。

还有就是儒家思想[2],这是中国两千年来处于正统地位的深刻思想,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论中国科技之所以时说道:在中国,儒教继续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它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已确认的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工具。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气氛,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这一点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中国尽管最初在发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后来却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中国人在作出这些早期的发明之后,未能提出一系列科学原理。

三是社会生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相当的激烈,社会生活就会变得非常紧张,人们会变得患得患失,产生功利主义。在这样的环境下,追求科学,追求进步,并能潜心研究的人就变得少得可怜了。当今社会,依然如此,尽管人口稍有下降,功利主义依然没有减弱。学生的创造性完全被扼杀在萌芽状态,进而丧失了科学研究的兴趣。

以上三点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点看法,很多地方还想得不是很全面。总的来说,在我看来,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肥沃的,气候宜人的,很适合农耕的土地,但是相对封闭,东南西北各有天然屏障,逐步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由于很宜居,人口开始激增,自然经济的增长不能满足持续增长的庞大的人口需求,竞争逐渐变得剧烈,再加上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形成了一个孤立系统的内耗,地理,思维,社会文化,共同孕育出了一个专制集权的社会制度[4],达到社会博弈上的纳什均衡状态,并不断巩固完善,在思想文化及科学研究上保守,僵化,教条,在社会制度上极权,稳定,统一,二者相互成就,互为因果,社会人越来越犬儒化,奴化,社会制度越来越强势跋扈和专营。近代中国的坏境复杂,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不在科学研究,而在于基本的温饱问题,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哪里来的精力再去搞科学研究,以至于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1] 王鸿生.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6.44—47.[2] 陈 炎.儒家与道家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制约---兼答”李约瑟难题”[j].清华大学学报,2009.116—160.[3] 刘远明.李约瑟难题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04.2.49—52.[4] 张晨耕.对“李约瑟难题”及其各种试解的思考[j].市场周刊,2013.111—156.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作业——宇宙与人

10201411107 段登飞 资源学院

宇宙与人观后感

世界是物质的,这么直白的说出来,显然是很苍白无力的,片中从宇宙的起源讲起,从宇宙大爆炸,到太阳系的形成,地球原始生命的产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多细胞生物出现,智能生物出现,人类出现,人类社会极大的发展。这么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在地球上出现了。

追本溯源,世间万物都是又原子分子组成的,分解到最后都是一样的。自从人类认识到DNA是人类的遗传物质之后,人类似乎就意识到,任何物质,即使是尘埃,如果按照特定的组合,也能变成最不可思议的作品。

生命在地球上诞生看起来是一件极其偶然,极其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地球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很庆幸,地球附近有一颗像太阳这样的发光发热提供能量的恒星。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不远又不近,既不会因为太近而受到太阳的烘烤,也不会因为太远得不到温暖的光辉。地球这颗美丽的星球身材也是极好的,不大不小,使地球有了围绕自己的大气层,地球炽热的内核也在地球的周围产生了足够的磁场,使地球上的生命免于来自太阳死亡射线的伤害。

生命的演化本来就是一场赌注,谁也不知道会演化到何方,谁也不知道能否演化出生命。就像当初如果地球上没有海洋,即使地球条件再合适也不会有生命。即使有了海洋,如果没有光合作用使地球上氧气含量大大增加,怎么会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怎么会有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如果没有臭氧层的形成,生物永远也不能登上陆地,生命也永远只能静静的躺在海洋中,静静的游弋,谈何高等生物的出现,10201411107 段登飞 资源学院

人类的出现就更不可能了。

从本质上来说,人类及一切生物只是物质的一种高级组合方式罢了,物质的奇妙堆积组合,使人类有了思考的能力,产生了文明。所以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宇宙的演化和人类的诞生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所以说,人类并不是什么超乎于自然的存在,辩证的看人类只不过是能够的独立思考的奇特生命体。这个宇宙还有太多人类所不能理解和感受的东西,人类还有40亿年的去发展,去探索,去弄懂这个宇宙的一切。

下载自然辩证法作业-构建自己的文化生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辩证法作业-构建自己的文化生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辩证法作业: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何谓文化,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上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

    如何构建生态绿地

    如何构建有生态积极意义的城市绿地系统近年来,因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大城市的生态问题,它已成为 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城市生态改......

    保险企业如何构建自己的文化家园

    保险企业如何构筑自己的文化家园时下,企业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围绕企业文化建设而形成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已成为当今的一门热点学科。企业文化作为新经济条件下的微观......

    自然辩证法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目 录 摘要:............................................ 1 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 2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

    马原作业《自然辩证法》读后感

    阅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后,让我受益非减。恩格斯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哲学家,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精辟地阐述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认......

    生态文化教养

    生态文化教养: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3期 > 文章 摘 要:生态文化教养,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有利的环境熏陶和浸染,使所有社......

    生态文化赏析

    《生态文化赏析》论文光污染与暗夜公园院系: 数学科学学院年级: 12级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姓名: 张湖鑫日期:2014年7月4日【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光污染的产生原因以及相应......

    公路生态作业

    研究生试卷2013年到2014年度第二学期评分:课程名称:道路环境与景观设计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年级:13级任课老师: 研究生姓名: 学号:高速公路生态环境评价的研究摘要 本文依据高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