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牛家风故事
老牛一家是“书生”
——老牛家的家风故事
襄州四中:山野老牛
良好的家风对于后辈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岳母以“精忠报国”教育岳飞成为忠臣良将;林则徐以勤俭教子孙成为造福百姓的清官;曾国藩以“勤”警戒晚辈-----而我们老牛家虽然是平凡的家庭,老父亲用诗书教我们增长才智,老母亲则用无字书教我们做人。乡亲们一提到我们家,就会说:老牛一家是书生。谈到家风,我就讲讲老牛家的故事吧。
一•爱读书的放牛郎
我老爹是三十年代的人,家里只有几亩地,为补贴家用,他就随爷爷给较富裕的本家种地放牛。而本家东家是诗书之家,老东家是私塾先生出身,他的后辈有几个是读书走上仕途的。看到我老爹这个放牛娃渴望读书的眼神,就随便教他认识几个字,给他几本书看,没想到老爹却迷上了读书,凡是所读书都背诵下来,有次竟然只顾读书,把东家的牛弄丢了。爷爷狠狠地责罚这个闯祸的放牛娃儿子,善良的老东家问清缘由后,竟然同意老爹干活之余可以读他家的藏书,有时还过问他读书的情况。大概东家觉得老爹是读书的料,就劝说我爷爷让我爹进学堂读书,我爷爷勉强答应,要求是,读书可以,但作为老牛家长子,不能耽误干活,更不能耽误结婚生子,传宗接代。于是我爹就在十六岁时进学堂读书,直接读三年级,小学只读两年就考进了初中,初中只读了两年,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师范学校。据妈妈说,老爹读初中时就结婚了,没钱读书时,妈妈把自己的嫁妆都变卖了,我们家一直保存着妈妈时的木箱和柜子,妈妈说上面漂亮的黄铜饰件连同她从娘家带来的金银头饰都变卖了。我问妈:后悔不?妈说:不后悔!每次妈妈和老爹吵架,老爹总是让着她,小时候很为老爹抱不平,可沉默寡言的老爹总是说,没有老掌柜和你妈,我走不到今天。
二•书非“偷”不读也
父亲是位爱读书的老学究,家里不富裕,可他发了工资就买书,可他买的书总是锁在他自己做的大大小小书柜子,趁他不注意,我们姊妹几个轮流“偷书”。在昏黄的油灯下或藏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姊妹几个很小就阅读了《长征回忆录》 《青春之歌》 《封神演义》 “四大名著” 《西厢记》 《牡丹亭》 《夜幕下的哈尔滨》,秦始皇汉武帝等人物传记;等等。还有一些神怪故事,虽然很多字不认识。我这种“偷书”来读一直延续到上高中。把更多时间投入到了外国文学阅读上,从《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双城记》等作品中,我了解到了英法社会的各阶层人物生活状况,体会到雨果,狄更斯等作家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还有莎士比亚戏剧,朴伽邱的《十日谈》,读托尔斯泰作品,深感先觉者内心的苦闷与彷徨。还有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引起我很多思考。,所以我对老爹这种不近人情的“自私”,只许自己读不许孩子读的做法,耿耿于怀。一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把许多书买回来,有专用书房和书柜,我的孩子读书热情却没那么高,才恍然大悟:袁枚曰“书非借而不读也”我觉得老爹深谙此理。用“书非偷而读也”来激发他的子女珍惜读书机会,好好读书,老爹真是用心良苦啊!作为教师的老父亲被,一生清贫勤劳,一身傲骨,不会为孩子们安排工作奔走求人,还好我们姊妹几个都是因读书顺利通过高考走上了工作岗位,而爱读书也成了老牛家的家风。
三.老妈是本无字的“仁爱”书
我妈是三十年代出生的人,她没上过学,只参加过扫盲”,能认识一些字,但不会写。她用仁爱的言行教会子孙吃亏是福。在十里八乡,老妈是“名人”,谁家有困难就喜欢找她。她好像什么都会干:会帮人织布,做衣服,接生等等。婆媳夫妻闹矛盾也找她调解。我很奇怪:本来吵得不可开交的一家人,经她调解,都风平浪静了,我问:老妈,怎么那么多人愿意听你的?老妈笑笑说,教会他们像我一样会吃亏就好了。
她为人仗义,解放初期我们村一恶霸被镇压枪毙了,大家要批斗他的小老婆,当时任妇女大队长的老妈站出来不让批斗,她与上级干部据理力争,说:荣婶子就是我们身边的喜儿,她也是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荣婶子的女儿和我老爹是初中同学,后来上高中,考上了清华大学,在中央某部委上班,还当了领导,还念念不忘我妈妈的恩情,一时传为佳话。
在六七十年代里,妈妈同情帮助更穷的人的事迹,我们姊妹几个都历历在目。我们村经常有来自安徽和河南开封要饭的人,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我妈称他们是“远方的客人”,热情招待,把我们家本来不多的馒头菜饭端出了给他们吃,还给他们搬凳子让坐在树荫下休息。记得邻村有个只有一条腿,两只胳膊和一条腿都断了的大哥哥姓尚,经常到我们村要饭,我们小孩子都偷偷叫他“尚瘸子”,因为他会表演用脚写字,画画。妈妈只要经常接济他,送衣服送吃的给他。他曾吹牛说:你们可别欺负我,我是山岚大娘的干儿子。后来到谁家要饭,如果人家饭吃完了,就说:饭没了,去你干妈家吃吧!
老父亲经常用苏轼的话教育我们“: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从不与别人比吃比穿比阔气,只比谁读书多,有见识。而老妈是本无字书,教我们有仁爱之心。我常常想起陆游的名言“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 妈妈这本仁爱之书,教会了我们后辈人严于律己,仁爱待人。我们姊妹几个没有大富大贵者,但因为我们在母亲的影响下,都怀着爱心对待同事,对待亲友,所以都幸福而快乐地生活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还能自豪地说:老牛一家是书生!
第二篇:鹦鹉与老牛故事
一个农夫养了一只会说话的鹦鹉和一只会干活的牛,除这两件东西外,家里再没有值钱的东西了。
一次,牛从田地干活归来,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刚一进院,便躺在地上,站不起来了。它已疲惫不堪。鹦鹉见状,十分感慨地说:“老牛呀,你那样吃苦受累,可主人夸过你了吗?还不是说你干活慢,有牛脾气。你呀,可真是受累不讨好呀,真可悲。你瞧我,不用干活,还让主人伺候着,主人还经常表扬我,说我真会说话,会学舌,太可爱了。你说我是不是比你聪明多了?你是否知道自己是个大傻瓜?”
老牛说:“我知道自己傻,但我相信主人不傻,靠漂亮话只能得宠一时,不能得宠一世。”
鹦鹉听了老牛的话感到十分不悦。于是双方便都沉默了。
夜里,农夫家里来了一伙强盗,他们抓住了农夫,逼迫农夫交出一件值钱的东西,否则就要杀死农夫。鹦鹉看在眼里,心想,农夫最不喜欢老牛了,他肯定会把老牛交给强盗的。可结果恰恰相反,农夫将鹦鹉交给了强盗。
鹦鹉不服气,它问农夫,为什么不把牛交给强盗?农夫说:“其实这道理很简单,没有牛就不能耕田,我就得挨饿,甚至被饿死,而没有鹦鹉,只不过少听一些漂亮话而已,无关紧要。”
第三篇:家风故事
勤勤恳恳发家 节节俭俭致富 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心小学
吴林萍
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如春风吹进孩子的心田,陶冶着孩子的性情,激励着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70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父亲是生产队队长,共产党员。母亲是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父亲又是家里三个妹妹,两个弟弟的哥哥。因为爷爷是出了名的“少爷”,在嫁了大姑和二姑,帮大叔娶了媳妇后就宣称在家养老了。身为“长兄”的父亲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了帮小叔娶媳妇,把小姑嫁出门的重任:造房子、彩礼、嫁妆……那时,物资匮乏,生活困苦,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一大家子的生活是那样的热闹而又幸福。当长大后回想小时候的生活:七十年代能让我们拥有快乐的童年,幸福的生活,应该归结于父母的勤勤恳恳,节节俭俭。现在想想,这应该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吧!虽然没有文字记录,但父母言谈举止中的点点滴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熏陶着我,影响着我。
印象中,父亲在村里很有威望。作为生产队队长,他带领全村人薅草养猪,耕田种地,产量翻番。有一年因气候原因,生产队里的小麦欠收,村民们便有了情绪。我亲眼看见父亲组织全村人开大会,亲耳听到父亲用真情鼓励村民们勤勤恳恳劳作,节节俭俭度日,挽起手来共闯难关。在父亲的感召下,全村人同舟共济,把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降到了最低。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亲做起了连队队长,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动员村民们在种好自家的责任田的基础上开垦种植蔬菜水果,挖塘养殖鱼虾蟹鳗……就这样,他带领着全村人走在联产承包的大道上,用自己有担当的双肩,为全村人撑起了一片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家。印象中,母亲是村上出了名的“巧媳妇”:纳鞋底,做新鞋,纺毛线,编毛衣……母亲无一不精通。家里常有村上的婆婆、婶婶忙里抽闲来挑个鞋样,拔点瓜秧,学个编织花样……逢年过节,妈妈不去街上,不请裁缝,也会像变戏法似的让我们全家人穿上新做的鞋子,新编的毛衣。父亲和母亲就这样带领着全村人勤勤恳恳发了家,节节俭俭致了富。
93年,辛苦劳作的父亲不幸患上了重病。弥留之际,他把我叫到床前:“孩子,现在苦点没什么,只要一家人同心协力,勤勤恳恳也可发家,节节俭俭就能致富……”“勤勤恳恳也可发家,节节俭俭就能致富!”就是父亲的这句话激励着我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家庭梦想。
如今,女儿也已于去年八月踏上了幼师工作岗位。从此,我每个月又多了一份工资:每个月10号,女儿的工资到账,就会不错时地转我2000元或2500元。每次她转给我钱,我都会拒绝:“孩子,你每个月就三千出头一点工资,留着买点新衣服,购点化妆品吧!现在很少有孩子上交工资给父母了。”“像我妈妈学习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怎么可以比我妈妈逊色呢?”女儿诙谐的话语常感动得我眼眶湿润。“孩子,时代不同了,以后就自己留着用吧!”“妈妈,你和爸爸不是常说‘勤勤恳恳发家 节节俭俭致富’嘛……”原来,‘勤勤恳恳发家 节节俭俭致富’,不仅烙在了我心里,还刻在了女儿的心里。去年年初,老公建议在北桥买房,女儿不声不响转给他两万。今年年初,我决定在女儿工作单位附近买房,女儿又悄悄地地转来两万多。我知道,这是她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零花钱。
我的家风与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没有文字记录,情节简洁明了,内容朴实无华,但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人生路;如一位益友,伴随着我从无知走向成熟;似一把火炬,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正能量……
第四篇:家风故事
最真人情是家风 最美文字是家训
谈家风家训,这是个温暖的话题,我的家庭是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但自我记事起,确从不曾听闻父母对我有关于家训家风的专门教导,父亲老实憨厚,母亲性子温和,他们的一生平淡无奇,却经常教育我们待人要诚实、吃亏是福、孝敬长辈、家庭和睦等等……静下心来,细细回忆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就是我家家风的真实写照吗?于是我静下心来,开始回忆父母的点点滴滴。
百善孝为先的风尚
我的奶奶今年已经85岁了,由于性格要强,不愿意麻烦子女,至今都是一个人生活,爷爷前几年去世之后,我们一直劝说奶奶搬来和我们一起住,可是奶奶总说人老了,跟你们年轻人住不到一起,一个人更自在,不愿意麻烦大家,几次劝说无效,我们只好放弃。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奶奶不管不顾。我的爸爸叔叔尽管都在外地工作,可是对奶奶的关心丝毫不减,每次打电话都会首先问问奶奶的情况,并叮嘱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奶奶;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奶奶家看奶奶。妈妈和婶婶们也是只要过年过节争着把奶奶请到自己家里过节,平时做好饭也会第一想到给奶奶端去。至今爸爸的话我都记在心里,他说人生是一个轮回,奶奶为了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老了,有时像个孩子一样,我们要多哄她多陪她。爸爸的话让我感动,正是由于他们的言传身教,我们作为孙子孙女的只要有时间都会带着礼物回去看奶奶,陪奶奶聊天,奶奶总愿意给我们讲她年轻时的故事,即使这个故事我们都能倒背如流,我们也从不会不耐烦。因为看见奶奶那布满皱纹的脸颊上露出的笑容,我们会感到幸福。
坚韧不拔的精神
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是我的父母思想绝不落伍,特别重视我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我的爸爸,为了让我接受好的教育,为了不让我们将来怨恨他们,进入初中便把我送到城里读书,让我接受良好的教育环境,受到好的教育熏陶。十二岁的我就要接受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的现实,每次打电话给家里,总是哭地稀里哗啦,妈妈每次都狠心地在电话那头说“不行还是回村里上吧!”然后说到激动之处就会把电话挂断,不想再听我无理的抱怨与哭啼声。现在想想,真的是每次打电话都会哭,到后来连生活老师都会嘲笑地说我两句。可是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独自在城里读书真的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自己一个人洗漱,自己一个人叠被子,自己一个人打饭洗碗,自己一个人处理好多事情……现在用笔写下当时的心境,都感觉到有点心酸,更何况当时年幼的我。但是,我还是要特别感恩我的父母,他们毅然决然地把我送到城里读书,让我接受最好的教育,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宽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独立自主,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刚到城里读书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个农村人,不免会产生自卑感,但是父母从小教育我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他们的一番心血,我心中便有了一股执念,默默告诉着自己:我要好好学习,为了父母,更为了自己。渐渐地我适应了学校生活,融入了集体生活,也就没有那么想家了。如今我已参加工作,从小形成的坚忍不拔,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影响着我的成长,像指明灯般指引着我不断前行。
其实,家风是一种情,是父母的寄托之情;家风是一种爱,是父母的舔犊之爱,使我们时时感受关怀,感受温暖,使我们在快乐中享受生活,享受阳光的恩泽。让我们善美青春,保持良好的家风,像雏鹰一样,在湛蓝的天空翱翔!
第五篇:家风故事
什么是家风?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而我的家风是什么?
“及时行孝”
及时行孝,就是要懂得时间有限和珍贵。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机会常有,却不想,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亲情也是永远无法完全回报的,还有,生命本身隐藏着不堪一击的脆弱。一个“孝”字,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这就注定了父母只能陪子女一段路,一段不长不远的路。倘若总是忙于功名利禄,忙于权势尊位,而忽略了父母,遗忘了亲人,也就真的“子欲养而亲不待”了。上天只赐予了我们一次缘分,如果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在珍贵的日子里,与父母好好相处,嘘寒问暖,也就不会有太多遗憾和痛苦。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和母亲背外婆的情形总会不时浮现。那时我刚刚懂事,奶奶家楼层较高,加上她年近70,父亲和母亲就轮换着背外婆上下楼。我上五年级时,奶奶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等你妈妈老了走不动时,你可要背你妈妈呀!”外婆生育4个女儿,子女成家后,她和外公独自生活,几个儿子共同赡养。逢年过节几个孩子一定会聚到两位老人身边。
“家俭则兴”
我的父亲出生于曾国藩故乡,因此曾国藩家训对于我父亲持家有着极为深厚的影响,而勤俭节约则是其一。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只有勤劳、节俭日子才能过得好,安逸享乐将一事无成。
小时候父母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家里条件不是很好,“浪费无底洞,坐吃要山空”、“粗茶淡饭、细水长流”则是母亲时常讲的一些谚语。父母穿的衣服基本,因多年来他们形成节俭习惯,认为不破不漏就行,不必有多好,干净就行,有时我不穿的还拿去穿,说是扔了可惜。用破了的床单、被套,母亲“改造”后继续用。一天吃不完的饭菜,第二天接着吃„„我对父母说:如今家里生活条件好了,该是享受的时候,不要过多节约,该穿该吃的都不缺。但他们仍然很节俭。回想父母从30岁起到50岁,从小平房到现在,不靠勤劳、节俭,从何而来?
“待人为善”
与人为善,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一个人可以对朋友、同事、家人友善,但对于陌生人却往往不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推己及人,广具爱心,这才是与人为善的理想境界。父母常常教育我“待人以善者善亦所趋”,待陌生人如此,待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更应如此。记得小时候刚刚搬进小高层,少不更事的我常常在家里蹦蹦跳跳,母亲则时常拉住我的手,告知此举会打搅到上下邻居。
点点滴滴的回忆,让我对父母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恩,而良好的家风也逐渐成为了我在工作中的一大助力。学会及时尽孝的同时让我懂得了感恩,从而让我能够在工作中时刻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服务每一位客户,即使遇到客户的误解与不满,我也能微笑面对,最终让客户满意而归;勤俭节约让我在工作中以行为家,使得不浪费点滴办公资源成为习惯,真正做到“向成本宣战”;与人为善的生活信条使我能够更快的拉近与客户的距离,从而更加深入的挖掘客户的潜力,以“客户即我”的思维方式,遵循“客户利益最大化”的标准,给予客户最专业的资产规划建议,在与客户建立极大信任的同时牢牢锁定目标客户。
农业银行的每一位员工都是家的一份子,千万个农行家庭有好的家风,农行才能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因此让我们重视家风、端正家风、涵养家风,以家风促作风,作风促行风,共同创建农业银行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