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关于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他带领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
然而,他还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书的人,晚年时他经常看书看得很晚,他的保健医生徐涛很担心他的身体,劝他多休息,但是他总是不听。有一天,两人出去散步,毛泽东说:“我在念书的时候,喜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书读得不多,现在还得补课啊。”徐涛说:“我正好相反,社会科学的书读得太少,现在也得补课。”毛泽东兴致来了说:“既然你自然科学的书读得多,我们以后就多聊点自然科学吧。”于是,毛泽东便常常和徐涛讨论自然科学的问题,有时徐涛回答不了,就去查书,查完书再聊。这样一来,毛泽东常常向他提出新的问题,徐涛只得一次次地查书。后来,徐涛发现自己读的书,毛泽东也在看,所以问的问题也越来越深,被他难住的时候就更多了。徐涛便问:“主席,您是有意考我吧?”,毛主席回答说:“哪里是考你,是你在帮助我读书,帮助我增长知识。”
一听这话,徐涛茫然了:本来是想劝他少读书,结果反倒逼他多读书了。于是他趁机说:“主席,您读书很多,但您这样整天读,不休息,太疲劳,方法不科学。”又说:“主席,您电影不看,对打扑克、下棋没兴趣,体力活动呀不搞,长时间只进行读书一种劳动,最容易疲劳。”
毛主席却摇头说:“你说得不对。看文件累了我就看报纸,看正书累了我就看闲书,看大书累了我就看小人书,看政治书累了我就看文艺书,这怎么是长时间进行一种劳动呢?”
毛主席就是这样执著地从书本中吸取知识,读书造就了毛主席,毛主席的故事也造就着许许多多的后辈。我们作为小学生,应该向毛主席学习,好读书,读好书,让经典润泽我们的心灵,让好书伴随我们的成长。
第二篇:伟大领袖毛泽东读书故事
伟大领袖毛泽东读书故事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第三篇: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一生特别喜欢读书。
几十年来,毛泽东日夜操劳党和国家大事,工作一直是很忙的,可是,毛
泽东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即使在到外地出差的列车上,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
有一年夏天,毛泽东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毛泽东每天晚上坚持
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汗水,才能学到知识!”
毛泽东的床上 办公桌上 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
来。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
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没法估计。除了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资本主义
时期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他都读过,文学方面的书,毛泽东特别喜欢李白、李贺和李商隐的诗和辛弃疾的词。
毛泽东有一部解放前出版的《鲁迅全集》,他从延安带到北京,1964年出
国时还随身携带着。从50年代到60年代,毛泽东总是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
(1)查字典
“廷”查()部()画;“颊”查()部()画;“版”查()部()画。
(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的意思。
a.毛主席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他每天晚上都坚持看书。
b一有空闲,毛主席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火炉”的意思是:
“手不释卷”的意思是:
(3)在原文上用“||”分段,并写出各段大意。
(4)“毛主席一生特别喜爱读书。”文章是抓住哪几点来写的?
(4)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第四篇: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一生特别喜欢读书。
几十年来,毛泽东日夜操劳党和国家大事,工作一直是很忙的,可是,毛泽东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即使在到外地出差的列车上,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
有一年夏天,毛泽东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毛泽东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汗水,才能学到知识!”
毛泽东的床上 办公桌上 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
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没法估计。除了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他都读过,文学方面的书,毛泽东特别喜欢李白、李贺和李商隐的诗和辛弃疾的词。
毛泽东有一部解放前出版的《鲁迅全集》,他从延安带到北京,1964年出国时还随身携带着。从50年代到60年代,毛泽东总是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
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第五篇:毛泽东读书演讲稿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在《致湘生信》中说:“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早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有一个外号叫毛奇。毛奇是当时德国的一位元帅,因为有奇勋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毛泽东以毛奇自诩,同学们也称他为毛奇,意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一位顶天立地的奇男子。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甚广,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等计12大类。尤其是他饱读《二十四史》、《史记》、《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一部《资治通鉴》他竟读了17遍,获益匪浅。
毛泽东除了阅读常用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文史哲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外,还经常涉猎过古人写的随笔、小说、笑话,有关楹联,还研究过宗教经典,如《六祖坛经》、《法华经》、《大涅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回顾毛泽东的读书生涯,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青少年时代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读书的目的,先是为了“修学储能”,然后说要寻找“大本大源”,最后是为了寻找解放贫苦大众的“真主义”。他的读书结构主要有几个源头。首先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他所具有的深厚的国学功底都是在青少年时代打下的基础。在传统文化中,他偏好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的明清实学和晚清湖湘学派的著述,诸如顾炎武的《日知录》、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以及他的亲师杨昌济的《论语类钞》等等。第二类是近代以来介绍西方的著作,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以及卢棱、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阅读这些书后使毛泽东跳出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用新的思维去观察世界,从狭隘的小农封闭状态走向解放开放的思路。第三类书是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国内学者们传播的新思潮方面的书,特别是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著述。第四类就是《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引领他走向新的天地。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作为宣传家和实践家,感到精神上非常“饥渴”,这时他读的书主要是围绕革命斗争的需要,去发掘能够挽救中国革命的理论书籍。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主要是在偏远的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常常是无书可读他感到苦闷极了。这与他在建党前后创办文化书社,大革命时期从事“编书”,与宣传革命道理的书籍打交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革命低潮中他急需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于是他给上海的党中央写信,无论如何要给他搞一些书,还开列了一批书单,说“我知识饥荒到十分”,“我们望得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小事弃置。”可惜当时毛泽东开列的书单没有保存下来,他想读哪些书不得而知,但可以想像出他的急迫心情。在一封信中他还点名要斯大林的《列宁主义概论》和瞿秋白的《俄国革命运动史》。1932年毛泽东带领红军打下福建漳州时搞到一批书,其中有列宁的《两种策略》和《“左派”幼稚病》两本。毛泽东看完第一本又推荐给彭德怀看,写信说此书要在大革命时候读着,就不会犯那些错误。读完第二本后毛泽东接着又推荐给彭德怀看,并写信说,“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直到1948年4月毛泽东第三遍看这本书,在封面上写下批语:“请同志们看此书的第二章,使同志们懂得,必须消灭现在我们工作中的某些严重的无纪律状态或无政府状态。”从中借鉴不少经验。延安时期是我们党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毛泽东读书的高峰期,他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和充沛精力去读书,倡导全党兴起读书的热潮。以前在紧张的战斗年月里没有时间写日记,唯独在延安开始写日记,他在日记中说:“20年来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实际上这种日记就是读书日记,它记录了哪天读了哪本书,读了多少页。从这本难得的日记看,1938年2、3月间他读了李达的850多页的《社会学大纲》,还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潘梓年的《逻辑与逻辑学》等。梁漱溟访问延安时,毛泽东读了他的《乡村运动理论》一书,写了不少批语,还花了好几个晚上同他讨论农民运动问题。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读书的条件和环境都改善了,毛泽东却没有放松读书学习,他利用一切时间用“挤”和“钻”的精神,去攻克未知领域的知识,好多回忆录都记述了他刻苦读书的情况。以晚年读文史古籍为例,从1972年开始,他先后开列有86篇作品,让人印成大字本,供中央一些领导人阅读,他自己当然是精读圈画了。这些作品涉及到史传、政论、诗词、曲赋。如果从时间上划分,从1972年到1973年7月读的主要是历史传记;1973年8月到1974年7月读的主要是历史上的法家著作,包括韩非子、柳宗元、王安石等人的著作;1974年5月到1975年6月,主要是一些诗词曲赋。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也与毛泽东晚年的复杂心态有关。读诗词曲赋时,与政治、理想、现实、壮志、暮年,往往能在他的情感世界掀起巨大的波澜,从中可以看出心志的勉励和抚慰。晚年毛泽东反复读庾信的《枯树赋》,还考证了一些词句的意思,比较各种注解,当读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些句子时,年逾80岁的一代伟人禁不住泪水纵横,反映出内心的矛盾和古人发生了共鸣。
毛泽东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已经无法统计了,总之,毛泽东的一生是在读书中渡过的,是在求索中渡过的,是在漫长的读书岁月中,铸造出平凡而又伟大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