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大诚信原则下的如实告知义务之研究
最大诚信(UtmostGoodFaith)原则是对保险合同中当事人(包括关系人)具体诚信原则的抽象概括,具体包括说明(Representation)义务、危险增加通知义务、保证(Warranty)、弃权(Waiver)和禁反言(Estoppel)等内容。其中说明义务包括保险人的说明义务和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各国保险法关于保险合同成立前的说明义务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在我国,保险合同成立前的说明义务集中体现在保险法(如无特别说明,以下指我国法律)第十七条。该条第一款主要规定了保险人的说明义务,第二、三、四款主要规定了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本文将集中探讨最大诚信原则下如实告知义务人的告知义务。
一、如实告知义务的法律性质 由于保险契约为射幸合同(AleatoryContract),其前提必须是建立在最大善意的基础上,否则,无异于诈骗,所以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1]保险合同既为最大诚信合同,就要求在订立合同前,[2]投保人应该善意地将保险人可能承担的各种危险向保险人作出说明,以便保险人决定是否承保以及决定费率。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如实告知义务的主要内容。[3] 如实告知义务是最大诚信原则的集中体现之一。[4]如实告知在本质上要求义务人就保险标的状况进行陈述,是缔结契约的预备行为。[5]如实告知义务人应该在磋商缔结保险合同阶段,将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承保和决定何种费率的重要事实告知保险人,否则,保险合同虽仍因保险人之承诺承担危险而成立,但其在成立基础上系基于错误的内容,法理上属于“缔约过失”(故意和过失)。可见,如实告知义务在法律性质上应该是先合同义务。[6]由此可以产生如下推论:(1)如实告知并非保险合同的成立要件,只是保险合同成立前的交涉磋商行为;(2)如实说明的内容并不当然构成保险合同的内容。虽然实践中通常在保单中约定将如实说明的内容作为契约的一部分,但并不以此为必要。义务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导致保险合同效力发生动摇是因保险法的特别规定而产生的,并非基于违反保单约定之(应如实告知)内容。(3)如实说明义务与保险合同订立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危险通知义务在法律性质上有所不同。[7]前者是先合同义务,后者为法定的合同义务。
二、如实告知义务人
1、投保人 如实告知义务人之主体原则上是投保人。这一点可以从第十七条条文表述上得到清晰印证。世界各国保险立法中对此通常规定的比较明确。
2、被保险人 被保险人是否也应成为如实告知义务人,我国法律上未作明确规定。在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为同一人时(在财产保险中为常态),不会产生这个问题。但,当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分属不同人时,上述问题就有讨论的必要。因为,在后者情形,如果被保险人不负如实告知义务,则保险人只能要求投保人如实告知有关保险标的的情况,并且只有当投保人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告知义务时,才可以主张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效果。换言之,如果在被保险人对于估计危险的有关事项故意或者过失隐瞒或者遗漏时,保险人无法主张解除保险合同。[!--empirenews.page--] 目前,学界对此问题论述较少。世界各国立法有所不同。《日本商法典》认为只有投保人负如实告知义务。[8]《意大利民法典》规定了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9]《德国保险契约法》有的地方用“投保人”的概念,有的地方用“未为告知者”的概念,解释上应该认为既包括投保人又包括被保险人。[10]美国有的州保险法规定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有如实告知义务;而美国保险法理论一般认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有如实告知义务。[11]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中只规定了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12]并没有规定被保险人的如实告知义务,但司法实践直接将被保险人纳入如实告知义务人的范围。[13]我国2003年底发布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九条涉及如实告知,但没有将这个问题纳入规范的视线,仅规定了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的范围。笔者认为:(1)根据我国保险法第二十二条(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通知义务)、第二十三条(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提供证明材料的义务)、第三十七条的三款(投保人、被保险人维护保险标的安全的义务)、第三十七条(危险增加时被保险人的通知义务)的规定来看,通知、说明、提供证明材料等的义务人通常都包括被保险人。这些通知、说明、提供证明材料等行为的物理属性与如实告知是相同的,根据最大诚信原则,被保险人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订立保险合同前的如实告知义务人。(2)就实际情况而言,通常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实际情况及其危险程度更加了解,由其对保险负如实告知义务,实践上是可行的。(3)被保险人通常是保险受益人,根据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对被保险人科以如实告知义务也不会产生权利义务失衡现象。因此,在现行立法模式下,在被保险人没有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时应该直接适用或者类推适用保险法第十七条之规定。
3、受益人 受益人是否应该承担如实告知义务?鉴于受益人在保险法上被定位为单纯享受利益之人,自然应不负如实告知义务,德国保险法和日本商法中均有类似规定。[14]
4、代理人 如果保险合同由投保人之代理人订立,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六十三条之规定,代理人的行为效果(例如契约成立或者因代理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而导致解除契约)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问题在于,在判断代理人的行为是否违反如实告知义务时究竟是以投保人还是投保人之代理人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情况为依据呢? 对此,我国保险法没有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九条规定: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仅限于保险人“提出询问”的投保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事项。保险人设计的投保单和风险询问表,视为保险人“提出询问”的书面形式。显然,“司法解释”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我国民法通则关于代理之规定和合同法关于委托合同之规定也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笔者在此试对此问题分析如下:(1)在法定和指定代理之情形,因法定或指定代理产生之原因往往在于被代理人欠缺意思能力或者意思能力受限,故此时之法定代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情况应该成为判断是否履行如实说明义务的依据。[!--empirenews.page--](2)在约定代理之情形,依据代理之一般法理,判断代理人的意思表示是否存在瑕疵(欠缺、被欺诈、被胁迫、是否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某种情况)而导致其法律行为效力受到影响,应根据代理人的实际情况判断。具体分析: 第一种情形,如果代理人的意思表示是根据被代理人的指示所为,其意思表示是否存在瑕疵的事实应该根据被代理人的指示来判断,当无疑问。第二种情形,在保险合同订立前,如果代理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不是根据被代理人的指示所为,那么,判断代理人是否违反如实告知义务应该以代理人的意思表示内容来决定,这是代理行为对第三人效力的外观体现。换言之,如果代理人已经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即使被代理人(投保人)没有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也不得解除保险合同。这种理解符合代理行为的后果归被代理人承担的一般法理,但实质上却违反了保险法第十七条的立法宗旨。因为保险法第十七条的立法理由主要是为保障保险人获得决定是否承保和计算保险费率的充分信息,所以要求投保人根据最大诚信原则,将所知及应知事项告知保险人。然上述分析却可能导致因为代理人的介入而降低对投保人最大诚信原则的要求。(3)在无权代理情形,第(2)述情况同样存在。无权代理人以投保人之名义和保险人[1][2][3]下一页 订立契约,保险人对无权代理人提出书面询问,无权代理人尽其所知告知保险人而没有违反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之义务。尔后,投保人承认了该法律行为。保险合同对投保人产生法律效力。此时如果投保人所知或应知之事项与无权代理人不同,但法律效果却是相同的。上面分析的矛盾同样存在。前述问题在实践中对于判断法律效果没有实际影响。但对法律的整个体系完整和逻辑完备影响甚大。简言之,即使投保人存在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事实,也可能由于代理人的介入而逃避相应责任。这就出现了对最大诚信原则的反动。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通过在保险法第十七条第四款后增订第五款规定:“若保险合同由代理人或无权代理人所订立者,前项所规定违反如实告知义务事实之有无,应就投保人或其代理人决定。”[15]
三、如实告知义务之期限 关于如实告知义务之期限,我国保险法未明确规定,仅于第十七条笼统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云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九条解释为:“告知义务的履行限于保险合同成立前。”依据“司法解释”,笔者认为,在保险人作出承保的意思表示之前,如实告知义务人均可进行如实告知行为。鉴于如实告知义务的目的在于帮助保险人获得决定是否承保以及决定保险费率高低的充分信息,“司法解释”的这种规定是有道理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保险法第十七条所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是“合同成立前的告知义务”或者“先合同义务”。当然,如实告知义务人的告知义务在保险合同成立之后即行终止。对于保险契约成立后,针对保险标的发生的重要事项的告知,当属于保险合同存续期间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危险通知义务的范畴。[!--empirenews.page--]
四、如实告知义务违反之后果 依据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三、四款之规定,如实告知义务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后果是保险人享有合同解除权,并区分故意和过失的情况决定是否退还保险费。针对此解除权的规定,有以下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解除权的限制 如前文所述,义务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依一般法理属于“缔约过失”。至于是否会产生影响,除了考察如实说明义务人是否就其知道或者应该知道之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重大情况进行了说明之外,还应该考察保险人是否就如实告知义务人所未告知的事项已明知或者应知而定。如果义务人违反保险法第十七条所规定之说明义务,但保险人仍因已明知或应知该事实,而不应有错误估计危险之情形,保险人不应享有保险合同解除权。因此,判断义务人是否因违反如实告知义务而应该受到惩罚时,还应考察保险人的有关事实而后判定。否则将有违公平正义之原则。换言之,如实告知义务人因违反如实告知义务固然应受“缔约过失责任”之处罚,但如果保险人对其未作说明之事项明知或应该知道,也存在“缔约过失”,两相抵消,保险人之契约解除权应该被剥夺。换言之,如实告知义务人的告知义务之违反必须与保险人与其订立保险合同之间有因果关系的时候,才赋予保险人保险合同解除权。[16]需要注意的是,国外保险法有这方面的明确规定,[17]但在我国,这只是一种法理上的推导。这种推导结果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最大诚信原则不仅适用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同样也适用于保险人。
2、解除权的特殊效果 如前文所述,据一般法理,义务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属于“缔约过失”,理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所产生之法律效果在民法上通常是相对人之请求损害赔偿权。[18] 但是保险法对此“缔约过失”另设特别评价:(1)赋予保险人保险合同解除权(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而不是损害赔偿权;(2)即使是在保险事故已经发生之后,仍然赋予保险人合同解除权,并不承担保险责任(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3)在如实告知义务人故意情形下,保险人无需返还已经收取之保险费(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这与一般情况下解除合同后当事人有恢复原状的义务不同。由此可见,保险法上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解除权具有两方面的效力,一方面具有溯及效力,使合同自始无效;另一方面,就保险费而言,可能只具有向后的效力,保险人在解除保险合同前所收取的保险费仍然得到法律的认可,可以不必返还。这种立法政策具有强烈的保护保险人、同时惩罚违反如实告知义务人违反最大诚信原则的价值取向。或许正是因为保险法上的诚信原则是最大诚信原则,因而对违反这一原则的惩罚才如此强烈吧。
3、解除权定性上的疑虑及其消除 保险法上的保险合同的解除权产生的条件,是因为在订立保险契约前就已经存在意思表示上的瑕疵,与可撤销的合同的构成要件重合。[19]因此有人主张应该赋予保险人合同撤销权而不是合同解除权。有我国台湾学者认为此种解除权与民法上规定的撤销权两者并行不悖,盖目的不尽相同而已。该学者从台湾民法体系上进行解释,认为,台湾民法总则中规定撤销权针对保护意思自由,且撤销权的行使不仅仅针对契约行为;而从解除权规定在民法债编总则契约通则中,认为解除权之行使对象是针对契约行为。保险合同属于特殊的有名契约,独立立法。因此,保险法中规定的这种解除权可以视为特别规定。当然,基于如实告知义务的违反,还可以适用民法债编中的解除权之规定和民法总则中撤销权的规定。所以,保险法中规定解除权与民法中的撤销权和解除权规定的目的各有侧重点,但是并无冲突。[20] [!--empirenews.page--] 然而,我国没有统一民法典;只是在合同法中规定了撤销权和解除权。因此,在分析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之规定的性质时,该如何援用法源,应该从保险法的立法宗旨着手,在比较合同法上解除权和撤销权之差异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保险法和合同法的法律位阶,决定保险法上解除权的定性并完善其构成要件。(1)比较我国合同法上的撤销权和解除权,两者有一定的差异:首先,从适用的范围来看,撤销权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不仅适用欠缺有效要件的合同领域,而且适用有瑕疵意思表示及民事行为场合。而解除仅仅适用于有效成立的合同提前消灭的情况。其次,从发生原因看,撤销的原因由法律直接规定;而解除的原因既有法定,也有当事人约定的。第三,从发生的效力看,撤销权都有溯及力,而解除权往往没有溯及力,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或者当事人有特别约定时才有溯及力。[21]就上述比较而言,前两个差别比较还无法说明将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所规定的权利定性为何种权利比较合适。但是从上述撤销权和解除权的第三点差异来看,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所规定的权利内容似乎更符合撤销权的规定。(2)考虑到我国合同法所规定的撤销权的消灭期限(除斥期间)通常为一年,[22]而合同法对解除权规定的行使期限在既没有约定,也没有法定的情况下,应为经过对方催告后的合理期限。[23]考虑到我国保险法对第十七条的权利的行使期限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认定保险法第十七条的权利为解除权更有利于实现保险人和如实告知义务人之间的利益平衡。换言之,一方面,解除权的特殊规定(如不返还保险费)更有利于惩罚如实告知义务人违背最大诚信原则的要求,能够起到凸现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较短的权利行使期限(催告后的合理期限通常应该短于撤销权一年的除斥期间[24])的规定来寻求平衡。(3)就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权利而言,只要满足条件,应该有适用合同法上的解除权和撤销权的空间。但是,考虑到保险法通常被我国法学理论纳入商法体系,在商法和民法的适用关系上,应该坚持民法的一般适用和补充适用、商法的适用优先于民法、商法的效力优于民法。[25]同时,保险合同是上一页[1][2][3]下一页 一种特殊的有名合同,特殊规则应该优先适用。所以有以下推论:保险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保险人的解除权应该得到认可并优先适用;无需返还保险费的规定应该得到肯定;关于解除权的行使期限问题应该补充适用合同法关于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的规定;至于当事人(保险人)如果坚持选择行使合同法上的撤销权,应该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适用有关合同撤销的相关规定。当然,在此情形下就不应该再赋予保险人保险法第十七 条中对其有利的规定(例如不返还收取的保险费的情形就不应继续适用),即好处不能全被保险人占尽,以致于违反公平原则。法律体系之间应该实现利益平衡。[!--empirenews.page--]
4、解除权与撤销权竞合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简单认为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之规定与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之规定,是特别法和一般法的关系。因为两者之间的立法目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都有较大的差异,两者之间在逻辑结构上是一种交集的关系。从律律竞合理论来讲,两个法律之要件是一种交集状况,互相具备对方所不具备的要件的时候,就无所谓何者为对方的特别法的问题。[26] 关于上述二者之间的区别,比较如下:(1)保险法上解除权的触发要件包括故意和过失二者。合同法上的撤销权之触发要件包括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显失公平。(2)保险事故发生时,解除权之行使,必须以相对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与保险事故之发生有直接关系。如果保险人行使撤销权,则只需要相对人有违如实告知义务并使保险人限于错误而为订立保险合同的意思表示就足够,不以违反如实告知义务是否与保险事故之发生是否有直接关系为条件。前者之条件反映的是如实告知义务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一种权利义务平衡观念,二者立法旨意在于处罚相对人的不良动机。(3)保险法上的解除权行使后,保险合同自始无效,且在如实告知义务人故意的情形下,保险人无需返还已经收取的保险费,这是保险法上的特别规定。但是,如果保险人行使撤销权,虽然保险合同也是自始无效,但所收取的保险费应该归还,但得请求损害赔偿。但此时损害赔偿的利益可能远远不及保险费利益巨大。(4)保险法上没有规定解除权的行使期限(除斥期间),笔者认为应该直接或者类推适用合同法关于解除权的行使期限。合同法上关于解除权的行使期限(在无约定和法定的情况下)的规定较之撤销权要严格。这与大陆法系通常将保险法作为商法的一种、保险人为商人,因此应该对商人行为采较严格责任[27]的规制传统相一致的。
五、结论 通过对如实告知义务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1、如实告知义务的本质是先合同义务。违反先合同义务的“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义务主体的范围、如实告知义务之期限和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等问题中时时飘荡着最大诚信原则的影子。最大诚信原则,贯穿于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的确定、行使期限的确定、义务违反后法律效果的认定等多个方面。
2、最大诚信原则下的如实告知义务之违反会产生特殊的规制方法。保险法第十七条解除权的规定与我国合同法、民法通则等相关规定的比较分析表明,保险行为(商事行为)中蕴涵着不同于一般民事行为的规制方法。这种规制方法是合理的,也是法律逻辑体系的要求。
3、需要说明的是,如实告知义务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如实告知义务的范围(或内容),在本文并没有讨论,但并不意味这个问题不重要,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与最大诚信原则无关。注释: [1]刘宗荣著:《保险法》,三民书局1995年,第40页。另参见李玉泉著:《保险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56页。[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九条规定:“告知义务的履行限于保险合同成立前。” [!--empirenews.page--] [3]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可以退还保险费。保险事故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 [4]通常认为,保险合同订立时(前)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的理论依据是最大诚信原则(诚信说)。此外,另有(1)合意说;(2)担保说;(3)射幸说;(4)危险测定说;(5)技术说等学说。[5]施文森著:《保险法总论》,三民书局1981年,第155页。[6]参见崔建远编著:合同法(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95-98页。关于此结论,后文将继续论述。[7]郑玉波著:《保险法论》,三民书局1994年,第74页。[8]参见《日本商法典》第六百四十四条、第六百七十八条。[9]参见《意大利民法典》第1892之规定。[10]参见《德国保险契约法》第十六、十七、十八条的相关规定。[11]施文森著:《保险法总论》,三民书局1981年,第155页。[12]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六十四条规定:“订立契约时,要保人对于保险人之书面询问,应据实说明。” [13]例如1978年度台上字第919号,1965年诉字第557号,1967年诉字第5360号等。参见江朝国著:《保险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14]施文森著:《保险法总论》,三民书局1981年,第155页。[15]参见《德国保险契约法》第19条之规定。参见江朝国著:《保险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16]刘宗荣著:《保险法》,三民书局1995年,第127页。[17]参见《德国保险契约法》第十六条第三项、第十七条第二项之规定。《日本商法典》第644条第一项后段。[18]参见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19]参见我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之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示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empirenews.page--] [20]参见江朝国著:《保险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21]崔建远编著:合同法(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99页。[22]参见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五条之规定。[23]参见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五条。[24]世界各国关于保险法中解除权的行使期限都规定了较短的时间,通常为一个月,最多三个月。参见《澳门商法典》第975条、《意大利民法典》第1892条、《日本商法典》第644条、《德国保险契约法》第20条。[25]王保树编著:《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第12-13页。[26]江朝国著:《保险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27]关于商事交易的严格责任主义,参见王保树编著:《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第22页。
第二篇:初二下作文训练之——议论文:诚信
初二下之(17)——周末作文练习:谈诚信
又到周末了,迪儿的作文训练正在进行中。这一周的作文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家里的《作文百科》里就有这样的素材,因此,吩咐迪儿反复的看诚信相关的素材,然后写出一篇文章来。
积累的素材有:名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言忠信,行笃敬。(理解这些名言的意思)
故事素材:
1、耶路撒冷的小酒店
2、总裁终止演讲
3、一个贫困小提琴手的诚信
4、诚实得来的订单。
题目:诚信
提纲:
1、开头:选用论语中的——言忠信,行笃敬作为开头语,分析诚信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品格。
2.选三个故事说明诚信体现的品格——选用总裁终止演讲,小提琴手的诚信和耶路撒冷的小酒店作为素材
3、说明诚信的好处——点题
正文:诚信
《论语》中有一句话说道:言忠信,行笃敬。这句话说的是:说话必须讲究诚信,终于国家。做事情必须礼貌待人,尊敬他人。诚信,是每个人都需要有的品格,没有诚信的人是会受人鄙视和看不起的。
是的,不论有多伟大的目标,有多伟大的事业,都要遵守自己的承诺,百事可乐的总裁卡尔就是一个讲究诚信的人。某天,卡尔在科罗拉多大学演讲前答应与一个叫杰夫的商人在演讲后进行十五分钟的会谈,可是他讲得过于尽兴,时间过了也不知道,当有人上台来告诉他的时候,他猛然醒悟,当即终止演讲,下台对杰夫道歉并与之交谈。这位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大人物,可在演讲的时候果断终止,这是对他人的承诺和信用啊。所以卡尔不但事业成功,也获得别人的尊重。
很多人都认为诚信是最高尚的品质,在讲究诚信的同时也获得了人生最大的愉悦!一则故事就体现诚信的高尚品质!一个年轻的艺人在演奏时发现一张中了50万美金的奖券放在了他的礼帽中,第二天他就带着这一张纸去演奏,纸上写着这奖券的失物招领,一个中年人看到了急忙走过来,语无伦次的领回奖券并千谢万谢。原来是中年人错把奖券放入了艺人的礼帽里了。一个贫困的艺人能在巨额金钱前不为所动,归还失主,因为他有着最高尚的品质——诚信,并收获了诚信带给自己的愉悦。
很多讲诚信的人都会受到他人的尊敬,美国的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出访以色列的时候,想去一个小酒店里消遣,于是他打电话给小酒店老板,要求老板拒绝其他的顾客,可是老板谢绝了,因为他的酒店里有许多老熟客,他不愿意把他们拒绝于门外,他要对他的顾客负责任和讲信用。酒店老板的做法就体现了诚信的精神,也体现了诚信的力量。他更受到他的顾客的尊敬
了。
诚信是最大的智慧,诚信是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诚信能让人获得高尚的品格,诚信能让人获得尊重。你可以做得不好,但是不能欺骗他人,这就是讲诚信的人生准则。
第三篇:诉讼义务视野下的证人出庭问题研究
诉讼义务视野下的证人出庭问题研究
摘 要:证人的作证行为体现的是一种义务,是一种公法上的义务。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本文从诉讼义务的角度,在阐述诉讼义务的概念基础上,着重分析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基础,证人出庭的原因,以及证人出庭作证的立法比较,最后提出从立法上完善证人作证义务,增加证人拒证的法律制裁措施,以待解决司法现实中面临的证人出庭作证的问题。
关键词:诉讼义务作证义务证人出庭
一、证人出庭作证义务的理论基础
(一)实体分析
1.证人作证义务的法理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的形成并非立法者设计的产物,一项规范往往源于社会成员长期博弈的一种均衡。因此,法律强制的效力总是会以社会共同体的默认为条件,否则任何的强制都不可能奏效。在市民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只追求自己利益的满足,这种利己行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涉他性,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国家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和法律上的具体义务,以此来规范约束社会中的个体,从根本上维系社会的长远发展。但是,现实是社会的发展和体制的运行必然会产生纠纷和矛盾,利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由此产生涉及他人的诉讼关系。如果仅仅从证人的利己性出发,恐怕没有人愿意在法庭上为一个并不能增进自己利益的案件作证,这是人性的弱点。所以“仅靠良心是不行的”,基于对良心的怀疑,“便产生了证人作证的法律规则,将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
2.证人作证义务的事实基础
证人是法庭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证据来源,因此法律设置了任何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任何人不能以自己正在从事其他事情为借口而免于作证,也不能因为他曾经向他人承诺过保密而允许其不作证,更不能因为人情世故怕陷于尴尬而拒绝作证。当然,证人被要求作证,乃是基于证人知道与案件相关的事实。如果某人不知道(或者借口不知道案件事实),那么他/她就不会被要求作证。但是,被要求出庭的证人,在先前的调查程序中都曾经作过证,这也是强制证人出庭的现实基础。
(二)程序分析
以证人证言作为证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其一是向法庭提交证人的庭前陈述,其二是证人亲自出庭作证,接受交叉询问。第一种作证方式往往表现为书面证词、证言笔录,第二种作证方式表现为口头证言。书面证言和口头证言在作为证据时各自有明显的优缺点,就书面证言来说其优点主要在于:书面证言记录可以防止证人遗忘,很好地保全证据;可以防止证人因为受到不当影响而使证言出现反复;可以省略交叉询问的过程,节约开庭时间;可以降低证人出庭费用,降低诉讼成本。但是其缺点也同样明显:以书面陈述代替口头陈述,会掩盖许多难以察觉的细节,为虚假陈述打开了方便之门;不能对证人的可靠性进行即时的盘问,难以揭露证言中存在的矛盾;剥夺了对方当事人与证人当面对质的权利,不利于保证程序的公正;容易导致审判的不公开性,使之沦为一种间接审和书面审。因此,从根本上说,口头证据更适合法官认定。
证人出庭作证义务要求证人在法庭审判日亲自到庭陈述,接受法官和当事人的询问。证人出庭作证是对证言的可靠性、真实性进行考察的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对于英美法系来说,证人出庭陈述就是对抗式诉讼的关键。同样,大陆法系国家也很强调证言的口头性。大陆法系国家虽然不采用对抗制诉讼制度,而由法官主导审判,但证人的当庭的口头证言也是法官形成心证的裁判基础。
二、证人不出庭原因
证人出庭率低,是证人作证行为失范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应该多角度的对证人拒证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求一种更为全面与合理的解释。
1.证人自身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缺乏配合国家司法机关实施法律的观念和意识。随着市场经济观念影响的深入,公民的个人权利意识和自我意识得到增强的同时,只关心个人利益,漠视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思想越来越严重,许多公民出于害怕受到威胁或人身报复,为自身安全考虑的心理而不愿出庭作证。
2.社会文化原因。从社会学角度看,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其倡导的中庸之道、隐忍退让、“和”等思想所造成的“厌诉”心理,一直都是许多证人不愿介入诉讼的惯性思维。中国是一个高度熟人化的社会,熟人化的“关系社会”有着深厚的根基。在这样的社会中,人际交往、人情无疑占有较重的分量,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处在一个人情关系网中,人们不愿意冒险地区破坏这张关系网,甚至有可能在被告人“遇难”之时施以援手。
3.法律规定原因。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义务和权力是一致的,证人履行作证的义务应当与其作证享有的权利联系在一起,而作证义务的履行又应该与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是联系在一起。然而,我国无论是《民事诉讼法》还是《刑事诉讼法》对证人作证的规定都只是一种法理上的义务性规范,对不履行义务会导致怎样的法律责任缺乏相应的规定。
4.司法部门原因。司法部门的原因是人们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实践中法院审判的大量案件属于事实和证据比较清楚或者被告人认罪的,因此证人出庭显得没有必要。由此,法官们形成了一种不需要证人作证就能定案的惯性思维,对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证人出庭作证的立法规制
如何促进证人出庭作证义务的履行,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从立法上规定证人出庭作证的强制性规定及相应的惩罚措施。也就是说,证人的作证义务必须伴随着明确的法律责任。
(一)明确“证人都有作证义务”的内容。即证人作证义务包括提交证人证言义务和亲自出庭作证义务。如前述,证人作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向法庭提交庭前陈述,一种是亲自出庭作证,接受交叉询问。司法实践中,我们遇到的证人拒证的情形多数是证人拒绝出庭作证,当庭进行口头陈述,并接受法官和双方当事人的质询和交叉询问。而在具体的案件中,证人证言往往成为案件审判顺利进行的关键,但由于书面证词的真伪性、可靠性没有保证,当事人亲自出庭作证就会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保障审判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因此,必须“证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增加到证人作证义务的规定中。
(二)规定证人违反作证义务的制裁措施。告别以往的靠办案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证人作证的局面,从法律上规定证人违反作证义务的惩罚措施,使作证义务变成一种有强制力保障的义务性规范。
1.无正当理由拒绝作证,或者拒不出庭的,可以采取强制到庭措施,即由司法机关使用一定的强制手段(如使用戒具)。
2.证人执意拒证,即使到庭也不陈述,妨害司法秩序情节较为严重的,可以给予1000元以下罚款或拘留。
3.严重的拒证行为或者明知法律规定故意做虚假陈述,造成重大危害(如导致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处理产生错误),情节十分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刑法中增设惩罚拒证的罪名条文,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定为“藐视法庭罪”。
参考文献:
[1]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版.[2]张卫平.民事证据制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3]蒋剑鸣.民事诉讼证人出庭的保障机制研究.[J],载《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4]王亚新.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载《中外法学》.[J],第17卷,2005年第2期.作者简介:张传龙(1987年-),男,河南信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诉讼法。
第四篇:关于保险人就免责条款明确告知义务的法律规定之演变。
关于保险人就免责条款明确告知义务的法律规定之演变。
1、原《保险法》第十八条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于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2、最高人民法院研究2000年1月21日所作的法研[2000]5号《关于对保险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明确说明”应如何理解的答复》规定:“保险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明确说明”是指,保险人在与被保险人在签订保险合同之前或者签订保险合同之时,对于保险合同所约定的免责条款,除了在保险单上提示被保险人注意外,还应对有关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等,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或者其代理人作出解释,使投保人明了该免责条款的真实含义和法律后果。”
3、2009年修订后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4、根据2011年3月2日经省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次会计讨论通过的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1条“保险人对履行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承担举证责任。保险人在投保单、保险单或其它保险凭证上对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有显著标志(如字体加粗、加大或者颜色相异等),或者对全部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及说明内容单独印刷,并对此附有“投保人声明”或单独制作的“投保人声明书”,投保人已签字确认表示对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均已经明了的,一般应认定保险人已履行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但投保人有证据证明保险人未实际进行提示或明确说明的除外。”
第五篇: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完善体制不足,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关键词:市场经济诚信缺失诚信机制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现实中诚信缺失现象正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发展,并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形象。
1我国经济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当前,我国的经济诚信缺失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小到个人,大到一个企业,都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就个人来讲,开具假发票进行报销,个体工商户偷税漏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销售较冒伪劣产品,欺诈他人财物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相互之间拖欠货款,利用合同进行欺诈,队伍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 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诚信的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企业近一步发展的机会。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诚然,经济诚信的缺失令人痛心,这是企业的悲哀,是全社会的不幸。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经济诚信问题,恐怕这不仅仅是社会道德的退步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管理教育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自身的原因。
1.1 我国经济制度的局限性
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市场还很不成熟。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数量大、变化快,加之信息的公开公正和迅速有效传递尚未实现,使交易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趁之机;因为社会流动性加大和市场交易的不确定,也使失信者有了从事欺诈而逃避打击处罚的社会环境。诚然,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为暗箱操作造假行骗提供了更多空隙。市场经济关系要靠契约维系,而遵守契约离不开诚实守信。这就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秩序,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2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诚信缺失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理性有关,是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过度强调使人们失去了诚信。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追求的最大目标。于是许多企业铤而走险,做假账,公布虚假财务报表,偷税漏税,赖账逃账,搞假冒伪劣,等,因为这些都能使之降低成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的利润。由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使经济诚信受到冲击。
1.3 道德教育的虚化
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思想都把诚信看得非常重要,但却仅仅或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仅仅或主要局限在强调注重个人自觉自省上,对实践层面和社会约束方面的要求和设计不足,从而导致了诚信教育的苍白无力。当今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经济领域内的诚信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也还是局限于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少有力和有效措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教育者说的和做的不相一致,致使被教育者不以为然,大大地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1.4 法律不健全
对失信者打击不力 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弱,守信收益小,失信成本低,以致劣币驱逐良币、李鬼打败李逵的现象时有发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市场经济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还不够完善和具体,特别是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失信者敢于违法。
综上,要有一个井然的市场秩序,光靠模糊的道德观念远远不够。关键就在于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诚信机制,改进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诚信缺失、尔虞我诈的现象才能得到根本上的遏制。
就个人诚信制度而言,时至当下,中国依旧没有一套完整的个人信用机制。然而,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该机制已经存在并发展、完善了150余年。因此,借鉴西方国家的个人诚信制度,对完善我国的诚信制度是大有帮助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诚信制度运行机制
诚信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状态。在西方发达国家,诚信的形成首先是从作为一种基本经济活动规则的个人信用发展起来的。因此,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就在现实层面和逻辑关系上构成了整个社会诚信的基础和前提。
西方的个人信用制度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个人信用体系发展得非常完善。个人信用状况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证据和事实来说明的,个人可以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而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在美国,公民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会保障号,在欧洲国家,公民则有社会信用号,与之相应的是,每个公民的个人信用状况都可以通过资信机构做出的信用报告而得到评估。这种报告为金融机构和国家管理部门的资金借贷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个人信用依据,同时也将能够终生地制约一个人的行为。有过失信记录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特别是美国,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方面,不仅有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登记机制、规范的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严密而灵敏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机制,而且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用方面的法律体系。这一切使得信用意识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信用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而社会信用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基石。个人信用制度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基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信用档案被西方人看作第二身份证。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对于西方形成诚信的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建立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1个人信用制度的运行机制与实施环境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个人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仅要求具有相应的、保障其有效实施的基础和环境,更必须具有一系列具体的运行机制。个人信用制度的实施环境,主要包括发达的市场环境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信用消费法律体系、规范的金融环境、便捷的信息网络化系统。而这些正是个人信用消费得以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个人信用制度的具体运作机制则包括:个人信用登记机制、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个人信用风险机制。
2.1.1个人信用登记机制
个人信用登记是开展个人信用业务活动的基础。在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或私营企业主发放个人贷款之前,都需要向有关机构查询该借款者的资信情况,而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往往是专业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构。例如美国的信用署和信用报告署,其拥有的信息十分完备,可以向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关于消费者的信用种类及贷款余额、以往使用情况、偿还历史等各种信息。通过涵盖全国每个企业、每个成人经济活动、资信情况的电子信息系统,可以随时为各种金融机构提供即时的、历史的和全面的资料。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由两个部分组成:(1)取得与借款有关的信用资料。个人资信档案中的信息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借款人在银行所要求填写的贷款申请表上反映出的关于其在就业、收入、居住和婚姻状况、资产拥有及未偿债务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一些信用管理机构还可以提供与借款人信用历史有关的资料,包括未偿债务的清单、按时付款的记录等。(2)在获得资信材料后应该对其进行调查和核实,如通过借款人的雇主了解其收入情况;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资产进行法律调查,以确定有没有人在此前曾根据有关规定对这些资产提出过所有权要求,或对提供的不动产和个人财产进行估价等。
2.1.2.个人资信评估机制
个人资信评估机制是对资信档案登记机制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在建立个人资信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客户的受信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为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业务进行辅助决策。消费信贷的评估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即判断分析法和信贷统计评分法。
(1)判断分析法。分析的关键是具体地确定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资金渠道。借款人的工资收入通常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这就要求银行对借款人目前工作的稳定性、债务负担以及基本的生活费用等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评估。一般银行都规定,借款人的债务与收入的比率不能超过40%。如果涉及到大笔金额的信用额度贷款,借款人的毛收入必须相当于银行向其提供的信用额度的两倍或两倍以上,判断分析主要依赖银行信贷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以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和意愿做出准确评估。
(2)信贷统计评分法。这种方法是把贷款申请人在每一个信用特征上获得的分值全部加总,然后与银行事先设定的分数线进行比较,凡是总分低于分数线的申请人将不能获得贷款。
2.1.3.个人信用风险机制
个人信用风险机制包括更具体一些的内容: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个人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个人信用风险转嫁机制。
(1)个人信用风险预警。银行在发放个人信用贷款之后,预警机制的构建将成为控制风险的关键一步,如果预防风险得当,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后续的风险管理难度。风险预警措施具体为严格实行贷后风险监测,跟踪信贷资金流向。
(2)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各大金融机构对个人信用风险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制订相关法规和契约,依法约束信用借款人的行为;二是,加强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措施,其遵循的基本方针是“系统管理”。三是,运用尖端技术防范风险,这一点在防止信用卡的伪造和冒用方面尤其突出。
(3)个人信用风险转嫁。具体措施是利用抵押贷款担保、信贷保险和个人信用保险来转嫁部分风险。
2.2个人信用体系的主要模式
当前国际上在个人信用体制方面,主要有三种比较成熟的模式:
1、市场化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征信企业或公司可依法自由经营信用调查和信用管理业务,政府推动信用管理相关立法的出台,强制有关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将征信数据以商业化或义务化形式贡献出来,向社会开放。
2、中央信贷登记模式。这种模式以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为代表。这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征信管理体系。信贷登记系统的内容包括企业信贷信息和个人消费信贷信息。其特点表现于,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是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银行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关信用信息。
3、以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国家的社会信用管理模式。如日本,银行协会建立了非营利的银行会员制机构——日本个人信用信息中心,负责消费者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会员银行共享信息。该中心在收集信息时要付费,而在提供信息服务时要收费,以保持中心的发展,但这种收费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除去个人诚信制度,同样亟待健全的还有企业诚信机制。我国已经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国内外市场上我国企业将面临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构建势在必行,而且是刻不容缓。构建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必要举措
3.1 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建立企业失信惩罚机制。
企业诚信建设必须立法先行,完备的诚信管理法律体系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稳定和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发生的前提。我国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法律制度,制定出一套完整、规范的企业诚信管理法律体系,以法律手段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对失信企业及企业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在立法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坚持公正严格执法、加大执行力度,使得法律真正成为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追究债务人违约侵权责任的有力武器。
3.2加强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诚信建设。
诚信建设应当“从上做起”,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在诚信建设中应起表率作用,加强自身诚信、廉正建设,取信于民。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要真正转移到社会宏观调控和为企业诚信建设提供服务上来,不能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第二,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按诚信原则公正行事,并对企业诚信建设加强监管与指导;第三,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要提高政务和社会信息的透明度,保证公共信息向社会平等开放,为企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四,应当加强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所有公职人员的廉正建设,树立廉洁奉公的公务人员形象。
3.3加快我国企业诚信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诚信信息资料的建立、开放可以为企业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我们应依照WIC〕的基本规则和国际通行惯例,借鉴发达国家不同形式的信用征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实现企业与银行、工商、税务、质检、公安、司法、海关、证监等职能部门和各类行业组织、协会及商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我国企业诚信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企业征信数据的开放,并通过网络技术随时跟踪企业的经营动态,及时将各企业诚信资料向整个社会公开披露,让诚信经营的企业畅行天下,让失信的企业无立足之地。
3.4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
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应收帐款和商品销售的管理,对与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重要客户、大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征信和管理,它是企业正确筛选客户、合作对象的有力保证。现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信用管理非常重视,在企业管理十几项内容中,赊销与信用管理排在企业管理的第一位,然后才是战略目标管理、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目前我国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引导企业重视并开展信用管理,首先要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信用风险意识;其次要引导、帮助企业建立由信用管理决策机构、信用管理专业部门和信用管理专业人员组成的完整的信用管理系统,在经营过程中依靠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
3.5 发展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
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包括信用调查、征集、评价、担保、咨询等公司的健康发展。可以对企业的失信行为形成有效约束。我国应总结信用体系试点和示范经验,借鉴国外信用
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经验,大力推进和规范发展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同时,美国信用危机也提醒我们,政府应该加强对各类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另一方面,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必须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为社会各界和市场交易提供信用调查、征集、评价、担保及咨询等信用服务。
3.6 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诚信价值观
企业诚信建设问题虽然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但企业失信行为的产生,从行为人角度来看就是一种道德缺失的表现。因此,要进行企业诚信建设,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在所有公民中倡导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社会价值观。目前,我们应该通过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进行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培育公民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使诚实守信成为每个人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诚信价值观,可以为企业诚信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总结
正确认识诚信缺失的原因,可以澄清一些认识误区,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真正解决诚信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4.1 形成有效的博弈规则
构建诚信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发展史表明,在本来不相识的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是交易范围扩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交易规则的形成是建立和维持信任关系的关键。这种博弈规则的有效制度安排必须体现:当事人履行契约比不履行契约更有利可图,人们为实现交易带来的长远利益能抵挡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的诱惑。为此,①要建立稳定的连续的交易关系;②要有公开、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包括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交换制度等;③要有严格的产品责任和惩罚机制,市场主体的明示和默示担保(承诺)都必须承担责任。
4.2 加速道德文化建设
增强全民信用意识 法律和道德都是约束人的行为的。社会道德的约束是法律约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具有道德约束的品质修养,才能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在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社会,经济诚信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深入进行以诚实守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文化教育,唤起全民的信用意识,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4.3健全法制法规,加大惩处力度
防范和治理失信,一定要重视建立一个系统的监管体系,在发挥道德准则的规范作用同时,还必须坚持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市场诚信才能有法可依,纳入正常的法制轨道,形成健全的监督体制和有序的市场秩序。法律法规在坚持发挥自身监督作用的同时,其所起到的惩戒作用更能使市场诚信原则切实可行。
总之,我们呼吁社会诚信,更呼吁经济诚信。因为经济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经济诚信的缺失,损害的不是行业形象,而是整个国家诚信的形象。市场经济必须以法治为规范,诚信是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根本,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根基,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运行成本降低,各方面的信任度提高,社会关系和谐。在我们整治目前突出问题的时候,还要从长远着手,建立起良好的诚信机制,使市场经济秩序能持久、健康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金路,李祖华《社会诚信问题的再思考》,2006年12月12日.[2]卫兴华.《论市场经济与诚信缺失》,《人民日报》2006 年03 月24 日.[3]范玉玲.《中国企业诚信现状及案例剖析》,《施工企业管理》2005 年4 月.[4]申予波.《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诚信》,《科教文汇》2008.01(上旬刊).[5]刘晓敏《构建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设想》,《改革探索》2003年第六期.[6]艾洪德、蔡志刚:《个人信用制度:借鉴与完善》,《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7]陈波:《西方个人信用制度的启示与借鉴》,《投资研究》1999年第5期.[8]陈文玲:《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9月9日.[9]郭跃进:《诚信贬值:中国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经济管理》2001年第13期.[10]何建奎、岳慧霞:《中国个人信用体系模式选择》,《消费经济》2004年第3期.[11]“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研究”课题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17期.[12]李林:《中国的尴尬:信用危机》,《经营与管理》2001年第3期.[13]林钧跃:《消费者信用管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14]刘姝威、王学飞、张现峰、阎黎丽:《不同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比较》,《上海证券报》2004年8月12日.[15]“美国信用管理制度与运行模式”考察团:《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比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6]石晶:《在我国建立个人信用问题初探》,《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17]孙杰:《国外信用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7月20日.[18]汪劲:《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用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国外信用制度介绍和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3期.[19]王艺:《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对策》,《管理现代化》2001年第6期.[20]肖成华:《.新世纪个人资信评估》,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21]张炎华:《西方国家个人信用制度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22]张亦春等:《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23]赵怀勇:《用制度规范个人信用》,《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3月11日.[24]钟楚男主编:《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25]朱冰:《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