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几个特征

时间:2019-05-15 09:2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几个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几个特征》。

第一篇: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几个特征

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几个特征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开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在党的建设方面体现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科学性与价值性辩证统一等四个主要特征。

【关 键 词】理论性与实践性 继承性与创新性 时代性与民族性 科学性与价值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开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提出和阐发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之一。可以预见,随着学术界、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党的建设理论也必然会受到关注并予以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从总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特征进行探讨,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首先以理论的形态存在,具有鲜明的理论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有着自己特定的主题、范畴、内涵和逻辑结构。从特定的主题看,它紧紧围绕探讨和解决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而展开;从其特定的范畴看,最基本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基本路线”,“民主集中制”,“党的历史方位”,“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党内和谐”,“反腐倡廉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型政党”等。在其特定的内涵上,它包括邓小平党建理论、江泽民党建思想和胡锦涛党建思想;当然,这一理论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它不是终极真理,还应包括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特定的逻辑结构看,它包括理论基石、理论主线、基本内容、理论精髓等方面。理论基石包括党的建设总目标、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论、党的历史方位理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对“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科学回答。理论主线包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理论基本内容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理论、组织建设理论、作风建设理论、制度建设理论和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等。它们是以党的建设总目标理论、党的历史方位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论为立论前提和基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基本思路,是具有中国特色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方法。理论精髓,即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党的建设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党的建设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理论来源和依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运用于党的建设实践,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为基础和依据的。其理论的检验和发展,也是依赖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即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通过党的建设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其理论的目的,并不在理论本身,而在于实践,即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P284)。一方面,实践使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理论要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也必须通过实践。另一方面,实践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又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二、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学说来说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活动中,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党的策略原则和组织原则等问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基础。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也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建党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这一理论“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3],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自身的演进来说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过程中,相继产生了邓小平党建理论、江泽民党建思想和胡锦涛党建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党励精图治、探索真理、开拓进取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3]。邓小平党建理论、江泽民党建思想和胡锦涛党建思想,在理论渊源、理论依据、理论主题、理论精髓、理论目标等方面一脉相承。其理论渊源,都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出发的;其客观依据,都是党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下党的建设面临的国情、世情和党情;其理论主题,都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理论精髓,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理论目标,都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又具体而生动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2],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党的制度建设理论。1980年,邓小平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3](p33)。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使用“制度建设”概念,明确提出在党的建设上,要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此后,制度建设就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一起,构成了党的建设的四大领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强调要“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制度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新论断,把制度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第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1999年1月,江泽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结束时讲话中,首次提出“党的执政能力”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并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了五种执政能力的要求。这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成为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重点。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执政的主要经验,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途径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

第三,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命题,深刻阐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科学总结了党成立以来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刻阐明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指导原则、实现途径、衡量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以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思想。

第四,反腐倡廉建设理论。惩治和预防腐败,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腐败的危害,产生原因,预防和惩治方针和措施,都进行了阐述,也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但过去一般把反腐败列入党的作风建设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概念,并把它与党的其他方面专项建设并列在一起,构成了党的建设五大领域,将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到一个更为显著的地位。

第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尊重和运用科学规律,发扬民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些提法和概念,我们党过去都提过,但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执政联系起来,并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这还是第一次。

另外有些新观点,是在深刻汲取了包括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内的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如:“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4](p5)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是辩证统一的。它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主导,在实践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新时期共产党执政规律、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三、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4](p536-537)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党所在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深刻反映了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同时也包含着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新经验的提炼和深化,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首先围绕“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自觉适应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当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中国加入WTO而面临新的挑战,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呼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之时,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复杂、严峻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战略思想。在适应时代的变化中,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实现了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在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不同的时代对一个政党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也不同。当今时代向党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的课题是,如何适应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如何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如何适应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如何适应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革命、科技革命和新的民主浪潮的挑战。这四个课题归结到一点,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产生了三个基本问题:党政关系问题,即党如何领导国家政权;党内关系问题,即执政党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党群关系问题,即如何在新形势下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每一个基本问题又派生出一系列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新观点,并由此逐步深入和展开,把握各个观点的有机联系,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而形成的科学体系。[5]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自己,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鲜明特色,也是党的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理论主要不是回答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问题,而是回答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新鲜经验,是它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历史和现实依据。同时,这一理论对其自身的范畴和原理做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具有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品味、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时代性是以民族性为基础的,党的建设理论,只有与中国国情和党情相结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只有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和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民族性要以时代性为发展导向。“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党的建设理论,必须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永葆“时代精神的精华”本色。

四、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恩格斯指出:“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7](P253-254)坚持理论的科学性和政治性(价值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和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8]。作为这一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同样是科学的理论。因为,这一理论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敏锐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新变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党的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不但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价值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人民谋利益。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的物质生活的改善上。”[3](p128)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他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党的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指出:“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召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明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0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再次阐明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基本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就是在这一价值原则的指引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二,理论来源,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党的建设做出的每一个重大部署、出台的每一项重大措施,都要先行试点,放手让基层大胆探索、大胆试验,以便创造经验,为发现规律、实现理论创新提供充分的实践依据。同时,每一个思想和理论观点,都是在调查研究,总结基层创造性实践,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集中全党智慧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表明,亿万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的实践,是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中,科学性是价值性的基础,不讲科学,无视客观规律,无视实际情况变化,就会导致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就不可能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价值性是科学性的目的。离开价值性,科学性是脆弱的,就不可能产生物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科学决策,2008,(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6]姚桓.谈谈党建理论创新研究的方法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10).[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作者简介】吴向伟(1967-),男,湖北大悟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第二篇:党的创新理论

党的创新理论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 “一二五”期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3.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是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5.胡主席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则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胡主席提出领导干部要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决策平是各级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集中体现。7.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永远是领导人民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我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9.必须划清的“五个重大界限”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中国特色军事制度同西力军事制度的界限。

10.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必须把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作为根本目的。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履行使命的基本实践,是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1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关键是要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12.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I3.党的十七大报告详细阐述“党员主地位”的基本含义包括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党内权力的源泉、党员是党内行动的主体。

1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15.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l6.当前要抓好培养的“四类人才”指的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

17.胡主席把我军的优良传统概括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人民军队必须深入开展军队历史使命、马克思主、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项重大教育。

18.党的十七大提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19.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首要的是应对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首要的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

20.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是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发挥重要作用。

2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军队履行职能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命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政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史使命。我军政治工作本作风和方法是实事求是和联系群众。

22.当今和今后一较长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

23.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反映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6.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就业是民生之本。

27.胡主席“七一 ”重要讲话深刻指出,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另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8.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29.90年的奋斗历程,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三件大事”的重大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深刻指出“两个不可逆转”,即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31.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一个鲜明的亮点,是概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成就”,即:

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33.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34.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35.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36.胡主席“七一 ”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

37.胡主三席“七一 ”重要讲话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做出“两个不愧为”的历史结论,即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38.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

放,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五个坚定不移”大政方针。

39.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0.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和谐文化。

党史军史

41. 1920年各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建立最早并作为建党发起组的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42.1927年八七会议土,中共中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43.1927 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主要包括:

1、支部建在连上。

2、连以上设立党代表。

3、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

4、营、团建立党委等内容。

44.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45.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宣告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以南昌起义的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46.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47. 1936年12月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有效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中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会议是瓦窑堡会议。

48.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歼灭日军1000余人,取得了自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华北战场上对日作战的第一个大歼灭战。

49. 1939年l0月,毛泽东在《 <共产党人>发刊词》 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50.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51. 1944年9月8日,为悼念张思德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 为人民服务》 的演说。

52.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 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53. 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4. 1948 年1 月,毛泽东在《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 中,第一次把我军民主制度概括为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这是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

55. 1949 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国旗,规定了国歌,决定了首都。

56.1951 年5 月23 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经过谈判,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57. 1964 年10月16 日,我国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首次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58.1971 年10 月25 日,第26 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的2758 号决议。59.1987年10月,党的十三人首次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0.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策法规

61.《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 提出的“四个基本”是指:基本教育、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设施。

62.连队行政例会主要包括班务会、排务会、连务会和连军人大会。班务会每周召开一次,排务会每月召开一至二次,连务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连军人人会每月或者一个工作阶段召开一次。

63.连队日生活依次包括起床、早操、整理内务和洗漱、开饭、操课、午睡、课外活动、点名和就寝等内容,休息日和节假日可以推迟三十分钟起床。

64.升国旗时,队列军人应自行立正,行注目礼,位于指挥位置的军官、文职干部,行举手礼;单个活动的军人,应自行立正,着军服时行举手礼,着便服时行注目礼。

65.军人不得与社会上的非法组织和非法刊物以及有关人员联系,不得参与地方大众传播媒介开展的交友活动。

66.军队的连队及相当的基层单位和各级机关,凡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设立党支部,原则上都应当设立支部委员会。

67.全体党员都应当严格遵守会议制度、党日制度、党课制度、报告工作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党员汇报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七项组织生活制度

68.党委议事和决策必须按照确定议题、准备预案、提前通知、充分酝酿、民主讨论、会议表决、形成决议、决策实施的程序进行。

69.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评选表彰的“一诺三评”活动,是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方式。

70.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的内容包括:党委班子好、制度落实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成绩好、官兵反映好。

71.严禁军人家庭计算机接入军队各种涉密计算机网络系统。严禁用军用电话接入地方互联网。

72.不准在家庭计算机上处理办公、教学、科研等涉密信息,不得使用地方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传送涉密信息。不得在互联网电子公告系统、聊天室等上发布、谈论和传播涉密信息。

73.严禁在对外交往和招生宣传中泄露与军队体制编制、武器装备等有关的军事秘密。上互联网时不得暴露军人或国防生身份,不得利用到部队见习锻炼拷贝、复印和保存涉密资料。

74.驻校选培办要坚持每季度安排一次保密知识学习教育,每半年组织一次安全保密检查,每年逐级逐人签订保密责任书。办公电脑设定开机口令和系统密码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绝。

75.军队人员不得开通手机位置服务功能,不得在办公场所使用手机上网。严禁将手机带入作战室、情报室、机要室、通信枢纽和舰艇、战备工程等重要涉密场所。

76.军区为贯彻落实军委5号文件精神,明确规定凡涉密计算机违规上网、“机跨两网”的行为一经查实,一律先免职再处理。

77.使用未安装《计算机及其载体保密管理系统》 的计算机和未注册的移动存储载体处理、储存涉密信息的,一律按违纪论处。

79.招收国防产生,应坚持的原则是统筹规划、按需培养、注重质量、公平竞争、全面衡量、择优录取。80.报考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政审合格,志愿从事国防事业,毕业后服从分配;二是品德优良,遵纪守法;三是年龄在二十周岁以下;四是体检合格。

81.招收国防生时,男性身高162CM以上,女性身高160CM以上,每一眼裸眼远视力在4.6以上,矫正视力在4.9以上。

82.从高校在校中选拔国防生时,选拔范围以理工类专业为主,本科生从二年级学生开始选拔,研究生一般从一年级选拔。在高校享受其他定向专业义务性奖学金的学生不参加选拔。

83.国防生报考研究生时,应当向驻校选培办提出书面申请,由军区级单位政治部干部部审批。培养目标为指挥干部的,毕业时不得报考、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培养目标为非指挥类干部的,毕业时经批准可报

考或免试推荐攻读军队院校、培养国防生高校的研究生,被军队院校录取的,按照有关规定直接办理入伍手续。

84.国防奖学金按照每人每学年10000元执行,由学费、杂费和生活补助费构成。其中学费、杂费学杂费5000元,由驻校选培办挂靠单位后勤财务部门与高校结算,其余部分由国防生本人缴纳;生活补助费5000元由驻校选培办逐月发放给国防生本人。

85.发放国防奖学金的起止时间,从招收或者选拔当年9月份起算,止于毕业当年6月份。国防生提前毕业到军队任职的,在首次任职命令下达当月起停止发放国防奖学金。

86.国防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发或者不发国防奖学金:(一)在规定学制内未完成学业需要延长学习时间的,延长期内不发国防奖学金;

(二)服兵役的,服役期间不发国防奖学金;

(三)提前毕业的,从毕业的下一个月起停发国防奖学金;

(四)符合《 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 违约、淘汰条件的,驻签约高校选培办应”几及时停发国防奖学金。

87.国防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视为违约,解除协议,取消资格:1.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或者参加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的;2.触犯国家法律受到刑事处罚,严重违反治安管理有关规定或者被高校退学、开除学籍的;3.违反规定转学、转专业、考研、结婚或者不执行其他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4.以逃避到军队工作为目的,故意不达到军政训练要求,在规定学制时间内不完成学业的5.无正当理由要求解除协议或者拒不服从毕业分配,经教育无效的;6.采取其他手段,拒绝、逃避到军队工作的。

88. 对违约国防生的处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违约的,高校应当作退学处理,情节恶劣的开除学籍;2.毕业后拒绝、逃避到军队工作的,在有关法律规定年限内不得被录用为公务员、国企职员、报考研究生或者出国。3.军队和高校应当将违约情况记入学生档案。4.违约国防生应当退还已享受的国防奖学金,同时缴纳2 至3倍的违约金。5.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应按照《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党纪处分。

89.国防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淘汰,解除协议,取消资格:1.受到高校记过、留校察看处分的;2.因为自身学习训练原因(主观故意者除外),在规定学制时间内不能达到培养目标的;3.因为身体疾患原因(自伤、自残者除外),经一年以内时间治疗仍不符合体格检查标准的;4.其他不适合继续作为国防生培养的。

90.军区在签约高校国防生中开展评选“优秀(毕业)国防生”时,优秀国防生主要从享受国防奖学金满一年的国防生中评选,评选比例不超过各年级国防生总人数的20% ;优秀毕业国防生从当年毕业的国防生中评选,评选比例不超过毕业国防生人数的10%。91.优秀国防生在9 月份评选,优秀毕业国防生在6月份评选,驻校选培办要对评选对象进行不少丁于10 天的公示。优秀国防生由驻校选培办研究批准报军区备案,优秀毕业国防生由选培办确定推荐对象报军区审批。

92.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享受普通生权利外,还享有下列权利:① 享受军队提供的国防奖学金;② 享受军队提供的军事教育训练资源;③ 对驻校选培办的有关处理有异议,可以逐级申诉;④ 达到培养目标毕业后,到部队任职。

93.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履行普通生义务外,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① 遵守军队有关规定,自觉维护国防生形象和荣誉;② 服从驻校选培办的教育管理;③ 完成规定的军政训练任务井达到考核标准;④ 履行培养协议,毕业时服从军队分配。

94.高校和选培办组织国防生新生复审复查,时问应当控制在国防生新生入校后的15 天内,复审复杳合格者,经大军区单位干部部门批准后,确认国防生资格;不合格者,取消其国防生资格,按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处理。

95.国防生档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 部分是由签约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管理的大学生档案材料,第二部分是由驻校选培办管理的国防生培养材料。其中第一

部分材料由签约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第二部分材料由驻校选培办收集、整理和保管。96.国防生档案转递时必须填写《 档案材料转递单》,应通过既要通信寄达接收单位干部部门或者派专人取送,不得交国防生本人携带,转出逾期1个月未收到回执的应及时催要。未足额退缴国防奖学金和违约金的淘汰、违约国防生,驻校选培办要协调签约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档案转递手续。

97. 驻校选培办应以住校办公为主,住校办公应建立考勤登记制度,每个干部每周住校时间一般不少于4天,双休日、节假日因组织国防生军政训练或其它活动末休息的,可以安排调休;参加省军区(警备区)组织的集中性学习教育活动时,每所高校要安排一名干部值班。

98.国防生招收选拔、毕业分配、报考研究生、淘汰解约等重要事项,驻校选培办应集体研究、提出意见,经省军区(警备区)政治部审查把关后,报军区审批;国防生违约淘汰处理,实行相对集中办理,军区每半年研究一次。

99.对国防生在校选拔、毕业分配、评先评优、党员发展等敏感事项,驻校选培办应视情采取会议通报、张榜公示、网上发布等方式,实行计划、条件、程序和结果“四公开”。

100.选调驻校选培办干部一般应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干事选调对象应具备旅团以上机关或基层营连主管一年以上任职经历,职务在正连职与正营职之间;教员选调对象应具有部队任职经历,具备师以上教导训练机构或军队院校3 年以上教龄、讲师以上职称。

第三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建设创新型国家

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建设创新型国家

学习了党的创新理论后的所得与感悟

对指导当前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意义

对内发展与对外发展的和谐统一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总战略

求平衡是国际关系的总原则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内涵。

创新是只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添加的“新结合”生产体系。包括技术、市场、组织、管理创新。

原始创新是在某一领域做出的前人所没有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

集成创新是指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新技术的活动。如CT扫描仪和集装箱起重机。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指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相关技术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技术、工艺或产品。

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即一个国家在加入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以自身的研发活动为基础,坚持技术学习的主导权,并把增强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单位GDP能耗相当于世界水平的3倍。

其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是第一大出口国,但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却只有10%左右,利润的大部分倍国外跨国公司拿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不是取决于他蓄积财富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发展程度。——李斯特 再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33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中申请专利的才达到4.05万家,占12%。

真正的核心技术,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学术的核心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来的。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试试正确的指导方针。核心就是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第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第三,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一营造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

二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第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的飞跃,我们必须敏锐的把握住这个表现趋势。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科技更新周期越来越短。18世纪需要80到90年;19世纪需要40到70年;20世纪需要5到10年,现在已经更短了。

胡锦涛在200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讲到“发轫于上个世纪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英气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回眸20世纪科技的发展过程,总的概况起来就是“一个技术,二个理论,三个工程,四个模型,共十项。”

一个技术指计算机技术;二个理论指相对论和量子论;三个工程指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工程、人类基因组工程;四个模型指夸克模型、宇宙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模型和地区板块模型。

20世纪科技的部分重大发明发现有飞机,磁悬浮列车,火箭,喷气式发动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飞船登月,火星探测器,机器人,半导体器件,芯片,计算机,无线电广播,雷达,遥感技术,隐形技术,电视,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弹,氢弹,导弹,夜视仪,GPS,核电站,同位素,抗生素,试管婴儿,生物芯片,生物铜,克隆,高分子合成材料,化肥······

21世纪初科技发展的趋势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兴起,二个焦点,三个关注,四个支撑,共计十项。一个兴起指的是纳米科技;二个焦点指环境安全科技(环境友好)和能源资源安全科技(资源节约);三个关注指地球科技,海洋科技和空间科技;四个支撑指信息科技,材料科技,制造科技和生命科技。

纳米科技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捷径。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当前这些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

化学定时炸弹已经埋下。近200年间,西欧的两千多万公顷土地中已有一千九百万公顷受到化学污染。而我国的污染面积速度远超修。到现在为止,我国污染严重的农田已经超过两千万公顷,占到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还有人民承受能力弱,地方保护主义讳疾忌医,治标不治本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结果更为严重。农作物大量减产,农业难以发展,民族存亡也将成为问题。

能源和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能源告罄,资源枯竭的表象已经开始显现。1970年—1995年将25年间,全球资源损失1/3,其中森林面积减少10%,海洋生态系统损耗30%,淡水生态系统损耗50%。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资源消耗国。但是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仅为发达国家的1/3或1/4。未来我们应该努力研发利用的能源有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还有可燃冰。

人类需要关注的加大创新培养力度

民主科学地评选科学家、院士

合理规划并监督使用科研经费

改革教育,亟需开放包容式的教育方式,提倡张扬个性,提倡创造,而不是打击出风头,改变以往总是学习模仿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从小抓起

引进世界各国各方面的科研技术人才,为我所用,向美国学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重视人才培养。

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一流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主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理论创新:

“五大创新”就是说,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新的实践经验与认识经验,集中全党全民的智慧,做出了五个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

第一大创新,就是比以往更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作为新时期的伟大旗帜与指导思想。

第二大创新,就是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生长点,新时期统摄全局的指导方针。

第三大创新,就是把民主政治、文化创新和社会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体制的重大举措,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的有机体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四大创新,就是更加鲜明地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政外交的统一性、协调性、整体性:对内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台强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对外强调和平发展、和谐世界。

第五大创新,就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和军队的改革与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强大支柱与安全保障。

第四篇:党的理论与创新论文

党的理论与创新论文

党的理论与创新论文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变化的历史条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90年。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于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走不同于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理论。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则更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并在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但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

且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观点,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思想都是理论上的卓越创造,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回顾90年党的历史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时俱进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灵魂,是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和不断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我们党的事业就顺利、前进;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些个别论断去裁剪现实,我们党的事业就受挫,就失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遵循着实事求是这一理论品质,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0年创新理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艰辛,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伴随这条道路的,也是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也是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和扬眉吐气,而指导这条道路的,还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9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不断开拓,我们党的事业的每一个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与时俱进作为党的理论创新之魂,充分体现在它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这也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和力量源泉。

党的90年理论创新的经验告诉我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我们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根本所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的根本所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所在。

第五篇: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2009-11-11 13:33:00来源:《浙江日报》2002-09-16作者:黎宇

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学习、研究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弄清楚它的历史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始终地坚持它,自觉地实践它。对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这样,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这样。因此,深入学习研究“三个代表”,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必须深刻认识、科学评价“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从我们党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评价中可以知道,所谓“历史地

位”,其含义有二:一是它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实质是它与老祖宗的关系问题;二是它在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实质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对于“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加以理解。

关于“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这是从第一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说的是“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对此,我们必须把握两个要点:

首先,“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任何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在前人创造的思想资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思想不是离开老祖宗而“另起炉灶”,相反,它的最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寓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推动一切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始终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中不断进步的观点;关于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内在统一,只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除了这种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共产党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坚持和继承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所以说,“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从本质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

其次,“三个代表”反映了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这是指明“三个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三个代表”对于老祖宗不光是坚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作出“三个代表”的高度概括,把“三个代表”作为完整的整体而提出。“三个代表”的有关思想,虽然早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努力实践的目标,但是,把它们提炼、概括为“三个代表”,深刻透彻地阐明其内在辩证关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它确定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创。这类似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有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我们党早已有之,并见

诸于实践。但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它提炼、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提出,并被确立为立国之本,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四项基本原则虽然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与此同理,“三个代表”也是在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关头,根据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作出了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江泽民同志的有关一系列讲话,就是作了这样的论证。

从“一个代表”推进到“三个代表”,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共产党代表什么?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此说法不一,但基本精神一致,都是在党与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上,在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上,认识、界定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宣布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代表”。这个基本精神没有错。但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个代表”的认识和界定需要深化,提法和表述需要完善,于是就有了“三个代表”。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不仅是提法和表述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拓宽了研究党的先进性的思路,提高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都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观点。“三个代表”则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问题提到坚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把它们作为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衡量、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理论上的一个提升。

深化了党的宗旨的内涵,指明了新时期实践党的宗旨的途径。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教导。但是,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出发,从一般的原则的角度论述党的宗旨的,还未涉及宗旨所应当包含的其他内容。“三个代表”则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把党的宗旨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联系起来,指出这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基础条件,也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党的宗旨的内涵、要求和实现途径得到深化和具体化,并且更加科学化和理论化了。

着眼于紧跟世界进步潮流,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党自建立之日起,就有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如今就外部环境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就国内而言,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稳定面临新的情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如何认识自己,努力克服消极面,改善自身状况,成为最紧迫的课题。“三个代表”正是着眼于此而提出的,反映了当今时代和形势对党的先进性的特殊要求。它站在不断加深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高度,把先进性的一般要求与体现时代特征的特殊要求统一起来,从而为党的先进性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内容。

以上五点,在党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5·31”讲话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三个代表”正是在这方面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归根结底,如同“5·31”讲话所说的,既不能丢老祖宗,特别是“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又不能搞教条主义,“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应当按这一基本精神,去理解“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认识“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关于“三个代表”在我们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

早在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同志就说过,“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它来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同年6月9日,他重申了这一点,并明确指出它是为了回答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同年10月11日,他又指出要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2001年的“七一”讲话,把我们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以及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为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今年5月15日在纪念共青团建团八十周年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5·31”讲话进而作了完整的表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并且强调,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以上这些,都是从第二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从上述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所作的阐发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和根本指针。这就是“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之所在,也就是“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当前统一思想,首先要在科学认识“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问题上统一思想。只有在这个重要问题上思想统一了,认识一致了,才谈得上用“三个代表”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以“三个代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按“三个代表”要求来规范我们的言论和行动。

下载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几个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几个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的理论创新(共5篇)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活力源泉 [摘要] 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

    党理论

    入党积极分子中国共产党理论基础知识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单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9分) 1. 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五篇范例)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摘要: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天,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这90年,党的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根据时代和党的任务的变化,与时俱进......

    党的创新理论基本知识复习要点

    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1、党在创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总结我们党建军治军成功经验、适应国际战略形式和国家安全发展变化、着眼于解决军队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强军目标明......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特点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特点 张宁(作者单位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  2012-10-24 16:23:18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科学......

    浅谈党的创新理论之重要性

    浅谈党的创新理论之重要性在七一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了13次,“科学”一词出现了29次。胡总书记报告深刻指出,“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七一讲话提出的要......

    加强和改进党的理论创新

    加强和改进党的理论创新 今天我要讨论的课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创新理论。那么,什么是党的创新理论,为什么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有什么样的魅力,党的创新理论给我们哪......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加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