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税收基本知识
美国税收基本知识
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税收,其中个人所得税占得比例最大。个人所得税包括联邦税、州税和地方税。联邦税率全国一致,但州税率和地方税率 各地不同。有些州甚至没有州税,如阿拉斯加、佛罗里达、内华达、德克萨斯和华盛顿等州。有些州虽有州税,但只限股息和利息收入,如新罕布什尔和田纳西等 州。此外,每个人还需缴社会安全税。
美国联邦政府的税收机构是国税局(IRS)。这是最令美国人闻之色变的机构。每年缴税的最后期限,为4月15日午夜12点,晚交或少交都将面临罚 款,甚至触犯法律。美国财政部税务署每年都会随机抽查一定数量的税表,非法逃税漏税一旦被查出,除要缴纳数倍的巨额罚款外,还可能被判刑入狱。对想申请在 美永久居留的外国人而言,报税历史也是移民局必然要询问的一个重要内容。
留学生一般收入微薄,但仍有可能被缉查,曾经有漏报实习收入两千元而被通缉的例子。所以,留学生一定要遵守美国的法律,需缴税时就缴税,千万不可掉 以轻心,更莫以税小而不报,否则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近年来,国税局已高度电脑化,雇主或奖学金发给机构的申报结果,如与你自己的申报不符,很容易被 对比查出。而且,不论是否美国公民,也不论收入是否合法,均不得逃税漏税。
对外国人的报税身份,国税局与移民局规定不同,不是以有无居留权为标准,而是按居住外国人(ResidentAlien)和非居住外国人(Non-ResidentAlien)加以区别,填税表前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种。居住外国人和非居住外国人的主要区别,系以申报人在美实际居留时间为准。一般而言,持F签证的留学生来美超过5年者;持J签证的访问学者来美2年以上者;持M签证合乎上述任何一项者,均属居住外国人身份。在报税上,非居住外国 人报税比居住外国人有一些优惠。第一,来自美国以外的奖学金和收入不必申报;第二,银行存款利息可免税,但开户时应填写W-8表,说明自己的非居住外国人 身份;第三,不须缴纳社会安全税。
以非居住外国人身份报税,需要填写两项表格:一个是1040NR税表;一个是个人资料表,要填姓名、国籍、住址、护照号码、来美时间、预定居留时 间、社会安全号码、签证种类与号码,以及所在学校、系别和指导教授的姓名、地址与电话等资料。要指出的是,非居住外国人仅能申报自己一人的税务,配偶与子 女不得一起申报。这也就是说,1040NR表只能一人填一份。如配偶也有收入,且两人均为非居住外国人身份,则每人都需填报一份1040NR表。如有一人 满足居住外国人的条件,全家或可按居住外国人身份报税,但失去某些报税优惠。较好的办法是,满足居住外国人条件的非学生配偶与子女合填无优惠的1040或 1040A表,学生自己则填可享受优惠的1040NR表。当然,到底如何填报,还应根据收入情况选择,以达合法少交税为目的。若被国税局定义为居住外国人身份,则所有收入均须申报,还得缴社会安全税。以居住外国人身份报税有三种税表可选,但不必填写个人资稀5谝恢 治?040EZ 税表。该表最为简单,但申报者必须是未婚,只申请个人宽减额,综合收入低于五万美元,来源仅为薪金和奖学金以及少于四百美元的银行或其他投资所得利息,填 此种税表只能获得标准扣除额。第二种是1040A税表。它与1040EZ表的不同,在于已婚或有抚养子女者,可申请抚养人的宽减额。第三种是1040税 表。该表项目繁多,但扣除额项目也多。
每年1月底前,收入来源各单位将会寄给你薪资所得凭单,即W-2表,上面记录有收入总额以及被扣除的个人所得税额和社会福利税额。领全额奖学金的 人,则会收到另一种形式的扣缴凭单,即1042S表。在银行有存款的人,还会收到利息收入单,即1099INT表,上面列有所获利息及预扣金额。开户时如 填写W-8表,声明自己的非居住外国身份者,银行则免除预扣所得税。美国政府与许多国家签有免税条约,对在美国的外国人有不同的免税条款。有关中国公民的免税条约,主要有三项:一是在美居住一年之内不超过一百八十三 天者,所有收入免税;二是访问学者与交换学者的收入可免税三年;三是奖学金和用以维持学习、研究与实习的国外收入免税,在美国的个人服务收入头五千元免 税。不过,要注意各学校对教学助理和研究助理的收入规定有所不同。有些学校把其看成奖学金,有些学校把其看作个人服务收入。如学校寄给你的是W-2表,就 是将其作为个人服务收入;如是1024S表,则是将其看成奖学金。还要指出的是,如以居住外国人身份报税,将无法享受免税条约的优惠。
各种报税的表格,年初即可在学校图书馆、外籍学生办公室等处免费获得,各地邮局、银行、公共图书馆等处也可免费得到。此外,还可打电话向国税局索 取,号码是1-800-TAX-FORM。该号码也提供各种报税说明的小册子。经验上,最好能早点取得税表,以免因税表缺货而延误了报税期限。同时,国税 局还税务谘询服务电话专线,号码是1-800-829-1040。当打电话向国税局谘询时,国税局有义务为你解答问题,而且你也无需透露自己的姓名、电 话、地址等资讯。在国税局介绍各种报税要点的小册子中,有两本对外国人最有用,一本是《外国人报税指南》(Publication519)、一本是《美国 税收条约》(Publication901)。索要以上两种小册子,打以上两个免费电话均可。
该缴多少税计算起来并不复杂,通常是将纳税人一年的总收入,减去各种不需缴税的收入,剩下的部分就是需要缴税的收入。纳税率为一个阶梯函数,随需缴 税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从零到百分之三十。国税局印有纳税表,根据需要缴税的收入可在表中直接查出要缴多少税。不过,国税局每年对各种免税收入和纳税率都略 有修改,填表时要以当年的规定为准。
所以到底缴税多少,不是由个人的全年总收入决定,而是由需要缴税的收入决定。报税的技巧就在于利用国税局的各种规定,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填报法,以使 各种不需缴税的收入最大,这样就可少缴不少税款。在美国,有许多书籍专门介绍合法少缴税的方法。有兴趣的读者,不妨阅读一下,掌握报税的技巧。此外,还有 专门的报税公司,为不愿费神填表的纳税人服务。一般而言,这些报税公司均知如何少缴税。大略上,常用的少缴税方法有:把存款存入免税的共同基金帐户,利息 可免税;房地产贷款利息亦可免税;普通退休基金则可推迟缴税。此外,逐项减免条款(ItemisedDeduction)也有许多学问可做,不少开销都可 列入其中,如慈善捐款、意外事故、被盗损失、旅行花费等等。甚至雇自己子女作家务,付给他们的工资,也可减少你需要纳税的收入。总之,诚实申报固然是你的 义务,但在合法范围内,节税和避税也是你应享有的权益。报税时,应仔细阅读税表及有关规定。填好税表后,要仔细核对是否有误,并附上相关资料,以免日后补寄。最后,务必将一切表格及所附文件一一复印,并 妥善保存至少五年,以防国税局缉查。报税程序,应是先填报联邦税表,得出需缴税收入后,再据此填报州税。一切都填好之后,应于日四月十五日前寄出,无任何 收入的则可在六月十五日前寄出。原则上,越早申报越好,早申报可早退税,迟申报则被罚款。
最后要特别指出的是,持F和J签证的学生和访问学者,不包括他们的家属,在理论上都属非居住外国人,不需缴纳社会安全税,但许多雇主在发薪时却预扣 下社会安全税。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与雇主联系,让其发还所扣款项。若雇主没有退还社会安全税,年终报税时则需填一份843表,同你的1040NR表一起 寄给国税局,即可从国税局要回被扣除的社会安全税。但如你与全家合填1040或1040A表,就无法要回这笔税了。
第二篇:税收基本知识读本要点
税收基本知识读本
第一章 税收概述
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通过(法律形式),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分,依靠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分配,上交利润是国家以(资料生产者)的身分,依据财产权力对国有企业收入进行的分配。
4.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职能包括(财政职能,经济职能,监督职能),(财政职能)是税收最基本的职能,也是税收存在的基本依据。
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要求按照(“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
7、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原则包括(财政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适度原则,法制原则)
9、税收的产生,从经济条件看,税收的产生是以(私有制的存在)为前提的;从社会条件看,税收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
10、我国税制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强化征管,规范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新税制的建立,保证了国家宏观目标的实现和市场结构的高度化)。
第二章
税 收 负 担
1.从国家的角度看,税收负担反映国家在税收课征时的(强度要求),而从纳税人的角度看,税收负担反映出纳税人在缴纳税收时的(负担水平)。
2、宏观税负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税收收入与其相应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包括(国家宏观税负、地区税收负担、行业税收负担、个税种税收负担)等具体内容。
3、微观税负包括(企业总体税负 企业税种税负 企业产品税负 个人税收负担 企业税收负担)等具体税负指标。其中企业税收负担是微观税负问题的主体。
4、税收负担由(经济因素 税收政策因素 税收征管因素)共同影响和决定。
5、税收政策因素影响税负主要表现在(国家职能、政府收入取得方式、产业政策以及地区发展战略)等四个方面。
6、中国全部政府收入由(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构成。
7、(社会保险税费)一般是与各税种的税收收入并列构成一国税收收入计算宏观税负的。中国目前实行的社保制度覆盖面只有约(20%)的人口。
8、通常可用三类指标来描述生存产力发展水平:(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 表示。二是都市化程度。三是总部经济影响)。
9、中国行业税负问题包括五个层次,即(产业税负 门类行业税负 大类行业税负 中类行业税负以及小类行业税负)。
10、中国产业税负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产业税负高低差异大,第一产业税负最低,第二产业税负最高,第三产业税负位居中间;二是产业税负变动趋势不一致)。
三、问 答 题
1、什么是税收负担及其分类?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税收负担具体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是税收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关系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也是税收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的着力点。按负担的层次划分,可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按负担的方式划分,可以分为等比负担、量能负担和等量负担。按负担的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名义税收负担和实际税收负担名义
2、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
3、在对中国宏观税负进行国际比较是应注意哪些问题? 4中国地区税负水平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5、行业税负的主要内容及行业间税负差异的主要原因。
6、影响企业总体税负的因素。
二、是非题
1、错误(营业税税负是营业税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企业所得税税负是企业所得税占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
2、错误(人均GDP高的国家,税负水平相对较高,人均GDP水平低的国家,税负水平相对较低。但人均GDP相近的国家税负水平相差很大,不少人均GDP低的国家比一些人均GDP高于他们的国家税负水平还高,同样也存在着不少反例。)
3、正确(政府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税收所占比重高,税负就高,税收所占比重低,税负也低。)
4、错误(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的,消费者负担的比例小于生产者负担的比例;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的,消费者负担的比例大于生产者负担的比例。)
5、正确(拉姆齐法则基本内涵是对弹性相对较低的经济活动征收相对较重的税收,而对弹性较高的经济活动征收相对较轻的税收,可以提高税收效率。)
6、正确(地区税负贡献率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地区税负水平;二是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两因素的乘积即是税负贡献率。)
7、错误(中国高征低退的进出口税收制度,在净出口大于零的情况下,不仅不形成负税收,还带来净收入。)
8、正确(中国内外资企业税负差异主要来自流转税税负差异和所得税税负差异)
9、错误(未来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以及资源税、社保税环保税、地方税的改革均属于增收政策。但实行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推行内外合一的企业所得税,为照顾弱势群体而继续有针对性地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范围等属于减收政策,有减负的效应。)
10、错误(东部税负最高,中部地区的平均税负在东中西部地区中最低,而不是西部地区最低。)问答题
5、中国地区税负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地区税负平均水平差异大。中部地区的平均税负在东中西部地区中最低,而不是西部地区最低。(2)地区税负上升幅度差异大。总体上与宏观税负变动方向大致相同,但变动幅度差异较大。(3)地区税负贡献差异大。东部地区税负贡献率在决定中国宏观税负水平方面作用显著,这既反映东部地区税负水平较高,也反映出东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较高。从中部与西部比较看,中部地区税负低于西部地区,但税负贡献率大于西部,反映出西部GDP占全国比重低于中部地区现状。
影响地区税负水平的因素也主要表现为经济、政策和征管三大原因。
(一)影响地区税负差异的经济因素:
1、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
2、地区经济结构差异。
3、地区对外依存度差异。
4、地区经济差异
(二)影响地区税负差异的税收政策因素:影响地区税负差异的税收政策因素就是税收与税源地区性的背离。通过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现行体制即承认了1994年以前的各地既得利益,也确立了地区实际支配收入与所征收人之间的相关关系,客观上调动了各地区征收的积极性,但也进一步加大了地区差距。
(三)影响地区税负差异的征管因素:征管水平的差别是经济和政策因素之外影响地区税负的重要因素。通常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税源丰裕,财政资金充足,来自财政资金需求的压力小,征管力度相对较小。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税源不足,但财政资金需求压力大,征管力度相对较大。
6、中国行业税负问题,包括五个层次的行业税负问题,即产业税负、门类行业税负、大类行业税负、中类行业税负以及小类行业税负,小类行业税负即同业税负。行业间税负差异的原因主要体现在行业内部结构性差异、政策差异和征管水平差异等。
(一)行业内部结构差异
行业内部经济结构差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行业内部小行业的税负高低差异。二是行业内部产业集中度差异。
(二)政策差异
政策差异包括税收政策差异、产业政策差异和价格政策差异等。
1、税制设计的一般差异。
2、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税收差别政策。
3、价格政策差异。
(三)行业赢利能力和利润水平差异
(四)如何看待行业间税负差异:不同行业间存在着客观差异因素,直接用不同行业的税负比较,其结果难以说明不同行业的税收“负担”轻重状况,因为税负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税负比较时尽剔除行业差异的客观因素,即进行同业税负比较。
7、企业总体税负指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缴纳的全部税款占该企业当期生产经营成果的比重。影响企业总体税负的因素:企业税负与税负成因和宏观税负成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由经济、政策和征管三个因素决定。一般情况下,企业劳动生产率整体水平高,企业生产的产品中高税负的产品占比重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企业所处的行业税负整体水平高,企业所处的地区税负整体水平高,则企业税负就高,反之则低。因税收政策通常不针对某个具体企业制定,因此,政策因素对企业税负的影响主要通过企业所处的行业、地区和产品所适用的税收政策体现出来。企业的微观运行状况和适用政策结合就是企业的税收承受能力。税收征收管理力度则表现为能将企业的应征税收在多大程度上变成入库税收,实现税收由潜在形态向实在形态的转化,是征管因素对税收影响的具体体现。除了来自税务部门内部的征收管理外,征管因素还包括企业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或纳税的自觉程度,相关部门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社会法治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最终,企业税负反映的是企业缴纳的税款与企业总体生产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企业缴纳税款的能力和税收征管水平的综合反映。
第三章 税收制度与税制结构
一、填空题:
1、纳税人是指按照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广义的纳税人包括(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人。)
2、(征税对象(课税对象))是税收制度的基础性要素,其他税制要素的内容往往是以其为基础确定的。
3、(计税依据(税基))是指税制中规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纳税款的依据或标准,主要有(从价计征、从量计征)两种。
4、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基本形式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5、累进税率是指将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若干等级,相应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
6、比例税率有单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两种基本形式。
7、累进税率按照征税对象指标的不同,分为绝对累进税率和相对累进税率两种形式,按照累进依据和累进方法的不同,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8、税源是指税款的最终来源,亦可看作是税收负担的最终归宿。
9、税收按税负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按征税对象分为商品和劳务税、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
10、税收负担预期能够转嫁或易于转嫁,纳税人与负税人不完全一致的税种,一般称作间接。
11、按税收计算标准划分,税收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12、价内税种是指税款构成征税对象价格组成部分的税种。
13、流转税是以商品或劳务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
14、世界各国税制结构经历了从以简单直接税为主,到以间接税为主,再到以现代直接税为主的税制演变历程。
二、单项选择题:
1、代扣代缴义务人是指(A)
A、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人中扣除纳税人的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或和个人 B、有义务借助与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取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 C、因税法规定,受税务机关委托而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D、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代收代缴义务人是指(B)
A、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人中扣除纳税人的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或和个人 B、有义务借助与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取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 C、因税法规定,受税务机关委托而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D、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3、下列税种中,征税对象与计税依据一致的是(C)。A、印花税 B、车船税 C、营业税 D、个人所得税
4、定额税率的基本特点是(A)。A、税率与征税对象的价格脱离了联系 B、税率与征税对象的价格紧密联系 C、税率与征税对象的数量脱离了联系 D、税率与征税对象的价格和数量脱离了联系
5、下列采用超率累进税率征收的税种是(D)。
A、资源税 B、个人所得税 C、土地增值税 D、企业所得税
6、我国目前采用定额税率的税种是(A)。
A、资源税 B、印花税 C、土地增值税 D、消费税
7、在累进税率条件下,税额的增长幅度(B)征税对象的增长幅度。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不能确定
8、实践中,为了征管的方便,通常规定有税收级距或者叫纳税档次,对每一个档次所实行的不同税率也可称作(C)。
A、累进税率 B、比例税率 C、边际税率 D、平均税率
9、通过直接缩小计税依据方式实现的减免税是(B)。
A、法定式减免 B、税基式减免 C、税额式减免 D、税率式减免
10、征税对象未达到规定数额的不征税,达到规定数额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该规定数额即为(D)。
A、征税标准 B、免征额 c、费用扣除 D、起征点
11、征税对象与规定数额相同时,不需征税,超过规定数额的,仅就超过部分征税。该规定数额即为(B)。
A、征税标准 B、免征额 c、费用扣除 D、起征点
12、税法规定的税率是指(C)
A、实际税率 B、定额税率 C、名义税率 D、比例税率
13、下列税种中属于价外税的是(A)。
A、增值税 B、营业税 C、消费税 D、个人所得税
三、多项选择题:
1、关于征税对象与计税依据的关系,正确的有(AD)
A.征税对象是指征税的目的物,计税依据则是针对该征税目的物制定的据以计算应纳税款的依据或标准,是征税对象的量化规定
B.征税对象体现量的规定性,而计税依据则是体现质的规定性 C.征税对象数额与计税依据数额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
D在同一税种中,征税对象一般只能有一类,而计税依据却可以不同。
2、下列通过税率的延伸增加纳税人负担的特殊税率形式有(BD)A、累进税率 B、加成 C、边际税率 D、附加
3、以下关于税率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C)。
A、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税收收入多少和纳税人负担的大小,是体现税收调控作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B、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款时,应以税法规定的税率为依据,因此,税法规定的税率反映了纳税人的税收实际负担率。
C、在累进税率条件下,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能较好地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D、比例税率适用于对价格相对稳定、质量等级和品种规格比较单一的大宗商品的征税。
4、我国现行税制规定的纳税期限形式有(ABD)。
A、按期纳税 B、按次纳税 C、按月计征,分期预缴 D、按年计征,分期预缴
5、下列减税、免税的具体方式中,属于税基式减免的具体形式的是(ABDE)。A、免征额 B、加计扣除 C、减半征收 D、税收抵免 E、少计收入
6、下列减税、免税的具体方式中,属于税额式减免的具体形式的是(BC)。A、免征额 B、直接免税 C、减半征收 D、税收抵免 E、少计收入
7、下列税种中属于间接税的是(BCD)。
A、企业所得税 B、营业税 C、消费税 D、增值税
8、下列税种中属于直接税的是(CD)。
A、增值税 B、营业税 C、车船税 D、个人所得税
9、下列税种中属于从量税的是(BCD)。
A、车辆购置税 B、土地使用税 C、车船税 D、资源税
10、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有(ABCDE)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经济结构
C、经济运行体制 D、政策目标 E、政治因素 F、税收的管理能力
11、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相比较,(ABD)。A、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流转税比较稳定及时
B、流转税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所得税一般采用累进税率,调节手段灵活 C.、从促进公平的角度出发,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更易体现公平原则 D.、所得税征管难度大,对征管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12、以下关于国际税制结构发展与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A、税制结构的选择与各国国情特别是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B.、发展中国家多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C.、发达国家多实行以个人所得税(含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D.、各国税制结构朝着所得税和流转税并重的方向发展。
四、判断题:
1、税目是税法规定的应征税的具体项目,现行税制中的消费税、营业税都采取了列举税目的征税办法。
2、比例税率有单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两种基本形式。通常,所得课税多采用差别比例税率,而在流转税中多采用单一比例税率。
3、全额累进税率是指以增量为税基的累进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是在征税对象数额提高一个级距时,只是对超过前一级征税对象数额的增量部分按照提高一级的税率征税,每个等级分别按该等级的税率计税后汇总得出应纳税额。
4、实际税率和名义税率即税法规定的税率往往一致,所以通常名义税率是衡量纳税人实际税负程度的主要标志。
5、边际税率是相对于平均税率而言的,指全部税额与征税对象总量的比例。
6、附加与加成是税率的特殊形式。附加是在依税率计征税收的基础上,再征收一定成数的税款。加成是在正税之外附征一部分税款。
7、现代税收理论通常把对收益、所得和财产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列为直接税,而把以商品、营业收入或劳务收入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归属于间接税。
8、税制结构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所得税为主体;第二类以流转税为主体;第三类以财产税为主体。
9、一般而言,对于所得税等非商品课税,通常在取得收入的环节征税;而对商品课税,则需要在从生产到消费的众多环节中,选择具体的纳税环节。
10、政策目标的不同会影响税制结构的选择。出于效率优先的考虑,税制结构应以直接税为主,从促进公平的角度考虑,税制结构应以间接税为主,五、简答题:
1、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什么是减税和免税?通常有哪几种形式?
3、起征点与免征额有区别吗?为什么?
4、什么是税制结构?税制结构有哪些类型?
四、判断题:
1、正确
2、错:通常,所得课税多采用单一比例税率,而在流转税中多采用差别比例税率。
3、错:“全额累进税率”改为“超额累进税率”。
4、错:实际税率和名义税率即税法规定的税率往往不一致,通常实际税率是衡量纳税人实际税负程度的主要标志。
5、错:平均税率是相对于边际税率而言的,指全部税额与征税对象总量的比例。
6、错:加成是在依税率计征税收的基础上,再征收一定成数的税款。附加是在正税之外附征一部分税款。
7、正确
8、错:第三类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
9、正确
10、错:出于效率优先的考虑,税制结构应以间接税为主,从促进公平的角度考虑,税制结构应以直接税为主,五、简答题:
1、答:○1纳税人 ○2征税对象 ○3税率 ○4纳税环节 ○5纳税地点 ○6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7纳税期限 ○8减税和免税 ○9税务违法行为处理。
2、答:减税、免税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或社会经济目标而给予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减征部分税款或免征全部税款的税收优惠。减免税通常有税率式减免、税额式减免、税基式减免三种基本形式。
3、答:(1)有区别。
(2)○1实行起征点规定时,达到起征点就要征税,并且是按收入全额征税;②实行免征额规定时,纳税人收入与免征额相同时,不需征税,超过免征额时,仅就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4、答:(1)税制结构是由若干不同性质和作用的税种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有机组织而成的税收结构体系。
(2)税制结构一般分为三类:○1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包括以全额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两种;②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③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
第四章 税 法
一、填 空
1、税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税法是一门综合的法律部门。一般认为,税法包括税收实体法、税收基本法、税收争讼法、税收程序法、税收处罚法。
3、所谓税收关系,是有关税收活动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税收征纳关系、其他税收关系。
4、在税法体系中,占主体地位的是按税种立法的各税种法,主要是对税收构成要件作出规定,属于实体性规范。
5、法律规范有任意性规范和强行性规范之分。税法是公法,税法规范属于强行性规范。
6、税收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收入、调节分配、调控经济三个方面。
7、税收法律关系是指在税收活动中征税主体、纳税主体、其他涉税主体之间根据税法规定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8、税收法律关系包括税收征纳法律关系和其他税收法律关系。
9、国家享有请求纳税人缴纳税收的权利,称之为税收债权;纳税人负有缴纳税收的义务,称之为税收债务。
10、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分为征税主体、纳税主体、其他涉税主体。
11、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指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12、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是两类:一是货币,二是行为。
13、税收活动中征纳主体双方以及其他涉税主体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14、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是税收法律关系的核心。
15、税法体系是指一个国家不同的税法规范有机联系而构成的统一整体。
16、税收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等级依次为: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规章、地方性税收法规和规章、其他税收规范性文件。
17、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并公布实施的税收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8、税法的解释,因解释主体不同而效力不同。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19、税法解释的方法有文义解释、系统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20、税法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效力。
二、单项选择
1、从狭义上讲,下列不属于我国税法的是(D)。
A、个人所得税法 B、税收征管法 C、企业所得税法 D、增值税暂行条例
2、对于税法的基本原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C)。A、税收法定主义的功能偏重于保持税法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B、经济上的税收公平不具备强制约束力,仅作为制定税法的参考 C、与其他税法原则相比,税收合作信赖主义渗入了更多的社会要求
D、税收公平主义赋予纳税人既可以要求实体利益上税收公平,也可以要求程序上税收公平的权利
3、关于税法的效力,下列表述错误的有(D)。
A、效力低的税法与效力高的税法发生冲突,效力低的税法是无效的
B、国务院通过的行政法规,由总理最终决定,并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实施‘,在公布后的30日内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C、在诉讼发生时,税收程序法优于实体法,主要是为了确保国家课税权的实现
D、税务规章与地方’}生法规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最终裁决
4、按照现行征管制度规定,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未按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进行交易,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这一做法体现了税法原则中的(D)。A、税收法律主义 B、税收合作信赖原则 C、税法公平主义 D、实质课税原则
5、关于税法的时间效力的陈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B)。A、税法的时间效力是指税法何时生效的问题
B、对于重要税法的个别条款的修订,目前大多采用这种自通过发布之日起生效的方式 C、税法的失效方式中,很少采用的是直接宣布废止 D、我国及许多国家的税法均不坚持不溯及既往原则
6、目前符合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的是(B)。A、宪法、税收基本法、单行税法 B、宪法、单行税法
C、宪法、税收法典、单行条例 D、宪法、税收法典、单行税法
7、下列税法原则中与法定性原则存在一定冲突的是(C)。
A、实质课税原则 B、税收公平原则 C、税收合作信赖主义 D、平等性原则
8、下列税法中属于税收实体法的有(A)。A、企业所得税法 B、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办法 C、发票管理办法 D、税务行政复议实施办法、9、关于税法的解释,下列陈述正确的是(C)。
A、税法的立法解释是指全国人大的立法解释,国家税务总局没有立法解释权
B、全国人大的税收立法解释和被解释的税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其他机关的解释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C、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可以对其所立税收规章作出立法解释 D、国家税务总局的行政解释在税收行政执法中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10、不属于我国税法生效方式的情况有(A)。A、税法公布后由省税务机关决定生效日期 B、税法通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生效 C、税法自通过发布之日起生效
D、税法公布后授权地方政府自行确定实施日期
11、可以作为法庭判案直接依据的税法解释有(B)。A、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解释
B、国务院对其制定税法所作的立法解释 C、各级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 D、各级检察院作出的检察解释
12、关于税法的空间效力的陈述,下述正确的选项是(A)。
A、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法律,在除个别特殊地区(港、奥、台和保税区)外的全国范围内有效
B、由地方立法机关、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具有特别性质的税收法律、法规,如对经济特区、老、少、边、贫地区等有效,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D、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收法律法规在全国部分地区有效
13、在税法对于人的效力方面,凡是我国公民和外籍人居住于我国的,虽未在我国境内设立机构,但有来源于我国收入的外国企业或组织等,均适用我国税法,这体现的原则是(C)。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属地与属人相结合的原则 D、保护主义原则
14、下述体现了实质课税原则的是(B)。
A、征纳双方关系从主流上看是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的,而不是对抗的 B、纳税人借转让定价而减少计税所得,税务机关有权重新估定计税价格 C、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皆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 D、负担能力相等,税负相同;负担能力不等,税负不同
15、下列属于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的正确解释是(B)。
A、对同一事项两部法分别订有一般和特别规定时,特别规定的效力高于一般规定的效力。B、实体法不具备溯及力,而程序法在特定条件下具备一定溯及力 C、实体法、程序法权利义务均以其发生的时间为准
D、新法、旧法对同一事项有不同规定时,新法的效力优于旧法
三、多项选择
1、关于税法的效力与解释,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BCD)。A、我国税法采用属人与属地相结合的原则
B、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均具有法的效力,均可以作为办案和适用法律、法规的依据 C、税法的限缩解释是指为了更好地体现税法精神,对税法条文所进行的窄于其字面含义的解释
D、税法的效力范围表现为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2、按解释权限不同,税法的法定解释可分为(ACD)。A、立法解释 B、学术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
3、根据税法的适用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
A、根据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纳税人在新税法公布实施之前发生的纳税义务在新税法公布实施之后进入税款征收程序的,新实体法在原则上不具有约束力
B、根据法律优位原则,税收法律的效力高于税收行政法规的效力,但税收行政法规的效力与税收行政规章的效力相同
C、程序法优于实体法是指在诉讼发生时,税收程序法优于税收实体法适用
D、根据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纳税人在新税法公布实施之前发生的纳税义务在新税法公布实施之后进入税款征收程序的,新程序法在原则上不具有约束力
4、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税收法律有(ABCD)。A、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D、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的决定
5、下述关于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陈述,正确的是(ABCD)。A、国家是真正的征税主体
B、没有法律明文授权,任何机关不得成为征税主体
C、税务机关的征税权是国家行政权力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力 D、各级税务机关是获得授权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征税主体
6、我国税法生效方式包括的情况有(AB)。A、税法通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生效 B.税法自通过发布之日起生效 C、税法公布后由省政府决定生效日期 D、税务机关自行确定生效时间
7、税收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构成的。下列关于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D)。
A、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 B、税收法律关系的征税主体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税收法律关系的征税主体只能是税务行政执法机关
D、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中纳税人资格是由国家通过法律直接规定的
8、税收法律关系变更的原因,主要有(BD)。A、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B、纳税人自身的组织状况发生变化 C、由于税法的废除
D、洪水冲毁了纳税人的厂房、设备
9、引起税收法律关系消灭的原因包括(BCD)。A、税务机关组织结构的变化 B、纳税人履行了纳税义务 C、纳税义务超过追征期限 D、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被依法免除
10、关于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陈述,下列正确的是(ABC)。A、《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决定》属于税收法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属于全国人大通过的税收法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属于税收法规 D、《税务部门规章制定实施办法》属于税务行政规范
11、按照税法效力的不同,可以将税法分为(ACD)。A、税收规章 B、税收制度 C、税收法规 D、税收法律
12、下列税收文件属于税法行政解释的有(BD)。
A、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B、国家税务总局消费税问题解答
C、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规定 D、国务院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13、下列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构成我国税收实体法的有(BD)。A、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四、简答题
(一)结合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分析税法的概念与特征
(二)简要回答税法的法律渊源有哪些?
(三)税法的适用原则有哪些?
(四)简述税法解释的方法
(五)简述税法的效力
四、简答题
(一)结合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分析税法的概念与特征
1、税收法律关系是指在税收活动中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以及其他涉税主体之间根据税法规定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税收法律关系中主要是税收征纳法律关系,包括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实体法律关系和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程序法律关系。
税收实体法律关系,以税收请求权为内容,就其性质而言,理论上称其为公法上之债权债务关系。国家享有请求纳税人缴纳税收的权利,称之为税收债权;纳税人负有缴纳税收的义务,称之为税收债务。
故可以得出税法的概念是,国家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是一门综合的法律部门。一般认为,税法包括税收基本法、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税收争讼法和税收处罚法。
2、通过税收法律关系的表现可以得出税法具有以下的特征(1)税法以税收关系为调整对象
(2)税法是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的集合体(3)税法规范的成文性与强行性
(二)简要回答税法的法律渊源有哪些?
1、宪法
2、法律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3、行政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4、国务院所属部门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5、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6、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7、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8、条约、协定、税收安排
(三)税法的适用原则有哪些?
1、税收法定原则
2、法律优位原则
3、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
4、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
5、实质课税原则
6、信赖保护原则
(四)简述税法解释的方法
税法的解释,是指对税法规定的内容所进行的理解和说明,旨在阐明税收法 律规范的含义。具体的解释方法有:
1、文义解释,又称语义解释,是指按照法律条文用语的文字意义,对法律规范的含义内容进行具体阐述。文义解释在税法解释中尤为重要,是税法解释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准则,税法解释首先应当按照税法条文的文义进行,不能背离税法条文的文字意义。
2、系统解释
系统解释,又称体系解释,是指根据法律条文在法律体系上的地位,即在法律编、章、节、条、款、项的前后关联位置,或者相关法律条文的意思,阐明法律规范的含义。
3、目的解释
目的解释,是指以法律规范目的为根据,阐释法律含义的方法。这里所说的目的,包括税法的整体目的,即实现税收职能的目的;也包括税法具体条文、具体制度的规范目的。目的解释方法的使用,亦在配合文义解释,确定法律条文的真实含义。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通过对立法背景,特别是立法者于制定法律时所作的价值判断及其所欲实现的目的的解析,推知立法者的意思。
5、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
扩张解释,是指法律条文之文义过于狭窄,不足以表示立法真意,乃扩张法律条文之文义,以正确阐释法律规范意义内容的解释方法。与扩张解释相对应,限缩解释是指法律条文之文义过于宽泛,不符合立法真意,乃限缩法律条文之文义,以正确阐释法律规范意义内容的解释方法。
扩张或者限缩解释,实际上是文义解释的具体方法,是在系统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的基础上,对法律条文含义内容的范围予以扩大或者缩小,不应超出法律条文可能的范围。
(五)简述税法的效力
税法的效力是指税法的适用范围,即税收法律规范在何时、何地、对何人具 有法律约束力。税法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效力。
1、税法的时间效力
税法的时间效力是指税收法律规范的有效期间,包括何时开始生效实施、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1)税法的实施
通常情况下,税法的实施时间在税法中有明确规定。税法规定的实施时间往往晚于税法公布的时间,中国绝大多数税收实体法和税收征管法,其生效时间采取这种做法。但也有一些税法,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实施,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45条规定,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税法的失效
税法的失效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新税法明确规定自新税法生效之日起旧税法废止,这是目前中国税法采用最多的一种废止方式。
二是新税法或者修改过的税法开始生效实施,旧税法自行废止,新税法不明文规定旧税法的失效。
三是新税法规定与其相抵触的部分税法规范被废止,比如税收征管法第92条规定,本法施行前颁布的税收法律与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本法规定。也就是说,这些不同规定被废止。四是直接宣布废止某项税法,或者暂停执行某项税法,比如2000年暂停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3)税法的溯及力
税法的溯及力是指新税法可否适用于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或行为。如果可以适用,该税法就有溯及力;如果不能适用,则没有溯及力。我国税法对溯及力问题没有明确规定,但基本上体现了不溯及既往的原则。
2、税法的空间效力
税法的空间效力是指税法约束力所能达到的地域范围。一般而言,税法的效力及于税法制定机关所管辖的区域。
(1)在全国范围内有效。香港、澳门、台湾和保税区可以除外。(2)在地方范围内有效。由地方立法机关或政府依法制定的地方性税收法规、规章、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税收行政命令在其管辖区域内有效。
3、税法的对人效力
税法的对人效力,是指税法可以适用的纳税主体范围。税法的对人效力实际上就是一国的税收管辖权问题。(1)属地原则
属地原则是指,一国以地域范围作为其行使课税权力所遵循的依据。凡本国领域内的一切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都适用本国税法。属地原则亦称来源地原则,只要收人来源于本国领域,该国就有权对其行使税收管辖权;来源于境外的收人则不予课税。(2)属人原则
属人原则是指,一国以人员范围作为行使课税权力所遵循的依据。凡是本国公民或者居民,不管其身居国内还是国外,都要受本国税法的管辖。根据属人原则确定税收管辖权,乃是依据纳税人与本国政治法律的联系或者居住的联系来确定纳税义务,而不考虑其收人是否来源于本国领域之内。
(3)属地与属人相结合的原则
属地与属人相结合的原则确定税收管辖权,通常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本国居民或者居民公司,无论其收人来源于何处,均适用本国税法;二是非居民来源于本国领域的收人,适用本国税法。我国采用是属地与属人相结合的原则
税收基本知识——第五章 税权
一、填空题
1、税权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在税收领域享有和行使的各项权力的总称。
2、根据税权行使主体和运行环节及其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和税收司法权。
3、税权的中心是税收执法权。
4、行使税收立法权的行为包括制定、补充、修改、废止。
5、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实行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双重领导体制。
6、税收执法权的范围分为地域管辖级别管辖和分类管辖。
7、税收司法案件一般分为税收行政案件和税收刑事案件。
8、税法解释权的分为税收立法解释权、税收执法解释权、税收司法解释权 三种。
二、单项选择题
1、在税权中,(A)是基础。
A、税收立法权 B、税收执法权 C、税收司法权 D、税法解释权
2、在税权中,(C)是关键。
A、税收立法权 B、税收执法权 C、税收司法权 D、税法解释权
3、下列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是(C)。
A、增值税 B、企业所得税 C、车辆购置税 D、个人所得税
4、下列属于地方固定收入的是(C)。A、营业税 B、资源税 C、车船使用税 D、城市维护建设税
5、个人所得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为(D)。A、75:25 B、40:60 C、50:50 D、60:40
6、《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立法法》自(B)施行。
A、2000年1月1日 B、2000年7月1日 C、2001年1月1日 D、2001年7月1日 7、2005年9月27日我国最高立法机关第一次举行听证会,其听证内容是(C)。A、铁路票价听证会 B、交强险听证会
C、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立法听证会 D、圆明园整治工程听证会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税收法律草案,需要经(B)全体代表表决通过才能生效。A、三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二 D、四分之三
9、自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务委员会,对法律草案一般实行(C)会议审议。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10、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应当在公布后(B)日内报送有关机关备案。
A、10 B、30 C、60 D、90
11、实现税收立法权目的的主要途径是(B)。
A、税收征收权 B、税收执法权 C、税收司法权 D、税法解释权
12、税收执法权的核心是(A)。
A、税收征收权 B、税收减免权 C、税务检查权 D、税务管理权
13、税收司法权的核心权力是(C)。
A、侦查权 B、检察权 C、审判权 D、公诉权
14、涉及淮南市地方税务局一审税收行政案件,一般应由(B)负责管辖。A、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 B、田家庵区法院 C、大通区法院 D、田家庵区检察院
15、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由(B)立案并进行刑事侦查。A、纪检部门 B、检察机关 C、公安机关 D、审判机关
16、下列不是税收行政案件中,税收司法权行使主体的是(C)A、中级人民法院 B、区检察院 C、市公安局 D、区人民法院
三、多项选择题
1、税权具有(ABD)特征。
A、法定性 B、专业性 C、强制性 D、普适性 E、民主性
2、将税权划分为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和税收司法权,体现了(BD)原则。A、依法治税 B、分工合作 C、公平公正 D、监督制约 E、科学民主
3、从国家制度建设来看,税权划分包括(BD)。
A、税收立法权 B、纵向划分 C、税收执法权 D、横向划分 E、税收司法权 4、1994年实施分税制的原则是(ACDE)。
A、统一税法 B、集中财力 C、简化税制 D、合理分权 E、公平税负
5、下列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的是(ABD)。
A、营业税 B、资源税 C、房产税 D、城市维护建设税 E、车辆购置税
6、税收立法权的表现形式(ABCE)。
A、税法初创权 B、税法修改权 C、税法解释权 D、税法执行权 E、税法废止权
7、税收立法权的特点表现为(CD)。
A、分权立法 B、单一体制立法 C、邦联制立法 D、授权立法 E、国际贯例
8、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的是(BCE)。
A、《税收征收管理法》 B、《个人所得税法》 C、《企业所得税法》 D、《企业所得税实施细则》 E、《立法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法律制定的一般程序包括哪几个阶段(ABCE)。A、提出法律议案B、审议法律草案 C、表决法律草案D、公布法律E、实施法律
10、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立法议案的的主体有(ADE)。
A、国务院B、财政部 C、国家税务总局D、最高人民法院E、最高人民检查院
11、国务院税收税收立法程序主要是(ABCE)。
A、起草税收税收法规草案B、审查和通过税收行政法规草案 C、公布税收行政法规D、税收行政法规实施 E、税收行政法规备案
12、国务院有权撤销(ABD)。
A、财政部制定的违反《税收征管法》文件 B、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违反《税收征管法》文件 C、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的违反《税收征管法》文件 D、安徽省人民政府制定的的违反《税收征管法》文件 E、淮南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的违反《税收征管法》文件
13、下列属于税收执法主体的是(ABE)。
A、市地方税务局B、省财政厅 C、市审计局 D基层人民法院 E、海关分署
14、下列属于地方税务系统税收执法权行使范围的是(BCD)。A、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缴纳的营业税 B、建筑安装企业缴纳的营业税 C、大型铜矿企业缴纳的资源税 D、省人民政府缴纳的车船使用税 E、市地方税务局缴纳的车辆购置税
15、税收司法权的客体是(BD)。
A、公安机关 B、税收行政案件 C、审判机关 D、税收刑事案件 E、检察机关
16、税收司法权的主要特点(ABCDE)。
A、独立性 B、公正性 C、保障性 D、终局性 E、专业性和复杂性
17、税收纠纷案件存在两种情形,分别是(AC)。
A、复议前置程序 B、简易程序 C、选择复议程序 D、一般程序 E、诉方优先程序
18、人民法院在审理税收行政案件时,遇有(ACD)情形之一的,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A、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B、原告申请停止执行的 C、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D、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E、原告可能胜诉的
19、对于税收行政案件,人民法院经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作出(ABCDE)。A、判决维持 B、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具体行政行为 C、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D、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E、行政处罚明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20、人民法院审理税收行政案件,依法实行(ABCD)制度。
A、合议 B、回避 C、公开审判 D、两审终审 E、三审终审
21、税收行政案件中,(ABCE)对税务机关的征税决定不服,可以依法起诉。A、纳税人 B、扣缴义务人 C、纳税担保人 D、检察机关 E、其他税务当事人
22、公安机关对纳税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税收刑事犯罪进行立案,其来源(ABCDE)。A、报案 B、控告 C、税务机关移送 D、举报 E、自首
四、判断题
1、在邦联制国家,税权集中在中央。()
2、中央税务机构征收的共享税中地方分享部分,由中央税务机构征收后,通过国库划拨地方金库。()
3、经省或者自治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州、自治县在国家统一审批减免税收项目之外,对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税收,有实行减税或者免税的权力。()
4、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税收规章,在西藏自治区范围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5、国家税务总局作为行政管理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实施一般具体行政行为。()
6、人民法院审理税收行政案件,是对税收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7、对纳税人或者其他税务当事人涉嫌偷税、抗税、骗税和其他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案件,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启动司法程序。()
8、人民法院审理税收行政案件,可以将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部门规章、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地方规章作为依据。()
五、简答题
1、我国税收立法权的特点?(我国税收立法权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何不同)
2、我国税收立法权主要由哪些主体行使?
3、我国税收执法权的特点?
4、我国税收执法权的种类?
5、我国税收司法权由哪些主体行使?各自职责是什么?
6、税收刑事案件的内容包括哪些?
7、什么是税法解释权?其特点是什么?
四、判断题
1、错误。在邦联制国家,税权集中在地方。
2、错误。中央税务机构征收的共享税中地方分享部分,由中央税务机构直接划入地方金库。
3、正确。
4、正确。
5、错误。国家税务总局作为行政管理机关,其主要职责不是实施一般具体行政行为,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和可能行使一定的具体税收执法权。
6、错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税收行政案件,只对税收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不审查其合理性,但对税务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规定作出变更。
7、错误。对纳税人或者其他税务当事人涉嫌偷税、抗税、骗税和其他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案件,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启动司法程序。
8、错误。人民法院审理税收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所辖行政区域,国务院部、委发布的部门规章以及省人民政府和其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圈套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方规章只能作为参照。
五、简答题
1、答:世界各国由于政治、经济体制和国情各不相同,所以税收立法权也各不相同。我国税收立法权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与单一制国家特征相一致,税收立法基本采用单一体制。也就是说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立法权都集中由中央行使。二是税收立法以授权立法为主。即国家权力机关授权同级国家行政机关或者下级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税收法律规范性文件(也包括上级国家行政机关授权下级国家行政机关)。
2、答:我国税收立法权的呈多元性,包括:(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2)国务院;(3)特别行政区立法会;(4)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5)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6)地方人民政府;(7)其他主体。
3、行使税收执法权,必须信用证法规范,必须严格按照税收法律规范性文件规定执行,必须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不得违法实施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税收行为,不得损害纳税人利益,不得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受贿索贿,不得刁难或者歧视纳税人。在税法面前,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地位平等,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所有税收主体一体遵守税法,在税法范围内进行税务活动,享有权利、发行义务,任何机关和个人不能例外。纳税人实施税收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制裁,税务机关或者税务人员实施税收违法行为,同样必须受到法律制载,税务机关或者税务人员实话税收违法行为,同样必须受到法律制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4、答:我国税收执法权的种类主要有:(1)税款征收权(核心权力);(2)税收减免权;(3)税务检查权;(4)税务处罚权;(5)税务行政复议裁决权;(6)其他税务管理权(包括税务登记办理权、账簿凭证管理权、发票印制管理权、漏管漏征清理权、纳税申报受理权、核定应纳税额权、税收保全措施权、税收强制执行权等等)。
5、答:税收司法权主体,是指依法行使税收司法权的国家机关。我国税收司法权的主体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不同税收司法机关其职责各不相同:(1)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责是:办理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涉嫌税收刑事犯罪案件;(2)检察机关的主要负责三类涉嫌税收刑事犯罪案件:一是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犯罪,利用职权实施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犯罪;二是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涉嫌税收刑事犯罪案件,根据公安机关起诉意见书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三是依法实施法律监督、行使抗诉权案件;(3)审判机关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税收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的调查取证,并作出判决和裁定。
6、税收刑事案件包括两类案件,一类是纳税人或者其他税务当事人涉嫌偷税、抗税、骗税和其他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案件;一类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
7、答:税法解释权,是指国家机关对税收法律、税收法规和其他税收规范性文件就其宗旨、意图、含义和具体适用作用阐释、说明以及规范,确保税收法律、税收法规和其他税收规范性文件得以全面、完整实施的权力。其具有以下特点:(1)普适性。是指待命税法解释权就是对税法作出进一步明确,以利于规范和具体适用。(2)多元性。税法解释权内含于税权各个分项权力之中,税收立法、税收执法和税收司法都需要运用税法解释权。(3)授权性。与税收立法以授权立法一样,通过权力机关或有权机关授予,是税法解释权的主要形式。
第六章商品与劳务税制度思考题
一、简答题:
1、商品劳务税包括哪5个税种?
答:商品劳务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和营业税5个税种。
2、增值税分可以分为哪三种类型?请简述各自优缺点。
答:作为增值税征税对象的增加值,在各国增值税制度中,其内含和外延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各国对外购固定资产价值的扣除规定不尽一致,有的允许全额扣除,有的允许部分扣除,有的则不允许扣除。以此为标准,各国增值税大体上可以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
消费型增值税的优点在于:一是生产资料全部不在课税之列,彻底实现增值税消除重叠征税的内在要求;二是固定资产购进一次性扣除,鼓励投资,有利于创业和促进技术进步;三是不必区分资本货物和非资本货物,有利于税收征管。生产型增值税的主要优点是在经济过热期可以起到抑制投资的作用。其缺点主要是,不能消除重叠征税,不利于技术进步,也不利于征管。收入型增值税兼有消费型和生产型的优点,最大的缺点是不利于征管。三种类型各有特色,各有优缺点。但从增值税消除重叠征税、环环相扣便利征管的内在特征考量,消费型在理论上确实优于生产型和收入型。这也正是世界各国绝大多数选择消费型增值税的原因。
3、简述《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适用范围
答:《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中部六省老工业基地城市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力业、采掘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
本条所称中部六省老工业基地城市是指:山西省的太原、大同、阳泉、长治;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蚌埠、芜湖、淮南;江西省的南昌、萍乡、景德镇、九江;河南省的郑州、洛阳、焦作、平顶山、开封;湖北省的武汉、黄石、襄樊、十堰和湖南省的长沙、株州、湘潭、衡阳。上述城市以行政区划为界。
本条所称为主,是指纳税人生产销售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采掘业、电力业、高新技术产业年销售额占其同期全部销售额50%(含50%)以上的纳税人。适用的具体行业范围见附件。
第三条规定,纳税人发生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准予按照第五条的规定抵扣:
(一)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下同)固定资产;
(二)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下同)固定资产的购进货物或增值税应税劳务;
(三)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凡出租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514号)的规定缴纳增值税的;
(四)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
本条所称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自2007年7月1日起(含)实际发生,并取得2007年7月1日(含)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交通运输发票以及海关进口增值税缴款书合法扣税凭证的进项税额。
4、简述车辆购置税的纳税人及税率
答:车辆购置税于2001年1月1日在我国实施,是一个新的税种,通过“费改税”方式演变而来。车辆购置税的纳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购置应税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其中购置是指购买使用行为、进口使用行为、受赠使用行为、自产自用行为、获奖使用行为以及以拍卖、抵债、走私、罚没等方式取得并使用的其他行为,都属于车辆购置税的应税行为。车辆购置税实行统一比例税率,税率为20%
5、简述关税完税价格
答:关税完税价格是关税最重要的计税依据,由海关以进出口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进行审定。分为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和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由海关以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并应当包括该货物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前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
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由海关以该货物的成交价格以及该货物运至中国境内输出地点装载前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为基础审查确定
6、我国进口税则设有的税率形式有哪些?
答:在我国加入WTO前,我国进口税则设有两栏税率,即普通税率和优惠税率。在我国加入WTO后,自2002年1月1日起,我国进口税则设有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普通税率和关税配额税率等税率形式。对进口货物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实行暂定税率。
7、消费税设置哪14个税目,税率是如何规定的?
答:现行消费税设置以下14个税目:
1、烟
2、酒及酒精
3、化妆品
4、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
5、鞭炮、焰火
6、成品油
7、汽车轮胎
8、摩托车
9、小汽车
10、高尔夫球及球具
11、高档手表
12、游艇
13、木制一次性筷子
14、实木地板。
消费税按税目或者子目设置税率,分别采用比例税率、定额税率以及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相结合的做法。
第三篇:税收基本知识练习题 多选
1.税收的特征有(ABC)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法制性
2.税收的固定性包含两层含义(AB)
A.稳定性
B.有限性 C.无限性
性
3.决定税收负担的因素(ABCD)。A经济发展水平 B政府职能范围
C财政收入结构 D宏观经济政策
4.税收具有(ABCD)的职能。A组织收入
B收入分配
C资源配置
D宏观调控 5.税收产生的条件(BD)
A社会发展
B社会条件
C公有制
D经济条件
.连续 D
6.税收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ABCD)个时期 A自由纳贡时期
B承诺时期
C专制课征时期
D立宪课税时期
7.税收的职能(BCD)A分配职能
B财政职能
C经济职能 D监督职能
9.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A纳税人 B征税对象 C税率 D纳税期限 8.税收的作用()
A筹集财政资金,满足国家履行职能的物质需要
B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促进对外经济交往
D调节社会分配,促进社会稳定
10.征税对象可以是()A有形动产 B货币形态 C实物形态 D无形资产
11.税率的基本形式()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超额累进税率 E名义税率 12.税率的其他形式()
A名义税率 B实际税率 C边际税率 D平均税率 E附加与加成 13.税收制度的要素有()
A纳税人B征税对象C税率D纳税环节E纳税地点 F纳税期限G减税免税 H税务违法行为的处理
14.规定纳税期限有利于()A国家税收收入的均衡稳定
B有利于纳税人的资金调度和经费核算
C对税收征纳双方都有利 D有利于促进税收征管
15.减税免税可以分为()
A税基式减免 B税率式减免 C税额式减免 D起征点 E免征额
16.下面属于税基式减免的有()A起征点 B免征额 C项目扣除 D跨期结转 E减半征收
17.下列哪些行为属于违反税法所规定的义务的行为()
A不按规定的期限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 B不按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
偷税
D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领购发票
18.下列哪些行为是税法禁止实施的行为(A未按规定接受税务机关检查 B逃避追缴欠税 C骗取出口退税 D抗税
19.税收按缴纳形式分,可将税种分为(A力役税 B实物税 C货币税 D直接税
20.税收按计算标准,可将税种分为()A直接税 B从量税 C货币税 D从价税))
21.税收按收入归属,可将税种分为()A中央税 B地方税
C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D所得税
22.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将税种分为(A价内税 B流转税 C劳务税 D价外税
23.按征税对象分类,可将税种分为()A商品和劳务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其他税
24.由主体税特征所决定的税制结构大体可归纳为()
A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B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D商品税和劳务税税制结构模式
25.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我国税制结构应选择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税种之间组合和配置合理,整体功能优化的目标模式。B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目标模式符合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客观实际。
C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目标模式是我国税制结构模式发展的必然进程
D我国可以考虑以所得税主体模式为近期目标
26.所得税制改革有下列哪些内容()A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B实行法人所得税 C规范税基 D降低税率 E调整优惠形式和政策导向
下列提出过关于税收原则思想的人有()A孔子B商鞅C管仲D司马迁E丘浚
29.我国新时期税收原则,可概括为()A财政原则B法制原则C公平原则D效率原则。
30.税收的财政原则具有两方面内容()A收入充分原则 B收入合理原则 C收入公平原则 D收入有弹性的原则
32.税收理论界对税负公平标准大体有三种解释()
A公平原则 B受益原则 C机会原则 D纳税能力原则
.税法的特点()
A从立法过程来看,税法属于制定法。B从内容看,税法具有综合性。C从效力来看,税法有强制性
D从法律性质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
34.税法基本原则有()A税收法律主义 B税收公平主义 C税收合作信赖主义D实质课税原则 E法不朔及既往原则
35.税收法律主义原则可以概括为()A课税要素法定 B课税要素明确 C依法稽征 D依法征管
税法的适用原则有()A法律优位原则 B法律不溯及以往原则 C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D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 E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 F程序优于实体原则
37.税法的效力是指()A对事的效力 B空间效力 C时间效力 D对人的效力
38.我国税法的空间效力主要包括两种情况:(A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B在纳税人所在地有效C在地方范围内有效 D在境外有效)
税法的时间效力是指()A税法的生效 B税法的失效
C税法对人的效力 D有无溯及力的问题
41.税法的生效主要有()A税法通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生效 B税法自通过发布之日起生效
C税法公布后授权地方政府自行确定实施日期 D税法自公布后生效
42.税法的失效有()A新税法代替旧税法 B由地方政府决定失效 C税法本身规定废止日期
直接宣布废止某项税法
43.税法按解释权限划分为()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字面解释 D行政解释
45.按解释尺度不同,税法解释可以划分为(A一般解释 B字面解释 C限制解释 D扩大解释
46.税法的规范作用有()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预测作用 D强制作用 E教育作用)
税收法律创制的程序包括()A法律案的提出 B审议 C 通过 D 公布
49.在我国税收法律体系中,属于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有()A企业所得税法 B 个人所得税法
C税收征收管理法 D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50.税收行政法规的创制程序包括()A立项 B起草 C审查 D决定和公布
51.税务规章与地方性法规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A由国务院提出意见
B适用地方性法规 C适用税务规章
如认为适用税务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52.税务规章的适用规则包括()A税务规章的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
B税务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都作出过规定,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C税务规章一般不溯及既往
D税务规章规定的事项在内容上必须是税务机关业务范围内的事项
54.税收法律关系的特点()A主体的一方只能是国家 B体现国家单方面的意志 C权利义务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具有财产所有权或支配权单向转移的性质
55.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分为()A纳税人 B征税主体
C纳税主体 D其他涉税行为主体
56.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A实物 B货币 C行为 D权利和义务
57.税收法律关系的变更,归纳起来主要有(A由于纳税人自身的组织状况发生变化 B由于纳税人的经营或财产情况发生变化 C由于税务机关组织结构或管理方式的变化)
由于税法的修订或调整 E因不可抗拒造成的破坏
58.税收法律关系消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B纳税义务因超过期限而消灭 C纳税义务的免除 D某些税法的废止 E纳税主体的消失
60.税负转嫁这一经济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A税负转嫁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
B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
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D税负转嫁是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的直接原因
61.税负转嫁的条件有()A税种
B供求弹性 C课税范围 D征税对象
62.纳税主体,又称纳税人或纳税义务人。这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
A、自然人 B、法人
C、其他组织 D、负税人
63下列观点中正确的包括()。
A、增加税收可以抑制需求
B、减少税收可以扩大需求 C、增加税收可以扩大需求、减少税收可以抑制需求
64.下列采用比例税率的税种有()。
A、增值税 B、营业税 C、企业所得税 D、资源税
6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分配主体相同。B、国际税收属于涉外税收。C、国际税收包括外国税收。D、关税也属于国际税收。68、稽查审理的内容包括():
A违法事实是否全部查清; B证据是否确凿;
C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得当;
D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E拟定的处理意见是否得当
第四篇:第一章 税收基本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税收基础知识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税收的主体是()。
A. 国家 B. 纳税人 C. 企业 D. 行政机关 2. 国家征税凭借的是()。
A.财产权力 B.政治权力 C.行政权力 D.所有权 3. 国家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
A.企业需要 B.社会公共需要 C.私人需要 D.国家需要 4.税收的无偿性是由()的性质决定的。
A.社会公共费用补偿 B.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C.共享性和外部性 D.税收特性
5、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
A国债 B国有企业上交利润 C税收 D罚没收入
6、税收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7.税收“三性”的核心是()。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税率 8.税收目的是()
A.为社会提供公共品 B.组织收入 C.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D.履行国家职能 9.税收产生的社会条件是()
A.私有制 B.公有制 C.国家的产生和存在 D.税收特征 10.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是()
A.私有制 B.公有制 C.国家的产生和存在 D.税收特征
11.()标志着我国税收从雏形阶段进入了成熟时期。A贡 B初税亩 C一条鞭法 D赋 12.所得税是由()首创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13.税收的()经济职能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A经济职能 B财政职能 C监督职能 D 分配职能 14.税目体现征税的()A深度B目的 C范围 D广度
15.()的基本特点是税率与征税对象的价值脱离联系,不受征税对象价值量变化的影响。
A累进税率B比例税率C全额累进税率D定额税率 16.边际税率是指()
A全部税额与征税对象总量之比
B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缴纳税额占其征税对象实际数额的比例 C平均税率
D所纳税额的增量与征税对象的增量之间的比例 17.()直接缩小计税依据方式实现的减税免税 A减半征收B税基式减免C税率式减免D税额式减免 18.()指全部税额与征税对象总量之比 A名义税率B名义税率C比例税率D平均税率
19.()是指在征税对象的一定数量水平上,征税对象的增加导致的所纳税额的增量与征税对象的增量之间的比例。
A名义税率B实际税率C边际税率D平均税率 20.()边际税率等于平均税率
A名义税率B实际税率C比例税率D累进税率 21.(),召开了全国首届税务会议,制定出《全国税政实施细则》。A 1950年1月B 1949年1月C 1949年10月D 1949年11月 22.()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A 1955年B 1956年C 1957年D 1958年
2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并于2008年1月1日实施。
A 2007年2月1日B 2007年3月1日C 2007年3月10日D 2007年3月16日 24.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税收原则的()A商朝B周朝C夏王朝D秦朝
25.在西方,税收原则的最早提出者是()
A亚当〃斯密B阿道夫〃瓦格纳C凯恩斯D威廉〃配第
26.()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税收“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四个原则。
A阿道夫〃瓦格纳 B亚当〃斯密C威廉〃配第D凯恩斯 2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资源配臵的角度讲,税收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臵,使社会从可利用的资源中获得更大利益。
B从经济机制的角度看,税收要有利于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如此不仅可使微观经济效益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也会稳定增长。
C从税务行政的角度说,税务行政要讲求效率,税收制度要简便,征纳双方的费用要节省。
D衡量税收公平的受益原则是指税收负担应该按纳税人从使用中得到的利益大小来分摊。
28.一部新法实施后,对新法实施之前的行为不得适用新法,而只能沿用旧法,指的是下面的()
A法律优位原则B程序优于实体原则C法律不溯及以往原则D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
29.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的效力,指的是下面的()
A法律优位原则B程序优于实体原则C法律不溯及以往原则D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
30.纳税人通过税务行政复议或税务行政诉讼寻求法律保护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必须事先履行税务行政机关认定的纳税义务,而不管这项义务实际上是否完全发生,是指()原则
A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 B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C程序优于实体原则 D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31.我国税法采用()原则
A属人主义原则B属地主义原则C属人、属地相结合的原则D其他 3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按解释权限划分,税法的法定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B税法立法解释,是指税收立法机关对所设立税法的正式解释。C立法解释与被解释的税法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D税法立法解释包括事前解释和事后解释。33.()不能作为法庭判案的直接依据
A税法立法解释B税收司法解释C行政解释D税收法律 34.在我国司法解释的主体只能是()A各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B省委省政府
C中级人民法院和地方检查院
D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35.税法作为法律规范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作用是()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预测作用D教育作用 36.()是税法评价作用与强制作用的延伸。
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预测作用D教育作用 37.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标志()A纳税主体应税行为的出现 B税务机关征税 C税法规定 D纳税人意愿
38.GDP是指()
A国民收入税负率B国民生产总值C国内生产总值D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 39.纳税人实纳税额占其可支配产品的比重指()
A宏观税负B微观税负C企业的税收负担D地区的税收负担
40.按()分类,我国税种可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A、征税对象的性质
B、管理和使用权限 C、税收和价格的关系
D、预算收入构成和征税主管机关的不同
41.以下国家和地区中,选择单一税收管辖权的是()
A、中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42.纳税人纳税是否自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A、税制与征管是否公平 B、税率的高低 C、税负的轻重 D、征管效率 43.一般而言,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
A、税收利益 B、税收支出 C、税收收入 D、纳税人
44.提高税务行政效率,控制行政成本的两层含义包括降低税收成本和()
A、优化税收成本结构 B、降低税率 C、提高税率 D、完善税收政策 45.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
A、征税对象 B、税率 C、税基 D、税源
46.狭义上的纳税主体就是通常所谓的(),这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纳税主体。
A、税务机关 B、扣缴义务人 C、企业单位 D、纳税人 47.税收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是指()。
征税方 B、纳税方 C、征纳双方 D、国家税务总局 48.税收必须借助()强制征收。
A、法律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D、政治手段
49.西方国家税收发展的第四个时期是()
A、自由贡纳时期 B、税收承诺时期 C、专制课税时期 D、立宪课税时期 50.一般使用条例、办法、规则、规定等名称的是()。A、税收实体法 B、税收基本法 C、税收行政法 D、税收行政法规 51.发展中国家在税制和税收政策上多选择实行()的原则。A、公平 B、效率 C、收入 D、公平效率兼顾
52.()这一阶段依法治税的特点是肯定了税收调节分配关系的作用和地位,强调要依靠法律手段规范税收分配关系,并初步提出了“以法治税”的税收法治概念。
A、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
B、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到2003年党的十六大
D、2003年党的十六大至今
53.()这一阶段依法治税的特点是强调税制建设,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收法律体系,也强调依法治税,但重在治纳税人,重在依法打击税收违法犯罪活动。
A、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
B、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到2003年党的十六大
D、2003年党的十六大至今
54.“初税亩”开始实施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 B、明朝 C、清朝 D、民国
55.行政立法机制是规范执法的()。
A、基础 B、前提 C、关键 D、保障 56.推进依法治税必须依靠“四个机制”,其中不包括()。
A、行政立法机制 B、行政司法机制 C、征管机制 D、执法监督机制 57.降低税收成本的保证是()。
A、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政策,建立简繁适度的税制结构 B、合理调配现有税收征管资源,努力促成税收征管功能最优化
C、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成本核算,建立成本约束机制 D、合理设臵税务征收机构
58.()是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的等级,随着课税数量增大而随之提高的税率。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优惠税率 59.世界上最早开征增值税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西班牙
60.国家总是通过法律授权的方式赋予具体的国家职能机关来代其行使征税权力,因此,更具法律意义的征税主体是()。
A、税务机关 B、国家 C、行政机关 D、纳税人
二、多选题
1.税收的特征有()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法制性 2.税收的固定性包含两层含义()
A.稳定性 B.有限性 C.无限性 D.连续性 3.决定税收负担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B政府职能范围 C财政收入结构 D宏观经济政策 4.税收具有()的职能。
A组织收入 B收入分配 C资源配臵 D宏观调控 5.税收产生的条件()
A社会发展 B社会条件 C公有制 D经济条件 6.税收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个时期
A自由纳贡时期 B承诺时期 C专制课征时期 D立宪课税时期 7.税收的职能()
A分配职能 B财政职能 C经济职能 D监督职能 8.税收的作用()
A筹集财政资金,满足国家履行职能的物质需要 B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C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促进对外经济交往 D调节社会分配,促进社会稳定 9.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A纳税人B征税对象C税率D纳税期限 10.征税对象可以是()
A有形动产B货币形态C实物形态D无形资产 11.税率的基本形式()
A比例税率B累进税率C定额税率D超额累进税率E名义税率 12.税率的其他形式()
A名义税率B实际税率C边际税率D平均税率E附加与加成 13.税收制度的要素有()
A纳税人B征税对象C税率D纳税环节E纳税地点F纳税期限G减税免税 H税务违法行为的处理
14.规定纳税期限有利于()A国家税收收入的均衡稳定
B有利于纳税人的资金调度和经费核算 C对税收征纳双方都有利 D有利于促进税收征管 15.减税免税可以分为()
A税基式减免B税率式减免C税额式减免D起征点E免征额 16.下面属于税基式减免的有()
A起征点B免征额C项目扣除D跨期结转E减半征收 17.下列哪些行为属于违反税法所规定的义务的行为()A不按规定的期限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
B不按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 C偷税
D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领购发票
18.下列哪些行为时税法禁止实施的行为()A未按规定接受税务机关检查 B逃避追缴欠税 C骗取出口退税 D抗税
19.税收按缴纳形式分,可将税种分为()A力役税B实物税C货币税D直接税 20.税收按计算标准,可将税种分为()A直接税B从量税C货币税D从价税 21.税收按收入归属,可将税种分为()A中央税B地方税C中央和地方共享税D所得税 22.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将税种分为()A价内税B流转税C劳务税D价外税 23.按征税对象分类,可将税种分为()A商品和劳务税B所得税C财产税D其他税
24.由主体税特征所决定的税制结构大体可归纳为()A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B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C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D商品税和劳务税税制结构模式 25.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我国税制结构应选择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税种之间组合和配臵合理,整体功能优化的目标模式。
B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目标模式符合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客观实际。C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目标模式是我国税制结构模式发展的必然进程 D我国可以考虑以所得税主体模式为近期目标
26.所得税制改革有下列哪些内容()
A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B实行法人所得税C规范税基D降低税率E调整优惠形式和政策导向
27.1994年,为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要求,我国进行了以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分税制改革,其主要原则包括()
A统一税政B合并税种C扩大税基D降低税率E减少优惠F加强征管 28.下列提出过关于税收原则思想的人有()A孔子B商鞅C管仲D司马迁E丘浚 29.我国新时期税收原则,可概括为()A财政原则B法制原则C公平原则D效率原则。30.税收的财政原则也相应具有两方面内容()
A收入充分原则B收入合理原则C收入公平原则D收入有弹性的原则 31.税收原则内容有()
A税收的财政原则B税收的合法原则C税收的效率原则D税收的公平原则 32.税收理论界对税负公平标准大体有三种解释()A公平原则B受益原则C机会原则D负担能力原则 33.税法的特点()
A从立法过程来看,税法属于制定法。B从内容看,税法具有综合性。C从效力来看,税法有强制性
D从法律性质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34.税法基本原则有()
A税收法律主义B税收公平主义C税收合作信赖主义D实质课税原则E法不朔及既往原则
35.税收法律主义原则可以概括为()
A课税要素法定B课税要素明确C依法稽征D依法征管 36.税法的适用原则有()A法律优位原则 B法律不溯及以往原则
C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D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 E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 F程序优于实体原则 37.税法的效力是指()A对事的效力 B空间效力C时间效力D对人的效力 38.我国税法的空间效力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A在全国范围内有效B在纳税人所在地有效C在地方范围内有效D在境外有效 39.税法的时间效力是指()
A税法的生效B税法的失效C税法对人的效力D税法的适用 40.税法的时间效力是指()
A税法何时开始生效B何时变更C何时终止效力D有无溯及力的问题 41.税法的生效主要有()A税法通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生效 B税法自通过发布之日起生效
C税法公布后授权地方政府自行确定实施日期 D税法自公布后生效 42.税法的失效有()A新税法代替旧税法 B由地方政府决定失效 C税法本身规定废止日期 D直接宣布废止某项税法 43.税法按解释权限划分为()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字面解释D行政解释 44.可以作为办案依据的有()
A税收法律B税收法规C税收立法解释D税收司法解释 45.按解释尺度不同,税法解释可以划分为()A一般解释B字面解释C限制解释D扩大解释 46.税法的规范作用有()
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预测作用D强制作用E教育作用 47.税法的经济作用,概括起来其经济作用表现在()A税法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保证。B税法是正确处理税收分配关系的法律依据。C税法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D税法是监督管理的有力武器。E税法是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手段。48.税收法律创制的程序包括()A法律案的提出 B审议 C 通过 D 公布
49.在我国税收法律体系中,属于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有()A企业所得税法B 个人所得税法C税收征收管理法D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50.税收行政法规的创制程序包括()A立项B起草C审查D决定和公布 51.税务规章创制程序包括()A立项B起草C审查D决定和公布 52.税务规章的适用规则包括()A税务规章的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
B税务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都作出过规定,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C税务规章一般不溯及既往
D税务规章规定的事项在内容上必须是税务机关业务范围内的事项 53.税务行政规范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A非立法行为的行为规范 B适用主体非特定性
C是效力的普遍性和向后发生效力 D税务行政规范多表现为行政解释 54.税收法律关系的特点()A主体的一方只能是国家 B体现国家单方面的意志
C权利义务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D具有财产所有权或支配权单向转移的性质 55.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分为()
A纳税人B征税主体C纳税主体D其他涉税行为主体 56.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A实物B货币C行为D权利和义务
57.税收法律关系的变更,归纳起来主要有()A由于纳税人自身的组织状况发生变化 B由于纳税人的经营或财产情况发生变化 C由于税务机关组织结构或管理方式的变化 D由于税法的修订或调整 E因不可抗拒造成的破坏
58.税收法律关系消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B纳税义务因超过期限而消灭 C纳税义务的免除 D某些税法的废止 E纳税主体的消失
59.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因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A经济发展水平B经济结构C宏观经济政策D税收政策E国家调控 60.税负转嫁这一经济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税负转嫁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
B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 C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D税负转嫁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的直接原因 61.税负转嫁的条件有()
A税种 B供求弹性 C课税范围 D征税对象
62.纳税主体,又称纳税人或纳税义务人。这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 B、法人 C、其他组织 D、负税人)
A
63下列观点中正确的包括()。
A、增加税收可以抑制需求
B、减少税收可以扩大需求 C、增加税收可以扩大需求
D、减少税收可以抑制需求
64.经济增长从相对数值来看,可以用()来表示 A、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B、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C、国民生产总值
D、国民收入的增长
65.税收法律通常由()等构成。A、宪法
B、税收基本法
C、税收实体法
D、税收行政法以及刑法
66.下列采用比例税率的税种有()。
A、增值税 B、营业税 C、企业所得税 D、资源税
三、填空题
1.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后,税款即归(),既不需要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向纳税人()。
2.固定性是指()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纳税人和征税标准等征纳行为规则,()都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变。
3.税收的职能是()本身固有的内在功能,是()的具体体现,是客观的,不以()。
4.税收征纳形式的发展变化,体现为()发展演变。5.税收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中作用有()和().
6.税收制度是国家税务机关向纳税人(),也是纳税人()的准则。7.()是指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法定比例,是税收制度的()。8.()是通过税率的延伸增加纳税人负担的特殊税率形式。9.()是纳税人在征税对象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10.()是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地点。
11.与纳税期限密切相关的还有(),它是纳税期满后将税款缴纳入库的时间间隔。
12.()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税务违法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措施,它体现了税收的(),是维护税法严肃性的重要手段。
13.税务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予以(),构成()要由司法机关追究()。14.()是指纳税人以实物形式缴纳的税种。
15.()是指实行复合税制的国家,在按一定标志进行税收分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税收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
16.()是指由主体税特征所决定的税制结构类型
17.我国税制结构应选择()和()并重,税种之间组合和配臵合理,整体功能优化的目标模式。
18.()通过直接缩小计税依据方式实现的减税免税。19.我国于()起取消了农业税。
20.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的税收原则。21.税收原则又称()。它是评价()好坏、鉴别()的准绳。22.税收的公平原则是指(),即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保持均衡。
23.税收效率原则可分为税收的()原则和税收()原则两个方面。24.税法是指有权的()制定的有关调整()中形成的()关系的()总和。25.从法律性质看,税法属于()。
26.税法不是单一的法律,而是由()等构成的综合法律体系。27.税收公平主义是法的()即()在课税思想上的具体体现。28.税法的失效表明其()的终止。
29.税法对人的效力即指税法对什么人()、能()哪些人。30.在我国司法解释的主体只能是()和()。31.按解释尺度不同,税法解释可以划分为()。
32.税法的作用是指税法实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可以从()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3.税法的规范作用是指税法()人们行为的作用,其实质是()在税法中的()。
34.税收法律是指享有()的()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有关()的基本制度。
35.税收法规是指国家(),根据其职权或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授权,依据宪法和法律,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有关()。
36.税务行政规范,即通常所称的税收规范性文件,是指税务机关依照()和(),针对普遍的、不特定的对象作出的对征纳双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可以()的行为规则。
37.税收实体法是规定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8.税收程序法是税收实体法的对称,指以()为调整对象的税法,是规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9.税收法律关系是税法所确认和调整的,()的权利义务关系。
40.()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国家税收总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41.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占同期()的比率。
42.国民收入税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占同期()的比率。43.()是指纳税人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将自己的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人的过程。税收负担在运动过程中,可能经过()转嫁。44.税负归宿是指()。
45.税负归宿可以分为()和()。
46.税负转嫁的形式:()、()、()、()、()。47.()的征税对象税负容易转嫁,()的征税对象税负难以转嫁。48.()比较容易转嫁,()一般难以转嫁。
49.()往往不一致,税收负担并不是均衡分布在每一个纳税人头上。50.()就成为研究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数据。
四、判断题
1.税收的强制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针对税收分配关系是以什么作为征收依据而言的,即税收是国家以政治权力作为依据而进行的一种分配。另一方面就是以税收的法律关系而言的,即在国家税法规定的限度内,纳税人必须依法纳
税,征税人必须依法征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2.在无偿性、强制性存在的前提下,税收只能按照事先规定的、国家与纳税人在经济上都能接受的标准无限地征收。()3.税收的财政职能是通过设臵不同的税目.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来实现的。()4.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杠杆,具有可以通过利益的分配影响各类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和行为的功能。()5.税收作为一种再分配手段,具有改变社会财富分配结构、但不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6.税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各种税收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总称。()7.征税对象是征税的客体,是一个税种区别于另一个税种的主要标志,征税对象亦称课税对象。()8.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的数量化,体现所征对象量的规定性,是应纳税额计算的基础。()9.税源不是税款的最终经济源泉。()10.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或同一税目,不论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税额与征税对象成正比关系。()11.从宏观上看,累进税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波动,具有稳定经济的功能,但其计算较为复杂。()12.实际税率是指实际负担率,即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缴纳税额占其征税对象实际数额的比例。()13.在比例税率条件下,边际税率等于平均税率。在累进税率条件下,边际税率往往要小于平均税率。()14.边际税率是指在征税对象的一定数量水平上,征税对象的增加导致的所纳税额的增量与征税对象的增量之间的比例。()15.纳税期限与报缴税款期限的含义有时相同()16.减税是从应征税额中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征全部税额。()17.实物税包括有粮、棉、布、牲畜等。()18.按税收计算标准分类,是一种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税收分类方法。()19.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就其内部主体税特征而言,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体、以社会保险税为主体、以财产税为主体。()
20.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实行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21.1994年,为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要求,我国进行了以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分税制改革,在流转税、所得税、辅助税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22.税收原则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制优劣的准绳,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手段。()23.现代西方税收原则,主要渊源于威廉〃配第主义以及福利经济学的思想,且基本围绕税收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职能作用来立论。()24.税收原则既包含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及运用税收政策所依据的总原则,也包含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及运用税收政策需要依据的一些技术性原则。()25.要使税收既做到横向公平,又保证纵向公平,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弄清楚公平是就何而言的,即要确定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税收公平与否。()26.税法属于习惯法()。
27.税收合作信赖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合理思想,认为税收征纳双方的关系是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的,而不是对抗的。()28.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收法律,国务院颁布的税收行政法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收行政规章以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税务行政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有效。()29.所谓“个别特殊地区”主要指香港、澳门、台湾和保税区、经济特区等。()30.有关行政机关和地方立法机关对相应税收法规做出的解释不是立法解释。()31.立法解释与被解释的税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32.在我国司法解释不作为办案和适用法律、法规的依据。()可以作为 33.税务行政规范是我国税收立法的主要形式。()
34.从性质上讲,税务行政规范多表现为行政解释,即税务机关对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说明和阐述。()
35.指税收负担率,即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与其计税依据价值的比率。它反映了国
家和纳税人对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分配关系。()36.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权利义务分配关系。()
37.税收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这一法律关系的终止,即其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终止。()38.税收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由于某一法律事实的发生,使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发生变化。()
39.纳税人义务的产生的标志应当是纳税人主体进行的应当课税的行为()40.地区的税收负担: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征收的税款占该地区当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41、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42.税务机关核定应纳税额的具体程序和方法由各省级人民政府规定。()43.条件相同者缴纳相同的税,这被称为税收的横向公平。()
44.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其本质特征是无偿的。()45.现代国家普遍适用的税收原则有平等、确实、简便、省费。()
46.“生产型增值税”显然是不彻底的增值税,因为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增值额”征税。()
47.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
48.税收的弹性原则强调赋税的征收量没有伸缩性,不依条件的变化而变化()49.税收效率体现在它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和干预上。()
50.中国历史上的治税原则中的有义原则,强调国家征税要合乎道义。()
五、简答题
1.税收三个特征的关系?
2.计税依据尽管与征税对象联系?
3.什么是起征点与免征额?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税收原则的含义和内涵? 5.税法的特点? 6.税法基本原则有哪些? 7.程序优于实体原则的含义? 8.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 9.税法的适用原则有哪些? 10.税收法律关系的特点?
11.税负转嫁经济过程具有几个特点? 12.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因素有几个方面? 13.什么是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 14.税收法律关系的变更的原因? 15.税收法律关系的消失的原因?
第一章 税收基础知识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A2 B 3 B4 A5 C6 B7 B8 A9 C 10 A 11 B12 C13 A14 D15 D16 D17 B18 D19 C20 C 21 D22 B23 D24 C25 D26 B27 D28 C29 A30 C 31 C32 C33 C34 D35 B36 D37 A38 C39 B40 A 41 B42 A43 A44 A45 B46 D47 c48 A49 D50 D 51 B52 A53 B54 A55 B56 B57 C58 B59 B60 A
二、多选题 1 ABC2 AB3 ABCD4 ABCD5 BD6 ABCD7 BCD 8 ABCD9 ABC10 BC11 ABC12 ABCD13 ABCDEFGH 14 ABC15 ABC16 ABCD17 ABD18 BCD19 ABC 20 BD21 ABC22 AD23 ABCD24 ABC25 ABC26 ABCDE 27 ABCDEF28 ABCDE29 ACD30 AD31 ACD32 BCD 33 ABD34 ABCD35 ABC36 ABCDEF37 BCD38 AC 39 ABC40 ABD41 ABC42 ACD43 ABD44 ABCD 45 BCD46 ABCDE47 ABCDE48 ABCD49 AB50 ABCD 51 ABCD52 ABC53 ABC54 ABCD55 BCD56 ABC 57 ABCDE58 ABCDE59 ABC60 ABCD61 ABC62 ABC 63 AB64 AB65 ABCD
三、填空题国家征税 国家所有 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2 国家通过法律 征纳双方 税收分配关系 税收本质 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4 力役、实物和货币等征收形式的 5 对经济总量的调节 对经济结构的调节征税的依据 履行纳税义务税率 中心环节附加与加成 9 纳税环节
纳税地点
报缴税款期限税务违法行为的处理 强制性 13 行政处罚 犯罪的 刑事责任 14 实物税 15 税制结构
税制结构模式
流转税 所得税 18 税基式减免2006年1月1日“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
税收政策原则或税制原则 税收政策 税制优劣 22 税收本身的公平负担与其经济状况 负担 23 经济效率 本身的效率 国家机关 税收分配过程 权力和义务 25 义务性法规实体法、程序法、争讼法
基本原理平等性原则法律约束力
适用 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字面解释、限制解释、扩大解释
规范作用 经济作用
调整、规范 法律基本作用 体现与引申 34 国家立法权 国家最高权力 税收分配制度 35 最高行政机关 税收活动实施规定或办法
法定职权 规定程序 反复适用 37 实体权利、义务
国家税收活动中所发生的程序关系 国家征税权行使程序和纳税人纳税义务履行程序
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 40 宏观税负
国家税收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家税收总额 国民收入
税负转嫁 一次或数次
税负经过转嫁的最终落脚点
法定归宿 经济归宿
前转后转混转消转税收资本化
课税范围广 课税范围窄
商品课税 所得税 49 纳税人和负税人
国民生产总值税负率
四、判断题√2 ×有限3 ×不同的税种4 √5(×)能缩小(×)国家在税收方面制定7(√)8(√)9(×)是的 10(√)11(×)抑制经济的波动12(√)13(×)大于平均税率14(√)15(×)前者是多长时期纳一次税,后者是纳税期满后税款应当在多长期限内入库。(√)17(√)18(×)按征税对象分类 19(×)没有以财产税为主体。(×)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21(√)22(×)去掉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手段 23(×)凯恩斯24(√)25(√)26(×)。税法是制定法而不是习惯法 27(√)28(×)除特殊地区外的 29(×)去掉经济特区30(×)是31(√)32(×)可以作为33(×)税收法规34(×)35(√)36(×)去掉分配37(√)38(×)主体、内容、客体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五、简答题
1.税收三个特征的关系?
答:具有的三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统一体。社会费用补偿的性质决定了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决定了税收的强制性,因为税收的无偿性必须以税收的强制性作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决定了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人如上缴利润、国债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等的基本标志。
2.计税依据尽管与征税对象联系?
答:计税依据尽管与征税对象联系十分密切,但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在各个税种中,计税依据与征税对象有的相一致,有的不相一致。其次,在同一税种中,征税对象一般只能有一类,而计税依据却可以不同。计税依据的确定不
是随意的,它会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首先,要受到征税对象的制约,即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数量的表现,因此,它不能超出征税对象所限定的征税范围;其次,要受到税率形式的制约;再次,它还受到计税方法的制约。3.什么是起征点与免征额?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开始征税的起点。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起征点与免征额同为征税与否的界限,对纳税人来说,在其收入没有达到起征点或没有超过免征额的情况下,都不征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一,当纳税人的收入恰好达到起征点时就要征税,而当纳税人的收入恰好与免征额相同时,则不征税。其二,当纳税人收入超过起征点时,要按其收入全额征税。而当纳税人收入超过免征额时,则只就超过的部分征税。两者相比,享受免征额的纳税人就要比享受同额起征点的纳税人税负轻。此外,起征点只能照顾一部分纳税人,而免征额则可以照顾适用范围内的所有纳税人。4.税收原则的含义和内涵?
答:税收原则又称税收政策原则或税制原则。它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制优劣的准绳。税收原则既包含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及运用税收政策所依据的总原则,也包含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及运用税收政策需要依据的一些技术性原则。税收原则通常以简洁明了的税收术语来高度地概括税收政策和制度制定者的思想意志,以全面系统的原则体系综合反映经济社会对税收政策、制度的客观要求。税收原则一旦确立,即成为一定时期一国据以制定、修改和贯彻执行税收法令制度的准则。5.税法的特点?
答:所谓税法的特点,是指税法共同的特征,税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立法过程来看,税法属于制定法。现代国家的税法都是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即税法是国家制定而不是认可的,这表明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是习惯法。
2.从法律性质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义务性法规是相对授权性法规而言的,是指直接要求人们从事或不从事某种行为的法规,即直接规定人们某种义务的法规。义务性法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制性。
3.从内容看,税法具有综合性。税法不是单一的法律,而是由实体法、程序法、争讼法等构成的综合法律体系。
6.税法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税收法律主义。税收法律主义也称税收法定主义、法定性原则。(2)税收公平主义。税收公平主义是法的基本原理即平等性原则在课税思想上的具体体现。(3)税收合作信赖主义。税收合作信赖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合理思想,认为税收征纳双方的关系是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的,而不是对抗的。(4)实质课税原则。即指应根据纳税人的真实负担能力决定纳税人的税负,不能仅考核其表面上是否符合课税要件。其意义在于防止纳税人逃避纳税义务,增强税法适用的公正性。
7.程序优于实体原则的含义?
答:程序优于实体原则是关于税收争讼法的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在诉讼发生时税收程序法优于税收实体法的适用。即纳税人通过税务行政复议或税务行政诉讼寻求法律保护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必须事先履行税务行政机关认定的纳税义务,而不管这项义务实际上是否完全发生。
8.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
答:(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税收负担的最根本决定因素,而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等指标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最直观的表现。
(二)经济结构。一国的经济状况对税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量的制约上,还体现在结构的分布和变迁上。
(三)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对税负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9.税法的适用原则有哪些?
答:(1)法律优位原则(2)法律不溯及以往原则(3)新法优于旧法原则(4)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5)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6)程序优于实体原则。
10.税收法律关系的特点? 答:(1)主体的一方只能是国家(2)体现国家单方面的意志
(3)权利义务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4)具有财产所有权或支配权单向转移的性质。11.税负转嫁经济过程具有几个特点? 答:(1)税负转嫁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12.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因素有几个方面?
答:(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税收负担的最根本决定因素,而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等指标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最直观的表现。
(二)经济结构。一国的经济状况对税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量的制约上,还体现在结构的分布和变迁上。
(三)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对税负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3.什么是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
答: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权利义务关系。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只能以纳税主体应税行为的出现为标志。而纳税人义务的产生的标志应当是纳税人主体进行的应当课税的行为。
14.税收法律关系的变更的原因?
答:(1)由于纳税人自身的组织状况发生变化。(2)由于纳税人的经营或财产情况发生变化。(3)由于税务机关组织结构或管理方式的变化。(4)由于税法的修订或调整。(5)因不可抗拒造成的破坏。15.税收法律关系的消失的原因?
答:税收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这一法律关系的终止,即其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终止。税收法律关系消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2)纳税义务因超过期限而消灭。(3)纳税义务的免除。
(4)某些税法的废止。(5)纳税主体的消失。
第五篇:关于美国税收立法情况
关于美国税收立法情况
一、美国税收立法权限的划分
(一)美国国家权力划分状况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其政权由联邦、州和地方三个级次组成。美国共有50个州,8万多个地方政府,包括县、市、镇、学区和特殊服务区等,此外还包括一些不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各专业管理部门,如地下水道管理委员会等。从美国国家权力的分配和各级政府间权力制约的程度上看,美国联邦与州之间是联邦制,州和地方之间则是单一制。
1、联邦一级的权力。美国宪法是成文法,联邦一级的权力由宪法规定和列举,即权力是有限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国家政治、军事、国防和外交等事务。为保障联邦政府是一级强有力的政府,宪法还规定了其他一些必要的条款,主要有:(1)条款规定,在联邦一级和州一级发生利益冲突时,联邦一级的利益是主要的、第一位的,除非联邦的行为违反宪法;(2)只有根据宪法设置的联邦法院有权解释宪法,而这种解释一般是倾向于联邦一级;(3)一些条文规定联邦一级行使权力必须符合适当、必需的原则,这无疑便于联邦政府利用这些规定扩大已列举的权限。(4)有关税收和费用支出的条款规定,如何收税和如何支出,以对全国人民福利有利为原则,弹性较大。事实上,联邦一级政府的权力分配非常灵活、实用,且法庭系统又鼓励了这种灵活。
2、州一级的权力。在美国,州一级的权限相对较大,根据宪法修正案第10条的规定,凡是没有赋予联邦又没有禁止州行使的权力,州都可以行使。州有权依照联邦宪法独立制定本州法律(包括州宪法),有权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决定有关重事宜。根据美国宪法,州行使权力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州制定法律、行使权力不得违背联邦宪法;(2)各州不得作出有碍州际间贸易往来的规定;(3)州政府不得行使下列权力,如不得和外国政府签订协议、不得发行钞票、不得有军队、不得发动战争、不得收进出口税等。
3、地方一级的权力。美国地方政府的权限一般由州里规定,权限不大,教育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地方也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同时也可通过州立法机构的地方代表,影响州一级的决策,使之更符合当地利益。
原则上讲,属于联邦政府的事务,州政府不得干预,属于州政府的事务,联邦政府也不得过多干预。但事实上,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权力分界线。
(二)美国税权划分状况
与美国国家权力划分体制相适应,美国联邦、州、地方三级也拥有各自的税收立法权、征收权和管理权,以保证各级政府更好地履行自已的职责。
联邦政府为保障财政收入和公务开支,有权征税。联邦政府开征的税种和税率由宪法规定。目前,联邦政府的主要税种是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两项合计收入约占联邦总税收收入的88%,其次联邦政府还征收一定的关税和社会保障税。在联邦一级,只有众议院拔款委员会有权提出税法议案,该议案经众、参两院审议通过后,提交总统签署,形成税收法案。为便于执行税法,财政部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对税收法案进行解释,制定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不具有法律效力,纳税人如认为某些解释违法,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联邦预算草案也会涉及某些具体的税收问题,如税收抵扣或税收减免等事项。联邦政府要想开征新税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税率的调整也要经过极其复杂的程序。各州均有相对独立的税收立法权。州议会有权决定开征州税和某些地方税。属于州政府的税种主要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营业税等,此外还有汽油税、烟酒税等。以佐治亚州为例,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约占全州税收收入的40%,营业税约占32%。由于各州情况不同,各州对征税对象和税率的规定也存有差异,如:(1)在征税对象上,有24个州对食品不征税、有8个州对药品不征税,有35个州对服务行业不征税。(2)在个人所得税征收方面,佐治亚州个人所得税税率为6%,田纳西州公对红利征收个人所得税,而佛罗里达州则不开征个人所得税。(3)在公司所得税征管上,由于各州税率不同,计算方法不一样,全国并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因此,美国州与州之间的税收制度区别较大。州在地方税的征收管理上也拥有一定的权力,即州有权对地方税的开征作出一些原则规定,如对财产税,州需要从各县征收的财产税额中提取一定比例,并要求县必须将一部分财产税收入用于教育,同时要求县的财产税收入必须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能过低,否则将减少州里诸如修建公路等项目的拔款。
地方一级除按照州的规定进行征税外,有权制定地方税方面的法律。财产税是地方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75%,其次为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对由州议会确定征收的税种,地方税务局必须依法征收,但有权在规定的幅度范围内进行调整,如佐治亚州税法规定营业税的税率为4%,地方一级应加收1%的营业税和1%的交通税,也可以经当地公民投票征收临时项目税。但由州议会确定增加的1%营业税,地方不得增加,也不得减少;如开征临时项目税,就必须停征1%的营业税或1%的交通税。对地方税种,州一般只作原则规定,税收减免和税率则由地方确定,如县财产税的税率一般不是固定的税率,而是根据当县财产评估委员会提供的应纳税财产额和预算对财产税的需要情况来确定,高者可达到2.5 %,低时为5.01或更低。此外,尽管州里对财产税的减免有统一规定,但是否减免则由县选民投票确定。在联邦、州及地方的税收关系中,联邦对州及地方在税收方面的控制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美国宪法规定,州的立法不得与联邦税法相抵触,且不得影响州际间正常的贸易往来;二是三级政府均可开征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税基是同一个,都按联邦税法的规定来确定;三是联邦政府对州和地方的优惠和让渡,即在征收联邦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允许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抵扣州和地方政府征收的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
为组织税收收入,联邦、州、地方都有各自独立的征税机构,各机构在自已的职权范围内进行征税,彼此间没有上下级管理关系。但是,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各征管机构间必须互通信息、沟通情况、相互配合,如州税务局需依赖联邦税务局提供的信息及电脑设备,了解他们征税的情况及纳税人纳税的情况,并开展税收稽查。
二、美国的税收立法
美国联邦一级与州一级是联邦制的关系;州一级与地方一级则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制)的关系。尽管如此,根据三个层次事权划分的现状和“三权分立”的原则,在立法上仍然保持着联邦、州或者地方都有不同的立法权限以及相似的立法程序,但在“三权分立”的形式上有所差别。
(一)美国联邦的税收立法程序
美国联邦的税收立法程序大体分四个步骤:税收立法动议的提出,众议院讨论并表决,参议院讨论并表决,总统决定。
1、税收立法动议的提出权。美国联邦法律规定,只有众议院的议员才有税收立法议案的提出权。这主要是基于下述原因:其一,根据美国的政治体制和参、众两院议员的选举程序,联邦议会的参议员以行政区域确定人数,即以州为单位每个州选举2名, 参议员总数为100名;众议员则按照其所在选区的人口比例而产生,也就是说人口多的地区众议员的席位多,反之则少,众议员总数为435名。有鉴于此,赋予众议员税收立法议案的提出权与赋予参议员同样的权利相比,前者更能代表所在选区选民的意愿并维护选民的利益。其二,在参议员之间很可能形成关系网(只有100名议员),容易导致参议院所通过的法案有失公平;而众议院由于人数多(435名)内部的规章制度容易落实,所通过的法案容易达到公平性和合理性。
2、众议院审议通过。众议院设有19个专业委员会,负责税收立法活动的是拨款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按多数党和少数党的一定比例构成,总人数约为30多人,并配有由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工作班子,是众议院中最有权威的委员会之一。除负责税收立法活动外,还负责财政预算、债务、贸易、关税、健康福利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拨款委员会只能举行听证会,没有通过任何议案的权力。
众议员提出税收立法动议后由众议院的议长决定取舍,这里面个人好恶和党派之争的因素较多。结果无非有两种:一是议长认为“议案”可以考虑形成法案,即交拨款委员会按程序办理或举行听证会;二是议长经过权衡利弊后认为“议案”不能形成法案或至少在本内不予考虑,该“议案”将被搁置。
拨款委员会接到“议案”后组织有关专家起草税法草案(或修订草案),并在委员会内部对税法议案进行表决,多数同意后即形成法律草案,并起草出报告。报告一般比较详细,包括了委员会成员中反对该提案的少数派观点。作为对委员会行为依据的书面记录。该报告将分发给众议院的每一位成员,并为以后联邦最高法院对这项立法进行解释提供依据。
拨款委员会完成报告之后即将草案提交众议院全体会议。众议院全体会议就众院拨款委员会提交的税法草案和报告进行辩论,然后进行表决。如通过,将法案提交参议院审议通过。否则,被退回拨款委员会重议或被放弃。
3、参议院审议通过。税收法案经过众议院审议通过后送交参议院审议通过。参议院设有16个专业委员会,其中也有一个与众议院拨款委员会职能和权限完全相同的专业委员会——参议院财政委员会。该委员会现有成员21名,其中共和党参议员11名,民主党参议员10名,并配有一个由7名税务专家和律师组成的工作班子对税收方面的提案进行研究、起草和修改。
财政委员会在接到税收法案后采取与拨款委员会相同的程序重新对其进行讨论,并起草审议报告提交参议院全体会议审议、表决。参议院全体会议将对税收法案进行辩论,由于法律只授予众议员税收立法的动议权,而参议员又必须涉足税收立法事务。因此,在辩论期间参议员将从各自的角度对税收法案进行修改,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情况下是将税收法案改得面目全非,甚至除保留该税收法案的名称不变以外,将其所有内容推翻并重新起草。当然,也有完全同意众议院意见的情况。税收法案经过辩论修改或重新起草后即交付表决,表决必须以得到51票以上的多数才视为通过。如未被通过,该提案有可能被退回财政委员会再议或被搁置。
按照既定程序,经参议院表决通过后有两种情况,一是参议院完全同意众议院提交的税收法案,该法案将直接提交总统签署;二是参议院通过的税收法案与众议院提交的税收法案有差异,须将通过的税收法案再退给众议院。对经参议院修改的税收法案众议院如同意,也可提交总统签署;如不同意,还须组成参、众两院联合委员会协调。
4、参、众两院联合委员会的协调。参、众两院联合委员会负责税收立法方面工作的机构称为国会税务联合委员会。理论上,该委员会属于临时机构,由于立法项目多,且两院之间总有分歧,事实上已经基本属于常设机构。国会税务联合委员会的委员由众议院议长和参议院议长指定,通常情况下,由多数党4至5名,少数党3至4名组成,其成员通常是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和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中的资深委员。同时,还配有一个由律师、会计师、经济学家等各方面专家组成的总人数达70人的工作班子。该委员会主要负责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参、众两院分别起草的两份不同的税法草案经过综合协调后改写成一份相同的税法草案;二是对两院提出的税收法案从财政预算对税收的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做好事前预测。国会税务联合委员会的权限仅限于对两院所提的税收法案中有分歧的部分进行协调,除具有举行听证会的权力以外,不能通过任何议案。
国会税务联合委员会只就税收法案的分歧部分逐个进行讨论,并形成折衷方案。其协商工作通常采取个别交换意见和会议讨论两种形式,正式会议只是对已达成的协议作出宣布而已。国会税务联合委员会就税收法案中的分歧部分达成协议后同时向两院提出报告,提交两院全体会议投票表决。在两院都通过后该法案正式形成,提交总统签署。
5、总统签署。总统对国会送来的税收法案有否决权,如同意,该法案则成为法律(一般情况下,生效日期稍晚一些)。如不同意,总统可行使否决权,但国会中如有三分之二的多数票可以对总统的否决行使再否决权,即强行通过该法案。
在税收法案成为法律之后,联邦税务机关将依法行政。
(二)、美国州一级的税收立法程序
美国各州议会的情况不同,有49个州采取“两院制”,仅有一个州为“一院制”。两院在有些问题上可达成一致意见,有些问题形不成一致意见,有时争论的相当激烈,二者互相制约。在税收立法程序上基本与联邦的立法程序雷同,也要经过税收立法动议的提出、众议院审查通过、参议院审查通过、州长签署四个步骤。
1、税收立法动议的提出。在州一级,州政府、参议员、众议员都有提案权。美国各州州长的权力很大,没有内阁,州政府所提议案直接交参、众两院讨论通过。参议员或众议员所提出的税收立法议案在交付各自所在议会讨论之前,程序上与联邦议会的程序相同,只是在某些细节上有所差别。以众议院为例:某位众议员提出一项税收立法议案,首先找众议院法律咨询办公室替他起草法律议案初稿,然后将议案拿到众议院文书办公室登记编号后提交众议院会议,由他向众议员们宣读。如果意见统一,即转交参议院审查通过;反之,由众议院议长决定取舍。众议院议长对议案草稿有事实上的取舍权。所谓舍,并不是法律赋予议长的权力,而是基于与联邦众议院议长相同的原因采取相同的方式将议案草稿搁置,有可能长期搁置。
2、众议院审查通过。众议院议长接到众议员提交的税收立法议案草稿,或者是接到由参议院(或州政府)转来的税收立法议案后,将其交付给众议院多个专业委员会之一的拨款委员会进行研究修改。该委员会除在人数、经费等方面与联邦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不同以外,其职能和权限均相同。
拨款委员会对税收立法草案进行研究,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后提出修改草案并在委员会内部讨论通过,多数同意后即形成法律草案提交众议院全体会议辩论、表决。如通过,转交参议院审查通过。如不通过,该草案将被退回拨款委员会重议或被放弃。
3、参议院审查通过。参议院在接到众议院(或州政府)转来的税收立法议案后,采取与众议院相同的程序,将该议案交给参议院内的一个与众议院拨款委员会职能相同的委员会—财政委员会研究办理。财政委员会同样只有举行听证会的权力,而没有议案的批准权。
财政委员会对税收立法议案进行研究,必要时也可以举行听证会以广泛听取意见,听证会上,税收立法议案的提案人可以到场做进一步的解释。与拨款委员会的程序相同,财政委员会也要对税收立法议案提出修改意见并在委员会内部讨论通过,多数同意后即形成法律草案提交参议院全体会议辩论、表决。如不通过,该议案将退回财政委员会重议或被放弃。如通过,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完全同意众议院所提的税收立法议案,该议案将直接交州长签署;另一种是所通过的税收立法议案与众议院转交的议案有出入,还需将议案交众议院重新审议,如同意,交州长签署;否则,两院要成立联合委员会进行协调。
4、两院联合委员会的协调。
美国的政体决定了其国体形式。国体无非有三种:邦联制、联邦制和中央集权制。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紧密程度上看,邦联制属于松散型,典型的例子有联合国、欧州共同体等;中央集权制属于紧密型,我国当属此种类型;联邦制介于松散型与紧密型之间,典型的国家有美国、印度等。美国的中央政府与州政府之间采取联邦形式;而州政府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则是中央集权制的关系。前已述及,美国宪法规定:“凡是宪法没有赋予联邦又没有禁止州行使的权力,州都可以行使”。也就是说,州一级有充分的立法权。虽然各州所立的法律各有千秋,但从立法程序上讲除“税收议案”的提出权与联邦的相比略有差别以外,其余的程序与联邦的立法程序雷同。
值得一提的是参、众两院都设有多个专门委员会(如财政、环保、科技等专门委员会),其职责是就某一行业或专业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并提出有关建议和议案,委员会委员都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议员。为确保所提建议或议案更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各专门委员会还配有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工作班子,如众、参两院税收联合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律师、会计师及经济学家等组成。
(二)美国税收立法的特点 美国税收立法有四个特点:
1、税收立法坚持宪法原则。美国的税收立法始终坚持宪法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不得随意征收个人财产,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即使政府急需资金也不能随意无偿征集私人财产。一般来说,在美国要开征新税是很难的,特别是联邦政府要开征新税更是困难,它涉及到对宪法的修订。即使是对已确定的税种进行修订,也要经过极其复杂的程序,要取得社会各方面的一致方可。二是在税收立法程序上完全按宪法确定的原则办,众议院有权提出税法议案,参议院有权修正,总统有权对议案行使否决权,国会经过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同意还可行使再否决权。
2、税收立法权较散。美国的税收立法权比较散,这体现在:一是从纵向看,立法权分为联邦、州、地方三级。特别是在联邦和各个州的关系上,基本上是各搞各的,互不干涉。在美期间,美方人员一再提醒我们,在谈美国的税收法律制度时,应点明是联邦的税收法律制度,还是某一个州或是某个县的税收法律制度,不可笼统地谈美国的税收法律制度,因为联邦税只能代表联邦,概括不了州税,某个州的税只能代表某一个州,而代表不了整个州一级的税。二是从横向看,即在同一级政权中,国会有提案权、通过权、否决权和再否决权;政府虽然没有提案权,但可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提出有关税收政策方面的意见;政府有否决权。在议会中,众议院有权提出税收法案,参议院虽不能提出税收法案,但对众议院提交过来审议的税收法案有修订权,两院各有其权力。三是两党的政策在众参两院发挥作用,党派在国会中所占的人数的多少,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3、强调制衡。强调制衡是美国税收立法中的一大特点,这种制衡主要体现在:(1)联邦对州的制衡。联邦对州的制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联邦的税法可在各州实施;二是联邦的税法起到主干作用,如公司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其州和地方的公司税、个人所得税等都适用联邦公司税、个人所得税的税基。而且在州里已缴纳的公司所得税款、个人所得税款,在向联邦缴纳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可以扣除。(2)州对联邦也有制衡,这主要体现在,联邦的议员都是来自各个州,他要代表本选区内选民的利益,要考虑本选区的利益。(3)州对地方的制衡,在税收立法上州对地方的制衡较紧,许多权力集中在州,如地方税的立法权归州里行使,地方只有既定范围内选择税率的权力。(4)立法、行政、司法间的制衡。在美国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表现在税法上,一方面,突出税收立法权在国会,政府可根据需要提出议案,总统也可对国会通过的议案行使否决权,但无权再提新的税制方案。议会对总统的否决还可行使再否决权(须经三分之二的人通过),最高法院对法律有解释权。(5)在国会内部也有制衡,一是众参两院互有制衡,根据法律规定,税收的法案只能由众议院提出,参议院无权提出,但众议院通过的税收法案必须送经参议院审议批准,这时,参议院可对众议院通过的法案任意修改,甚至可借修改为名义,抛出新的税制方案,但不管怎样,还须取得众议院同意后才能起作用。二是两党之间的制衡,在美国现行的政党制度下,执政党和在野党总是有矛盾的,一方的政策总会被另一方挑刺或推翻,这在无形中也形成了一种制衡作用。
4、税收立法程序繁琐。在美国,一项税收法案从提出到成立须经过财政部、众议院税务委员会、众议院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参议院全体会议辩论通过、总统签署等阶段。其间,参议院与众议院两家意见不一致时,还将成立两院联合委员会来协调意见。总统对国会形成的法案有意见时,可予以否决,这时国会还将再开会,对总统的否决再表决,如获得三分之二的多数,可否决总统的否决,将税收法案通过。在众参两院的讨论过程中,政府的财政部长以及有关官员随时都要准备到会作证,哪怕是已说明过的问题,也要再说明,已回答过的问题,还要再作回答。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繁琐的。
三、几点启示
通过对美国税收立法制度的考察,我们可得到几点启示:
(一)在税收立法上要合理分权,科学制衡,放权和建立制衡关系要同时进行。
我们过去有一句俗话叫做“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究其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是放得是否合理,二是只讲放权而不讲制衡。美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精巧,事事处处都体现出分权和制约的指导思想来。这是使我们很受启发的。
1、在税收立法上要合理分权。我国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定,以及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确定,在税权的划分上,应适当地放一部分给地方。
(1)税收立法分权的含义。我们这里讲的税收立法是指广义的税收立法,从法来讲是广义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从立法讲应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活动,以及政府机关制定法规、规章的活动。我们这里讲的分“权”包括立法权、管理权、执行权、监督权等。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出要合理分权,是指要在宪法规定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下,摆好统一和分管的关系,与美国那种“三权分离”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2)税收立法分权要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相一致。美国是个自由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政府除对社会公共事业承担责任外,并不对企业的经营好坏以及建设规模、人们吃饭穿衣承担多少责任,因此政府要考虑的事情较少,税的征收和使用相对而言比较单一。而且美国的私有经济较发达,财富多在私人手中,只看你政府怎么去取。美国又是个联邦制国家,其州一级政府权力很大,特别是在税收管理权上,联邦的税收管理权是有限制的,而州一级的税收管理权则是无限制的。我们说美国的税收立法制度有精巧之处,是看到他们的税收立法制度与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基本相吻合。
我国是个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国家,政府除了要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外,还要组织社会经济建设,要考虑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考虑职工的就业、退休、保险等许多的事情。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体现,同时也是我国政府管理活动难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地方。我国又是单一制国家,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是强调中央政策统一,地方分级管理,其现行的国家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与此相适应,在税收立法权上,我们应坚持“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都要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的原则。坚持这个原则与我国宪法是相吻合的。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有关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税法涉及到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经济组织的利益,涉及到社会分配,涉及到国家财政收支,进而对国家的经济生活都会产生影响,应属国家基本法律之列,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3)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税收立法权。税种的确立权应在中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地方可根据区域特点提出适合自己特点的税种开征权,但这种开征权也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中央可以确定某些税种在全国开征,也可确定某些税由地方自己决定在其区域内是否开征。在全国统一开征的税种中,有些内容也可放给地方自己决定,如有些税的税率可允许地方在一定的幅度内自己选择。
(4)合理划分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的税收立法权。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税法,国务院有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但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据,不能在没有法律根据的前提下擅自立法。国务院的税收立法权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法律制定实施条例及有关行政法规;二是根据全国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在工商税制改革的过程中,拟定有关税收条例,以草案形式发布试行,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对于有关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的问题,在同宪法、有关法律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有关决定的基本原则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暂行的规定或者条例,颁布实施。但经过实践,条件成熟后,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三是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可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税收立法议案。
(5)在我国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内部也要合理划分权限。在我国权力机关中,并无美国的那种两院制,也无那种两党制。我们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我们不能搞美国的那种“分权”。但是在我们统一的立法权内部也是可以有分工的。如在我们的人民代表中,有不同方面的代表,在税收立法上,他们可以代表他们所代表的人们的利益说话,人民代表的意见应得到尊重和落实。又如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中,有各种专门委员会,他们可以从各自的领域政治经济政策出发,对税收立法产生影响,行使决策权。
在行政机关内部,分设有财政税务、科技、文化、产业等部门,他们在参与税收政策的制定中也应有其发言权,他们的发言权是国家在某一个方面政策的体现,这种某个方面的政策介入到税收政策制定时,也应得到尊重和落实。2、要建立科学制衡机制
(1)在国家权力机关内部要建立起制衡关系。要界定清楚,税法究竟算不算“其他基本法律”,以确定税法的制定权究竟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从长远目标看,税法的制定权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侧重于对税法的解释和监督执行上。国家权力机关的专门委员会在税收立法上应做好起草、审议、协调工作,为代表服好务,为常委会解释法律服好务。同时在各委员会之间也要建立相互制约的关系。(2)建立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制衡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的专门委员会在审议税法草案时,政府有关部门的首长应到场作证,或作说明,或作解释。在人民代表讨论税法草案时,应到场作说明和解答。专门委员会要求政府有关部门的首长来会上作证时,应随时回答问题,不得拒绝。在税法的草拟研究过程中政府的有关部门与国家权力机关的有关专门委员会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取得沟通,达成共识。
(3)建立政府内各部门与财税部门的制衡关系。财税部门是税收政策的主要制订部门,而政府的其他部门也是政府在某一方面的政策制订和执行部门,他们的意见应代表同在某个方面的政策取向。其在参与税收政策制订上,应有发言权。他们的意见应得到重视。(4)建立中央与省的制衡关系 从省对中央的制衡来讲,应主要通过省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省代表团来行使制衡,一方面在税收立法时,省代表团,既可提出税收立法动议,又可对税法草案提意见并行使赞成或否决的权力。另一方面,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的权限,只要是宪法和法律有规定的,中央不得干预。
(二)要加强国家立法机关中税收立法工作机构的工作。
1、要尽快建立起人大自己的统计分析系统。在现代社会里,任何决策都离不开信息资料。同样的数据因分析者的角度不同、水平不同,其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而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应有自己的经济(税收)研究分析机构,以及时提供信息。
2、要配备齐全的工作班子,从人大的工作程序看,全体代表和常委会委员开会的时间短,这就要做好会前的准备工作。前期工作开展得如何,对税法的修改审议协调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着税法的质量。
(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