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侃高级日语第一册第二课同一屋檐下课文翻译

时间:2019-05-15 09:0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吴侃高级日语第一册第二课同一屋檐下课文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吴侃高级日语第一册第二课同一屋檐下课文翻译》。

第一篇:吴侃高级日语第一册第二课同一屋檐下课文翻译

第二课 同一屋檐下

神奈川县的伊势原市 集体公寓“榉树”

不同代的人聚集在一起 “最后的住处” 大学生入住 彼此感到兴奋

上了年纪居住时,有些什么样的方式呢?和孩子一起生活、一个人居住、还是进养老院„„同以往这些居住方式不同,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陌生人之间彼此相互扶持着生活,这种新型的“最后的住处”,现在正在慢慢兴起。

(速水 徹)

这是田地尚未完全消失的神奈川县伊势原市的郊外。在一处能望见富士山的小高地上有一所叫“榉树”的集体公寓,里面共同生活着三个老年人和两名医科大学的学生。

大约二十个榻榻米大的带天窗的起居室有着上下楼层打通的空间,很有开阔感。一楼是日式房间,二楼各有三间铺着木地板的房间,带厨房和洗手间,大约30平方米。公用的丝柏鱼缸十分宽敞舒适。租金是六万五千日元。如果包括伙食费等全部费用的话,就是十二万五千日元。菜由住在附近的房东岩崎弘子女士(58岁)来做,煮饭呀做酱汤呀装盘之类的则由住在公寓里的人集体来做。饭桌上很热闹,就像一个大家庭。“那里的医生经常为我看病,很帅的男医生哦。”有人这么说,大家都笑了起来。

居住在这里近两年的秦恭子女士(72岁)说:“有人在身边,感到相当放心。我将来这把老骨头就埋在这里了。”

在东京四谷一个人生活的秦女士在三年前失去了亲密的男友。她说:“我失去了活下去的劲头,一想到今后该依靠谁好,就感到不安。”

当时,住在伊势原市的妹妹告诉秦女士“榉树”正在招募房客。虽然要离开住了三十多年的四谷让秦女士感到有些犹豫,但她还是下定决心住了进来。她说,“来到这里真好。以前睡觉吃饭时随心所欲,在这里按时按量吃饭,因此原本40公斤的体重竟增加了10公斤。”

秦女士还结交了新的朋友。岩崎女士在起居室里开办的绘画书信班,也聚集了以前就住在伊势原市的老人们。秦女士绘画很好,她很期待一个月两次的绘画课。

白天,“榉树”的大门不上锁。邻近的老人也会信步到这里,愉快地聊聊天再回去。这里是该地区开放的“集会场所”。

年轻的房客也很享受共同生活的乐趣。东海大学医学部的学生木矢绚子(19岁)是广岛人,去年春天入学的同时就入住到了这里。她说,“虽然辈分不同,但是大家彼此开开玩笑,开心地说说话,我发现大家都是女性,能够相处得很融洽”。木矢小姐早上会向在起居室里的秦女士她们打招呼说“我走了啊”之后才出门。

岩崎女士有着照顾姨妈(86岁)的经验,以此为契机,她决心建设“榉树”公寓。大约十年前,膝下无儿女的姨妈夫妇从千叶搬到了伊势原。当时,寻找一个愿意租给高龄夫妇的公寓十分困难。因为要面临安全方面以及支付能力的问题。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住处,八个月后姨夫就去世了。

岩崎女士说:“姨妈开始很晚打电话给我。说是想到一旦跌倒什么的,心里就很不安,会心跳加速。她不断给我打电话说厕所的说流个不停,点灯不亮等等”。每次接到电话,岩崎女士都会赶过去。

岩崎女士了解了老人得到居住场所的难处,知道他们每天都生活在不安之中。她说:“同样的人应该很多,因此就想到,好吧,看来必须建一座集体公寓了”。

岩崎女士的姨妈变成了“榉树”的房客。她说:“来到这里之后血压就稳定了。以前我一直逃避白内障手术,受到了有做过眼部手术体验、居住在一起的朋友的鼓励后,也有了接受手术治疗的勇气。能和亲如姐妹的人在一起生活,很幸福。”

岩崎女士不想把“榉树”作为老年人静悄悄生活的场所。她认为不同代的人在一起生活彼此会感到兴奋,因此一开始她就提倡大学生入住。

并且,在邻近“榉树”的地方还建了一所公寓。里面住着有婴儿的一家人,还有年轻的公司职员等等大概四个世代的人。“我有意识地让不同年龄层的人住在一起。”年轻的妈妈常常带着孩子来给大家看。十年来,岩崎女士坚持每年开展两次义卖会,大家也都参加。

具有护理经验的岩崎女士说:“上了年纪身体就会衰老。但是,心灵的需求却在增加。虽然和别人一起生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认为,大家生活在一起互相帮助,能够度过更加充裕的晚年。”

独居和孤独死

在自己住习惯了的家里,和儿子女儿一家人一起直到人生的最后一秒的这种晚年生活,可以说渐渐成为过去。现在,由于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还有不互相干涉对方,自由自在的生活比较好这种观念的变化,独居老人的比例在年年增加。有一些老年人是自己主动选择了独居,并且享受着健康有活力的生活,但是现状是,也有很多老年人抱有各种生活问题和不安,实在别无他法才独居的。有很多独居的人,因为得不到他人的照顾而死去。这样的孤独死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后所修建的临时住宅里相继发生,所以备受大家关注。在没有办法依靠同乡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地方,那些孤立的人在死去好几日甚至好几周才会被发现。

临时住宅里发生的这种孤独死的情况,也给社会会全体带来了一种警告。为了在同乡关系和血缘关系无法依靠的日本不孤立的生活下去,我们必须做些什么呢?老人为保护自己的晚年生活而作出一些行动的同时,国家行政以及地区社会也在试图给予他们帮助。

第二篇:高级日语第一册课文翻译第二课

同一屋檐下

年老了要选择居住方式的时候,会有哪种形式呢?是和孩子一起住,独居又或者是住养老院„„呢?一种和以前的居住形式都不同的,和他人相互扶持成火灾在同一屋檐下的全新的“最后的住处”这种形式如今逐渐诞生了。

速水 澈

在仍然保留着水田和旱田的神奈川县伊势原市的郊外,一片能眺望到富士山的略高的地方,有一所名为“榉树”的集体住宅,在那里生活着三位老人和两位医大的学生。

大约20块榻榻米大小的起居室上下两层空间被打通,并且装有天窗,给人一种开放感。一楼是和式房间,二楼分别有三间铺木质地板的房间,加上厨房和卫生间大约有30平米。共同洗澡间有个舒适宽敞的丝柏质浴盆。房租6万5千日元。包括伙食费全部一起12万5千元。

做菜是由住在附近的房东岩崎弘子(58岁)负责,做饭,做酱汤,盛饭等等就由居住在这里的全体成员分担。大家围坐在餐桌旁热热闹闹得就像一个大家庭。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谈笑说些“那里的医生经常给我看病,真是风度翩翩啊”。之类的话。

居住近两年的秦女士(72)说:(住在这里)有一种有人陪伴的感觉。我就在这里养老送终了。

曾经一个人独自居住在东京・四谷的秦女士,三年前失去了至亲的男友。当时她感到没有活下去的动力了。不知道将来该去投靠谁。

那个时候,住在伊势原的妹妹告诉秦女士说榉树之家在招募居住者,虽然当时她很犹豫要不要离开住了30几年的四谷,但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她说:“来了太好了。以前吃住都很不规律,现在一日三餐都规规矩矩地进食,原本40公斤体重都增加了10多公斤。”

秦女士在那里也交到了新朋友。很早就住在伊势原的老人们也聚集在岩崎在起居室里开办的绘画书信教室里,擅长绘画的秦女士很享受一个月两次的绘画书信课堂。

白天,榉树之家的玄关是不上锁的。住在附近的一些老人闲逛到这里,大家就一起聊天。(现在榉树之家)成了一个面对地域开放的集会场所。

年轻的居住者也很享受这里的生活。东海大学医学部的木矢绚子(19)来自广岛。去年春天,入学的时候就开始住在这里。木矢说“虽然和大家年龄层不同,但是可以轻松地谈笑,懂得了怎么跟同性女性交流。”木矢早上离开的时候都会对在起居室的秦女士们说“我要出门了”。

岩崎是因为照顾婶婶(86)的经验而想到创办“榉树之家”的。

近十年前,没有子女的叔叔婶婶从千叶搬到了伊势原。要想给上了年纪的夫妇租房实在是太困难了。因为既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又要考虑支付能力。后来总算找到了房子,但是八个月左右之后叔叔就去世了。岩崎说:自从叔叔去世之后,我就开始经常在半夜接到婶婶的电话,一想到她如果倒下了之类的事,心就跳得厉害。并且婶婶经常会打电话说厕所的水关不住,灯点不燃的话该怎么办。”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岩崎就急忙赶过去。

深刻体会到老年人想获得居住场所的困难和每天在不安中生存的感觉。“(当时就想)肯定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那好,不如我来创办一个这样的公共住宅吧。”

岩崎的婶婶成了榉树之家的居住者。她说“来这之后血压也稳定了。以前一直逃避的不肯做的白内障现在也做了手术。受到了居住在这里的,同样有过在眼睛上动手术经历的好朋友的鼓励,才拿出了勇气来的。能和姐妹一样的人住在一起真是幸福啊。”

岩崎不想只是创建一个让老人们寂寞地生活的地方,而是最初就倡导让大学生们也入住,让不同年代的人住在一起,相互激励,让生活更有乐趣。

岩崎在榉树之家的旁边又建了一栋公寓。在那里,有小孩的一家还有年轻的公司职员们等四家人住在一起。她说“有意识地让不同年龄层的人住进来了。”有时年轻的妈妈会带着宝宝过来,十年来,大家都会来参加岩崎组织的一年两次的义卖会。

有着家政服务员经验的岩崎这样说到:“上了年纪,身体也老了。但是内心的渴望却不断高涨(希望和他人生活在一起的希望)。和他人一起生活是有些困难,但是大家互相帮忙,一起努力生活的话,都能有个更丰富美好的晚年。”

摘自《朝日新闻》早报 文化社会

【独居】和【孤独死】

在自己住习惯了的家里,和儿子女儿一家人一起迎来人生的最后时期的这种晚年生活,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往事。现在,由于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还有不互相干涉对方,自由自在的生活比较好这种观念的变化,独居老人的比例在年年增加。有一些老年人是自己主动选择了独居,并且享受着健康有活力的生活,但是现状是,也有很多老年人抱有各种生活问题和不安,实在别无他法才独居的。因为有很多独居的人,得不到他人的照顾而死去的这种【孤独死】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后所修建的临时住宅里相继发生,所以备受大家关注。在没有同乡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地方,那些孤立的村民死去好几日甚至好几周才被发现。

临时住宅里发生的这种孤独死的情况,也给社会会全体带来了一种警告。为了在不依赖同乡关系和血缘关系的日本不孤立的生活下去,到底我们必须做些什么啊?在老人为保护自己的晚年生活而行动的同时,各地行政以及地区社会也在试图给予他们帮助。

第三篇:吴侃高级日语第一册第七课当世学生的脱书本性课文翻译

第七课 当今学生的“脱书本”性

土屋 繁子

在现在的大学生当中,有人每年读两百本左右的书,我也遇到过每周读一册企鹅丛书的英文系学生。但是在大学生人口增加的今天,如舆论所评价的,普通的大学生是不怎么读书的。我在关西和首都圈的好几所大学执教二十多年期间,觉得这一倾向一点点变得明显了。周刊杂志、漫画、教科书和参考书,再加上少许畅销书,就是这一时期普通大学生的读书构成。

有些学生因为中小学时被要求读课题图书(指定书目),还要写读后感,所以从那以后就变得讨厌读书,而真正凭借自己的兴趣不断涉猎的学生确是凤毛麟角。但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对于漫画的涉猎是兴趣所致。所以如果把漫画也纳入读书范围进行考虑的话,或许可以说以前和现在有什么变化。

当今的时代,即使不读铅字的书,一般的知识通过报纸、广播、收音机、电影、电视等渠道也可以充分、甚至过度获得,学生们的生活几乎不存在障碍。有的学生在教室里用磁带录下老师的声音以代替记笔记,有的不抄写黑板上的字而是用相机咔嚓一下拍下来。

但是,即便如此,是作为英国文学教师,因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作品大都是文字书写的作品,所以不得不想方设法让学生阅读文字作品。而现状是,阅读文学作品原著,整体上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即使读译著,也是如此。

去年,一位女子大学的学生对我说“请介绍几本适合二十岁女孩子读的书。” 我一时无言以对。竟然有学生向老师这样提出,那口气就像希望老师推荐小学生读物一样,实在始料未及。

还是第一次有人自我定位为“二十岁的女孩子”,感觉怪怪的。被这么一问,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还有哈代的《苔 丝》等大概算“适合二十岁的女孩子”的了。但是如果说这些作品是适合女孩子的话,一定会立即遭到各方的非议。结果我对她委婉地说教一番,但作为女孩子难道就不准备读其他的作品吗?

社会上的十佳畅销书信息,在这种意义上似乎成了学生们便利的读书指南。对于在琳琅满目的书中完全不懂应该读什么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出手购买畅销书的话会感到特别安心。这样一来,就出现一种状况:几乎没有读过古典文学作品的学生也读过不少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的书。

过去学生爱读的畅销书中也有我所爱读的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丹・杜・加尔的《蒂博一家》,赫塞的《车轮下》和《狄米安》等等,描绘了独特且充满智慧的青春形象。但当今学生的爱读书目恐怕是和畅销书大致重合的。在入学考试面试时,问到“你喜欢看什么书”时,会得到“夏目漱石的书”这样应付面试的公式化的答案。而问到“喜欢的车型”或“喜欢的设计师”时,就会套出好多鲜活的答案。

仔细听了一个自称喜欢莎士比亚的大一学生的话,原来他指的都是面向孩子而改编的故事。《李尔王》是小女儿考狄利亚孝敬父母的故事,不知何故结局皆大欢喜;《威尼斯商人》没有前后脉络,只是波西法官样子很酷等等。尽管如此,暂且认为用四年时间这些学生把自己的认识纠正过来还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在临近毕业前,会有倔强的学生写道“莎士比亚的小说„„”。我为他们做各种善意的辩解——因为他们错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原作是小说,或者因为小时候读过的、听过的莎士比亚故事印象过于深刻。但是作为一个确实教过英国文学史的教师来说,这种解释站不住脚。大学生的底线已经沦落至此了吗,我不禁想发一句牢骚。

但是,一般来说,即使和原著有所偏离,但是改编作品、电影、电视还是会引导相当数量的学生去关注原著,周边信息也是不能置之不理的。甚至长辈们不待见的漫画也能传播知识,激发读书欲望。有位研究生说,自己是通过漫画《花村红绪》第一次知道了勃朗宁的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用勃朗宁风格的语言来说,大概就是“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很多是以电影和电视为契机的。《呼啸山庄》和《苔丝》已经成为这一方面的标准。最近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莫里斯》也加入进来。尽管老师们感慨着如果是福斯特的话应该有更好的作品啊!

信息充分但是不能很好把握的风潮使学生认为《罪与罚》和《车轮下》是英国文学,还催生了想把《莫莫》作为毕业论文的英文系的学生。这件事如果善意地进行解释(往好的方面解释)也许是因为他们具有国际意识。此外,考虑到全世界的文学作品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年轻的学生们出现混淆也可以理解。实际上,30年前的英国文学史和现在的英国文学史相比,其差别非常明显的。百年后又将会如何呢?自然科学领域不论是质还是量都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所以,考虑到百年后的事情,就有必要提倡精英教育。

但是另一方面,很多情况下对于全新的作品学生比老师知道得更详细。在某国立大学的毕业论文题目中已经出现了80年代的作家,若是具有毕业论文指导机制的大学那么指导教师就要辛苦了。现在,光知道很多过去的东西已经应付不了学生了。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也确实会存在意识(观念〕上的分歧。

例如,T・S爱略特在四十年前作为该时代的诗人深受当时的学生们——现在的教师们的喜爱,其写作技巧非常新颖并充满吸引力。而现在的学生谁也不认为爱略特的技巧新鲜有趣,即使对他们说这在当时极为轰动,但在他们看來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实在难以理解其“新鲜感”。抱着残留的青春时代的印象,逐渐上了年纪的老师们为此焦急和无奈。

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这一时代的诗人是弗斯和希尼,他们都是爱略特以后的诗人。“英国文学史还没有学好,却一味地追求新潮”教师们一边这样批评学生一边慌慌张张地开始读学生们热议的新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十年前,在K大学有男生在毕业论文中写 “莎・士比亚”,或许从为教师提供有感可发的材料这一点来说这位学生应该得到奖赏。那篇毕业论文因为是约翰・列侬论而带有象征性。也许可以说,这是学问大众化的一面。在莎士比亚时代,他的名字的写法是有好几种的。

过去的人们都受到过这样的教育:书不能丢在地上,更不能从上面跨过去。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书本貌似纸张的集合。一旦将其复印,书也就沦落成为复印件的等价物,不再属于贵重品。教材、辞典等遗忘在校园内的倾向逐年增加,也表明了书的价值的跌落。即使去图书馆,也只复印相关的页面。更有偷懒的家伙自己不查,而是直接询图书管理员。工作人员一说“你们自己去查”,学生就一脸不高兴。

不高兴的学生当中其实有人是因为洁癖而不想碰他们碰过的书。对于最近不断增加的有洁癖的患者来说,图书馆就是鬼门关。据说复印下来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愿意接触别人接触过的书。最近去旧书店的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新版书销路却很好,这大概也是基于洁癖这一原因。不久的将来,有可能会推出“清洁的书”等理念,或者在图书馆给书本来个“清晨沐浴”。

如果再未来的时代里,读书成为最高的时尚的话,我想学生也会更加愿意读书吧。如果将来是不再需要图书形态的时代,或者被电脑所取代的话,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这样宣传:到那时才是“个性来自读书”,读书派的学生最闪亮!

第四篇:高级日语二课文翻译

龙点睛的作用。对舍不得花钱的人来 说很幸运,因为百货店的包装纸只要花点钱就可以买 到,所以想要让自己的礼品显得质优价贵再简单不过 了。比起装入纸袋的金表来说,收到用三越百货的包 装纸包起来的 2 千克黄油更让人高兴。自古以来,就不允许当着赠送人的面打开礼品包装。假设你因工作关系拜会对方,你一边说着一点小东西 而已,一边亲手递上礼物。于是,对方就会在夸大其 辞地表示感谢的同时,把你送的礼品放到身边。如果 他当场就打开包装,哪怕是瞬间不经意流露出内心的 真实想法(啊!又和上次送的一样啊!,你的良苦用)心就会受到无情打击,因此也会变得困窘尴尬。如果 这样的话,送礼之人会颜面尽失,所以是决不允许的。但是,因为现在不想要火腿罐头就不接受礼物,这 也是很失礼的。日本人一旦接受了别人的馈赠,就觉 得亏欠了对方,因此就一定要还。而且为了礼貌周全 防备万一,对收到的礼品会给与稍高的估价,这样在 互赠礼品的过程中,礼品的价格会渐渐升高,而且还 会漫无止境地持续下去。双方相互体谅,不让对方有 亏欠感,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七课 尽头

前一期野田宇太郎曾写到,我的父亲是在三枚桥出生 的。父亲不会一直住在那里,因此虽然我是在隅田川 出生的,却没有在上野居住过,可是通过父亲经常说 过的话,从小我对上野就非常熟悉。父母对上野持有 的哀愁和感激,深深地铭刻在孩提时代的我的心上。――大概年轻人对于老年人回忆的故事并不欢迎,可 是父亲的《上野的故事》等等,从尚未成年的我的孩 提时代起,从父亲那里听来的那个幼年的故事,已经 铭刻在我那天真的心灵上了。“朝着山上走去,有几棵巨大的橡树,――”夜间橡 子掉落,一早就拿着口袋去捡。一早就去,为的是在 其他孩子还未出来时就去捡。于是,与兄弟和附近的 孩子几人结伴外出,如果看见目标橡树很茂盛,哎呀 一声,争先恐后而上固然为好,可是我的父亲砰的一 声撞在了吊死鬼的脚上。他吃了一惊,渐渐抬头望去,――然后一溜烟地逃跑了。你大概可以想象到他那时 候的心情,虽然有同情,可是又感到极其可笑,觉得 很愉快。因此对“茂密的上野山”持有怀念的心情。莲花与橡树具有不同的情趣。父亲的眼神不好,八岁 的时候,白天也几乎看不见光亮,老是撞在壁橱什么 的上面。于是去上野山的深处祭祀据说对眼病灵验的 日朝神。在那里,爷爷将可怜的父亲抱到人力车上坐 着,一早就一起相伴去许愿,还带着洗眼的水。孩子 的心已痊愈,明天无论如何希望张开眼一看,早晨的 阳光更加扎眼吧。祭祀落空,归途落魄。从那以后继 续参神拜佛,某一天早上诚惶诚恐地抬头一看,突然 看见红白的莲花,便陷入极其悲伤之中。我对过去的 苦难一无所知,可是从此只要一闭上眼,就能理解眼 睛的暗淡,心中的沉重。如果能体会父亲或者那个少 年曾经有多么快活,我想只要根据他两眼之间的过分 天真,每天一面无比沮丧,一面继续去参神拜佛就能 看出来。我能想象悲愁渗透了他的全身,对作为女儿 的我来说,红白的莲花的确是新鲜的。父亲与孩子,早的话有二十年,迟的话有四十年的间 距。因此,父母亲对过去的回顾,常常被年轻的女儿 和儿子所讨厌,幸运的是我对父亲的幼年时代的回忆 能够坦率地接受,真是令人高兴。橡树也好,莲花也 好,对于我来说,我一直认为是父亲所赠与的令人满 意的遗产。那是从父亲那里,而且从上野的山上那里 来的遗产。我近来经常有事去动物园,经过不忍池,今年作为遗产的莲花又开了――我这么想着,眺望着。看见莲花,就联想起死者亡灵的人很多吧,我想念着 那个盲人少年。饴糖横街――是个好名称。这似乎是个能保证其繁荣 兴盛的名称,从第一次听到时我就是这么想的。如同 饴糖般的商铺鳞次栉比,我想这不像是过去那样的语 言。在我们的生活中,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渗透,当人 们认为饴糖这样的点心根底强劲之时,正是感到繁荣 昌盛在效验之时。饴糖横街就是这样一个强劲的名称。遭受火灾后,我曾在千叶居住过,可是从暂住地一回 到东京,就马上去看望。那时的感敏不曾忘记。如果 站在包括自己在内的那一个角落,无论是谁,与外行 和内行都没有什么不同。而且不管是谁,都以不可思 议的活力活动着。不管卖家像是内行还是外行,也不 管顾客像是内行还是外行,都在生气勃勃地毫不迟钝 地做着买卖。大街上到处是扔出去的垃圾,――稻草 绳和报纸的碎片堆成了山,当时还是没有包装纸的时 代,那垃圾山里被扔掉的纸屑,只要可以使用,就是 可以废物利用的东西。这被认为是这条横街如何以最 大限度地、并非徒劳地活跃市场的证据。还有一个强 烈的感觉,那就是买方不怕麻烦地每家每户到处跑是 当然的事情,而在这里,哪一家店的卖主也在不间隔 地走着。在畅销的店铺刚跪坐片刻,不一会儿店员又 走动起来,对此我有深切的理解。千里之行,唯有虎 焉,我不禁感叹这充满活力的横街的人们,每天都日 行数里,身上有的是力气。我常常去那里,垃圾似乎每天被处理,又每天重新堆 积起来,总是阻塞了道路。可是,垃圾的外表有了显 著的变化。据说那是因为经营状态踏入了进步的第二 阶段。像竹皮、薄木片、纸、口袋、绳子这样迅速出 没的东西,渐渐被备齐了。同时卖方成了内行,开始 清楚地分辨来买东西的人是外行还是内行。横街持续 地膨胀起来。成为繁荣的城镇。事到如今,我从每天 人们去的早晚,就可以充分了解他们的重要。可是,我却暗中感到满足。――只要听到糖饴横街这个名字,就能想到繁荣昌盛,对我来说非常成功。车站这个地方,一定是尽头。走到尽头的地方就是车 站。上野车站也是如此。无论是从三环来的,还是从 浅草来的,是从神田、日本桥来的,还是从东北诸线 来的,走到尽头的地方就是上野,我就是这样想的。――那时我才十五六岁吧。夏天,我为了去信州,来 到这个车站,好像是去送一只狗,那是一只大型雌狗,神经非常敏感的家伙,它讨厌人群,趴在了地上不走。因为太大抱不了,时间又紧迫,而它一副可怜相,又 不能动粗,正在那时,一位车站老员工拿着一只周转 箱来给我,这才好不容易赶上了发车时间。现在我还 深切地感谢老人为我做的这件事。有时会被电台电视 台请去做节目,在那里万事都是由时钟决定的,三十 秒准备的通报一出来,我就心里七上八下的,都成了 瘾。以至于将最后重要的结束语都忘了,我认为就是 送那只狗时的紧迫感、车站上的时间观念所造成的吧。虽然是不堪的回忆,可那又是令人怀念的上野车站。说起电视台这个工作,从在上野车站工作的警察那里 听说过离家出走的人的故事。要说离家出走的人所持 “ 有的特征,一定是拿着东京地图的样子。依赖地图走 路,看上去离开地图就不行,一副潦倒的样子,结果 还是回到车站来。尽管车站里什么也没有,可那里有 眼睛看不见的吸引力。――我想是这样的,” 那里给人 以最低限度的尽头的感觉。对离家出走的人来说,东 京都除了给人以这样的感觉,还有冷淡。在上野署保护室,还带着孩子气的抱着行李的姑娘被 保护起来。周围的氛围似乎使人感到害怕,她却不认 生地抬头看着我,说: “大妈,坐在这里吧。“喂,如 ” 果寂寞的话就坐在这里吧。一旦坐了下来,” 从那包袱 布中,散发出一股说不出的大酱味儿。将陌生人的我 邀请坐在边上,多少能使心里感到安心吧,如此无依 靠的孩子,心地真是善良啊。上野车站不能说是土里土气的离家出走的人的车站。在那里还是检验东京以及东京人的地方

第八课

鸟到来的庭院

庭院的梅花已经盛开了,从梅花的花瓣的间隙可以 看到沙沙摇动的橘红色的箱子,那是父亲做的牛奶箱 鸟巢。以鸟巢中的花生粒为目标,不知什么时候来了 一对白眼鸟来啄食。淡淡的草绿色的一对白眼鸟在亲密地啄食着饵料,就在要躲开的时候来了一只整齐的黑色的羽毛的小 鸟。听说是白脸山雀。“报纸的剪报起了作用啊。” “真的是啊,很可爱呢。” 依靠在母亲床旁边的父亲边捣碎着作为饵料的花生 边点点头。交杂着防止褥疮的气垫的低吟着的机械声,研体钵 摩擦发出的沙沙声。从玻璃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告诉我 们已经春暖花开了。“相扑的时间到了。” 父亲急急忙忙地按着电视的遥控器。在叠洗过的衣服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所谓幸福是什 么呢? 母亲在十年前做了心脏手术。那是她 62 岁的时候。而半年后因为严重的脑溢血而倒下了。经过一年的入院生活,回到了家里,一直看护着看 病的生活过了 9 年。父亲和我不知不觉成为了看护的 老手了。母亲病倒时才是小学生的我的女儿和儿子,现在已 经是大学生和高中生了。现在也是强力的助手了。虽 然已经过了 10 年,但我还一直看护下去。我就是这样去考虑的。母亲骨折了。那是去年,刚进入 12 月不久的时候。连痛的地方都说不出痛了,我们发现的时候是两天以 后。急急忙忙地送入了医院。用窗帘隔开的狭小的床。旁边的的患者的心电图的声 音,呼唤护士按钮的旋律,护士跑步的声音。在病房 靠墙的地方才勉强有一个坐的空间。“又来了呢。” 我边注视着母亲的脸边说道。已经不想来第二次医 院了。在 9 年前入院的时候,已经不愿去想医院了,但是那样是不可能的。发生了意料不到的事。转院到有整形外科的医院,近年末的时候做了大腿 骨的手术。虽然引起了并发症的贫血输了血,但担心 的褥疮总算了避免了,照这样下去的话应该在正月就 能够退院了吧,家里人都是抱着好转的希望。但是,突然从父亲那里接到了难以置信的电话。现在,从医生那里得知,母亲得了癌症。好像是癌 症的转移造成的骨折。根本束手无策。从骨折地方细 胞组织来看,说是刚刚诊断出的。对于出乎意料的发展,我和父亲都混乱了。母亲是近乎十年疗养的身体。得到 24 小时的看护而活下去。旁人来看的话,应该是听天由命的过了很长的日子吧。但是,正是因为多年的照顾而成为家庭的羁绊。正 是因为看病的慰劳而培养了生命的深度。太可怜了,女儿也说儿子也说,而且连丈夫也哭了。与其说是绝望,更是懊悔。作为一个区区的人类有着 心脏病,脑溢血和癌症,老天不开眼啊――虽然弟弟 责备地说不要说那样的话,我也难以忍受。与病人的家族的动摇没有关系,日子继续过着。医 生的判断是最长就半年了。年末,正月――在忙乱的日子里留在医院的患者是 悲伤的。手术后的洗澡因为低烧而错开了洗澡的时间。这次又因为突然加进的正月休息日而延长了一个礼拜 的时间。在除夕的时候突发奇想,在母亲的枕头边放满了纸 尿片。在两瓶妈妈柠檬的空瓶子里放入热水,试着洗 头发。这样黏黏的头发来过年是肯定不行的,我要尽 力让母亲的头发洗出泡泡。“是啊,做的好做得好。” 对床的岛田太太一口气一口气地回答着。“恩啊,这样洗还这是好办法啊。这样洗的话,就能 好好地洗头发了。” 岛田太太因为低肺病而很痛苦。连动一动都会引起 呼吸困难。听说现在除了做肺移植没有其他办法了。虽然也想连她的头发一起洗,但是因为在严重的接连 喘气中没有勇气去帮忙。“你妈妈真幸福啊。” 岛田太太轻轻地嘟囔一声。幸福吗?在我心中反复 回荡着。因为母亲是癌症晚期。正月虽然过去了,但母亲的低烧还在继续。说可能 是肿瘤的热度。睡觉的时候很多,时常陷入极度贫血,每次这个时候就要输血了。某一天,尿袋变的全红了,我慌慌张张地跑到护士值班室。但是,护士说“因为插入了导尿管是吧,不管怎么样 细菌都会变得容易进去。” 一点惊讶的样子也没有第二天查病房之后再开的 药。有次因为虚汗,母亲的睡衣变得湿漉漉的。想要替 她换,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因为晚上是较少 的看护体制,也顾忌按响呼叫铃,就暂时等待寻房。“护士,我母亲睡衣湿了。可以帮我一起给她换衣服 吗?” 啊,现在我有别的事情要做。过一下交班的人会过 来,那时候你拜托他们吧这样简单地被拒绝的时候,我已经不准备把母亲放在医院,下决心要把母亲带回 家去。“你虽然这么说,但这次不会像之前那样过去的。” 父亲说着憔悴的眼睛布满了血丝。确实,冷静想一想,这种频繁的输血和极度的衰弱,会增加与希望相反的 不安。该怎么做呢,会变成什么样呢? 不能留宿的夜晚,离开病房是很痛苦的。虽然很想 睡觉,因为想回家而半睁开眼睛。不能说话的母亲竭 尽全力用眼睛诉说着: “我已经不能回家了吧。” 晚上过了 9 点在冷清的医院大门口,不经意间有人 说: “友子的手术怎么样了。” 那是这家医院的访问护士樱井洪亮的声音。不止是 没有好转,在说实际上是患上了癌症的时候,她哭了 起来。因为会去看医院的住院患者和在家疗养的患者,很 了解母亲的她一瞬间也说不出了话。“回家去吧,在家里疗养,给友子亲人的力量,我也 会尽全力协助的”她握着我的手一口气说完。外面下起了雪,那是很重的湿湿的雪。一月十八号,出院。在久违了的平静的冬天的早上,不怎么见面的护士长亲自用担架送母亲上车。“很难受的吧,但要坚持下去啊。” 在家会很好吧,榻榻米上能平静吧,庭院中很安稳 吧。母亲一个月的住院生活就像台风刮过一样,留下了 大块的伤疤。不用说复原,已经像沙土一样瓦解了。即便如此,后面的事情也不知道。下过大雨之后也可 能一次性崩塌,也可能继续晴空万里。“诶,好多小鸟。” 每隔一天就来的樱井,提高了冒冒失失的嗓门。出 院以后第一次的采血检查意料之外的好。报告的时候 她的嗓门也变尖了。“庭院里面来了好多麻雀啊。” 说着,靠近母亲给她测血压。“那是因为把爷爷奶奶的剩粥晒干了喂给他们吃。” 这边还有百眼鸟和白脸山雀过来的呢,父亲自豪地指 向梅花树。安静平稳祥和地过着日子。梅花散落了,樱花的季 节也过去了,母亲十分的健康。烧退了,也不撒血尿 了。令人忧虑的贫血也治好了。新萌芽的绿色草丛中。麻雀们再梅花树的鸟巢中进 进出出,这让父亲很是烦恼。我说: “挂上牌子,写上麻雀禁入内。” 不知道母亲听不听得懂,适时地发出咯咯咯的笑声,我和父亲也跟着笑了起来。

第五篇:高级日语2 第二课 翻译

第二课 日本语的表情

融入生活的语言

日本人是不愿意把什么事情都讲得一清二楚的,这种倾向己经变得像生活原理一般正广泛渗透融入到日本人的语言生活当中。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些实例。

首先,是“京都茶泡饭”这个词。不过这并不是指有名的高级日式餐厅的茶泡饭,而是指语言方面的茶泡饭。家里来了客人,因临近用餐时间客人欲起身告辞,此时京都人会挽留客人说“我这里什么都没为您准备,但至少请吃点茶泡饭之类的”。如果即使这样客人仍执意要回去的话,他们甚至会哭着恳求你说请留下来,哪怕吃碗茶泡饭也好。一旦客人盛情难却打算接受对方的款待说“啊!既然如此…”,那可就麻烦了。主人就会慌慌张张地叫外卖什么的,开始做准备,并且客人还会给人留下不懂礼仪的坏名声,很久很久也挽回不了声誉。客人应该不论主人怎么说都要回答“下次吧”或是“是吗?尽管您特意准备了但…”,然后告辞,这才是符合礼仪的作法。以上说的就是赫赫有名的“京都的茶泡饭”。总之,对方拜求你做的并不是他真心想要你做的(因为并非真情实意的恳求),因此不知道的人很容易上当受骗。

这些用法,不了解是不行的,但有时是即使了解了也不一定知道个中原因。假设就某事进行交涉时听到京都人或大阪人回答说“那件事,请让我考虑一下”。那么,这句话的含义与“考虑中”这种表面意思相反,是表示拒绝的回答。但它却让听者觉得讲话人将给予慎重考虑,并期待之后或许会有令人满意的答复。东京等外地人事后催促他们给予答复时,有时会因“不对,我很早以前就答复你了”的回应而气愤不已。凭借让对方抱有某种期待,以令对方不当场受到任何伤害,或许这句话确实缘于这种良苦用心,但同时的确也是一个极其棘手的词汇(很容易让人误会的说法)。英语中也有let、me、thank、it、over这样的表现,在表示委婉的拒绝时经常使用。另外,去购物时让对方拿来各种各样的商品给自己挑选,然后回答说“要回家和老婆商量一下,所以…”。这种说法就等同于说不买。难以启齿时的心理,确实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但也许是大同小异的。

“向前看”“妥善处理”

作为“认真考虑”的共通语,有必要提一下“妥善处理”这种表达。这个词在日美纺织谈判中成了问题,在国际上出了名。在佐藤•尼克松会谈上,佐藤首相就纺织品出口问题回答说“妥善处理”,而美方将其理解为已经达成协定。之后,佐藤坚持说不记得做过承诺。对说与没说的争论经过调研后才明白,原来美方把佐藤所说的“妥善处理”认为已经达成了协定。不知道我们首相在美国国会上有没有说过“以积极的姿态处理” 总之,他就是想要“妥善处理”。即与“认真考虑”相同,完全没有要做的打算。可能他当时确实抱有“我们会尽力而为,但并不保证” 这样的善意吧。我不知道这句话如何译成英文,不过它却像“京都的茶泡饭”一样容易引起误会。双方争论不休的问题就以这样的解释不了了之(得到了解决)。

话虽如此,但是听详细凋查过此次会谈内容的人说,在与尼克松会谈时,我们佐藤荣作首相情绪异常高昂,除了表示“妥善处理”外,好像还反复多次说了“我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之类的话。如果录音资料留下来也许就会酿成大问题,但为了避免到底说没说的无休止的争论,最后按惯例(官方)给出了一种善意的解释,那就是在“妥善处理”一词在翻译上产生了误解。

另外,佐藤首相的儿子佐藤信二在回答记者提出的“您父亲的政治信念是什么” 的问题时,回答说“是克服了日本人遇事总要分个青红皂白的坏习惯,他没有那样做。”日本人的特点是不喜欢黑白分明(语言模棱两可、暧昧不清),这正如大家在本章中详细看到过的一样。但是,世上还是有些人相信日本人有喜欢黑白分明的习惯。这是错误的,也许佐藤荣作正向他儿子评价的那样是个任何事情都不明确表明态度的人。如果这就是作为首相长期在政坛如鱼得水、与各方保持平衡距离的秘诀的话,我们日本的政治就会到处充满“京都的茶泡饭”“认真考虑”“妥善处理”这样的想法和语言。据说在日本国会进行辩论的要领就是不要被人抓住话柄。因此,回答得模棱两可或是莫名其妙就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才能。在这点上,佐藤首相或许正如他儿子所言,是个优秀的政治家。

直言不讳(心直口快、口无遮拦)

另外还有,当你去催促对方想要他还钱的时候,会说“有事到这附近,所以顺便过来看看你。”当你想要别人还书时,就会说“孩子写作业要用…”像上面这样,想让对方返还东西时,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这成了一种合乎礼仪的表达方式。如果有人把自己的想法原封不动老老实实地讲出来,就会被批评为“不懂人情事故的说法”“傲慢无礼的腔调”“呆板拘谨的语气“不懂含蓄的口吻”“直言不讳的讲话方式”等等。也有可能对方会挑衅似地和你争吵道“你说得再直截了当不过了啊(”“你说话可真够不客气的啊”)。“说得清清楚楚,有什么不好呢”,这样认为的人通常会被冠以讨厌鬼、直言居士(炮筒子)、大久保彦左卫门等绰号。

对普遍性价值观的敬而远之

这种“不喜欢事事都要分个青红皂白”的倾向,不仅仅只表现在语言上,与对政治、宗教等普遍性价值观敬而远之的倾向也关系密切。

经常有美国人问我:“神道,佛教的经典好不好懂?”,基督教的圣经由于经过多次改写,语言浅显易懂,所以只要是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教义和思想等方面的问题姑且不论,书的内容肯定是能读懂的。日本这方面的情况怎样呢?“我认为佛教的经典即使是大学毕业的普通知识分子读后也会觉得莫名其妙。神道的祈祷文,如果你仅知道文语语法也是理解不了的。这一类的东西,只有专家才明白。”听我这么一说对方便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不,那些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方才更难得呢,试图了解的时候就会令人产生神秘的、宗教性的感动。”我这么回答后,对方越发显得一头雾水

并不仅仅是经典, 学园纷争盛行时的立式标语牌也是相当难以理解的。据说,大多数人看不懂也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好像连写的人本身都不明白它的意思,有点像是恶作剧。听我这样一解释,就会有人用因费解而求助的神情看着我,接下来我又补充道:“我觉得宗教、政治之类,就该是这个样子。在美国,那是哪年来着?哈佛决定毕业证书不再沿袭原来的拉丁文而改为英语。学生被激怒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政府出动了警察,发射了催泪弹,参加的学生大概有两千名。对了,在同一天,还爆发了反对肯尼迪进攻古巴的示威游行,但参加者只有四百名。果然还是读不懂的拉丁文更难得、更重要。总而言之,不是自我夸耀,普通的日本人就该读不懂经典。

远离政治•远离宗教

在日本有“不触犯鬼神,鬼神就不见怪” “秀才遇到兵, 有礼说不清” 之类的远离政治•远离宗教的传统。《年轻人》(石坂洋次郎)作为昭和十年~昭和二十年间的青春小说异常畅销。在这部小说中,关于主人公间崎远离政治的描述,有下面这么一个场景。

我认为自己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个性是有各种原因的,家庭过于和睦也是其中之一。

兴奋、感动、独自天真幼稚地深入思考,一直以来我家里是没有类似这样的独处时间和环境的。在我不经意间兴致勃勃(饶有兴味)地开始某个学术性话题时,妹妹们就会立刻对我冷嘲热讽地说:“快听、快听,哥哥又有高论!”这并不是开玩笑或是兄妹间的相互骄纵。我们各自钻研自己的学业,有时也会用闲聊似的口吻来谈论各种严肃的问题。但是一旦情绪严肃激动起来(谈及政治、宗教)的话就不行了。她们当中就会有人摆出一副告诫的冷淡模样,或是露出嗤之以鼻的不屑神情。

在30年前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这样的氛围是很常见的。对于国家、社会和人类来说重要而且深刻的问题,不管你懂也好不懂也好,在交流中一般都不会被提及。提出这种郑重其事的话题是幼稚,俗气(不入流、不通人情世故)的行为。所以,不知不觉之中自由被独裁剥夺也就不足为奇了(理所当然了)(被人这样说也没办法,被说成这个样子也只能认可),不仅如此,正如本章所写的一样,那种遇事不想辩明是非的行为方式以及与其相对应的语言表现也就宿命般地(注定会、必然)具有这种倾向,而且,这种倾向或多或少也表现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

美国也有“灰色区域”

最后我想补充的是,这一类问题归根结底只不过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例如,最近在美国,关于限期退休制度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企业方面对于废除限期退休制度反应冷淡(热情不高、不感兴趣、并不赞成)。理由有很多,其中经营者最讨厌的理由是他们必须劝人退职。如果允许职员无休止地工作下去,总有一天体能会达到极限。如果本人意识到这一点,主动提出退职的话还好,但也有不少是由经营者劝退的。也就是说,在日本所说的“辞退”不得不由经营者来做。经营者们不愿意经常去做这样不愉快的事情,这是他们不赞成改制的最主要原因。在美国,虽然他们表面上对此事显得很理智冷静、满不在乎,但实际上还是把能避则避的心态放在首位。而且,教导人们在拒绝对方时应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方面的书也曾一度畅销。“遇事不究死理”的心理,只是在程度上存在差异,这在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印证。

无独有偶,我的孩子在骑自行车时被推倒,脚骨折了。这是一个住在附近的与我儿子同年级的顽皮孩子做的。当时,劝我请律师起诉要求赔偿的全都是日本人。我的邻居夫妻二人都是律师,在法律事务所工作,而且因为他家也有和我家同龄的孩子,所以我们关系很好。但是他们却全然没有劝我起诉索赔。我考虑到对方就住附近,而且医药费又有保险公司交付,所以并没打算要求他们赔偿。其结果是最后我终于明白,在美国邻里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是不会随便(轻易、胡乱)去讲理的地方讲理的(付诸法律、分清责任、辨明是非),这样的心理美国人也是有的。如此说来,那些劝我聘请律师索赔的日本人是不是变得太美国化了呢?现实生活中,我所认识的日本人经常因为车子问题起诉邻里谋求赔偿。但我觉得他们的这种美国化太过机械、太过表面了,这主要是贸然断定美国是不管任何事情都要弄得是非分明的结果。(注:美国人、日本人都有辨明是非的心理要求,但美国也不是不管任何事都这样做,也有取舍,归根结底是程度问题。)

英语中也有灰色地带这么个词。介于白与黑之间的灰色部分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点上任何地方都相同。其大小或者对此的心理强烈程度,会因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异。即便是在律师比日本多很多倍的美国也不胡乱地滥用法律。这些虽然是极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我还想在这里补充说明。

下载吴侃高级日语第一册第二课同一屋檐下课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吴侃高级日语第一册第二课同一屋檐下课文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级英语第三版第一册课文翻译重点

    Lesson 1 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 迎战卡米尔号飓风约瑟夫.布兰克 小约翰。柯夏克已料到,卡米尔号飓风来势定然凶猛。就在去年8月17日那个星期天,当卡米尔号飓风......

    高级日语第一册 田中正照课文 自己翻译 码字范文合集

    1这是发生在1989年(明治24年)的12月25日,日本国会召开的第二回合的议会的事情。一位年龄约50岁左右身体健壮的男子站上演讲壇,热烈地发表了对政府质问的演说。虽然满场尽是穿着......

    高级英语第三版第一册课文翻译和词汇1-6

    高级英语(第三版)第一册课文译文和词汇张汉熙版 Lesson 1 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 迎战卡米尔号飓风约瑟夫.布兰克 小约翰。柯夏克已料到,卡米尔号飓风来势定然凶......

    高级英语第三版第一册课文翻译和词汇1-6

    高级英语(第三版)第一册课文译文和词汇张汉熙版 Lesson 1 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 迎战卡米尔号飓风约瑟夫.布兰克 小约翰。柯夏克已料到,卡米尔号飓风来势定然凶......

    新编日语第一册,第二册课文译文,翻译(优秀范文五篇)

    写在前面:本文档为新编日语第一册第二册有关课文译文,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后自己整理所得,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所不足,所以仅作为参考。献给所有苦于找一二册译文的日语爱好者,希......

    高级日语1_课文翻译_(1-5课)(五篇范文)

    第一课 世界の中の日本语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并无广泛使用的世界通用语,英语、法语、拉丁语等语言虽然在一定区域内广泛通行,但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覆盖全世界。确切的说,有一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