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约翰多恩著《丧钟为谁而鸣》(本站推荐)
约翰·多恩著《丧钟为谁而鸣》
强烈推荐:约翰·多恩著《丧钟为谁而鸣》
———生死边缘的沉思录
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 [英] 约翰·多恩著 林和生译
一部被引用最多,却少有人读过的经典名著,第一个中文译本
思考人类处境,在与上帝的对话中自我勉励,紧急时刻的祈祷
读者对象:哲学、心理学和诗歌爱好者以及关心人生、命运与信仰等问题的读者。本书特点:
1本书是伟大诗人和圣公会主教多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中收录的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其中每一篇包括“思考”“自我勉励”“祷告”三部分,本书在西方神学、心理学和诗歌著作中具有极高地位,思想深刻,影响深远。
2本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心理学价值,细致入微地分析了病人的心理特征。
3书中配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经典插画,绝对值得珍藏。
内容简介:约翰•多恩,莎士比亚和弗朗西斯•培根的同时代英国同胞。他的文字和思想与他们一样对17世纪和20世纪的作家影响巨大。在信仰之内,多恩是追随和仿效耶稣的圣徒;在信仰之外,他是传承和发扬文学和文化遗产的大师。1623年,多恩因罹染瘟疫而陷于生死未卜、凶多吉少的绝境。按常理,他将被巨大的恐惧压倒,日常生活一塌糊涂,然而,凭借纯金般的信仰,恪守“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以及“爱人如己”的诫命,多恩不仅没被瘟疫所“阉割”,反而写下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即本书),这一组历史性的辉煌文献。其中包含了那段著名的感念:没有人是独自存在的岛屿;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蒙受损失,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而鸣,它为你鸣。作者简介:
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英国玄学派大诗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主教(1621-1631)。他之闻名于世,不仅因其世俗诗作(大部分写于他1615年任教职之后),也因其宗教文字,包括宗教散文、论文、尤其布道词,这些文字在17世纪堪称翘楚。目 录: 中译本序 中译本导言 献词
第1章 病初的异变和疑惧
第2章 感官的力量和功能,别的机能,异变和崩溃 第3章 卧病在床 第4章 请医生 第5章 医生来到 第6章 医生惧怕了 第7章 医生希望得到帮助 第8章 国王派来御医 第9章 医生们会诊、处方
第10章 医生们发现疾病正在偷偷扩大攻势,因而努力寻找阻击的办法
第11章 为保护心脏不受瘟毒伤害,医生们使用了强心剂 第12章 医生们用鸽子入药,以便从头部吸出气体 第13章 瘟病借助斑点宣告其传染性和恶化
第14章 医生们观察这些突发事件,错过了关键时期 第15章 我昼夜无法入睡 第16章 耳边传来教堂的钟声,那是我在他人的葬礼上为自己悼亡
第17章 钟声为别人温柔鸣响,它告诉我:你必死 第18章 钟声响起,通过它告诉我:我已死
第19章 历经漫漫险航,医生们终于望见陆地:他们发现瘟病要症,似可平安肃清
第20章 基于相关系统材料的提示,医生们准备动手疏泻 第21章 上帝赐福医生们的工作,借助医生们,他让拉撒路走出坟墓,让我离开病床
第22章 医生们研究病根,研究疾病的残余,以及疾病的起因,并尝试肃清或调整
第23章 医生们提醒我警惕旧疾复发的可怕危险 附录:约翰•多恩年表 中译本序:林和生
约翰•多恩这本书,原名《紧急时刻的祷告》,翻开第17章,可以找到这样一段话:
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
《紧急时刻的祷告》诞生于1623年,其时伦敦瘟疫大爆发,无数人死于非命,多恩本人也不幸染病,走到死亡边缘(参见本书导言);在肉身即将万劫不复的紧急时刻,他以信仰为最后依凭,内心涌出热诚的祷告,包括上述“丧钟为谁而鸣”的不朽感念。
多恩这段感念被后人无数次引述,而当下的引述,起因于眼下我们自己的“紧急时刻”。公元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突然爆发,震撼世界,也让我所在的这座现代大都市在惊天动地的摇撼中经历了彻骨的恐惧,与死神擦肩而过。迄今近十万罹难者和失踪者,数十万伤员,数千万受灾人群,无数可歌可泣的伤痛和悲恸,那些朴实的山里人!尤其那些无辜的山里孩子!…… 所有一切让我不得不问:为什么一定是他们?!为什么就不可能是我?!他们代我赴死,正如多恩所说,他们的死也是我的死;另一方面,如果我此刻还活着,那是他们用死的代价换来的结果;也就是说,他们的死也意味着我的生:正因为他们代我赴死,所以我得以逃生。这是双重意义的“向死而生”:不仅是个体一己的哲学,也是同体大悲之爱;不仅意味着感恩,也意味着责任。
两千年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勉力维系着“未知生焉知死”的乐感文化,因为恐惧死亡而逃避责任,更不知感恩;尤其三十年来,物质与欲望持续高速增长,信仰的真空也日益暴露; 5•12死难者让我们猛醒!——我们和死难者始终是一个血肉模糊、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此而言,他们的死难绝不仅仅是无可弥补的沉痛与憾恨,而同时告白了我们生者的责任。这责任既意味着我们对他们的欠负,也意味着我们与他们的分担和分享——恐惧与死亡砥砺了信仰;这是个体意义上的崇高,也是民族和人性的未来;所有这一切将超越肉体的局限,在灵魂的意义上接受一次终极的裁定。
钟声为死难者鸣响,也为我们!在钟声中,我们向死而生!摘选 献辞
最杰出的王子殿下:
我有三个生日;一次是自然的生日,我藉此来到这个世界;一次是进入教会事奉而获新生;一次是眼下,我大病终愈,死里逃生。在我的第二个生日,殿下您的父王亲手加赐予我,不仅支持,也善加引导。在我的第三个生日,我自己也生而为父:而孩子就是眼下这本书,它来自我的生命,并与我一同来到这个世界。因此之故,我斗胆(一如父亲对父亲)把孩子献给孩子:把象征我之卑微的孩子,献给尊严的殿下。上帝通过我的口诵出这些祈祷,我个人十分感恩,然而,向好国王学习,也是上帝的诫命,希西家(Hezekiah)就是这样的好国王,他写下了病中的思考[王下20:1-11。——译注]。此外,我已亲历殿下您父王治下的这些幸福时光(不仅见证,而且参与),那么,我也希望(以我自己的方式)亲历殿下您治下的幸福时光,而眼下我这位孩子,如果得到您仁慈的接纳,就有可能得以保存一段记忆,它来自殿下您最卑微也最忠诚的 约翰•多恩 第一章 病初的异变和疑惧 思考
人的境况真是多变而悲哀!刚刚我还身强力壮,顷刻间就病痛缠身。变幻之突然,令人不堪承受;形势每况愈下,无由推诿,也无可名状。
人们渴望健康,煞费苦心于食物、饮料、空气、运动;为保持健康,我们不懈努力。然而,一个突发事件令一切前功尽弃;我们惨淡经营,殚精竭虑,终归疏而有漏。疾病不期而至。一个失控的局面一瞬间征服我们,占有我们,控制我们,摧毁我们,令我们倍感沮丧。
哦,可悲的人!没有神性的人!永生的上帝赐予我们内心一粒永生的火种,一线不朽的希望;我们本有可能点燃圣火,却因原罪而亵渎神意。我们因追逐虚幻的财富而贫穷,因追随错误的知识而昏聩。
于是大限临头,我们将死,而且将死于肉身之破败、病痛之折磨。折磨还来自我们对疾病的小心提防、疑神疑鬼、揣想忌测;病还没来,这样的折磨就打垮了我们: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已然罹病,内心惶惶不可终日。
哦,无穷无尽的烦恼!我们眼看自己走向死亡,却畏畏缩缩,无法面对,因为我们将死于疾病的摧残;事实是,疾病还没来,我们就因担惊受怕而备受摧残;病痛带来死亡,然而,病痛和死亡来临之前,我们就备受折磨;我们的毁灭始于这些最初的异动,疾病则加速了毁灭的过程。毁灭源于死亡,但最初的异动决定了毁灭的进程。
人是小宇宙,这个小宇宙中会发生地震、电闪雷鸣、日食或月食,会有星辰焚燃或洪水泛滥,会突然间山摇地动、弧光耀眼、震耳欲聋,或者天昏地暗、灰飞烟灭、浊浪滚滚。这就是人的光荣吗?这些异动让人成为一个自我的世界,因为拥有太多而倾向于毁灭,不仅自我毁灭,而且预知自我的毁灭;人拥有太多,因而站到了疾病一边,预支了疾病,悲悲戚戚担惊受怕,令病痛愈发不可救药,还试图用悲观的忧郁掩盖热病的真相,唯恐不为热病作贡献,唯恐热病毁灭我们不够快,唯恐自我毁灭不彻底,拼命往自然或不自然的热病中掺入人为的抑郁病!
这就是人的光荣吗?哦,窘困的不安,哦,莫名其妙的昏乱,哦,悲哀的人!自我勉励
如果我只是尘埃,我会向上帝诉说,因为上帝之手造我,用的就是这尘埃,而上帝之手复将收回这尘埃;上帝之手成就我肉身之器皿,复又收集我肉身之尘埃。我是圣灵殿堂的尘埃,来自珍贵莫名的大理石。
然而,我又不仅仅是尘埃。我是我之精华,我之灵魂。我是上帝的呼吸,我会在呼吸间向上帝虔诚地诉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何我的灵魂未能禀有肉体那样的敏感?未能禀有对于罪的理解力、预见性、警觉与先见、谨慎与小心,就像肉体对于疾病那样见微知著?当罪的诱惑临近,为何我的灵魂不能始终如一地鼓起抗争的冲动?面对内心的疾患,我为何不总是流下伤痛的泪水?
我知道我被诱惑所包围。这是人的宿命,无人幸免;条条道路都有危险,处处都有诱惑;面对诱惑,我本应躲避,却反而感到加倍的吸引,身不由己;唉,我闯入迷漫灵魂瘟疫的病房,身陷诱惑,与魔鬼为伍;面对危险与诱惑,我无法洁身自好,反而伸手索乞,纠缠不清。我罹患罪疾,茫然不知,志气涣散,迷途不返,因而身陷囹圄,卧病在床,病入膏肓,行将就木。哦,无边无际的不幸与悲哀!这是罪的空间!它通向地狱!在那里,我看见欲望、嫉妒、野心的热病被地狱的黑暗与恐怖之光照亮;在那里,我首先听见的信息不是“你会死”或“你要死”,而是“你已死”;在那里,我灵魂的罪疾显示它无可救药、无法医治。我的上帝,因为俗念和愚昧的困扰,约伯未能担当起你所指派的任务,我的灵魂也同样令你失望。你把生命的冲动赋予我们的心,我们却不珍惜;你赐福音给我们的良知,我们却未能侧耳倾听。对于你的恩典,我们轻描淡写、巧言令色、行止乖离;猛然惊觉之际,我们无法像雅各(Jacob)那样说:耶和华真在这里,我竟不知道。
我们本来可能知道,但由于罪疾而不知道,也无法知道。本来,上帝不会造一只表而忘记装发条;上帝为灵魂和躯体安置各式各样的转轮和器官,不会忘记赐予它们和谐与优雅,让它们协调运行;上帝也不会只装发条,上帝还会上满发条;上帝不会混淆各部分的和谐与优雅,不会让我们空有他的赐予,不会让我们失望。
然而,我们全是不肖的浪子,挥霍着传继的遗产;我们荣受财富,却不知珍惜,不懂节制。我们是上帝在尘世的房客;上帝,我们的主人,代我们支付尘世的房租;上帝每时每刻赐予我们新的恩惠,不按年计,不按月计,上帝的怜惜分分秒秒都在更新;我们一意孤行,不知感恩,但上帝将医治我们。祷告
哦,永生的上帝,最仁慈的上帝,若按你自身的逻辑,你是一个圆,由始至终,是一个整体;若按你为我们所做的工作,你是一条直线;你带领我们从起点出发,穿越人间所有的道路,抵达终点;你的恩典赐我能力,让我能眺望我生命的尽头,也能回首你最初为我安排的起始。
你满怀怜惜让我在尘世间立足,在教会中存身;你捡选我,把我写进生命之书;你的怜惜自始至终呵护我生命的历程;这样,从内心罹染罪疾的任何开端、任何过程、任何方式,我就能侧耳倾听那道声音:神人哪,锅中有致死的毒物,我曾那么饥渴、那么贪婪扑向那口锅,因你的怜惜,就可能得以幸免。忠信的使臣乃医人的良药,你聪明的仆人所罗门如是说。我在病痛之初、罪疾之初就听见你的声音,它是真正的良药。如果我能及时听见你的声音,那么我的光就必开启如清晨,我的医治就必速行。
我们常常以为,让自己变得柔和、单纯与谨慎,是那么困难,而警惕世俗欲念与罪疾的诱惑,是那么危险;我们常常怀疑自己的努力,害怕这努力让我们精神迟暮,对你的恩典不知感激;我的上帝,请帮助我摆脱这些荒唐的念头;让我确立恒常的信心;让我坚信:在每一场病痛的开端,在每一次罪疾的临近,你会亲自开口向我说话;请帮助我,让我听懂你的声音,让我奔向你的爱,你的爱让我远离堕落。主啊,按你自己的意愿帮助我;你知道我们天生软弱和摇摆,知道我们是你的子民,知道我们罪疾深重;你为我们支付了重价,这重价就是你的儿子,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阿门。第二章感官的力量和功能,别的机能,异变和崩溃 思考
诸天有恒,因为它们持续运行,始终如一。尘世无常,因为它缺乏生命力,因而总是变幻不定,离心离德。这也是人的命运。人是尘世间万物之灵长,出于泥土,但就像雪人,在阳光中融化。人被自己的嫉妒心所融化、所吞噬;人会辩解说,是他人之拥有融化了他;然而不管怎样,人感到嫉妒的热病融化他,不像阳光融化雪人,倒像熔炉熔化金属;人不仅仅被熔化,还被煅烧,化为原子和灰烬;不是变成水,而是化为尘埃。人顷刻之间化为尘埃,快得超乎我们的思考和想象。
尘世是我肉身的凭据,天国是我灵魂的凭据。尘世和天国分别是肉身和灵魂的归宿。然而,肉身奔向尘世,灵魂奔向天国,两者的步履不一样。肉身不用推力朝着尘世坠落,灵魂没有帮助就无法奔向天国。升华是我灵魂的步履和方向,肉身的步履和方向是沉降。天使有翅翼,天国是他们的故乡,连他们也需要天梯的帮助走向天国。苍穹的日月星辰匆匆运行,但快不过我的肉身坠落尘世的速度。疾病发起最初的袭击,与此同时,我感到一只神秘之眼胜利地眨动。与此同时,我食而无味,了无生气,兴趣索然;我腿膝下沉,衰弱无力;与此同时,睡眠的图画让位给死亡的景象,睡是死的模仿,此刻被死所取代;死亡在取胜,生命转向死亡。这是亚当的惩罚,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而我的惩罚成倍增加。我尽职尽力,满头大汗,挣来自己的面包,希望享用自己的面包;然而,一次又一次,我浑身大汗淋漓,却吃不到面包,得不到营养。哦,可怜的人类,半数人满足,半数人匮乏!自我勉励
大卫称自己是扫罗王的一条死狗,米非波设也称自己是大卫王的一条死狗。大卫对扫罗所说,就是米非波设对大卫所说。世上最显赫的人,在上帝面前也会如此卑微,超过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差异;人与上帝之间不存在衡量的尺度,有限与无限无法比较。
人除了墓穴外一无所有;人即使拥有墓穴,迟早也必让位给更恰当的人、给另外的人;人最终连墓穴也没有,只是一堆肥料;人只是他自身那堆尘土,人并不拥有尘土;连自身这堆尘土也未曾拥有的人,不过是他人的奴隶。
然而,如此卑微的人,却有近乎上帝的样子,人就像当年大卫王所有的财富、世上所有的君王、神话中所有的巨人汇聚而成,就像世上所有人子中的幸存者,上帝把世界赐予了他。上帝是使无变为有的上帝……因而,无论我多么卑微,无可名状,我仍然可以呼叫上帝之名,向他求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你的愤怒这么快就临到我?为什么转眼之间你就熔化我、摧毁我、把我像水一样泼在地上?大洪水的时候,你给挪亚他们一百二十年时间;出埃及的时候,你给摩西他们旷野漂流四十年的时间;但对于我,你为何不留一点余地?对于我,你为何仅凭一个行动来宣喻你的意志、律法和审判?
你发令、你行动、你得胜、你凯旋,仅凭一个动作;你认我为敌,拔剑砍断我与你的联系,你问:他病了多久?你的意思是说,死亡之手加于他头上有多久?你让我沦为囚徒,成为死亡的俘虏。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本来并不习惯从猛烈的旋风中现身,而是在柔和的煦风中亲近我们。你最初用呼吸把灵魂吹进我的身体,难道你又会吹散它?在信众中,在教会中,你的呼吸带来今世的团契和慰藉、来世的圆满;那么在这间屋子,难道你的呼吸会带来解体和毁灭、离异和分裂?
这当然不出于你,不出于你的手。那噬血的剑、毁灭的火、旷野的风暴、身体的病痛,那困扰约伯的一切,全出于撒旦,而不是你。我的上帝,你一直亲手引领我;你假乳娘之手,让我知道除非你亲自动手,我无法改过。父母不会把我交给仆人去教养,你也不会把我交给撒旦。我与大卫王一样落入上帝之手,明白了上帝的怜惜是何等丰盛。
由于你的怜惜,我得以思量当下的处境;现在我所思量的不再是病痛发展的速度、身体消亡的速度,而是上帝复活我这堆尘埃的速度,上帝会重新收集和组织这堆尘埃,为他所用。随后我会听见上帝天使的宣喻:Surgite mortui(起来吧,亡灵)!起来吧,亡者!我是亡者,但我会听见天使的声音;声音的回响和声音的感动浑然一体;所有的人在死去的瞬间已然复活。祷告
哦,最仁慈的上帝,你亲自行动,亲自成就;自患病之初,你就提示我必死的事实;不仅如此,经由病情的发展,你告之我眼下就会死;你不仅警醒我,而且召唤我;你施加进一步的打击,然后亲自温暖我;你让我剥离自己,迟钝我身体的官能,让我厌倦于尘世的美食和逸乐;你敏锐我灵性的感觉,让我靠近你,帮助我理解你;主啊,请按你愉悦的方式行动,加速我身体的消亡,我的上帝,加大这消亡的程度,让我的灵魂向你升华,在你面前享有欢乐。
我的胃口没有衰败,而是提升;我坐在大卫王的餐桌上,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我的胃肠没有朽坏,而是健旺;我向上、向上,直到接近那羔羊之宴,跟你天国的使徒们同在,就像在尘世,跟你尘世的使徒们一道坐在桌旁。我双膝无力,正好让我久久俯伏在你面前,向你奉献。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这是你垂访过的心,是归向你的心,你的垂访让它成为安静的心。因你的恼怒,我的肉身无法宁静。但是,你解释你自己的工作,称疾病为规诫而非恼怒,于是我的肉身有了安静。唉,因我的罪过,我的骨头也不安宁;我的罪让你如此不喜悦,请让你深爱的耶稣基督为我担罪,我的骨头就会有安宁。
主啊,你让自己成为丛林中的光,照亮病痛的荆棘;你的光向我敞亮,让我看见你,明白你是我的上帝,正在亲近我,伴我走过荆棘丛生的道路。主啊,为耶稣基督的缘故,求你行动,是你让他受难,让他成为尘世与天国的王,戴着荆棘的冠冕。
第二篇: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上世纪40年代,著名美国小说家厄尼斯特·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以反法西斯主义为主题,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塑造了国际纵队的美国志愿兵、反法西斯战士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创作生涯中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迷惘、孤独与悲观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成为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小说被译成几十国文字,是一部畅销全世界的巨著。
在这本小说里,人物众多,除了著名的男主人公罗伯特·乔丹之外还有同命运战斗的皮拉尔也非常受读者欢迎。但是在此我就安塞尔莫详细谈谈我的感想。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我们可以看到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军在首都东北瓜达拉哈拉城附近大败意大利侵略军,首都已转危为安。戈尔兹将军率领的政府军正准备对首都西北向瓜达拉马山区叛军山上防线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反攻,为切断敌人的援路线,乔丹奉命在进攻开始时炸毁敌人的一座桥梁。在西班牙老人安塞尔莫的带领下,乔丹来到敌后的巴勃罗游击队,在和游击队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作品从乔丹的角度串起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最后乔丹完成了炸桥任务,自己受重伤留下来掩护游击队撤退。游击队的其他人员也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或是死亡,或是奔向未知的死亡,而他们各自的性格也在这一过程中完全地展现出来。在小说中,安塞尔莫是海明威着力刻划的人物之一。他带领罗伯特·乔丹进入山中,联系上了山里的游击队。他是乔丹忠诚的拥护者,义不容辞地执行乔丹的命令,他莫带领罗伯特·乔丹进人敌后,就以乔丹助手的身份,给乔丹介绍敌情,帮助乔丹了解情况。游击队长巴勃罗是马贩子出身。革命爆发时,巴勃罗带领众乡亲在家乡小镇包围了民防团的兵营,逮捕、处死了所有的法西斯分子。法西斯军队开始反攻倒算,于是他就率众兄弟到深山中打游击,在袭击了几次敌人的据点,炸了一次火车后,意气开始消沉,变成了一个鼠目寸光的酒鬼和胆小鬼。他得悉了乔丹的来意,就提出了他所谓的狐狸的原则:要在一个地区待得下去,就只能到别的地区去活动,不然会有被敌人赶走的可能。当巴勃罗对乔丹的到来明显地感到不满和敌意,甚至摆出不合作的态度时,安塞尔莫狂怒尖锐地指责巴勃罗,指出巴勃罗怯懦的“狐狸原则”,而声称“我们需要的是狼。”作为一个忠诚的卫士,安塞尔莫维护的是乔丹,这不在于乔丹的爆破和实战经验超过他,而在于乔丹是马德里的最高军事机关派来的。在这小山区里,乔丹就成了共和国的代表和化身,安塞尔莫维护乔丹,实际上是在维护西班牙和共和国,维护祖国的正义事业。他不认得字,但他的立场却极为鲜明而坚定。在罗特·乔丹三天的活动中,安尔莫没有花言巧语,在行动上极其忠实于乔丹,当游击队中的人动摇、当游击队出现波折时、当游击队出现叛徒时,在人心不稳的情况下,安塞尔莫依然坚决执行已定的炸桥计划,没有丝毫的更改和动摇,甚至在内心也没有更多的犹豫。巴勃罗在炸桥前几次反覆甚至是破坏;皮拉尔也为炸桥的危险而烦恼,甚至于突然向乔丹爆发神经质的责骂,聋子虽然接受了乔丹所给予的任务,但内心也知道怎样的结局,游击队的人们都在为炸桥后自己的生死和出路担心时,安塞尔莫似乎毫不在意任务的危险,关于这一任务,关于乔丹的命令,安塞尔莫只有一种反应:无条件执行。当游击队的人们多少有各自的想法
时,安塞尔莫却一直在外奔波、侦察。《丧钟为谁而鸣》中除了开头有他的部分描写和侦察的描写外,其它地方很少对他有大段描写和大规模展现,他是一个行动者,一个没有花花外衣的朴素的战斗者。安塞尔莫忠诚于乔丹,是乔丹的忠实助手,同时也是乔丹的好参谋,安塞尔莫是个勇敢的战斗者,也是经验丰富的睿智老人,他凭借猎人的锐利眼睛,敏锐地感受一切,分析一切,他为乔丹分析每个人的情况,这种分析恰恰是被以后的事实证明了的。安塞尔莫是一个智慧的标准,他的行为本身就体现着这种标准。他不仅仅是一个真正的战斗者,同时也是思考的老人,他认为杀人仅仅是争取胜利的一种手段,他心中明白,为了胜利必须杀人,这是战争的必然性。但杀人不是目的,也不是嗜好,尤其是象巴勃罗那样残暴地杀人。在安塞尔莫老人看来,杀人和打赢战争完全不是一回事,应该打赢战争,而不能一味地去杀人。作为一个战斗者,安塞尔莫不得不去杀人,而且为自己杀人而深感内疚,作为一个慈善的人,安塞尔莫不喜欢杀任何人,他认为,杀人最终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杀人只能会播下仇恨的种子,会引向更大的杀戮,他说:“我连主教也不想杀,我也不想杀哪个财主老板,我要叫他们后半辈子像我们一样,天天在地里干,像我们一样在山里砍树。他们这样才会明白,人生在世该干些啥。让他们睡我们睡的地方。让他们吃我们吃的东西。不过顶要紧的是让他们千活。这样他们就会得到教训了。”他认为即使在胜利之后也不能杀人,而是要用劳动改造敌人,这是安塞尔莫人性思想的体现。从意识方面来看,安塞尔莫是《丧钟为谁而鸣》中体现出来的“人性标准”。
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以独特的风格、简洁的文体和生动明快的语言着力刻画了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游击队队员的安塞尔莫、皮拉尔、玛丽亚和巴勃罗,这个四个人物和乔丹构成密切的关系。以罗伯特·乔丹为核心和支点,支撑起众多人物,犹如一个大树的主干,支撑起了天一样,这种支撑,即是《丧钟为谁而鸣》的人物结构方式,同样也是它的主题表达方式。这正是《丧钟为谁而鸣》中游击队正面描写的人物形象的格局,同时也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格局。篇二: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篇一: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 丧钟为谁而鸣》这本书并不是很出名 , 也因此它可以说是 一部被引用最多,却少有人读过的经典名着。
初次阅读这本书我并不是十分喜欢,因为我觉得这本书枯燥乏味,实在不适合我们这些青少年阅读,一想到这本书是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而淘来的却一点都激发不起我的兴趣我就十分气恼。但是,再次拾起这本书细细品味时,却发现其中趣味无穷 ?? 《丧钟为谁而鸣》的作者海明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查阅资料后我知道:海明威是 美国着名小说家,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不仅文体简洁,而且语言生动明快,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54 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在意大利前线受伤。后作为《多伦多明星日报》驻外记者赴法国,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于 1925 年出版。40 年代出版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描写战后一批流落欧洲的青年的迷惘、彷徨和幻灭感,小说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胜者无所得》(193)塑造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确立了他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1929),以他在意大利战场的经历为背景,描写一对恋人的>幸福被战争摧毁的悲剧。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描写一个古巴渔民面对失败时的顽强拼搏精神,此书获得普利策奖。《丧钟为谁而呜》(1940)以反法西斯主义为主题,描写一名美国志愿兵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英勇牺牲精神。它以及《永别了,武器》这两部反战小说被誉为现代>世界文学名着。此书的特点无外乎有三点,第一点: 此书是伟大诗人和圣公会主教多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中收录的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其中每一篇包括 “ 思考 ”“ 自我勉励 ”“ 祷告 ” 三部分,此书在西方神学、>心理学和诗歌着作中具有极高地位,思想深刻,影响深远。第二点:此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心理学价值,细致入微地分析了病人的心理特征。第三点:书中配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 · 布莱克的经典插画,实在令人赏心悦目啊!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故事是:美国青年罗伯特 · 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桥的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罗伯特 · 乔丹的无私奉献以及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得震撼了我,一时之间我竟无法用言语表达出自己的那份感受 ?? 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我,让我十分地佩服这位主人公,又不得不自我反思自己是否有如此的情操 ?? 读完《丧钟为谁而鸣》这本书,我确实思考了很多,此时我的心情百感交集,不知
大家是否有这兴趣去阅读一番,同我一起细细品味呢? 篇二: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这本书的评论是不是很难写?那么多条评论里没看到几篇是跟内容有沾边的。对西班牙内战我了解并不多。短短三天里的故事,中译本洋洋洒洒四十万字。也可以说是主人公罗伯特?乔丹――一个思想复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三天里的心灵轨迹。生与死的问题,爱情与战斗职责的矛盾,道德伦理与严酷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你反对一切杀人的行为,可你既杀过人,而且还要继续杀人。因为要打胜仗就必须多杀敌人。
双方都在屠杀,游击队员绞死长枪党,法西斯分子血洗拥护社会党的村庄。为了自由,尊严和所有人都有工作而不致挨饿的权利,我们对他们也干下了令人发指的暴行,“但那是因为我们缺乏教养,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他们是蓄意地、深思熟虑地干着。”游击队员们射击,投掷手榴弹,炸火车。可是杀掉的人有几个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那些铁杆儿长枪党们都躲在后方屠杀平民。而在战壕里向我们瞄准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穷人。联合政府内部也是成分复杂,斗争重重,军队缺少武器装备,指挥不畅。有着种种官僚主义,工作无能。党内的清洗斗争连在国际纵队里也难逃一劫。内部还有第五纵队活动。奥威尔当年志愿参加西班牙内战,身负重伤后回国,还有他的同志因为政见不同要追杀他。
尽管这样,为了所拥护的一切,为了这种感情以及这种必要性*,你还是参加战斗,为你接受的教育中所提到的新世界而战斗。然而,有谁能像青年牧师和军人始终保持着忠诚?是我们蜕变了,还是世界并不是我们原先想象的那样?根本没有完美的事业,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
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但我们并不能心灰意冷,就此投降,还是要接着进攻,继续杀人。因为不这样干战争就要失败。那些行不通的混蛋命令明明会夺去你的命,你也只能去豁出命来坚决执行。是啊,谁也没权夺取别人的生命,可不这样我们自己就要遭到更大的不幸。谁也不想和爱人分别,白白送死,可不这样最终的危险就不会过去。这确实是陈词滥调,但这也是真话。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是比战争更坏的呢?
篇三: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从《丧钟为谁而鸣》的书名开始,一直读完最后一页的那首诗。那首像是对所有的世界人民发出号召一般的诗,是我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始终都在被一种精神震撼着。
三天在作家的笔下通常是短暂的,而海明威却用大量笔墨将这区区三天时间刻画的历历在目。当我的目光在白纸黑字间流淌时,我的心就已经跟着主人公罗伯特一起度过了那惊心动魄的三天。我为罗伯特得到了爱情而高兴,为巴勃罗的畏缩不前而厌恶,为罗伯特失去战友而难过,为罗伯特的英勇牺牲而惋惜。在整个过程中,我所有的感受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
在二千年前的中国,伟大的孔子就已经对世界提出了设想,也就是所谓的“大同世界”。子曰:“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所指的正是人道主义思想的理念。人人都为公众事业尽心尽力,面对战争,面对死亡的威胁,面对全人类共同的灾难,同生死共进退,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越是在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越能体现出这种精神和人性的伟大。
没有人是自我一体的孤岛,人人都是世界本土的一份泥土。无论是谁被海浪给冲走,都使这个世界不再完整。当丧钟再度响起时,它不再只为一个人而鸣,它是为全人类而鸣!篇三:读《丧钟为谁而鸣》有感 《丧钟为谁而鸣》----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丧钟为谁而鸣》是以1936~1939年期间西班牙内战为背景,描写美国志愿者罗伯特乔丹在执行炸桥任务的三天时间内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1936年2月16日,以西班牙共产党、社会党左派等为中坚力量的人民阵线在西班牙国会选举中取的压倒多数的胜利,成立了联合政府。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军官弗朗哥在西属摩洛哥发动武装叛乱,很快得到西班牙各地驻军及法西斯组织长枪党等右派集团的响应,内战全面爆发,希特勒墨索里尼公然支持弗朗哥,将物资送给西班牙叛军,协助弗朗哥叛军作战,残酷屠杀西班牙人,激起了世界进步力量的公愤,以各国共产党人为中坚力量的工人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中的反战者纷纷奔赴马德里,三万多名来自54个国家的志愿者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分子的疯狂反扑。1937年5月,西班牙政府军司令戈尔兹将军计划向盘踞在马德里西北部的瓜达拉山区的叛军发动强攻。为了这次行动,罗伯特乔丹深入法西斯占领区寻找游击队,争取到游击队长巴勃罗妻子比拉尔的支持及时完成炸桥任务。
对全人类共同的灾难,人们所产生的共鸣。
作品中的罗伯特乔丹是一个冷静、沉着又善于观察和忍耐的年轻人,他有一颗积极向上和充满阳光的心,他能伸能缩,在那样紧急甚至惊心动魄的情况下,依然临危不惧,他在最后一晚幻想胜利后场景、幻想在盖洛德饭店里同好友谈话、聊天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和祥和。
他深爱玛利亚但我不明白是如何开始的,或许就是一见钟情吧!总之,他们爱的很深沉,玛利亚告诉了罗伯特自己全部的经历、告诉他关于自己的一切、告诉他自己是如何被侮辱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法西斯的强暴和凶残。安奈尔莫是一个忠诚的老者,他有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高尚而又坚定的活着。比拉尔忠于共和国,她希望早日赶走法西斯、希望国家安定统一、她同样希望自己的丈夫巴勃罗能更加勇敢的活着,她几次提到其以前勇猛作战的场景,她坚决救回玛利亚并且悉心照顾保护她,知道乔丹的到来,她希望他们俩能够幸福。
巴勃罗似乎整日买醉、似乎真的变得懦弱和颓废,但实际上他并没有,他只是不想太多的战争和杀戮、不想再有太多的兄弟伤亡。他的想法似乎很狭隘但对于过着这种游击日子的人来说,似乎很有道理,他只是渴望一片没有战争的天空,但当一切都在进行时,他知道已经无法改变,所以他开始思索着应对方案。他敏感而又机灵,他知道一切潜在的危
机。他孤单、他没有人可以去倾诉,只有他的马儿,但最后他还是回来了,与他们并肩作战,共同完成了炸桥任务。整个过程就好像一个小短片,记录着这紧张而又欢快的三天。三天中有太多的美好和残酷、有太多的回忆和憧憬,三天好比三个月,又好比三小时。
第三篇: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篇一: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 丧钟为谁而鸣》这本书并不是很出名 , 也因此它可以说是 一部被引用最多,却少有人读过的经典名着。
初次阅读这本书我并不是十分喜欢,因为我觉得这本书枯燥乏味,实在不适合我们这些青少年阅读,一想到这本书是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而淘来的却一点都激发不起我的兴趣我就十分气恼。但是,再次拾起这本书细细品味时,却发现其中趣味无穷 „„
《丧钟为谁而鸣》的作者海明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查阅资料后我知道:海明威是 美国着名小说家,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不仅文体简洁,而且语言生动明快,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54 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在意大利前线受伤。后作为《多伦多明星日报》驻外记者赴法国,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于 1925 年出版。40 年代出版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描写战后一批流落欧洲的青年的迷惘、彷徨和幻灭感,小说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胜者无所得》(193)塑造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确立了他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1929),以他在意大利战场的经历为背景,描写一对恋人的>幸福被战争摧毁的悲剧。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描写一个古巴渔民面对失败时的顽强拼搏精神,此书获得普利策奖。《丧钟为谁而呜》(1940)以反法西斯主义为主题,描写一名美国志愿兵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英勇牺牲精神。它以及《永别了,武器》这两部反战小说被誉为现代>世界文学名着。此书的特点无外乎有三点,第一点: 此书是伟大诗人和圣公会主教多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中收录的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其中每一篇包括 “ 思考 ”“ 自我勉励 ”“ 祷告 ” 三部分,此书在西方神学、>心理学和诗歌着作中具有极高地位,思想深刻,影响深远。第二点:此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心理学价值,细致入微地分析了病人的心理特征。第三点:书中配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 · 布莱克的经典插画,实在令人赏心悦目啊!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故事是:美国青年罗伯特 · 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桥的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罗伯特 · 乔丹的无私奉献以及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得震撼了我,一时之间我竟无法用言语表达出自己的那份感受 „„ 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我,让我十分地佩服这位主人公,又不得不自我反思自己是否有如此的情操 „„
读完《丧钟为谁而鸣》这本书,我确实思考了很多,此时我的心情百感交集,不知大家是否有这兴趣去阅读一番,同我一起细细品味呢?
篇二: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这本书的评论是不是很难写?那么多条评论里没看到几篇是跟内容有沾边的。对西班牙内战我了解并不多。短短三天里的故事,中译本洋洋洒洒四十万字。也可以说是主人公罗伯特?乔丹――一个思想复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三天里的心灵轨迹。生与死的问题,爱情与战斗职责的矛盾,道德伦理与严酷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你反对一切杀人的行为,可你既杀过人,而且还要继续杀人。因为要打胜仗就必须多杀敌人。
双方都在屠杀,游击队员绞死长枪党,法西斯分子血洗拥护社会党的村庄。为了自由,尊严和所有人都有工作而不致挨饿的权利,我们对他们也干下了令人发指的暴行,“但那是因为我们缺乏教养,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他们是蓄意地、深思熟虑地干着。”游击队员们射击,投掷手榴弹,炸火车。可是杀掉的人有几个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那些铁杆儿长枪党们都躲在后方屠杀平民。而在战壕里向我们瞄准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穷人。联合政府内部也是成分复杂,斗争重重,军队缺少武器装备,指挥不畅。有着种种官僚主义,工作无能。党内的清洗斗争连在国际纵队里也难逃一劫。内部还有第五纵队活动。奥威尔当年志愿参加西班牙内战,身负重伤后回国,还有他的同志因为政见不同要追杀他。
尽管这样,为了所拥护的一切,为了这种感情以及这种必要性*,你还是参加战斗,为你接受的教育中所提到的新世界而战斗。然而,有谁能像青年牧师和军人始终保持着忠诚?是我们蜕变了,还是世界并不是我们原先想象的那样?根本没有完美的事业,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
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但我们并不能心灰意冷,就此投降,还是要接着进攻,继续杀人。因为不这样干战争就要失败。那些行不通的混蛋命令明明会夺去你的命,你也只能去豁出命来坚决执行。是啊,谁也没权夺取别人的生命,可不这样我们自己就要遭到更大的不幸。谁也不想和爱人分别,白白送死,可不这样最终的危险就不会过去。这确实是陈词滥调,但这也是真话。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是比战争更坏的呢?
篇三: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从《丧钟为谁而鸣》的书名开始,一直读完最后一页的那首诗。那首像是对所有的世界人民发出号召一般的诗,是我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始终都在被一种精神震撼着。
三天在作家的笔下通常是短暂的,而海明威却用大量笔墨将这区区三天时间刻画的历历在目。当我的目光在白纸黑字间流淌时,我的心就已经跟着主人公罗伯特一起度过了那惊心动魄的三天。我为罗伯特得到了爱情而高兴,为巴勃罗的畏缩不前而厌恶,为罗伯特失去战友而难过,为罗伯特的英勇牺牲而惋惜。在整个过程中,我所有的感受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
直到读到最后一页,我才真切感受到作者所宣扬的精神是多么博大,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只存在于虚幻的小说之中,更>温暖充盈着整个世界。经过二战的炮火洗礼,无数国家走到了一起;经过印度尼西亚的巨大地震,无数孤儿又重获家庭;经过汶川8.0级大地震,从四面八方寄来的汇款和物品散发着人性的温暖;经过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体育赛场上更加体现出世界人民的友谊与热情„„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它们充分地说明了这个世界被一种博爱的温暖的人道主义精神所包围着,呵护着,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爱的温暖这个世界是我们共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每人都应该将自己心中最真挚的爱去温暖每一个角落。让周围的人都感受到温暖,将爱与温暖永远传播下去。
在二千年前的中国,伟大的孔子就已经对世界提出了设想,也就是所谓的“大同世界”。子曰:“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所指的正是人道主义思想的理念。人人都为公众事业尽心尽力,面对战争,面对死亡的威胁,面对全人类共同的灾难,同生死共进退,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越是在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越能体现出这种精神和人性的伟大。
没有人是自我一体的孤岛,人人都是世界本土的一份泥土。无论是谁被海浪给冲走,都使这个世界不再完整。当丧钟再度响起时,它不再只为一个人而鸣,它是为全人类而鸣!
第四篇: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篇一: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 丧钟为谁而鸣》这本书并不是很出名 , 也因此它可以说是 一部被引用最多,却少有人读过的经典名着。
初次阅读这本书我并不是十分喜欢,因为我觉得这本书枯燥乏味,实在不适合我们这些青少年阅读,一想到这本书是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而淘来的却一点都激发不起我的兴趣我就十分气恼。但是,再次拾起这本书细细品味时,却发现其中趣味无穷 „„
《丧钟为谁而鸣》的作者海明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查阅资料后我知道:海明威是 美国着名小说家,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不仅文体简洁,而且语言生动明快,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54 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在意大利前线受伤。后作为《多伦多明星日报》驻外记者赴法国,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于 1925 年出版。40 年代出版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描写战后一批流落欧洲的青年的迷惘、彷徨和幻灭感,小说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胜者无所得》(193)塑造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确立了他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1929),以他在意大利战场的经历为背景,描写一对恋人的幸福被战争摧毁的悲剧。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描写一个古巴渔民面对失败时的顽强拼搏精神,此书获得普利策奖。《丧钟为谁而呜》(1940)以反法西斯主义为主题,描写一名美国志愿兵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英勇牺牲精神。它以及《永别了,武器》这两部反战小说被誉为现代世界文学名着。此书的特点无外乎有三点,第一点: 此书是伟大诗人和圣公会主教多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中收录的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其中每一篇包括 “ 思考 ”“ 自我勉励 ”“ 祷告 ” 三部分,此书在西方神学、心理学和诗歌着作中具有极高地位,思想深刻,影响深远。第二点:此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心理学价值,细致入微地分析了病人的心理特征。第三点:书中配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 · 布莱克的经典插画,实在令人赏心悦目啊!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故事是:美国青年罗伯特 · 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桥的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罗伯特 · 乔丹的无私奉献以及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得震撼了我,一时之间我竟无法用言语表达出自己的那份感受 „„ 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我,让我十分地佩服这位主人公,又不得不自我反思自己是否有如此的情操 „„
读完《丧钟为谁而鸣》这本书,我确实思考了很多,此时我的心情百感交集,不知大家是否有这兴趣去阅读一番,同我一起细细品味呢?
篇二: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这本书的评论是不是很难写?那么多条评论里没看到几篇是跟内容有沾边的。对西班牙内战我了解并不多。短短三天里的故事,中译本洋洋洒洒四十万字。也可以说是主人公罗伯特?乔丹――一个思想复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三天里的心灵轨迹。生与死的问题,爱情与战斗职责的矛盾,道德伦理与严酷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你反对一切杀人的行为,可你既杀过人,而且还要继续杀人。因为要打胜仗就必须多杀敌人。
双方都在屠杀,游击队员绞死长枪党,法西斯分子血洗拥护社会党的村庄。为了自由,尊严和所有人都有工作而不致挨饿的权利,我们对他们也干下了令人发指的暴行,“但那是因为我们缺乏教养,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他们是蓄意地、深思熟虑地干着。”游击队员们射击,投掷手榴弹,炸火车。可是杀掉的人有几个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那些铁杆儿长枪党们都躲在后方屠杀平民。而在战壕里向我们瞄准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穷人。联合政府内部也是成分复杂,斗争重重,军队缺少武器装备,指挥不畅。有着种种官僚主义,工作无能。党内的清洗斗争连在国际纵队里也难逃一劫。内部还有第五纵队活动。奥威尔当年志愿参加西班牙内战,身负重伤后回国,还有他的同志因为政见不同要追杀他。
尽管这样,为了所拥护的一切,为了这种感情以及这种必要性*,你还是参加战斗,为你接受的教育中所提到的新世界而战斗。然而,有谁能像青年牧师和军人始终保持着忠诚?是我们蜕变了,还是世界并不是我们原先想象的那样?根本没有完美的事业,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
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但我们并不能心灰意冷,就此投降,还是要接着进攻,继续杀人。因为不这样干战争就要失败。那些行不通的混蛋命令明明会夺去你的命,你也只能去豁出命来坚决执行。是啊,谁也没权夺取别人的生命,可不这样我们自己就要遭到更大的不幸。谁也不想和爱人分别,白白送死,可不这样最终的危险就不会过去。这确实是陈词滥调,但这也是真话。
第五篇:《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英文版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Journal Entry of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Shi TaiwenClass six41004177
Journal Entry of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From the early autumn of 1936 to spring of 1939, the Spanish Civil War, forgotten by modern people, had become the old history.However, actually, it was the prelude of the European front of World War Two, and was the first battle between the world's progressive forces and the regime of Germany and Italy fascist.Because of great many complicated historical reasons, the progressive forces failed in the war.There are few of literature works reflecting the periodical history, and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s the only book which is respected and read.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s the longest novel of Hemingway, but the plot of the novel is limited to three days(on a Saturday afternoon to Tuesday morning in the end of May 1937), and it is very compact.At that time, due to the march of government forces near the capital of the northeast city of Guadalajara trounced the Italian army, the capital has turned the corner.Gore general then was preparing an attack to their enemies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capital of Guadalajara.In order to cut off the reinforcement of enemies, Robert Jordan as a volunteer was sent to the depth of mountain and got touch with guerrillas.As soon as the fighting started, they smashed the railway bridge.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 it describes that the old guidance Ansel Mo with Jordan went to bridge post reconnaissance, then heading for guerrilla camp.The old man found out Pablo, the leader of that team.Jordan communicated with him immediately, and the contradiction was carried step by step.Pablo was a coper before, supplying horses for unit and bullring.Later he met Fini’ mistress when he was a helper in bullring.After Fini was killed by cattle, Bilal stayed with Pablo.When the revolution broke out, Pablo lead people surrounding the civil defense, and arrested all the fascists, put them all to death.Three days later, they were attacked by fascists, and withdraw to the mountains guerrilla.Past year, they attacked several enemy strongholds, bombing a train, getting a few horses.At the same time, Pablo became another person.He started drinking, and his emotion was desperate.He just wanted to stay in this mountain.When he knew the reason that Jordan came, he put his Fox principle: To be afloat in an area, you can only go to other activities in the
region, or will be rid of the enemy.Bilal was a straightforward passionate woman.Before she lived with several bullfighters and understood a few bitter over life, tasting some earthly joy.She thought Pablo was full of manly when she met him at the first time.But now as an old woman, she found out that he became a short-sighted drunkard and a coward.She was very upset, just like those guerrilla fighters as being hard-pressed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republic they love.At this juncture, the Republic sent a blaster.That night they gathered in the cave, Bilal lead against Pablo favoring to break Railway Bridge, unanimously expressed support for her, she said bravely: “Here I decide.” In this tense moment, Jordan could not help but reach out and press the pistol on Pablo succumbed, but then gone back everywhere only from his personal safety.Jordan Bilal and everyone had to help overcome his enemy sabotage and interference caused by enemy cavalry difficulties in the timely completion of Tuesday morning task, but unfortunately they lost their lives.Hemingway played his unique narrative art to describe the action nuanced dialogue and colorful, tightly surrounded Robert Jordan's actions, all in one place this story in the end.While he made use of a large section of the inner monologue and insert memories, to make the hero’s image is very plu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