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爱玲文学人物分析
从文本人物看女性主义意识
两位女性作家都从女性的角度来建构文本,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女性主义意识,其主要是表现在女性形象、男性形象的塑造上。
(一)女性形象:个体觉醒与自我囚禁
身为女性作家,她们有自觉敏感的女性意识,爱情、婚姻是她们热衷探讨的永恒话题。莱辛和张爱玲都以大篇幅表现女性婚恋生活,其共同之处在于陷入婚恋中的女性不自觉地暴露出奴性相。波伏娃《第二性》中对女性就描述:“女人本人也承认,这个世界就其整体而言是男性的;塑造它、统治它、至今在支配它的仍是男人。至于她,她并不认为对它负有责任;她是劣等的、依附的……”。奴性相是两人共同表现的地方,但基于国别、民族及信仰不同,还有时代的不同,莱辛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特点大不相同:莱辛写的女人婚后经常走向毁灭或觉醒,而张氏塑造的女人是永不觉悟,即使是觉醒之后也继续扮演奴隶角色。她们用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女性意识。
莱辛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激进的、愤怒的、敏感的,甚至还有精神分裂:玛莎·奎斯特的冲动与深思,玛丽压抑太久爆发之后的错误选择,安娜的敏感与彷徨、激进与觉醒,摩莉的离婚与再婚,佳斯敏的矛盾与理性„„这些就是莱辛的女性世界,她们自我矛盾过,在大环境中自我迷失过,在寻找“自由女性”的过程中,她们失望、愤怒、求助无门,甚至过度的精神需求探索使得她们精神分裂,但她们最后觉醒了,都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女性出路。最富有启示的是,《金色笔记》的结局,安娜在与索尔的平等和谐相处中相互帮扶,找到自我,开始重新生活,这亦是莱辛所期望的男女两性模式。
莱辛相信女人离不开男人,每个女性都要去经历一次爱的洗礼,“一次强烈的感情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灾难,但是每个人都必须那样浪漫的爱一场才会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的。”《金色笔记》中的几位女性具有典型性。安娜的好友摩莉同她一样是个离异的女人。她们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为男人造成的,站在男人的对立面,标榜自由。摩莉的第一次婚姻“只是出于维持生计甚至家族体面的考虑”,它只是“那些二十年代的婚姻的产物”。这是离异之后摩莉对婚姻的认识,她坚
决追求自由女性之路。虽然和理查离婚了,但是她能以平等的身份去和理查及现任妻子马莉恩成为朋友。这种自觉的定位实际上是独立女性的自我标榜。尽管如此,摩莉最后还是再次走进婚姻。这样的结局更说明了女人和男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整体,是世界、人类的共同组成部分。
四本笔记的主人公安娜同样是一个由失败婚姻走出来的、对男性绝望的女性。在追寻自由道路上,安娜矛盾、迷茫、彷徨。《黄色笔记》中爱拉是安娜的影子,她是安娜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况所创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亦是个婚姻第三者。本以为这个男人会像她爱他一样爱她,但事实上爱拉只是他的婚外调剂品。他说:“爱拉,你是我的情妇,不是我的妻子。你为什么要我跟你一道去相信生活中那些一本正经的东西呢?”①爱拉与保罗五年的婚外恋关系,让她“在这五年中失去的是由天真所激发的创造力”,爱拉为他改变了自己,逐步丧失了独立性,淡化了一切工作、交际生活,完成沉迷在保罗的世界里,成为锁上镣铐的囚奴。但是,爱拉经受住了这爱情毁灭的洗礼,她逐渐地走出写作困境,清醒地意识到男人和女人是不能孤立开来,更不能是一方依赖于另一方。于是“在克服了这一片混乱之后,他们又获得了新的力量。”①安娜在追寻自由女性路上经历过写作的困境、政治之路的探索,爱情的起落,精神上的崩溃,而让安娜恢复精神的最终还是男人——索尔·格林,是索尔给了她精神上的扶助,让她再次踏上写作道路。觉醒后的安娜终于明白人生是不完美的,真正的自由女性是不存在的。大部分人都是在推着巨石上山的,人自由的意义并非摆脱巨石就能获得自由,而是从把巨石推往山顶的过程中获得的。马莉恩,亦是莱辛着意刻画的女性。马莉恩作为花花公子理查的第二任妻子,在同理查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认真爱着丈夫,可是理查对她的忠诚“直到她进医院生第一个孩子为止”。丈夫无视她的存在,致使马莉恩终日以酒精麻醉自己,终于有男人愿意娶马莉恩并收下三个孩子,但理查因自己的嫉妒心斩断她的幸福,这一度把马莉恩推向崩溃的边缘。庆幸的是,还有愿意把马莉恩当作朋友的安娜、摩莉及其子,在她们的帮助下,马莉恩也逐渐走出了困境。最后摆脱了没有爱的婚姻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自由。这种敢于追求自己幸福,不再视男人和家庭是女人的唯一依靠的女性,是莱辛的理想女性。
①.[英]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南京: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P223、P436.①苏忱,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点新探[J],江淮论坛,2005(5):P147
《十九号房》的苏珊是个典型形象,她是莱辛对二十世纪中叶之后的众多知识女性一生的缩影。苏珊是有哗然之才、典型的知识女性,与丈夫马修的婚姻是建立在理智选择的基础上,彼此并非一见钟情。婚前,苏珊是个商业广告的设计师,而“为了马修、孩子、花园环绕的房子,苏珊变得通情达理、讲求实际了”。她不得不辞去工作,全力以赴地服侍教育子女。由于两人的知书达理又富有责任感,“家庭内部的风风雨雨得到了妥善解决”,日子过得“称心如意”。可是,到了最小的孪生兄妹“离手”上学的时候,她“陷入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之中”。当孩子们上学时,“她内心充满了惊异和难言的苦闷”,而假期来临时,她“又为自己不能独自生活而感到忿懑”,痛感“身不由己”,她变得像名囚犯一样,马修对她来说成了个“十足的陌生人”,昔日恩爱夫妻生活“早已不复存在”。盲目的生活使苏珊失却自我,只有当她独自处于肮脏旅馆的十九号房里,她才感到自由与自信。这个生命对生活绝望的女性,她在消失最后一丝希望之后——丈夫另有新欢,她选择了沉默的死亡。苏珊是在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寻求“自我”意识的实现。
这些就是莱辛的女性们,她们在婚恋世界中、在充满硝烟战场上要求的生存,就必须自我觉醒;要寻找真正的自由,就必须把自己从幻想世界中拉出来,做一切实际的事情。五部曲《暴力下的孩子》中的玛莎、佳斯敏等,她们在女性成长的路上经历着各种挫折和坎坷,但最后她们还是实现了个人的自我觉醒。《另外那个女人》中认清了只想让女人顺从、依赖于他但自己又毫无责任感的吉米的柔斯,终于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幸福是“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了;她们要不这样,别人是不会管她们的。”《幸存者的回忆录》的爱米丽经历恋爱那种为恋人放弃自尊,宁愿苦中作乐的历程后,逐渐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不公平的现象,“并且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女性自身的独立和超越爱情的束缚”。爱米丽终于摆脱了杰拉德情网的束缚,她的眼睛是“一双三十五岁或四十岁成熟女人的眼睛„„她再也不会自愿受那种罪了。像那些过去时代的疲惫不堪的女人一样,她知道了恋爱就像发烧一样,是注定让人受罪的,注定要经历的:陷入情网就像是经历一场大病,它还是一个陷阱,诱使她背叛自己的本性、意识和真实的意愿。”《本,在这个世界上》的特丽莎,她很清楚自己在阿里克斯心中只不过是个“照料家庭、帮他款待他的形形色色的朋友”的女人。在她遇到可以为她带来终身幸
福的人之后,她毅然选择奔向自己的新生活。在莱辛的小说中,这是一种新的两性关系模式,“女性不再追求虚幻的爱情,不再为爱而折磨自己,不再自愿为爱而受男性的控制,女性最终摆脱了弗洛伊德所认为的女性生而具有的受虐倾向,而走向了情感上的独立。”①
与之不同的是,张爱玲塑造的大多是消极的、避世的、逆来顺受的、讨取男人欢心的女人们。曹七巧、葛微龙、曼桢、白流苏等女性虽也有本我的意识,但她们却在纲常伦理下埋葬自我,选择屈服。在她们看来,只有斩断自我的虬枝,才有可能于乱世中生存,只有抓住最切实的实物,才能保存生的希望。作者用正面刻画女性形象抗衡男权社会的压迫来表现女性主义意识。“张爱玲的世界是一个正在死亡的国度”,这种死亡的腐朽的气息蔓延在她的每一部作品中,甚至每一个人身上。这座将死的国度,让故事中的人物躲不过被文明遗忘,被颓败淹没。这些天生脆弱的女性们,不忍心折断生存希望,她们于困境中歇斯底里地求生,甚至以扭曲自己的人格、麻木自己的直觉来换取生的可能;她们知道自己在男性面前是“低的”,是永远都“不够”的,压抑内心的焦虑,用沉默来遮住悲伤,用“苍凉的手势”来掩住心底萌生的“低微”是她们共同的选择。
《鸿鸾禧》中的娄太太“戴眼镜,八字眉皱成人字,圆白脸,像个小孩学大人的样捏成的汤团,搓来搓去,搓得不成模样,手掌心的灰揉进面粉里去,成为较复杂的白了。”P87如此的长相,和一个“极能干的人,最会敷衍应酬”的人结婚,“多少人都替娄先生不平”。深知长相缺陷,娄太太主动降低女性/妻子的地位,家里三个孩子连同丈夫娄嚣伯并没有把她放在妻子或者母亲该尊重的位置上。娄先生用商量的口吻对她说:“百忙里还有工夫去弄那个!不要去做它好不好?”“头发不要剪成鸭屁股式的好不好?图省事不如把头发剃了!不要穿血清的袜子好不好?不要把袜子卷到膝盖底下好不好?旗袍衩里不要露出一截黑华丝葛裤子好不好?”看着不符合自己审美观的妻子,娄先生就不自觉地发起命令式的请求,这仅仅是因为他是“出名的好丈夫”,“索性好丈夫做到底”。娄太太没有地位,她是个热闹中孤独着的人,“娄家一家大小,漂亮、要强的,她心爱的人,她丈夫、她孩子,联了帮时时刻刻想尽方法试验她,一次一次重新发现她的不够,她丈夫一直从穷的时候就爱面子,好应酬,把她放在各种为难的情形下,一次又一次发现她的不够。后来家道兴隆,照说应当过两天顺心的日子了,没想
到场面一大,她更发现她的不够。”①虽然名为娄家太太,家里却没有她做主的份儿,丈夫生气地对她说:“这些事全我要我管!你是干什么的?家里小孩写个请假投资也得我动手!”娄太太只是整个家庭平衡的调剂品。在丈夫面前,她有名无实,处于从属位置。丈夫在他面前三番两次的抱怨,娄太太觉得委屈了丈夫,可“自己心里的那一份委屈,确实没处说的。”“繁荣、气恼、为难,这是生命。”然而,“娄太太又感到一阵温柔的牵痛。”①看着儿子娶媳妇,全家上下都高兴着,而自己却成了一个局外人似的,“一屋子人全笑了,可是笑得有点心不定,不知道应当不应当笑。”为妻为母的身份让娄太太在尽求自己的完美性,然而在外人看来完美的同时内心却是委曲求全的。
《花凋》叙说故事的主人公是患病去世的一个美丽的少女郑川嫦。“小小的鼻峰,薄薄的红嘴唇,清炯炯的大眼睛,长睫毛,满脸的‘颤抖的灵魂’,充满了深邃洋溢的热情与智慧”[4],尤其美的是那一双华泽的白肩膀。郑川嫦本应该向她姐姐一样,恋爱、结婚、生子,然而不幸的她患了重病。美丽的川嫦因没有及时得到有效医治而身亡,这不能不说是她父母亲的错。死后家里为他修葺了一个华丽的墓园,不过是他们为了维护自己作为长辈的一点颜面,是父权制文化威严的一种表现。故事开头的那个墓志铭就已经道出“美丽的悲哀”的实质,川嫦不过是一座“没点灯的灯塔”。父亲的虚伪势利、母亲的自私自利葬送了川嫦的美丽,连同她的爱情也悄悄隐退。她感到无限的绝望:她自己一寸一寸地死去了,这可爱的世界也一寸一寸地死去了。在病逝之前,她“对于整个的世界,她是个拖累” 的想法把她深深地往死亡里拖曳。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川嫦没有反抗,只有自责;没有希望,只有绝望的悲哀;这就是宗法社会规训出来的典型女儿形象!
《小艾》中的五太太又何尝不是一个委屈求生的女人呢? 她明明知道景藩是个败家子,从没把她当作一个妻子来看待,她的房间只不过是他躲避姨太太的避难所。当景藩连五太太身边的丫头小艾也欺负时,她不是责问,而是忍气吞声,还反而生起小艾的气,总觉得“现在给这样一来,竟把自己委曲求全的一番苦心全都付之东流。”当她的饭菜因为这件事情而“一天比一天坏”,佣人陶妈总是受人欺负向她诉苦时,她却“认为她跟着老爷过活,是名正言顺的,眼前虽然闹了 ①《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这个别扭,还能老这样下去么?总有熬出头的一天。而且老爷拿了她的首饰,答应过她将来一有了钱就买了还她。倘若在他跟前守着呢,也说不定还有点希望,虽然她心里明白,这希望也很渺茫。她要是走了呢,那就简直没有了。”①五太太身为景藩的正房,一生没得到过丈夫的正眼相待,她还总是在丈夫面前低垂自己。在张爱玲的叙境中,像她这样的太太很多,她们脱离丈夫就什么都不是,因此五太太必须紧紧跟着“老爷”,不闹不吵;娶姨太太,五太太无权过问。虽老了,但“在他面前总是那样踌躇不安,把脖子僵僵着,垂着眼皮望着地下,窘得说不出话来,时而似咳嗽非咳嗽地在鼻管和喉咙之间轻轻地‘啃’一声,接着又‘啃啃’两声。”①在大多时候,她是不下楼来与他见面的。这就是张爱玲的女人们出走后的“走!走到楼上去!”吗?她们永远没有理由、没有资格去打破同丈夫平等对话的神话。在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人们的位置就会变得“很低很低”。
《金锁记》中用黄金匣子来囚禁情欲抑制后疯狂而焦虑的曹七巧、《连环套》中受尽折磨后人性扭曲致伤残他人的霓喜、《沉香屑——第一炉香》在淫逸环境
6中迷失自己,用表面奢华、舒适的虚假生活来湮灭理想的葛微龙和梁太太,《等》中在繁杂琐碎的生活中数落家中丈夫却又无可奈何的各种太太们,还有“好像家族中就从来没有过这么一个人”(《创世纪》)的潆珠及全少奶奶„„这些女性要么是“绣在屏风上的鸟”(《茉莉香片》),“永远置身于桎梏中的双翅,是永远存在于想象中的飞翔”①,要么是囚禁后疯狂的失态,扭曲变形。她们在颓废地国度里晦涩地求生、小心翼翼地扮着各种角色——女儿、妻子,这些名不副实的身份仿佛是传统给她们的责任,一旦违反了纲常,她们就会被判入死亡的绝境。因此,正如孟悦、戴锦华所言的:“这些女性只是历史的地表之下,一片扁平的、鲜艳而了无生机的图样。她们不仅没有真实的岁月,甚至被剥夺了一具血肉之躯。生命之于她们,只是时间对空间永恒的剥蚀与破损。”
①虽然张爱玲一生不曾拥有过一个明确的身份,“她始终是一个飘零客、一个异乡人”。但她没有放逐自己的漂泊感,而是以一位客居者的身份来真实地写作,“含着一抹淡淡的疏离,一种深深的依恋,一缕温婉的宽容与嘲弄,一汪化不开的悲哀与忧伤。” ①巧妙地用一种外来者的身份刻画出困厄在没落遗老或处于新 ①《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①戴锦华、孟悦,《浮出历史地表》[M]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 P243 ②多丽丝·莱辛著,傅惟慈等译,《另外那个女人》[M]浙江文艺 出版社2003年1月版,p20
旧文化潮流交替之下的女性真实生存困境,给了这座沦陷之都精神上满足。
第二篇: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的命运。
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害自己的妹妹。其实,曼路也是很可怜的,为了家里的生计沦落为舞女,但却不被家人理解,结婚后又无法生育,才会想让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应该说这是整个社会形态所迫,社会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无能,当然曼桢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个性也是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的重要原因。曼潞和祝鸿才对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把她推向深渊的却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认命她的妥协不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爱她的世均,也间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让自己不幸福更加让三个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满的结局。如果他觉得难已接受她的失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忆或假象如果当年如果向爱人坦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活着不是为了后悔,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这幸福是属于她,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是永远的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啊。没有死去活来的告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烈,一切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爱情静悄悄地到来,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岁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那份坚持与无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让人几乎心碎的道白。
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一部悲剧小说,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很多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后悔“早知当年如何如何”,岂知这个后悔也将成为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后悔。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张爱玲用她的传奇故事不显山不露水地表现着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与狭隘,描写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性奴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住母家,钱财被骗,又为兄嫂不容,只得寻求再嫁,苦无姻缘,便抢异母妹妹的对象范柳原,范是个老尖精滑的留学生。一个不诚娶,一个但求嫁。两个人都不愚钝,很有些小聪明,可谓真正的凡人,凡心热炽。张爱玲站在白流苏的背后,让两个人的灵魂跃上纸面,斗来斗去。白流苏大家闺秀般的矜持,不时挑逗,范柳原穷形尽相,甚至挪用诗经里:“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来做假。满篇你来我往的小技巧。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一个城市的陷落为代价而换取一段感情的最终结果看似壮观但其实又如何呢?也许张爱玲从来不认为爱情是可靠的,爱情在她心里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点缀本无什么大不了,两个人因为城市的陷落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固有的洒脱,突然间发现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温暖,于是就有了倾城之恋。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了,可是张爱玲却不说是爱情发展到婚姻的自然结果,反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其中充满了悲剧意味。那时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悲剧性地依靠男人。所以,白流苏虽然自私,小家子气,但是也还情有可原。
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是另一种世事**吧,爱情也像《倾城之恋》里面的男女主角样,苟合着。
张爱玲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金琐记》里那个贪婪的七巧,一生的快乐和幸福早早地被腐烂的空气埋葬。
在文章的一开头,是通过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时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曹七巧很可怜。如文章中写到“凤萧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道:‘她也配!’”丫头即如此轻蔑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与姜家并不算门当户对,且当初是以“姨太太”娶进门„„而且她的丈夫是个躯体残疾,“没有生命意义的”姜家二少爷,对于一个正常的女人,能忍受,坚持下去么?还有她娘家哥哥的索取„„“不承情也罢!我也惯了。我进你们姜家的门„„谁见我的情来?谁有半点好处到我头上?”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叫她不暴躁,不尖酸刻薄?甚至最后到达性格的“扭曲”呢?曹七巧的命运本是不幸的,但她并不从自身的不幸中滋生出可贵的同情心,而是以制造别人(确切的说是她亲身儿女,而且也只能是她的亲骨肉,因为那是她所唯一能接触到的人)的更大的不幸来获得快感。如小说中说道“有时她也觉得牺牲得有点不值得,暗自懊悔着,然而也来不及挽回了。她渐渐地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时的跟怒亲怄气,可是她的言行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怒亲了”。再如儿子,她以给长白娶媳妇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让儿子与一个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乐。她处处亲近长白,要长白给她烧烟泡,陪她通宵聊天。最后使得媳妇被残酷的精神折磨致死,姨太太做了“替身”。不到半年,也吞鸦片烟自杀了。其实,人性中本来就有卑劣的一面,它所呈现的姿态完全就由它所处的环境而决定,在一个美好,自由、相互尊重的环境中人性中善的一面被全面激发,时刻体会到爱意的人,才有能力将爱传递下去,而在被压抑被摧残的环境中,人性中恶的一面被煽动起来,一个处于充满危机、敌意气氛中的人,怎么会具有爱的能力呢,它只能出于本能的自卫,而自卫的方式也是具有攻击性的。所以,当张爱玲在塑造曹七巧这个人物时也许更多地是寄予同情,更犀利的批判这个使人变成鬼的社会吧。
一位奇女子,以她出奇的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独有的诠释,把三四十年代上海的万千风貌述诸于文字留给后人品味与感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风情万种,性格各异,但又都是在那个时代中特有的产物,她们的命运跌宕起伏,让人揪心,充满着几许无可奈何,总激起读者的几许长叹。她就是张爱玲,永远的张爱玲„„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伤逝》人物分析
子君的胜利与沉沦
《伤逝》的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一对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相互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勇敢的反抗封建道德和世俗偏见,毅然冲出了家庭的束缚,在众目睽睽之下同居。最后却因涓生的得到的一张辞职信而断了生路,他们也与狂人、吕纬甫和魏连殳一样在强大的社会实力面前,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一、故事发展过程
“期待”——“热烈”——“安宁和幸福”——厌倦——“不爱”——摆脱
二、子君的变化
“稚气”、“好奇”—“坚决”—“活泼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凄然”—“凄惨”、“冰冷”—“灰黄”—寂静的死去
三、性格分析
(1)勇敢、无畏、执着——庸俗、软弱
子君为那个男性世界创造的爱情神话所吸引,勇敢地脱离了家庭,为自己的爱人奉献一切。
“我是我自己的”。然而,她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经无路可走,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反抗过的封建家庭,很快在痛苦中离开人世。
(2)理想狭小、容易满足
子君的悲剧就在于她原来的理想太狭小了,她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主要动力是爱情。这个悲剧本身就决定了她的悲剧。子君拥有了“安宁与幸福”,“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火了”,这样子君就走到了个性解放的终点,一切的追求和奋斗都没有了。
(3)追求人格的解放却没有独立的人格
子君在追求婚姻幸福的过程中,未获得人格地位的独立。实际上,她一直依赖着涓生,生活才得以继续。长久的操劳,生活的压力,迫使她由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沦为一个庸俗、堕落的传统妇女。她最终脱离了涓生的思维领域。二人在无法进行精神交流,这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致命的。
四、导致子君悲剧结局的原因
(1)社会方面:鲁迅认为,要追求个性的解放,就必须跟变革经济制度联系起来;如果经济制度不改变,即使争取到个人幸福也是没有保障的。当时的社会方面并没有给女性提供生存的空间,子君的悲剧既是传统沿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缺陷造成的悲剧。也就是:“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2)个人方面: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和个人奋斗道路上的弱点:动摇性和不彻底性,目光短浅、容易满足,以求得个人的个性解放为终止。子君可以为爱情牺牲一切,但对于涓生,他不能为“爱-盲目的爱”,而牺牲事业、学术。
(3)经济方面:女性在追求长久的婚恋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经济地位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依附,否则美满的爱情只能是空幻的愿望。随着涓生的失业,他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了,在同居之前思考未涉及的的部分,在这个时候都需要他们去理性地打理。
等到涓生意识到“这大半年,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时,子君注定了回去或者是死去的悲剧结局,同时注定了涓生以后深深的“悔恨和悲哀”。
第四篇:魏晋文学人物品评
魏晋文学人物品评
神威673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首先,儒家学说的神圣地位逐渐被打破,另一方面,随着中央集权的瓦解和地方势力的抬头,以维护皇权为宗旨的官方学说的基础也发生了动摇,以老庄哲学为核心的“玄学”成为流行的思潮,玄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抽象思辨的哲学,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知性的认识,出现了“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等大批在文坛上有深刻影响的人物,文学因此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建安诗文
这一时期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人物。“三曹”中曹操既是建安时期北中国的政治领袖,也是当时文坛上最有影响的人物。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所作诗喜从大处落笔,视野开阔,气势宏伟,有一种“王者之气”,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展现了大海吐纳万物的宏阔景象,人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胸襟。曹丕是曹操次子,文学创作以诗为主,七言《燕歌行》尤为著名。小儿子曹植才华出众,《白马篇》、《名都篇》都“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等七人中以王粲最为著名,他诗歌代表作为《七哀》,辞赋代表作为《登楼赋》,它篇幅短小,语言精美。
二、正始诗文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这一时期,玄学盛行,玄学崇尚自然,破除了拘执、迷信的思想方法。这一时期有著名的“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和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阮籍博览群书,代表作五言体《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多用象征手法喻写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的复杂情感,用笔曲折,含蓄隐约。嵇康的论说文很有名,《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等篇,以思想新颖、说理缜密透彻见长。
三、西晋诗文
西晋虽是一个短暂而又不稳定的王朝,文学创作却很兴旺,西晋年辈较早的作家中以张华最为著名,其诗以《情诗》五首、《杂诗》三首为代表,“房拢自来风,户庭无行迹”“密云荫朝日,零雨洒微尘”等句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陆机才冠当世,诗、文、赋都有突出成就。潘岳的文风追求绮丽,代表作有《悼亡诗》三首,其中“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帷屏天仿佛,翰墨有余迹”“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等句,委婉而传神。
这一时期还有左思和刘琨。左思的代表作为《咏史诗》八首,在文辞上喜欢追求壮美奇瑰,“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振衣千仞同,灌足万里流”等句,写得气势雄伟。刘琨所作《扶风诗》、《答卢湛》、《重赠卢湛》三首,抒写家国之痛、英雄末路之悲,既慷慨激昂,又沉痛无比。
四、东晋诗文 这一时期的郭璞博学多识,《游仙诗》文辞富艳,在“仙”与“凡”的对照中,表达了对混乱的现实的厌倦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东晋文学总体上说不很繁荣,但陶渊明却被后人推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是一位全才型的文学家,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最著名的《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在描述了在旷远的心境下于不经意间目遇南山(即庐山)的欣悦之后,用“欲辨已忘言”把诗推向一个更高远的境界。其他的还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移居》等作品,这些诗作都描写了诗人脱离仕途后悠闲淡泊的乐趣以及初尝躬耕时实际的甘苦感受。五十七岁那年,著名的《桃花源诗并记》诞生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桃花源与丑恶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这里虽有父子而无君臣,没有王税,没有战乱,人们愉快地劳动者,宁静幸福地生活着。这幅图景既透露了劳动人民朴素愿望的消息,又是经过提炼的诗化了的理想。当然,这只是一种空想,但却体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否定。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使他的创作突破了当时形式主义的文风。诗文读来亲切真实,沛然如从肺腑中流出,在诗史上创出平淡、自然一路的诗风,然也浑厚、含蓄,隽永有味。
魏晋时代纷乱而多彩,文人对社会与人生的体验显得格外深刻而且丰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我们不要忘记这些作家,时时品析这些作品,陶冶情操,砥砺意志,丰富人生。
第五篇:2012高考作文素材 人物篇:张爱玲
2012高考作文素材 人物篇:张爱玲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张爱玲张爱玲,一代才女,她一生既辉煌又寂寞,既精彩又冷清,既煊赫又悲凉。她是那个时代,大上海开出的一朵奇葩,冷艳之中略带凄楚。张爱玲是大家闺秀,又是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女人。封建社会不赞成女孩读书,可见女人有了知识还是了得的。当权者傲,富贵人傲,女人傲,文人傲。张爱玲只能是“傲”上添“傲”。所以她生来一副傲骨,三分才气,三分傲气。对于文学来讲,文学与非文学以及文学之间的差异来自人与人的不同,她依然与众不同,孤傲清高。文学作品中的感觉和精神来自作者,张爱玲一生的经历一波三折,她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有她自己的影子。她自己写出了《金锁记》、《倾城之恋》,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到头来,自己却亲绎一曲缠绵悱恻、灵肉纠葛的倾城之恋。这是宿命,还是偶然?张爱玲遇到了胡兰成,钟情于他,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富盛名的才女,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一个孤傲成性,一个风流倜傥。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不顾他的年龄可以做她的父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丝毫不介意,胡兰成一个月回来在她那待几天然后回他的家,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她丝毫不介意,胡兰成给她温暖之后,剩下的便是一个人的寂寞。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远去温州,去探望她的夫君。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胡兰成惊而不喜,甚至有怒。对此他后来的解释是,夫妻难中相别,妻子寻踪探夫,本是令人感动的人情之常,但爱玲是超凡脱俗的,就不宜了。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就像一堆柴火,爱来时,情浓时,燃气熊熊烈火,恨不得烧了整个世界,轰轰烈烈爱一场,而爱过之后,情淡之时,变成一堆灰烬,再也没有任何激情与欲望。于是,一切只剩下无言的冰封,相处的冷淡,相见的尴尬。纵使张爱玲才华横溢,声名在外,也没能力改变什么。张爱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里只有这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的心里却装着几个女人,叫她怎么能不感伤?于是她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真是天公应离情。这场雨,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张爱玲已经知道,她这一生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了辛酸的尽头,再有没有挽回的余地了。有一次,胡兰成有机会途径上海,在危险之中,他在张爱玲处住了一夜。他不但不忏悔自己的滥情,反倒指责张爱玲对一些生活细节处理不当。还问她对自己写小周的那篇《武汉记》印象如何,又提起自己与范秀美的事,张爱玲十分冷淡。当夜,两人分室而居。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前道别,俯身吻她,她伸出双手紧抱着他,泪水涟涟,哽咽中只叫了一句“兰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可见,对他情有多深!过了不久,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到底曾经爱过,而且是铭心刻骨的爱,哪怕虽有千般委屈,但委实难以放下,因而拖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有最后的决断。爱情的酸甜苦辣是可以忍受的,因为毕竟还是情味,而无爱的苦涩却是无可奈何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浓墨重彩的一笔。张爱玲,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在我眼里,张爱玲,只是一个美丽如烟的女子,美丽的多元化,多样化,美丽的别具一格今夜,读张爱玲“每一只蝴蝶都是从前一朵花的精魂,是花的前世回来会见今生。”我似乎看到张爱玲在一棵花树下,喃喃自语,我便被如此旷世奇女的一句话而热泪盈眶。也许她便是那朵花那只蝶,张扬的才女,逃不了世事变迁。她的开场便注定有泪,才会有她温温的情怀。她的结局注定悲凉,才会有绝美的回眸。她说:“我喜欢我四岁的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童年最初的朦胧与不快便被这句话概括。贵族的血统,给她于无奈。童年在她《私语》里呈现,是该和她一起欢喜,还是一起悲哀,我突然有了些许的茫然。一本《摩登红楼梦》把她从文字中带出来,是该为她的才情呼赞的,这样的奇女子。要强如她,也在父亲再婚的前夜哭泣。她说:“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整个空气有点莫糊。”她说:“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间的地方有古暮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的世界。”我是爱极了如此语言,仿若看到一个身着艳色旗袍女子在一幢斑驳的屋子外徘徊。这样怪异的世界,便在她的身上刻下了烙印。如此让人惊叹。在那个时代充满青春充满希望的她,却在满清遗老遗少里,昏昏沉沉,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她却有着不同一般的迷糊与清醒。她曾经的爱人说她是“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她每一个细微的情绪会被聚焦,放大,似“一花一世界,一沙一菩提。她的世界边缘被敲打着,她始终让自己沉淀,淡漠着,炽烈着,甜腻着,跌跌撞撞往前走。沉浸在她的《金锁记》里,谁见过轩信笺上的泪?泪珠是“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的失眠。泪便会烙上一个永远的印迹,谁会再想起,三十年前的月亮?谁还会没吃过雪里红呢?谁还会在吃的时候盯着它?谁能再想起青涩年纪中的凄凉,敏感压抑的少女?飘浮的情绪只有张爱玲有如此的才情。她在《烬余录》里说,“铜锅坐在蓝色的煤气火焰中,象一尊铜佛坐在青莲花上,澄清,光丽。。。鸡在叫,又是一个冻白的早晨。我们这些自私的人若无其事地活下去”看似淡然,却隐藏着无法明言的悲凉,这样句子让人伤感,让人不由地心深疼起来。乱世中的女子,聪慧并孤独,洞察着人性的真相。她是喜欢悲状,喜欢苍凉亦喜欢张扬。她痴情于那份本看着不见好的爱情,几乎是卑微地,她说“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她更明白眼前的男人的悲劣,在那个乱世里,她无法把握这样的男子,在她决定要离开时,也多少心酸往事尘埃历历,要做一个了断,和爱人,也和自己心灵最深最真的爱做了个发断。去留之间,徘徊复徘徊。她了断之后的平静与从容见出了决绝,那是一个尊严中的华美。大家还在搜张爱玲议论文素材三毛作文素材活出样儿来作文高中作文素材张爱玲高中作文素材事例 三毛张爱玲作文素材写张爱玲的作文妞妞周国平张爱玲精神人物作文素材马克吐温上一篇:2012高考作文素材 人物篇:岳飞下一篇:2012高考作文素材 世界文豪篇:拜伦妙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