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技术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论技术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姓名:范玉雪 班级:工管091
学号:08361084
指导老师:杨文升 目录:1.技术创新 2.技术创新与企业 3.实例 4.总结
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于1912年由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的,他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③开辟新的市场;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而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在对科技创新复杂性分析基础上,指出科技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知识社会,使得传统的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急需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以社会实践为舞台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实现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技术创新是指经济实体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变化,借助内外力量引进某种新技术的过程,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推动力,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和促进区域技术进步的最根本的手段。2.技术创新与企业
技术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是抓住市场机会,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新的产品或改进老产品,引进新的技术,并将其转化为能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或技术,从而获得最大利润的过程。企业根据自己所制定的技术创新战略,分析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寻找技术人员、调整组织、机制和文化等变量。如果资源与核心能力与现在所处行业的结构特点能够匹配,就要对这些资源与能力进行相应的调配与激励。否则还要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和能力培养的重点,或者依靠市场调整或者建立新的核心能力,使之与行业结构特点相匹配,并进行相应的创新活动。在市场机会少和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战略的资源基础模式以及相关的理论对指导企业回归主业,利用核心能力不断创新企业的核心产品,才能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发挥作用
3.案例分析 4.总结
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核心是质量效益,关键是科技进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自身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谁在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中抢占先机,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要作好商业化的准备,抓住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而不是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后,再去考虑市场,否则创新战略就很难成功。
第二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全球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日趋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逐渐增强。在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面前,技术创新己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而占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稳定成长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中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这些新兴的中小企业拥有充沛的活力,与正处于改制阶段的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对市场的适应性更强,创新更有动力。截至200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既。我国GDP的5.既、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叽、税收的46.器以及出口总额的62 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繁荣昌盛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体制改革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量的研究开发活动集中在大学、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而这些科研机构不具备将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权力与能力,导致了大量的创新成果无法在实现其最终价值。反观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规模、技术的限制,自主创新的能力较低,以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为技术创新主要模式,对技术转移的依赖性很高。
中小企业对各类科技成果的大量需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大力推动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而中小企业在吸收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从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组织企业的研发工作,促进了科研体制的改革。
(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虽然 我 国 中小企业在近几年来发展迅猛,为繁荣市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服装、冶金、食品等技术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在资金、技术、管理上的局限性,导致粗放型扩张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比比皆是。技术落后、管理松散、生产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成为阻碍中小企业甚至我国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重要因素。在中小企业中大力推广技术创新,督促中小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降低生产能耗,走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发展道路,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在逐步加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产品技术含量的快速提高,产品的种类与功能也趋于多样化。在这一背景下,产业集群这一组织形式逐渐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而对于产业集群来说,在这个细节决定成败的时代,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生产效率将直接制约着产业集群整体的技
术水平,生产效率以及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健康成长。因此,通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实力不断增强,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水平与竞争力,对于推动我国重点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
(5)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更具有创新优势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产业的成长模式,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对土地、生产资料、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要求要地得多,而对人力资本和只是有很高的要求,例如微软、苹果、等企业最初创业的资金都很少。这无疑有利于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的创立与创新。同时,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消费者追求个性的心里越发强烈,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机遇与空间。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则为中小企业通过网络等手段在高新技术领域内进行技术创新开辟了一条捷径。
第三篇:论理想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论理想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告诉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大学生为什么要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理想新奶奶对大学生的成长到底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当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其人生的发展中,直接地决定了大学生未来的目标和结果。如何树立坚定地理想信念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
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意识,是一种超越现实,对美好未来和价值实现的一种憧憬,是实现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面对未来、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每天早上唤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理想,不是每个人都注定成功,信念就是即使看不到未来,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错不了,有了理想信念也就看到了未来,就会相信我们的未来并不是梦,始终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理想信念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字眼。它是大海里一盏明灯,指引着大学生在朦胧的雾中前行;它是一阵劲风,扬起大学生前行之船的帆布;它是大学生未来的蓝图,也是大学生精神的主要支柱。简单来说,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如行尸走肉,在人生前行的旅途中很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从而对生活失去了热情,这样子就很难到达理想中的幸福彼岸。生活没有了动力,对人生的认同感就会降低,这样子大学生就很容易有轻生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现今社会大学生自杀率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
而对于一个理想信念坚定地人来说,大学生涯中虽然也会有懈怠的时候,可那些大学生其实只在寻找一个休息的理由,工作累了当然要休息,那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然而,当那些理想坚定的大学生一旦把目标定下来,就会制定各种的计划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有了信念,生活就有了方向,平时踏实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实现理想而走的。有的大学生之所以能够沿着自己设定的路线前进,是因为有信念在支撑着他们,信念让他们有信心和动力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荆棘。有了信念,即使一路荆棘,我们也不会忽略了一路上陪伴我们的漫山野花。遇到困难即使想哭也不是因为荆棘,而是因为一路上克服困难险阻的感动。理想,作为人一生的奋斗目标,必然会这样或那样反映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纵观中国历史,在国家遭遇危难、祖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多少的革命烈士为了祖国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英勇奋战,勇往直前,最终中国得到了解放。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被评为“双百”党员的王尽喜不停的艰苦工作,最终患上肺结核,并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终生,他过世的时候尽27岁。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呢?是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作为大学生也应该树立坚定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用这个理想信念指导着我们前进。树立这一理想是与自己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的,21世纪的世界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思想素养就是关键。树立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让我们思考问题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更多的是考虑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基础。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引航的灯塔,信念就是推进的风帆。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险滩。大学时代,正是人生风华正茂之际,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将帮助一代有为青年扬起生命的风帆,开辟和探索人生新的航程。
第四篇: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张少刚 赵全来
(中国石油宁夏石化公司 宁夏银川市 750026)
摘要:单纯依靠传统的行政方法的安全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工业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营造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相统一的“安全文化”是建设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部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通过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能够很好的执行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利用文化的力量,引导全体员工采取科学的方法从事安全生产活动,激发员工将安全视同为个人成就和集体荣誉,实现“ 要我安全 ”、“ 我要安全 ”、直至“ 我会安全 ”。企业安全落实了,事故事件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自然提高了。
关键词: 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安全培训
安全是企业发展重要保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头等大事。生产事故对企业生产有严重的影响,要把事故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必须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大力推行企业的安全生产文化建设。
一、何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到底有什么作用?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1991年出版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和物资财富的总称,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企业安全文化是为企业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提供安全生产的保证。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安全文化主要适用于高技术含量、高风险操作型企业,在能源、电力、化工等行业内重要性尤为突出。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企业全员的具体工作中,通过培育员工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在企业内部营造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持续改善安全业绩、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
二、企业建立了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就能万事大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 的,员工下意识的自觉执行管理规定才是关键。
在安全生产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对于预防事故的发生,仅有安全技术手段和安全管理手段是不够的。当前的科技手段还达不到物的本质安全化,设施设备的危险不能根本避免,因此需要用安全文化手段予以补充。安全管理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被管理者为了某些利益或好处,例如省时、省力、多挣钱等,会在缺乏管理监督的情况下,无视安全规章制度,“冒险”采取不安全行为。每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然而这种不安全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制止的话很容易“传染”给其他人。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必然是发生事故。安全文化手段的运用,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不能彻底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先天不足。安全文化建设是事故预防的一种“软”力量,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以减少人为事故。利用文化的导向、凝聚、辐射和同化等功能,引导全体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安全生产活动。利用文化的约束功能,一方面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引导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通过道德规范的约束,创造一种团结有爱、相互信任,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发现不安全因素,共同保障安全的和睦气氛,形成凝聚力和信任力。利用文化的激励功能,使每个人明白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价值。
管理者无论在何时、何事、何处都密切监督每一位职工或公民遵章守纪,就人力物力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疏漏,那么在管理人员不在现场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对同一项作业会采取什么样的做法呢,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一家化工行业从事建筑施工的承包商,为了将一建筑物屋外墙壁上5米高处的一节废旧管线拆除,如果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冒险作业,只需要仅仅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作业,如果落实安全措施,经过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得知进行此项作业需要搭设一个脚手架,建一个作业平台,再在上面焊接系挂安全带的锚固点,整个一套安全措施弄下来,需要的时间和精力远远的超过干活的时间。于是,就有了不同人的不同干法,一种是钻管理的漏洞,省去诸多麻烦,心存侥幸心理违章作业;另外一种就是严格落实安全措施,不怕麻烦,不走捷径,严格按照高处作业管理程序作业,结果是为了完成此项工作任务,后者付出的成本显然比前者多得多,而前者不安全的作业行为发生事故的风险又会大很多,为何在有些单位有些人会抱有侥幸心理走捷径冒险蛮干,而在一些单位又会是另外一种结果,即便安全管
理人员或领导不在现场,作业人员依然按部就班不怕麻烦,一步一步按照规程进行作业,究其原因那是因为文化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安全文化的作用是通过对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的强化,利用领导、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人们从被动地服从安全管理制度,转变成自觉主动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法”转变成“我要遵章守法”。
三、安全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员工在一个企业里长时间被教育、培训、影响的结果。
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说把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比作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法规的话,安全文化则可比作是制约员工安全行为的道德规范,安全文化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企业要想在社会上赢得信誉,实现经济效益,必须把企业安全文化放置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安全文化建设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学科,因此必须抓好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需要全员参与的动态管理过程,建立完善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和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规范作业行为,减少违章引发的事故,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建设安全文化,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是推动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建立起安全自护、互爱、互救、应急的安全文化体系,在职工中树立起安全、高效的个人和群体的安全行为规范以及安全与健康的目标追求,营造“一人违章,人人谴责”的舆论氛围。企业要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将安全事故、伤害事件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使生产经营环境长期处于相对安全稳定状态。更重要的是使员工的思想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等方面稳步提高,才能推动与安全管理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工作的平衡发展,这对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和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大有益处。
四、宣传、教育和培训是安全文化的有力推手
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把尊重人、关注人、关心人作为中心内容。安全管理的对象是人,在企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环境的改变、机器设备状况的改变、设备的操作与管理,都是靠人来实现的。研究发现,96%的事故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要开展对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个员工,目的就是要努力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实现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及“我会安全”的根本性政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同时对员工进行充分的授权,营造民主参与的氛围,鼓励他们发挥主动性和独创性,充分释放其智慧与才能,规范企业员工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增强职工意识和价值观念,员工一旦违背了安全行为标准、安全生产理念,就会自责,会受到大家的谴责。
四、结束语
企业安全文化是实实在在的,是企业在组织、管理、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是积淀于企业及其员工心灵深处的安全意识形态,是企业的安全理念、行为和表现在企业的各个层次的宣扬和推介,是企业员工应遵循的安全行为方式,是安全管理的准则和灵魂,贯穿于企业安全活动的全过程,企业安全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对员工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改变员工的行为,使员工产生自发的控制作业活动中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在根本上达到降低事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安全生产管理知识》中国安全生产协会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 [2]《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作 者:史有刚 罗云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3]《世界500强企业安全管理理念》崔政斌,张美元,赵海波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五篇:论实事求是重要意义
论实事求是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研究学习和坚持实事求是对我们更好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无论是新民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直至后面的改革开放的成功,都与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我们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推进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实事求是中的“是科学”有真理与理想的三重内涵。我们探索、研究、追求的“是”,一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是什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这是科学的范畴。二是客观事物的合理关系应该是什么,公平、正义、合理指的究竟是什么。这是真理的范畴。三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前途可能是什么,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应该是什么。这是理想的范畴。司法实践中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积极预防犯罪”,体现的就是这三重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借用“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的领导工作不同程度地背离了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严重失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做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①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指出:“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我们在每一个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一定要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江泽民把这个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全面、发展地看待问题,把现象当做入门的向导,逐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一贯倡导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想,他指出:只有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
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理论对实践的基础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群众与尊重实践有内在的统一性,尊重群众必须以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实事求是。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第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毛泽东坚持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他曾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也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地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解放思想是事先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⑦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我们在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工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创新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积极因素,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借鉴外国文化以适应中国的国情,而不应该不顾自身的条件和需要一味地生吞活剥,否则会“食古不化”或“食洋不化”,而非真正的创新。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实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⑧⑤④③
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体现或对实事求是的深化,从本质上讲,三者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者的核心还是实事求是。
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饿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五、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些统一性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
结束语:做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深刻认识实事求是的本质。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排除我们的主观随意性,解放思想,适应时代的新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献出一份力量。
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