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蒋雪芹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一直以来所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针对这个话题,我个人觉得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两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因为,教学即为教与学,如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那么学生的学习肯定是有效的。然而,作为教师,学生方面我们不能够完全的掌控,但是,教师方面,我们完全可以掌控自我,使自己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下面,我就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简单谈谈如何通过教师方面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我们来谈谈目前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的现状。针对这个问题,我听到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是这样说的:信息技术课最好上了,电脑一打开,老师示范一下,学生练习就可以了。如此说来,信息技术课的确变得很好上了,但是,事实的确如此吗?我想: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吧。另外,我也听了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上过的课,也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无外乎有这样两种上法:一是传统上法,通过电子教室软件,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认真听讲,然后练习操作;二是“开放式上法”,这里的所谓开放式上法是指教师上课之后布置教学任务,学生接受任务之后便开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以上这两种教学方法无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性是极其低的,那么到底是怎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我做了一下这方面的调查,总结以下几点原因:1、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课不受重视;2、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少且专业水平不高,信息理论知识匮乏;3、信息技术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4、信息技术课教材不确定,模式不统一等问题。由于以上等问题的出现,所以就造成了目前这种现状的存在。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如果按照认知、技能与情感课程的分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技能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等等。明确的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它为目标,围绕这些目标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药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使用计算机来探究问题、掌握知识。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有一本有关教学的书里提到,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理论基础 指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
2、教学目标 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即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不同的教学模式总是为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不是完全通用的。
3、操作程序 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种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实现条件 为了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要遵循一定得原则,采用一定得方法和技巧。
5、评价 由于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可见,每种教学模式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时,必须对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侧面作全面分析、整体设计。
以上五点便是李老师提出的五个要素,对于这五个要素,我的看法是:
1、理论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那么这个教师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这包括信息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课的课程标准理论知识等等。很多教师觉得这些理论知识不是很实用,其实不然,我觉得只有扎实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之后,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少的出现错误,因此,我觉得做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必须要尽可能的多学习一些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
2、教学目标。这个版块应该很好解释,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教材来分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然而这一点跟第一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只有打好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既准确又快速的把捏好教材的目标和重难点。
3、操作程序。这里的操作程序,我觉得是可以变化的,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层次来设计教学过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每个环节,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最大的学习效率。
4、实现条件。这一板块其实是为第三点做服务的。当我们设计好教学过程之后,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来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当然这跟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如: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教师的驾驭学生的能力、教师对时间的把握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能力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可以利用一下一些模式来组织教学:如在开头部分,我们可以设计情境教学模式来开始,或者还可以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组织;在教授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启发引导式、知识关联模式、示范教学模式、主体—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模式、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等等模式来组织教学。如果通过丰富多彩的、多途径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我想,师生的互动性更强、融合性更好,自然而然课堂教学效率就更加有效了。
5、评价。这个板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师层面上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来看,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表扬与肯定能够激起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我个人认为,在评价这个阶段,我们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问题,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比较单
一、枯燥;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既不做肯定评价也不做否定评价等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努力更正存在的不足。
除了以上五点要素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增设一个要素,即拓展环节。在课堂教学结束阶段,我们如果再增加一个拓展环节的话,对学生布置一些课外的作业或者是任务的话,还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对课堂学习有效性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延续与拓展。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师要掌控好我们的40分钟课堂,提炼教学内容,教我们该教的,设计有效的课堂任务,对学生、对考试知已知彼,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落实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终真正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二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而且很好地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确实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后,它具有特殊的魅力,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必须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往往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这种讲解常常会使学生乏味。信息技术具有画面清晰、色彩亮丽、动态感强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景,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收到极好的效果。
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介绍“仙桃石”的样子时说,“就像一个巨大的仙桃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抓住一个“飞”字向学生提问:把“飞”字换成“掉”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掉”字,那这块奇石就会连滚带摔地摔到山下,摔得粉碎;所以还是用“飞”字好,可以落到想要落的地方。我采用动态效果,出示奇石飞落山顶的一段动画: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上飞落下来,落在石盘上,石头渐渐羽化成一个大桃子,再渐渐变成一块石头。形象有力地说明了“飞”比“掉”好。学生眼前豁然开朗,难点解决,比喻句的教学也水到渠成。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 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激发学生乐于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结合图片介绍感动着中国的好妈妈,观看影片中的部分片断,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情,写作欲望被激发,纷纷拿起笔,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
二、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一)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在语文课中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
(二)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现代认知心理表明: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往往可以诱发认知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从而产生说话的欲望。口语训练时,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课堂上播放一段少儿文艺节目或影片,引导学生口述观看的节目精彩片段或观看后的感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第七册课文《黄继光》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影视片段:黄继光为了让战斗取得胜利,不顾个人安危,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光荣地倒在了血泊之中。学生看了,感动不已,同时也感慨万千,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感想,不仅使阅读教学达到高潮,口语训练也水到渠成。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演示“人字形”线路时,我及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除了“人字形”线路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可能讲“之字形”及“螺旋形”线路。用这些办法会怎么样呢?于是我把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放给学生看,其运行结果因车身过长而在岔口处失败。这样在对比中,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另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更深入,理解更贴切,运用更灵活。
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 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通往学习的大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信息技术时代,课堂教学需要多媒体。多媒体出现于课堂,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多媒体教学以其本身的生动性、直观性、高效性,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多媒体如一把双刃剑,用得合理恰当,则能改变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则会削弱学生注意力,替代学生思维和想象,也会降低教师个人魅力,使教师成为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第三者。”教师只有通过扬长避短,合理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先进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盲目追求美感,华而不实。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教师所用的课件从图片的处理、文字的选择到播放的艺术效果,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追求细节的完美固然是好,但是也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语文课堂常有复习词语的这样环节,有的课件在显示词语时,在同一张画面上显示了三、四种不同的字体,或是选用一些毫不相干的图片做背景,还不时跳出几个动画的卡通小人物。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到,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会自然地将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到热闹的场景上,从而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2、过分依赖多媒体,削弱了老师的魅力。现在的课堂,示范朗读有音频资料,指导写字有一笔一笔的动画过程。教师反倒显得毫不相干,无所事事。德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个人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语文老师的一笔好字,会使很多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教师儒雅的气质,饱满的激情,个性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会激发很多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的魅力将对学生作用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做到的。
3、出示大量文字图片,完全取代了文本。笔者听过好几节语文课,从头到尾,学生连书本碰都没碰,或者是碰的很少。课文的文字一个个打在课件上,插图也费劲心思用扫描仪扫出来展示。文章的重点语句,需要反复揣摩品味的,可以打出,方便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交流。全部内容都用电脑出示有什么意义?实在是不必要的麻烦。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孩子看着书上的插图肯定比看着大屏幕上的图片更加细致,孩子手捧书朗读肯定比仰着脖子看大屏幕读感觉更清楚、更惬意、更入情。再者,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令人感动、产生共鸣的情节上或旁边及时注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会帮助其加深对这一内容的印象。从这一点,取代了文本的多媒体,完全是本末倒置、适得其反了。
4、再现情境,忽略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众所周知,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 学作品大多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叶圣陶《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以语言或它的书面符号„„文字为物质手段,构成一种表象和想象的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再创造的”(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这一“思维外壳”,去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感知形象,体会情味,领悟理趣。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学生从画面展示的内容中很快找到了小壁虎向老牛、小鱼、燕子借尾巴。学生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想象,所有的东西课件都演示出来了,实在显得喧宾夺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何以得到锻炼?
5、为“用”而用,盲目“拿来”。在很多的教学评比活动中,课件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众多的教师为了评比、上公开课、观摩课等做了课件,有些实在是为“用”而用,追求一种形式,图个时髦而以。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一个精美的课件,需要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MTV、MP3、WAV等背景音乐,需要耗费一名制作老师的大量时间。而且有许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
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颇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解决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
谈到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应该知道何谓“多媒体”。“多媒体”即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信息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如教师的板书属于文字媒体、教师的语言属于声音媒体、幻灯片为图像媒体、录相片为视频媒体等等。多媒体电脑属于其中一种,它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多种媒体进行整合,所有的媒体均能在电脑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而“辅助教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宏观辅助,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深究,设计合理的脚本,代替教师完成一些适于计算机来完成的教学工作,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个别交互”的辅助学。其二是微观上辅助,即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集体交互”的辅助教。“辅助”决定了它的一切设计应为教学的某一个环节,起“烘托”,“渲染”作用,而不能代替教学。
2、坚持适度、有效性原则
首先课件数量上要适度。再新奇的事物经常出现学生也会感觉厌烦,而且会增加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其次课件的趣味性要适度。趣味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过分。当一个选择题做错时,来一个哭丧的卡通脸加一声夸张的警告,是非常不合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听手段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刺激,使之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但这样的刺激一定要精选,要有实效性,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 标,要解决一定的问题,尽量是一节课中至关重要的信息、重点难点。无关紧要的内容尽量不在课件里出现。不要追求课件形式上的完美,表面上的热闹,这样只会造成信息堵塞,以形式害内容。
3、将多媒体的优势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巧妙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更多的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而多媒体课件里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从这一点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主要表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两个方面。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在教学中播放傣族人民过节时的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去感受课文描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去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教学《黄果树瀑布》、《鼎湖山听泉》等一类写景文章时,尽管文词优美,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很难将那些优美景物与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学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符号,因而教学中就更谈不上对孩子们美的熏陶与感染了。课堂上运用课件播放了优美的风景图片,并配以优美的乐曲,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真正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再转入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兴趣盎然。新教材也选编了很多古诗词和现、当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凝炼,表达含蓄,意境深远。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想象力的贫乏(尤其是来自贫穷地区阅读量很小的学生)一般都很难想象出诗歌描绘的画面,品味出诗歌的意境。如果利用多媒体,再现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描摹富有特征的形象画面,无疑会把学生带入久远的历史中,体会诗人的悲与喜,品读出诗文的意境。在讲杜甫的《绝句》时,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的画面随着朗诵进程陆续呈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达到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同时,又显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整个过程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烘托出我国古诗特有的意境美。
4、多媒体的运用要与语文课程有效整合
实施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如下问题: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改进教学手段,组织引导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如何处理好语文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如何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力工具,这也就是新课标要求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目前语文课上最常用的教学课件通常是演示型课件。这种课件比起传统的口授、板书更加直观、丰富、生动、形象,但如果将它作为语文课堂上唯一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恐怕还是会有相当的局限性。演示型课件通常用来提示、呈现相关教学内容,主要适于作为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在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练习交流等教学环节中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整合”则要求多媒体的使用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其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 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当然,要达到“与语文课程整合”——这一多媒体运用的最理想状态,并非一蹴而就的,所有的语文教师还要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从而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不是靠机械的识记和重复地刺激被动地连接而成,而是靠对事物意义的获得和理解,在特定的情境或知识背景中去主动地建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还能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
2、学习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帮助他们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组织协作学习,让学生去获取信息、分辨信息、运用信息,从而形成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为师生的这一双向交互活动提供最理想的条件,因而也就自然地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理想的操作平台。
3、教学论。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中已经能够初步实现学生自主式、合作化学习的教学操作样式。学生不再是受控于教师的被动学习者,而相对地成为主动、独立的准探究型“学者”。教师的传道授业已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如何创设有利的课堂教学情景,如何激发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引导学生从网络多媒体的环境中搜集有效的学科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和所学和其它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集成知识体系。那么教学的样式也必将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的转换。
4、信息论。
教学过程中信息的搜集本身是一种信息整理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的管理能力,对信息作定向控制,由此来打通信息通道,扩大信息容量,促使学生更好地获取信息、删除信息、组合信息、运用信息。
浅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拓展,现象、过程再现等方面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放眼学校里大大小小的听评课活动,很容易发现一些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够恰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在有些课堂上出现了过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让人眼花瞭乱,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情况。因此,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探索
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
1.当前的课堂教学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拓宽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容量,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过程,不能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完全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近年来,在全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下,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情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的情况还不容乐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地区间差别,一些地方存在软硬件发展欠缺、师资培训不到位等现象,导致不少的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太熟练。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有效的教学,仍然是一个值得去进一步研究解决的新形势、新课程下的老问题。所以,在当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彻底替代传统的教师讲解、用粉笔板书教学过程。而且,在长期的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思考,记笔记,然后练习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很显然对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高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是既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去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短处,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只能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拓展,现象、过程再现等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2.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吸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好精美的课件,只是高效的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条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视频、声音、图片等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学习,并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笔者认为,教师要注意备课及课堂教学中的以下环节,做好以下工作:
2.1利用学生关注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做好新课的引入 实践证明,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的导入做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班上大多数学生的这节课的学习兴趣,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些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如物理教学中的还原知识发生的背景,语文课中的创造氛围等。
2.2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饱满的热情,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实践证明,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给课堂教学提供帮助,但教师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小瞧的,毕竟现代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只是教师预设的信息,不会也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使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件,学生容易产生疲倦,课堂教学的氛围必将沉闷,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要借助个人魅力,积极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件带来的课堂教学内容,把握、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处理课堂教学的插曲,努力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3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开课题,探索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引入、拓展,现象、过程再现等方面等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教学节奏比较缓慢。而这些束缚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解决,使得易于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探究发现等教学模式也能在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并且收到效果。当然,在这些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一定还会出现更多的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
2.4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课堂总结,对知识进行强化,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一般就是用简短的几句话对本堂课进行扼要的总结,这种总结是粗线条的,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不利于学生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总结方面很显然具有优势,用几张甚至是一张幻灯片,不仅可以较为具体的展示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清楚的展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总结,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
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遇到前所未有机遇,只要一线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中反复琢磨,多进行反思。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就一定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走上更高的台阶。
一节好课除了要有流畅的教学思路,更重要的是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这就离不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合理整合。
(一)图文并茂的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特征时减少了学生观察的困难。本节课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感性材料.(二)运用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的功能,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从而达到及时巩固新知的目的。这些练习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效果肯定不如现在那么紧凑、有效,更何况我们每准备一节课,要考虑到整个年级的教学,当然是运用信息技术比较方便了。
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改变农村教育落后局面,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和人才类型深刻变革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大支柱之一,受到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第三篇: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改进管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有效课堂教学”的新形势,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值不断探究的核心问题。
本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指教师在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合理运用相应教材,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那么,如何改进管理、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的语言能充分的激发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例如:我在讲解《图文混排》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喜欢看杂志吗?(喜欢)
那么,杂志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
(封面)同学们:想不想制作这样的封面啊?
同学们齐声的回答,想。然后我再利用课件把学习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效果很不错。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把总目标划分成多个小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逐步的去完成总目标。如:在讲解《图文混排》这一课时,我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行制作自己喜欢的贺年卡。结果学生兴趣大增,为了降低难度,我还允许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讨论声、操作声不绝于耳,之后学生制作出来的贺年卡也很丰富、很准确,甚至有的小组还对画面进行了人工配音,学生制作完成后,我又适时的播放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评奖,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组织,引导,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一定会充满兴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也必将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第四篇: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5200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最关注的应该是它的有效性。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把握教材,精心备课,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同时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备,生动的教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
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先了解学生对教材有多少认识,他们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什么地方需要重点评讲、仔细分析,哪些地方可以简单交代。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因此,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所用。比如,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基础,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有了良好的基础,能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顺利地衔接,但有部分学生在之前很少接触信息技术课程,连基本的汉字输入都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下来,都应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信息技术、学生与课堂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融洽、开放、宽容的教学氛围,是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三、深入领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
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也就是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有机整合。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问题,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体现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信息技术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信息技术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现实的和探索性的信息技术活动要成为信息技术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大胆放手,激发创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其弊有三:1.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容易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民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讲解《IP地址》一节时,在全球IP地址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学生会自然而然深入到128位IP地址的概念,学生就会牢牢的记住IP地址含义;
还有比如在《文件的下载》一节教学中,我在开始新授时没有把多途径下载的内容放进去,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直接下载,在下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大的文件下载速度较慢而且一旦断线就前功尽弃的现象,我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如果无法解决,大家讨论,最后由老师引入下载的其他方法,让学生尝试用下载工具进行下载,批量下载和FTP文件下载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其他方法的下载的优越性。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而功倍。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叶圣陶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专家指出:“考察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五、多种手段,巩固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会考科目。我们不提倡在课后留作业,所有的问题、练习和作业都在课堂上解决。所以我们必须高效利用课堂的45钟。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
1、少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最后10分钟进行总结、评价,以达到熟练、提高、巩固知识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知识性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微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因特网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的功能与构造》、《网络通讯的工作原理》等。理论性较强,这
些课程中知识的巩固,如果采取一般的方法,是单调的。但可以做成课件,如随堂测试、填空等练习形式,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比如在《网络的功能与构造》一节的教学中,它的巩固练习可以把做成匹配题,什么网络硬件有什么用处,学生通过移动图片进行匹配,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一般每个知识点都会设计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小的任务一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大的任务可以分小组协作完成。譬如《文本加工》一节中,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张献给母亲的小报,完成后,我把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分别给每个同学的作品打分,最后评出一等、二等、三等奖。这能让学生能感到自己作品被承认,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建立主题网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全班分为10个小组,每个成员发挥其特长,协作完成一个有关2008奥运的主题网站。最后把完成的网站通过IIS发布,同学们相互访问、评价,评出每个网站的优点和缺点,并根据全班的评分给予不同的等第。恰当地应用多种形式的评价,不仅能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思,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也是知识再次体现的过程,同时也巩固了他们的所掌握的知识。
六、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信息技术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教育科学版)杨旻旻
2、《提高综合理科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王文军
3、《如何搞好新课标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王申兰
4、《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江苏省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姓名:单鹏
单 位:环翠区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地 址:威海市文化东路5号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charles421@sina.com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教学最大效益,是信息技术教师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阐述,并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提出几点看法。【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正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教师有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主动构建,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技术素养。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探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适当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收获劳动成果。
一、巧设导入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良好的兴趣是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的第一环节,教师一般都会借助一定的情景进行导入。情景教学法在课堂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巧妙的情境导入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情景设置就是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放入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其优点在于选择学生耳濡目染、喜闻乐见的事件,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愿意参与并主动积极地思维。
如在图片的旋转和剪裁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对比两张图片“找不同”的竞赛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赛,尽快找出两张图片之间的区别。当学生说出不同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两张图片变得相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探究“旋转画布”、“任意角度”、“裁剪”等命令按钮及工具,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通过这一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在兴奋状态下完成自主与探究学习,比起教师将重要的知识点重复强调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大大地了提高课堂效益。
二、注重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是由教师设计出教学提纲,采用讲解—演示—练习—巩固—总结的形式,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思维,其结果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思维被抑制,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无法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没有形成探究的能力。在如今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没有探究精神将很难成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允许他们产生不同的认知或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
例如,在教学 “Word文档中文本的选择与位置调整”这一内容时,学生有的使用剪切法,有的使用选取拖动法,有的配合Shift键等等;在“文件夹的复制”任务中,菜单法、工具按钮法,Ctrl+C组合键法等,不一而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戒“一言堂”,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探究学习的机会,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淡化教的程序。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给予他们独立探索的空间。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要对原本会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辨析,准备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同时对尚未理解的问题逐项列出待与他人合作解决。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充分享有发言权,可将自己的想法、观点告诉同学们,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最后再有疑义的提出和教师一同探讨,得出结论。通过讨论,学生会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要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空间内学习探究、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由学生来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了解自我、完善自我。
三、采用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具有内容广博、浩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其信息素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来活动,在强烈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任务驱动”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教材中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特点都为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提供了素材,也为教师实施任务驱动提供了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任务设计,就是围绕教学目标来有效地巩固、提高和深化课堂知识。任务设计的目的是有效地巩固、提高、深化课堂知识,以使其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年龄等特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任务设计还应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并分解成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环环相扣的小任务,体现学生在任务中的分工合作。
例如讲授《修饰演示文稿》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一组只有文字素材的幻灯片,提出任务:想一想如何来装饰和美化这组幻灯片?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可以用修改字体、图片、艺术字、设置文本框格式等方法。
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尝试用修改字体、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装饰幻灯片的操作方法。
全班交流,解决基本问题:让学生说说刚才的操作遇到了哪些困难?针对学生提出的困难,笔者让会操作的学生上台示范,从而完成本知识点。
最后,笔者让学生说说在探究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新方法,遇到了哪些新问题,并针对这些方法和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除了用到刚才的基本方法以外,还探索发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并能和其他同学分享这些方法,充分发挥了任务驱动下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作用。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完成一个个有趣的既定任务的同时,不仅建构出本学科的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使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创新等重要的品质和精神。
四、注重有效评价,启发学生创新学习
保尔·朗格朗曾说过:“所有教育和教学不能逃避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那就是兴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仅仅只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完成任务的学生评价,让学生从所完成的任务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一般操作方法为:自评——互评——师评——完善——展示。
自评。小组(或个人)出示作品成果,说明成果的特色或自己满意之处,重点提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对小组成员合作情况给出评价,给全体学生一些经验;
互评。全体学生对小组(或个人)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作品的特色和需要改进优化的地方,并阐述他人自评后自己获得的经验;
师评。在几个小组(或个人)进行评价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总结归纳学生评价情况,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完善。根据评价结果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 展示。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例如讲授《图文混排》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为《喜羊羊与灰太狼》设计海报,就采用了这种评价方法,让学生通过网上邻居查看其他同学上传的作品,并参照《作品要求》中作品的主题、表现力、艺术性、技术性等评价指标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能取长补短,进一步巩固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学生在评价他人的作品的过程中也找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及完善的方向,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收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另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应及时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将其作品展示给所有的学生欣赏,再让学生给全体学生讲解他是如何设计这幅海报的。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求知欲望。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有效学习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会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