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教学学案
诗歌鉴赏(写景的技巧)
共4页
第1页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目标:通过对写景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此方法具体去解答诗歌鉴赏题。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二、考纲解读
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
三、题干集结
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②诗歌的第×句写了什么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描写特点如何?
③这首诗歌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④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如何写×种景的。⑤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手法上加以分析。⑥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 ⑦请简要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特点。
四、高考导航
(2008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②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005年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①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②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
③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五、温故以求知新
(一)正与侧的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
诗歌鉴赏(写景的技巧)
共4页
第2页
加突出。
比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
(听觉/声音描写、视觉/色彩描写、视觉/形态描写、绘声绘色、视觉听觉结合、嗅觉/气味描写、味觉描写、触觉描写、通感、多种感官)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比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虚与实的结合(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比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点与面的结合(粗笔勾勒、工笔细描)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六)远与近的结合
(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 诗歌鉴赏(写景的技巧)
共4页
第3页
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七)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排比 反问 设问 借代 对偶 夸张等)南柯子
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写景时用了那些技巧,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依据?
【答案】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八)表现手法
(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征 铺陈 比兴)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九)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比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六、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练习巩固、规范答题。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题规范】“总述(提出见解、观点)+ 述例分析证明观点(列例、释例)+ 回应分析小结(述感受或谈效果)”
1、从写景的层次分明这一角度鉴赏解答
答: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描写的景物层次分明。[一层,总述(见解、观点)]
这具体表现在①远景近景的相互结合相互配合上。如:远景(林断、山明)。其含义是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其含义是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②上下景致的相互辉映。如:上写白鸟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幽微的清香。[二层,述例证明观点——指明层次分明的具体内容并举例进而用散文的语言阐释例词、例句]
这样的写景给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宽广宏伟的意境。[三层,回应分析所写景致给人的感受或效果]
2、从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这一角度鉴赏解答
答: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动静结合描写景物上,[一层,总述(见解、观点)] 这具体表现在对静景“林”“竹”“山”这些静景描写上,而且还用了“断”“明”“隐”等富有表现力的字使静景栩栩如生;而动景“乱蝉”“翻空白鸟”,更是形象活泼。[二层,述例证明观点]
这样动静结合对景致的描写展现出的是一幅夏末秋初的美丽山水田园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三层,小结感受、效果]
3、从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的这一角度鉴赏解答
答: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一层,总述(见解、观点)]
如:“乱蝉”的鸣叫是从听觉上展示的动人景致;“翻飞白鸟”和“照水红荷”红白相映,是从视觉上展示的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淡淡的清香是从嗅觉上展示景致的诱人之处。[二层,述例证明观点] 给人一种形象逼真亲临其境的感受与体味。[三层,总述感受、效果]
4、从写景用字极其讲究极富表现力的这一角度鉴赏解答
答: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用字极其讲究极富表现力。[一层,总述(见解、观点)] 这具体表现在①描写鸟儿的飞翔时用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翻”,一个“翻”字写出了鸟儿的飞翔时欢快、活跃与轻盈和自由自在的甜美生活; ②写“红蕖”与“水”时用了一个“照”,一个“照”字不仅写出了“红蕖”与“水”的相互辉映之美,更让人能想见到静如镜盈盈波光中“红蕖”的窈窕身影。[二层,述例证明观点]
诗歌鉴赏(写景的技巧)
共4页
第4页
这样的景致描绘给人以对生活的渴望之感。[三层,总述感受、效果]
5、从写景采用修辞手法的这一角度鉴赏解答
答: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运用了对仗整齐“对偶”句展现了景致辉映美。[一层,总述(见解、观点)] 这具体表现在第一、二联上,第一联“林断山明”对“乱蝉衰草”;“竹隐墙”对“小池塘”,表现出了远近景致的层次美;第二联“翻空白鸟”对“照水红蕖”,“时时见”对“细细香” 表现出了上下景致的辉映美,并从视觉欣赏转入嗅觉感受。[二层,述例证明观点]
这样的写景能调动读者的不同感官从不同的方位或角度来欣赏景物,展现出了一幅意境上的生动活泼宽广宏伟的层次分明的画面。[三层,总述感受、效果]
6、从情如景的相互交融的这一角度鉴赏解答
答: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情如景的相互交融上。[一层,总述(见解、观点)] 这具体表现在作者的写景不是为了单纯的写景,一、二联的写景是在为表现后面“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这种美丽景致下的赋闲的轻松与悠闲下惆怅作铺垫,特别是后两句的“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点睛之笔把作者那种无可奈何清闲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层,述例证明观点]
这种写景为造情,情因景生的绝妙让人叹为观止。[三层,总述感受、效果]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赏析诗虚实结合的作用。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虚实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山水诗有独特的表现手法,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案】仰视
低头
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双调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
第二篇: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几种常见的写景方法与技巧,并会应用此技法来鉴赏诗歌。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2015·辽宁沈阳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想得故人无字处,雁声远过夕阳楼。
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二.知识汇编
高考考查的常见的几种写景的方法与技巧归纳 1.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结合 2.从运用修辞的角度来写 3.注重炼字
4.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5.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 6.从观察角度的立足点来写 7.注重景物的色彩搭配 三.讨论展示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他是怎样写景的呢?
四.应用体验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五.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下面问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只诗人所居之地。)
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几种常见的写景方法与技巧,并会用此技法鉴赏诗歌。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三.导入新课
(2015·辽宁沈阳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客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想得故人无字处,雁声远过夕阳楼。
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5 分)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写了“声”和“夕阳”,夕阳下的楼景为视觉,雁声为听觉,雁声为动,夕阳下的楼为静。大雁已飞过洒满夕阳的高楼而渐渐远去,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畔回响,描写了一幅辽远却又寂寥的图景,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客思乡怀人的愁苦心情。那么,写景常用的技法有哪些?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
四.知识汇编
1.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结合(重点)
“虚”与“实”,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往往是诗人由现实之景通过联想或想像而生发的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歌写诗人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变化莫测,虚无缥缈。诗人笔下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光耀夺人,群仙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来迎接诗人的到来,场面多么盛大多么热烈,李白用奇特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虚拟的神仙洞府的美好图景,又用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依然存在,但是往昔的繁华已逝去,故国凄凉,不堪回首,突出物是人非之感,是虚象。(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是如何写别后相思的呢?是用了想象,设想未来分别后的景物和心情:一想到分别,就肝肠寸断,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没有了知己,一切都索然寡味。离愁之深,别后之苦,思念之情,伤感之意,都融入其中,引起读者强烈共鸣。2.从运用修辞的角度来写:比喻 拟人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对偶 互文 通感等(重点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
“晨钟云外湿”(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这句写景用了什么手法?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由听觉而到视觉的通感。3.注重炼字
侍僧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去拜见当时的诗人郑谷,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王安石前前后后用了“到、过、入、满”等众多词语,一路吟咏,一路揣摩,想了又改,改了又想,都不甚满意,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由于“花弄影”之“弄”是将人的感情、动作移之于花,表现出花的精神、活力,故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赞为:“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张先也因为巧用“影”字而被称为张三影。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写出了蓬勃的春景。“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而宋祁也因为这句词名扬词坛。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4.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
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赤壁壮丽景色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从视觉、听觉角度来绘形、绘声、绘色。
5.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 以动衬静 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他是怎样写景的呢?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清澈见底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以动衬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视听结合,“喧”“幽”互衬,具艺术感染力。
6.从观察角度的立足点来写(写景有层次):远近结合 俯仰结合 点面结合 空间的上下(高低)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例《沁园春·长沙》中,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七句写景,角度多样,远近高低,俯仰变换,点面结合,从实到虚(由眼前的岳麓山到全多的无数山岳)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7.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来写: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重点)例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三.应用体验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解 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本词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览西湖的情景。词作抒写惜春、伤春之情,构思新颖,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清明、寒食节过了没多久,百花逐渐退去了原有的艳丽色彩,慢慢凋谢了。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腾衣柜,找出春天穿的衣服,纷纷出城来到苏堤,尽情游玩。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
一场大雨过后,花朵被雨水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柳 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赏花的女子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一步也没有移动,两个、三个游人结伴乘着船儿回去了,春天的脚步声也渐渐远去了。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四.归纳小结 五.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下面问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只诗人所居之地。)
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
(1)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3)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每个角度1分;分析2分。)
第三篇:写景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写景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一)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参与意识
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写景能力
三、教学重点:归纳写景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层次:六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作文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有位诗人说:“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个美丽的花园。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表现世界的美呢?(绘画,摄影,写作)今天我们就用手中的描绘色彩斑斓的世界,那我们又得怎样来描绘呢?好,这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写景作文的写法。
(二)合作探究(通过本单元课文,总结写景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你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都有哪些景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等气候现象;春种秋收,日出日落等节令时序;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植物;还有那数不尽的名山大川,富饶的沃野、草原,浩瀚的沙漠海洋等等)
那么什么是写景文章?
景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景物指提供人观赏的风景、建筑等;广义的景物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自然环境和身会环境。换句话说,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风光、建筑物、动物、植物等事物的描写,所描写的景物在文章里占重要位置,这是写景记叙文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主要区别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有对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背景介绍、环境描写,但它们在文章中不是主要内容,是为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为渲染气氛服务的。同理,写景记叙文里也有写人叙事的内容,但都是为写景服务的。
我们要描写这些景物,首先就必须接触它,了解,观察,感受它,这样才能在字里行间中再现他们。写景作文的第一要点是什么?
1.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是写景作文。
注意:观察要确立好立足点(空间方位或移步换景):层次清楚——文章思路也就清楚了。(举例《山中访友》
2.抓住特征:代表性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地域景物的颜色,形态,声响,和变化等特征都是不一样的。不能生搬硬套,如:花一定是红的,叶一定是绿的,春天是阳光明媚的,冬天是寒冷的等等。(举例《山雨》是山中的雨,不是江海湖泊中的雨也不是城市中的雨,所以,就要描写山雨与其他地方雨的不同,如打在山中树叶的雨声和打在屋檐上的雨声是不一样的等等,《山中访友》“友”有什么特点,是哪些,和平时的朋友是不一样的,这是比喻)3.层次分明:层次即文章内容的表达顺序,写作顺序——清晰:(结合第一单元的课文)
① 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
② 时间顺序:季节时令,一日的时间变化(春夏秋冬,早中晚)③ 地点转换顺序(移步换景):参观,游览顺序。(例如《山中访友》
④ 逻辑顺序:因果,层次,主次,总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具体到抽象等等。4.景物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态和静态等(颜色,形态,气味,声音,大小等等)5.抒发情感:(借景抒情)主观感受(喜欢,热爱等等),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6.语言: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形象,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等)的运用
(三)品味鉴赏,加深写景作文方法的印象。1.学生读范文《春》中精彩段落
要求:边读边把认为写得生动,精彩的句子划线 2.讨论:你认为哪处写的好,为什么?
3.小结:要写得生动形象,需要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等
4.理清作者景物描写的顺序或观察角度的变化(逻辑顺序:总写——分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们)——总写)5.总结:通过之前的讲解和对这篇美文的赏析,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出景物的美和特征?(多观察,多积累)
(四)小试牛刀:(描写一个景物画面,写出景物特点,运用修辞手法,100-200字)提示:
1.现在是秋季,桂花开了,香气怡人,可以写一篇以桂花为主题的写景作文
2.刚过完国庆节,假日期间,有没有出游旅行呢?可以写旅游中最难忘的一处景点或景物。
若有感受更深的景物,可以不看提示,自己写最有感受的景物。
六、总结:
1.谈收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
2.教师总结:写景作文首先要仔细观察,然后抓住景物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按一定的顺序,写出生动形象的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七、布置作文:写一篇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写景文章。要求:结构清晰,字迹工整,恰当的运用今天所写的写景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自主选题,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F.记叙文·写景 注意六点:
(1)抓住景物特征
(2)注意时间、地点、气候等因素的影响(3)景物特点安排恰当的顺序
(4)采用多种手法表现景物特点及变化(5)写出自己的感受(6)借景抒情
一年级写景:《美丽的小路》《画家乡》《春雨的色彩》 二年级写景:《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找春天》 三年级写景:《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东方之珠”》 四年级写景:《桂林山水》《级进化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 五年级写景:《小桥流水人家》《草原》《彩色的非洲》 六年级写景:《草虫的村落》《上中访友》《山雨》《索溪峪的“野”》
第四篇: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目标:通过对写景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此方法具体去解答诗歌鉴赏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本节课 由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导入本节课。二.考纲解读
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
三.高考导航
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可给1分。(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05卷全国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 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四.读一读,思一思,温故以求知新
(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虚”与“实”,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例 1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例2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例3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 互文等 例4 南柯子 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写景时用了那些技巧,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依据?
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如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例5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 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例6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具艺术感染力。
(五).从观察的角度 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例7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六).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例8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本诗由视觉到听觉,有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于景。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七).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例9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绘形、绘声、绘色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例10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此外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歌中传统的比兴手法,也值得注意。
五.练习巩固
规范答题
学生演示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1)、古人写诗,经常运用对比手法。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对比的? 2)、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3).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牡丹有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赏析诗虚实结合的作用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山水诗有独特的表现手法,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
,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双调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将大处着笔,浓墨勾勒与工笔细描完美结合的。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六.
本课小结与反思
译文】
水上柔嫩的苹叶,衬着岸边洁的杏花;翠红美丽的鸳鸯,拖着长长的绿漪浮漾。一叶轻盈的画摇出船,添几阕情韵袅袅的“棹歌”。春光,轻灵摇荡,明媚可人!水,好在无风无浪;天,好在半雨半晴。在疏淡的暮霭中,伴一二红粉知已泛舟南浦,更多了几分含蕴不露的情意![3] 这首词写春游的情景。上片写在叶嫩花明的春光里,画船轻荡,鸳鸯戏浴,渔歌声声,给人以轻快明畅之感。
下片“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二句,连用两个“春”字,两个“无”字,两个“半”字,写尽春光骀荡之状。后两句写人情,与上片“鸳鸯”呼应,突出“红粉相随”。少女们相互媳戏追随,在南浦游玩,各得其乐。这首词写得明快,有生活气息,摆脱了浓厚的富贵味,堪称佳词 赏析】
这是刘辰翁于宋亡之后写的一首小令。小序中所说的“中斋”,乃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幕僚邓光荐之号,“宋亡,以义行者”(《历代诗余》引《遂昌杂录》)。当时,邓光荐于上元去聚客叙旧,客散之后写了一首《忆秦娥》赠给刘辰翁,刘辰翁就写了这首步韵的和作,以寄托其悲凄感旧的爱国情思。
开头两句,纯粹写景,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弥漫着一天风雪的严寒景象。“烧灯节”,即元宵节;“烧灯”,谓燃灯。唐宋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十五夜称元夜、元宵,家家燃灯观赏,热闹异常。“朝京”,谓朝拜京城。南宋每逢元宵节,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赶往京城临安(杭州)观灯,络绎不绝。然而,如今的元宵节却风雪交加,遮天盖地,故都内外,一片苍凉。词人起笔,就以故都烧灯节极度的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严酷冷寂的气氛。
面对这刮着大风、下着大雪的荒凉萧杀的景象,词人感到故国的江山虽然还象原来一样,然而去京城朝拜观灯的人却一个也看不到了。这里的“风和雪”,不单是自然景象的实写,更成了元蒙统治下那种严酷气氛的象征。正因如此,“风和雪”的再次复述,既是适应词牌格式的需要,更是词人着意的强调。有了这着意的强调,作者一腔亡国之痛就顺势而出了。“江山如旧”的“如”字,已蕴含着“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的深哀大痛;“朝京人绝”的“绝”字,又寄寓着故都易主、人心绝望的深仇大恨。字里行间,充满了悲苦凄怆的情调。
上片写景,景以引情,描写元宵之夜故部路上风雪交加行人断绝的凄凉景象;下片抒情,景以衬情,抒发物是人非、怀念故国的悲苦心情。
“百年”二句,承上生发,直抒胸臆,感慨系之。人生百年,本已十分短暂,偏又经受了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深哀大痛;尽管人们都不再去故都观灯欢度佳节了,自己却还要跟知己好友面对故国的明月“感旧”“寄情”。“兴亡”,偏义复词,着眼于“亡”;“君”,指与他同怀亡国之恨的遗民词人邓中斋。使词人锥心泣血的“兴亡别”,不仅指“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永遇乐》)的一去不返,更指南宋覆亡之后“无花只落空悲”(《汉宫春》)的眼前处境。江山剧变,明月如故,只能对月凭吊,寄怀故国了。一个“犹”字,既表达了永念故国的执着深情,也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悲凉心境。词意发展到此,可谓沉痛至极。
词人面对着“当时月”,故国情景,纷拥而来,眼前处境,却无比悲凉。这里的“当时月”,当然也不仅是适应词牌格式的需要,更是词人着意的强调,突出了他对故国的耿耿丹心和对元蒙统治的强烈厌恶。词人对月凭吊,寄情故国,“当时月”又是怎样,它在默默地照人如烛之泪,照人如梅之发。“烛泪”,本指蜡烛燃烧淌下的蜡如泪流下之状,这儿拿来形容词人之泪水不绝,直至流尽,自然会引起人们那“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联想;“梅发”,喻白发,因为梅有红白两种,这儿以白梅喻发,即形容词人愁极发白之态,又暗含词人迎霜斗霜、节操凛然之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把“当时月”之善解人意和词人之悲凄坚贞交织起来了,意境苍凉,余味绵绵。李清照写过:“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这儿创造的境界,的确十分神似了
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作者)正伤春惆怅。这枝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淡淡的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无比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绚丽夺目的。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此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第五篇:作文指导课教案教案--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写景作文指导教案
学习目标
(一)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参与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写景能力
教学重点:归纳写景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
引入:同学们,有位诗人说过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美丽的花园。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表现我们世界的美呢?那就需要我们大家用生花的妙笔来描绘。今天我们就回忆一下写景作文的写法。
[板书]:写景的技巧与方法
二、合作探究
1、有助于表现万事万物本身的美与特点。
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
2、点明写景作用(生交流讨论,师明确):
回忆写景要求:
1、学生质疑:初一时已经练习了描写校园景物的作文,升入初二年级为什么还要重复景物描写这一个文题呢?
2、解疑:告诉学生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同学们的认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如何把这种提高运用到我们作文中去,这是写景作文对同学们提出的新的要求。
3、回忆写景要求:既然同学们已经练过写景作文,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一下写景作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自由讨论)
按一定顺序 :空间与时间。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随着景物的变化而转移视角。
4、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板书:
抓特点,抓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弄清景物描写的主次以及景物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动态与静态的角度等)
5、自由讨论交流:这按一定顺序指哪些顺序,又要抓住哪些特点?
6、分析: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就把这一定的顺序搞清楚了,那么按一定顺序描写有什么好处呢?
[板书]:清楚
7、过渡回忆:除了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外,我们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哪些属于景物的特点呢?
[板书]: 颜色形态气味声音大小„„
8、讨论:在抓住景物特点之后,最犯愁的是什么?
[板书]:生动形象具体
过渡:看来同学都有同样的感慨,为了解开同学们的写作疑团,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篇文章,听听作者是怎样描写雨中的泰山的。
三、品味鉴赏(听范文、受启示、解疑团)
1、听范文《雨中登泰山》中写景的精彩片段,要求:边听边摘记一两句你认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语句。
2、讨论范文:你认为哪处写得好?为什么好?
3、总结:从以上分析,你受到什么启示,要想把文章写生动、具体,可采用什么方法?比喻
[板书]: 拟人
夸张
4、理清作者景物描写的顺序和观察视角的转变
5、小结:从作者的这篇写景美文中,你们悟出怎样写才能把景物的美完美的表现出来?(生交流讨论,师明确):
[板书]:多观察多积累
四、牛刀小试(欣赏校园风光,感受美)
过渡:我们的校园也很美丽,如果有人参观我们学校,你会怎样介绍呢?同学们请思考一下。
1、欣赏校园美景(播放校园风景画面),看看哪些有代表性。
2、自由描绘校园美景,注意景物描写的顺序。
要求:结合画面,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加以描绘。
3、讨论、分析、点评。
五、总结:
1、谈收获。
2、最后教师作结:让我们一起擦亮慧眼,去发现美、创造美,用我们自己的笔来描绘我们美好的家园。
六、布置作文
写一篇关于名胜古迹美景的文章
要求:结构清晰,字迹工整;
能按一定顺序来写,并且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不少于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