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撰写“教学后记”方法与技巧
摘要:“教学后记”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是对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的回顾,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反思和监督,它可以改正教学中的不足。当我们讲授完一节课后,及时的分析成败得失和心得体会,就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上一个层次。那如何写好“教学后记”呢?下面笔者结合写“教学后记”的体会, 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关键词:经验
教学后记
教案
一、写“教学后记”的目的与意义
教学后记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是在于提升我们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首先,它需要教师对在教学中引起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反思,具体、细致、形象地进行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基础。它有助于克服“闭门造车”带来的弊端,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见,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我们教育理论的深入学习,为教师进行科研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可以促进我们教学的经验积累.促进我们教学能力的提高。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要想使自己驾驭课堂能力不断提高,最好的办法就是写教学后记,通过对教学经验,教学问题的梳理和分析,从而发现新思路,提炼新经验,提升新智慧,通过写 “后记”可避免重复教学中的失误,消除多余的环节,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教学后记”记什么
1、记本次授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的完成情况。目的是否达到、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如何等。
2、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本节课摸索出了那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等。
3、记学生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教学的成败主要是通过学生反馈出来的。因此在教学后记中,应把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全部记录下来,包括对学生所传授知识的接受情况、重点和难点掌握的程度及理解的情况。他们对课堂上的内容是否已接受,接受效果如何?对该节课有何意见、希望和要求等等。同时也要记录学生中的闪光点及可喜的进步,特别是差生的进步“征兆”和下降“信号”然后加以整理、分析,考虑下堂课教案的设计,以便及时修改和完善教案,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4、记成功精彩之处。作为教师, 每上一节课总有自己觉得最满意的地方, 如: 教学难点的巧妙突破, 教学设计的奇思妙想, 教具的合理使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画龙点睛的小结, 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有些做法实际上是自己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 将它们详细及时记录下来, 供以后借鉴与参考,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5、记失败、失误之处。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即使是再成功的课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败笔”,如教学内容安排不恰当,教学方法设计欠妥,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演示失败,知识性错误等记录下来,并对这些原因作深刻的分析、探究和反思,一有所得,及时记录,以记促思,以思促教,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
6、记自己讲课时的“机智”之处。所谓“机智”,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有时候,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会灵机一动,突发奇想,觉得某一知识点的处理用另一种方法效果会更好。这些灵感往往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并非备课时所想到的,它具有“瞬间性”,要善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好想法、好点子。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记录下来。否则,时间一久,就很难回忆起来了。
7、记同行的评价。在平时举行的公开课、优质课、月月讲等教学活动中, 听课的同行和有经验的老教师及评委往往会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会指出本节课欠妥当的地方,相互切磋,同时也会上升到理性高度,给予点评,这些经验和看法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详细记录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仔细揣摸、体会,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层次、能力和水平。如能把这些好的意见、建议用于自己薄弱点的教学,会对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启发。这些不可多得的东西更要写入教学后记, 供以后的教学借鉴。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集思广义,汲取别人的精华,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8、记录考试后记。教学过程中测试是必要的教学活动之一,阅完试卷以后,首先结合试卷内容和学生答卷情况冷静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的得失。试卷讲评之后,要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动机,从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三、教学后记怎样写
1、体会式。为了提高教学后记的质量,要经常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总结,去粗取精,写出一点或几点最深的体会以及新的思路、新的见解。这对今后的教学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2、心得式。在讲课过程中,偶有所思、积有所得,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可随时记录在备课笔记之后。
3、提纲式。比较全面地评价教学上的成败与得失, 经过分析与综合, 提纲挈领地一一列出, 写在教案末尾处。
4、批注式。可在教案的空白处对应着某个环节或教学内容,不拘形式地加以注解或批语。这种方式记得简单,看的明白。
四、写教学后记应注意的问题
1、要及时记载,趁热打铁。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将要记录的内容及时记下,特别是有些灵感的火花一闪而逝,必须及时记下留待以后深入研讨。
2、要持之以恒,常记不懈。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实践活动,教师每天要备课写教案、上课改作业,与此相应,写教学后记也是老师长期要做的功课,要持之以恒,不间断,一学期或更长时间下来,我们积累更多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久而久之,必有所得。
3、后记要简洁明了。不同的章节内容,不同的班级,可有所侧重。防止繁琐。只需用精炼的语言将所思所想记录在教案后,有时一个词,一个记号即可,不需要长篇大论。
4、多实践。教学后记的素材来源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没有教学的实践,教学后记就成了无木之本、无源之水,同样,如果教学后记的结论不去到课堂教学中去检验,教学后记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5、要有主题,有重点。文字不必过多推敲,可随笔记下,但观点必须明确,事实必须清楚。总之,“教学后记“对教师来说是多方位的,它是一个材料库。它的一切都来自教学教研活动和实践体验中的随感。所有这些无论是自我完善还是自我提高,无论是教育学生还是改进教学,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叶澜教授说过: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知识和经验在于积累,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勤看、勤思、勤读、勤写,勤能补拙,贵在坚持。只要坚持不懈地写教学后记,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实用教学艺术》王义智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8
2、《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法宝“教学后记”》傅玄晔
2009.16
3、《比较教学论》吴文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第二篇:教学后记的作用及其撰写方法
教学后记的作用及其撰写方法
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往往都把教学工作重点放在认真备课和讲课质量上,而对上完课后是否认真写好教学后记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忽视了这一教学工作重要环节的作用,也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写教学后记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广东的任英老师所指出的那样,教学的得意与失意,似乎都与“教案”、“教学设计”相关。“关键的问题似乎还不在'上课前'我如何设计教案,关键是'在课堂教学课程中',任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状况调整我的原先设计好的'教案'。由此可见,教案内容可以简单地分为课前和课后两个部分,一部分需要课前认真撰写,另一部分却需要课后继续撰写才能完成,这后一部分就是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又称为课后总结,是指教师教完一节课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和小结,及时分析总结教学工作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并简明扼要地记录在教案末尾或其他适当位置的一种明快而短小的文体,即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后所做的笔记。它不同于教学小结,不是对一堂课教学内容的浓缩和概括,不是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得出阶段性结论,也不是对师生教与学活动得出阶段性的成果小结,而是教师对自己上完一节课之后的回顾与反思,是对这一节课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完善授课艺术、提高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1、教学后记在教学中的作用
1)学后记是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方法上,每个教师的教学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功之处。教师要注重写好教学后记,将平时零零星星、点点滴滴的思考和经验及时记录在案,积攒多了,加以系统整理,并找出其内在联系,就可摸索到新的教学规律,创立新的教学方法,推动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同事之间善于进行教学后记的交流、相互学习,整个集体的教学工作就会不断进步;
教学后记是为创造最优化的教学方案、最佳教学效果,保证教学圆满完成而作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性劳动。因此,教师不但要重视”教前功“的探索与磨练,而且也要注重”教后记“的记录、分析和研究,随时记下教与学的情况,权衡得失,剖析缘由,记喜录忧,自觉将教学后记作为一种教学评价的记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然后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实施过的教案,从而创造出最优教学方案;
2)教学后记是进行教学工作自我检查、自我诊断的有效形式。从教师教学态度来看,每一位教师都有备好课、上好课的心里期望,这是教学成功的心里机制。写教学后记事实上就是教学上的再备课,对原来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再梳理和再思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许多教师往往重视备课和上课,而忽视写教学后记,这跟教师在思想认识上不到位有关,也跟教师的工作惰性有关。一些教师,往往因为工作忙,任务重,而忘记了写教学后记。这虽然可以理解,但如果长期如此,就应该找找思想认识上,工作态度上的原因了。事实上,教师通过写教学后记进行自我小结,肯定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具体原因,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这对今后的教学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教师写教学后记实质上就是对教学的自我检查、诊断,寻觅成功的奥秘及矢败的原因,及进分析成败得失的原因,研究改进教学对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写教学后记一方面可以磨练毅力,陶冶情操,另一方面也可以养成独力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推动教学工作的进步;
3)教学后记是总结教学经验,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从教师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写教学后记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青年教师,需要多多积累教学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成长为一个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对于老教师,坚持写教学后记,也有利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性的 教学问题,也有利于汲取他人的先进经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同时老教师写后记也有助于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教学经验记录保持下来,传递给青年教师,作为教师的共同财富,推动教学工作的进步和教育科研的发展;
4)教学后记是推动科研,特别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动力。教学后记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积累资料方面,教学后记之丰富、详实、生动更是独具优势,方便实用。写教学后记,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把稍纵即逝的新思想、新启发、新体会、新感受记录下来,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研究、创新,这样就自然拓展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就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撰写出专题教育教学论文,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历史上许多教育家的成功都与教学后记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教学后记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资源。坚持写教学后记,能使教师增强教育研究的能力,从而逐步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2、教学后记的写作内容
教学后记是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教学后记写作内容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粗略分析一下,不外乎是教与学两个方面。对这两个方面进行简明扼要地分析,把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有利于改进教与学的方法。
1)对教学中成功的作法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记录。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如课堂上恰当的比喻,新颖精彩的导言,教学难点的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成功的临场发挥,教具的合理使用和现代化电教手段的正确运用,有说服力的教学事例等等,这些作法实际上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教师将其记录下来有助于保持和发扬。任何一个人的教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任何一个教师的教学都有值得改进之处。因此,教师在记录成功经验的同时,不要忘记分析和记录自己教学的失缺之处,以便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弥补,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在教学中有时”当局者迷“,教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邀请同学和同行教师常听自己的课,帮助自己找原因,不失为有效途径。对于同学、同行指出的不足以及自己发现的问题也应如实记录,以便及时纠正并作为前车之鉴供自己和其他教师参考;
2)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和学习中的问题、困难所在进行记录。课堂上的反映可以是学生对本节课兴趣如何,对教师教法的评价,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的学生的希望与要求。学生反映强烈的部分往往是课堂难点;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学生提出的疑问往往是教师没有讲清楚或被忽略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可以引向纵深,相互辩驳切磋,做到教学相长。要了解学生学习困难,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或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也可以从学生作业、试卷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查漏补缺,予以补救; 3)记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有益见解。学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他们不是等待教师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由教师随意塑造的橡皮泥。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不了解和研究学生学习的需要,认真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教师的教学就可能是无的放失,难以实现预定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见解,作好及时准确的记录,并认真考虑和研究,使之转化为教学的宝贵资源,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4)对教师本人的课后体会、再教设计进行记录,为教育科研打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每节课教师都会有感悟,特别是教师授课后的自我感觉,成败之处的总结,今后如何改进和努力方向等。这种自找、自查、自验的亲身体会,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师在完成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必然有不少的成败得失的深刻体会。它们是教师宝贵的教育财富,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和财富,进行再次教学的设计,并把设计构想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得到改进。教师只要做有心人,日积月累地收集各方面材料,写好教学后记,定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为教育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后记的写作形式
教学后记的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不拘一格,自由发挥。一般可以写在备课笔记的天头、地脚及页边行间,总结性的内容写在教案末尾。感触较多、篇幅较长的教学后记也可另行笔记。教学后记的写作形式尽管多种多样,十分丰富,但常见的主要有点评式、提纲式、摘记式、随笔式等。
1)点评式:即在教案上各个栏目内容相应的地方,针对实施教学的情况,言简意赅地加以点评、批注、评述;
2)提纲式:比较全面地评价教学上的成败得失,经过分析综合,提纲契领地一点一点地列出,写在教案末尾的教学后记栏内。即对教学过程的回顾。教师要坚持每课必写,每天必记,每一堂课后都要及时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查了解教学效果,认真分析并对自己的教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研究成功的要素及其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及其根源,进而提出提高的方法和补救措施;
3)摘记式:也称记事式。即抓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抓住其中最成功的一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总结,并从中引出自己的见解,记录在教案的末尾。教师可对课堂教学的典型实例、发言、优良组织及突出效果做记录,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课堂组织安排是否严密合理,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攻克,学生是否易听易懂,板书设计的合理性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情况具体细致研究,把改进意见写入教学后记;
4)随笔式:也称心得式。即把教学过程中最典型的、最需要探讨的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集中起来,对它们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和体会,形成特定的思路,构成在头有尾的完整折篇章,记入教学后记内。写这种随笔式教学后记,对搞教育科研很有益处,许多好的见解,往往就是从这利日积月累的随笔式的教学后记中提炼出来的。因为它是一种要求较高的教学后记,可以写在教案末尾的教学后记栏内,也可以写在教案附页上。教学后记是对教学过程的再审查、再思考、再分析,反过来可以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教师要常和同行商讨教学体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关注、摘录新的教学信息,吸取专家及优秀教师的成功诀窍,充实教学后记,完善自我,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4、教学后记的常见类型
由于教学工作的复杂多样性,教学后记的种类很多。从内容、性质与形式的结合上来看,教学后记有如下几种常见类型:
1)教学得失总结型。对一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记录并小结评价,肯定成绩,找出主要问题。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研究出补救方法,提出改进教学的可行性措施; 2)研究教学反馈型。用课堂提问、检查作业、课堂练习、测验等方法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注意学生听课的反映,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情绪,发现问题。看哪些问题学生疑惑不解,那些知识学生还未掌握,哪些学生还未达标等,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找出”教“与”学“双向活动的最佳结合点,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3)教学问题探讨型。把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和需要探讨的问题及时的记录下来,并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及独到的见解写出来,用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跟教学最优方案进行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改进自己的教学和实施方案;
4)检遗补漏分析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的教学现象进行思考,并对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周到的问题进行补充,分析其产生原因,指出它的后果和影响,并对遗漏的内容进行增补; 5)记录”亮点“拓展型。一堂课之所以成功,其关键是什么,用”沙里淘金“的态度去寻找这个”亮点“,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用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识信息去补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葆闪光点,写成富有创意的教学后记。
5、教学后记的写作要求
教学后记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有着自己特殊的价值。要保证撰写的质量,就必须注意撰写的规范和要求。概括起来讲,撰写教学后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即言即行,迅速及时。把课堂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内容迅速及时地记录下来,并整理成文,不让它成为稍纵即逝的过眼云烟;
2)问题导向,研究结”果“。写教学后记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提高教学,因此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或人类整体的教学实践,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可以是自己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即”课题意识“、”研究意识"。因为问题是思考、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考,没有研究。但是,有了问题,不能简单地应付了事,要有科学研究的态度,科学研究的精神,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思考,调查研究,恰当地解决问题;
3)就事论理,实事求是。教学后记要力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问题,不要就事论事,要就事论理,要把对一件事的分析,推广至一类事情的分析上,使其具有典型性和可迁移性。从实际出发,分析其原因,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 4)有的放矢,目的明确。教学后记要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有感而发,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如果目的不明确,无的放矢,教学后记就会失去灵魂,失去价值。教师要树立反思性教学的理念,有反思性教学的意识,通过反思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存在的问题,努力研究和解决问题,实现学生更会学教师更会教的目标,或者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教师教得更精更巧的目标,达到发展学生与发展教师的统一; 5)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教学后记的写作篇幅要短小,容量不能太大,内容要单一,集中,要有所侧重,言语要简练明了,高度概括,简明扼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教学后记是教学中一项极为平凡的积累性工作,要长期坚持,必须有恒心和耐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摘自《教学研究》
第三篇:演讲稿撰写技巧方法
作者:林正
演讲是现代人经常性的活动,演讲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在西方“舌头、金钱和电脑”已成为三大战略武器。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际面的拓宽,演讲之风已蓬勃兴起。演讲的作用也日益显得重要,而演讲稿的好坏是演讲成功与否的关键,下面我们从七个方面来研究学习《演讲稿的撰写技巧》。
一、演讲--演讲稿
演讲:演就是表演;讲就是说话。演讲就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面对广大听众,借助声势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传递信息、表述见解、阐明事理、抒发感情从而达到感召听众的一种现实社会实践活动。
演讲稿,又称演讲辞。它是演讲者在演讲前事先准备的供演讲者使用的文稿。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它除了具有议论文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之外,还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所以一篇好的演讲稿往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演讲稿是演讲之本,是演讲内容的主要依据,对演讲者起规范和制约的作用。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演讲的成功和失败。
二、演讲稿主题的确定
主题是演讲稿的灵魂、中心、统帅。在给出了演讲范围之后,从适合自己的角度确定自己的演讲主题至关重要。例如建党八十周年中国发生的变化为演讲范围的命题演讲,经历中国共产党历史沧桑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及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就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的感受。总的来说,主题的确定,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符合自身条件。
即说自己熟悉的,从自己了解的或是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角度出发,才能游刃有余,这样便于材料的收集整理,有自己的特色,才能让听众了解、接受。有利于感染听众,收到良好的演讲效果。
2.符合时代要求。
紧跟时代步伐,符合现实形势实际才会征得听众、才能吸引人,从听众所熟识的环境、社会现象、政治氛围等方面讲开来,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易被接受。
3.要有意义。
任何演讲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确定你演讲的主题时,一定得先明确要说什么,怎么说,要取得什么效果,并通过这次演讲,要让听众知道什么,是否可以了解你的思想,是否从中能受到启发、影响。
4演讲致辞
.要适合规定的时间。
任何一场命题演讲尤其是演讲比赛都有规定的时间。主题不能太大,否则就无法控制篇幅和时间。
主题仿佛是穿项链的线,散乱的材料好比是颗颗珍珠,都要靠主题这一线串成为完美的珍珠项链,绽放异彩。
三、演讲稿标题的确定
演讲除了要了解如《劳动者是快乐的》这样的命题演讲以外,多数确定范围的半命题演讲是需要演讲者自拟题目的。演讲者在确定主题后,应给演讲确定标题。命题演讲的标题应切中要害,直接点题(主题)。好的标题应做到准确、鲜明、极富吸引力。
确定标题有三条原则:
1.题目要响亮、引人注意。例如<<崛起吧怀化>>。
在演讲过程中,听众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标题。标题如果能先入为主地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将使听众对继续的演讲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吸引听众认真地听下去。
2.题目要切合实际,通俗、亲切。例如<<女人不是月亮>>--自尊、自强、自信、自立。
演讲不是靠华丽的词藻吸引人,贴近听众、适合听众口味才是最重要的。演讲的题目要与听众紧密联系,以不同的听众层次选择、确定相关的标题。演讲者要考虑到与听众沟通,了解听众兴趣所在,并且要避免曲高和寡的现象出现,也要避免迁就低俗的现象,而要选择适合大多数听众口味的标题。
3.题目是主旨,要有目的性,有画龙点睛之功。例如<<我愿做一只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无私奉献。
演讲的题目应考虑到时代精神、顺应历史潮流,并且要结合演讲的场合及时间来确定演讲题目。题目范围不能定的太宽泛以至言之无物,或是太狭隘以至浮皮潦草。只要这样,才能引起听众认真听讲的兴趣,才能激发听众迫切要求了解演讲内容的心情。
自拟演讲稿标题可以从以下五种类型参考:
第一、提示主题。例如<<隔海相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第二、提问引人深思。例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成功是幸福、发现是幸福、健康是幸福、宁静是幸福。
第三、形象概括主题。例如<<活他个神采飞扬>>--个性。
第四、概括演讲内容。例如<<科学-世界发展的动力>>--回顾知识、探究知识、展望知识。
第五、交代场合和背景。例如<<在新兵入伍仪式上的欢迎词>>。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可以在正题之后加以“副标题”对正题加以补充解释。例如<<尊敬国旗,热爱祖国>>-国旗下的讲话
演讲标题可以最先定立,以便围绕标题展开演讲辞,也可以在主题及演讲方式构架确立以后拟定,亦要在完成全篇演讲稿后总结形成。总而言之,演讲稿的标题一定要贴切、简洁、醒目、易记。
四、演讲稿材料的筛选
演讲稿的材料就是演讲突出主题所依据的事实和道理。在明确了演讲的特定目的及主题之后,就要集中精力搜寻自己所熟悉的、掌握准确有说服力的、可以应用自如的材料来阐明主题,将平时积累的材料进行精选,争取能做到“以一当十”。材料固然越充实越好,但要避免粗滥地堆砌。
写稿前最好把有助于自己演讲的真实可信、富有趣味的每一事实、数字、对比和例证一个个、一条条分别记在一张卡片上,以便在最后定稿时所用的概念经得起反复推敲
,便于取材精之又精。
演讲稿的材料应力求做到精确无误,避免出现概念模糊性词组,如“大约数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丘......”或者“每人都收到了数目可观的酬劳......”。为了达到不可辩驳、不容置疑的真实、准确的效果,就必须对所掌握的材料做进一步查询核实工作,以提高材料的可信度,增强演讲的说服性。
演讲稿的写作并不是简单的材料的罗列,内容详实、丰富的演讲稿需要把可用的材料有机地、合理地融合起来。这里,辅助性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性资料不仅需要平时的大量收集,更需要在确定演讲稿的框架后,深入到图书馆、资料室,或是有目的地去社会机构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素材。如专业性很强的医疗、政策、电力、财税等等各方面的问题,在家里是找不到精确出处的,只有请专门机构帮忙。这就要求演讲者可以充分利用公共财产。应该说,为了准备一个内容丰富生动的演讲应尽可能多地收集材料,收集的材料量应远远超过演讲时所需要的材料,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头脑,才有随机应变、信手拈来的可能。
材料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选取紧扣主题的材料。
主题是选材的依据。材料是突出主题、说明主题的,材料本身无论有多么生动、多么吸引人,如果不能有利说明主题,也是无益的。
第二、选择有针对性的材料。
演讲稿的材料选择不能脱离实际生活,不能高于听众的接受层次,演讲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让听众听懂以致更高层次。故而,在选材时,要针对演讲所在地点、场合,结合听众的年龄、职业、爱好、文化程度、思想水平等等客观条件组织和选取材料,以便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演讲时才能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演讲效果。
第三、选择内容真实、准确的材料。
演讲不同于文艺创作,在于它是“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所以演讲稿的材料一定要真实、准确、可信、绝对可靠,不能“道听途说”,不可以加以“合理现象”,更不能做“善意推测”。材料一定得经得起推敲,哪怕是细枝末节也不能失实。切忌用无据可查的所谓“内部消息、第一手资料”,甚至是搞虚假事例、随意拔高或带有主观思想评价客观的材料。因为听众一旦对某点产生怀疑或否定,就极有可能全盘否定你的演讲,这样会使演讲稿的材料要尽可能多使用直接材料。
总之,演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材料+道理”,而是一个做学问、求趔的过程。而趔是客观事物复杂的内部联系、本质、规律的科学、客观的反映,只有通过大量、充实、详尽的材料综合、有机整理、相互联系、正确全面的分析、证明才可以充分地说明。所以材料是观点形成的基础,也是托起观点的根基。
好的演讲者应该勤于搜集、善于整理,并且有能力从现有材料中发掘出适用于自己的、有独到见解的材料,并且可以运用自如,这些详实的材料才能取得扎实的功效,赢得演讲的成功。
演讲稿虽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大多数演讲稿的文体属于论说文。演讲稿的结构要求是协调和谐,凤头、猪肚、豹尾的形象化说法,原则上也适用于演讲稿的结构,它的结构基本上分为三部分,即:开场白、正文、结尾。
五、演讲稿的开场白
开场白是沟通演讲者与听众的一座桥梁,通过好的开场白可以拉近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可以赢得听众的好感,并且通过开场白可以自然地促使演讲走入正题,所以说写好开场白是写好演讲稿的重要环节.
演讲开场白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开场白往往取决于演讲的主题内容、类型和演讲者的经验与风格。
在开场白之前先让我们来说说称呼。称呼语,是引起听众注意的关键,有泛称和类称两类。如“同志们”、“各位”及“朋友们”,就是泛称;而比如在演讲比赛中“各位评委、选手们、嘉宾们、朋友们”这就是类称。泛称简洁干脆、概括性强,单刀直入但有些场合下会显得不够隆重,不够亲切;类称适用于隆重场合及听众成分复杂的情况,可以照顾到多方面的人士,表示出尊重和亲切感,但是容易疏漏某方面人士,使这类人士产生反感,所以在使用类称时一定要考虑周到、全面。有时为了突出对与会者某位的尊重,还可采用类称与泛称相结合的方法。如“尊敬的维多利亚大学校长佩奇先生,加拿大大使高文阁下,朋友们,同志们”(1981年5月8日宋庆龄的<<在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仪式上的讲话>>“)。
演讲开场白的核心作用是吸引听众的注意并激发听讲兴趣。所以在构思演讲开头时,就要着力于在”趣“字上下功夫。事实上,开场白只需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即交待主题,以及为讲明主题所服务的话。
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作开场白,有四点是需要注意的。(1)形式上力求新颖、别致、巧趣,要出语惊人,一开始就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缩短与听众的距离;
(2)内容上有新意,可以出奇制胜,令人耳目一新;
(3)要有容量,意境深远,内涵丰富;
(4)要有声势,在一开场就先声夺人,势不可挡。
而以下几种开场白方式要尽量避免。
(1)客套话、废话。演讲要尽可能的精辟,所以开场白也要言简意赅,多余的客套,是画蛇添足。”今天,我不是来作什么演讲,主要是来向大家学习……“此类套话,不论动机是否只是想表明谦虚,终究是于演讲无益,不说也罢。
(2)留有退路,即一开场就表现出信心不足,找一些客观理由先行搪塞、铺垫以备退而有路。如:”来的匆忙,没做什么准备,况且今天要讲的题目涉及很广,我恐怕讲得不好,只好请大家原谅……“
(3)离题万里。这种开场白令听众不知所云,是对演讲主题心中无数、随心所欲的结果。这种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准备不够充分或运用开头方式不当所造成的。
(4)故弄玄虚。此种开头多数是为哗众取宠,受标新立异的思想引导易犯的错误。
六、演讲稿正文(即主体)
正文是命题演讲的中心内容.需要大量以详实的材料来充实、说明主题。具体要求是:
(1)紧扣主题
无论要证明你的论题需要多少个层面,多少不同的角度,无论有多少条脉落,在正文
中都要相互关联,有主有次,演讲者必须抓住主干,理清脉支,分清轻重,纵然千波百转,也要紧扣主题。
(2)条理分明
正文中材料的组织安排一定要有条不紊。尽量把散乱的材料归类整理,把演讲的顺序组织、安排好,以求更充分更有力地表现主题。因为命题演讲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所以对材料的利用可以做到更好。比如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些要详讲,哪些可以一带而过,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怎样照应,都需要有比较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3)亦张亦弛
命题演讲的正文,因为可以事先加工创作,所以整个结构可以有浓烈的艺术性,具有吸引、打动并说服听众的强有力的感染力。正文所讲述的内容应有起有伏,富于变化,使演讲丰富多彩、千波百折。
(4)设置高潮。命题演讲的正文在写作演讲稿时,必须刻意地安排、制造高潮,从而渲染气氛,利于产生良好的现场效果,而且能加深听众的印象。
同时,在正文的内容设置上应力求达到”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势夺人,以美娱人“的效果。
要形成演讲的高潮,首先得有真知灼见、深刻高远的思想境界,其次须善于运用写作技巧,如铺垫蓄势、衬托对比、设网解枷、当头捧喝、层递阶升、强调突出等等,并且使用具有意义深远、简单明了的语言,用真挚的情感来燃起听众感情的火花,使听众融入你的演讲之中,从而把演讲推向高潮。
七、演讲稿的结尾
结尾,是演讲思想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演讲的收束,而不是人为加上的”漂亮“尾巴。结尾是演讲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好的结尾也能掀起一个高潮,让听众出现一个新的更为强烈的兴奋点,留有一个难忘的回味。好的结尾应该既是结束又是高潮,既水到渠成又戛然而止,既铿锵有力又余音缭绕,既是别开生面又不落俗套,又自然得体。这就要求演讲的结尾要比开头的主体部分站得更高,内容新奇有力,方法运用更巧妙。
常见的结尾方式有以下六种:
(1)总结式。即演讲者在结束演讲前,以精练概括简洁的语言,抓住重点,扼要地总结全篇演讲的中心,以加深听众对演讲的印象。例如”所以,我们要……,真正的男子汉,不仅……也……“(《论”男子汉“》)。
(2)共勉式。以诚恳、信任的态度,热情洋溢地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既是自勉,也是对他人的鼓舞和期望。这种结尾方向明确,态度谦逊,富有感召力。例如《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的讲话》。
(3)展望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经过切实努力后将达到的美好境界作出展望和揭示。例如”我们用真、善美去祈盼,用一双坚实有力的手去创建祈盼中的理想的和平、繁荣、进步的二十一世纪阳光明媚的明天。“(《胜利的日子,我们期盼明天》)。-
(4)呼吁式。利用一些热情激昂、动人心弦的语言对听众的理智和情感进行呼唤,并指明具体的行动方向。这种结束语极具号召力。
(5)抒情式。以真挚的激越的感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直抒胸臆。这种结尾意境深远,情感丰富,语言优美,音调抑扬顿挫,具有强烈的情感掀动力。例如”时至今日,我仍寒素如水,一介布衣,三寸粉笔。但我不悔,因为……“(《我骄傲,我拥有一块肥沃的土地》)
(6)借用名言式。以名人名言作为结束语,符合听众追逐”权威效应“和”名人效应"的心理。这样的结尾言犹尽而意未绝,令人回味,发人深省,使人难忘。例如《珍惜生命,注意安全》。
除上述方法外,演讲还可用故事、反语、贺辞、哲理等方式结尾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死套,墨守成规。
演讲的结尾应坚持简洁明快、揭示主题、不落俗套、富有鼓动性的原则,还要有一定的高度,既能照应开头,总结全篇,又能突出重点,深化主题。力避拖沓长冗拖泥带水、画蛇添足;避免枯燥乏味、翻来覆去、草草收场、敷衍了事,更不可故作谦虚、言不由衷,令人反感。
第四篇:教学设计的撰写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计的撰写方法和技巧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如新
一、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原则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理,应用系统的方法,在把握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意等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过程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和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设计方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和前提。通过对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和评价,又为科学修订教学设计方案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使教学设计方案更臻完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对教学过程诸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划,以求得教学过程这一系统的整体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了工艺化、范式化,因此,教学设计方案规范,可操作性强,便于交流。而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则不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优点,往往表现出不规范、随意性强、以备知识内容为主线的缺陷。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精心设计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尊重、展现和发展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教师在学段学期、学年教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单元(或章节)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最终形成课时施教方案(教案)。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教师教得怎么样和学生学得怎么样?第一个问题是解决教学目标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问题,即教与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第三个问题是解决教学评价问题。因此,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其任务是通过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它要解决的问题是:①了解学生已有水平,确定学习的起点;②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决定阶段性教学目标;③围绕目标差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的核心是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决定解决问题的目标,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是研究学生的需求.及教学内容的状况以便编制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如何教”和“如何学”的教学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部分。“如何教”和“如何学”才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首先涉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然后在某些教学策略指导下,合理安排课的教学顺序,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这些都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环节。
第三部分,“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教学设计。如果说,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回答了“如何教学”的问题。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最后一个问题是“教学得怎么样”。它要求回答:阶段的或最终的教学结果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的反馈——调控环节。其任务是测量、评判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教学的反馈调控获取详实的信息。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 1 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得到不断反馈、矫正而更趋完善。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形成性评价和一定阶段的总结性评价组成。
我们认为,新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它不是对课堂情境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开展的契机。
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生命的“怪物”,而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之光与创新精神,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
它不是一部已经定稿的剧本,而像是一部不能画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否定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的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详细教案,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
它始终充满悬念,因而可能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唯其如此,它才能与教学现实实现真正的融合,并因此而丰富自己,获得旺盛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凝练为愉悦的、可供对话的文本。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有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也就自然要以此为依据。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等都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设计具体环节的操作要求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是预期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意行为等方面应产生变化的具体的、明确的规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使师生的心理同步,思维定向,使师生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向。在教学过程制约着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要解决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那么就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的起点要求是什么?(起点,即学习的起点能力要求);②教学的最终要求是什么?(终点,即最终要达成的目标);③从起点到终点的差距是什么?(目标差,即使能目标);④要使学生由起点到终点,需要教什么?(哪些内容)。
针对以上四个问题,教学目标设计应包括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分析、制定教学目标等基本内容。
1.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即分析学生。包括学生的态度分析、起点能力分析、心理状态分析、学 2 生背景知识的分析等等。通过分析,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1)学习态度的分析。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学习的每一种形式都发展为一种有关的态度系列,这种副产品常常比正式教给个人的初步技能更有调节的意义”。当学生对学习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时,将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高涨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人感知敏锐、观察细致、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精神,记忆效率高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考虑学习态度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要明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二要分析不良学习态度产生的原因;三要考虑在教学设计中发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学习态度属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应引起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真切的、必要的关注。教师要在实践中找到最佳的、最有效的方法,去转变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智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学习起点能力的分析。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之前,原有的知识技能准备水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的学习起着更大的决定作用。起点能力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部前提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的85片以后才能进人下一步骤的学习。其目的就是确保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已具备适当的起点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诊断测验,平时作业批改和提问等方式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起点能力。
(3)心理状态分析。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一些同学喜爱这些学科,一些同学喜欢那些学科,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后,对理科学习感兴趣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而女生又普遍对语言类学科充满兴趣(当然不是绝对的)。在同一学科的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如重难点、部分章节内容等等,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或特别感兴趣,或不喜欢;或因为理解起来很因难而表现出信心不足,产生心理障碍;或自认为知识简单,易于掌握而学习时粗心松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应细心分析至究。
(4)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总要与旧知识发生联系,即背景知识发生联系来理解和获取新知识。学生有利的旧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而不利的旧知识则妨碍获得新知识。因此,在分析学生背景知识时,既要注意分析有用的旧知识,又要重视分析那些不利的旧知识。不利的旧知识有:
①妨碍正确知识获得的错误知识(错误的概念、观念等)②给新知识的学习带来困难的被遗忘的知识。
③对新知识产生干扰混淆的不清晰、末分化的知识。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积极采用那些有用的背景知识,学生实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要尽量排除不利的背景知识。
2.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分析
这里要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和学习的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点包括:(1)明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揭示教学内容、技能的相互关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智力因素、情意因素、德育因素,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内容和相应的学习水平。
(2)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重点目标和难点目标,把握它们的隶属关系。
(3)要求内容选取恰当,适应多层次的需求。即内容的范围、深度既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相衔接,又适合学生的“潜在水平”,有利于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或“顺应”新知识。教学要求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正常的学习活动,能够基本掌握。
3.确定教学目标(1)制定教学目标有如下要求:
①要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出发,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而设计的,因此,任何一个教学目标设计只有在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最终体出为了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学目标还应具体、明确。如仅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描述心理过程的术语来描述目标,就缺乏测量的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削弱了目标的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值得指出的是,思想目标和能力目标是许多教师在目标设计中最为空泛和不具体的,主要表现为缺乏实现目标的载体。例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能力目标,就缺乏实现这一目的载体,此目标可以出现在任何学科、任何课时的目标中,形同虚设,毫无价值。有了载体,不仅使目标变得“有血有肉”,同时也有利于促使教师挖掘教学内容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素材。因此,具体的能力目标不如改为“‘根据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法’的探索,发展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等为更好。
②从整体出发,处理好纵向、横向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同其他目标一起,共同构成教学目标系列,它既要考虑一个教学目标与同一课题或同一学科领域前后提出的内在之间的关系,又要考虑这一目标与其他学科正在实现的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期、学年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再逐步分解落实,最终形成课时教学目标。目标设计切忌吃一节、剥一节,任意割裂整体目标,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③教学目标体现全面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是指目标的制定,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尽可能包容认知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思想目标和能力目标,即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设计要克服重知识技能目标而轻视其他目标的倾向,要关照三维目标之
间的关系。
④教学目标应具有弹性。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制定一个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几乎是不可能,但教学又必须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因此,应确定教学目标的最低下限,并使目标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这样,既可以满足对大多数学生学习要求的规定,又可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产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⑤教学目标的描述要力求科学。科学描述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第一,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描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动词(如“培养”“对„„进行„„教育”等)不宜出现在教学目标中。
(2)教学目标应尽可能描述得明确具体,可以测量,不能含糊笼统。因此,通常用描述学生心理过程的术语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来描述。例如,仅有描述心理活动过程的术语“理解”,而缺乏与之相应的行为动词相匹配,使这一目标就显得过于笼统。此时在这一目标下若能再列出若干独立性说明,就可以使之具体化。如补充:能说出„„的区别与联系;能辨别„„的区别等。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在强调目标明确性的同时,也要防止目标过细、过碎,以至烦琐,否则容易导致教学机械呆板,限制师生的思维。
(3)教学目标的描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相应的学习水平。
(4)教学目标的描述要体现出较强的情感驱动力,使目标具有吸引力和认同感。
(二)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关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与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由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体设计等组成。
1.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方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课内外练 4习材料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的选择。
①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可作适当着重选取达成目标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上的难点内容,以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选取与达成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尽量减少和消除教学的随意性;不选取或适当处理与目标有关而又为大多数学生所熟知的内容,避免浪费教学时间。要选取学生背景知识中己遗忘或混淆不清的知识内容和学生起点高且缺的知识技能内容,使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能顺利实现知识的顺应。
②要注意选择“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探究性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
③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多功能性,要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基础性:观点正确、准确,依据确实,表述规范,不能有科学性的错误。发展性:蕴含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的内容。可接受性:教学内容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达成,在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上,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水果”。
时代性: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现代社会、将来社会所需求的知识。多功能性:在同一教学内容中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
重点:所谓的重点是相对的概念,就教材篇章结构而言 是指教材内容重点。就知识类型而言,知识重点,指的是知识的“源”。知识的“源”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四个特性。与其他知识点相比,它是构成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
难点: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难点的形成,一是教材的因素,二是学生认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教学设计,应主要以学生的难解、难以把握之点为真正的难点。
关键点:所谓关键点,指的是教材中对顺利地学习其他内容(包括重点、难点)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关键点是与众多知识点相比较而突显出来的,是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点往往在教学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重点、难点、关键点确定以后,要抓住关键点,精心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2)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符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认知规律,要按学生的认知次序安排教学内容。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的次序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或按知识的自身结构,加以逻辑系统的排列,使内容呈现自身价值。或按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或按科学过程来安排组织教学内容,后两种方法在理科科学素质教学中尤其重要。
这里有两点要十分注意:第一,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第二,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传之以神”。A.“晓之以理”,重在应用逻辑思维。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概念原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解概念与原理等这些“基本知识”时,教师着重于“晓之以理”。B.“导之以行”,重在应用操作思维。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探究学习,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示范实验与操作这些“基本技能”时,教师着重于“导之以行”。C.“动之以情”,重在应用情感思维(或称艺术思维)。让学生在审美立美中提升境界,学会想象。体验情感与态度这些“基本态度”时,教师着重于“动之以情”。D.“传之以神”,重在应用交往思维。在教学交往中要“画龙点睛”,传播出精神实质,让学生得其要领。领悟过程与方法这些“基本方法”时,教师着重于“传之以神”。
(3)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课内外练习材料选择的依据仍然是教学目标,所选取的练习材料应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和巩固,而又不至于增加学生过重负担。教材中的习题、思考 5 题、讨论题是练习材料选择的重点,教师应做好课内外安排。若教材习题还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巩固,可适当补充必要的练习材料。但补充的练习材料必须科学,不能有误导。难度适宜,数量适当;要有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要突出基础性和发展性,有助于双基过关、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活动方式,又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因此,教学方法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而后者对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更为重要。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的教学方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课型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型等因素的制约,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型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型来选取和设计教学方法。
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特长。教学方法还受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师素质等因素制约。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知识内化,顺利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此外,要扬长避短,有利于发挥教师特长。
③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实现教学方法设计的组合优化。教学方法很多,如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阅读指导法、自主引导法、程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讨论法、发现法、欣赏法、扮演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殊的使用条件及范围。如“讲授法”,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知识的系统性强,是教师使用最为广泛和基础的教学方法;“讨论法”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如发散性思维等)的培养,适用于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实验法”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创造和实践能力,但耗时太多。由于不同的教学方法总有其适宜的范围和固有的局限,而一节课中的所有目标的达成,很难通过一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因此,必须考虑教学方法的组合优化,扬长补短,互为补充。当然,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选择也要注意防止“点水”式的、形式主义的面面俱到。
④充分体现启发式。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末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嘉)《学记》又进一步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三个原则,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能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思想。它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营造“愤、悱”的教学氛围(如引起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展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种教学思想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符合教学规律,是对一切教学方法提出的共同要求。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必须体现启发式。要用好启发式,其关键是“愤、悱”教学情境的营造,把握住最佳的启发时机。
⑤突出思维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的核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设计。教师应注意解决学习活动中,学生应思考什么、如何思考和如何质疑等问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思与疑总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且思、疑与问题也总是联结在一起的。而问题、质疑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学方法设计中,必须牢牢抓住思维这个核心,设计出有质量的问题和激发学生质疑的灵活多样的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最能展现学生不可的思维活动,值得教师认真研究 6 和广泛采用。
(2)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授课(班级授课为主)、小组教学(讨论、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等不同形式)和个别化教学(自学辅导)。由于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活动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了解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和局限性,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学生),恰当地选择和运用。
班级授课因便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所以是当前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难以让所有学生的主体得到展现,而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却能克服上述弊端,小组为合作学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因此,即使是采用班级授课也可考虑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穿插必要的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小组教学,尤其是小组讨论,教师要对组员的构成作精心配搭,以使讨论和合作学习能顺利开展。
3.教学媒体设计与选用
教学媒体是指在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显示信息的工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教学的媒体,如教材、教具、模型、标本等、学具、黑板、实验等;另一类是现代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及CAI课件等。教学离不开教学信息的传输,而教学信息传输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取决于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要优化设计教学媒体,使之产生效果,就必须恰当选择媒体和使用媒体。
(1)如何选择媒体。要使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做到客观、准确,最好用系统方法来选择。其基本思路是:
①分析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并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是认知型、动作技能型还是情感态度型)
②列出实现目标所需的教学活动。
③选择刺激种类。应依据对学生的年龄、阅读能力及本特征的分析,决定选择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刺激种类。此外,目标所要求的最终行为结果也是考虑的因素。
④列出备选媒体。根据刺激种类,列出备选媒体,它们能传递所选择的刺激。但这一步并不是为教学活动选择媒体,而是做出一个备选媒体范围,供以后选择。其目的是保证某一媒体更能适合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而不至于将其遗漏。如传递印刷文字的媒体,可列出教科书、板书、幻灯、投影及计算机CAI课件等。
⑤选择理论上的最佳媒体,此时所选媒体不受实际因素的限制。教师可根据媒体的一般选择原理来判断某一媒体对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而言是不是理论上最好的媒体。
⑥选择最终的媒体。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活动等因素,还要考虑某些实际因素。如物质条件是否具备,教师是否能熟练使用和操作等。经过理论与实际因素的综合分析,就可以选出适宜的最终媒体。
(2)选择媒体的原则。基本原则是:根据教学媒体对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进行选择。
其他原则包括:
①没有一种媒体对所有教学目标都是最佳的。因此,应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最佳媒体,并力求媒体组合优化。
②每一种媒体都有一定的特点和功能,这些特点和功能便决定了这种媒体适用于某一教学情境。因此,应根据教学情境,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媒体,使媒体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
③根据学习的类型、学习等级和学习者的能力与心理特征选择媒体。④许多媒体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刺激,要根据教学环境选择。
⑤在允许的条件下,应变化所使用媒体的种类,使媒体选择体现多样性。⑥对所选择的媒体,教师应熟悉其特点和功能,并能熟练使用和操作。
⑦选择和运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而非教学的目的,应当防止为选择而选择,为运用而 7 运用的形式主义的做法,要敢于取舍,使之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媒体的功能和特点: ①展示事物、形成表象。②创设情境,建立共同经验。③提供示范,便于模仿。④呈现过程,解释原理。⑤设疑思辨,解决问题。
显然,上述①②适宜知识学习,③适宜技能学习,⑤属智力技能学习。因此,应根据教学目标类型,选择具有功能的媒体。例如,对应于实验技能目标,就宜选择实验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现代教学媒体由于其优异的特点,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了解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扬其长,避其短,更好发挥其功效。
录音属于以时间因素组织信息媒体,它的表现力受到时间顺序的影响。其优点是生动、感人,能借助语言、音乐及音响的组合、轻重缓急表现事物的特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但即逝,不便考察。
幻灯、投影的最大特点是能以静止的方式表现事物的特性,使学生详细地观察放大的清晰图像或事物的细节。此外,可以大大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密度,增大该学容量。
电影、电视的表现力极强,它以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旋律呈现事物正在变化的过程,形象逼真,能系统地描经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相互关系及形状变换。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课件)具有高速、准确、储存能模拟逼真的现场、事物发生的进程,且动静结合,表现力强。
(4)合理使用媒体。所选出的媒体要发挥其最佳功效,其身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
①多媒体的组合优化。鉴于各种媒体有不同特点,各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而媒体之间往往有互补性,即各种媒体的局限性又可用其他媒体的适应性来弥补。因此,应采用多媒体的组合优化教学。在理科实验教学中,要特别注意CAI课件与实验媒体的组合优化,切忌用CAI课件取代实验媒体,使实验教学丧失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功能。要实现多媒体的组合优化,其前提是:a.不同通道的信息要一致或有联系,否则会造成干扰;b.不同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单位时间内信息量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接受率,反而会降低效果。
②选择恰当的传媒冗余度。学生对信息顺利整合,很大程度依赖于媒体的恰当冗余度。学生要形成信息的整体联系,前后信息必须同时保持在大脑中,经整合才能进行。为了保证信息分析、整合,媒体传递信息速度不能太快。因此,在进行媒体设计时,应考虑传媒的冗余度。此点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电子黑板)制作中尤为重要。
③选择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传媒符码。传媒的显示必须以某一特定的符号(符码)为形式。传媒符码可分为语言和外部言语两大类,也可分为模拟符码(例如舞蹈动作)、数序符码(印刷、语言、文字)、形状符码(图画、图表、图解)。形状符码容易储存,容易记忆,且易迁移。在运用传媒符码时,应与学生思考时所用的符码一致或接近,学生就能有效思考。例如,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仅采用数序符码,把CAI课件制成单一的电子黑板使用,如能与形状符码相结合,能借助图画、图解等思考,其效果必然会更好。因此,在进行教学媒体设计时,也应考虑传媒符码的选择。
(5)组合运用教学媒体的操作要求
第一,正确选择媒体。教学媒体要符合科学性、教育性、直观性、艺术性和技术可行性的要求,以满足创设教学情境的需要。
第二,媒体组合恰当。媒体组合要适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直观形象、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深化效果的需要。
第三,正确演示媒体。媒体演示要有①针对性。即要切合目标,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②启发性。要重在创设教学情境,切忌以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⑧必要性。媒体不是越多越好,切忌过泛、过滥;④连续性。多媒体演示要注意呈现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⑤适时性。媒体演示或用于“验证”,或是用于“发现”,教师要心中有数,是先演示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演示,或是边讲解边演示,教师也要心中有数,切忌讲解与演示脱节。
(三)教学评价设计的要求
教学评价设计是解决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其内容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是以学习目标的形成性评价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其目的是对目标形成过程的诊断,通过及时反馈与矫正,形成更适合学生的教学,从而帮助师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设计应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诊断补救性、多样性和适时性。针对性:形成性评价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引导生成。层次性:形成性评价应有层次,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到发展。
启发性:形成性评价耍突出启发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极性,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诊断性:形成性评价应具有诊断性,诊断目标的达成情况。
补救性:形成性评价应具有补救性,通过诊断,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应考虑设计一些备用的、机动的形成性练习,及时提生,达到补救的目的。
多样性: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化。课堂练习、提问、板演、小测验、课后练习等都是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教选择。
适时性: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进行形成性评价,把握判断的最佳时机,便于及时反馈、矫正,调整教学。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斥 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参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达到成度,通常给出成绩或等第。设计时,应严格遵循教学目标,知识的系统性和覆盖面,要突出重点、突出思维能力考查。
第五篇: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与技巧(0)
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与技巧(0)
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与技巧
撰写文献综述是教学环节之一。一般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目的是为大四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做好前期准备。但是,实际执行的情况不容乐观,常见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从网上搜寻一篇应付了事,老师往往也没有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退回去重新撰写,往往打个低分。因此,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果就是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学生不知如何选题、也不知如何搜集相关文献,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很被动。针对这一现象,加强对于撰写文献综述的撰写指导就凸现其重要性。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顾名思义,文献综述就是对围绕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先“综合”再“评述”。文献综述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因为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一个观点综述,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以往主要的观点,并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新”的东西,围绕某一选题提出并回答“为什么”,就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何谓“主题”呢?主题就是针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给出的理论解释。比如对于“会计改革”、“盈余管理”、“两权分离”这些经济现象提出的理论。先有现象,再有理论,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有解释力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文献综述就是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总结评述。比如,我们观察到,全世界都存在“会计”这门职业,总有人从事会计工作。那么会计是什么?有什么用处?会计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新技术对会计工作提出了什么挑战?等等,都需要理论进行
解释。
对于“会计是什么”,也就是会计的本质问题,国内有三种观点:“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和“控制系统论”。为什么会存在这三种观点?每种观点的逻辑在哪儿?他们是如何论证这些观点的?围绕这些问题就可以写一篇文献综述,题为”对会计本质的几点认识”。
再比如,盈余管理,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不是就是利润操纵?盈余管理有那些手法?每一种手法的经济后果是什么?会计准则如何应对盈余管理问题?等等,也可以写一篇文献综述。
再比如,对于“内部控制”问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非常关心。那是什么是内部控制?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有那些观点?内部控制理论是如何演进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什么?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又可以撰写一篇文献综述,题为“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
宏观一点看,目前全球都在关注公
司治理问题。那么,何谓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目前围绕公司治理的研究有那些进展?影响公司治理的因素有那些?存在最优的公司治理模式吗?公司治理是一个大的题目,在这一范围内,可以进一步细分一些小问题,比如董事会独立性问题、独立董事的效用、管理者薪酬等等都是进行文献综述。
二、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
撰写文献综述,首要的意义在于深化对某一理论的认识。由于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的,从而也加深了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我们有时听到“某某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是相对的,理论的提出受到时代的局限。比如现在的社会与一百年的社会,无论是制度还是技术,以及公民的文化素质,以及社会面对的问题都有很大不同,在某种具体环境下,对某些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论认识,可能有些观点仍有解释力,有些观点就需要更新替代。比如古典经济学注
重“价值理论”,以劳动来解释价值;而现代经济学注重“价格理论”,以供求来解释价格。为什么要这种变化,这是因为,价格理论比价值理论更有解释力,更为大众所接受。从而价格理论就渐渐取代价值理论。
其次,通过撰写文献综述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就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诉求,是极为重要的沟通工具。写作要求观点鲜明,逻辑清晰,有理有据。
再次,提升自己的信息收集能力。《这个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很畅销。为什么说这个世界是平的呢?这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使每个人可以低成本、高效率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比如,我想知道获得“如何撰写文献综述”的相关信息,我只要在
中键入这一关键词,相关的信息就出来了。利用网络、图书馆来搜寻需要的信息,是提升社会竞争力的基本技能之一。要主要培养这一习惯。最后,撰
写文献综述为本科毕业论文做准备。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步骤
确定选题
基本途径有两种,一是把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重要的概念、理论作为选题。比如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综述”、“对于股利政策理论的综述”、“对于投资组合理论的综述”、“对于有效市场理论的综述”等等。
二是从实际工作中提炼选题。比如,现在基金很热销,那么基金作为一种基本的理财工作,它与股票或者债券有和不同?基金的收益率与风险有多大?不同的基金,其背后的投资组合理论是什么?对于基金公司的绩效如何评价?等等,都可以作为一个选题来进行综述。再比如,2007年,央行连续5次进行加息?为什么会呈现这种不同寻常的现象?国内外,对于我国的利率水平以及利率管理有那些利率?
收集资料并阅读
明确选题之后,就是收集相关文
献。到哪儿收集呢?互联网和图书馆!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上键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其次,到图书馆去,一是从“期刊网”数据库中键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二是翻阅今年或去年的文献,直接从期刊中寻找。对于会计学院的学生来说,就是翻阅《会计研究》《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审计研究》这四本主要的学术杂志,从中寻找选题和相关文献。
收集文献大约15篇左右,再翻阅每一篇文献后的参考文献,找出被引用最多的3篇文献,细读3到5遍。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心得体会就慢慢出现,这时可以着手写作了。
着手写作
写作先写前言。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或问题。有什么实践或理论意义。
其次是正文。
再次是结束语。
最后是参考文献。
这四部分缺一不可。对于文献综述来说,最后部分的参考文献其实很重要,它可以反映出你是不是读了关于这一领域的主要参考文献,尤其是经典文献。所谓经典,就是被广泛引用的文献。
四、学习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
对于文献综述,同学们第一次着手写作,难免缺乏经验。那么有什么技巧呢?有的!
从模仿开始
到图书管,翻阅主要的期刊《会计研究》《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审计研究》。就以《会计研究》为例,随手翻阅2007年的每一期,都会发现有文献综述类的文章。比如2007年第2期的《重要性概念及其运用:过去与未来》,2007年第6期《控制权私人收益相关研究综述》、第7期的《劳动者权益会计理论评述》等等。看看这些文献综述是怎么写的,当然,不要求同学们现在就达到这一水准,但是要朝着这一水准努力。至少形式上要像模像样。
搜集文献的技巧
围绕选题,只要找到一篇文献,就可以以这篇文献的参考文献为基础,顺藤摸瓜,把这一领域的文献都找到。
五、撰写文献综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讲诚信,不能从网上直接Download一篇应付了事。
2.不要将综述写成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变成一家之言。综述与一般的论文有所区别,一般的论文是围绕某一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但是文献综述重心在于客观地总结别人的众多观点,而不是着重强调自己的观点。
3.文献综述要建立在一个理论基础之上。比如对于公司治理的理论综述,可以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之上。理论基础也是逻辑起点和一条贯彻全文的主线。
4.在论文格式上,除了正文以外,要有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5.字数在4000-6000子左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