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学习故事
中班学习故事:分享让我更快乐
幼儿活动情况记录:
今天的区域活动中,龚霖瀚和桂梓高都选择了图书角,我知道,他们又想看那几本关于恐龙的书籍了。果然,龚霖瀚趴在书架上,找了大概有半分钟,拿起了一本恐龙书到桌前坐下了。桂梓高上完厕所过来了,他一直在找恐龙书,其实我发现,右上角有两本恐龙书,但是他没有选,他回头看了一眼龚霖瀚,端着小板凳来到了龚霖瀚身边,趴在龚霖瀚旁边盯着龚霖瀚手上的恐龙书说道:“这个书我也看过”,接着,龚霖瀚注意到了桂梓高,于是和桂梓高一起安静地再看书,过了2分钟左右,桂梓高开始将书拿到自己的跟前了,龚霖瀚不乐意了:桂梓高为啥拿我的书?说着就生气地看向了自己的手指。桂梓高不管龚霖瀚的情绪,梓及看起了书,并且念叨道:我看过这个书,这个恐龙我在电影里面见过。接着,龚霖瀚跑过来抱着我,说道:老师,我不跟桂梓高玩了。我询问了原因后,走到桂梓高身边,对桂梓高说到:“老师知道你喜欢看书,而且老师也很支持你看书,可是,你看,这个书是龚霖瀚从书架上拿下来的,他现在没有书看了该怎么办呢?”龚霖瀚委屈地在我身边趴着,这个时候桂梓高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后来我蹲在桂梓高旁边说:“你和龚霖瀚是好朋友,好朋友就要懂得分享,对不对?更何况这是龚霖瀚拿来的书,是不是?”惊人的一幕发生了:龚霖瀚转身跑到书架,拿了另外一本恐龙的书过来给桂梓高,并且说到,这个给你,你把书还给我吧。桂梓高就把书还给龚霖瀚了,自己拿起了新的书。
在这个环节完成后,我给龚霖瀚贴了一个贴贴以表扬他,桂梓高我也进行了口头表扬,表扬龚霖瀚能够主动解决问题,不与同伴冲突(以前他是会动手打人的),表扬桂梓高知错能改,但是没有贴贴是因为,下次不能不劳而获抢同伴的图书了。幼儿行为分析:
《3-6岁幼儿学习发展与指南》在幼儿的社会领域中指出,4~5岁幼儿应当能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轮流、分享,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
在本次区域活动中,龚霖瀚的行为可以说表现得比较出色,第一,愿意与他人分享,但也表现出他的特性:自己先选的书不愿意让他人拿走,于是找到一个替代物,希望对方能将书籍还给自己。接着,桂梓高的行为可以说,还应当多多进行社会交往的锻炼,抢走同伴的书并拒绝归还。以上两位幼儿的表现,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希望能够占有,分享的前提也是共同阅读。像龚霖瀚的表现就是非常信任老师,所以在遇到困难后就寻求老师的帮助,说明幼儿知道让他人介入并且主动来解决问题,而桂梓高小朋友则在听取了老师的建议,并且在同伴拿了新书过来时,也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做错了,于是将书还回去,说明幼儿是能够听懂教师的意思并且知错就改的。教师后续支持:
结合具体的情景,例如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指导幼儿学习学习交往的基本技能,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幼儿在活动中学会谦让与分享,从而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庙山中心幼儿园
余潇
2018年6月30日
第二篇:理发的中班学习故事
活动实录:
游戏开始了,小A搬了小椅子选取了一些理发工具便来到了活动室的一角,他拿起吃风机,拧了拧、转了转,见没有人来理发便吆喝了起来:“谁来理发!”,不过还是没有客人过来,这时他拿起了一个发卷问自己理发店的同伴:“这是什么?”同伴说:“是把头发搞上去的”,小A补充说:“是勾头发的!”,说着用发卷往自己的头发上卷了一卷,放下发卷后又冲着店外吆喝了一声:“谁来洗头发!”紧接着他又从工具箱里拿出来一个理发推子,往自己的头发上推了又推,对同伴说:“这是推头发的”。这时一个客人来了,店里的两各理发师一起起身忙了起来,一个给客人梳头发,小A则拿了一个电发器摆弄起客人的头发,过了一会儿他把电发器拿在手里转了转,问身旁的老师:“这是什么”,老师说:“这是烫头发的,打开开关,就能给头发加热”,于是他一边转动电发器,一边在客人的头顶上方烫发。又一个客人来了,小A的搭档一边给客人梳头,一边拿剪刀剪发,小A则拿起推子同时给客人推发,一会儿他又放下推子,拿起吹风机给客人的头发吹风,客人起身走了,洋洋一边摆手一边说:“再见”。
行为分析:
《指南》在社会领域对中班幼儿提出了以下发展目标——“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游戏的过程中小A很喜欢摆弄理发店的各种玩具,特别是结构上可以转、拧、卷、夹等操作性比较强的仿真工具。小A在游戏中能与同伴用动作、语言进行交流互动,表现了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进步。
后续支持:
1、引导幼儿设计制作理发店优惠券,丰富游戏的情节,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2、让幼儿在集体面前简单介绍理发店各种工具的用法,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和自信心的提升。
第三篇:中班故事
中班活动《狐狸爸爸鸭儿子》
目标:
1、阅读狐狸爸爸孵化鸡儿子的有关情节,观察角色的工作和表情,理解狐狸心情的巨大变化。
2、初步体验关爱生命的幸福感,理解爱与被爱的快乐。过程:
一、激趣引发
1、认识狐狸笨笨,了解故事的起因
2、猜测故事可能出现的情节,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阅读分享
1、阅读多媒体图书,了解狐狸找到鸭蛋后的心情。提问:猜猜狐狸找到鸭蛋后会怎么想? 看看说说狐狸笨笨的特殊日历。
2、阅读大图书,了解狐狸爸爸孵化鸭儿子的经历。提问:看看狐狸爸爸是怎样照料他的蛋宝宝的。
3、阅读多媒体图书,感受鸭宝宝出壳后狐狸心情的变化。提问:为什么狐狸笨笨没有一口吞下鸭宝宝? 接着,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4、阅读情景图片,帮助幼儿了解狐狸爸爸与鸭儿子相处的情况。提问:你们看到了些什么?
看到了这些照片,你们的心情怎样?
400)this.style.width=400;“>
小班活动《变色鸟》
活动目标:
1、愿意尝试有趣的方法,观察色彩混合发生的变化,萌发探索的兴趣。
2、培养、激发幼儿想象和表达能力。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种颜料、小勺。
2、《变色鸟》媒体课件。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故事《变色鸟》。
1、说说自己穿的衣服颜色是什么?
2、听老师讲故事。
二、师生共同制作奇妙的画,引发幼儿对玩色彩的兴趣。
1、让我们一起来做玩色彩的小实验。
2、用提问引导幼儿对颜色进行压色。
三、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四、展示评价(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述)
【附故事:】变色鸟
灰色的天空有白云,灰色的大地有树林。一只白鸟向前飞,飞呀!飞呀!白鸟落在树枝上,吃了一颗红果子。好香好甜哪!白鸟长出了一些红羽毛,又吃了几颗黄果子。好甜好脆呀!白鸟有了红羽毛、黄羽毛,再吃了一些蓝果子。好脆好香呀!白鸟吃多了,成了变色鸟。身上的羽毛,除了红的、黄色、蓝的,还加上了橘色、绿色和紫色。变色鸟吃个不停,这个颜色的果子也吃,那个颜色的果子也吃,什么颜色的果子都吃!啦啦!哪来的声音,哇!是彩色鸟在空中唱歌呢!彩色鸟在树枝上唱歌,黄色的音符往下撒,让大地开了许多黄花,彩色鸟在空中唱歌,蓝色的音符,到处飘,把天空染成了蓝色。蓝天下的大地,有红花,有黄花,有绿绿的树林,有彩色的远山,看起来比什么都美丽。它要唱一首春天的歌,走,让我们把这首好听的歌唱给更多的朋友。
400)this.style.width=400;”> 大班综合活动:爷爷一定有办法 执教教师:应彩云 活动目标:
1、关注故事发展线索,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
2、能大胆尝试、想象,剪纸各种物品。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托盘、蓝色手工纸等。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1、出示图书,激发幼儿欣赏关注故事书的兴趣。
师:有办法的爷爷是怎么样的?聪明的爷爷在故事里做了什么?这本书就讲了爷爷和约瑟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分段欣赏故事,逐步尝试剪纸。
(一)毯子变外套。
1、教师讲述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并演示剪外套。
师:当约瑟还睡在摇篮里的时候,爷爷为他缝制了一条蓝颜色的小毯子。那么温暖和舒服,恶梦一个也不会来。可是,约瑟渐渐地长大了,奇妙的蓝毯子太小了,也旧了。妈妈说:“约瑟,看看你的毯子,又破又旧,好难看,真该把它丢了。”可是约瑟不舍得,他说:“也有一定有办法。” 爷爷拿起了毯子,翻过来,又翻过去。“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咯吱咯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材料还够做……”爷爷为约瑟做了一件奇妙的外套!。
2、(在幼儿座位的后面准备剪纸工具)引导幼儿初步尝试用对称的剪纸方法。
3、将幼儿剪的外套成列在黑板上,交流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4、再次剪外套(让刚才剪外套成功的幼儿做计时员)。
(二)外套变背心。
1、教师讲述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 约瑟穿上这件奇妙的外套,开心地跑出去玩了。不过,约瑟渐渐长大,奇妙的外套也变得又小又旧了。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外套,太小了,一点儿也不合身,真该把它丢了!” 约瑟不同意,说:“爷爷一定有办法。” 爷爷拿起了外套,翻过来,又翻过去。“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咯吱咯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用这块材料做了一件奇妙的背心!
师:背心和外套有什么区别?把外套做成最大的背心。(这次教师没有示范)
2、幼儿将黑板上自己刚才剪的外套取回剪成背心(教师指导个别剪外套不成功的幼儿)。
3、成列幼儿作品,引导幼儿讨论最大一件背心是怎么剪的?
教师小结,剪掉的越少,背心越大。
(三)背心变领带。
1、鼓励幼儿想象剪纸出各种可能的物品。(不揭示领带的答案)
师:约瑟穿着这件奇妙的背心去上学。他好喜欢这件背心。不过,约瑟渐渐长大了,奇妙的背心也显得小了、旧了。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背心,又小又旧,还沾了胶水和颜料,真该把它丢了。可是约瑟怎么会同意,他说:“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拿起了背心,翻过来,又翻过去,用剪刀咯吱咯吱地剪,又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你猜猜爷爷这次把背心变成了什么?(幼儿猜想)
2、让幼儿取回自己剪的背心,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操作。师:怎样剪才能是大大的?强调:剪得越少越好。
3、展示幼儿的作品。评评谁剪得最少,最漂亮。
4、教师继续讲故事:哈,爷爷用这块材料做成了一根奇妙的领带。蓝颜色领带!
(四)领带变纽扣。
1、师:不过,约瑟还是在渐渐地长大,奇妙的蓝领带肯定又小了、旧了,而且上面还沾了一大块汤,不用说,妈妈又想把它丢了。可是约瑟肯定还是不同意,因为约瑟会说,“爷爷一定有办法”的。那么,现在,爷爷用这块材料,为约瑟做出了一颗纽扣。一颗小小的奇妙的纽扣装在他的吊带上。
2、激发幼儿用对称的方法,将两颗最大的纽扣。幼儿操作(剪掉最少,就是最好)。
3、幼儿相互之间互动比较,介绍自己是怎么剪的。
师:你看到什么形状的纽扣?各种形状(教师没有说一定是什么形状的)。
三、延伸
师:可是有一天,妈妈说:“约瑟,你的纽扣呢?”约瑟一看,纽扣不见了!焦急的约瑟找啊,寻遍了可能去过的所有的地方,可是没有。
给幼儿问题(留疑): 约瑟的纽扣会落到哪去了呢?(老鼠洞)纽扣被老鼠捡出还会有什么用?引发幼儿阅读故事书的兴趣。
师:为什么我让你们把废纸留下来,可以用这些废纸给老鼠做什么?
第四篇:折纸球的中班学习故事
小朋友都不太会折纸,他们感觉到折纸有些难,越是觉得不会越觉得难。而陈欣妍对折纸虽然也会感觉难,但是她不会由此而远离折纸。今天我们再次投放方形的废纸和彩纸,让幼儿选择,妍妍就毫不犹豫来到这里。她到美工区,可是其他人都没有选择这里。她仍然在这里游戏。丝毫不受其他人的影响。她先是拿了一张白色的废纸来折,她先折了个双三角,这是比较难的地方,她三下两下就突破了这关。接着她一步一步,一面一面折,由方形,再折出小耳朵,她吹了一口气,这样她的纸球就完成了。虽然纸气球鼓起了,但是她的形状却是有点三角形,我问她怎么不是方形呢。过了一会,她又选择了黄色的纸,又开始重新折。可是这一次折,她折出了双三角,然后又折出两面正方形,到了要变成小耳朵时却折不出上次的那个样子,更谈不上修改成正方形了。实际上,我看着她一步一步折,她在最后的步骤没有沿着前面的折痕折,而是沿着这个折痕又向中心斜着折了一下,结果第二个纸气球没有完成。她索性把它当作‘小弹簧’玩起来,一按一弹,看样子很喜欢。
指南中指出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游戏中,妍妍在折纸发生困难时,她开始玩弄着自己的作品,虽然没有全部完整地完成,但是,她的作品也已经初步成型。在玩弄的同时她还欣赏自己的作品,产生了有趣的想法,让她的小球变弹簧,她不停地按呀按,心情很愉快。我们不单单要求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折纸游戏,也还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作品有着自己的想法,体验游戏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在最后,可以老师和孩子共同折这个纸球,通过比较,发现在哪个步骤的改变使得纸气球和别人不一样。丰富更多的折纸游戏,和孩子共同感受折纸游戏的神奇变化。
第五篇:我会变魔术的中班学习故事
观察背景:最近我班创设了一个特殊兴趣区“玩泥吧”。创设此区域的目的是想通过泥工活动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力以及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初次接触陶土的孩子们,会怎么玩呢?
注意:今天当我们拿出陶土给小朋友认识的时候,他们就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因为是第一次接触陶土,我们没有作任何的要求,只是将老师制作的碗和盘子的模型呈现在区域里,至于孩子们怎么玩“泥巴”,全凭他们自由发挥。朱瑾怡从袋子里取出陶土,先是用手捏了捏,发现它是软软的,就轻轻掰下了一小块,在手里搓了搓,搓了一个小圆形,对旁边的杭徐磊说:“看,我搓的圆子。”杭徐磊拿出自己的作品:“我做的面条。”朱瑾怡拿着“圆子”看了看说:“我也会做面条。”随即将手里的“圆子”用力地搓呀搓呀,不一会儿,“面条”制作好了,她得意地拿着“面条”给杭徐磊看;“哈哈,我会变魔术。”
识别:有了玩橡皮泥的基础,孩子们对于陶土一点儿也不“怯场”。他们用陶土做出了“圆子、面条、花儿、蜗牛、小蛇”……但是对老师投放进去的碗和盘子选择了漠视,没有一个人去尝试捏碗或盘子。捏碗和盘子相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孩子之前没有捏碗和盘子的经验,这说明小班的幼儿在动手操作方面,还是多以讲解示范为主,适当地鼓励孩子自己去想象和创造。
回应:3-6岁幼儿肌肉群正处于很幼嫩时期,这时候他们最需要、最适合的就是大量手眼结合的活动,而我们可以从陶泥开始,泥巴就随着手部基本动作:捏、团、搓、拉、压,使它变化成圆的、长条的、扁平的等各种形状,让幼儿自由自在地塑造自己想象中的物象,从中尝到“想”与“做”统一的乐趣,获得触觉刺激和陶泥可塑性特点的认知。通过观察孩子们今天的表现,我们认识到了,在下次的游戏中,会适当地讲解示范成品制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孩子们有“法”可依,有“例”可寻。同时也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引导。