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音乐魅力 体验音乐快乐 孔令玺
感受音乐魅力 体验音乐快乐
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演马小学
孔 令 玺
感受音乐魅力 体验音乐快乐
我们经常在音乐课堂上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自己沉醉在音乐中,而台下的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不知教师在讲何物。本应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音乐课,为何出现以上现象?天性喜爱音乐的孩子,为什么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呢?究其原因,笔者觉得主要是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没有很好地让学生体验音乐,学生感受不到音乐的美、音乐的魅力,谈何喜欢呢?事实证明,体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喜欢上音乐课呢?
一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途径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也是一种体验艺术。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通过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做以下尝试: 1.变“我说”为“你来说”
通过音乐体验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音乐新课标将“体验”列为实现“过程与方法”的主要内容,对于“体验”,有这样一段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这句话也同时说明了:由于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教学和音乐学习必须采用一种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方式——体验。2.变“讲解式”为“聆听式”
通过听觉体验引导学生把握乐曲内涵,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体验是在过程中实现的,没有过程就谈不上体验。因此,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直接与音乐交流和碰撞,是体验式音乐学习的一大特点。然而在许多音乐课中,教师用过多的讲解代替了学生对音乐的聆听,用自己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感受,这种说教式“欣赏”,使学生的艺术情感和精神生活丧失殆尽。
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音乐欣赏课,欣赏的内容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上课开始,教师从贝多芬生平介绍到作品创作背景、乐曲结构分析,中间还穿插了贝多芬生平两个小故事,最后剩下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欣赏乐曲,学生还没有体验音乐的意境,下课铃就响了。这节课使笔者产生疑惑:这到底算音乐课还算语文课?笔者无意否定音乐作品中的非音乐内容,只是不赞成教师企图包办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语言讲解,不仅代替不了学生对音乐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反而会阻碍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那么,用音乐体验来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与认识社会应是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在音乐学习与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原来的“我说”为“你来说”,要多给学生提供自主体验空间,这是让学生拥有丰富体验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首先要弱化指导者的身份。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成为音乐活动的参与者,这样就使原先依赖老师的学生失去依赖,迎合老师的学生无需迎合,自主体验才能真正开始。
(2)教师不要把自己对音乐的诠释强加于学生,不要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给学生的思维定格。不管教师的语言讲解多么生动、表情多么动人、学生多么被吸引,这种体验始终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主体验到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音乐经验、文化素质各不相同,这样就使得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尽相同,同样一首乐曲,有的学生理解为“汹涌的江河”,也有的学生理解为“轰鸣的雷声”,教师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的见解。要让学生调动他们的积累,利用多种“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独特的感觉、感情和感悟。可以用文学的方式,也可以用思辨的方式,更主要的是用音乐的语言,或者综合运用视觉与听觉结合的艺术语言。
总之,要让他们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把人人具有的“爱美天性”和创造潜能无拘无束地释放出来。
3.变“灌输式”为“活动式”
通过参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说教式的“欣赏”,脱离了音乐特性的“灌输”,阻碍着学生的智慧、创造力的发展,这是音乐课不为学生所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将强制性的“灌输”转变为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参与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就在于通过音乐聆听、音乐表演、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学生充分体验表现在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蕴涵于音乐内容中的丰富的情感”,进而使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产生情感共鸣,有所感、有所悟,从而收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效果。用“体验”来取代“灌输”,这是音乐教学十分必要的转变。体验不可越俎代庖,体验必不可少,反复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能够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唤起他们参与体验的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创设展现创造才能的机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体验中来。每节课,教师都应该给学生留出一段自主活动的时间,让他们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如:每节课课前7分钟,可作为学生“才艺表演”时间,让学生通过或唱、或跳、或朗诵,尽情展现自我;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设计一些课题,让学生课后自己借助网络、书籍查找资料;课上,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解,相互交流,教师只做适当补充等等。自主活动使学生的音乐体验极具个性化,充满创造性,学生个个积极参与,因为他们能无拘无束地按自己的意愿表现音乐。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验音乐所包含的情绪、情感和情境,充分感受、体验音乐的魅力。在多样活动中,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二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使情感体验有了载体
21世纪的今天,教师不能再单纯依靠一架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媒体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借助优美的图片、精彩的MTV、生动活泼的CAI(多媒体)课件,甚至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剧场、音乐厅去欣赏丰富多彩的音乐会。因为录音、录像、多媒体等音像资料,这些由专业人员经过二度乃至三度创作的作品,一般都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作出准确的心理反应,从而强化了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如在进行歌曲《长江之歌》教学时,将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中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宏观地看到长江曲折蜿蜒、跌宕起伏、一泻千里、大江东去的形象和非凡的气概。多媒体课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又怎能不“情动于中而发于外”,从而产生“咏之歌之”的强烈愿望?因此,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 促进音乐意义的合理建构,使情感体验有了依托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就曾写道:“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对教师而言,课堂聆听环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感知音乐,并积极启动“审美心理操作”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首要法宝。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让学生“听”,在聆听中让学生体验、感受乐曲的意境和情感。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精讲解,多体验,要把“听”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有时是需要教师讲解的,但教师应适当讲解一些思辨性的、非音乐性的内容,以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中,教师应着重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音乐,而不是具体地解释音乐内容。在聆听和鉴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利用肢体语言,运用丰富的表情与手势来表达和提示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慢慢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诱发联想,进入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在新课程中要实现自我转变,要打破传统的教学习惯,努力寻求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关注音乐课,走入音乐世界,以真正发挥音乐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体验,可以说是引领学生步入音乐殿堂一条很好的捷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给学生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最终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
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演马小学 孔令玺
第二篇:感受音乐体验快乐范文
感受音乐 体验快乐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将音乐活动作为重要手段,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可以让幼儿学得愉快,学有所得。下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乐在趣味中
游戏是孩子表现生活、表现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他们常在游戏中以最自然的方式抒发情感、表现自我。我们的音乐活动如果只停留在让孩子被动地听唱歌曲的层面,那必然会让孩子感到索然无味。我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常贯穿着游戏进行来开展音乐活动。例如:边唱边做开火车游戏,边唱边玩拍球游戏,边唱边做红灯、绿灯游戏,这些玩起来很简单的游戏不仅减轻了孩子唱歌时的心理压力,还体验了唱歌的乐趣。音乐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每首歌曲更有其自身的音乐情境,在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响渲染,扮演体会,设悬置疑等多种途径,引导不同层次的孩子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孩子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使孩子乐此不彼地在音乐中漫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孩子们的灵性在游戏中“动”起来。
对一些童话故事般的歌曲,如:“小兔乖乖”、“小狗抬花轿”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的,可让幼儿边唱边表演,边唱边游戏,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为此,在音乐教育中,应采用愉快活泼的音乐游戏活动,如《动物的叫声》,让孩子模仿动物的叫声、走路的姿势,使他们有兴趣符合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游戏。引导幼儿准确地随音乐变化做游戏,使他们感受动中的欢乐,静中的优美。幼儿在听听、动动、玩玩中,培养和发展音乐听觉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二、乐在感受中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妈妈、鸭哥哥、月亮阿姨、风婆婆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如在教授《小蚂蚁避雨》中,我轮流让幼儿扮演小蚂蚁与小蘑菇,通过声音的轻、重、缓、快和表情动作变化,自然而然他们的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他们感受到了音乐游戏表演的无穷乐趣。
又如在听音乐表现动物的时候,我并不强行规定一个正确答案,而是让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见解,在随着音乐作体态律动、舞蹈、表演等身体运动,这时孩子们与音乐融为一体,充分调动了情感体验,他们随着音乐的变化,根据自己的感受,有的做奔跑着的小马、有的做会飞的小鸟、有的做欢跳的小兔、有的做神气的大象、有的做咆哮的狮子„„孩子们是那样的尽兴,那样的开心,他们用自己喜爱的动作,愉快地表演着,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这时的孩子们才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看,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开始迸发,孩子们的灵性在感受中“跳”起来了。
三、乐在创造中
南师大许卓雅教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实践》中强调了“应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这一艺术教育形式,培养幼儿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她认为音乐教育不是模仿,而是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的创造活动。人们常会认为幼儿的想法有时是不合逻辑的,往往会出人意料,可正是孩子们创造的天性。一味的模仿会使幼儿感到厌倦,而创造性的活动则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在创造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当然,这种创造并不是高深的创新,而是初级的,对简单的音乐内容或形式的再创造。不要求其一定要达到某种效果,重要的是让幼儿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有一次进行打击乐《花好月圆》教学时,我故意告诉幼儿:我们幼儿园的乐器被别的班的老师借去了,我们只有想个其它的办法来打节奏了。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找他们要点回来。” “我们拍手。”“我们拍腿。”“拍肩。”“用嘴巴打节奏。”“可以拍桌子。”“跺脚。”“拿筷子敲打凳子。”“用铅笔敲茶杯。”“在饮料瓶里装上豆子。”“用塑料袋用力抖动。”„„„孩子们越说越带劲,越说思维越活跃。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否定他们的任何想法,而是对每个幼儿都给予了肯定。讨论后,我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演奏了乐曲,孩子们表现出了平时打击乐教学中从未有过的兴奋和快乐。幼儿正是在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创造中享受到了快乐!
快乐是儿童学习、探究、尝试的原动力,孩子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快乐。因此,我们有责任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在活动中多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多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多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我们共同努力让音乐带给幼儿快乐,让幼儿真正享受音乐的快乐吧!
第三篇:感受音乐的魅力
感受音乐的魅力
我喜欢抬头看雨,我喜欢闭上眼睛呼吸,当一首首难忘的旋律响起,我却,只想捕捉回忆……
有时候,听到的未必向往,向往的未必留恋,留恋的未必实现,只因我们再无从选择的生命线上,一去不复返。
音乐,跨越时间与空间;承载迷茫与心曲。声音沟通你我,聆听成为你我相遇的暗语。音乐来自自然。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都穿梭流淌着声的呼唤。听雨滴落在每一片树叶上,每一朵花瓣上。站在音乐的角度欣赏磅礴大雨的阴天。初春,听乐曲像随风掠过花瓣,卷着香气,带着一丝丝的寂寥流入人们的心灵。夏季,让蝉鸣在你耳边响彻一个夏天。夜晚,听风拂过树叶的沙沙之声。雨后,听蛙声的一阵阵清脆。仲秋,听肖邦夜曲空旷,感受夜的沉静。冬日,听雪后一片寂静,让一切静止在大自然乐谱的休止符号上。自然流露音乐。有些音乐在岁月长河中历久弥新,有的声音却被时间蒙上了厚厚的灰。记住的,忘记的,在这里,重新温暖地回归。
夜幕下,低沉婉转的箫声有如夜幕下拂过的长风,而古瑟清新淡雅的琮铮之声,想黑夜里一点点升起的繁星,冲散了箫声中悲凉的气氛,两曲合一,萧瑟和鸣,可谓天籁之音。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
人们把美好的未来寄予希望,把希望谱成一首首乐章,音乐携带着对未来的向往飘向远方。优美的音乐令人陶醉,叩开尘封已久的心灵。欢快的音乐总能给人一种温暖,能融化心中的冰雪化作绕指的溪水,向前流淌……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心绪和情感在无限的空间中飘荡。
这个世界,因音乐而美丽;又因音乐,而更加有魅力。
感受,音乐的魅力。这个世界上有音乐悦耳,真好。
第四篇:奥尔夫快乐音乐体验课程
奥尔夫快乐音乐体验课程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学法。
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培养儿童的乐感, 尤其是节奏感和听力,使儿童能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热爱音乐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学法。体验课内容
一. 使用固定的节奏与老师还有其他小朋友互动,熟悉彼此。建立良好的学习,游乐环境。
二. 学习问好歌,练习手指抓我能力,学会与小朋友打招呼。需要孩子大声的歌唱,及身体自由的律动。
三. 学习身体音阶歌,了解音阶的基本走向。通过唱及身体律动了解低于高的意识形态,声音走向的变化,通过歌曲了解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引导孩子大声歌唱,对音阶的排序有基本的认识。先坐在地上完成,然后站起来完成。锻炼孩子的自主学习,创造与参与。
四. 音乐游戏
《拨弦波尔卡》
知识延展-------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
利用音乐进行停进的游戏也就是停止与行进。通过游戏锻炼孩子的注意力,此游戏需要高度的注意力来完成,在游戏过程中创造性,自发性的进行表情创造。并了解什么是“拨弦”。
五. 音乐游戏《猎人与动物》锻炼孩子角色扮演,活动与参与。通过游戏,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旋律变化。
六. 彩虹伞游戏:邀请幼儿逐个躺入伞内,由老师及家长一起晃动彩虹伞,注意的伞不要离开地面,避免给胆小的孩子造成不适,伞晃动的幅度不需要太大。感受二拍与三拍子的不同。感受体验律动。
第五篇:音乐体验
丰富学生音乐体验的几点做法
音乐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心理、生理相互作用产生内在的音乐感受。这种感受能激发人们精神的火花,拨动人的心弦。在音乐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使他们对音乐作品有深层次的理解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从中获得审美满足,促进和谐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音乐体验活动高度重视,倡导学生在获得愉快的感受与体验下充分展开想象,富有独立见解,把学生的体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拥有丰富的体验呢?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音乐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生活的意义,是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教学的根本宗旨之一。音乐源于生活,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话题导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的音乐学习,音乐课题会显得自然贴切,也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音乐,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体验与音乐家对他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爱的音乐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要多用生活化的导语导入话题,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把音乐文化同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在音乐中寻找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音乐,以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变“要我体验”为“我要体验”。
二、从学生的音乐经验出发
从学生熟悉的相关音乐导入,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深化他们对音乐主题的理解。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在那些十分熟悉的事物面前,儿童们总是表现的心灰意懒、毫无兴趣,而把那些与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事物放在面前,他们仍显得无动于衷,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的吸引他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他们熟悉与不熟悉之间努力寻找一条联系的纽带,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使学生主见的喜欢音乐而融入到音乐中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总之,只有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才能
使音乐学习成为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三、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艺术引入课题
音乐及其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事业,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从文学角度阐述音乐可以使学生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和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缺乏对客观世界的直觉经验积累,因而借助于歌词、音乐标题乃至语言描述等非音乐因素建立起沟通形象思维的桥梁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
四、通过听觉、视觉、运动等多方位的感知引入课题
音乐感只是一种多种感知渠道协同作用的感知活动,开放的感知渠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精确、越深刻。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其积极探索和创造精神的自主发展,有助于积极的社会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养成。感知音乐的方式通常有三种:
(一)是“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使音乐艺术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过程。一切音乐实践活动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首先通过音乐听觉的辨认感知其实际音响效果,进而认识与理解那些富有灵魂的活生生的音乐知识。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感知和捕捉每一首歌曲或乐曲最富于表现力的特征音调、典型节奏独特的音乐结构、巧妙的和声,从内心去感觉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比如《梁祝》中所描绘的景色,人们虽然不识曲谱不懂和声不知道由什么节奏进行,但是凭着聆听时捕捉到其蕴含的情感就能准确地感知那鸟语花香的烂漫美景。
(二)是“视”。音乐是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文学等各类艺术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艺术,教学中应把音乐与多种艺术形式的相互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融于一体,充分利用绘画知识和技能以及现代教育手段,用色彩和画面展示音乐形象,音乐界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展开丰富联想。
(三)是“动”。通过以律动和游戏等为载体,让学生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创设多种多样的“玩法”,挖掘“玩”的内涵,使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联结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
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音乐
丰富学生音乐体验的几点做法
肥城市仪阳镇京城希望小学 刘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