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小班案例
案例:为什么他会摔跤
作者:郑秋红 单位:新干县幼儿园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 地址:新干县幼儿园
案例:为什么摔跤的总是他
案例描述;
小嘉是幼儿园小班新生,年龄比班上大多数幼儿都要大。开学不到一个月,小嘉就莫名其妙摔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刚进入玩具城时,可能被自己的鞋子拌了一下,头上撞起了一个小小的包包。第二次是课间操后上楼梯时摔跤了,额头上青了一点(涂了茶油轻轻按摩就好了)。之后,我们对小嘉特别小心了,哪知道怕什么就来什么,过了几天,小嘉去卫生间时莫名其妙地又摔了一跤,幸亏生活老师反应快,扶了一把,但额头上还是有点一点点红印子。在第三次摔跤后,家长心里确实有些不高兴了,这也促使我们反思,班上其他孩子一个月都没事,而他为什么会摔跤?而且每次摔跤脸上都会挂彩。
案例分析:
小嘉年龄虽然比较大,但家中的爷爷、奶奶特别宠爱他。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一个月来小嘉的爷爷从来不让孙子自已走路,总是抱着他来园、回家。家长的过度保护,致使个子高高的小嘉运动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差,在下楼梯去户外活动时,他扶着栏杆不敢迈出一步,双脚还在微微地发抖,总依赖老师牵着手下楼。在操场上进行阳光体能锻炼时,他总是跟不上其他幼儿,所以遇到突发情况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一不小心就摔倒在操场上。下课后他也不太活动,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家长的过分溺爱同样也导致小嘉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当弱,鞋子左脚穿成右脚,这也是导致他摔跤的一个很大 的原因。我们发现奶奶怕孙子着凉,每天给小嘉多穿了二件衣服,冬天还没到,小嘉就被包成了一个“大粽子”。穿成这样,多多少少也会影响到孩子活动能力。
案例措施:
幼儿活动时,我们最担心的就是他们摔倒、跌伤、碰撞,所以总是想尽办法不让他们摔倒。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保证幼儿不摔倒,我们能做的是引导他们学会紧急时刻如何保护自己。所以预防小嘉摔跤的最好办法是提高其运动能力和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首先最重要的是和小嘉的家长沟通,家园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我们邀请了小嘉爷爷观摩了半日活动,重点观察小嘉的各项活动能力。放学后,我与小嘉爷爷共同分析了小嘉摔跤的原因,小嘉爷爷也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太过保护了。后来,小嘉爷爷也向我们承诺以后让孩子自己走路,自己上下楼梯,给小嘉穿合适的衣服等。
(2)“千般爱护,莫过自护”,提高小嘉的自护能力,让他自己撑起了安全运动的保护伞。在每天的阳光体能锻炼时多关注小嘉,有意识地鼓励小嘉大胆运动,在他有了点滴进步时多多表扬,增强其运动的自信心。对于其上下楼梯的弱点,我自编二首安全童谣: “扶好小扶手,看好台阶走,脚尖对台阶,一个跟着一个走。” “高高的楼梯我不怕,我会自己来上下。手扶栏杆慢慢下,老师夸我好娃娃。”通过说做一体的反复练习,小嘉安全自护的技能不断得到丰富,自护意识逐步形成。课后让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带着小嘉和小朋友共同游
戏,性格内向的小嘉慢慢地喜欢上和小朋友们游戏了,在游戏中,他的运动能力突飞猛进。有句话说得好:“习惯是自动了的条件反射。”通过这些练习,很好地帮助小嘉找回了丢失的本能,自护意识和运动能力不断提高。
(3)帮助小嘉积累安全自护经验和方法:如摔倒的时候可以手扶地、胳膊撑地、快速抓住或扶住旁边的物体、缩身缩头滚几下;发生碰撞的时候可以左右躲闪、向后躲闪、蹲下避开、跳起避开等,用这样的方法躲避危险,防止受伤。
(4)提高小嘉的动手能力。在生活自理训练时,我手把手地教会小嘉穿鞋、穿衣、折衣、折袜、剥豆、扫地等生活技能。在小班年级组的生活自理大赛中,小嘉还得了二等奖呢!在每天的自理训练中,小嘉的头脑反应快多了,小手、小脚也变得灵活了。在第二个学期的整整四个多月里,小喜再也没有摔伤。
第二篇: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上厕所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儿霸占心理很重,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不会谦让;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说笑游戏的;有的幼儿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在活动中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部不说。因此,帮助小班幼儿在生活小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片断一:小朋友上厕所
一次活动后休息时,孩子们有的喝水,有的上厕所。这时,厕所里传来了争执的声音:”这是我第一个抢到的!老师,他推我!”
“不行,我就要第一个!”
”哇!”(哭声)„„
原来,小朋友一起拥到厕所里,由于人多厕盆少,有些小朋友就要等待入厕。可天天就是不愿等,一进去就要抢第一。其他小朋友可不乐意了,他就动起了武力„··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上演好几次。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中走出来,他们的独占心理比较明显。在他们的意识中,“我抢到的就是我的。””我抢不到就打你、咬你。”因此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常发生冲突。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想通过厕所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我们知道幼儿模仿力极强,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为。故事《小蚂蚁搬豆》中井然有序、团结合作的小蚂蚁形象深深感染着孩子,给幼儿树立了好榜样。于是我们把可爱的小蚂蚁画下来,一个一个排好队贴在厕所的墙面上,而且高度和幼儿的视线一般齐。这样,他们上厕所时,看到排着队的小蚂蚁,自然而然地就排好队等待入厕。在等待的过程中,还可以数数小蚂蚁,复述故事中的情节:小蚂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很快就把豆豆运到了家里„··”渐渐地,我们再也不用每次休息时都要向幼儿唠叨一句: “上厕所时要排好队,不要争抢。”耳边经常听到的是:”老师,我排好队了。老师,我让东东第一个小便。”„„片断二:小脚印让我们变勇敢
小班幼儿初人园时,由于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赖成人的照顾,不安全感就产生了,尤其是惧怕幼儿园厕所里的蹲坑。有的幼儿一天尿湿裤子好几回;有的幼儿上幼儿园几天都不大便,引起大便干燥;有的幼儿因憋大便而经常拉在裤子里。
如何让孩子们不害怕上厕所呢 ? 我们认为,营造适合幼儿的厕所环境势在必行。既然孩子们害怕蹲坑,我们就在每个厕坑的两边选适中的位置用环保油漆画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孩子们看了既喜欢又感到新奇,都争着去踩自己喜欢的小脚印。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又激起了孩子们主动上厕所的欲望,而且当孩子们把自己的小脚和厕坑边的小脚印对准后蹲下来大小便时,不会弄到外面来,真的是一举多得。
后来,我们还试着用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来营造“厕所文化”;课后,我们还为他们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以缓解紧张情绪。孩子们在入厕时有了愉快的笑容,憋大便、拉裤子的现象渐渐消失了。今天的幼儿园教育是个内涵丰富的大概念,生活环境对幼儿生活能力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营造”厕所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行为、语言、表情都在传递着信息,在告诉我们他们的需求、困惑和感受。诚然,生活小事中还蕴含着更多的教育价值,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开学了,有的孩子是托班上来的;有的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来到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
教室,环境是崭新的,老师同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因而也增加了孩子们的焦虑和恐惧感。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经常发现有孩子吮吸手指,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我试想:这个习惯多不好啊,而且手指又那么的不卫生,肯定影响孩子的健康。我们小班就得从小抓起,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不防从这一现象切入设计一些适合小班幼儿的教案。通过教学活动让他们知道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让他们懂得经常洗手,保持手的干净。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不干净的手指
按设计思路,我想让孩子们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为第一活动目的。
师:“平时啊,老师经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小朋友们有没有看到呀?”幼:“小A、小B、小C、”
师:“哇!有这么多呀!那你们说你们的小手指干净吗?”
幼:“不干净。”
师:“为什么不干净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幼:“手指上有虫子,吃了会生病的,生病要打针的 ”
师:“恩,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那你们说吃手指是不是一种坏习惯呢?”
幼:“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有效提问中初步感知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是一种坏习惯。
分析:小班幼儿的思维水平仍处于直觉行动阶段,他们需要直接感知事物才能获得相关经验、认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吮吸手指在小班是常见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懂得把生活中的东西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从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得到相关认识。
(二)痛苦的手指
在上一环节中有个别吮吸手指的孩子就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对,迅速将手指从嘴中拿出,并表现出害羞的样子。我认为这正是引导孩子进入这一环节(痛苦的手指)最好的时机。
师:“瞧,小朋友们,我是手指,我生病了,病的很厉害。因为我的主人总是把我放在嘴里吸呀吸,有时候还咬我呢!我就变成这样子了,多难看呀!皱巴巴的、光秃秃的,做起事来也不方便了,我真难受呀!”(教师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出示痛苦表情指偶,边讲述边表演)幼儿听得很认真。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提问。
师:“小朋友们,手指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呀?”
幼:“因为他的主人咬他、因为他难受”
师:“对呀,那你们说说他的主人咬他好不好啊?”
幼:“不好”
师:“那我们小朋友要不要咬小手指呢?”
幼:“不要”
师:“为什么不能咬呢?”
幼:“他会痛、会难受的”孩子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扬。
我思考:孩子已经明白吮吸手指是不好的,手指会难受。但小班幼儿需要亲身经历方能深刻感受到。为此,我在想是否可以让孩子真正尝试一次呢?
分析:通过拟人手法让幼儿感受手指被咬,被吮吸的痛苦。但我还是终止了让他们尝试的想法。因为孩子的手指实在不干净,一但让他们尝试,或许有些孩子会觉得:“咦,真好玩!”
(三)高兴的手指
打消上面的念头后,我接下来直接还是已拟人手法展示了高兴的手指。
师:“小朋友们好!现在我可高兴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还经常给我洗澡。瞧,我多干净,多漂亮呀!(教师同时出示高兴表情的指偶)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的手指怎么样了呀?”
幼:“笑了,变干净,变漂亮了 ”
师:“对,这是为什么呢?”
幼:“主人不咬他了,给他洗澡了 ”我给予幼儿肯定、赞许。
分析:鼓励孩子自主的发现事物的变化和联系比教师“单程式”灌输知识经验给孩子的发展更为有益。难受的手指,高兴的手指通过指偶比较,这是直接的视觉感知。提供生动的教具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四)干净漂亮的手指
这一环节我直接让孩子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互相看看小手指,说说自己的手指干不干净,漂不漂亮?”
幼:“不干净,不漂亮,干净,漂亮 ”教师在此时可查看每位孩子的手指,将发现的个案拿出来评析。并通过这个环节提醒帮助孩子纠正吮吸手指的习惯。
分析:幼儿讨论得很积极,也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所见。通过个案引导孩子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想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活动中来。
反思:
综合上述案例,我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了反思:
吮吸手指是平时生活中发现的现象,教师抓住了机会开展活动。作为教师这点是很关键的。案例中对手指的观察都是对小班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前提。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把握教育时机,提供教育引导。
小班幼儿用餐的案例分析
中午,在幼儿用餐前,老师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面干净,告诉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空碗中。然后组织幼儿用餐。在幼儿用餐过程中,保育员等一组幼儿用完餐后,将桌子擦干净。老师虽然多次提醒幼儿要注意保持桌面整洁,也对吃饭干净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甚至对个别不注意卫生的幼儿给予了批评。一段时间后,这个班的幼儿用餐卫生习惯却还是如初,还是不尽如人意。幼儿的桌面有米粒、菜汤等,吃完的骨头盘中、桌上都有,地面也很脏。
镜头二
中午,在幼儿用餐前,老师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面干净,告诉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空碗中。然后组织幼儿用餐。在幼儿用餐过程中,保育员只要发现有桌上脏了,就过去将桌子擦干净,帮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老师对吃饭干净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
经过了相同的时间,这个班的幼儿已经基本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能自觉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净。幼儿能将骨头等物主动放入盘中,当有幼儿不小心将东西掉在桌上、地上时,能主动捡起放入盘中。整个班的桌面、地面都比较干净。
极其相似的生活组织环节,为什么效果是截然不同呢?
著名心理学家凯琳发现: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玻璃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
在[镜头一]中,保育员是等一组幼儿全部用完餐后,才将脏乱不堪的桌面去擦干净。对于最初弄脏桌面的幼儿没有及时给予制止,桌面也没有及时给予清洁。这无疑使弄脏桌子的幼儿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而桌上其他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会觉得:反正桌面已经脏了,再弄脏点也没有关系。
而在[镜头二]中,保育员只要发现有桌上脏了,就马上过去将桌子擦干净,帮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保育员随时擦桌子、帮助幼儿将骨头放入盘中的行为,在无声的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面卫生。对弄脏桌面的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批评。帮助幼儿将骨头放入盘中的动作也在无声的告诉幼儿:应该这样做才对。桌面始终保持干净的状态,当有幼儿不小心掉下东西时,也能自觉主动的捡干净。这犹如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异常优雅整洁、地面非常干净的环境中的时候,环境的优美就给我们一种不自觉的提示:这里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手乱丢纸屑果壳。
破窗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我们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整洁的环境,要善于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
如:在环境创设时可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给幼儿一种的暗示:让幼儿知道该怎样去做。如:在洗手的水龙头旁帖上节约用水的图片,幼儿就会知道洗手时水开小一点。在水桶前的地面帖上小脚印,幼儿就知道倒水时要不推不挤,按序等待„„。
要及时为幼儿提供动作示范,对于幼儿年龄小,对老师语言提示的理解力越差。需要老师反复用动作去示范,帮助幼儿理解要求,让幼儿明白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老师到位的动作示范,胜过多次的语言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保教人员,要时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整洁的环境和友爱有序的氛围。平时,对幼儿表现出现不良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当幼儿表现出积极、良好的行为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
幼儿园小班个案追踪--明天不哭了!
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幼儿园生活,老生们来园都能很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只有黄俊毅和
林诗雨例外。林诗雨小名悠悠,她是我们班适应最慢的一个。直到现在每天入园还是情绪很不稳定。每个早上入园时她都是紧紧的像螃蟹一样抱住爷爷不肯放开,更不愿意让老师接近她。在又是哄又是骗都没办法让她乖乖入园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强行抱走她。看着她拼命哭和她爷爷奶奶依依不舍的样子,真是替他们难过。我对这个头疼的问题,一直在想对策,可用了好多办法都没见效。今天下午在离园前,我们一边放片给孩子看,一边给孩子做离园整理。今天放的片子是若若奶奶带来的片子《快乐巧连智》。我看到里面有个内容是拉勾约定,父母在承诺给孩子某样东西前都和孩子先拉勾约定。这时我在想,诶,这个办法不错啊,每天悠悠在幼儿园都玩的很开心,可就是早上入园那阵子爱哭闹。于是,在给孩子们做好了离园整理后,我拉住悠悠的手说:“悠悠,我们来拉勾勾,做约定好吗?”悠悠微笑着点点头。我说:“悠悠想要红圆点吗?”“想”“那明
天悠悠来了不哭也不闹,老师就给你一个好吗?”“好!”悠悠很爽快的答应了。悠悠开心的和我拉勾勾,“拉勾勾,拉勾勾,做不到就是小狗狗!”看着悠悠开心的样子,我在期待着明天,明天悠悠一定不哭了。
温馨寄语:为了成为帅气漂亮幼师的好朋友,我们中国儿童教育网一直在努力,每天都在更新,欢迎再次光临。O(∩_∩)O
第三篇:幼儿园小班教学案例
节约用水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初步的节约用水意识,教育幼儿爱护和保护水资源。
2、引导幼儿了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活动准备:脏娃娃、水盆、毛巾、洗衣粉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随《洒水车》音乐自由表现自己,自有舞蹈。
2、师:“嘘,小朋友们(轻声地),看你们跳的这么热闹,我就一直在纳闷儿,洒水车用什么作用呢?它是干什么的?”
二:基本部分(一)娃娃变干净了
1、师:“哦,原来洒水车是给马路洗澡的!在洒水车后面的大水壶里装着许多的水呢,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水源来给马路痛痛快快的洗个干净!原来水的作用还真不小呢!”
2、师:“诶,对了,我心爱的玩具布娃娃被我玩的脏兮兮的了,就像一个灰老鼠一样(出示布娃娃),难看死了,小朋友们快帮我想个办法吧!怎样才能变干净呢?”
3、教师洗娃娃:将娃娃放在水盆中洗干净,用毛巾擦干,并让孩子们看看娃娃有什么新变化?
(二)神奇的水——启发幼儿讨论水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和危害
1、水的用处
水能喝、能洗东西,人与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
2、水的危害
a、水多——造成洪水,冲毁良田、房屋、树林、桥等。如印度发生的印度大海啸、中国在多雨季节发生的洪水等。
b、水少——造成干旱,人们不能因水,庄稼干枯等 3>欣赏故事《小强的梦》
1、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
2、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讨论:
a、水龙头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关好水龙头? b、如果发现水龙头在滴水,该怎么办? c、学习儿歌《关好水龙头》 关好水龙头 自来水,哗哗流,小朋友,忙回头,踮起脚,伸出手,拧呀拧,扭呀扭,用力关好水龙头,节约用水记心头。
三、结束部分
1、师:“小朋友们,水的作用可真大,小朋友们渴了要喝水,鱼儿离不开水,花朵也需要水;水还能帮助小朋友们讲卫生、变干净,所以我们应该爱惜水资源,不能浪费!”
2、师:“现在,我们就先去洗洗手,然后一起站整齐的队伍,去喝水吧!”
四、活动延伸
1、教师鼓励幼儿保持清洁,用正确的方法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观察科学区内植物的生长,通过幼儿自己管理,了解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
3、提醒幼儿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注意是适当的喝水,过多的饮水会引起幼儿的水中毒,饮水过度会造成幼儿体内的盐分过稀,导致出现全身无力等水中毒现象)
第四篇: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自理能力之穿鞋
案例描述:
下午起床时间,当小朋友陆续起床,穿好衣服和裤子,要去穿鞋子。大多数的小朋友还是自己会穿鞋。可是有个别几个小朋友还不会穿自己的鞋子,本案例先以贝贝为主进行描述,当时,贝贝只是手里拿着鞋子,小眼睛东张西望,即不要求老师帮忙,也不自己试着穿鞋,就傻傻可爱的站在那里。当小朋友们都穿好鞋或请老师帮忙穿好鞋的小朋友完成后都去小便、洗手,准备吃点心。他还是站在那里,一声不吭。这时我过去问他:贝贝,小鞋子怎么不穿啦?他不回答我,只是看看我,“你不会穿吗?”他还是不回答我,“不会就点点头”于是他点了下头。“不会穿我们自己可以试着练一下,你坐下来,我来教你怎么穿小鞋,先把鞋子和小脚找对家,然后小脚套进去,用力往前钻,小手拿住小鞋的后跟处,往小脚的后跟紧靠,使劲就能把鞋子套进去。结果说了半天,他还是站在原点不动,很无奈我只好帮他穿了这次鞋。(类似的情况已经发生过好几次,有时不帮他穿,只教他方法,一圈转回来,他还是站在原点,不穿鞋)案例分析:
贝贝是个性格内向的小男孩,在平时的接触中,很少说话,与小朋友之间也较少的沟通。家庭方面也是重大因素,由于他父母平日很忙,没有太多时间还照顾他,所以请了个专业的阿姨来陪同他,平时也是和他的阿姨一起生活的,交际的范围受到局限。所以溺爱更是发生在这里,由于照顾,基本上他的一切生活起居都是他阿姨包办,没有让他自己实践的机会。而且爸爸妈妈偶尔见面,照顾下也只有疼爱的份,更别说注意他的各方面的发展。教育方式若不当,小朋友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小班的幼儿在动作发展发面已起到了一定的阶段,也是从大到小的发展规律进行的。其实贝贝的年龄在本班中并不算小,如果教育得当,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较有较好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一种训练,绝大多数也是发展在家中及他的主要抚养者给不给他实践的机会。指导策略:
一、家长方面:
1、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教师要与其主要抚养人多沟通,交流让他在家中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家长只是交给他一种方法,让他多多尝试错误,最后总会穿鞋。
2、多带他外出,与同龄人多接触。这主要针对于他内向的性格,不要圈住他的交际范围。不要以为只要在家中就是安全的,就是好的。多于同龄人接触,才会更好地发展他的社会性。
3、要学会持之以恒,有些习惯结果,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是一种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既然学会了穿鞋,从此以后让他自己穿,再也不用帮助他穿鞋,这才是真正习惯的养成,就可提升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师方面:
1、不断与幼儿沟通,知道他的弱项,想出办法帮助他提升。
2、多给幼儿自主锻炼的机会,允许小朋友犯错,成功时进行及时表扬。
3、与家长个别交流,家园同步,步调一致。(幼儿教育)
第五篇:幼儿园小班生活案例
案例:
水汪汪的圆圆
圆圆很可爱,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皮肤白皙,语言发展的较好。开学至今已经一个半月了,可是妮妮每天早上来园还是哭闹,原本以为过了一阵子会好转,可是发现这几天哭闹的反而厉害,每天抱着妈妈说:妈妈不要走,妈妈陪我上学,保护圆圆。
今天,和往常一样,圆圆还没到门口,我已听到圆圆大哭的声音。她和妈妈在楼梯口做着思想斗争,妈妈不断鼓励圆圆:“我们圆圆很棒的,肯定能和妈妈勇敢地说再见的。”可是圆圆还是很激动,希望妈妈留下来,不要走。
我闻声而去,说:“圆圆不要哭,有话好好说,圆圆要不要上学呀?”她矛盾的并且哭着说要回家,一会又说要上学,但是要妈妈陪她上学。我说:妈妈要上班的,我们放学就看到妈妈了。此时我使了眼神,让妈妈先走。妈妈走后,圆圆大哭,以往我的办法是转移圆圆的注意力,每天陪圆圆去喂小乌龟。今天看到圆圆哭的更伤心了,我决定让圆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弹钢琴。我鼓励她弹得真好听。边上的小朋友听到圆圆在弹琴,投来羡慕的眼神。此时是游戏时间,我问圆圆要去哪里玩?要去娃娃家吗?她摇了摇头。后来我引导她去了益智区,教他怎么玩青蛙迷宫,开始玩得很好,可是遇到了难题,她便不要玩了,失去了兴趣,玩了几分钟又搬走小椅子离开了。
集体学习活动和运动环节圆圆表现的不错,也能认真学本领。可到了自由活动时间,圆圆只带了一个小娃娃,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和她交换玩具,她就独自一人玩,眼眶湿润,玩得时候不停地问我:老师几点吃饭?起床后吃不吃点心?可不可以少吃一点?我认真回答她。我引导她和另几个带娃娃的小女生交换,玩了一会又交换回来了。期间孩子的交往互动很少,基本没有交往。
分析与反思:
圆圆是一个内向、缺乏信心的孩子。从早上来园的哭泣,到午餐午睡不愿意自理,交往意识比较薄弱,可见在家里都是包办代替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哭泣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建议家长:
1、圆圆哭闹的时候,切不可生气或责骂,要平和的向圆圆讲道理,让圆圆先冷静下来,有话慢慢说,答应合理的要求。
2、来园时带一个动脑筋,益智的玩具,比如积木,可以和更多的小朋友交换玩具。
3、在小区内,经常带圆圆和班级里的小朋友多交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父母也要发挥这榜样的作用,积极与人交流。
4、在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适当鼓励,慢慢树立自信心。
教师反思:
1、让性格外向的小朋友带动圆圆,和圆圆一起玩,感染圆圆。
2、多关注圆圆,多给圆圆关爱。给圆圆安全感和信赖感。
3、第一时间和家长沟通圆圆的进步,圆圆的情况,让家长也放心,宝贝也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