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答题语言
学习资料
一、概括事件的方法:
人+什么情况+什么事情+结果
①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② 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思想(性格、精神)③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说明------的道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的描写)②侧面描写(通过对其他人、事来突出人物的品质或性格特点)③细节描写
④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⑤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价 答题语言:关键词+阐述 标题的含义:
①表层意思(关键词字典中的含义,双关中的浅层含义)②深层含义(关键词中深层含义,双关中深层含义)③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④从线索贯穿
⑤从中心思想方面概括理解。(人物形象、作者情感)
答题语言:①什么手法+②表层意思+③深层意思+④表达了什么中心(包括作者情感)中间句或段的作用: ①本句或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上文,概括上文…情节,启下文,引起下文…情节)③与中心思想关系 文末句或段的作用: ①本句或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总结收束全文。
③照应文题,首尾呼应。
④点明文章…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情感)⑤引起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线索的作用:
①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②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③结构严谨。
④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题。⑤推动情节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自然环境作用:
①描写了景物的……特点;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情感、或衬托人物……的形象、预示人物的……命运; ④为下文……作铺垫。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⑥有时也起突出主题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②渲染……环境气氛;③衬托人物心情;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突出主题;
情节(材料)安排的作用:
①材料本身写了…内容,突出了… ②与上下文的关系 ③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重点语句的理解方法:
①抓关键词,分析它的语言(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句式、大词小用、褒词贬用等)②分析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③结合句子所在位置、上下文、中心来挖掘内涵。(起始句:总起的作用,理解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分析;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收束句:文章或文段起小结作用,理解时从它的上文去寻找相关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④抓住句子修饰语、相邻句。(句子的成分定、状、布等修饰、闲置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把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即联系语境,寻找与重要句子在文中照应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加以互相印证分析和说明。同时还要联系文章的文体特点、整体意思、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等因素来分析理解重要句子的内在本质含义和作用。)插叙的作用:
补充了…情节或对…情节有衬托作用。②突出人物…特点,丰富人物形象。③突出文章中心。④与上下文关系。倒叙的作用: 强调了被倒置的…内容,突出了…。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补叙的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②突出人物…特点,丰富人物形象。③突出文章中心。表达什么中心,作者什么情感 语言赏析题的角度及答题语言:
①修辞手法②句式③词语(动词、形容词、拟声词、成语)
1、比喻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心理(心情)、说明……道理、……情感)
拟人作用:把……事物以人格化,增添了生命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心理(心情);说明……道理。
3、排比作用:使句式整齐,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4、对比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
5、反复作用: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6、夸张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7、对偶作用: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8、反问作用: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9、设问作用:提醒人们注意,引起人思考。表现手法中对比、衬托的作用:
①突出了人物(景物)的…特点②突出…中心 引用的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更加丰富,丰富人物形象 增加文章文学性③增加说服力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人物描写的角度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作用:①交待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②……心理、……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作用:①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心情)②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反映……精神品质。
③表现……高超技能。
④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3、心理描写:①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②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③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4、细节描写:是指一些细小的或反复出现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作用:与上面所总结基本一致。
第二篇:古诗答题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习惯用语
(一)形象、观点:
恋友思别,羁旅思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钟情山水,归隐田园; 献身边塞,反对征战;不慕权贵,傲岸不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矢志报国,壮志难酬;政治失意,仕途坎坷;达观豪迈,超凡脱俗; 愤世嫉俗,消沉颓唐;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思想情感:
宁静淡泊 恬淡闲适 壮怀激烈 追慕圣贤 孤愤难平寂寞幽怨 忧郁失望 缠绵悱恻 甜蜜愉悦 嬉怒笑骂 感情细腻 挚切情深
(三)语言文字: 特色:
豪放雄奇 沉郁顿挫 直率天真 婉约含蓄 诙谐风趣 叠字叠词 明白如话平淡无奇
词藻华丽 质朴清新 苍凉雄浑 抑扬顿挫 形神兼备 穷形尽相 行云流水 明快晓畅
作用:
深化主旨,画龙点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深沉动人,发人深省;言近意远,蕴藉含蓄;音韵和谐,铿锵有力;淋漓尽致,回肠荡气;一气呵成,琅琅上口;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四)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有: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具体形象为实,想象联想为虚。
抒情方式有直接(正面)抒情和间接(侧面)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五)表达技巧:
铺陈其事 浓墨重彩 托物起兴 对比比较 映衬比较 虚拟写实 象征暗示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化用典故 以古讽今 怀古伤今 以动写静
以乐写哀 烘云托月 直抒胸臆 白描勾勒 议论点染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小中见大 欲扬先抑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 联想想象 含而不露
(六)修辞方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冗长为简洁。拟人:使„„人格化,新颖别致,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触发联想,营造气氛。
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抒情语势磅礴,痛快淋漓。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反复:议论说理,强调强化;抒情写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感染力强。
(七)构思:
方法:起承转合 首尾呼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过渡 铺垫 伏笔 作用:独辟蹊径 独出心裁 自出机杼 别开生面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突兀而起 笔锋一转 严谨完整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1)清新。其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如王维《山居秋瞑》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
(2)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的。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心情。
(3)明快。其特点是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不绕弯子,一语中的。
(4)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西体味。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表达对妻子的怀念,却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练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6)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作品往往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怀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波。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陶尽,千古风流人物”,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显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伫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9)洗练。语言表达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穷的境界。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织出一幅烟雨迷濛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独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颖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一见斧凿。
(10)浓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中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愁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1)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指诗人在创作时驾驭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反映生活的巧妙技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而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方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二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三是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四是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
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第三篇:文化生活主观题常用答题语言
文化生活常用答题语言
文化影响
1. 文化与社会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4)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 文化与个人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弘扬原因①(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②(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弘扬途径:①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②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文化对文化: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发展
1.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必要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4)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5)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6)文化传播的途径与特点
途径:商业贸易、教育、人口迁徙。
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7)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②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③有利于增进各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2. 文化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2)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否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3)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应把握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5)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 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内容形式。(3)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5)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6)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2. 中华民族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 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4. 根本途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长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
8. 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9.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10. 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第四篇:大自然的语言 答题+答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
(2)第一句话 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二)(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荣枯 去来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4)①传语 ②暗示 ③唱歌
(5)A.× B.√ C.√ D.×
(6)B
(7)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A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
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三)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
(一)语段点将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2)差异 A()B()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因而 D.但是 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A(2)B(1)2.D 3.(1)强调说明相差数少(2)表示春天短促4.C 5.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第五篇:高考语文答题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古诗鉴赏题的做法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七)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六、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