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阅读训练一 教师版
散文阅读训练一 教师版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4题。
你家在哪里 贾丽君
“你家在哪里?”
某一个从热热闹闹的梦中醒来的清晨,我看着身边熟睡的亲人,看着周围熟悉的一切,突然就忍不住自己问自己:“我此时所身处的地方,是我自己的家吗?”
问完这个问题的时候,忽然自己就先乐了。
我想如果此刻唤醒尚在睡梦中的爱人,告诉他刚才的想法和疑问,他肯定会嘟囔一句:“神经病又犯了,睡觉吧。”然后转过身,继续他未完的梦。
而这个从梦中醒来的清晨,这个忽然而来的问题,就那么固执地悬在那里,挥之不去。那个出生的地方或者说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么?那为什么还有人天天呆在家里却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呢?为什么还有人不停地吟唱“人人都说没有爱,心中没有家”呢?为什么有的人要抛妻舍子,削发出家呢?那暮鼓晨钟的青灯古庙,就是僧人真正的家吗?
不久前看过一篇文章,一个拿到某国绿卡的华人女作家写的。她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回到国内看望父母,而已经在都市居住多年的父亲想去看看故乡。可等他们千里迢迢赶回故乡时,却发现父亲小时候居住的三间老房子,已经被流浪到此无家可归的一家三口占据。作家和父亲只能站在曾经的自家门口,进不去屋子。父女二人很感伤地回到城市的家中时,身为人母的作者却因为惦记远在国外的女儿,又要匆匆返回大洋彼岸的那个家了。
颇有意味的是,文章的题目是《回家》。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一个寂静的寒冬的夜晚。女儿在她的房间做作业,爱人在办公室加班。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呆在书房,从这篇《回家》中读出了浓浓的伤感,也把自己搞到了一种浓浓的化解不开的伤感之中。
什么是家?哪里是家?为何离家?如何离家?何处安家? 我想,会有不少人在深夜寂静处,独自沉思的时候问一问自己这个看似简单,也许是“犯傻”的问题吧?
这样一个从热热闹闹的梦中醒来的安静的清晨,我坐在自己的家中,并不安静地思考着关于家的话题。我想,当人在某一个清晨或者黄昏,安然独坐,心神归一,超然物外的时候,不就是一种到家的感觉吗?家,在明确的地理位置所示意义之外,更多的,该是一种心魂所处神思所归吧?不是有句话说,心顺处,便是天堂吗?如果说家是漂泊所向,孤单所依,那么天堂就更是众望所归了。而天堂,不在身后,也不再他乡。只在心中。仅仅就这点上说,一个完整的家的概念,就应是身心所归,心灵所依之处吧?
对于远游的孩子,慈母的怀抱就是心中的故乡;对于相爱的对方,彼此的相知相守就是灵魂的喜悦;对于坚心求道的人们,青灯古卷就是心之向往;对于笃信上帝的信徒,教堂的钟声就是心灵的安顿。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本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所在,只是某时某刻在某地有了安心的感觉,就算是到家了。我们可以做应该做的,只是使这种“心安”,这种“身心合一”,这种“神魂归一”的感觉尽可能的常在,那么不论一个人身居何地,都不算是离家很远,或者干脆说就是身在家中了。
杨绛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出版的新书《我们仨》中,把自己的家比做一个暂时的寓所,她说我们终其一生只不过是在路上,诗歌永远的行路主人,所谓的“家”,只是旅途中的一个驿站,并不是心灵的最终归宿。
如果说心就是家,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真正的家,本来不在哪个具体的地方,我们寻找的家,只在归家者和出家者的心里。当我们身心合一,神魂合一,当我们安心地活在当下的喜悦之中时,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说是到家了,或者说是在家中了。
此时此刻,当我和自己面对面,并从中感到喜悦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到家了,自己在家中。(节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7期)14.根据文章内容,理解文中划线语句的含意。(4分)(1)忽然自己就乐了。(2分)
答:知道人家会“嘲笑”我的“犯傻”的问题(2)也把自己搞到了一种浓浓的化解不开的伤感之中。(2分)
答:自己思考着何处是家的问题,当读到女作家匆匆“回家”而难得心灵安顿时,不禁心有戚戚而感伤。15.第六段(“那个出生的地方„„就是僧人真正的家吗?”)连续用了五个疑问句,有什么作用?(6分)
答:①形成排比,突出强调了作者思索的深入;(2分)②为下文写作者对“家”的认识作好了铺垫;(2分)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一起思考关于“家”的问题。(2分)16.文中提及华人女作家的《回家》和杨绛对“家”的看法,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答:华人女作家的《回家》说明对“家”的思索是许多文人笔下都有的,作者与此产生共鸣,并引发了进一步的思索;(3分)杨绛先生认为物质的“家”并不是“心灵的最终归宿”,与作者“家在心中”的观点相吻合,作者以此来印证自己的看法。(3分)17.散文讲究“神聚”,本文是如何做到的?请作简单探究。(6分)答:全文紧紧围绕“我”对“家”的思索这条线索;(2分)篇首讲在某个清晨思考“家”的问题,行文中间(第12段)重提这样的清晨“思考着关于家的话题”,最后强调“此时此刻”因明白而“喜悦”,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使得全文主旨凝练而集中。(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故乡难言
朱
鸿
长安朱鸿,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
历经沧桑,我才知道任何人,不管他降生豪门还是寒舍,都有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绝对美好的日子只在人之初。尽管短暂,不过它会沉淀于脑,构成原型,并为人活着提供支持。属于我的纯粹快乐的时光,当然是少陵原赐予的,它是我的神话,我的梦。似乎一切都是透明的,窗花,门神,祭月,过年,鸡鸣于晨,鸟栖于昏,蝴蝶悬枝,蚯蚓行泥,或房檐垂冰,或锅洞升火,甚至发臭的狗屎和温热的牛粪。
伊甸园的生活注定都很短暂!有一天,我开始厌恶少陵原,觉得它小,脏,落后,甚至幽暗。于是快乐的时光就结束了。我离开少陵原,变成了西安人,然而也变成了异乡者。
然而知识的谱系,迅速见证的不是少陵原鄙陋,而是我的浅薄。实际上过去的众多雅士都曾经登临我的故乡,并颂而叹之。“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是李白之诗。“自断此生休问天,社曲幸有桑麻田”是杜甫之诗,杜甫自谓少陵野老,是我故乡人。“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是白居易之诗。少陵原固然只是小小的一方水土,不过它隆起大块,涌向虚空,天高气净,光强风烈,素得适时云雨之润,从而贤才济济。这里是宰相朱博故里和皇帝刘询养地,这里出过义士苏武,出过将军杜预和史万岁,而所谓洛阳才子韦庄则家在少陵原。这里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高僧玄奘之葬地,因为少陵原南畔可以俯察樊川,眺望终南,有极好的风水。这里还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域,秦之杜县,便是因为设于周之杜伯封土而得名。凡是种种,为我建立了关于少陵原的文化地理概念和历史地理概念。
都市是荣华的,不过我只是羁旅之人,客人,是移民,异乡者。唐诗三百首,近乎一百首渗进了乡愁。西安距少陵原不足三十里,回乡很容易,不过在我苦闷时,乡愁仍涌流笔端,渲染纸背。每一次回乡,我都感到安慰。每一次回乡,我都觉得踏实。少陵原的深厚和奥博,朴素和宁静,总是消除我的紧张和焦虑。十九岁离开少陵原之后,我就一直浅睡,稍有声音即醒,十分烦恼,然而我回乡便能沉睡。有一年我在香港,房阔床软,温度适宜,毫无噪音,可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数羊不行,数树仍不行,遂想少陵原,于是几十个村子就漫漫浮现出来,并流泻于枕,膨胀于室,甚至弥漫整个香港。从东到西,司马村,小兆村,康王井,蕉村……我的灵魂像展开了翅膀,然而不用飞翔到县城韦曲,我就安眠了。那一夜,我睡得实实在在。
故乡之于游子从来是慷慨的,它不拒绝一个人给它增光,它也不嫌弃一个人落泊潦倒,它更能收留那种在外受挫的人。我三十岁之前,曾经有两次在外受到重压,心疼,心在哭泣,觉得都市势利不宜我居,然而隐身无地,遂快快入住少陵原之家。在这里,我包扎了伤口,并恢复了元气和尊严。
二十世纪刚刚交接中国那年,一条宽阔的水泥公路便从都市窜到了少陵原。这是一个信号,预示着欲望在窥视斯地,并将聚集斯地,直至吞噬它。然而我非无情之物。少陵原不属于我,不过我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是我的父母之邦,这里有我祖先的坟茔。也许可以开发,问题是,现在的少陵原,它的风貌,它的景色,它的气势,它的品质,是自然亿万年所造化,是我的祖先亿万年所创作,从而才筹成了地理的少陵原,文化地理的少陵原和历史地理的少陵原。它不但是实用的,使祖先世世代代赖以生活,而且是美的,遂容易估量出它的价值是多少。可以开发,不过开发者,千万要注意,覆盖了少陵原的种种新的建制,它的价值不能低于其固有的价值,它也不能是丑的。我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如果在我这一辈丧失少陵原,那么我这一辈就对它负有道义责任,起码我这一辈应该上报祖先,下达子孙,以使其明白在我之年所发生的变故。少陵原不属于我,然而多年之后,少陵原改换了模样,少陵原可能只剩下了它的名号,而我则白发苍苍,变成一个倔老头。我想,倔老头将不会找到蕉村了,及其他小时候到西安去要经过的西兆余村,皇子坡,韦曲。也算了,然而要是我发现有劣质工程,有污染企业,有致祸部门,我将用拐杖敲击他们的门牌和匾额,并将在正义的法庭起诉,追究他们,强烈要求他们还我少陵原!问题是,有些事物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他们怎么还我少陵原!
长安朱鸿,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
(选自《2007中国散文精选》有改动)
16.尽管故乡难言,但在作者心中形象鲜明。作者心中的少陵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乡? 请根据文中的内容准确概括出它的特点。(4分)答:深厚而奥博,朴素而宁静,慷慨而宽容。(答对4点给2分,答对5点给3分,答对6点给4分。)
17.作者说,少陵原是他人之初绝对美好的日子,“尽管短暂,不过它全沉淀于脑,构 成原型,并为人活着提供支持”“它是我的神话,我的梦想”。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请就五、六两段的内容简要列举。(6分)
答:①成为异乡者,每有乡愁,回到故乡便得到安慰、觉得踏实,便能沉睡。
②在香港不能入睡,想着少陵原就能安眠,实在。③受到重压后,在少陵原恢复了元气和尊严。(1点2分,共6分。)18.末二段写了作者面对少陵原被开发的想法和对出现的问题可能采取的行动,这样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对原生态生存环境的无限珍惜和依恋,以及对现代文明大潮中原生态生存环境面临丧失的伤感和对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期待的复杂思想感情。
(珍惜依恋2分,伤感1分,期待1分,共4分。)
19.本文首尾文字完全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①运用反复对照,凸现作者故乡情结。
②进一步强化作者保护原生态少陵原的道义责任。(每点2分,共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草屋的声音 赵伟平
①《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
②上世纪70年代那些移民迁徙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扎起来,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的稻草,屋墙是缚住竹 竿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阳光下金灿灿的,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和生命的叠重掠过。
③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然而,最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收获最后的田野,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纯朴而又憨厚的笑声。
④草屋是温馨的。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的无奈和战栗。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有一次,海浪冲破了堤岸,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得了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着通道,这正像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
⑤草屋留给我记忆的更多的是宁静。我曾住的是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苳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屋东北角有一颗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枝桠粗犷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屋西南侧长着一颗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后,又会算计着折一支长长的竹竿渐次敲落那些美味。一前一后的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
⑥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最后像神韵一样,雪脚踩得无声无息了。满世界一屋银妆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融雪的时候,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很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稻草顶端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
⑦草屋无言。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里发出的种种声音!
14.结合全文的内容来看,作者“聆听”到哪些“声音”?(6分)
答:①草屋使人产生知足的温煦和生命的叠重之感;②草屋主人勤劳坚韧、纯朴憨厚;
③草屋环境宁静有情致;④草屋风景别样而意味无穷。(每一点1分)
15.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6分)
答:①以季节变换为顺序,描绘了被征服土地上出现的动人“画景”。(1分)
②由嫩绿深绿、青黄相融到金色,突出了“画景”的色彩变化;(1分)③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2分)
16.第⑤自然段中写终年不枯的茗苳草,草屋前后的梧桐和枣树,对描写草屋起到什么作用?(4分)
答:通过写茗苳草点燃草屋的绿意,两棵树庇护着草屋,(2分)衬托出了草屋的安宁而有情致。(2分)
17.本文标题为“草屋的声音”,第⑦自然段中又说“草屋无言”。你怎样从这看似矛盾的话语中理解和评价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6分)
答:“草屋无言”与题意并不矛盾。(1分)作者通过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叙写,表达了对草屋生活的美好回忆,对草屋主人的真切赞美,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深情留恋,(3分)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的情趣和积极的人生追求。(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臵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收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16.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3分)答: ①新桐初乳(或者“春尽夏初,梧桐生叶”)②绿树成阴(或“夏季时分,绿树成阴”)③梧桐叶落(或“秋冬时节,梧桐叶落”)(每点1分,共3分)
17.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答:极力写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2分)。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蓄势(1分),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作铺垫(1分)。
18.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答:发现“新乳”、“绿叶成阴”时亲切、欣喜(2分),看见“梧桐叶落”时无奈、伤感(2分),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平静、淡然(2分)。
19.请对丰子恺散文的语言风格作简要评析,不超过50字。(5分)
答:简练传神、素朴亲切、率真自然的语言风格。一面用率真的声音编织出充满童趣的、活泼的形象,一面又用老成的声音塑造出厚重深邃的形象,从而构成了其散文语言的复调效果。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率真与老成,在丰子恺的散文中是并臵的。(共5分,酌情给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1分)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③这是我第—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6.文章开头写了“我”两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1)“我”为什么“笑了起来”?(2分)答:我为花的美(或“生机”)所感动。
(2)“我”为什么感到“满足”?
(2分)
答:荒草对生机的积攒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喜爱它并能与之相伴,因而感到满足。17.(1)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答:由上文的回忆过渡到下文的感怀(3分,答“过渡”或“承上启下”得1分)
(2)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答:不同(1分)。前者是指:无法体验大自然的情感,不能相融为一;后者是指:人为 自己的事劳忙而又不受其所囿,关注更为广大的空间。(3分)
18.在文章结尾,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联系全文,回答:(1)作者在文章中谈及了哪些“人的道理”?请你分点叙述。(4分)
答:①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合能使人感到愉悦,②大自然的美好能使人产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③人应当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关注更为广泛的自然空间,④人无法完全理解自然,与大自然悲哀地相隔着。(4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2)又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2分)
答:①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对生存已经麻木。②人对大自然的探索无法深入。(2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中“枯萎多年”“终于等来一次生机”的荒草,象征着“劳忙半世”而等待“出人头地”的人生,它让人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B.“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正因为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进入一片荒野”。
C.文章从对草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D.作者笔下荒芜的大自然充满了童话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片精神家园里,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可以无滞碍地栖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灵魂的交谈。
E.作者通过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朴素旷远和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描绘,引发人真切的记忆和悠长的思绪。看似平静却发人深省,节奏舒缓却撼人心肺。
19.A、C(A项与“终于等来一次的生机”的荒草相对应的应当是“一个在枯黄田野上……草木青青的一年”,两者之间不构成象征;C项表述的内容应当是对全文而言的,当我“对一朵花微笑”时,有的是满怀虔诚的赞美,并没有无奈。)
(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①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②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③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④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⑤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⑥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 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⑦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⑧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⑨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地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⑩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选自《散文百家》)11.文章的题目为“孤独的守望”,从文中看包含哪些含义?(5分)
答:(1)老人孤独地守望着被遗弃的村庄;(2)村庄的一切孤独地守望着过去的生活;(3)庄稼、蔬菜孤独地守望着被弃臵的土地;(4)作者孤独地守望着美丽的精神家园。
(答出三点得满分)
12.第3自然段中画线的文字描写了宁静的清溪,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6分)
答:(1)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描写;(2)用比拟(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13.文章从第6自然段起用较长的篇幅写村庄的各种景象和自己的感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6分)答:(1)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力图引起读者心灵的极大震撼;(2)希望人们对美丽村庄行将消失给予高度关注;
(3)为下文村庄真正主人的出现作有力铺垫。
14.第7自然段说“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包含了 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6分)
答:(1)作者肯定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希望山村摆脱贫困,融入现代文明;
(2)对美丽山村被遗弃成为空村的荒凉景象十分痛惜;
(3)对逃离喧嚣城市却因乡村衰落而陷入更大孤独感到迷惘。
第二篇:初中生散文作文训练(一)
散文作文训练
(一)暴风雨
刚吃过午饭,此时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天边只有几堆云,阳光毫无阻挡地射向地面,地面一片滚烫。屋子里电风扇“呼呼”地摇着扇叶,给躺着午睡的人送来一阵阵热浪,真是热死人了。
“轰隆隆”,外边传来了几声闷雷,从树叶的摇摆就可知道,一直停滞不动的空气也微微地动了动。
一会儿,天边的那堆云异常地膨胀了,霎时遮住了半个天空,太阳极不情愿地把天空这片舞台让给了乌云。
“轰隆隆”,闷雷越来越响了,刚才还挺明亮的地面一会儿就阴暗下来了。调皮的小孩子拿着扫帚争先恐后地扑打那些飞得特别低的蜻蜓。一阵凉风吹来,刚才的炎热一扫而光,更大的风来了,树叶随着树枝在空中摇曳。
池塘里冒起一个个水泡,那是雨点砸出来的。刚开始只有几个雨点随风而下,在池塘里变成泡泡,在地面上染成一个个灰褐色的点儿。突然大雨倾盆而至,刚才还挺明亮的空间一下子模糊起来了。
狂风把本该直直落下的雨吹得斜着跑,“啪啪啪”重重地砸在墙上,砸在瓦上。屋檐成了一条条瀑布,水“哗哗”地流下来。树被夹着雨点的狂风教训得低下了头。地面上的水汇成了一股股激流,那些低洼的地方很快成了一条沟。还有闪电雷声,本已昏暗的天地猛地一亮,一道电光在天边一闪,“咔嚓”“轰隆隆”,巨大的声音使有准备的人也胆战心惊,闪电一个接一个,雷声使整个大地震颤了。
一会儿,带着胜利感的乌云以征服者的姿态满足地走了,地面又恢复了平静,乌云满以为能征服人间,想不到却给人间带来一片清爽。夏日的暴风雨来得迅猛,去得快捷,丝毫不拖泥带水,这短时间力量的展示是长期蓄积的结果。
【点评】文章开头把雨来之前云的稀少、阳光的强烈以及人们的闷热写得挺逼真。雷声“隆隆”,堆云的膨胀,预示着大雨将至。一阵凉风吹来,更大的风来了,雨接着也来了。先写池塘冒起了水泡,然后写大雨倾盆,接着把雨景写得很具体,用“瀑布”“激流”写出了雨势的强劲,雷声震撼着大地,更体现出雨的暴烈。最后一段把这场暴风雨的迅猛、短暂写得很简洁、有力,给人一种痛快之感。
雨之绵绵
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细细的,密密的,层层叠叠地斜织着。雨丝给原本干燥的小路抹了层油,润得发亮。大多数人是不爱雨的,因为它潮湿、阴冷会使人出行不便。我却独爱这润泽的雨天,四处走走,用心去聆听雨滴欢腾的声音,真是惬意!
花丛里,由高处洒落的春雨轻轻柔柔地跃到了叶片上、花瓣上,调皮地翻着跟头,雨丝渐渐滚成了一颗颗透亮透亮的小球,小球“咯咯咯”地笑着,顺着花瓣弯弯的弧度滑下,一直滑向了花蕊里,眨眼就没了踪影。留在叶片上的雨珠们成了勤快的清洁工,柔柔地润洁着叶片,再顺着叶尖儿落下,把柔嫩的叶子打扮得更是娇气,一个个嘟着小嘴,似乎在比谁更绿。雨下得大些了,雨珠们更是活跃了,“噼噼啪啪”地随着节奏跳起了圆圈舞,震得花瓣都在颤抖。“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呵!瞧这群张扬的家伙。
水池里,夏雨将一池的水滴得绽开了一圈圈的圆晕,原本平静的水面便被一条又一条圆滑的曲线割裂开了。大些的雨落在池塘边上,在浅滩上溅起了如水的泥点,在塘边打下了一个个小得不易令人察觉的洞。一只蛤蟆似乎被这虚张声势的雨惊扰了,慢吞吞地爬到了池边,不满地瞪着那不大的雨点,抗议似的蹬了蹬腿,又无奈地转身消失在草丛里。雨下得更带劲 1 儿了,落在池里,让水滴都对这天外来客吃了一惊,纷纷挤着向两边散去。雨滴们看着自己把水面都砸出了一个个的泡泡,似乎更得意了,呵!这群淘气的家伙。
伞沿上,秋雨串成了一条条晶莹的链子,把伞装饰得很轻盈。雨点打在伞面上,有节奏地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似乎能数清有多少雨点落在伞面上。雨滴们更狂了,又把自己的体积加大了一圈,像一个个笨重的小胖子从天上的云层里重重地跌落下来,落在伞上,把伞面当成了安全垫,可又不愿久留,而是急急忙忙地沿伞的斜面滑向了大地。于是,这些滚圆滚圆的雨点们便顺着伞连接起了天地。地上的小水塘多起来了,明晃晃的像一面面镜子。呵!这群可爱的孩子。
雨继续下着,只是不再张扬了,雨势也小了,周围有些雾蒙蒙的。我索性把伞收了,让不愿离去的雨丝们落在我身上。秋雨冰凉冰凉的,一碰到我的衣裳便害羞地钻进了那细细的纤维里,多腼腆呀!然而,它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它的过去,不会忘记它做过的一切。
雨是透明的精灵。用心去感受自然赋予我们的每一瞬间,即便是下雨也会美得如晴空般明媚、绚丽!
【点评】给抒情散文拟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标题,既能为文章增色,又暗示着阅读、理解的途径。本文的标题就是具有这样特色的好标题。首先,标题中用了叠音词“绵绵”,极富情韵,既令人想见雨的不绝如缕的迷蒙景象,又使人产生联想,探知作者不绝如缕的绵绵情思,诗情画意兼具。其次,在构思上很有特色,“用心去聆听雨滴欢腾的声音,真是惬意”一句为全文定下基调,接着春雨、夏雨和秋雨依次写来,情真与雨趣交织成文,这个标题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听雨
我自幼就爱听雨,每当下雨时,我总是要跑到阳台上,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接住自天而降的雨滴,再一点一点地灌进小盒里,当盒里的水满了之后,我就把小盒放在雨中,看雨滴跌入盒里溅出的水花,听那盒子里面发出的悦耳的“叮咚”声。站在阳台上向远处望去,大地、村落隐蔽在浓浓的雨雾中,雨幕中只有院子里的那个大烟囱还清晰可见。雨越下越大,大大的雨滴落在地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溅出了无数个圆圆的水泡儿,雨滴落在树叶上,像水珠一般滚落到地面上,这时,我总会拍着手,咧着嘴笑出声来。看累了,便爬上躺椅,伴着雨声甜甜地睡去。
我长大了,少了小时候的幼稚,多了几分成熟,听雨时的感受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每当下雨时,我仍是静静地聆听,但更多的是出神地品味,理智地欣赏,似乎在听一份怆然与欢乐。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把我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也许“盘古开天辟地”之说是正确的吧!不然的话,天上的雨儿怎会偏爱着大地呢?听,仔细地听,你会发现大自然中多了一种真挚的声音:“大地妈妈,我来了!”于是,雨儿一落下就在大地妈妈身上欢乐地蹦跳,大地妈妈摸摸它们的头,给它们讲着一个个地久天长的故事。雨儿们听着听着,投入大地妈妈的怀抱。奇迹出现了:地上的草青了、树上的叶绿了、花儿更鲜了,甚至连心情也是新的,竟有一种清爽、愉快的感觉。
听,用心地听,你又会发现大自然中奏起了美妙的乐章。可不是吗?有些调皮的雨珠黏在电线上,有些则自由自在地滑动,大地妈妈在下面急切地呼唤它们这些“小调皮”。小雨点又落到了屋檐上,那“滴答滴答”的声音似乎是在甜甜地呼唤每个孩子的乳名,然后又顺着屋檐“滴滴答答”地回归到母亲的怀抱。
“天街小雨润如酥”。大自然中的万物都在接受着春雨的洗礼,纯洁的雨水带来了丰收的兆头,纯洁的雨水带来了幸福的祈望,纯洁的雨水带来了欢乐的气氛。
听雨,听大自然的脉搏,听大自然的心跳,听大自然的呼唤。听雨,是追求一份惬意,是追求一份心情,是追求一份诗意。
【点评】这篇习作写的是春天的雨景,重点突出一个“听”字,较好地写出了“我”听 2 雨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抒写了“我”小时候和长大后听雨的不同心情。文章思路清晰,层次井然,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富有诗意和感染力,深厚的语言功底更是令人称道。读来如同沐浴在三月的阳光中,又像享受着春雨柔情的抚摩,令人陶醉。
喜欢雨
我喜欢雨,喜欢各个季节的雨,喜欢各具风韵的雨。
春天,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仿佛是调皮的云娃娃惹怒了老天,老天在给它惩罚。这雨下得十分美丽,有时风起,小雨在空中倾斜着跳舞,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舞姿,极像一位仙女,时有时无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我情不自禁地投入小雨的怀抱,像挽着母亲温柔的手臂。
夏天,雨渐渐大起来。青蛙在池塘边像一位演唱家,用被夏雨滋润过的喉咙唱出动听的歌儿,鱼儿听到歌曲后,忘情地在水中展示自己的身姿,青蛙的演唱有了鱼儿的伴舞更加美妙了,组成了夏天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秋天,树叶都接二连三地落下来,似乎在宣告自己青春的终结,晶莹剔透的小水珠把树枝都压弯了腰,还调皮地在草地上活蹦乱跳。这时,一只蝴蝶飞到孤零零的树枝上,我扑过去想捉住它,一不小心撞在树上。大树伯伯很生气,把树干上的雨滴一个劲儿地往我身上洒,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平息它满腔怒火。
冬天,雨已褪去夏的热烈,也不像春雨的腼腆。一颗颗细小的雨滴从我眼前飘下,洒落到了门前的一团清水中,使人感到特别冰凉寒冷。但我对雨的热情却像冬日里的一把火。冬天的冷雨绵绵,却是那么的柔美,凝重而又深沉。
我喜欢雨,喜欢雨的温柔和多情,喜欢雨的及时和热烈,喜欢雨的绵长和富有诗意,喜欢雨的深沉和凝重。我愿是鲜花,投入雨的怀抱,在它的怀抱中成长;我愿是大树,化做雨的伙伴,拉着它的手走过四季。
雨
春节到了,春寒也接踵而来。雨飘洒起来了,点点滴滴,迷迷蒙蒙,淅淅沥沥。天湿地潮,我的眼帘里全是一朵朵斑斓的小花,人们在雨里穿行。
雨,是春的使者。雨不知不觉地下起来,似乎没有一点重量。微风拂过,小雨便斜斜地轻扬,给悄然复苏的万物笼上一层朦胧的轻纱。雨带来了清新的气息——有些像薄荷的清香,浓郁时竟发出泥土的气息,毕竟是春天了啊。雨,更像女孩儿。她在人们的伞上、屋顶上、草木的绿叶上、花瓣上跳起了轻盈的舞蹈,倾诉着自己的柔情。
小时候我不喜欢雨,因为妈妈说:“雨是天公的泪滴。”我不喜欢天公哭,因为他一哭,我就不能去草地上玩儿“过家家”了。在那些阴冷的雨天里,我就偎依在妈妈身边,折纸鹤、玩儿妈妈的线团,度过那让我讨厌的季节。现在想想,却是那些雨季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真该感谢那雨。
长大了,我爱上了听雨。只要不是狂风暴雨,雨声在听觉上总有种美感。疏雨滴梧桐也好,骤雨打荷叶也罢,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敲在屋瓦上的古老的音乐,柔和而又铿锵,似乎辽远而又逼近。
雨是最原始的敲击乐,从世界的端头而起。透明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年年如是,走过一个又一个雨季,并没有因时间的久远而衰老。
又是雨季,窗外飘洒的细雨,点点滴滴,迷迷蒙蒙,淅淅沥沥。
爱原来是静默花开
爱是什么?可以是飞雨如丝,清新凉爽,又或者一杯温茶,暖人心房;爱是什么?可以是殷殷叮嘱,诚心祝福;可以是……然而,我却是在蓦然醒悟后明白,爱是默默无语间,绽放的一抹柔彩。
小时候,身边陪伴一个人,爱没有深意,却纯净轻巧。
那时,不懂什么是爱,就专注地寻找。仿佛只要捕捉一瞬蝶舞,一声鸟鸣,心就开始起舞。那时,身边有一个人,弯着布满皱纹的唇角,仿佛微风将阳光带入了她的眉梢眼角,带入了她满脸的沟壑,她却不是深奥的,有着一颗孩童的心,欢欣时两颗心雀跃,悲伤时一对眉紧蹙。那时的我把小手放进她的手里,用稚嫩的声音说:“奶奶,我爱你。”她的皱纹慢慢地舒展,那是一个上扬的弧度。那个春天,院子里的槐花一串又一串开放,我的心里,有那一抹笑,没有任何语言的表达,是最美的色彩。
不知道追寻的爱就在身边,轻轻吐了芽,在心里生了根,却在懵懂间,迟迟没有绽放。
后来,一个人,爱是思念,系在心房。
回老家时,她仍是那样包容我的一切。说要下棋,她便拿过眼镜,研究起棋谱。要听故事,她便离开温暖的被窝,去找那本老旧的故事书,回来时,夜已深沉,我早已睡意蒙眬,她放低声音唱起童谣,被夜风吹得冰冷的手在我背上轻拍,她的笑容却温暖而美好。
那个夜晚,门缝透进一抹灯光,说话声传来:“妈,快睡吧,半夜织什么毛衣?”
“不会忘的,答应她明天去爬山,要早起。”
“妈……”
“先睡吧,她不在这里常住,难得为她做点儿什么。我的孙女,对她好,看她笑,我才高兴。”声音里是倦意,更多的却是情愿。
透过灯光,看到的是她微扬的嘴角,心中有什么绽放,柔软的、安静的,仿佛因为在黑暗里显得刺眼的灯光而泪满眼眶,这原来就是爱的味道。
总是这样,她包容着她的孙女,从小到大。
离别时,身上的毛衣有她的味道,泪渗进故乡的土壤,像是她眼中的水光,缓缓淌进岁月的沟壑。爱携着温暖,悄悄渗进每一个角落,无声无息间,有幸福萦绕。爱是什么仿佛再不重要,因为有一个人,有一抹微笑,因为纤柔静默,爱已花开。
爱与时间同行
看到别人头发长了,我总爱提醒“该剪头发了”。因为对头发我有一段难忘的经历。
“你的头发长了,走,妈妈背你剪头发去。”这时,我会愉快地趴在妈妈的背上,和妈妈一起去理发店。因为我知道,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痛痛快快地去了,妈妈会奖励你点儿什么,如雪糕、画片、面包……只要是你想要的。
“你的头发长了,走,妈妈领你剪头发去。”长大后,妈妈这样对我说。这时,我会把手伸向妈妈,她便拉起我的手,走出家门。横过马路时,妈妈叮嘱我:“等对面的灯绿了,你再走,还要注意躲避两边拐弯的车,不能跑。”
久而久之,我就知道该怎样过马路了。为了考验我,有时到了斑马线,她会故意加快速度往前走,这时我就拽住她说:“妈妈,再等一会儿,灯还没变绿呢!”她转过头笑了,让我拉着她的手走。
“妈妈,我的头发太长了,陪我剪头发去吧。”“你都这么大了,自己去吧。”妈妈不高兴地说。“不嘛,你陪我去。”“你不怕别人笑话呀,这么大了还要人陪?要不就别剪了。”
看看镜子里的长发,我一脸无奈,只好懒洋洋地自己去了!到了理发店,阿姨说:“你长大了,孩子,再也不用家长陪了。”我听了,心里感到很舒服。
头发快剪完了,我看见一个中年人扶着一位爷爷来剪头发。两个人都小心翼翼,每走一步都很认真。“爸,慢点儿,咱不着急,看好脚底下啊。”看在眼里,我的心动了一下。
“我的头发长了,该去剪剪喽!”妈妈自言自语。“妈,我陪你去。”我放下手中的笔,拉起妈妈。妈妈看着我,一脸的幸福。
现在我明白了:妈妈背着我去剪头发,让我知道你只有去做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妈妈领我去剪头发,让我懂得做什么都要遵守规则。妈妈不领我去剪头发,是让我学会自立啊!
我长大了,妈妈对我的爱更深了,爱与时间同行!
第三篇:七年级散文阅读训练(一)
小升初衔接散文阅读训练
(一)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2、析词语,明情感,挖掘隐含信息。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她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写作方法多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人物、环境、景物场面、细节、白描等)、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解题思路:
1、赏析类的题型,可以抓修辞,从修辞上来赏析;可以抓写色彩的词语,看它表现了什么画面;可以抓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可以抓人物的描写方法;还可以通过句子本身的哲理性从内容上来赏析。
2、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上文找。
3、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先把人物的身份归类,再加上性格特点。运用人物描写的句子往往是表现人物的某种心情或性格特征
让我看着你(13分)
○1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2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3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4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5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她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6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
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7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8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概括要点→记叙要素)(共2分)
时间:某一天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起因: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
经过:(1分)结果:(1分)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6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词句品味)(3分)
3.男孩的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变为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内容理解)(2分)
4.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代词指代内容)(2分)
5.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形象归纳)(4分)
解题思路:
1、分析题目含义:表面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2、开头的作用:(1)引出下文(2)为下文做铺垫(3)引起读者兴趣
3、写作特点(表现手法):①象征②对照(对比)③衬托④欲扬先抑(先抑后扬)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⑥托物言志
心底的照片
那是一张永远无法定格在胶卷上的脸,那是裱在摄影家心底的一张照片。
那是一群贫苦交加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因为我的摄影家朋友略微懂得一些非洲语言,所以争取到了随同新华社的记者去索马里难民营采访的机会。他一直有那样一个愿望,要用相机记录下难民们一个个水深火热的日子,唤醒全世界的善良来拯救这样一群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们,他们有黑色的皮肤,有褴褛的衣衫,有在贫苦中依然闪亮的眼睛„„
那是一个怎样的居住地啊,像城市里某个垃圾处理场,臭气熏天,尘土飞扬,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饱受了上帝揣在口袋里的所有苦难。
在那里,他摸到了儿童们瘦如鸡爪的手,听到了老人们临终时的哀嚎和呻吟,看到了妇女们惊恐的眼神„„这些都在他的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里的每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死去。一粒药片比一粒金子更珍贵,一次小小的感冒引发的高烧就会将人推下生命的悬崖,死亡就像很随便的一
堆篝火的熄灭一样,平常得已经不能让人感到伤痛了。
但让他无比惊讶的是,在他决定给他们照相的时候,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们,都纷纷去洗脸梳头,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似乎是要赶赴一个节日一样。他想:再贫苦的人,对生活也是充满向往之心的。
其实,他们是在为自己守着那最后一点尊严,让全世界都尊重的,非洲的心。
我的摄影家朋友倾其所有,为他们照满了整个口袋里的胶卷。就在他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小姑娘跑过来拽住了他的胳膊,央求他为她照张像。他看到她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她的胸前,竟然还戴了一串金光闪闪的项链,她似乎看出了他眼中的惊讶,笑着对他说了项链的秘密。原来那是她用泥巴搓出来的一个个泥球,然后用花粉涂在外面,串成了项链。
就为了做这个“项链”,她才耽搁了照相。
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他不能告诉她相机里已经没有胶卷了,他不能让这朵开在人世间最苦难之地的花在瞬息之间就凋谢,那是一颗真诚地热爱着生活的心啊。
她对着他的镜头绽放着灿烂的笑,他也不停地摁着谎言的快门,用一个个闪光灯骗过了她的期待。非洲女孩黑黑的脸和灿烂的笑,在那一刻永远定格在了摄影家的灵魂里,再也剜不掉。回到大使馆后,我的摄影家朋友想尽办法向工作人员要了几个胶卷,他的心很乱,迫不及待地要求再回到难民营一趟,他想为那个女孩补照几张照片,前后辗转约有20多天。他不知道,这20天,一个满怀期待的生命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她纤细的生命一直在飘飘荡荡,一次简单的感冒,就让她永远地睡着了。
小女孩躺在母亲的怀里,已经离开了苦难的人世,胸前的那串项链依然镀着阳光的色彩,刺得人的眼睛有种无法回避的疼痛。
那母亲说,这20天是孩子最快乐的日子,她每天都在盼望能看到她的照片,看到自己在灿烂的阳光下,像花一样开放。
那母亲说,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还在问:中国叔叔来了吗?
这就是生命。在那最贫苦的地方,一颗苦难的灵魂涂抹上阳光的色彩,变成珍珠,串成了美丽的项链„„
对美的向往之心,让这个世界重新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1.请根据全文内容解释文章标题“心底的照片”的含义。(文题理解)
2.有人说本文的开头写得很好。请说说它为什么好?(文段结构)
3.文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简洁语言进行概括。(50字以内)(要点概括→内容概括)
4.文中写的是摄影家与小女孩的故事。为什么在此之前要写蛇马里的人苦难生活?(手法作用→分析表现手法)
5.试析“项链”在文中的多种表达作用。(要点概括→分析作用)
(一)一顿午餐(11分)
亲爱的孩子:
我将于下周四进城来,你若能陪我去某处吃午饭就太好了。
你的姨妈:诺拉
诺拉姨妈是我母亲的姐姐,母亲生病时,她就把我当做子女照顾。她对我们要求很严,但从不做愚蠢的限制,只要我们不影响他人,对自己也没有危险,我们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相信她相当富有,可是她却居住在乡村的农舍里,只有一个女佣照顾她,帮助她料理家务。一年中她进城一两次,买衣服或者是看表演。
这次是在我上大学一年级时。我父亲有一个大家庭,我每月只有5镑钱做生活费,这本该够用了,可是我却时常感到拮据。有时同学邀我参加聚会,我只好说“行”,即使那意味着第二天我的午饭没有着落,也很难说“不”。实际上,收到姨妈的来信时,我只有20先令了,还得维持到月底呢,可是我无法拒绝呀!我知道一家合适的小饭店,在那儿可以一人花3先令吃顿午饭。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剩下14先令用到月底了。
“哎,”姨妈说,“我们上哪儿去呢?午饭我从不吃得太多,一份就够了。咱们去一处好点儿的地方吧。”
我领着她朝那家小饭店的方向走去,突然她指着街对面的那家“大皇宫”说: “那儿不是挺好吗?那家餐馆看上去不错。”
“嗯,好吧,如果比起我们要去的地方您更喜欢的话。”我这样说了。
我们去了那家“大皇宫”,她要了一盘最贵的法式炸鸡块,一大盘上好的鱼子酱,一杯葡萄酒,又要了奶油蛋糕。我付了帐,只剩3先令了。
这时侍者又端来一些水果,她肯定该吃一些。当然,还得喝些咖啡,尤其是我们在吃了这么好的午饭之后。没有啦!甚至准备给侍者的1先令也没有了。
账单拿来了:20先令。我在盘里放了20先令,没有侍者的小费。姨妈看了看钱,又看了看我。“那是你全部的钱?”她问。“是的,姨妈。”“你全用来招待我吃一顿美味的午饭?你真是太善良了——可实在很愚蠢。”
“啊不,姨妈。”“你在大学学语言吗?”“对。”“在所有的语言当中,哪个字最难念?”“我不知道。” “就是‘不’这个字。随着你长大成人,你得学会说‘不’——即使是对女士。我早就知道你没有足够的钱上这家餐馆,可是我想让你得个教训,所以我不停地点最贵的东西,并且注意着你的表情——可怜的孩子!”她付了账,并给了我5镑钱作礼物。
“天啊,”她说,“这顿午餐差点撑死你可怜的姨妈了,我通常的午饭只是一杯牛奶。”
9.文中说“我无法拒绝”的原因是什么?(2分)
10.诺拉姨妈说“太善良了”,“我”的善良表现在哪里?(2分)
11.诺拉姨妈又说“我”“实在很愚蠢”,你赞同她的看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由。(4分)
12.你认为诺拉姨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从文中找出依据。(3分)
第四篇:训练一
训练
(一)1、19世纪上半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是。1839年春,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英国的工业产品在中国销路不好主要是因为。1840年到1949年10月1。
2、为英国和法国发动了从到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初,焚烧了北京西郊的,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美、德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使中国的进一步加深。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总面积为。其中,一次性割占面积最多的条约是。下,最终失败。
3、1865年复和开发了新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年清政府收复伊犁,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是新疆行省第一任巡抚。1894年7月到1895年4月,蓄意发动的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这一战争分为、、、四个战役,在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清朝将领是。战后,在日本和日方代表签订了。在日本进行的,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性。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在中,日本获得了在通商口岸的特权,这是西方列强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的开始。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日、德、意、奥、俄八国为吞并中国,以镇压首先在爆发的运动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时间从年到年,最后11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在5、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面临着派和们的共同目的都是。19世纪60-70年代,在“自强”的口号下,洋务派兴办,(曾国藩、最早)、(李鸿章、规模最大)、(左宗棠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等军事企业;在“求富”的口号下,兴办了(规模最大、李鸿章)、(第一个产用现代机器采煤的煤矿、李鸿章)(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钢铁厂、张之洞)。洋务派还建立了、、等三支新式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最早的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引进了,培养了,刺激了,从而启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6、导致戊戌变法运动兴起的导火线是,开始的标志是,领导人是和。光绪帝支持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戊戌变法运动从年月日到年月日,进行100多天,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运动触犯了封建顽固派和大部分旧官僚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杀害康广仁、杨深秀、、杨锐、、六个维新派代表“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是一 1
场,又是一次,它的失败说明。
7、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确立了
推翻清政府的斗争目标。1905年8月和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孙中山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即“三
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年月日,爆发,因
为这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起义史称辛亥革命。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任
都督。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是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
月,依靠北洋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
8、针对辛亥革命失败后,在社会上掀起的“”逆流,1915年,在上海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
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把斗争矛头指向。前期的新
文化运动是,它开启了,激发了,但未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被称为“”。
9、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是和北洋政府对外与对内。导火线是
中国。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是年月日到月日,以6月3
日(6.3大逮捕)为界,前阶段的运动中心是,主力是;后阶段的中心是,主力是。口号是、、、。三个卖国贼是、、。性质是一次。意义是扩大了,促进了,标志着。
10、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是;阶级基础是;组织基础是;干部基础是;国际条件是得到列宁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小组的支持。“南陈北李”是和。(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
党早期组织;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年月日
中共一大在召开,标志着中共的诞生。一大通过的党纲规定党的名称是;
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建立,实现;党的组织原则是;党的中心任务是。
11、1924年,国共实现合作。为培养革命骨干,建立一支可靠的军队,国民党在建立了,周恩来任。军校实行与并重的方针。
北伐的目的是打倒,推翻。领导机构是,总司令是,主要的对象是、、,“铁军”是。主战场是,著名战役是和。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
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7.15”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合作破裂),北伐失
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史称“”。皇姑屯事件后,1928
年底,张学良改易旗帜,服从国民政府,史称“”,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
上统一南北。
12、为反抗国民党的恐怖统治,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领导的于年月
日爆发。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独立开始。8月1日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
解放军的。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是。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开辟了以包围的道路。
13、红军长征的原因是月到年 开始和结束的地点是。具体路线是:从福建的长汀、江西的瑞金出发,渡过湘江,经湖南的、进入贵州,强渡乌江,攻占,召开,四渡巧渡,抢渡大渡河,飞夺,翻越,走过,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的,与陕甘根据地的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的胜
利会师,长征结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和红军,成为。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使中国革命,为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14、日本为了减轻1929年—1933视线,利用侵占东北和掠夺中国资源来缓减国内危机,于年月日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事变。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东北三省沦陷。九一八事变,既是日本 发动的开始,也是中国的开始。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制造了事变,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在和的指挥下英勇反击。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年月日,北平学生掀起了,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日发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的基本结束和
15日,日军炮轰卢沟桥,始,也是中国的开始。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9月下旬
第五篇:训练一
棠中外语学校高2011级填空专题训练
(一)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函数f
xsinxxxR,又f()2,f0,且的最小值等于的值为__________. π,则正数
2x2y22、已知椭圆221(ab0)的左顶点为A,左焦点为F,上顶点为B,若BAOBFO900,ab
则椭圆的离心率是__________.
3、已知等差数列an,若(a21)35(a21)1,(a20101)35(a20101)1,则a1a. 201__________1
4、已知A,B,C是直线l上的三点,向量OA,OB,OC满足OA[y2f'(1)]OBlnxOC,则函数2yf(x)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 x2sinx15.已知函数f(x)(xR)存在最大值M和最小值N, 则M+N的值为__________. 2x
1二、解答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6、西藏自治区部分县区教师缺乏,来自成都和重庆的共计6名志愿者教师被随机地平均分配到察雅县、嘉黎县、南木林县这三个县支教,且察雅县至少有一名成都志愿者的概率是3.
5(Ⅰ)求6名志愿者教师中来自成都、重庆的各几人;
(Ⅱ)求分配到嘉黎县恰好成都教师、重庆教师各一人的概率。
(Ⅲ)设随机变量X为到南木林县任教的成都教师的个数,求X的分布列及期望
7、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
lnx3、2 ;
4、y ;
5、2;2;
6、解:(Ⅰ)记至少一名成都志愿者被分到察雅县为事件A,则A的对立事件为“没有成都志愿者被分到
22C63xC4察雅县”,设有成都教师x个,1x6,那么P(A)122,解得x2,即来自成都的C6C45参考答案:
1、1 ;
2有2人,来自重庆的有4人。(4分)
112C2C4C48(Ⅱ)记到嘉黎县恰好成都教师、重庆教师各有一人为事件E,那么P(E),22C6C41
58所以嘉黎县恰好成都教师、重庆教师各有一人的概率是.(8分)1
5(3)X的所有可能值为0,1,2,221122C4C42C2C4C4C481P(X0)22,P(X1)2
2,P(X2)22,故有分布列: C6C45C
C15C6C415
(10分)
从而E(X)0
7、【解】叙述:
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遍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之积的两倍。或:在△ABC中,a,b,c为A,B,C的对边,有 281212(人)。(12分)515153
a2b2c22bccosA,b2c2a22cacosB,c2a2b22abcosC.2证明:(证法一)如图,cBCACABACAB
AC2ACABABAC2ACABcosAAB
b2bccosAc
即abc2bccosA
同理可证bca2cacosB,cab2abcosC
(证法二)已知ABC中,A,B,C所对边分别为a,b,c,,以A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
标系,则C(bcosA,bsinA),B(c,0),∴a2|BC|2(bcosAc)2(bsinA)2b2cos2A2bccosAc2b2sin2A b2c22bccosA,即abc2bccosA
同理可证bca2cacosB,cab2abcosC
22222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