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申论范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实行“在线实时监督环保”的新举措,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然而,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第二篇:申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范文)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申论范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实行“在线实时监督环保”的新举措,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然而,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第三篇:“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篇申论
“生态文明”引领发展新境界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此后,这些要求被凝练为“科学发展观”。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引领了中国发展的新维度、新方向和新境界,使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环境恶化趋势有所遏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现出新的希望。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状况确实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走向双赢的趋势。在经济增长方面,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长期保持较高的速度。中国政府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生态文明”的观念是党和政府在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中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和教训、着眼人类未来的可持续福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实现了对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超越。首先,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但是反对极端的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的一种类型,是人类创造的结果。没有人的“生态文明”是毫无价值的,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其次,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运用人类自身的智慧,通过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和调整人类社会的社会关系,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意味着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批判和超越。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少甚至成为衡量人们是否取得成功的唯一尺度与方向。这样一种观念必然地导致人类对于自然的无限索取和压力,必然导致生态危机,必然导致对于人之尊严、价值和自主性的漠视。
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能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它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类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追求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它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作为基础的制度结构,努力控制那种为了资本集团一己之私利的“生产”和“发展”。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也使之面临巨大挑战。就其机遇而言,一是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二是我们及时认识到了发展的环境威胁并开始自觉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就其挑战而言,一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13亿人口大国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任务非常艰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消除资本主义式的种种弊端;二是我们应对生态危机的技术创新和相关经验还不够成熟;三是需要有效应对资本主义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生态殖民主义的威胁和压力。在此背景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努力的长期过程。
当前阶段,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加快社会建设。生态危机的根源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的失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建设进程,与我们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还很不适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尤其需要快速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发展成果共享的制度安排;二是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福利制度;三是大力推动公众制度化的理性参与;四是有效地促进企业和企业家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五是全面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六是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七是引导整个社会树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拥抱生态文明根本性变革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审视我国,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同时,全国主要环境质量指标正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不能不看到,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突出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能源消耗总量增长过快,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环境污染处于较高水平。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明显,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解决起来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大。
放眼世界,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看似无比成功,其实代价巨大,消耗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世界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占据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现在全球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这种不能重复、不可复制的发展方式的危机,它宣告了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它预示着人类发展模式必须转向自觉、自律,必须走出一条包容性增长的新路。
纵观历史,近代中国被从西方涌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惊涛骇浪边缘化,由此埋下了百年落伍、动荡、屈辱的祸根。落后就要挨打,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时,中国成了任人宰割的被掠夺者、软弱无能的挨打者。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时,睡狮醒来了,中国发力了,成为主动追随者、奋力追赶者、积极参与者。但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又来临了,这次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中国如何抉择、何去何从?
机遇难得,只有这一次我们才有机会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站在同一阵营中,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的发动者、创新者、引跑者。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中国在必将继续发生的“惊天动地”、“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进步大发展中,不能主观上“与天与地奋斗其乐无穷”,客观上却在糟蹋和掠夺大自然中坐等大自然必然到来的惩罚和报复而“其悲无穷”,必须冷静科学地把与“天”、与“地”的关系安排好,实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生态文明建设,要千方百计地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中,让消耗更少产出更多,让发展又好又快持续不断,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把中国建成森林覆盖碧水蓝天,与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的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各个方面各条战线,无论生产方式、发展模式,还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都不能不经历一番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是躁动于时代母腹中的婴儿,是远眺大洋已露出桅杆的巨轮,是地平线上喷薄欲出的朝阳,让我们关注它欢呼它,举起双手迎接它,全民族全身心投入它。
第四篇:两会民生热点(申论)建设生态文明 圆梦美丽中国
两会民生热点:建设生态文明 圆梦美丽中国
2013-03-20 16:49:42| 人民网
随着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又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议题。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关系着全国人民的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系统、更加成熟、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五年、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全党、全社会和全国人民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深入融汇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总书记所说的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中国梦”才会真正得以实现。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体现。而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工厂,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却显得相当薄弱,明显滞后,与我国作为文明大国、文明古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快速增长极度影响生态环境,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极大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资源的匮乏成为不少地方发展的瓶颈,我国对多种能源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飙升。多半城市缺水,优良耕地减少,水污染严重,雾霾天气严峻,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脆弱。人们追求高消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在享受物质增长带来的满足甚至豪华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的关键因素,成为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巨大障碍。长此下去,我们不仅不能成为生态文明强国,而且会贻害和愧对子孙万代。
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抱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狠抓生态文明建设不动摇。首要的是转变价值观念、发展观念、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正确认识当前和未来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变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方式,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式,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道德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全社会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要在重点区域实行生态建设的“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恢复和还原山清水秀气爽的美好生态环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有效控制开发强度,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适宜居住、生态空间青山绿水。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要在我国实施城镇化进程和机遇中切实将生态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严格限制填海造地,杜绝海洋污染,珍惜国家蓝色国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厉行资源节约。要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集约利用资源,大幅度降低能源、水资源和土地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加强节能降耗,发展节能低碳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加强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能源效益最大化。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深化颗粒污染防治,加强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和河流、地下水污染的综合治理,保证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要专项组织对京津冀严重雾霾空气污染、华北地区地下水严重污染等突出问题的综合攻关治理。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加快完善生态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制修订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水资源与矿产
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严格生态文明考核评价。要总结和推广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将绿色GDP作为首要的考核指标。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我们相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按照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要求,我们全党全国人民只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奋发图强,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圆美丽中国之梦就一定会在我们这几代人中实现。
第五篇: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
PM2.5,一个曾经我们从未听说过的词汇,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心头的一处痛。出门见不到蓝天,外出必须戴口罩,高速经常关闭,医院呼吸科经常爆满。人类破坏环境,不尊重自然规律,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如今,已将曾经生活的天堂变成了地狱。有些人发出了绝望的叹息“在有生之年竟然失去了蓝天”“每天一出门就世面霾伏”。曾经的人们为了些许经济利益不惜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如今,生态失衡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沉沉的雾霾之下,治雾霾的紧迫感也在与日俱增。为此,国家环保部公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目前最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综合性规划。
环境的问题不只局限于大气污染,水资源的破坏,森林的滥砍滥伐,随意引进的外来物种,水电站的疯狂建设都像蝼蚁一样侵蚀着生态环境。青岛市红岛至上马的大片原始海滨盐碱滩涂湿地正在变成国家级高新区,大片滩地正在被成群的挖掘机、大卡车挖土填埋,几天的功夫就变成了厂房,动物及水鸟们的天堂不复存在;无独有偶,位于黄河沿岸的慧源生态园,约700亩原生态的黄河湿地竟被拖拉机开垦翻耕,村民们在此种植的3000多棵杨树有三分之一被毁掉,而在湿地生长着的大片野生柳被毁掉的更是不计其数。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不惜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蝇头小利。我们不禁自问,难道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真的不可兼得吗?答案是肯定的。位于鄱阳湖边的共青城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示范区内一个年轻的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压力都很大。近10年来,共青城市引进外科手术中的“微创”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随着科技的发展,循环经济被许多人看好,在农村,以前玉米脱了粒,玉米芯就成了废物,大都被农家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如今开发了高生物技术,用玉米芯研制出了低聚糖,玉米芯提取木糖醇等产品后还可以将废渣卖给电厂,从而形成了闭合式的循环产业链。
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尊重。环境保护的措施势在必行,国家层面要加强对环境破坏的监管力度,完善并细化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对环境破坏者的有力威慑,加大对其处罚力度,并追究刑事责任;企业方面要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形成闭合式产业链,降低污染,降低能耗,提高产出;媒体方面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使民众明白环保的重要性;普通民众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节约资源,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走一条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