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假设“三国”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9:5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假设“三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国演义》读后感:假设“三国”》。

第一篇:《三国演义》读后感:假设“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假设“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假设“三国”

《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里面的人物也是可以倒背如流的了,里面人物的性格,更是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那你有没有试想过,假设故事情节变化一下会怎么样呢?

假设一:诸葛亮不是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是蜀国的军事,人称“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最后终于病死在五丈原。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诸葛亮在五丈原时没死的话,按照当时的兵力和他的谋略,完全可以横扫司马的军队,但这一战过后,蜀国的兵马也会急剧减少,若吴国再乘机趁火打劫,刘禅的王位照样难保。诸葛亮不死于五丈原,只会一时稳住局面,并不能直接决定三国的胜败。

假设二:郭嘉非病死

郭嘉是魏国的一位智者,曾为曹操灭掉吕布,曹操一生中只有一次没听他劝,结果放跑了刘备,导致了蜀势力的崛起,由于他预事件件精准,最后不幸因病而亡,人们又把他称为“早逝的先知”。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说都很遗憾,没见到郭嘉对战诸葛亮的场面。曹操在没了郭嘉后,立马就在赤壁之战中受到了重创,可见有郭嘉的话,得天下就容易多了!郭嘉确实谋略过于诸葛亮与庞统,再加上魏国又兵强马壮,得天下是迟早的事,但却有一点,曹操得了郭嘉后,哪还会去想司马懿?郭嘉的治国方面远输司马懿,司马虽谋略在诸葛亮之下,却在治国,用兵方面有很大成就,换了谁都比不上的,我只能说,若郭嘉不病死,得天下而不得民心,迟早被推翻,况且哪还会有晋国的崛起呢?

假设三:关羽不傲

关羽是蜀国五虎将之首,人称“武圣”。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等都是他的英雄事迹,但为人傲慢,所以才会最终被吕蒙和陆逊灭掉。假设关羽不傲,虽说不会在吕布和陆逊一战中败亡,也不会导致张飞,刘备的败亡,但你想想,关公不傲,哪里还会有温酒斩华雄的这些英雄事迹呢?人们还会叫他“武圣”吗?关羽不傲,怎么会有蜀国的一场场胜战?后主刘禅的腐败,也不会让他有出头之日,那么蜀国必灭。

我们大胆地做了三个假设,却都不尽人意,总而言之,历史终归有它发生的道理,要是某一部分被改编了,可能整个中国的历史都会改变,后果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今天,今天过去了,就变成历史的一部分,把握今天就是把握未来。

第二篇:《三国演义》读后感:假设“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假设“三国”

《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里面的人物也是可以倒背如流的了,里面人物的性格,更是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那你有没有试想过,假设故事情节变化一下会怎么样呢?

假设一:诸葛亮不是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是蜀国的军事,人称“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最后终于病死在五丈原。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诸葛亮在五丈原时没死的话,按照当时的兵力和他的谋略,完全可以横扫司马的军队,但这一战过后,蜀国的兵马也会急剧减少,若吴国再乘机趁火打劫,刘禅的王位照样难保。诸葛亮不死于五丈原,只会一时稳住局面,并不能直接决定三国的胜败。

假设二:郭嘉非病死

郭嘉是魏国的一位智者,曾为曹操灭掉吕布,曹操一生中只有一次没听他劝,结果放跑了刘备,导致了蜀势力的崛起,由于他预事精准,最后不幸因病而亡,人们又把他称为“早逝的先知”。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说都很遗憾,没见到郭嘉对战诸葛亮的场面。曹操在没了郭嘉后,立马就在赤壁之战中受到了重创,可见有郭嘉的话,得天下就容易多了!郭嘉确实谋略过于诸葛亮与庞统,再加上魏国又兵强马壮,得天下是迟早的事,但却有一点,曹操得了郭嘉后,哪还会去想司马懿?郭嘉的治国方面远输司马懿,司马虽谋略在诸葛亮之下,却在治国,用兵方面有很大成就,换了谁都比不上的,我只能说,若郭嘉不病死,得天下而不得民心,迟早被推翻,况且哪还会有晋国的崛起呢?

假设三:关羽不傲

关羽是蜀国五虎将之首,人称“武圣”。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等都是他的英雄事迹,但为人傲慢,所以才会最终被吕蒙和陆逊灭掉。假设关羽不傲,虽说不会在吕布和陆逊一战中败亡,也不会导致张飞,刘备的败亡,但你想想,关公不傲,哪里还会有温酒斩华雄的这些英雄事迹呢?人们还会叫他“武圣”吗?关羽不傲,怎么会有蜀国的一场场胜战?后主刘禅的腐败,也不会让他有出头之日,那么蜀国必灭。

我们大胆地做了三个假设,却都不尽人意,总而言之,历史终归有它发生的道理,要是某一部分被改编了,可能整个中国的历史都会改变,后果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今天,今天过去了,就变成历史的一部分,把握今天就是把握未来。

第三篇:梦回三国——《三国演义》读后感

梦回三国

——三国与人才协会征文稿

那,是一个烽火连天的时代;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那,是一个让无数后世之人魂牵梦绕的时代……

是的,那就是三国时代,一个让我心驰神往的时代,而一本《三国演义》,圆了我梦回三国的愿望。

初读《三国演义》,还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的我,由于阅历和知识有限,捧着一本文言版的《三国》,看着那艰涩难懂的文字,只有摇头的份,所以,小学的我,并没有将三国看完,只是粗略俩姐了其中的剧情。步入初中后,随着文言水平的提高,总算能看懂《三国》了,于是乎,我便坠入了这本书中不可自拔,书中那些灵动的文字,将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一个个恢宏的场景再现在我的面前,仿佛书本比起电视来更能使我感受到三国的气氛…如果说初中读三国只是被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的话,那么高中再读三国,则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那时的我,因为已经对其中的情节无比熟悉,所以,总希望能读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说到三国,不得不说的是它的开篇,一首《临江仙》就不必多说了,这一已经成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开篇词可以说每一个三国迷们都能倒背如流,而接下来就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但说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更能引出这本书的内容,而且朗朗上口,成了许多人常挂在 嘴边的一句“名言”。行文至此,笔者又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价值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但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由于本书再现了许多真实的战役(当然,其中文臣武将的谋略和兵法也被提及),所以它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被许多国家的友人当做兵书来读,由此可见本书对人类的深远影响。不过,本书也有自身的缺点,就是本书中所有的情节并不是都是史实,也有一些作者虚构的事件和篡改历史的情节,而且,这本书也加进了作者自身“拥刘反曹”的情感倾向,作者对刘备有主观的拥立倾向,而对曹操这位奸雄却有一种厌恶感,所以,鲁迅先生对此书也有一句这样的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不过,不论这本书又有多少缺点,有一点都是无可厚非的,那就是这本书独特而超高的历史价值。后世读者,之所以对三国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主要是每个人品评的角度和看待的人物不同罢了。

张角—苦情英雄

谈到三国,不得不说的就是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首先就是黄巾之乱的发起者—张角,这个号称得到南华老仙的天书《太平要术》的“大贤良师”,是后世读者批评最多的反面角色,许多人都认为是他点燃了汉朝动荡的导火线,殊不知,其实张角也是被逼的,当时的汉朝,因为灵帝的荒淫无道,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真正是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是迟早的事,张角只是广大农民的领导而已,只是当时的朝廷还有一定的根基,而且张角选择的时机不对才会导致起义的失败,故而被认为是叛乱,而张角,这个农民起义的代表,才会被认为 是一个千古罪人。所以,笔者认为,他是一个苦情英雄,因为时不与他…

刘备—伪面枭雄

刘备,这个蜀汉的创立者,这个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因为他的忠厚,他的爱民如子,得到了大部分读者的喜爱,然而,细读之下,才发现他的每一天,都是带着面具在见人的,首先就是他的身份问题,很有可能就是他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捏造的假的皇叔身份。其次,就是他具有极强的表演能力,在长坂坡之战中,刘备看着从万军中浴血奋战,救出阿斗,冲杀出来的赵云,因为当时没有什么可以嘉奖给他的东西,为了收买人心的刘皇叔便故作姿态,将阿斗抛于地下,由此换来了赵云追随一生的忠心。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刘备的虚伪,在借了东吴的荆州之后,东吴数次派遣使者来讨要荆州,不过都被皇叔巧妙地拒绝了,第一次的借口是帮助向来是荆州之主的刘表的儿子刘琦镇守荆州,可是,当刘琦病死,鲁肃借吊丧的机会讨要荆州,刘备因为不想还回荆州,故而只好掩面痛哭,装作一副弱势的样子,提出若是取下西川,得到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地方之后就归还荆州,哄得鲁肃这个“忠厚长者”一愣一愣的,也就答应了下来。于是乎,刘皇叔又用他那精湛的演技为自己博得了最大的利益。

当然,当刘备打上了益州的主意的时候,他这张虚伪的面具就再也遮不住他的内心想法了。当时,刘备趁着曹操张鲁同时进攻益州的 时机,发兵救援同是汉室宗亲的刘璋,开始时,的确是救援,而且的确起到了作用,不但打退了张鲁,而且降服了马超,而且,他自己和刘璋也没有撕破脸皮,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但是后来在庞统再三“劝说”下,刘备便起了夺取益州的想法,直至内应张松被发现,不得已之下只能提早动手,撕开了面具的刘备毫不顾忌同宗之谊,以雷霆手段抢关夺寨,扫平益州,迫使刘璋投降,也为今后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

不过,不论刘备有多么虚伪,不可否认的是,他作为三国乱世中脱颖而出的一代枭雄的代表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世读者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孔明—悲情智星 他,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书生;

他,是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乱世闲人;

他,是一个值得皇叔三顾而请的卧龙岗耕夫;

他,就是中华第一智星—卧龙先生诸葛孔明。

诸葛亮,这个三国时期的第一谋臣,其冠绝古今的智慧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未出茅庐就已料定天下三分,火烧博望坡更是大破夏侯惇十万大军从而在三国时代崭露头角。在之后的独赴东吴中,更是舌战江东群儒而取胜,促成孙刘联盟力抗曹操,推动历史朝着他先前预料的那样发展。他所用的计谋更是让人防不胜防:赤壁之外,借东风而破曹操,空城之上,弹古琴而退仲达,云南 边境,七擒孟获降其心,伐曹途中,六出岐山求稳定…

然而,不论孔明之智谋是如何的惊天地而泣鬼神,他一生中的几个重要决定的失误,就注定了这位智星悲情的一生。

首先,就是择主方面,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孔明这个贤人在乱世之中可是大有欣赏者的,可是,他却选了刘备这个一穷二白,只有皇叔虚名的主公,何其不智!要知道,当时势力最大的曹操,统帅着平定北方之精锐之师,已有席卷天下之势,若是孔明能够协助曹操,说不定天下早就统一了,当然,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曹操和孔明的观念不同,孔明在曹操那不会得到重用,那么,他也可以选择投奔孙权啊,当时的孙权,借着其父孙坚和其兄孙策打下的基业,加上自己的能力,已经统一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也有极其强大的实力,而且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又在东吴做谋臣,孔明投奔孙权一定会得到重用的。可是他却没有这么选择,而是选择以自己的才华逆天而行,辅助刘备这个所谓的“明主”怪不得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在得知孔明投奔刘备时感叹道:卧龙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惜哉!

其二,就是在刘备死后他自己的一个选择,话说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700里大败回白帝城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故找来孔明、李严等一干重臣托孤,并且叮嘱孔明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已经体现出刘备希望孔明能成为成都之主的想法,虽然这可能是试探孔明的话语,但是,那是的孔明,只要他自己愿意,没人能阻挡他成为蜀汉之主,而且,凭借他的才华和能力,也没几个人会不服,而他最终推上位的刘禅,则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只是为了自己的愚忠,为了他所谓的信念就放弃了这么大好的时机,何其不智啊,试想一下,若是孔明真的能够自领益州牧,那么,在政治和军事上他就不会受到如此多的掣肘,那么,三国的历史是否会改变还真是个未知之数。惜哉!

其三,就是在其后的北伐过程中,他对路线的选择了,一向求稳的孔明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给魏延万余精兵,出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出其不意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孔明则亲率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于潼关会师。本来这是一条很好的计策,可是孔明却认为此计谋太过凶险而没有采纳,导致后来六出祁山无果,反而劳民伤财,让蜀国国力骤降,退出了争霸的舞台。孔明之所以不想用此奇谋,主要是因为他的谨慎,可是,要知道,若是他能采纳这条计谋,那么很有可能就拿下了长安甚至席卷中原了,虽然会冒险,但是风险和利益是成正比的,之后魏国大将邓艾偷渡剑阁不也是极其凶险,百死一生吗?可是,就是因为他敢于冒此奇险,才能一举打垮蜀军,建立不世奇功。孔明就是因为缺少了这种霸气才错过了这个最好的机会,留下了五丈原陨落前的遗憾。

孔明,这个多智而近妖的智星,就是因为他的几个重要决定的失误注定了他悲情的一生,惜哉!孔明!

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下面要写的这个三国人物,可以说是后世学者争论最多的人了,没错,他就是大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

对于曹操这个人物,从古到今,学者们对他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有的人认为他是英雄的化身,又有人认为他是奸诈狡猾的代名词,其实笔者认为,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不能否认他是一个英雄的事实。三国时期有名的相士许劭就曾经对曹操做了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说他奸诈狡猾,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反对,《三国演义》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中官渡之战,曹操军队粮食吃紧了,这时袁绍手下的许攸叛变投靠曹操。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粮食,曹操说还有一年,许攸要曹操重新说,曹操改口还有半年。这时许攸说“你是不是不想赢了,怎么不说实话”,曹操这才表示只剩下一个月了。曹操的狡猾在这个故事里表现得很生动。其二,在与刘备争夺汉中,曹操怕人行刺,告诉护卫说自己梦中杀人。之后曹操在睡觉时突然站起来,拔刀杀死为他盖被子的侍从,然后又躺下。过了一会儿,曹操起床,看到倒在床边的侍从装作很惊讶,还哭起来说这个侍从跟随他好多年,一直尽心尽力,所以要厚葬这个侍从。其人之奸诈,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笔者想说的还是他作为一个乱世英雄给我留下印象。首先,他是一个十分懂得把握机会的人。

曹操,这个宦臣之后(曹操本姓夏侯,其父曹嵩为宦臣曹腾养子)。在那个年代原本是不会被人所尊重的,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尴尬而沉沦,而是不断发奋,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有为之人,希望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建树,终于,他 的机会来了,黄巾之乱,给了他一个崛起的机会,也是凭借这个机会,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他辉煌而传奇的一生。当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但是就是因为在剿灭黄巾的平乱战争中表现突出,才一路青云直上官拜典军校尉,掌握了部分兵权。当然,在后来刺杀董卓失败后,他果断的逃回老家陈留,抓住了天下即将大乱的契机,借助家族在陈留的势力和夏侯氏的帮助迅速壮大自己的势力,并且在当时的情况下竖起“忠义”大旗发矫诏讨伐董卓,天下英雄云集响应,曹操也借此募集了大量兵士,同时也得到了数位猛将,为今后的霸业积蓄了实力。

其二,他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人。

曹操,虽然说有很多的性格缺陷,但是,他始终有一颗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心,借献宝刀之际刺杀董卓,是为了除去这个专权于朝廷的佞臣,颁布屯田令,是为了在保证不过于劳民伤财的情况下能够有足够的粮草供应军需,至于统一天下的志向和努力,是为了将百姓从战火连天乱世中解救出来,(虽然其中不乏他自己的私心在其中,但是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其三,他是一个很懂得治国的君主。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群雄逐鹿,诸侯并起,大大小小的势力数不胜数,各个势力的君主更是更迭不断,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论是小霸王孙策,还是东吴大帝孙权,不论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还是有皇叔之名的刘备……单论治国才华,没有一个人能够出其左右,在那个时代,各个诸侯相互争夺地盘,只有曹操的势 力在逐步扩大,而且在他统治的地区,人民生活也是最稳定的。后来的三足鼎立时期,也是因为后方的稳定,和曹操的安排与治理,才让魏国成了当时势力最强的国家。治世之能臣,名副其实。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夜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这首《历史的天空》,是电视剧版《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演绎出多少情感,它让我对三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会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里,如一坛美酒,逐渐发酵,弥久留香……

第四篇:《三国演义》读后感:话说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话说三国

要说四大名著,我最喜爱的就是《三国演义》了,下面就来说说我读了数遍的《三国演义》。

话说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宏昏庸无能,朝中大权掌握在宦官和外戚手中,但他们贪脏枉法,使天下人心惶惶,于是张角便开始了起义,这才有了后来幽州太守刘焉招募士兵,引起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事,又逐渐获得军师诸葛亮、虎将赵子龙。

说起刘备,他的性格就是体恤民情、仁爱视人、礼贤下士、虛心纳谏。拿礼贤下士来说,刘关张三人到诸葛亮的茅庐,前两次都未成功,第三次在大雪里足足站了几个时辰,才见到了诸葛亮,耐心劝说之后,终于把诸葛亮请下了山。

二哥关云长,正义凛然、赤胆忠心、武功高强。就拿赤胆忠心,武功高强来说,在假降曹操之后,并未因曹操给的任何恩惠而留在曹操帐中,一路下来,过五关斩六将,只身一人带着两位女子找到张翼德。

张飞性格十分粗犷暴躁,偶尔略施小计,胆识过人、气吞山河、为人义气。就拿义气来说,他才认识刘关二人的时候,刘备受了邮督的的侮辱,他怒抽邮督,可真正体现出了他的兄弟情义。

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武神赵子龙了,他智勇双全、英勇善战、忠心耿耿。还记得他单骑救主吗?他以一敌十万大军,在曹操阵中英勇杀敌,杀出一条血路,完好无损的将阿斗送到了刘备面前。

军事诸葛亮,谨慎谦虚,有治国治军之才,济世爱民、多谋少断。在刘备与东吴孙权联姻时,诸葛亮单身一人在东吴,遭到周瑜的陷害,但以智脱险,还三气周瑜,使东吴折损一员大将。

在董卓的乱政下,曹操献刀杀董卓未能成功,出逃在外,引出了后来的魏国。曹操奸诈狡猾、自私残暴。他以喝酒为名,请来刘备,来论天下英雄,试刘备对自己的危害性有多大,足以体现出曹操的奸诈。

在孙权的账下,有一员大将周瑜,他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在诸葛亮来时,就知道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认为此人不可留,处处陷害他,但他的妒贤嫉能,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记得他的一句经典是告白是“既生瑜何生亮!”

三国有名之士太多了,在这里,我还想说说最钦佩的一位女子,她就是貂蝉,她有胆有识,顾全大局。在董卓乱政中,她使美人计,挑拨董卓与吕布,不惜牺牲自己,为国家、为百姓、为人民,这种胸怀不是普通女子所有的。

四大名著中我最爱的就是《三国》,喜欢他们的性格、钦佩他们的才智,也体会到了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四大名著可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要抓住时机,认真阅读学习。

第五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挥毫忆三国

挥毫忆三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赤壁怀古,让人胸中涌起豪迈之感。但只是粗粗勾勒几个三国中的故事,便能将他的豪情壮志抒发的淋漓尽致。这让我不禁好奇,穿透浓墨挥就的诗句,翻开微微泛黄的书页……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出色的细节和人物描写使这本书增色不少。只是略略着墨,便生动地刻画出了英雄的忠义,勇猛和智谋。诸葛亮巧布八卦阵,关云长放水淹七军,张翼德智取瓦口隘……这一场场激烈的战争,一次次精彩的厮杀,不能不让我。刘感叹作者构思之精巧和付出的心血。在小说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希望天下太平的愿望关张三兄弟誓要匡扶汉室,还天下一个繁荣盛世。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心系天下的表现呢?

说到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当属孔明诸葛亮。刘皇叔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尽心尽力辅佐后主,匡扶汉室。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谨慎、济国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所称颂。他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布八阵图。可谓是天下之奇才。

然而,纵观他的一生,可用一“忠”字来概括。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后,他感刘备知遇之恩,投入他麾下从此不离不弃。不论有着多么大的诱惑,不论有再多的误解,他始终不为所动。一心扶持汉室。真可谓一介忠义之相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合上书页,如同从一个遥远的梦中醒来,金戈铁马,帝王将相的故事,都早已化为历史烟云溶于重重迷雾中。只有那一束桃园中的日光,那一杯尚带余温的酒,还印刻在心中,回味无穷,久久也无法忘怀。

下载《三国演义》读后感:假设“三国”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国演义》读后感:假设“三国”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品刘备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品刘备 这个暑假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被里面的人物深深地感染到了。曹操,虽是枭雄却有宏伟的目标;刘备,虽是贩商却有安汉兴刘的志向;孙权,虽是官二......

    《三国演义》读后感:品三国-初中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品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品三国 三国演义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一个名著,书中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如:仁义的刘备、狡猾的曹操、有才的孙......

    煮酒论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

    公元220年—280年,天下分成三股势力——蜀汉、曹魏以及东吴,各自首领分别为:刘备、曹操、孙权。这三国为了争夺天下而不停地开战。《三国演义》就是由这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争而......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品人生-初中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品人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品人生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特别喜爱这本书,带给了我许多写作的灵感,里面有非常多的英雄豪......

    三国读后感

    三国读后感 三国读后感1 看过《三国》的都知道,蜀国刘备文有诸葛亮、庞统,武有关、张、赵。有个故事讲的就是赵子龙的忠和勇——赵子龙大战长坂坡。话说赵云保护老小,张飞断后......

    三国读后感

    会计学B13 41号苏勇 201503301341 三国读后感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题记 这是战乱的时代,这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各种力量博弈的时代,这是最令......

    三国读后感

    三国读后感 三国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三国演义》。其中,曹操的印象令我最为深刻。谈起曹操这个人,有人会纷纷摇头。他阴险狡猾,还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都会让大家......

    三国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有两个人物是值得关注的,因为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反映了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待人——是以貌取人还是以才取人? 一个是张松。张松是西川益州牧刘璋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